人物:沈诸梁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479 【介绍】: 春秋时楚国人,名胜。
楚平王孙,亦称王孙胜。
封于白,为大夫。
其父太子建被陷害,出走郑国被杀。
胜随伍子胥逃吴。
楚惠王二年召胜归楚为大夫,号白公。
惠王六年,白公欲报仇,请兵令尹子西攻郑,子西许之。
兵未发,晋攻郑,楚救郑,且与之盟,白公胜怒,杀令尹子西、司马子期,袭惠王,占楚都。
后为叶公子高战败,自缢死。
管修 朝代:春秋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479 【介绍】: 春秋末人。
管仲后裔。
自齐至楚为大夫,以贤称。
楚惠王十年,白公胜作乱,杀大臣子西、子期,劫持惠王,杀管修。
叶公子高在蔡地闻管修被杀,遂进兵楚都郢,攻讨白公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479 【介绍】: 春秋时楚平王庶长子,字子西。
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子西,子西以“国有常法,反之则乱”辞。
乃立昭王。
昭王四年吴公子掩馀、烛庸奔楚,昭王封之居地,将谋伐吴。
子西谏而不听。
后果为吴所败,昭王奔随。
赖子西、子常及秦援军乃败吴师。
昭王返国任子西为令尹,迁都都。
后子西不听沈诸梁谏,召归白公胜。
胜作乱,袭杀子西。
楚惠王 朝代:春秋末战国初楚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432 【介绍】: 春秋战国之际楚国国君,熊氏,名章。
昭王子。
惠王十年,被白公胜劫持,赖叶公子高救之,杀白公胜,始得复位。
后灭陈、蔡、杞等国。
在位五十七年。
谥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安民,字密印,俗姓朱,嘉定府(今四川乐山)人。初讲《楞严经》于成都,后师事圆悟于昭觉、夹山,未几开法建康保宁,迁华藏。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二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安民字密印。嘉定府朱氏子也。初讲楞严于成都有声。时圆悟居昭觉因造焉。值悟小参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赵州拈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那里是文彩已彰处。民闻心疑之。告香入室。悟问。座主讲何经。对曰。楞严。悟曰。楞严有七处徵心八还辩见。毕竟心在何处。民多呈义解。悟皆不肯。民复请益。悟令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偶僧请益十玄谈。方举问君。心印作何颜。悟厉声曰。文彩已彰。民闻悦然自谓至矣。悟示钳锤罔指。一日白悟。请弗举话待某说看。悟曰诺。民曰寻常拈锤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悟笑曰。尔元来在这里作活计。民又曰。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悟曰。尔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民于言下释然。于是罢讲侍圆悟。因悟出蜀居夹山。民从行。悟为众小参举古帆未挂因缘。民闻未领遂求决悟曰。尔问我。民举前话。悟曰。庭前柏子。民即洞明谓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悟笑曰。奈这汉何。悟说偈曰。休誇四分罢楞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未几开法保宁。迁华藏大弘圆悟之道。后示寂于本山。阇维舍利颇剩人或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心舌不坏。并建塔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字密印。嘉定朱氏子也。初讲楞严于成都。有声。时圆悟居昭觉。因造焉。值悟小参。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赵州拈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那里是文彩已彰处。民闻心疑之。告香入室。悟问座主讲何经。对曰楞严。悟曰楞严有七处徵心。入还辨见。毕竟心在何处。民多呈义解。悟皆不肯。民复请益。悟令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偶僧请益十玄谈。方举问君心印作何颜。悟厉声曰。文彩已彰。民闻悦。然自谓至矣。悟示钳锤罔措。一日白悟。请弗举话。待某说看。悟曰诺。民曰。寻常拈锤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悟笑曰。你原来在这里作活计。民又曰。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是性。性成无上道。悟曰。你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民于言下释于。于是罢讲侍圆悟。因悟出蜀居夹山。民从行。悟为众小参。举古帆未挂因缘。民闻未领。遂求决。悟曰。你问我。民举前话。悟曰。庭前柏子。民即洞明。谓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悟笑曰。奈这汉何。悟说偈曰。休誇四分罢楞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未几开法保宁。迁华藏。大弘圆悟之道。后示疾于本山。阇维舍利颇剩。人或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心舌不坏。并建塔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禅师生于嘉定府朱氏。
讳安民。
字密印。
有异表。
声若洪钟。
心契圆悟之机。
圆悟举民首众。
曰。
休誇四分罢楞严。
按下云头彻底参。
莫学亮公亲马祖。
还如德峤访龙潭。
七年往返游昭觉。
三载翱翔上碧岩。
今日烦充第一座。
百花丛里现优昙。
盖民初开讲于成都。
雅称楞严独步。
因访友过昭觉。
适圆悟小参。
举赵州拈南阳三唤侍者话云。
如人暗中书字。
字虽未成。
文彩已彰。
且道那里是文彩已彰处。
民闻疑之。
次日拟行。
踌躇未决。
其友谓民曰。
君既匡徒领众。
文彩日彰。
倘有从上道理。
消不去处。
直与堂头和尚。
坐而商略。
何不可耶。
顾而蕴结胸次。
无乃病乎。
民唯唯。
遂告香入室。
圆悟徐举楞严。
徵其心之所在。
民多呈义解。
悟笑曰。
座主他日入地狱。
莫怨老僧不道。
民愕然折节。
胡跪求说前旨。
悟又笑曰。
文彩已彰。
民俯首出。
而叹曰。
禅门委有长处。
叶公之龙不足贵也。
即散讲依栖焉。
一日白圆悟曰。
和尚休举话。
待某说看。
寻常拈椎竖拂。
岂不是经中道。
一切世界诸所有相。
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下喝敲床时。
岂不是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悟唾之曰。
你元来在者里作活计。
民于此信入。
复请曰。
古帆未挂时如何。
悟曰。
庭前柏树子。
民积滞顿豁。
踊跃趋出曰。
古人道一滴投于巨壑。
殊不知巨壑投于一滴矣。
于是民之美誉溢丛林。
佛鉴闻而笑曰。
何日吹到蒋山门下。
别有商量在。
民后谒鉴。
鉴问曰。
佛果有不曾乱为人说底句。
曾向你说么。
对曰。
合取狗口。
鉴变色震声曰。
不是者个道理。
曰。
无人夺你盐茶袋。
叫作甚么。
鉴曰。
佛果若不为你说。
我为你说。
曰。
和尚疑时退院别参去。
鉴呵呵大笑。
以殊礼延之。
民遂开法保宁。
而建康缁素。
强民至华藏。
升座以篆钥委之。
座下各趋而去。
民知中计。
叹曰。
三十年弄马骑。
今日却被驴子扑。
是时海内宗风大盛。
丛林最小者。
千指聚集。
民独严持风裁榻。
无杂宾春㸑之役。
常躬为之。
至法鼓鸣时。
龙蛇竞势。
民不禁也。
示众曰。
众卖花兮独卖松。
青青颜色不如红。
算来终不与时合。
归去来兮翠蔼中。
可笑古人恁么道。
大似逃峰赴壑。
避溺投火。
争如随分到尺八五分钁头边。
讨一个半个。
虽然如是。
山僧半个也不要。
何故富嫌千口少。
贫恨一身多。
又从华藏退居。
故里之中峰。
乃以圆悟白拂。
付之宝印。
会圆悟归蜀。
民遣印省之。
悟问曰。
从上诸圣以何接人。
印竖拳悟曰。
此是老僧用底作么生。
是从上诸圣用底。
印以拳挥之。
悟亦举拳。
相交大笑。
一众改观。
而民公之望益重。
民竟无疾。
终于本山。
阇维。
心舌不坏。
舍利无数。
细民穴地尺许。
皆得之尤。
光明莹洁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安民,字密印,嘉定米氏子也。初至成都,讲《棱严》有声于时。闻圆悟居昭觉,因造焉。值悟小参,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赵州拈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那里是文彩已彰处?’”民闻,心疑之,告香入室,悟问:“座主讲何经?”对曰:“《棱严》。”悟曰:“《棱严》有七处徵心,八还辩见,毕竟心在何处?”民多呈义解,悟皆不肯。民复请益,悟令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偶僧请益十玄谈,方举问:“君心印作何颜?”悟厉声曰:“文彩已彰。”民闻悦然,自谓至矣。悟示钳锤,罔措。一日,白悟:“请弗举话,我自说之。”悟曰:“诺。”民曰:“寻常拈锤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悟笑曰:“你原来在这裹作活计。”民又曰:“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悟曰:“你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民于言下释然,于是罢讲,侍圆悟。出蜀,居夹山,民从行。悟为众小参,举古帆未挂因缘,民闻未领,遂求决,悟曰:“请试问之。”民举前话,悟曰:“庭前柏子。”民即洞明,谓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悟笑曰:“奈这汉何?”悟说偈曰:“休誇《四分》罢《棱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未几,开法保宁,迁华藏,大宏圆悟之道。后示寂于本山,阇维,舍利丛生,人或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心舌不坏,并建塔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昌(一○八九~一一七一),号月堂,又号佛行,俗姓吴。霅之宝溪(今浙江吴兴)人。年十三祝发,逾二年谒妙湛于道场寺,悟彻。于是以遍参为志,游淮楚湖湘间,依长灵卓、保宁玑、圆悟勤诸大宗师。年二十三归省妙湛于净慈寺,俾掌藏为众说法。又补穹窿瑞光,迁育王。高宗建炎中退席。绍兴初居间中大吉,徙秀峰龟山,移金陵蒋山,奉旨擢径山灵隐。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退藏灵泉。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四),主临安府净慈寺。七年卒,年八十三。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释道昌诗,据《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道昌(一○九○——一一七一),俗姓吴,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幼礼澄公为师,十三受戒。后师湖州道场妙湛大师,遂嗣其法。历主何山、瑞光、育王、蒋山、径山、灵隐诸道场,赐号佛行大师。稍倦应接,告老退隐,自号月堂。后出主净慈。乾道七年卒,年八十二。见曹勋《松隐集》卷三五《净慈道昌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昌。号月堂。湖州宝溪吴氏子。得法于雪峰慧和尚。所至以行道为己任。不发化主。不事登谒。每岁食指随常住所得用之。衲子有志。充化导者多却之。有以佛令比丘持钵资养为言者。师曰。我佛在日犹可恐。今为之必有好利者。而至于自鬻也。径山净慈育王。皆师说法处。而曲高和寡。法嗣无闻。或谓和尚行道经年。门下未闻。有弟子得不辜妙湛乎。师不对。他日再言之。师曰。子不闻。昔人种瓜。而爱甚者。盛夏之日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淤败。何也。其爱之非不勤。然灌之不以时。适所以败之也。诸方老宿。提挈衲子不观其道业内充。才器宏远。止欲速其为人逮。审其道德则淫污。察其言行则乖戾。谓其公正则邪佞。得非爱之过其分乎。是正犹日中之灌瓜。予深恐识者笑。故不为也。后有同乡僧名悟者。称得师道。住杭之五云山。略展规模。然亦终不振。师每念丛林下衰。纲纪大坏。皆繇为师者不统之以道。故使在下者。得以非义乘之玩习。既久。遂谓当然不知其悖。故师行事发言。终其身不妄。盖于时事。深感于中。为后学法有不得不然者耳。名闻于朝。赐号曰佛行。后无疾而化。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道昌,字月堂。
姓吴氏,归安人。
幼投鹿苑,礼澄公为师。
年十三,祝发受具,坚持净节,不异成人,踰年行脚,不禅 寒暑,寻访耆宿,究取上乘。
时妙湛佳(住)湖州道场,声誉甚盛。
昌往谒之,一日问妙湛曰:“不起一念,时还有过也。
”无妙湛曰:“须弥山尔,作么生会。
”昌于言下领略,自是机峰捷出,有辩无碍。
罢参归霅川,土人莫倚,施米、麦、豆六百斛,恳之主何山。
左丞叶公寄栖卞山,与昌甚契,每鱼鼓相从,伊蒲共僎,为方外忘形之交,继主平江瑞光,移穹窿,又迁四明居育王山,皆创成法席,一新寺宇。
先是,妙湛住净慈,有大通所传云门大师摩衲已八代相授,至是妙湛对雪峰,大众以此衣授昌,众谓不失其宗,人以为荣。
叶公帅建康,时蒋山新经戎烬,屋仅数椽,叶公奏请昌住此山,不数年楼阁化城,若自天降,宝祖规制,尽复旧观。
翠华驻临安,灵隐方丈虚席,诏补其处。
时丞相汤公,慕昌践履笃实,德腊俱高,欲以激昂。
有众为奏,授“佛行大师”之号。
时年已七十馀矣,乃以耄辞,选林泉幽胜为出尘之所,退居其间。
因以“月堂”号所居,杜门谢客,以娱晚景。
会净慈阙主,十方衲子恳府帅王公入山敦请,昌不得已,乃承命复出。
辛卯岁正月,忽击鼓辞众,远近咸集,无不泣留。
侍者宗本求语,昌曰:“吾平生拈古颂古,其语已多,尚何言哉。
”端然而化,年八十有二,僧腊六十九,葬于寺之东隅,松隐曹勋为之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处州(今浙江丽水)人,俗姓叶。幼有出尘志,间从天宁微禅师游。年十九,礼普照觉印英禅师,得度。去参佛眼清远禅师,契悟。后辞省亲。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徐康国知处州,请开法于寿宁。次迁法海天宁乌巨。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从知饶州陈璹请,至饶。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称雪堂道行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四十六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号雪堂,俗姓叶,处州(治今浙江丽水)人。初依普照英公得度,复参佛眼禅师,遂大悟。出世初住南明,历主荐福、乌巨。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有《雪堂行拾遗录》一卷(存)、《金刚经注》三卷。见《嘉泰普灯录》卷六,《补续高僧传》卷一○。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道行号雪堂。处州叶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参佛眼。一日闻眼举玄沙筑著脚指话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会得便会玉本无瑕。若言不会碓嘴生花。试问九年面壁何如大会拈花。南明恁么商确也。是顺风撒沙。次迁乌巨示众举。玑和尚问僧。禅以何为义。众虽下语未契厥心。众僧请益玑代云。以谤为义。师曰。三世诸佛是谤。西天二十八祖是谤。唐土六祖是谤。天下老和尚是谤。诸人是谤。山僧是谤。于中还有不谤者无。谈玄说妙河沙数。争似双峰谤得亲。忽示微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说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又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加趺而逝。阇维获五色舍利。烟所至处舍利累然。齿舌不坏。塔于寺西。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行。号雪堂。处州叶氏子。依泗州普炤英公得度。既参佛眼。一日闻举玄沙筑着脚指话。遂大悟。出世住南明荐福乌巨。所至道声弘宣。龙象景附。极一时法道之尊。时称龙门法幢高庵雪堂禅。不至二老之门则非禅也。师慈仁忠恕。尊贤敬能。戏笑俚言。罕出于口。无峻阻不暴怒。至于去就之际。极为介洁。住乌巨时。衲子有献铁镜者。师曰。溪流清泚。毛发可鉴。蓄此何为。谢却之。应庵住明果。师。未尝一日不过。从间有窃议者。师曰。华侄为人难得。予因重之。数往何伤。师虽见道龙门。而持身行事之间。实得之家教。尝谓弟子云。予弱冠之年。见独居士言。中无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语宜终身践之。圣贤事业备矣。予佩其语。在家修行。出家学道。以至率身临众。如衡石之定重轻。规矩之成方圆。舍此则事事失准矣。一日示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候。以后事委之。示以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服。跏趺而逝。阇维。五色舍利。烟所至处累然。齿舌不坏。瘗而奉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禅师名道行。
号雪堂。
处州人也。
其父叶公常游禅社。
自称见独居士。
以积厚流光而生行。
行生而岐嶷。
壮克节俭绝笑。
俚爱博施。
叶公尝谓行曰。
中无主不立。
外不正不行。
此语宜终身践之。
圣贤事业备矣。
行茂年不乐。
与诸子伍。
乃依普照英禅师得度。
英有鉴裁。
舂汲樵㸑。
必使行董之。
行乘间参请不倦。
无所得辞。
英参佛眼。
因与高庵竹庵。
同得究竟法。
方是时。
佛果佛鉴人满大江南北。
而佛眼下诸贤。
多驰化于浙水东西。
是以东山法道大阐于三佛。
高庵初在龙门时。
骨鲠寡交独喜。
行盘桓不间。
尝叹曰。
稠人广众中。
鄙者多。
识者少。
鄙者易习。
识者难亲。
果能自奋于其间。
如一敌万。
庸鄙之习。
力尽真挺特。
没量汉也。
行感佩其言。
如雪峰之事岩头。
故终其身未尝不举高庵之为人。
行居荐福。
谓众曰。
我佛眼老人。
住龙门时。
龙象满席。
尚自潸然太息。
以为终愧老东山也。
今山僧复愧老人倍倍耳。
其流涕太息。
可胜道哉。
行虽寓名山。
去就如流云。
闻妙喜之子博山本有贤操。
遂达郡守吴公。
以本住持荐福。
行迁乌巨。
为终焉计。
及门者有且庵仁退庵休晦庵光辈。
俱为懿范。
行老且病。
汪乔年王十朋来往问道。
行答不厌频。
尝谓十朋曰。
金堤千里溃于蚁壤。
白璧之美罹于瑕玷。
况无上妙道。
非特金堤白璧也。
而贪欲非特蚁壤瑕玷也。
要心之端谨。
行之精进。
守之坚确。
修之完美。
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
又示乔年曰。
识则识自本心。
见则见自本性。
识见本心本性。
正是宗门大病。
一日召乔年。
嘱以后事。
沐浴更衣。
跏趺而寂。
阇维。
齿舌不坏。
五色舍利。
烟所至处。
人皆获之。
塔于西寺。
赞曰。
济下宗师。
如钜鹿鏖兵。
万夫辟易。
壮矣。
行公去临济。
其世十三番。
为名葩秋月。
人人得而就之。
经云。
具足优婆夷。
得菩萨无尽福得藏解脱门。
能于小器中。
随诸众生种种欲乐。
出生种种美味珍奇。
悉令充足。
其行公之谓耶。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道行,字雪堂,处州叶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参佛眼。一日闻眼举“玄沙筑著脚指”话,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会得便会,玉本无瑕,若言不会,碓嘴生花,试问九年面壁,何如大会拈花?南明恁么商确也?是顺风撒沙。”次迁乌巨,示众,举“玑和尚问僧禅以何为义?”众虽下语,末契厥心,众僧请益,玑代云以谤为义。道行曰:“三世诸佛是谤,西天二十八祖是谤,唐土六祖是谤,天下老和尚是谤,诸人是谤,山僧是谤,于中还有不谤者无?谈玄话妙河沙数,争似双峰谤得亲。”忽示微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说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又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跏趺而逝,阇维获五色舍利,烟所至处,舍利累然,齿舌不坏,塔于寺西。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一
禅师名清源。
豫章新建邓氏子。
依洪岩僧处信。
得度具戒。
参武泉常云居舜泐潭月三大士。
颇见咨揖。
然疑未决。
晚依积翠南禅师。
一日闻举洞山。
初见云门因缘。
不觉失笑。
南问。
何为而笑。
师曰。
笑黄面浙子怜儿不觉丑耳。
自是容为侍者。
阅七年咨参决择。
道眼高妙。
绝出人表。
丛林称之。
以比南院。
守廓南公去世。
师开法西山惠严。
迁南康清隐。
力法自将。
不与诸方斗铺席。
衲子以枯淡。
多望崖而去之。
坐是单丁。
住山十馀年。
初南州高士潘延之问道于积翠。
与师定交为方外友。
至是迎归西山。
未几洪帅命居大宁。
一时衲子贤士夫从之问道。
坌集其室。
师说法简易。
期人于悟而后已。
尝示众曰。
寒风激水成冰。
杲日照冰成水。
冰水本自无情。
各各应时而至。
世间万物皆然。
不用强生拟议。
又曰。
先师初事栖贤寔。
泐潭澄历二十年。
宗门奇奥。
经论要妙。
莫不贯穿。
及因云峰以见慈明。
则一字无用。
遂设三关语。
以验天下禅者。
而禅者如叶公𦘕龙龙现即怖。
或问三关语。
学者每难透何也。
师曰。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大智如文殊师利。
欲问空三佛义。
即遭摈出。
以其自堕艰难。
故起现行耳。
寻以高年。
不任主事。
退闲。
自号潜庵。
诸刹争迎致供养。
且依以为重。
故居无定。
方建炎三年八月五日。
示寂于城阴之章江。
住世九十有八。
安居七十八夏。
方未寂时。
齿堕而复生。
发薙而燔之。
悉为舍利。
及是烬馀。
尤不胜数。
塔于惠严之东阿。
师莫年德高望重。
以深诚勉人。
以善从之。
化者甚盛。
有僧执侍十有二年。
于道未有所契。
及将出世。
师曰。
汝侍吾徒费岁月。
傥嗣法不应以世情自昧。
其人遂嗣翠岩机焉。
其主法有体。
类如此。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清源。
号潜庵。
洪州新建邓氏子。
世力田。
幼超卓。
短小精悍。
去依洪崖法智为童子。
年二十一。
落发受具戒。
时武泉尝。
宝峰月。
云居舜。
道价压丛林。
师游三老间。
皆蒙器许。
而疑终未决。
后亲见黄龙南公。
凡入室。
令坐于傍。
与云庵同造积翠。
师为侍者七年。
南公殁。
隐迹西山。
西山有慧严院。
僧死。
屋无像设露坐。
师见而叹曰。
古人斫山开基致无为。
有忍怀不举哉。
乃求居。
以修完之。
不五年而殿阁崇成。
百具鼎新。
即弃去。
游庐山。
南康太守徐公。
闻师名。
延居南山清隐寺。
寺在大江之北。
面揖庐山。
师门风孤峻。
学者皆望崖而退。
以故单丁住山。
十有八年。
晨香夕灯。
升堂说法。
如临千众。
而丛林所服玩者莫不具。
时时钁地处置。
尝云。
先师初事栖贤諟。
泐潭澄。
更二十年。
宗门奇奥。
经论要妙。
莫不贯穿。
及因文悦以见慈明。
则一字无用。
设三关以验天下禅者。
而禅者如叶公画龙。
龙见即怖。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大智如文殊师利。
欲问空王佛义。
即遭摈出。
以其堕艰难。
故起现行耳。
有僧。
依师住十二年学。
令住净众寺。
辞行。
师谓曰。
汝虽在此费岁月。
实不识吾家事。
倘嗣法。
当不以世俗欺诳为心。
其人乃嗣翠岩机焉。
南昌隐君子潘延之。
与为方外友。
迎师归西山。
而州郡文争。
命居天宁。
衲子方云趋座下。
一时名士。
抠衣问道。
师以目疾。
隐居龙兴寺房。
户外之履亦满。
上蓝忠公。
法侄也。
延师居寺之东堂。
事之如其师。
师年八十而丧明。
学者益亲附之。
有欲板其语要流通。
师投拒曰。
若吾语。
深契佛祖。
从今百日间复明。
则副汝请。
如期果愈。
先是觉范洪公。
證狱太原。
拴缚在旅邸。
人讳见之。
师独冒雨步至。
抚慰为死诀。
明年南归复见师。
师轩渠笑曰。
吾不意乃复见子。
故觉范序之曰。
呜呼。
佛法䆮远。
坏衣瓦器之人。
亦有侈欲。
为人师者。
争慕华构便软煖。
公独举颓坏而新之。
争欲致弟子。
不问智愚。
欲出门下。
而公独精粗之。
争欲坐八达衢头。
以自卖其道。
而公独居荒远。
以自珍之。
争好势利恶丑。
而公独犯众恶。
自信而力行之。
每谓弟子曰。
无事外之理。
理外之事。
观其措置。
岂其真然之者耶。
师终时几百岁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9—1692 【介绍】: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晚晴簃诗汇·卷一十一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学者称船山先生。明崇祯壬午举人,永历时官行人司行人。入国朝,隐居不出。从祀孔庙。有《姜斋诗集》。
词学图录
王夫之(1619-1692) 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另有双髻外史、一瓢道人等别号,中年一度更名壶。衡阳人。崇祯举人。初在衡山举义军抗清,败走肇庆投南明永历帝,授行人司行人。从军瞿式耜部。后见复明无望,决意隐遁,居衡阳之石船山,著述终老,学者称船山先生。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学者,后人将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曾撰《夕堂永日绪论》、《诗绎》传其诗论。有《姜斋文集》、《姜斋诗集》。今人辑有《王船山诗文集》。词集名《鼓棹初集》、《二集》及《潇湘怨词》,亦合称《姜斋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夫之(1619~1692)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初曾参与抗清活动,官南明政权行人司行人,后隐居衡阳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有各类著述近百种。王夫之曾四次到武昌参加乡试,所作诗文涉及黄鹤楼处多有。崇祯十五年壬午科乡试时,王夫之与黄冈王源曾、熊寔(字渭公)等百馀人会于黄鹤楼,“拈韵赋诗”。有诗《黄鹤须盟大集用熊渭公韵》;所作《广哀诗》有“黄鹤高楼秋,酹酒邀江月”之句。
姜斋诗集·本传
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明举人张献忠陷衡州设伪官招夫之夫之走匿南岳贼执其父为质夫之引刀自刺肢体舁往易父贼见其创也免之父子俱得脱归居石船山杜门著书神契张载正蒙之说演为思问录内外二篇所著书有周易稗疏书经稗疏诗经稗疏其言易不信陈抟之学亦不信京房之术于先天诸图及纬书杂说排之甚力而亦不空谈元妙附会老庄之旨故言必徵实义必切理其说尚书诠释经文多出新义然词有根据不同游谈其说诗辨正名物训诂以补传笺诸说之遗皆确有依据不为臆断又辨叶韵一篇持论名通足解诸家之轇轕又著尚书引义春秋稗疏春秋家说康熙閒吴逆在衡湘夫之又逃入深山吴逆平巡抚嘉之馈粟帛请见夫之辞帛受粟未几卒
姜斋诗集·自叙
境识生则患不得熟则患失之与其失之也宁不得此予所知而自惧者也五十以前不得者多矣五十以后未敢谓得一往每几于失中閒不无力为檠括而檠括之难予自知之抑自提之诗言志又曰诗以道性情赋亦诗之一也人苟有志死生以之性亦自定情不能不因时尔楚人之谓叶公子高一曰君胡胄一曰君胡不胄云胄云不胄皆情之至者也叶公子高处此殆有难言者甲寅以还不期身遇之或谓予胡胄或谓予胡不胄皆爱我者谁知予情予且不能自言况望知者哉此十年中别有柳岸吟欲遇一峰白沙定山于流连骀宕中学诗几四十年自应舍旃以求适于柳风桐月则与马班颜谢了不相应固其所巳彼体自张子寿感遇开之先朱文公遂大振金玉窃谓使彭泽能早知此当不仅为彭泽矣阮步兵髣髴此意而自然别为酒人故和阮和陶各如其量止于阮陶之边际不能欺也 庚申上已湘西草堂记
释绍镫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一
释绍镫,姓陈氏,古田人。
生时异香满室,紫胞覆首。
幼不茹腥,七岁入塾,聪颖绝伦。
授以经书,如睹旧物。
十年,辞亲出家,礼潭州开福琎为师。
精通《法华》,试经得度。
受具之后,瓶锡游方。
造当阳玉泉芳禅师法席,一见针芥相投,顿忘荃蹄。
及还乡里,深自蹈晦。
郡守向道,延主陀𡽹塔院,缁素归敬。
一日示疾,索浴更衣。
鸣钟集众,乃说颂曰:“吾年五十三,去住本无贪。
临行事若何,不用口喃喃。
”俨然示寂,瞑目无声。
已踰两宵,偶闻钟音,忽然而苏。
自是身心澈莹,超然生死。
元丰中,福州大旱。
太守孙公仰其灵迹,延之祷雨。
经筵既启,甘霖立沛。
孙公欣慕,迁居文殊。
尔后每逢旱魃,郡中官吏辄相祈求。
府主许公、察院王公、左司叶公皆先后致敬,恭请讽经。
灯一诣坛,诚心持咒,虽晴烘烈日,曾不崇朝,远视天色已,油然作云,俄而霈然。
三农沾足,人民忭舞,年复大有。
故自灯祷雨十数年间,甘泽所降,从不愆期。
遐迩钦企,视若神僧。
后移主圣泉,凡三坐道场,提撕后学,警策尤多。
上堂,僧问:“如何是圣泉境?
”灯曰:“目前无异草。
”曰:“如何是境中人?
”灯曰:“往来无挂碍。
”曰:“人境己承指,向上宗乘事若何?
”灯曰:“驴足未去,马足又来。
因言般若门中,纵说百千妙义,不增一豪。
直饶结舌亡锋,岂减少分。
若论玄之又玄,终非沙门。
鸟道鱼踪,早伤涂辙。
何也?
盖为出此入彼,去者不至其方,来者不得其所。
举一明三,莫穷厥趣。
更不用续凫截鹤,夷岳盈壑,霄壤相望,去道转远。
正当与尔时,衲僧门下作何观感?
”良久乃曰:“昨夜三更月到窗。”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