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渤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或820 【介绍】: 唐宿州符离人,郡望河间,字绘之,一作缋之。德宗贞元十四年进士。复中博学宏辞,任武康军从事。宪宗元和中历屯田、司勋、礼部员外郎,与段文昌同任翰林学士。以司封郎中知制诰,终中书舍人。善诗。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9—819 字绘之(一作缋之)。
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东北),符离(今安徽宿州符离)人。
晚唐宰相张浚之祖。
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
复登博学宏词科。
入徐州节度使张愔幕。
宪宗元和七年(812)任屯田员外郎,兼考判官,同年转礼部员外郎。
历司勋员外郎、礼部郎中、翰林学士。
十三年充翰林承旨学士。
次年迁中书舍人,卒。
曾受诏为卢纶编遗集。
生平事迹散见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唐诗纪事》卷四二等。
工赋,著《赋枢》3卷,已佚。
其诗“多警句,尤精乐府,往往和在宫商,古人有未能虑者”(《唐才子传》卷五)。
其《燕子楼诗三首》咏关盼盼事,白居易爱其“词甚婉丽”,作和诗3首。
其诗与王涯、令狐楚诗合编为《元和三舍人集》。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断句2。
唐诗汇评
张仲素(?-819),字绘之,河间(今河北献县)人。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为徐州张愔幕从事。货元末,入为司勋员外郎。元和七年,以屯田员外为吏部考判官,迁礼部郎中。十一年充翰林学士,累迁司封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卒。仲素工乐府,元和中与令狐楚、王涯同在朝,诗歌唱和,编为《三舍人集》,今存,又有《词圆》十卷、《赋柩》三卷,均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四
仲素。河间人。官中书舍人。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仲素)善诗,多警句。尤精乐府,往往和叶宫商,古人有未能虑及者。
诗薮
江宁之后,张仲素得其遗响,《秋闺》、《塞下》诸曲俱工。
升庵诗话
令狐楚与王涯、张仲素同时为中书省舍人,其诗长于绝句,号“三舍人诗”,同为一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洛阳人。
初与弟李渤同隐庐山。
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寻以结近幸,为谏议大夫孔戣劾奏,谪峡州司仓参军。
文宗大和中为太学博士,复流康州。
自号清溪子。
有文集,今存诗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与弟渤偕隐庐山白鹿洞,宪宗元和初受辟为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从事。元和六年(811)因投匦言吐突承璀有功,不宜出为淮南监军使,为知匦使孔戣所恶,论其与中官结交,出为硖州司仓参军。后为太常博士,于江中遇盗。盗首知是李涉,云:“自闻诗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因赠一绝,盗首厚馈而去。敬宗宝历元年(825)坐事流康州。后归洛阳,卒。生平详见《云溪友议》卷下、《册府元龟》卷一五三、《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五。其诗为严羽所“深取”。(《沧浪诗话·诗评》)辛文房称其“长篇叙事各行云流水,无可牵制”。《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存诗4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涉,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初,与弟渤同隐庐山。贞元末,辟为陈许节度府从事,累迁太子通事舍人。元和六年,投匦言吐突承璀出为淮南监军事,贬峡州司仓参军。居峡十年,遇赦,执政荐以为太学博士。宝历元年,坐武昭事流配康州。赴贬所途经桂州,时其弟渤官枝管观察使,为撰隐山元岩铭并序。其后行迹无考。涉工诗善文,尤工七绝,有名于时。有《李涉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李涉,洛阳人,渤之兄。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三
涉。洛阳人。初与弟渤偕隐庐山。自号清溪子。宪宗朝为太子通事舍人。谪峡州司仓参军。太和中为太学博士。复以事流康州。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入室六人:李贺、杜牧、李馀、刘猛、李涉、胡幽贞。
艇斋诗话
唐人李涉善为歌行,如《才调集》所载《鸡鸣曲》,荆公大喜,选载“燕王好贤筑金台”诗之类,皆全篇有思致,而词近古。
沧浪诗话
大历以后,我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唐才子传
涉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长篇叙事,如行云流水,无可牵制,才名一时钦动。
唐音癸签
李涉为人倾斜,无大异。《井栏》、《君子》诸绝,间有可观。古风概多疏莽。严沧浪深取之,不知何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宪宗元和中居庐山归宗寺,善谈禅要。
白居易贬江州司马,素重智常,曾与刺史李渤往访之。
卒谥至真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信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生卒年不详。初唐时禅僧。幼出家,后师六祖慧能。《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中唐时禅僧。
嗣马祖道一。
宪宗元和中住庐山归宗禅院,世称归宗和尚或赤眼归宗和尚。
白居易元和十年(815)贬江州司马时,曾从之游。
穆宗长庆间,江州刺史李渤曾向之问禅。
卒谥至真禅师。
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
祖堂集》存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
元和中。
驻锡庐山之归宗院。
参访之徒群拥。
乐天白公。
以司马贬江州。
获往来咨决心要。
其钦慕之至见辄坐之南面。
而致拜焉。
李渤自虔州。
以刺史迁。
尤加悦服。
一日问曰。
教中谓须弥纳芥子。
固其理也。
又谓芥子纳须弥。
亦岂理乎。
常曰。
人言博士读万卷书。
是否。
曰。
忝得此名。
常曰。
摩顶放踵。
身不过若干尺尔。
万卷书向何处著。
俛首。
顷之。
因叹赏不能已。
上堂云。
从上古德。
不是无知解。
它高尚之志。
不同常流。
今时不能自成自立。
虚度时光。
从前只是依它知解。
发言皆滞。
光不透脱。
只为目前有物。
诸子莫错用心。
无人替你。
亦无汝用心处。
珍重。
僧问如何是玄旨。
常曰。
无人能会。
问曰。
向者如何。
常曰。
有向即乖。
僧曰。
不向者如何。
常曰。
去无汝用心处。
僧曰。
岂无方便。
常曰。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僧曰。
如何是观音妙智力。
常敲鼎盖三下云。
还闻否。
僧曰闻。
常曰。
我何不闻。
僧无语。
常打趁。
常与南泉行脚。
一日煎茶相别次。
南泉问曰。
从前与师兄。
商量此事。
彼此已知。
去后或有人问。
毕竟作么生祗对。
常曰。
者一片地。
大好卓庵。
泉曰。
卓庵且置。
毕竟作么生祇对。
常乃翻却茶铫便起。
泉曰。
师兄吃茶了。
普愿未曾吃茶。
常曰。
作者个语话。
滴水也消不得。
僧问。
此事如何用心。
常曰。
牛皮鞔露柱。
露柱啾啾叫。
凡耳听不闻。
诸圣呵呵笑。
常因俗官来。
乃拈起帽带曰。
还会么。
官曰。
不会。
常曰。
莫怪老僧头风。
不卸帽子。
常入园取菜次。
画圆相围菜一株。
谓众曰。
辄不得动著者个。
众不敢动。
少顷常来。
见菜犹在。
便以棒打趁众僧曰。
者一队汉。
无一个有智慧底。
常刬草次。
有一僧来参。
忽蛇过其前。
当钁断之。
僧曰。
久向归宗。
元来是个觕行沙门。
常曰。
座主归吃茶去。
常目重瞳。
然恐其为己祸福也。
曰熏摩。
以求灭去。
而目为之赤。
世号赤眼归宗。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智常者。
挺拔出伦操履清约。
遍参知识影附南泉。
同游大寂之门。
乃见江西之道。
元和中驻锡庐山归宗净院。
其徒响应其法风行。
无何白乐天贬江州司马。
最加钦重。
续以李渤员外元和六年隐嵩少以著作徵起。
杜元颖排之。
出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岁。
迁江州刺史。
洽闻多识。
百家之书无不该综。
号李万卷矣。
到郡喜与白乐天相遇。
因言浔阳庐阜山水之最人物贤哲隐沦。
论惠远遗迹。
遂述归宗禅师善谈禅要。
李曰。
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师名目。
白曰。
若然则未识食菜阿师欤。
白彊劝游二林。
意同见常耳。
及到归宗李问曰。
教中有言。
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
如何芥子纳得须弥。
常曰。
人言博士学览万卷书籍还是否耶。
李曰。
忝此虚名。
常曰。
摩踵至顶只若干尺身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俛首无言。
再思称叹。
续有东林寺僧神建。
讲诸经论问触目菩提。
常略提举。
神建不体。
乃发状讼常示恶境界。
时李判区分甚闻诣理。
常有异相目耀重瞳。
遂将药熏手。
恒磨错不觉目眦红。
号赤眼归宗矣。
系曰。
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
玄解之言。
逗猛利者药妙疾轻之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东闻喜人,字文玄,一作又玄。裴士淹子。宪宗元和二年曾游越中。后历任户部员外郎、金部郎中。穆宗长庆元年,任少府监。曾出使回纥。敬宗宝历中,任汝州刺史。文宗时,自国子祭酒改詹事。著有《易书》一百五十卷,已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郡望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
字文玄(一作又玄)。
礼部尚书裴士淹之子。
宪宗元和二年(807)游越中。
后历任户部员外郎、金部郎中。
穆宗长庆元年(821)任少府监。
曾出使回纥。
敬宗宝历中任汝州刺史。
文宗时自国子祭酒改詹事。
著有《易书》150卷,已佚。
事迹散见《旧唐书·卢简辞传》、《李渤传》、《回纥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上》,《太平御览》卷六〇九,《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二等。
同治《嵊县志》卷二四存诗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九
通。穆宗朝官少府监。大和时为国子祭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8 【介绍】: 唐僧。汉州什邡人,俗姓马,世称“马祖”。曾于江西传扬禅学,又称“江西马祖”。幼出家,习经律。从怀让禅师学漕溪禅法,密授心印。代宗大历中,居豫章开元寺,聚徒说法,禅宗至此大盛。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卒谥大寂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汉州什邡之马氏。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成大字。稚岁事资州唐公落发。从渝州圆公受具。久之闻衡岳让禅师得曹溪六祖之的指。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造让公泯然无间。遂栖迟于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人莫敢近。近辄灾衅立至。一之来见。若紫衣玄冠者。致礼于前。愿施此地为道场。自尔犷鸷就驯。愎悍从化。而太守河东裴公尤敬信。大历中。裴公移牧庐江寿春。一亦隶名开元精舍。时连帅路公以钟陵钜镇。宜得道德之士。以利益四众故。延奉勤至。而坐阅十年。建中初。天下僧尼。悉归旧壤。连帅鲍公又留不遣。天下学者至。率以祖称之。而心宗之传益盛。噫伟矣。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莫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 僧问云。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答云。为止小儿啼。问云。止后如何。答云。非心非佛。问二种人外如何指示。答向伊道。不是物。 一日上堂。良久。百丈收却面前席。一便下座。岁戊戌。无疾沐浴而终。寿八十。腊五十。塔全身于石门。宪庙追谥大寂。丹阳公包吉建塔立碑。权德舆撰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一。
姓马氏。
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
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
生而凝重虎视牛行。
舌过鼻准足文大字。
根尘虽同于法体。
相表特异于幻形。
既云在凡之境。
亦应随机之教。
年方稚孺厌视尘躅脱落爱取。
游步恬旷。
削发于资州唐和尚。
受具于渝州圆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
浣衣锻金观门都错。
大龙香象羁绊则难。
权变无方机缘有待 闻衡岳有让禅师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
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
诣灵桂贞篁之幽寂。
一见让公。
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
作者是齐于七人。
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
圣无方所亦寄清源。
遂于临川栖南康龚公二山。
所游无滞随摄而化。
先是此峰岫间魑魅丛居。
人莫敢近。
犯之者炎衅立生。
当一宴息于是。
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
舍此地为清净梵场。
语终不见。
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
沓贪背僧即事廉让。
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
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
每至海霞歛空山月凝照。
心与境寂道随悟深。
自明者在乎周物。
博施者期乎济众。
居无何。
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
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
大历中圣恩溥洽。
隶名于开元精舍。
其时连率路公耹风景慕。
以钟陵之壤巨镇奥区。
政有易柱之弦。
人同凑毂。
禅宗戾止降祥则多顺而无违。
居仅十祀。
日临扶桑高山先照。
云起肤寸大雨均沾。
建中中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
元戎鲍公密留不遣。
至戊辰岁举措如常。
而请沐浴讫。
俨然加趺归寂。
享年八十。
僧腊五十。
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门。
环以绝巘呀为洞壑。
平坦在中幽偏自久。
是谋薪火尘劫之会。
非议冈阜地灵之吉。
亚相观察使陇西李公。
藩寄严厉素所钦承。
于以率徒。
依归缅怀助理。
爰用营福道在观化情存饰终。
辍诸侯之旌旗。
资释子之幢盖。
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
楫覆水而为陆。
炬通宵而成昼。
山门子来财施如积。
邑里僧供饭香普熏。
自昔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
礼视𪗋斩人倾国城。
哀送之盛今则三之。
初于林中经行座下开示。
平等垂法不标于四科。
安恬告尽刻期于二月。
此明一终之先兆也。
示疾云逝俾葬远山。
凡百攀援愿留近郭。
终遂穷僻式遵理命。
此又明一晦迹之素诚也。
将归灵龛。
爰溯浅濑。
人力未济舟行为迟。
膏雨骤下于远空。
穷溪遄变于深涉。
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
惟一知真在空无我于有。
是二俱离。
假一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
辨邪正者魔亦似圣。
现身不留于大士。
负手俄萎于哲人。
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奉其丧纪。
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
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
权德舆为塔铭。
今海昏县影堂存焉。
又唐虔州西堂释智藏。
姓廖氏。
虔化人也。
生有奇表。
亲党异其伟器。
八岁从师。
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
谒径山国一禅师。
与其谈论周旋。
人皆改观。
属元戎路嗣恭请大寂居府。
藏乃回郡。
得大寂付授纳袈裟。
时亚相李公兼国相齐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倾心顺教。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
春秋八十。
夏腊五十五。
即迁于塔。
谏议大夫韦绶。
追问藏言行编入图经。
太守李渤请旌表。
至长庆元年谥大觉禅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