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希运

相关人物:共 65 位
共 65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百痴。
闽漳浦蔡氏子。
幼习儒。
怙恃继失。
依兄居住。
年二十。
功名不就。
因憩同安邑邸。
夜梦有人呼曰。
时至矣。
速前去。
明晨行。
遇真戒师。
偕入长泰石狮岩。
礼求薙发。
大明崇祯甲戌春。
黄檗
参费隐和尚。
凡有所问。
被痛棒打出。
未几證入玄奥。
命掌记室。
戊寅。
费老人主金粟。
师为西堂。
付衣拂。
回建宁莲峰住静。
辛巳冬出世。
随移宝峰百山二刹。
及浙之太平长庆。
戊子夏初。
海盐护法徐觐周等。
以金粟虚席。
集众卜请。
师恬然自若。
继席六载。
竭力劳心。
衣钵微赀。
悉以供众。
癸巳八月。
觐周送藏经入寺。
即于明晨退院。
上堂云。
六载住持。
全没滋味。
简点将来。
讨甚閒气。
何如长松下。
片石间。
洒洒潇潇。
科头箕踞。
任他法道迁更。
蠓蝇口沸。
且临行一曲。
如何演唱。
击拂子云。
啰啰哩。
啰啰嗹。
白发催人容易老。
宽怀无事是神仙。
便行。
觐周同诸檀护。
迎入梵胜。
今迁明发。
师有语录十六卷。
行世。
如金粟岁旦示云。
佛法无人说。
虽慧不能了。
况复值年朝。
如何静悄悄。
擂鼓出升堂。
香云四处绕。
柱杖倒头拖。
袈裟忘里表。
问著口莫酬。
遥空指白鸟。
大众且道。
金粟与么。
是欢喜耶。
著忙耶。
若道是欢喜。
年年好年。
有什么欢喜处。
若道是著忙。
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著忙个什么。
于此泾渭得出。
正好山门摆手。
宝殿鞠躬。
见僧贺僧。
见俗贺俗。
见白牯狸那。
贺白牯狸那。
如弗然者。
岁君所司时令。
又向闪电光中。
打辊去也。
如梵胜示云。
懒骨锻成。
一榻閒眠消白昼。
枯肠浣出。
半联仄韵动寒潮。
不管佛来祖来。
说甚呼牛呼马。
头头具足生涯。
处处彰吾宝所。
是汝诸人。
果能如是见。
如是信解。
便可休心息念。
高挂钵囊。
与山僧同处同行。
同餐同饮。
耕云钧月唱没腔歌。
自然道泰时清。
其或随情变换。
逐物升沉。
敢保终年未有歇手在。
如明发示云。
衲僧行止没多般。
随处安身随处閒。
满沼白荷观不足。
又𢹂竹杖到云间。
云间既到。
是非杳忘。
地阔天高。
声和响顺。
翻爱当年船子。
一丝独钓寒江。
更冀此日维摩。
出手共扶祖道。
且时节相应底句。
如何话会。
阵阵薰风来殿阁。
炎威虽逼也清凉。
释一空 朝代:清初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九
释一空,字朗然。
姓郭氏,莆阳人也。
幼失怙恃,依叔氏,居恒持斋素。
年十九,叔为谋婚娶,强使肉食,因走入壶山石泉寺,从閒公大德剃染。
勤苦精能,靡间朝昏。
闻閒公所举机缘,怀疑不决,常提父母未生前语。
一日归山,掷石敲门有省,乃发志参方。
首造鼓山,叩雪关,染指法昧。
返莆,寻天壶旧址,縳茅而居,率徒力作,樵薪种荼,以给餔啜,昕夕焚修,不堕厥规。
复参黄檗隐元,为典库钥,倾心恤众,道誉籍甚。
会时学开法漳之广严,卷裓相从,酬酢投契,水乳相合,承其属累。
时移天寿福庐,皆竭力辅赞,法化大行。
莆(田)龟洋禅寺,唐无了、慧忠二禅师故刹,久历劫火,荒残殊甚。
空受众请,率徒躬耕,不惮劬辛,每以向上相提撕。
不数载,百废俱振,祖道重光。
晚岁移住仙溪城峰院,兵燹之后,山门寥落,营求缔构,焕然一新,纳子麇至,望风恐后。
甲辰三月方值诞辰,即告众曰:“吾今六十有一,腊四十馀。
生平向钁头边,成办个事,实非草草,今且休矣。
”不数日,遂示寂,康熙甲辰四月七日也。
空虽尚贞朴,汰除浮薄,潜鞭密练,不愧古人。
居龟洋时,旦坐方丈,有虎跑伏阶前,空为说三皈依,竟摄尾去。
又一日,经行客寮,有巨蛇长丈馀,当道,侍者欲击之,空止之曰:“彼以毒来,我以慈受。
”亦为授三皈依,蛇逡巡退,众皆异之。
平昔拈颂机缘,言皆见谛,吟咏篇什,亦多天真流畅,知其所得深矣。
塔于天壶东冈,释超弘作铭。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二
禅师生徐氏。
名文悦。
南昌人也。
七岁剃发于龙兴寺。
短小粹美。
有精识。
年十九杖策遍游江淮。
常默坐下板。
念耆宿之语。
疑之曰。
吾闻临济。
黄檗三年。
黄檗不识也。
陈尊宿者教之。
令问佛法大意。
三问而三被打。
未闻谆谆授之也。
至大愚而悟。
则为江西宗。
耆宿教我。
意非徒然。
我所欲闻者异耳。
斯时荆州金銮有善。
筠州大愚有芝。
悦默欲先往造芝。
或不契则诣荆州。
至大愚见屋老僧残。
荒凉如传舍。
芝自提笠。
日走市井。
暮归闭关高枕。
悦无留意。
欲装包发去。
将发而雨。
雨止而芝升座。
曰。
大家相聚吃茎齑。
若唤作一茎齑。
入地狱如箭射。
下座无他语。
悦大骇。
夜造丈室。
芝曰。
来何所求。
曰求佛心法。
芝曰。
法轮未转。
食轮先转。
后生趁有色力。
何不为众乞饭去。
我忍饥不暇。
暇为汝说法乎。
悦不敢违。
即请行。
及还自冯川。
芝移住西山翠嵓。
悦又往从之。
夜诣丈室。
芝曰。
又欲求佛心法乎。
汝不念乍住。
屋壁疏漏。
又寒雪。
我日夜望汝。
来为众营炭。
我忍寒不能。
能为汝说法乎。
悦又不敢违。
入城营炭。
还时维那缺。
悦夜造丈室。
芝曰。
佛法不怕烂却。
堂司一职。
今以烦汝。
悦不得语而出。
明日鸣揵椎坚请。
悦有难色。
拜起欲弃去。
业已勤劳。
久因中止。
然恨芝不去心。
地坐后架。
架下束破桶盆。
自架而堕。
忽开悟。
顿见芝从前用处。
走搭伽梨。
上𥨊堂。
芝迎笑曰。
维那且喜大事了毕。
悦再拜汗下。
不及吐一词而去。
服勤八年。
而芝没。
东游三吴。
所至丛林改观。
雪窦显禅师尤敬畏之。
每集众茶。
横设特榻。
示礼异之。
闻南禅师住同安。
自三衢入鄱阳。
来归谒古塔主。
遂首众僧于芝山。
南禅师遣使迎之。
又首众僧于同安。
久之南昌移文。
请住翠嵓。
方至首座出迓问曰。
德山宗乘即不问。
如何是临济大用。
悦厉语曰。
汝甚处去来。
首座拟对。
悦掌之。
又拟申语。
悦喝曰。
领众归去。
于是一众畏仰。
示众曰。
昔年曾到。
今日复来。
非惟人事重荣。
抑亦林泉增气。
且道如何是不伤物义一句。
良久曰。
天高东南。
地倾西北。
问僧曰。
汾州言。
识得拄杖子。
行脚事毕。
举杖曰。
此是拄杖子。
阿那个是行脚事。
僧无对。
悦荷之曰。
直入千峰万峰去。
又问僧。
盘山言。
似地擎山。
不知山之孤峻。
如石含玉。
不知玉之无瑕。
如何。
僧无对。
悦曰。
似地擎山。
如石含玉。
从何得此消息耶。
住山俭约。
躬自力田。
田夫夜穴塍窃水。
悦遣两力。
逻得之。
田夫窘推甲堕水。
视之已死。
乙走白县。
吏来验则甲盖诈也。
抵狱坐。
使之当著缝掖。
龙兴一老僧。
以医出入府中。
夜闻往。
恳白府坐曰。
如悦者佛法龙象也。
岂宜使出丛林耶。
府坐曰。
法如是。
奈何以度牒付之。
悦得以夜驰。
依吉州禾山。
山中有忌之者。
将不利于悦。
悦又造南岳。
依承天勤禅师。
十年不出户。
道遂大显著。
学者归心焉。
乃出住法轮。
给舂监刈。
皆自董之。
见挟幞负包而至者。
则容喜之。
见荷担者。
颦頞曰。
未也。
更三十年跨马行脚也。
悦与潭州兴化铣禅师友善。
铣住持久。
老于迎送。
悦屡劝其。
弃之归林下。
铣不果。
一日送客。
堕马损臂。
以书诉于悦。
悦以偈答之曰。
大悲菩萨有千手。
大丈夫儿谁不有。
兴化和尚折一枝。
只得九百九十九。
铣笑曰。
负负无可言。
俄迁住云峰。
嘉祐七年七月八日。
升座辞众。
说偈曰。
住世六十六年。
为僧五十九夏。
禅流若问旨皈。
鼻孔大头向下。
遂泊然而化。
阇维得五色舍利。
塔于禹溪之北。
赞曰。
黄檗大用如涂毒鼓。
尝挝之而死临济。
置之二百年。
矣芝公又一挝之而死云峰。
余读其语句。
如青山白云。
开遮自在。
碧潭明月。
捞漉方知。
至其发积翠以见慈明。
发晦堂以见积翠。
至公法道。
则有大愚陈睦州之韵。
呜呼丛林方叹。
其不肯低手。
故嗣之者无间。
是何足以知悦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初造大愚。闻示众曰。大家相聚吃茎齑。若唤作一茎齑。入地狱如箭射。师大骇。夜造方丈。愚问来何所求。师曰求心法。愚曰法轮未转。食轮先转。何不为众乞食。师不敢违。未几愚移翠岩。师复过求指。愚曰佛法未到烂却。雪寒宜为众乞炭。师亦奉命。事竟复造方丈。愚曰堂司缺人。今以烦汝。师受之不乐。恨愚不去心。坐后架桶箍忽散。自架堕落。师忽然开悟。愚迎笑曰。维那且喜。大事了毕。师再拜。不吐一词而去。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二
禅师名承古。
西州人。
传失其氏。
少为书生。
博学有声。
及壮。
以乡选至礼部。
议论不合。
有司怒裂其冠。
从山水中来。
客潭州丫山。
见敬玄禅师。
断发从之游。
已而又谒南岳雅禅师。
雅洞山之子。
知见甚高。
容以入室。
后游庐山。
经欧峰。
爱宏觉塔院闲寂。
求居之。
清规凛然。
过者肃恭。
时丛林号古塔主。
初说法于芝山。
嗣云门。
景祐初。
范文正公仲淹守饶。
四年十月。
迎以住荐福示众曰。
众生久流转者。
为不明自己。
欲出苦源。
但明取。
自己者。
有空劫时自己。
有今时日用自己。
空劫自己是根蒂。
今时日用自己是枝叶。
又曰。
一夏将末。
空劫已前事。
还得相应也未。
若未得相应。
争奈永劫轮回有何。
什么心情。
学佛法。
广求知解。
风吹入生死海。
若是知解。
诸人过去生中。
总曾学来。
多知多解。
说得慧辩过人。
机锋迅疾。
只是心不息。
与空劫已前事。
不相应。
因兹恶道轮回。
动经尘劫。
不复人身。
如今生出头来。
得个人身。
在袈裟之下。
依前广求知解。
不能息心。
未免六趣轮回。
何不歇心去。
如痴如迷去。
不语五七年去。
已后佛也不奈汝何。
古德云。
一句语之中。
须得具三玄。
故知。
此三玄法门。
是佛知见。
诸佛以此法门。
度脱法界众生。
皆令成佛。
今人却言。
三玄是临济门风。
误矣。
汾州偈曰。
三玄三要事难分。
古注曰。
此句总颂三玄也。
下三句别列三玄也。
得意忘言道易亲。
古注曰。
此玄(或作意)中玄也。
一句明明该万象。
古注曰。
此体中玄。
重阳九日菊花新。
古注曰。
此句中玄也。
僧问。
三玄三要之名。
愿为各各标出。
古曰。
三玄者一体中玄。
二句中玄。
三玄中玄。
此三玄门。
是佛祖正见。
学道人。
但随入得一玄。
已具正见。
入得诸佛阃域。
僧问。
依何圣教参。
详悟得体中玄。
古曰。
如肇法师云。
会万物为自己者。
其唯圣人乎。
又曰。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又曰。
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一切世间因果。
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六祖云。
汝等诸人。
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无一法而能建立。
皆是自心。
生万种法。
又云。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如此等。
方是正见。
才缺纤毫。
即成邪见。
便有剩法。
不了唯心。
僧又问。
如何等语句。
及时节因缘。
是体中玄。
古曰。
佛以手指地曰。
此处宜建梵刹。
天帝释将一茎草。
插其处曰。
建梵刹竟。
佛乃微笑。
水潦被马祖一踏踏倒。
起曰万象森罗。
百千妙义。
只向一毫上。
便识得根源。
僧问赵州。
如何是学人自己。
州对曰。
山河大地。
此等所谓合头语。
直明体中玄。
正是泼恶水。
自无出身之路。
所以云门诫曰。
大凡下语如当门剑。
一句之下。
须有出身之路。
若不如是。
死在句下。
又南院云。
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
不具啐啄同时用。
僧进曰。
有何言句。
明出身之路。
古曰。
如杏山问石室。
曾到五台不。
对曰曾到。
曰见文殊不。
对曰见。
又问文殊。
向汝道什么。
对曰。
道和尚父母。
抛在荒草里。
僧问甘泉。
维摩以手。
掷三千大千世界于他方。
意旨如何。
答曰。
填沟塞壑。
僧曰。
一句道尽时如何。
答曰。
百杂碎。
云门问僧。
甚处来。
曰南岳来。
又问。
让和尚为甚入洞庭湖里。
僧无对。
云门代云。
谢和尚降尊就卑。
此等语。
虽赴来机。
亦自有出身之路。
要且未得脱洒洁净。
更须知有句中玄。
僧曰。
既悟体中玄。
凡有言句。
事理俱备。
何须句中玄。
古曰。
体中玄临机须看。
时节分宾主。
又认法身法性。
能卷舒万象。
纵夺圣凡。
被此解见所缠。
不得脱洒。
所以须明句中玄。
若明得。
谓之透脱一路。
向上关捩。
又谓之本分事。
祗对更不答话。
僧曰。
何等语句是句中玄。
古曰。
如比丘问佛。
说甚法。
佛云。
说定法又问。
明日说甚法。
佛云。
不定法。
曰今日为甚定。
明日为甚不定。
佛曰。
今日定。
明日不定。
僧问思和尚。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
庐陵米作么价。
又僧问赵州。
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来。
是否。
答曰。
镇州出大萝卜头。
又问云门。
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
答曰。
糊饼。
如何是向上关捩。
曰东山西岭青。
又问洞山。
如何是佛。
答曰麻三斤。
若于此等言句中。
悟入一句。
一切总通。
所以体中玄见解。
一时净尽。
从此已后。
总无佛法知见。
便能与人去钉楔。
脱笼头。
更不依倚一物。
然但脱得知见见解。
犹在于生死。
不得自在。
何以故。
为未悟道故。
于他分上。
所有言句。
谓之不答话。
今世以此为极则。
天下大行。
祖风歇灭。
为有言句在。
若要不涉言句。
须明玄中玄。
僧曰。
何等语句。
时节因缘。
是玄中玄。
古曰。
如外道问佛。
不问有言。
不问无言。
世尊良久。
外道曰。
世尊大慈大悲。
开我迷云令我得入。
又僧问马大师。
离四句。
绝百非。
请师直指西来意。
答曰。
我今日无心情。
但问取智藏。
僧问藏。
藏曰。
我今日头痛。
问取海兄。
又问海。
海曰。
我到遮里却不会。
又临济问黄檗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三问三被打。
此等因缘。
方便门中。
以为玄极。
唯悟者方知。
若望上祖初宗。
即未可也。
僧曰。
三玄须得一时圆备。
有何过。
古曰。
但得体中玄。
未了句中玄。
此人常有佛法知见。
所出言语。
一一要合三乘。
对答句中。
须依时节。
具理事。
分宾主。
方谓之圆。
不然。
谓之偏枯。
此人以不忘知见。
故道眼未明。
如眼中有金屑。
须更悟句中玄。
乃可也。
若但悟句中玄。
即透得法身。
然返为此知见奴使。
并无实行。
有憎爱人我。
以心外有境。
未明体中玄也。
云门临济下儿孙。
多如此。
凡学道人。
纵悟得一种玄门。
又须明取玄中玄。
方能不坐在脱洒路上。
始得平稳。
脚踏实地。
僧曰。
既云于祖佛言句。
棒喝中学。
何故有尽善不尽善者。
古曰。
一切言句棒喝。
以悟为则。
但学者下劣不悟道。
但得知见。
是学成非悟也。
所以认言句作无事。
作点语。
作纵语。
作夺语。
作照作用。
作同时不同时语。
此皆邪师过谬。
非众生咎。
学者本意。
只欲悟道见性。
为其师不达道。
祇将知见教渠。
故曰我眼本正。
因师故邪。
僧曰。
师论三玄法门。
名既有三。
法门亦有三。
而语句各各不同。
如何又言。
一句之中。
须具三玄三要。
古曰。
空空法界。
本自无为。
随缘应现。
无所不为。
所以虚空世界。
万象森罗。
四时阴阳。
否泰八节。
草木荣枯。
人天七趣。
圣贤诸佛。
五教三乘。
外道典籍。
世出世间。
皆从此出。
故云。
无不从此法界流。
究竟还归此法界。
经云。
一切诸佛。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
楞严曰。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维摩曰。
或为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或时作地水。
或时作火风。
李长者云。
于法界海之智水。
示作鱼龙。
处涅槃之大宅。
现阴阳而化物。
真觉云。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三祖云。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故曰。
万法本无。
揽真成立。
真性无量。
理不可分。
故知。
无边法界之理。
全体遍在。
一法一尘之中。
华严曰。
法性遍在一切处。
一切众生及国土。
三世悉在无有馀。
亦无形相而可得。
到此境者。
一法一尘。
一色一声。
皆具周遍含容四义。
理性无边。
事相无边。
参而不杂。
混而不一。
何疑一语之中不具三玄三要耶。
僧又进曰。
古人何故须要。
一语之中。
具三玄三要。
其意安在哉。
古曰。
盖缘三世诸佛。
所有言句教法。
出自体中玄。
三世祖师。
所有言句并教法。
出自句中玄。
十方三世佛之与祖。
所有心法。
出自玄中玄。
故祖道门中。
没量大人。
容易领解。
且如亲见云门尊宿。
具大声价。
如德山密。
洞山初。
智门宽。
巴陵鉴。
只悟得言教。
要且未悟道见性。
何以知之。
如僧问巴陵。
提婆宗。
答曰银碗里盛雪。
问吹毛剑。
答曰珊瑚枝枝撑著月。
问佛教祖意是同别。
答曰。
鸡寒上树。
鸭寒下水。
云我此三转语。
足报云门恩了也。
更不为作忌斋。
大众。
云门道。
此事若在言句。
一大藏教。
岂无言句。
岂可以三转语。
便报师恩乎。
古临终写偈。
辞众曰。
天地本同根。
鸟飞空无迹。
雪伴老僧行。
须弥撼金锡。
乙酉冬至四。
灵光一点赤。
珍重会中人。
般若波罗蜜。
赞曰。
古说法有三失。
其一判三玄三要。
为玄沙所立三句。
其二罪巴陵三语。
不识活句。
其三分两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
何谓三玄三要。
为玄沙所立三句耶。
曰。
所言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者。
临济所立之宗也。
在百丈黄檗
但名大机大用。
在岩头雪峰。
但名陷虎却物。
譬如火聚。
触之为烧。
背之非火。
古谓非是临济门风。
则必有据。
而言有据。
何不明书。
以绝学者之疑。
不然则是臆说。
肆为臆说。
则非天下之达道也。
见立三玄。
则分以为体中。
为句中。
为玄中。
至言三要则独不分辩乎。
方讥呵学者。
溺于知见。
不能悟道。
及释一句之中。
具三要。
则反引金刚首楞严维摩等义。
證成曰。
性理无边。
事相无边。
参而不杂。
混而不一。
何疑一语之中。
不具三玄三要。
夫叙理叙事。
岂非知见乎。
且教乘既具此意。
则安用复立宗门。
古以气盖人。
则毁教乘为知见。
自宗不通。
则又引知见。
以为證。
此一失也。
何谓罪巴陵三语。
不识活句耶。
曰巴陵真得云门之旨。
夫语中有语。
名为死句。
语中无语。
名为活句。
使问提婆宗。
答曰外道是。
问吹毛剑。
答曰利刃是。
问祖教同异。
答曰不同。
则鉴作死语。
堕言句中。
今观所答三语。
谓之语则无理。
谓之非语。
则皆赴来机活句也。
古非毁之过矣。
二失也。
何谓分二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耶。
曰世尊偈曰。
陀那微细识。
习气如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以第八识。
言其为真也耶。
则虑迷无自性。
言其非真也耶。
则虑迷为断灭。
故曰我常不开演。
立言之难也。
为阿难指示。
即妄即真之旨。
但曰二种错乱修习。
一者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识精圆明。
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
然犹不欲间隔其辞。
虑于一法中。
生二解故。
古创建两种自己。
疑误后学三失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荐福承古。西州人。不知谁氏子。少为书生。博学有声。及壮。以乡选至礼部。议论不合。有司怒裂其冠。从山水中来。客潭州了山。见敬玄禅师断发。从之游。已谒南岳雅公。雅洞山子。知见甚高。容以入室。后游庐山。经欧峰。爱宏觉塔院闲寂。求居之。清规凛然。过者肃恭。时丛林号古塔主。初说法于芝山。嗣云门。景祐初。范文正公仲淹守饶。迎住荐福。示众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益无功德。近来出家人。贪著福慧。与道全乖。若为福慧。须至明心。若要达道。无汝用心处。所以常劝诸人。莫学佛法。但自休心。利根者。画时解脱。钝根者。或三五年。远不过十年。若不悟去。老僧与汝。堕拔舌地狱。 系曰。师去云门近百年。览语而悟。遂嗣之不疑。时云门子孙方盛。无敢异词者。盖所得真耳。不知传灯何以不录师耶。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道超,字云外,姓李氏,安平人也。
生有夙根,幼怀高志。
当辞亲入山日,家人为具牲醴饯别,超蹙然曰:“既欲出尘,当除腥秽,如此俗习,尚不能远,何论他耶?
”或为譬解强之,竟不食。
礼开元秋鉴为师,年二十入京师,依大功德寺祖渊,职藏三载,心迹皎然。
后游东浦,参无际、月溪二老,授以无字公案。
染疾还山,状甚沈瘵,祷于观世音,夜梦白衣授赤丸使呑之,惊寤而嘻。
是日,果有老人负囊至,疗之而愈。
一日,看《黄檗语录》殊有会心,憾无明眼提撕,莫由省觉。
复又自念,如来六年苦行方得成道,乃思辟榖,唯钦水乐饥,一意参穷。
历十八日,而身心轻莹,如有悟入。
时太守熊公以开元日壤,命超掌院事,窜匿山谷,求之再四,始为一出。
及熊卒,乃复辞去。
参绝尘于秀林,尘问佛祖关要,超即事酬答,辩若泻流,尘印可之,犹自以为未也。
乃谒泽忠于栖真,机缘符契,方得无疑。
自尔归来,息影山阿,独处兀坐,千日为期。
明天顺壬午,开元缺席,推选未当,久悬不决,闻于郡丞孔公,孔命使持简请超莅止,超益深遁。
至成化甲午,翻然归院,为众说戒。
已而度夏天,立岩中,忽焉示疾。
临终书偈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邈焉中立,超佛越祖。
本无生灭,何用指注。
击碎虚空,何处不遇。
要行便行,著甚分付。
”掷笔坐化,时成化十一年五月十八日也。
茶毗窆灵骨旧塔,有《云外语录》一卷。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德容,号费隐,闽人。
少孤出家,得法于密老和尚。
开堂黄檗,历迁莲峰法通。
崇祯戊寅,主席海盐金粟。
复退居黄鹤峰,颜曰直指。
国朝顺治初,木陈、石奇二和尚请继席天童。
时拥众千馀。
参叩激扬,宗风大振。
杨廷鉴贻诗,有“五峰今日高天下,万指都教拜下风。
”之句。
后居超果径山,维摩尧峰。
十八年示寂。
福严年六十九。
著有《语录》及《渔樵挂瓢》等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2—1069 【介绍】: 宋僧。信州玉山人,俗姓章。年十一出家,十九落发受戒,住隆兴黄龙寺。云游江南诸地求法,初依泐潭,再谒石霜、慈明,言下大悟,开法同安。尝发三问,学者莫契其旨,丛林目之为黄龙三关。卒谥普觉。
全宋诗
释慧南(一○○三~一○六九),一作惠南,信州(今江西上饶)人。俗姓章。为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圆禅师法嗣,住隆兴府黄龙寺。神宗熙宁二年卒,年六十七。谥普觉禅师(《禅林僧宝传》卷二二)。今录偈颂四首。
全宋文·卷五九四
慧南(一○○二——一○六九),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俗姓章氏。少习儒,通经史,能文。十一岁出家,初依泐潭怀澄学云门禅,后往依临济宗大师石霜楚圆于南岳,言下大悟,遂嗣之。后开法同安,四众趋归。景祐三年,住南昌黄龙山崇恩院,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转语接引学人,法席之盛,追比马祖、百丈,遂开临济宗黄龙一派。熙宁二年卒,年六十八。大观中追谥普觉。有《黄龙慧南禅师语录》一卷(存)。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二。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依泐潭澄禅师。分座接物。名振诸方。偶同云峰悦禅师游西山。话及云门法道。峰曰。澄公虽是云门之后。法道异矣。南诘其所以异。峰曰。云门如九转丹砂。点铁成金。澄公药永银。徒可玩。入煅则流去。南怒。以枕掷之。峰虽谢过。而又曰。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澄公有法授人死语也。死语其能活人乎。即背去。南挽之曰。若如是。则谁可汝意。峰曰。石霜圆。手段出诸方。公宜见之。不可后也。南默计曰。悦师翠岩。使我见石霜。于悦何有哉。即造石霜。及中途。闻慈明不事事忽丛林。无意见之。遂登衡岳。谒福严贤禅师。贤命掌书记。俄贤卒。郡守请慈明补之。既至。目其贬剥诸方。件件数为邪解。南为之气索。遂造其室。欲行师资礼。明曰。书记已领徒游方。设使有疑。可坐商略。不必作是行径。南哀恳愈切。明曰。公学云门禅。必善其旨。如云放洞山三顿棒。是有吃棒分耶。是无吃棒分耶。南曰。是有吃棒分。明色庄曰。若尔则从朝至暮。鹊噪鸦鸣。亦有吃棒分。即端坐受南炷香作礼。明复问曰。赵州谓台山婆子。我为汝勘破了也。且道那里是他勘破婆子处。南汗下不能加答。连日入室请决。明唯诟骂而已。一日南曰。骂岂慈悲法施耶。明曰。汝作骂会耶。南于是大悟。遂作颂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雠。呈慈明。明许可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二
禅师章氏。
讳惠南。
其先信州玉山人也。
童龆深沉。
有大人相。
不茹荤。
不嬉戏。
年十一弃家。
师事怀玉定水院智銮。
尝随銮出。
道上见祠庙。
辄杖击火毁之而去。
十九落发。
受具足戒。
远游至庐山归宗。
老宿自宝集众坐。
而公却倚实。
时时眴之。
公自是坐必跏跗。
行必直视。
至栖贤依諟禅师。
諟莅众进止有律度。
公规摸之三年。
辞渡淮。
依三角澄禅师。
澄有时名。
一见器许之。
及澄移居泐潭。
公又与俱。
澄使分座接纳矣。
而南昌文悦见之。
每归卧叹曰。
南有道之器也。
惜未受本色钳锤耳。
会同游西山。
夜语及云门法道。
悦曰。
澄公虽云门之后。
然法道异耳。
公问所以异。
悦曰。
云门如九转丹砂。
点铁作金。
澄公药汞银。
徒可玩。
入锻即㳅去。
公怒以枕投之。
明日悦谢过。
又曰。
云门气宇如王。
甘死语下乎。
澄公有法。
受人死语也。
死语其能活人哉。
即背去。
公挽之曰。
即如是。
谁可汝意者。
悦曰。
石霜楚圆手段。
出诸方。
子欲见之。
不宜后也。
公默计之曰。
此行脚大事也。
悦师翠嵓。
而使我见石霜。
见之有得。
于悦何有哉。
即日辨装。
中涂闻慈明不事事。
慢侮少丛林。
乃悔欲无行。
留萍乡累日。
结伴自收县登衡岳。
寓止福严。
老宿号贤叉手者。
大阳明安之嗣。
命公掌书记。
泐潭法侣。
闻公不入石霜。
遣使来讯。
俄贤卒。
郡以慈明领福严。
公心喜之。
且欲观其人。
以验悦之言。
慈明既至。
公望见之。
心容俱肃。
闻其论。
多贬剥诸方。
而件件数。
以为邪解者。
皆泐潭密付旨决。
气索而归。
念悦平日之语。
翻然改曰。
大丈夫。
心膂之间。
其可自为疑碍乎。
趋诣慈明之室曰。
惠南以闇短。
望道未见。
比闻夜参。
如迷行得指南之车。
然唯大慈。
更施法施。
使尽馀疑。
慈明笑曰。
书记已领徒游方。
名闻丛林。
借有疑。
不以衰陋鄙弃。
坐而商略。
顾不可哉。
呼侍者进榻。
且使坐。
公固辞。
哀恳愈切。
慈明曰。
书记学云门禅。
必善其旨。
如曰放洞山三顿棒。
洞山于时应打。
不应打。
公曰。
应打。
慈明色庄而言。
闻三顿棒声。
便是吃棒。
则汝自旦及暮。
闻鸦鸣鹊噪。
钟鱼鼓板之声。
亦应吃棒。
吃棒何时当已哉。
公瞠而却。
慈明云。
吾始疑不堪汝师。
今可矣。
即使拜。
公拜起。
慈明理前语曰。
脱如汝会云门意旨。
则赵州尝言。
台山婆子。
被我勘破。
试指其可勘处。
公面热汗下。
不知答。
趋出。
明日诣之。
又遭诟骂。
公惭见左右即曰。
政以未解。
求决耳。
骂岂慈悲法施之式。
慈明笑曰。
是骂耶。
公于是默悟其旨。
失声曰。
泐潭果是死语。
献偈曰。
杰出丛林是赵州。
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
行人莫以路为雠。
慈明以手点没字顾公。
公即易之。
而心服其妙密。
留月馀辞去。
时季三十五。
游方广后洞。
识泉大道。
又同夏。
泉凡圣不测。
而机辩逸群。
拊公背曰。
汝脱类汾州。
厚自爱。
明年游荆州。
乃与悦会于金銮。
相视一笑曰。
我不得友兄及谷泉。
安识慈明。
是秋北还。
独入泐潭。
澄公旧好尽矣。
自云居游同安。
老宿号神立者。
察公倦行役。
谓曰。
吾住山久。
无补宗教。
敢以院事累子。
而郡将雅知公名。
从立之请。
不得已受之。
泐潭遣僧来。
审提唱之语。
有曰。
智海无性。
因觉妄以成凡。
觉妄元虚。
即凡心而见佛。
便尔休去。
谓同安无折合。
随汝颠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
僧归举似澄。
澄为不怿。
俄闻嗣石霜。
泐潭法侣多弃去。
住归宗。
火一夕而烬。
坐抵狱。
为吏者。
百端求其隙。
公怡然引咎。
不以累人。
唯不食而已。
久而后释。
吏之横逆。
公没齿未尝言。
黄檗结庵于溪上。
名曰积翠。
既而退居曰。
吾将老焉。
方是时江湖闽粤之人。
闻其风而有在于是者。
相与交武。
竭蹶于道。
唯恐其后。
虽优游厌饫。
固以为有馀者。
至则怃然自失。
就弟子之列。
南州高士潘兴嗣延之。
尝问其故。
公曰。
父严则子孝。
今来之训。
后日之范也。
譬诸地尔。
隆者下之。
洼者平之。
彼将登于千仞之上。
吾亦与之俱。
困而极于九困之下。
吾亦与之俱。
伎之穷。
则妄尽而自释也。
又曰。
姁之妪之。
春夏之所以生育也。
霜之雪之。
秋冬之所以成熟也。
吾欲无言。
得乎。
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语。
问学者。
莫能契其旨。
天下丛林。
目为三关。
脱有詶者。
公无可否。
敛目危坐。
人莫涯其意。
延之又问其故。
公曰。
已过关者。
掉臂径去。
安知有关吏。
从吏问可否。
此未透关者也。
住黄龙法席之盛。
追媲泐潭。
马祖。
百丈大智。
熙宁二年三月十七日。
馔四祖惠日两专使。
会罢越。
跏趺寝室前。
大众环拥。
良久而化。
前一日说偈。
又七日阇维。
得五色舍利。
塔于山之前嶂。
阅世六十有八。
坐五十夏(或云。
阅世六十有六。
坐三十有七夏)。
大观四年春。
敕谥普觉。
赞曰。
山谷论临济宗旨曰。
如汉高之收韩信。
附耳语而封王。
即卧内而夺印。
伪游云梦。
而缚以力士。
绐贺陈狶。
而斩之钟室。
盖汉高无杀人剑。
韩信心亦不死。
宗师接人。
病多如此。
临济宗旨。
止要直下分明。
钳锤付在嫡子亲孙。
予观黄龙。
以三关语。
锻尽圣凡。
盖所谓嫡子亲孙。
本色钳锤者也。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五
通容,字费隐,福清人,本姓何。杭州径山寺僧。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费隐。
姓何。
福清人。
年十四。
依镇东慧山祝发。
初参寿昌。
博山。
及云门后闻密云。
寓吼山。
遂往谒。
被打从前伎俩知见一切冰释。
云始问薰风自南来。
殿阁生微凉。
汝作么生会。
师云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云便休去。
既而云主金粟。
命职西堂。
明年随赴黄檗
以源流衣拂付焉。
大明崇祯丙子岁。
师自黄檗迁金粟。
丙戌迁天童。
又迁超果。
又迁福严。
大清顺治庚寅。
师受镇将。
邑侯。
诸乡绅。
请上径山。
钳锤衲子。
寒暑弗懈。
赐昌治杖偈云。
觌体现前描画不得。
妙运超方。
了无群惑。
指点人间。
疏通正脉。
如天童示云。
且道历代祖师。
安身立命。
在甚么处。
莫是在天上人间么且喜没交涉莫是在魔宫佛界么。
且喜没交涉。
莫是有佛处不得住。
无佛处急走过么。
且喜没交涉。
若向者里分晓得谛当。
分明铁馒头。
一任横咬竖嚼。
不妨大家有分。
又超果示云。
穷究参看。
是什么意旨。
看到无。
可看。
参到。
无可参。
逼拶到结角罗文处。
忽然突出眼睛来。
㘞。
元来教外别传直指之道。
得恁么近。
本分事得恁么现成。
妙明心得恁么灵通。
真如性得恁么不变。
如来藏得恁么含藏。
公案得恁么无私。
大道得恁么广大。
十方无畔岸。
八面绝其遮拦。
纵目所观。
纵手所指。
高低普应。
左右逢原。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事事归宗。
头头合辄。
大用现前。
不存轨则。
岂不为最圆顿之法门。
又径山偶题云。
五峰开似五莲花。
梵宇幽居胜足誇。
龙象继踪那有亿。
祖灯续焰自无涯。
苍松夹道飞空入。
翠竹藏天压日斜。
法座我登将甚说。
万山围绕笑趺跏。
一片婆心。
孳孳矻矻。
不知老之将至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通容,字费隐,姓何氏,福清人。
幼孤,叔父送之镇东卫依慧山出家。
年已十四矣,初参学寿昌经有省,后参博山来、显圣澄,俱以法器目之。
依澄最久,常命代座说法。
自谓吾斯未信,痛念大事因缘,不觉流涕,阅《密云禅师语录》,倾心向慕,往谒于越之吼山寓次,横机不让,密唯痛棒,头脑几裂,一时知见,猛然顿释。
自是,随侍通玄黄檗,益入阃奥。
受属后随住黄檗,旋之金粟。
未几,又迁天童,清理南山塔院,恢复东谷,赎还侵田三百馀亩。
方容之初入院也,遍谒祖塔,扶杖过东谷,见塔宇刋落,影堂沦墟,荒碑残碣偃卧阶戺间,皆先师铭词,香积田数,纪载详尽,文旨斐然。
尝有居民拟操巨斧,击仆宋周益公碑铭不中,反中其首,因病创死,容衋然伤之。
未几,得孙观察子秀、张大将军杰、吴参戎岱为之计匡复,辟荆榛,摧井灶,草薙而禽猕之,并按碑问诸侵蚀法产者。
于是,太白之阴、宝藏之林、兴璿之英、七十二祖之灵,无复卷娄之垢藏,瓯寠之曼声。
至今论继述功,于容称最。
后主径山,投老石门之福严。
清顺治辛丑二月十九日示寂,逾数载始化,获舍利无算,分供诸方。
著有语录二十卷,弟子彻纲从石剑常分得舍利子一,大如菽,归蜀昭觉起窣堵波于圆悟之左,破山之右,今犹鼎峙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正明,字养拙,姓常氏,蒲版人。
生秉异姿,澹怀世网。
年踰志学,独怀幽趣。
初夏日没,仰见青天,忽焉叹曰:“世界许阔,如何拘此,坏我善因!
”誓心舍去。
年二十,落发于南海普陀,参学金粟、黄檗
不事文学,唯以苦行,磨砺性情。
一日,见僧读万峰语录,以万法归一,恍然大悟。
后嗣法五峰,每当入室,如破桶底,入灭烛光,种种密印,皆悟后事。
尝云:“迷因悟有,悟以迷生,迷悟两忘,圣凡路绝。
“又曰:“入得三界,混于常流,识得个事,无处停留。
”又曰:“有耳不闻,有口不说,历代祖师,亡锋结舌。
”五峰偕之西来,付以沩山。
结茅为庐,蓻粟以食,挥麈论道,宗风渐开,四方之士云集响应。
主沩十馀载,尝与百人俱,顿成丛林,每藉草参禅,就䦆说法,灵祐之统,赖以不坠。
顺治己丑春,知世缘将尽,留僧伽黎属门人慧山,栩然入化,塔于沩山前阜。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况,字重眉,姓蔡氏,同安甪里人也。
夙根神颖,髫龄就塾,虽抱儒经,已具佛性。
因投龙池岩礼惟云为师,勤习净行,弗惮寒暑。
年二十一,始从披剃。
掩关三载,拜诵《华严》致诚百万,又阅藏教中有云能三日不食七日不食者,俱力行之。
但日夜思谛,终非究竟。
有禅客自金粟至,具道费隐棒喝接人最直捷法门。
况闻之,喜曰:“吾固疑有是,可效春蚕作茧,徒自缚乎?
”即破关而出。
日夕咨参,未有入处,适雪峰亘从罗山至龙池,与之盘桓。
一日,问曰:“如何是第一义?
”况拟议,峰便掌云:“这钝置阿师。
”况云:“请师道。
”峰才启唇,况遂以手掩之,峰乃笑云:“向汝道了也。
”况亦爽然有省,然胸臆犹滞。
偶过戏场于人丛中,见其举首向上,鼻孔一一俱见唇上,觉碍滞之胸涣尔解释,遂作偈曰:“二十年来被孰瞒,刚才放下便平安。
早知鼻孔在唇上,总不者中觅易难。
”乃诣黄檗隐元处随众参请,不露锋铓。
明年出岭,叩金粟费隐,亦默契之。
时值严冬,潜颖众中,自居樵汲,手足冻皴,亦不暇恤。
尝有偈曰:“牯牛无贯四方周,放去收来得自由。
蹄角虽然未显露,分明触处便昂头。
”时年二十八,始受具。
明年春,还闽途中,作偈有“今朝踏破芒鞋底,赤脚迢迢入闽山”之句。
归则仍就龙池,键关三稔。
后值雪峰出主芙蓉,一日,问:“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汝作么生?
”况但云:“仲夏酷烦,幸自珍重。
”雪峰默许之。
未几,受峰付属,即旋泉南居清溪贵湖龙安,寺为唐清豁禅师退隐旧址,编茅为屋,翛然自得。
雪峰至泉昭庆,况充首座,立僧秉拂,发挥宗乘,旨趣亹亹,倾动四来。
继席南山,千指围绕,三冬学足,启迪尤多。
闵司马子奇请住隆寿,兵燹之馀,寺宇凋残,而近寺兵众杂处,尤难调摄,况躬率行道,接以等慈,莫不倾服,丛席改观。
历十数载,忽尔辞退,请还旧山,留之不得。
无何,世局变更,郡城内外,几频危殆,人始知其先见云。
以康熙十四年乙卯三月二十六日示寂,寿六十有六,腊三十有四,塔于青林之麓,释超弘为之志铭,称其知鉴莹朗而器量舍弘,人莫窥其涯际,时以为知言。
共 65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