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孟简

相关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3 【介绍】: 唐僧。富阳人,俗姓秦。工诗。初出家于灵隐山,为海和尚弟子。肃宗至德二年,试经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从□法师学律。尝为寺经营十二年,置田亩,岁收万斛。德宗贞元中,退居西岭,人称西岭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七岁。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见而抚其顶曰。此儿目如青莲。苟能舍家。以从吾游。必有善称。其父以为然。至德二年。诏天下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听为比丘。标以其选得度。仍隶住天竺寺。永泰初。依顗律师。受具于灵光寺。时已推其善于护持。贞元中。别治室西岭下。谓之草堂。而吟啸之乐。非世间名利之迹所可到。杭人号西岭和尚。辞章高媲古作者。与吴兴如昼。会稽灵彻。相酬唱时。语见昼传。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景陵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圣贤豪杰为人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呜呼品藻之极至。引天地人。以匹拟之。则其诚敬诚慕之心何如。故一时名公钜卿。林下英彦。莫不绸缪投分。慷慨论交。长庆三年六月七日。示灭于所居。是冬之十月二日。葬之山中。寿八十四。腊五十八。开成五年郑素卿。立碑颂德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标。富阳秦氏。七岁。神气清茂。有沙门过而识之。劝令出家。至德二年。诏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师首中其选。得度。居南天竺寺。护戒甚严。永泰中。住持奏赐寺额。居十二年。其徒多归之。常于灵鹫峰之南西岭下葺茅为堂。号西岭草堂。怡然养浩。不干人事。尤工诗章。搜鍊精巧。与吴兴皎然会稽灵彻鼎立齐声。时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誉。称西岭和尚。一时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陆羽之流皆敬之。长庆三年示寂。葬于山中。 赞曰。 出尘异相  挺见垂髫  业真空法  怡然养高 适意吟咏  配雅与骚  名标当世  可摩云霄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道标。
富阳人也。
俗姓秦氏。
其远祖与羸同姓。
世为汧陇大族。
及晋东渡衣冠随之。
后为杭人也。
其高曾至王父。
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
故州里尊奉之。
标生则孤明。
长而深趣。
老而坚固。
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
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
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
此孺子目秀如青莲。
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
苟能舍家必有善称。
不然乘云霓薄天汉。
吾不可得而知也。
父允其请。
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
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
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
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
命为比丘。
标首中其选。
即日得度。
蒙配天竺寺焉。
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顗律师。
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
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
经一十二载。
置田亩岁收万斛。
置无尽财与众共之。
贞元中以寺务克丰。
我宜宴息。
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
葺茅为堂。
不干人事。
用养浩气焉。
标经行之外尤练诗章。
辞体古健比之潘刘。
当时吴兴有昼。
会稽有灵澈。
相与詶唱递作笙簧。
故人谚云。
霅之昼能清秀。
越之澈洞冰雪。
杭之标摩云霄。
每飞章寓韵。
竹夕华时。
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
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
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
重名之下果有斯文。
西还京师有以誇耀。
又景陵子陆羽云。
夫日月云霞为天标。
山川草木为地标。
推能归美为德标。
居闲趣寂为道标。
名实两全品藻斯当。
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
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
右仆射韩公皋。
礼部侍郎吕公渭。
滑毫节制卢公群。
襄阳节制孟公简
同州刺史李公敷。
凤翔尹孙公璹。
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
隋州刺史刘公长卿。
户部侍朗丘公丹。
外郎裴枢。
秘阁严维。
小谏朱放越。
廉问薛戎夕。
拜卢元辅。
常州释元浩。
润州释南容。
金华释乾辅。
吴门释光严。
上都释智崇等。
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
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
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
文雄而再鼓不衰。
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
以长庆三年示有微疾。
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
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
法腊五十八。
弟子如玢如𧦬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
皆得师之法。
仿仰不遑。
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
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
开成五年中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
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
释神暄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建阳之留氏。
幼沈静。
有问而后有言。
稍长客婺女。
遂以净人。
入开元寺出家。
一日婺守过之。
见曰。
此儿精神卓朗。
异时必围绕千众。
利益世间。
宜趣薙落。
以务进修。
既受具。
乃止息金华山北百家严石穴中。
常昼夜持诵七佛俱胝咒不辍。
上无屋庐。
下无床榻。
雨露霜雪之变。
则有紫云覆之。
如盖状。
久之徙居赤松洞之东峰。
祯瑞尤著见。
贞元二年。
遇志贤禅师。
为说心法。
获證悟。
而持诵益效。
元和八年。
中丞范扬遣使。
施乳香毡罽器皿。
而暄即以散之。
无所受。
中书舍人王仲。
请就大云寺。
授四众菩萨戒。
十二年尚书孟简
请说法于会稽。
固辞不往。
八月竟归。
示寂开元寺。
春秋七十六。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神暄俗姓留建阳人也。
幼而沈静非问不言。
客游婺女入开元寺。
志愿出家焉。
无何本郡太守入寺访其师。
见暄神彩朗练。
太守善相人也。
顾之数四。
且曰。
是子真出尘之器。
异日承受深法千众围绕。
必超上果非凡气也。
乃诵七佛俱胝神咒昏晓不绝。
纳戒毕于金华山北洞百家岩有石穴暄居中止息。
不构庵室作露地头陀。
复无床榻。
然有神人吐紫色云气。
而高覆之。
遐望冉冉犹独柱观焉。
其神人时来问道。
拱手白暄曰。
赤松洞之东峰有林泉卓异。
师可居之否。
暄随请往住数年。
越多徵瑞。
贞元二年遇志贤禅师问暄。
如此持诵魔事必生。
欲灭魔怨须识身本。
身本既真无魔无佛。
豁然开悟理事俱成。
神咒功倍。
元和八年范扬中丞知仰遣使赍乳香毡罽器皿施暄。
并回施现前大众。
次中书舍人王仲。
请于大云寺为众受菩萨戒。
十二载平昌孟简尚书
自会稽甄请不赴。
八月俄回旧山人莫详测。
倏云示灭。
春秋七十六。
弟子建塔焉。
一云。
暄在金华山北多寒少阳。
神人问曰。
师须何物。
曰吾在山之阴苦于凛冽神曰。
小事耳。
至夜闻暄阗之声。
明旦见一小峰移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810 【介绍】: 唐幽州范阳人。
工诗。
无书不读,然止用以资为诗。
自少至老,可传之诗凡千余篇。
孟简、孟郊、冯宿等为友,相期推挽。
官至登封县尉。
以病不能为官,竟饥寒而死,将死作诗与韩愈,请具棺为葬。
有诗传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6—810 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宪宗元和初任登封尉,以病去官,客居登封。五年(810)十月贫病而卒。生平见韩愈《登封县尉卢殷墓志》。工诗,与韩愈、孟郊交善。孟郊称其“吟哦无滓韵,言语多古肠”(《吊卢殷》)。《全唐诗》存诗13首,《全唐诗续拾》补1首。
唐诗汇评
卢殷(746-810),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曾任登封尉。
孟简、孟郊、冯宿友善,期相推挽,终以病不能为官。
家贫,元和中献诗东都留守郑馀庆,屡得周济,书荐宰相,不能用,竟贫病而卒。
有诗千馀首,多佚。
全唐诗》存诗十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山阴人,俗姓夏侯。住五台山清凉寺,博综经论。德宗延入译场,使造疏,遂编成十卷以进。好游名山。宪宗时赐号清凉国师,寻示寂,年七十余。弟子传法者百余人。有《毗庐疏》、《随疏演义》、《华严纲要》、《三圣圆融观》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澄观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年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元和中住太原府大崇福寺。后住清凉山大华严寺。开成三年卒。谥清凉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会稽之夏侯氏。
年十一。
依应天山宝林寺霈禅师。
诵法华经。
年十四。
以恩泽。
获隶此寺落发。
即走四方。
访求师友。
乾元中。
从闰州栖霞寺醴律师。
及乡里昙一。
究律部。
诣金陵玄壁法师。
禀关河三论。
大历中。
传起信涅槃于瓦官寺。
受东海起信疏义于淮南。
然后温习华严大经。
于天竺法诜门下。
往剡溪扣成都惠量。
覆探三论十年。
就苏州习天台止观于湛然法师。
兼法华维摩等经疏。
复咨决南宗禅旨于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北宗于惠云师。
于是旁览泛问。
天竺悉昙。
四囲。
五明。
秘咒。
仪轨。
东土经史。
子传。
三雅。
训诂。
世间技艺。
莫不该综。
每曰。
五地圣人。
身證真如。
犹于后得智中。
起世俗念。
况于方居学地。
能忌是乎。
大历十一年。
巡礼五台峨嵋。
备瞻圣像。
俄还居五台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既因寺主贤林所请。
为讲经论。
乃惙然长想。
以为华严合文殊之智。
普贤之理。
表彰毗卢遮那万行之极。
而旧疏文繁义约。
不足发明。
于寤寐间。
见金色人立日中。
捉观纳口。
咀嚼都尽。
骇汗而觉。
喜曰。
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
可不疏华严。
以报三圣之德哉。
乃始兴元元年正月。
终贞元三年十二月。
成二十卷。
饭千僧以落之。
自尔欲求可以付授者。
夜而梦。
已化为大龙。
鳞鬣耀日。
拿攫碧落。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北台。
顷之身出小龙千数。
蜿蜒腾跃。
分散青冥。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
请开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
复请开于崇福寺。
德宗朝。
遣中使李辅光宣诏。
即日入都。
参预罽宾三藏般若译事。
乌茶国王所进后分。
辞以明年。
诏许焉。
又明年至蒲津。
中令梁公。
留安居于中条之栖岩寺。
寺有异僧。
所为莫测。
而语多应验。
初观未至前。
忽驱僧众洒扫曰。
不久菩萨至此。
先是寺多妖祟。
及戾止俱息。
五月中使霍仙鸣宣诏以趣。
至则上加礼敬。
即延入馆。
刊正所译。
为四十卷。
诏造疏于终南山草堂寺。
成十卷。
仍诏两街各开新疏一遍。
方其撰疏之际。
堂前池中莲华五朵。
有双蒂三节之瑞。
寻诏译守护国界主经。
职缀文。
当顺宗之在春宫也。
时观居五台。
承教述了义一卷。
心要一卷。
食肉得罪因缘等。
至是入朝。
意尤钦属。
观夙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
但三衣一钵。
不畜长。
二当代名利。
去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报受。
长诵法花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
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代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
故观能循持。
而行之终身焉。
卒于元和之初。
寿七十馀。
弟子嗣法者百馀人。
若相国齐抗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太常韦渠牟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服戒训。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华严纲要一卷。
法界玄览一卷。
三圣圆融观一卷。
华严。
法华。
楞伽。
中论等。
别行小钞疏。
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斋十二会。
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严世界图相。
其诸塑缋尊像。
缮写经典。
具见门人清沔所述记。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今应天山)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观俊朗高逸。
弗可以细务拘。
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壸奥必臻。
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
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
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
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往剡溪。
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
十年就苏州。
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
解从上智性自天然。
所学之文如昨抛舍。
鲍静记井。
蔡邕后身。
信可知矣。
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
观自谓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
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
况吾学地能忘是心。
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
一皆博综。
多能之性自天纵之。
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
观将撰疏。
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自喜。
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
起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也。
后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山北。
拿攫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蜓化为千数小龙。
腾耀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
复请于崇福寺讲。
德宗降中使李辅光。
宣诏入都。
与罽宾三藏般若。
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
观苦辞请明年入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
中令梁公留安居。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
凡所指厈皆多应验。
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
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复次壁画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
往往不息。
观既止此寺。
二事俱静。
五月内中使霍仙鸣。
传宣催入。
观至。
帝颇敦重。
延入译场刊正。
又诏令造疏。
遂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
进呈。
敕令两街各讲一遍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
一华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寻译守护国界主经。
观缀文润色。
顺宗在春宫。
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缘。
洎至长安频加礼接。
朝臣归向。
则齐相国杭韦太常渠牟皆结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慕高风。
或从戒训。
以元和年卒。
春秋七十馀。
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
馀堪讲者千数。
观尝于新创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藏世界图相。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允齐相请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会十二中。
其诸塑缋形像缮写经典不可殚述。
门人清沔记观平时行状云。
观恒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
二当代名利弃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执受长诵法华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观逮尽形期。
恒依愿而修行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澄观。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年甫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遇恩得度。便隶此寺。观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后将撰华严疏。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乃饭千僧以落成之为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观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拿欋碧落鳞鬣耀日。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腾跃青冥分散而去。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寺有禅客拳眉剪发。字曰痴人。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凡所指斥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以元和年中示灭。春秋七十馀。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夏侯。越州山阴人。观俊朗高逸。不拘细务。遍寻名山。旁求秘藏。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却复天竺诜法师门。温习华严大经。七年。住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十年就苏州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咨决南宗禅法。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一一巡礼。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并演诸论。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惙然长想。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之乡原。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观撰疏。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818 【介绍】: 唐僧。常州人,俗姓宣。初入京选官,路经洪州开元寺,谒马祖道一,闻禅旨而感悟,遂出家。德宗贞元初,入天台山,住白沙道场。贞元末,移住越州五泄山,世称五泄和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7—818 俗姓宣,常州(今属江苏)人。初入京选官,路经洪州开元寺,谒马祖道一,闻禅旨而出家。德宗贞元初,入天台山,住白沙道场。约于贞元末年住越州五泄山,世称五泄和尚。《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祖堂集》卷一五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毗陵宣氏子。
成立之岁。
本期射策登第。
以荣亲里。
闻预章马大师聚徒说法。
因往观焉。
目击道存。
遂求薙染。
受具后。
乃谒石头迁和尚而悟旨焉。
贞元初。
入天台山中。
居隋智者之白沙道场。
阅二载。
虎依以产子于近林。
意颇驯扰。
初智者之来建道场。
凡一十二所。
记之曰。
此地妙严。
非杂器所居。
若能居此。
与吾无异。
故默盘桓不忍去。
后又徙东道场。
地愈益深僻。
俄夜雷震。
大树摧压崖谷。
人以为必累及默所止庵。
旦视之。
无损也。
尝游东白山。
中毒。
邻翁为召医。
谢遣之。
独闭门燕坐。
出污而愈。
既化浦阳。
乃赴阳灵戍将李望五泄之请。
元和初旱甚。
默偶循涧而步。
见青蛇大矫润旁。
瞪视过客。
略不动。
默咄之曰。
百姓且渴死。
汝宁无慈悲心耶。
夜果大雨洽境内。
会平昌孟简
以中承廉问淅东。
下教悉废管内寺院之学徒散逸者。
暨阳令曹胄状举默德行。
足以庇民社。
许重造院以示尊显。
僧问何物大于天地。
答曰。
无人识得伊。
僧曰。
还可彫琢也无。
答曰。
汝试下手看。
僧问此个门中。
始终事如何。
答曰。
汝道只今底。
成来得多少时也。
僧曰。
学人不会。
答曰。
我此间无汝问底。
僧曰。
岂无和尚接人处。
答曰。
待汝求接。
我即接。
僧曰。
便请和尚接。
答曰。
汝欠少个甚么。
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澡盥焚香嘱累。
端坐而逝。
寿七十二。
腊四十一。
高僧智闲。
录其平生事迹行世。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灵默。
俗姓宣。
毗陵人也。
本成立之岁悦学忘疲。
约以射策。
登第以荣亲里。
承豫章马大师聚众敷演造禅关。
马师振容而示相。
默密契玄机。
便求披剃。
若熟痈之待刺耳。
受具之后苦练行门确乎不拔。
贞元初入天台山中。
有隋智者兰若一十二所。
悬记之曰。
此地严妙非杂器所栖。
若能居此与吾无异。
默因住白砂道场经于二载。
猛虎来驯近林产子意有所依。
又住东道场。
地僻人稀。
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悬崖委坠。
投明大树倒欹庵侧树枝交络。
茅苫略无少损。
遐迩闻旃皆来观叹。
后游东白山。
俄然中毒。
而不求医。
闭关宴坐。
未几毒化流汗而滴乃复常矣。
行次浦阳盛化。
有阳灵戍将李望。
请默居五泄焉。
元和初亢阳田畯惶惶。
默沿涧见青蛇夭矫瞪目如视行人不动。
咄之曰。
百姓溪竭苗死。
汝胡不施雨救民邪。
至夜果大雨合境云足。
民荷其赐属平昌孟简中丞廉问浙东废管内兰若。
学徒散逸。
时暨阳令李胄状举灵山许重造院。
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澡沐焚香端坐绳床。
嘱累时众溘然而绝。
寿龄七十二。
法腊四十一。
高僧志闲道行峭拔文辞婉丽。
亦江左之英达。
为默行录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灵默。俗姓宣氏。毗陵人也。初参豫章马大师。因住白砂道场。经于二载。猛虎来驯。近林产子意有所依。又住东道场。地僻人稀。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悬崖委坠。投明大树倒欹庵侧树枝交络。茅苫略无少损。遐迩闻旃皆来观叹。后游东白山。俄然中毒。而不求医闭关宴坐。未几毒化流汗而滴乃复常矣。元和初久旱民皆狼顾。默沿涧见青蛇夭矫瞪目如视行人不动。咄之曰。百姓溪渴苗死。汝胡不施雨救民耶。至夜果大雨。合境云足。民荷其赐。厥后澡沐焚香。端坐绳床而卒。寿七十二。法腊四十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4—820 【介绍】: 唐吴人,字冲之。归崇敬子。代宗大历时举孝廉高第。德宗贞元初策贤良为右拾遗。以直谏闻。顺宗初拜给事中,迁工部侍郎。宪宗时累官工部尚书,封长沙县男。有文学,工草隶。卒谥宪。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4—820 字冲之,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
代宗大历七年(772)举孝廉高第。
德宗贞元初(785)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右拾遗。
累迁至工部侍郎。
宪宗元和六年(811)受诏与孟简等同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加右散骑常侍,转兵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
十四年迁工部尚书,累封长洲县男,卒谥宪。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工草隶,笔法甚古,不近俗。
有文名,权德舆称其“词学精实,晦而不耀。
”(《起居舍人举人自代状》)《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泉州晋江人,字行周。德宗贞元八年进士,与韩愈、李观等联第,时称“龙虎榜”。官终国子监四门助教。卒年四十余。工散文。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757?—802?) 字行周,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
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四试于吏部,方授国子监四门助教。
十五年上书宰相郑馀庆求不次进用,未果,遂北游太原,悦一乐妓,约以迎娶。
过期不往,妓相思成疾,临终,乃刃髻藏匣,附以诗。
詹得匣,睹髻及诗,悲恸而卒。
事迹散见孟简《咏欧阳行周事》并序、《太平广记》卷二七四引《闽川名士传》、韩愈《欧阳生哀辞》、《新唐书》本传。
韩愈称其“志在古文”,“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
”其诗多干谒酬赠之作,葛立方以为“皆赋情不薄”(《韵语阳秋》卷一九)。
有《欧阳詹集》10卷,今存。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欧阳詹(约761-约801),字行周,泉州晋江(今福建南安)人。贞元八年(792),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等同登进士第,时称“龙虎榜”。十三年,游兴元、蜀中,献诗严震、韦皋。还京,官四门助教。十五年,韩愈自汴州朝正京师,詹率其徒伏阙下,举愈为博士,不果。十六年,北游太原,与郑儋、严绶唱和。归京,寻卒。有《欧阳詹集》十卷,今存。《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五
詹字行周。泉州晋江人。举进士。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卒年四十馀。

作品评论

《全唐诗话》
欧阳詹,……初见拔于常衮衮,后见知于退之、元宾,终于四门助教。李贻孙序其文曰:“君之文周祥,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命而卒,天其绝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63—819后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字谏卿。德宗贞元元年进士。顺宗时累迁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宪宗元和初擢为监察御史。坐诬论李吉甫,出为资州刺史。工诗,以典重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2?—822? 字谏卿,排行二十七。
泰山(今山东泰安东南)人。
家于洛阳(今河南洛阳)。
德宗贞元元年(785)登进士第,授义兴县尉,迁义兴主簿。
顺宗朝因公言王叔文政治革新之非,贬汀州宁化县尉。
宪宗元和元年(806)入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
三年贬巴州刺史。
历资、洋、睦等州刺史,皆有政绩。
十四年入朝为户部郎中。
生平散见孟简《建南镇碣记》、韩愈《顺宗实录》卷四、《唐才子传》卷五。
辛文房谓其诗“造妙良选,作皆典重”。
全唐诗》录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题1则。
唐诗汇评
羊士谔(约762-约820),字谏卿,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元年(785),登进士第,授常州义兴尉。九年,以右威卫兵曹参军佐浙东皇甫政幕。贞元末,充宣歙巡官。永贞元年至长安,因言王叔文之非,贬汀州临化尉。福建观察使阎济美奏为大理评事。元和初,擢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内供奉。三年,坐与窦群、吕温倾陷李吉甫,贬资州刺史,未行,再贬巴州刺史。历资、洋、睦三州刺史,入为户部郎中,卒。有《羊士谔诗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六百十三
士谔。泰山人。贞元元年进士。元和初官监察御史。擢户部郎中。出为资州刺史。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入室三人:张枯、节士谔、元稹。
唐才子传
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
吴礼部诗话
文章尚论其世,……羊士谔刺王、韦远贬,亦有气节。《十贤集》,士谔亦在其中。
《唐诗品》
士谔诗气格昂然,不落卑调,然例之能品,亦萧然微尔。予谓谔诗如素障子,虽无烂目之华,欲摘其瑕,亦无处下手。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有美不胜收,品居中下者;亦有无一言可举,不得不称为胜流者,以风度论也。知此可以定羊资州诗矣。贞元后,集中有佳诗易,无恶诗难。羊士谔诗虽不甚佳,却求一字之恶不可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德源。宪宗元和进士。与李益交厚。古诗乐府,可称独步。卒飘蓬薄宦,客死三川。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德源,里居未详,自称“楚客”(《吴中夜别》),又云“二京有宅”(《洛阳春望》),则当曾寓居长安、洛阳。宪宗元和四年(809)登进士第。自叹“我生虽努力,荣途难自致”(《秋思》)。一生穷愁潦倒,落落寡合,后客死于三川。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四一、《唐才子传》卷六。鲍溶与韩愈、李正封、孟郊、韦楚老、殷尧藩友善,与李益交谊尤深。其诗多怀古感兴、道途旅思之作。张为《诗人主客图》尊之为“博解宏拔主”,而自居于入室之列。辛文房称其诗“气力宏赡,博识清度,雅正高古,众才无不备具”,“可称独步”(《唐才子传》)。宋曾巩重编其诗为6卷。《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录佚诗1首。
唐诗汇评
鲍溶,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字德源。
贞元中,北游太原,献诗严绶。
元和四年(809),登进士第。
后飘蓬南方,游宣州、越州,与范传正、孟简等游宴唱和。
十三年客病淮南,后一、二年中卒。
溶与韩愈、孟郊、李正封、李夷简、殷尧蕃、许浑等均有交往,与李益交谊尤深。
善诗,以古乐府见长。
有《鲍溶集》五卷,已佚。
后人辑有《鲍溶诗集》六卷、外集一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三卷。
全唐诗补逸
鲍溶字德源,元和四年韦瓘榜进士第。补诗一首。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博解宏拔主:鲍溶。
曾巩《鲍溶诗集目录序》
盖自先王之泽息而诗亡,晚周以来,作者嗜文辞、抒情思而已。然亦往往有可采者。溶诗尤清约谨严,而违理者少,亦近世之能言者也。
诗话总龟
欧阳文忠公酷爱鲍溶诗,《山中寒思》一篇最佳,云:“山深多悲风,败叶与秫齐。……”文忠晚得,恨见之迟。
郡斋读书志
张荐谓溶诗气力宏赡,博识清度,雅正高古,众才无不备具。曾子固亦爱其诗清约谨严,而违理者少。
唐诗纪事
溶,登元和进士第,与韩愈、李正封、孟郊友善。
唐才子传
古诗乐府,可称独步。盖其气力宏赡,博识清度,雅正高古,众才无不备具云。
僧幽玄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27后 【介绍】: 唐僧。
幽州人,俗姓刘。
弱冠投并州贤禅师出家。
宪宗元和二年,游方至江左,住会稽大云寺。
移居湖心龟山妙喜古寺。
九年,观察使孟简为构大院。
十二年,登南岳。
十三年,洪州刺史殷祐请住洪州东明寺。
敬宗宝历中,置戒坛度僧。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刘姓幽州人。
弱冠礼并州贤禅师落䰂。
久之遂得心法。
元和二年。
振锡江左。
见会稽大云寺鼓寂钟喑。
食轮不转。
叹曰。
此独不可以行化耶。
乃持一钵走阛阓。
而施者响应。
因使寺主开堂接众。
如诸方法。
未几。
徙居湖心龟山之妙喜废寺。
九年平昌孟简来镇斯郡。
为大其寺之规模。
而一新之。
十二年。
去游南岳结庵绝顶以居。
豫章太守商祐尤加敬慕。
十九年迎住东明寺。
寺建于晋安帝时。
玄侣之集。
至今犹盛宝历中奏。
易额世福。
且置戒坛其内。
复诏度僧。
凡寺之像设。
皆玄所致云。
大和元年。
沈中丞傅伽信向。
又造佛阁五层于寺之南。
既而逝。
第二漆布其全身。
奉之阁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幽玄。
俗姓刘。
幽州人也。
夙怀出俗之愿。
年及弱冠方遂前心。
投并州贤禅师而了玄契。
元和二年振锡江左。
至会稽大云寺见三学僧柅定食轮资缘都阙玄言发响应檀越供赡。
未几移居湖心龟山妙喜古寺。
九年属平昌孟简镇于越。
枉驾问道。
遂构成大院。
十二载复登南岳栖止绝顶。
十三年豫章太守商祐笃重其道。
命住东明寺。
即东晋安帝世之所造。
僧数繁凑。
宝历中为奏改为世福。
兼置戒坛续敕改为度僧寺。
其间形像皆玄之化导。
大和元年沈傅中丞又加信向。
玄于院南别造佛阁五层功就。
谓弟子曰。
福事无尽生涯有期。
物有阙然后人庀具。
吾终后可将尸漆布安阁下。
言讫而化。
门人特旁立塔焉。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