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禹锡

相关人物:共 81 位
共 8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62 【介绍】: 唐僧。广陵人,俗姓吴。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居馀杭宜丰寺。禅诵之暇,辄赋诗歌。与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762 诗僧。
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9岁出家,13岁削发。
从扬州僧法慎学相部律,造乎精微。
初住越州会稽山南悬溜寺,常与僧友讨论佛教义谛。
后住扬州庆云寺,复住余杭宜丰寺。
曾著《法性论》,探究佛理。
工诗什,与当时诗人皇甫冉、独孤及、李纾、朱放、张继、张南史、陆羽、严维、皇甫曾、徐嶷等为诗友,常相互唱和,过从颇频。
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龙兴寺,36岁。
事迹见《毗陵集》卷九《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传》卷一五。
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及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所称道,高仲武曾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澈上人文集纪》)。
有《灵一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诗》本、清江标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书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诗集八种》本,分为上下二卷。
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凡42首又2句。
除一首与护国互见之诗外,皆为近体诗。
唐诗汇评
灵一(727—762),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九岁出家,十三削发。初师扬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门寺,又徙杭州宜丰寺。与李华、朱放、李纾、张继、皇甫冉、张南史、严维等为尘外之交,讲德论道,朗咏终日,酬和甚多。终于杭州龙兴寺,独孤及为撰塔铭。有《灵一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广陵吴氏。九岁即薙落。弱冠受具。遂习毗尼有成效。家本货殖。诸昆弟以侈靡相尚。一独纳衣锡杖自若。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以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及馀杭之宜丰寺。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天台道土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皆引分愿交。扣襟尚友。其所尤善者。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诚同门之三益。住世之四衣矣。然工辞章。乐吟咏。既著法性论。或遇良辰胜境。必掇笔申楮。以遣兴趣。好事者录之。名间气集。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示灭于杭州之龙兴寺。寿三十五。弟子以遗命。行阇维法。树浮图。以表其地。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相与悼梁木之坏。虑陵谷之迁。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灵一。姓吴氏。广陵人也。神清气和方寸地虚。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暨乎始冠受其具足。学习无倦律仪是修。示见谈笑。欲明解脱。示人文艺以诱世智。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德全道成缘断形谢。以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寂灭于杭州龙兴寺。春秋三十五。凡满十五安居。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时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县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相与悼梁木之既坏。虑陵谷之当迁。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昧应真之德行。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一家富货殖。既而削发。推千金之产。悉让诸孤昆弟。所取者惟纳衣锡杖。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造乎微而臻乎极。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宴坐必择山椒树下。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复居馀抗宜丰寺。寺邻生丹山。门对佳境囧然独往。暴风偃山正智不动。巨浪沃日浮囊不飘。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此一之了语也。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无愧古人。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一迹不入族姓之门。与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讲德味道朗咏终日。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一居寺高隅。初无井泉。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盖精至之感矣。诗行于世。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作品评论

独孤及《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
(灵一)肤清气和,方寸地灵,与自然妙有合其纯粹……骚雅之遗韵,陶、谢之缺文,公能缀之。
《宋僧传•灵一传》
(灵一)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
唐才子传
(灵一)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
《唐诗品》
一公诗虽复剪刻,弥精律调,要之泓泛微波,未胜皎然,而净密之致,终当独步。如“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动春迟”,又“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辉”,皆有雅思可采。林居静僻,游心象外,固宜有尔,然超悟会心,尚在烟花山水之间,未能了入真境。
唐诗镜
(灵一为)越中云门寺律师,持律甚严,以清高为世所推,尤善声诗,与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相倡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陇西狄道人,字仲舒。李希言子。性通达,善恢谐,以放达蕴藉称。初拜秘书省校书郎,大历初改中书舍人。德宗时,由礼部侍郎选为同州刺史,擢兵部侍郎、高邑伯。进吏部侍郎,年六十二卒,赠礼部尚书。奉诏为《兴元纪功述》及郊庙乐章,论撰甚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1—792 字仲舒,排行十七,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李纵之弟。
玄宗天宝末任校书郎,肃宗至德初避地苏州。
代宗广德元年(763)任左补阙,大历中累迁中书舍人。
德宗建中元年(780)任虢州刺史,三年任礼部侍郎,四年知贡举。
兴元元年(784)任兵部侍郎,封高邑伯。
贞元六年(790)改吏部侍郎,八年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纾有文名,为李华所知,与包佶并称“包李”。
贞元四年(788)德宗与群臣唱和,纾诗列为上等。
刘禹锡称其诗为“高韵”(《董氏武陵集序》)。
全唐诗》存诗13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睦州桐庐人。少从严维学诗。代宗大历六年登进士第,复应制举,未中。数年后归睦州,曾与刘长卿酬唱。德宗初居长安,与严维、清江唱和。有诗名,其《题慈恩寺塔》诗,为白居易、元稹所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行十八,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少从严维学诗。代宗大历六年(771)登进士第,复应制举未中。十一、十二年间归睦州,与刘长卿过往唱酬。大历末、德宗建中初居长安,与严维、清江唱和。事迹散见《中兴间气集》卷上、《云溪友议》卷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六。八元有诗名,白居易、元稹曾赏其《题慈恩寺塔》诗。《全唐诗》存诗6首。
唐诗汇评
章八元,生卒年不详,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少喜为诗,尝于邮亭偶题数语,严维见而异之,亲为指谕,数年间,诗赋精绝。大历六年(771)登进士第。复应制科举。德宗朝,任句容主簿。有《章八元诗》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六首。

作品评论

中兴间气集
八元尝于都亭偶题数言,盖激楚之音也。会稽严维到驿,问八元曰:“尔能从我学诗乎?”曰:“能。”少顷遂发,八元已辞家,维大异之,遂亲指喻,数年词赋擢第。如“雪晴山脊见,沙浅浪痕交”,此得江山之状貌矣。
鉴诫录
文宗朝,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唱和千百首,传于京师,诵者称美。
凡所至寺观台阁林亭,或歌或咏之处,向来名公诗板潜自撤之,盖有愧于数公之咏也。
会元、白因传香于慈恩寺塔下,忽睹章先辈八元所留之句,命僧拂去埃尘,二公移时吟味,尽日不厌。
悉令除去诸家之首,唯留章公一首而已。
乐天曰:“不谓严维出此弟子!
”由是二公竟不为之。
诗流自慈恩息笔矣。
顾彖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6—812 【介绍】: 唐吴郡人,居朗州。
自十五岁从师习《》,毕生精治之。
宪宗元和初,刘禹锡谪为朗州司马,过访与谈,称其邃于《》。
既卒,禹锡以绝编生谥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扶风茂陵人。
德宗贞元五年进士。
二十年,官盩厔尉。
宪宗元和中,为咸阳尉。
内兄吕元膺为鄂岳观察使,奏授大理评事,充观察支度使。
以密亲佐幕,为宪司所劾。
八年,以殿中侍御史佐东川幕。
能诗,为元稹、刘禹锡所称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望出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梓州(今四川三台)人。德宗贞元五年(789)登进士第。一度从军出塞。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官𥂕厔尉,转咸阳尉。宪宗元和六年(811)授试大理评事,充京兆观察支度使。八年前后,以殿中侍御史充荆南节度使从事。生平见元稹《天坛诗》自注、《国史补》卷中、《唐会要》卷七八、《唐才子传》卷五。长于乐府诗及边塞诗。元稹以“词锋倚天剑,学海驾云涛”、“旋吟新乐府,便续古离骚”(《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称赏之。《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续拾》补1句。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五
逢。开元时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816 【介绍】: 唐僧。会稽人,俗姓汤,字澄源。幼年出家。读书勤苦,受诗法于严维。后抵吴兴,与皎然居何山游讲,又与刘长卿、皇甫曾等以诗唱和,为包佶激赏。德宗贞元中,游长安,名振辇下。因流语激怒中贵,遭诬奏,徙汀州,后赦归东吴。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6或749—816 一作灵彻。
诗僧。
俗姓汤,字源澄(一作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出家后,住越州云门寺。
长于律学,著有《律宗引源》21卷(今不存),为僧徒所称。
尤善诗文。
初从严维学诗。
自代宗大历初年起,即名播一时。
约于大历末移居吴兴何山,与诗僧皎然游,常相唱和。
德宗兴元元年(784),皎然致书于文坛盟主包佶、李纾,盛称其诗。
灵澈旋入长安,名振辇下。
约于贞元三四年间,经庐山、洪州,复归越州。
约于贞元六年(790),再入京师。
约于贞元末因僧徒所疾,被诬获罪,徙居汀州。
宪宗元和初遇赦北归。
元和四年(809)住庐山东林寺,与江西节度使韦丹相往还。
旋东归湖州。
后因宣歙观察使范传正之邀,往住宣州开元寺。
元和十一年(816)卒。
生平事迹散见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宋高僧传》卷一五、《唐才子传》卷三。
灵澈以善诗擅名江南达数十年之久。
当时诗人如皎然、刘长卿、权德舆、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皆与其有过从。
平生作诗凡2000首,由其门人删取300篇,编为诗集10卷,另取其自大历至元和50年间与时人唱和酬别之作,编为《酬唱集》10卷。
二集今皆不存。
今存诗以送别酬寄之诗为多,其中《东林寺酬韦丹刺史》、《归湖南作》等篇,颇为后人所称道。
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仅存16首及残句10余则。
另《澈上人文集纪》、《会稽掇英总集》尚存其诗1首及残句2则,《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灵澈(746一816),字源澄,俗姓汤,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于云门寺出家,虽受经论,笃好篇章,从严维学诗。建中末,居吴兴何山,与皎然游。皎然以书荐于包佶、李纾。贞元初,北游长安,曾居嵩山兰若。南返,至庐山,后归越州。贞元中复至京师,为飞语所中,得罪徙汀州。后遇赦归越。元和初,复游江西,又至涧州、湖州,终于宣州开元寺。有《灵澈诗集》及《酬唱集》各十卷,均佚。《全唐诗》存诗十六首,残句若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禀赋纯粹。笃学善属文尤工诗章居越溪之云门寺。成立之岁。即声誉远播以毗尼讲训。从之游者。如趋阛阓。秘书监严维隋州刺史刘长卿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岂徒谐黄绢色丝 辞。亦且悟翠竹黄华之指。过吴兴杼山。时皎然如昼。方获重名。一见遂定林下交。尽予包佶中丞书。推致殊甚。及彻见佶。礼貌非常人所得。后权德舆。又移书问彻于昼。昼答之。如前书。其为侪辈所许如此。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灵澈。不知何许人也。禀气贞良执操无革。而吟咏性情尤见所长。居越溪云门寺。成立之岁为文之誉袭远。讲贯无倦生徒戾止如阛阓焉。故秘书郎严维刘隋州长卿前殿中侍御史皇甫曾。睹面论心皆如胶固。分声唱和名散四陬。澈游吴兴与杼山昼师一见为林下之游。互相击节。昼与书上包佶中丞盛标拣其警句最所重者归湘南作。则有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如今还向山边去。唯有湖水无行路句。此僧诸作皆妙。独此一篇使老僧见欲弃笔砚。伏冀中丞高鉴深量。其进诸乎。其舍诸乎。方今天下有故大贤勤王。辄以非急干请视听。亦昭愚老僧不达时也。然澈公秉心立节不可多得。其道行空慧无惭安远。复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为缁流所归。至于玄言道理应接靡滞。风月之间亦足以助君子之高兴也。其为同曹所重也如此。昼又赍诗附澈去见。佶礼遇非轻。又权德舆闻澈之誉。书问昼公。回简极笔称之。建中贞元已来。江表谚曰。越之澈洞冰雪。可谓一代胜士。与杭标霅昼分鼎足矣。不测其终。

作品评论

皎然《答权从事德舆书》
灵澈上人,足下素识,其文章挺拔瑰奇,自齐梁以来,诗僧未见其偶。但此子迹冥累迁,心无营营,虽然,至于月下风前,犹未废是。
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
世之言诗僧多出江左,灵一导其源,护国袭之,清江扬其波,法振沿之。如么弦孤韵,瞥入人耳,非大乐之音。独吴兴昼公,能备众体,澈公承之。至如《芙蓉园新寺》诗云:“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谪汀州》云:“青蝇为吊客,黄太寄家书。”可谓入作者阃域,岂独雄于诗僧间耶!
苕溪渔隐丛话
《雪浪斋日记》云:灵澈诗,僧中第一,如“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窗风枯砚水,小雨慢琴弦”、“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前辈评此诗云:“转石下千仞江”。
唐才子传
(灵澈)上人诗多警句,能备众体……里结念云壑,而才名拘牵,罄息经微,吟讽无已。所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829 【介绍】: 唐陇西姑臧人,字君虞。李揆族子。代宗大历四年登进士第。德宗建中四年登书判拔萃科。客游燕赵,幽州节度使刘济辟为从事。宪宗元和中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散骑常侍等。文宗大和元年,以礼部尚书致仕。歌诗与李贺齐名,乐工争求之。佳作妙句,人或施之图绘、或以为歌词。一说,乃大历十才子之一。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8—829 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广德二年(764)凉州陷于吐蕃前,随家迁离故土,定居洛阳。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授华州郑县尉。两年后又中讽谏主文科,擢郑县主簿。九年入渭北节度使臧希让幕,随军北征备边。德宗建中二年(781)转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幕,曾巡行朔野。四年以书判登拔萃科,授侍御史。贞元元年(785)后辗转于天德军杜希全、邠宁张献甫、幽州刘济幕,至十六年方离军府。后入朝官都官郎中、中书舍人、河南少尹、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右散骑常侍。文宗大和元年(827)加礼部尚书衔致仕。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卞孝萱有《李益年谱稿》、谭优学有《李益行年考》颇详备。李益诗名早著,其经历与创作可分三期。一为入军幕前之青年期,诗风近“十才子”,以五律为长,《喜见外弟又言别》、《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等为代表作;二为处军旅中达26年之壮年期,多作边塞诗,为创作之顶峰。内容丰富,思绪深沉,抒发从戎之心情,描绘塞上之风光,《塞下曲》、《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等豪迈慷慨,为七绝之代表作。七律《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同崔邠登鹳雀楼》,亦气势雄健,境界壮阔,亦为大历七律所罕见。三为入朝后之晚年作品,多流连光景,慕仙向道之作,追慕闲适,成就不高。李益身跨大历、元和两代,其七绝凝炼含蓄,韵味深长,甚得后人推崇,胡应麟以为“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诗薮》内编卷六)。他体亦颇多佳作。《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其诗2卷,今存《李益集》(一名《李君虞集》)2卷。今人范之麟有《李益诗注》。台湾学者王梦鸥撰有《唐诗人李益和他的作品》,分段考述其生平系诗,不乏独到之见。《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入1首。
唐诗汇评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六年,登制科举,授郑县主簿。历参渭北臧希让、朔方李怀光、灵州杜希全、邠宁张献甫幕。元和中召为都官郎中、中书舍人,出为河南少尹,复入为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历太子右庶子。元和末,迁右散骑常侍。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益风流有文词,诗名早著,其诗或画工图绘,或唱为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一名《李君虞集》)二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卷。
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一
益。宰相揆族子。第进士。宪宗闻其名。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迁太子宾客。转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时又有太子庶子李益同在朝。故世言文章李益以别之。

作品评论

《国史补》
李益诗名早著,有“征人歌且行”一篇”,好事者画为图障。又有云:“回乐峰前沙似肯,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天下亦唱为乐曲。
诗人主客图
李益:清夺雅正主。
旧唐书本传
(益)长为歌诗,贞元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
唐诗纪事
益录其从军诗赠左补阙卢景亮,自序云: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或因军中酒酣,或时塞上兵寝,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气,武毅果厉。
唐才子传
(益)风流有词藻,与宗人贺相埒,每一篇就,乐工赂求之,被于雅乐,供奉天子。如《征人》、《早行》篇天下皆施之绘画。二十三受策秩,从军十年,运筹决胜,尤其所长。往往鞍马间为文,横槊赋诗,故多抑扬激历悲离之作,高适、岑参之流也。
《唐诗品》
君虞生习世纷,中遭顿抑,边朔之气,身所经闻。故《从军》、《出塞》之作,尽其情理,而慕散投林,更深遐思。古诗郁纡盘薄,姿态变出,自非中唐之致。其七言小诗,与张水部作等,亦《国风》之次也。
《艺苑卮言》
岑参、李益诗语不多,而结法撰意雷同者几半,始信少陵如韩淮阴“多多益善”耳。
诗镜总论
李益五古,得太白之深,所不能者澹荡耳。太白力有馀闲,故游衍自得,益将矻矻以为之。
唐音癸签
李君虞生长西凉,负才尚气;流落戎旃,坎壈世故。所作从军诗,悲壮宛转,乐人谱入声肷,至今诵之,令人凄断。
唐音癸签
唐人诗谱入乐者,初、盛王维为多,中、晚李益、白居易为多。
《诗源辨体》
李益,贞元时人。五言古多六朝体,效永明者,酷得其风神。七言古,气格绝类盛唐。……五言律,气格亦胜,《白马羽林儿》一篇,可配开、宝;“霜风先独树,瘴雨失荒城”一联,雄伟亦类初唐。七言绝,开、宝而下,足称独步。
《诗源辨体》
李益、权德舆在大历之后,而其诗气格有类盛唐者,乃是其气质不同,非有意复古也。
《唐诗别裁》
七言绝句,中唐以李庶子、刘宾客为最,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供奉。
《大历诗略》
李尚书益久在军戎,故所为诗多风云之气。其视钱、刘,犹岑参之于王、孟,鲍照之于颜、谢也。七绝尤高,在大历间无与颉颃者。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此公下笔,獐无弱调。自是天宝以后有数人物,其名噪一时,有以也夫。
养一斋诗话
大抵益诗深于七绝,律体乃其所短。
张澍《李尚书诗集序》
迹汉以来,仲宣赋从军,只贡颂谀;灵运送秀才,徒述怀思。唯君虞以爽飒之气,写征戍之情,览关塞之胜,极辛苦之状。当朔风驱雁,荒月拜狐,抗声读之,恍见士卒踏冰而皲瘃,介马停秣而悲鸣,讵非才之所独至耶?其他章句,亦清丽绝伦,宜与长吉齐名,无所愧让。
《越缦堂读书记》
若论绝句,则李十郎之雄浑高奇,不特冠冕十子,即太白、龙标亦当退让。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邱希范、吴叔庠,而参宗于摩诘。长于托咏,朗润风华,正如落花依草,妍然妩媚。馀作少衰,开晚唐之派.大历十人,固其杰也。
《诗学渊源》
其诗辞藻秀发,自然清丽,源出齐梁,而独多高致,但少古耳。近体七律如《马嵬》诸作,虽格高调逸,晚唐莫及,然已为西昆“三十六体”之宗矣。
董侹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2 【介绍】: 唐陇西人,字庶中。
幼嗜诗。
代宗大历四年,在岳州遇杜甫,甫赠以诗。
又曾识卢象、包佶、李纾。
德宗贞元中,为荆南节度推官。
以疾去职,归卧于朗州,仍为诗不衰。
宪宗元和初,刘禹锡谪为朗州司马,与其过从甚密。
有《武陵集》,佚。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侹字庶中。元和中为荆南从事。
丘绛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贝州人。
德宗贞元九年,登进士第。
工文辞,与刘禹锡为友。
魏博节度使田绪辟为节度判官,加兼中丞。
十二年,绪卒,绛为撰碑。
绪子季安继为节度使。
绛与同僚争权,季安怒,斥绛为下邑尉,复遣人于中途害之。
全唐文·卷六百十五
绛为魏博节度使田绪宾佐。与同府侯臧争权。绪子季安斥为下县尉。俄召还生瘗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2—1044 【介绍】: 宋大名人,字天祐。柴禹锡孙。娶太宗女鲁国长公主,拜左千牛卫将军、驸马都尉,领恩州刺史。仁宗时历任静难、永清、彰德诸军节度使,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判郑州,以纵部曲扰民召还。
全宋诗
柴宗庆(九八二~一○四四),字天祐,大名(今属河北)人。
禹锡孙。
真宗咸平三年(一○○○)尚太宗女鲁国长公主,升其行为禹锡子,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领恩州刺史。
历官武胜、静难、永清、彰德诸军节度使。
仁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知外州。
庆历四年卒(《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一七),年六十三。
有《登庸集》,景祐二年(一○三五),因词语不合体制,诏悉收众本,不得流传(《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二一)。
东都事略》卷三三、《宋史》卷四六三有传。
共 8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