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良价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至五代初禅僧。
嗣洞山良价
初住福州东山华严寺。
后唐庄宗时入洛阳,授徒300余人,庄宗礼敬之。
后游河朔,卒于平阳,享年70余岁。
谥宝智大师。
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有传。
后书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不知何许人。参洞山。得记别静于乐普作维那时。白椎普请云。上间搬柴。下间锄地。于是第一座问云。圣僧聻。静云当堂不正坐。谁赴两头机。 静问洞山云。未见理路者。争免得情识去。洞云。汝还见理路也无。静云见无理路。洞云。什么处得情识来。静云正是学人问处。洞云汝须向万里无寸草处立始得。静云无寸草处。还许立也无。洞云直须恁么去。静后游河朔于平阳示寂。茶毗获舍利。建四塔以葬。一晋州二房州。三终南山逍遥园。四终南山华严寺。谥宝智塔号无为。
僧文邃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福州人。
少依杭州大慈寰中受业,曾随岩头全豁、雪峰义存游方,然未契机缘。
后嗣洞山良价
年二十七,住澧州钦山,开堂授徒,曾与诸僧道辩法。
金藏和尚 朝代: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金藏和尚。
洞山价禅师法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2?—841? 【介绍】: 唐僧。钟陵建昌人。俗姓王。生有自然胎衣若僧服,遂出家于石门。后住澧阳云岩寺。敕谥无住大师,一作无相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钟陵建昌之王氏。
昉临蓐。
胞衣缁色。
若右袒状。
父母。
已知其不可累。
以世事。
小学之岁。
遂令依石门薙染。
既登具品。
即执侍大智海禅师于百丈山。
历二十年。
续见药山俨禅师。
一日药山问。
汝除在百丈。
更到什么处来。
晟云到广南来。
山云。
见说广州城东门外。
有一团石。
被州主移。
却是否。
晟云。
非但州主。
合国人移亦不动。
山又问。
闻汝解弄狮子。
是否。
晟云是。
山云。
弄得几出。
晟云六出。
山云。
我亦弄得。
晟云。
和尚弄得几出。
山云。
弄得一出。
晟云。
一即六六即一。
晟后到沩山。
沩山问。
承长老在药山。
弄狮子是否。
晟云是。
沩云。
长弄耶。
还有置时。
晟云。
要弄即弄。
要置即置。
沩云。
置时狮子在什么处。
晟云。
置也置也。
僧问从上诸圣。
什么处去。
晟良久云。
作么作么。
又问。
暂时不在。
如同死人。
如何。
晟云。
好埋却。
晟煎茶次。
道吾问。
煎茶与阿谁。
晟云。
有一人要。
吾曰。
何不教伊自煎。
晟云。
幸有某甲在。
晟住云岩后。
一日诸众曰。
有个人家儿子。
问著无有道不得底。
洞山云。
它家屋里有多少典籍。
晟云。
一字也无。
洞云。
争得恁么多知。
晟云。
日夜不曾眠。
道吾问。
大悲千手眼如何。
晟云。
如无灯时。
把得枕子。
作么生。
吾云。
我会也我会也。
晟云。
作么生会。
吾云。
通身是眼。
晟一日扫地次。
沩山云。
太区区生。
晟云。
须知有不区区者。
沩云。
恁么即有第二月也。
晟竖起扫帚云。
是第几月。
沩低头去。
晟问僧。
什么处来。
僧云。
石上语话来。
晟云。
石还点头否。
僧无对。
晟代云。
和尚未问时。
却点头。
洞山乞眼睛。
晟云。
汝底与阿谁去也。
洞云。
良价无。
晟云。
有汝向什么处著。
洞无语。
晟云。
乞眼睛底是眼否。
洞云。
非眼。
晟咄之。
大和三年。
己酉十月二十七日。
示灭。
谥无相。
塔号净胜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昙晟。俗姓王氏。钟陵建昌人也。始生有自然胎衣。右袒犹缁服焉。遂请出家于石门。年满具法。参见百丈山海禅师。二十年为侍者。职同庆喜法必我闻身若中涓心居散位。续受药山举发全了无疑。化徒孔勤。受益者众。以太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灭。敕谥大师号无相。塔名净胜焉。 系曰。商那和脩。华言胎衣也。以其生带衣而诞以缯肉。而非幼为绷褓长且称身。出家成法服。至入灭阇维方为煨烬焉。晟师之有胎衣止不及为婴儿已往之服耳。此近叔离尼商那尊者也。思过半矣。何邪晟师去圣悬远。和修佛灭百年。将胎衣示有行果之徒也。今晟以胞袒络化其教理之世。不其难乎。故曰思过半矣。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舒城沙氏子。生而白衣重包。荤酒不入于口。十六游金陵。听讲法华。叹曰。求之在我。岂可循文逐句哉。遂礼五台静庵通剃发。次参寿昌。机语弗契。入闽。一日阅赵州有佛不得住因缘。有省。再谒昌。昌问。蚁子解寻腥处走。苍蝇偏向臭边飞。是君边事。臣边事。师曰。臣边事。昌呵曰。大有人笑汝在。一日登厕。睹登树人大悟。趣见昌。昌问子近日何如。师曰。有个活路。只是不许人知。昌曰。因甚不许人知。师曰。不知不知昌问。婆子具什么手眼。便烧庵趁僧去。师曰。黄金增色尔。又举僧问玄则。龙吟雾起。虎啸风生公案。命作颂。师颂曰。杀活争雄各有奇。模糊肉眼曷能知。吐光不遂时流意。依旧春风逐马蹄。昌笑曰。子今日方信。吾不汝欺也。万历三十年。住博山云。此事不从功行得。不从修證得。不从思议得。不从学问得。不从禅定得。有一等人。闭门作活。暗里休心。将自己身心。炼得如枯木寒灰。虫唼衣而不知。蛛结网而不顾。纵是百年在定。终如一个死人。于本分事中。全无交涉。所以玄沙曰。直饶如澄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此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处。如火烧冰。箭既离弦。无返回势。须就明中取则。向花柳街前。逴得九衢春色。于芙蓉岸上。带来八面秋风。应用无亏。随缘自在。且道作么生。是博山行履处。良久曰。祇有一双穷相手。不曾轻揖等閒人。况博山与诸人。同途不同彻。诸人向正位中来。博山不在正位。诸人在博山。拂子里许。诸人向偏位中来。博山。不在偏位。拂子在诸人袈袈里许。所以道。对面不相识。千里却同风。若向这里彻去。当下知归。不留朕兆。故我释迦大师。为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顷。为懈怠众生。得果满僧祇劫。博山。恁么道。犹是葛藤。诸人也须绊断始得。且道绊断后。作么生行履。卓拄杖曰。不因樵子径。争到葛洪家。崇祯三年秋示疾。首座问。和尚尊体如何。师曰。尽有些子受用。座曰。还有不病者也无。师曰。热大作么。座曰。来去自繇。请道一句。师书历历分明。四字。投笔坐化。塔全身于本山。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无异禅师者。
名元来。
庐州舒城人也。
姓沙氏。
胎乳绝荤。
耳目不涉尘垢。
年十六。
游石头城听法华。
自信佛法。
不从人得。
乃礼五台静庵沙门。
著垢衣。
五年精核教观。
振锡南还。
上峨峰。
谒无明经公。
自负人无我。
及辄辞行。
经公敛目危坐而已。
师不测。
竟去入闽。
寓白云峰。
阅古尊宿语。
忽有所得。
再谒经公。
陈其见处。
公曰。
蚁子解寻腥处走。
苍蝇偏向臭边飞。
是君边事。
臣边事。
对曰。
臣边事。
曰。
大有人笑你在。
师愕然曰。
到者里。
因甚不是。
公曰。
此不是。
彼皆然。
师乃倾心哀请。
公惟敛目。
师益不测。
一日闻泥神倒地声。
不觉踊跃。
呈偈于公。
公仍敛目。
命以宗乘堂别居之。
居年馀。
每呈偈颂。
公敛目如前。
师因感泣。
以为依公决择。
不蒙指示。
岁序推迁。
何了日耶。
偶登厕。
睹上树人。
乃明大旨。
叹曰。
今日方知。
师不我欺也。
万历壬寅。
师年二十有八。
出住博山。
而持重端严。
笃行古德之风。
入其门者。
心容俱肃。
寻应闽之董岩。
鼓山大仰。
复还博山。
参徒大集。
是时。
经公已迁寿昌。
父子道价。
喧腾宇内。
僧问如何是功。
师曰。
一人同一春。
如何共功。
师曰。
力士舁杖鼓。
如何是功功。
师曰。
猢孙上露柱。
曰。
不得敲唱双举。
请示正中妙叶。
师曰。
高底云绕树。
远近鸟衔花。
如何是君。
师曰。
水有筋山有骨。
如何是臣。
师曰。
鹡鸰鸟鸣似哭。
如何是君视臣。
师曰。
千年老树挂枯藤。
如何是臣视君。
师曰。
楼头画鼓正三更。
如何是君臣道合。
师曰。
金阙凤衔丹诏去。
边陲人唱凯歌归。
僧作礼。
师曰。
君位中事作么生。
对曰。
虚突兀。
师复打。
时。
慧台镜禅师。
早得旨于经公。
翛翛瓢笠。
剥啄诸方。
诸方以矮师叔类之。
过访于师。
适师升座。
镜出震威一喝曰。
百丈闻喝。
三日耳聋。
且道。
是那三日。
师曰。
秋风多带杀。
秋露愈加寒。
镜拂袖归众。
师便下座。
镜后隐于武夷石屏岩。
相随者。
樵汲数辈。
禅衲寻风求之。
镜悉指归博山。
崇祯二年。
魏国公徐弘基。
请师说法南京天界。
使符三至。
师始一出。
象龙沸集。
大廓曹洞宗风。
上堂曰。
达磨大师。
航海而来。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虽则门庭万仞。
壁立千层。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乃至六代传衣。
五宗竞出。
运无碍轮。
化无缘众。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沩山大师。
敲唱同行。
暗机圆合。
倾瓶以辨超方。
撼茶而彰妙用。
秖演一心法。
更无馀事。
云门大师。
箭锋相拄。
函盖乾坤。
扬眉落臼。
顾盼犹迟。
如流云翔鹤。
湛水晴空。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法眼大师。
拈现前石。
塞虚空口。
一切处现成六根互用。
六用齐施。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临济大师。
一语中。
具三玄。
一玄中。
具三要。
驱耕夫牛。
夺饥人食。
电光石火。
开眼犹迷。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洞山大师
混不得类不齐。
立宝镜三昧。
炤学人肺肝。
分五湖玉石。
雪盛银碗。
月炤金沙。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乃至博山。
今日远承诸祖慈荫。
循规蹈矩。
借路还家。
驾轻就熟。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诸昆仲含灵。
具此一心之法。
学人学此一心之法。
三世诸佛。
历代祖师。
示此一心之法。
故楞伽云。
佛语心为宗。
诸昆仲。
那个台无月。
谁家树不春。
卓柱杖下座。
师毅辞还山。
倾都遮留。
篮舆不得。
前乃宵迈。
缁素追攀。
望江而立。
徐公岁序存问不间也。
师既大弘洞宗。
常随侍者。
万馀指。
如临一人。
僧问。
如何是不声色堕。
师曰。
断桥分野水。
如何是类堕。
师曰。
孤棹举平原。
如何是尊贵堕。
师曰。
裂破几层清世界。
倒骑玉象趁麒麟。
银碗盛雪。
明月藏鹭。
意旨如何。
师曰。
露骨瘦上环紫雾。
塞流小涧长青苔。
师开化几三十载。
未易肯诺。
或请入草求人。
广绍先泽。
师太息曰。
吾宗。
贵得真脉。
妙叶玄机。
苟不然仍瓦解耳。
吾何忍哉。
语毕泣下。
自后遂不上堂。
示疾于崇禛庚午之秋。
訚首座问曰。
和尚尊体如何。
曰。
尽有些子受用。
訚曰。
还有不病者么。
曰。
热大作么。
訚曰。
去来自繇。
请道一句。
师书历历分明四字。
跏趺而寂。
塔于博山。
坐三十九夏。
其年仅五十六也。
赞曰。
投子世大阳之代。
须凭秀圆通协而成之。
其道始著。
真歇禀丹霞之嗣。
还借炤长芦荐而褒之。
此话方行。
博山父子。
远绍少室之宗。
不叨馀力。
大衍新丰之调。
本自天。
然其说法。
则横空凤舞。
激扬则掷地金声。
至其慎重真脉。
常自下涕。
语云。
猛虎生儿。
势不能食牛者。
辄癈之。
其博山之山之谓与。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姓里皆不详。
宣宗大中前后在世。
曾与洞山良价相遇。
祖堂集》卷二〇有传,并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青州人。
博闻强记,颇有干略,时许为佐时之才。
俄出家,始谒沩山灵祐,继往邓州香严山,依慧忠旧址居之,时称香严和尚。
又曾往参洞山良价
卒于后梁时,谥袭灯大师。
好作诗偈化世,颇传于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青州(今属山东)人。
禅宗僧侣。
博闻强记,颇有干略,亲党许以佐时之才,因劝其力学。
俄尔出家,始谒沩山灵祐,继往邓州香严山,依忠国师遗迹栖止,世称香严和尚。
曾一度参洞山良价,旋返香严山。
卒,敕谥袭灯大师。
智闲證悟禅理,好以诗偈唱之,著名当时。
生平事迹散见《祖堂集》卷一九、《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一等。
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二书收其诗偈30余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青州人。躯干七尺。读世书。有材具。亲党推许之。俄而出家。游潭湘。事大圆禅师于沩山。一日山谓之云。吾不问汝平生。于经卷册子上说得底。且汝于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道将一句来。吾要识汝。闲懵然。久之进数语陈其所解。山皆不许。闲云却请和尚与某甲说。山云。吾说得。是吾之见。于汝眼目。有何所益。闲遂归堂。遍检所集诸方语句。无一字可以詶对。叹曰。画饼不可以疗饥。因尽焚之。涕泣辞山而去。且曰。此生不学佛法。已作个长行鬻饭僧。庶几免于劳役也。抵南阳。睹国师忠公之遗迹。而憩止焉。一日芟除草木于茅茨次。偶掷瓦砾。击竹作声。廓然大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山云。和尚慈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与某甲说破。岂有今日事也。仍述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脩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上堂云。道由自悟。不在说言。况乎密密堂堂。曾无间隔。不劳心意。暂借威光。日用全功。迷途自背。 参询之士。如水走下。郁成丛社。卒谥袭灯。塔号延福。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智闲。青州人也。身裁七尺。博闻强记有干略。亲党观其所以。谓之曰。汝加力学则他后成佐时之良器也。俄尔辞亲出俗。既而慕法心坚。至南方礼沩山大圆禅师。盛会咸推闲为俊敏。沩山一日召对茫然。将诸方语要一时煨烬曰画饼弗可充饥也。便望南阳忠国师遗迹而居。偶芟除草木击瓦砾。失笑冥有所證抒颂唱之。由兹盛化。终后敕谥袭灯大师。塔号廷福焉。次舒州桐城投子山释大同。姓刘氏。舒州怀宁人也。幼性刚正有老成气度。因投洛下保唐满禅师出俗。初习安般观业垂成遂求华严性海。复负锡谒翠微山。法会。同伏牛元通激发请益大明祖意。由是放荡周游还归故土。隐投子山结茅茨。栖泊以求其志。中和中巢寇荡履京畿天下悖乱。有贼徒持刃问同曰。住此何为。对以佛法。魁渠闻面膜拜。脱身服装而施之下山。以梁乾化四年甲戌四月六日加趺坐亡。春秋九十六。法腊四十六。凡居化此山三十馀载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923 【介绍】: 五代时僧。
抚州南城人。
俗姓郭。
十四岁出家于吉州满田寺。
后至嵩山受戒。
历参翠微无学、德山宣鉴,终嗣洞山良价
受楚马殷之请,住潭州龙牙山妙济院,世称龙牙和尚。
后梁末帝贞明初,赐号證空大师。
喜作偈颂,语言通俗,除阐释佛法禅旨外,亦咏及僧人修习生活。
诗僧齐己为作序,广行于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923 俗姓郭,抚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14岁出家于吉州满田寺,后至嵩山受戒。曾历参翠微无学、德山宣鉴,终嗣洞山龙价。受湖南马殷之请,住潭州龙牙山妙济院,世称龙牙和尚。梁末帝贞明初,赐号證空大师。《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有传。其所作歌偈颂,广行于世。诗僧齐己为之作序。《禅门诸祖师偈颂》、《宗镜录》、《景德传灯录》等书存其诗偈97首,语言通俗,除阐释佛法禅旨外,亦咏及僧人日常生活。《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九
禅师名居遁。
生于郭氏。
抚州南城人也。
年十四。
依吉州满田寺剃落。
又六年诣嵩岳受具。
遁风骨癯。
甚视瞻凝。
远性夷粹语论英发。
初谒翠微不契。
至临济亦不契。
乃造洞山悟本价禅师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曰。
待洞水逆流即告汝道。
遁豁然大悟。
研味其旨。
悲欣交集。
服勤八年。
日增智證。
称其能。
马氏方据有长沙。
兴崇梵坊。
闻遁名请。
说法于龙牙法济禅寺。
僧问。
如何是道遁曰无异人心。
又曰。
夫言修道者。
此是劝谕之词。
接引之语。
从上已来。
无法与人。
只是相承种种方便。
为说出意旨。
令识自心。
究竟无法可得。
无道可修。
故云菩提道自然。
今言法者。
是轨持之名。
道是众生体性。
未有世界。
早有此性。
世界坏时。
此性不灭。
唤作随流之性。
常无变易。
作么生可持以与人。
又可作意。
而修得哉。
僧又问。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遁曰。
待石乌龟解语。
即向汝道。
进曰。
石龟语也。
曰。
向汝道什么。
其僧亦悟。
又僧问。
大庾岭提不起时如何。
遁曰。
六祖为什么将得去。
又问。
维摩掌擎世界。
未审维摩在什么处立。
遁曰。
汝道维摩掌擎世界。
其对机峻峭无渗漏类如此。
伪梁龙德五年癸未八月示疾。
九月十三日夜半。
有大星殒于方丈前。
诘旦加趺而化。
阅世八十有九。
坐六十有九夏。
赞曰。
予观龙牙偈曰。
学道先须有悟由。
还如曾斗快龙舟。
虽然旧阁闲田地。
一度嬴来方始休。
君若随缘得似风。
吹沙走石不劳功。
但于事上通无事。
见色闻声不用聋。
皆清深精密。
如其为人。
疑问翠微临济祖意。
度禅板蒲团。
机语在已见洞山之后。
雪窦以瞎龙死水罪之。
龙牙闻之必大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郭氏。临川南城人。年十四。出家于庐陵满田寺。旋诣嵩山受具。因入翠微禅会不契。德山又不契。遂止于洞山。一日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洞曰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从此始寤。碌碌众底。八年。楚王马氏承其誉。而敬慕之。请居龙牙山妙济院。负锡而至者。常半千。示众云。夫参学人。须透过佛祖始得。所以古德道。佛教祖教。是生冤家。方有共语分。若透佛祖不过。即被佛祖谩去也。时有僧问。佛祖还有谩人心也无。遁云汝道江湖还有碍人之心么。僧无语。遁云江湖。虽无碍人之心。为时人过不得。江湖成碍人去。不得道江湖不碍人。佛祖虽无谩人之心。为时人透不得。佛祖成谩人去。不得道佛祖不谩人。若透得佛祖过。此人却过于佛祖。始是体得佛祖意。方与向上古人不别。如未透得学佛学祖。万劫无有得。时僧因问。如何得不被佛祖谩去。遁云即须自悟去。 遁在翠微时。问如何是祖师意。微云与我将禅板来。遁遂过禅板。微接得便打。遁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又问临济。济云与我将蒲团来。遁遂过蒲团。济接得便打。遁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贞明初奏赐紫伽梨。号證空龙德三年。癸未九月十三日。终于所居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899 【介绍】: 唐僧。凤翔麟游人,俗姓淡。少从兄祐律师受业,该通经论。后归禅宗,历参翠微无学、临济义玄,终嗣夹山善会。常居澧州乐普山,世称乐普和尚。喜作诗偈劝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899 俗姓淡,凤翔麟游(今陕西麟游)人。幼从兄祐律师受业、通该经论。先后参谒翠微无学、临济义玄、夹山善会,终为夹山法嗣,常居澧州乐普山,世称乐普和尚(《祖堂集》作落浦和尚)。昭宗光化二年卒。《祖堂集》卷九、《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诸书及《五灯会元》中存其诗偈6首,《全唐诗续拾》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六
禅师名元安。
生淡氏。
凤翔南游人也。
幼依怀恩寺祐律师。
剃发受具。
既长通经论。
初造翠微。
无所契悟。
北至临济。
临济称其俊爽可教。
安自负辞去。
至夹山。
庵于冢巅。
夹山讶之。
以书抵安。
诫使者曰。
此僧得书不发。
明日当来。
发之不来也。
安得书果置之不答。
使者具以告夹山。
夹山曰。
旦暮必至矣。
俄报安至。
夹山望见呵曰。
鸡栖凤巢。
非其同类。
出去。
安乃问曰。
自远趋风。
请师一接。
夹山曰。
目前无阇梨。
此间无老僧。
安曰。
错。
夹山曰。
住住。
且莫草草匆匆。
云月是同。
溪山各异。
截断天下人舌头则不无。
阇梨争教无舌人解语乎。
安茫然不知答。
夹山以杖击之。
夹山殁。
众以安次补。
住持久移居洛浦。
谓众曰。
末后一句始到牢关。
把断要津不通凡圣。
欲知上流之士。
不将佛祖言教。
贴在额上。
如龟负图。
自取丧身之祸。
指南一路。
智者知疏。
学道先须识得自己宗旨。
方可临机。
不失其宜。
祇如锋铓未兆已前。
都无是个非个。
瞥尔暂起见闻。
便有张三李四。
胡来汉去。
四姓杂居。
不亲而亲。
是非互起。
致使玄关固闭。
识锁难开。
疑网罗笼。
智刀劣剪。
若不当阳晓示。
迷子何以知归。
欲得大用现前。
但可顿忘诸见。
诸见若尽。
昏雾不生。
智照洞然。
更无他物。
以今学人触目有滞。
盖为因他数量作解。
被他数量该括方寸。
不能移易。
所以听不出声。
见不超色。
假饶并当门头。
净洁自己。
未能通明。
还同不了。
若也单明自己。
法眼未明。
此人祇具一只眼。
所以是非欣厌贯系。
不得脱坼自由。
谓之深可慜伤。
各自努力。
唐光化元年戊午。
秋八月。
诫门弟子曰。
出家之法。
长物不留。
况其他哉。
切须在念。
时不待人。
至十二月一日。
又曰。
吾旦夕行矣。
有问问诸人。
若对得。
分付钵袋子。
曰若道这个是。
即是头上安头。
若道不是。
即斩头觅活。
堂中第一座对曰。
青山不举足。
日下不挑灯。
安曰。
去。
汝扶吾宗不起。
有彦从上座曰。
去此二途。
请和尚不问。
安曰。
未在。
更道。
彦从曰。
彦从道不尽。
安曰。
我不管汝道不尽。
曰彦从无侍者。
祗对和尚。
安乃归方丈。
中夜唤彦从至曰。
汝今日祗对老僧。
甚有道理。
据汝合体得先师意旨。
先师道。
目前无法。
意在目前。
不是目前法。
非耳目所到。
且道那句是宾。
那句是主。
彦从茫然不知。
安曰。
苦苦。
二更时。
众请安代答。
安曰。
慈舟不泛沧波上。
剑峡徒劳放木鹅。
泊然而化。
阅世六十有五。
坐四十六夏。
赞曰。
洞山价
夹山会。
皆药山的骨孙。
其锻鍊钳锤。
可谓妙密。
之宗至膺。
才有同安察。
后云居简而已。
会之宗。
遂止于洛浦安公。
庄子曰。
北溟有鱼。
其名曰鲲。
化而为鹏。
九万里风。
斯在下。
然听其自化。
也使之化。
则非能鹏也。
膺安似之。
其绝也理之固然。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淡氏。凤翔麟游人。丱岁依兄祐律师于岐阳怀恩寺。薙落受具。即事参扣。首访临济。已而辞济。济喜曰。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安蒙许可。自谓已足。寻至夹山卓庵。后得夹山书。览之悚然。乃弃庵至夹山礼拜。夹山曰。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安曰。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夹山曰。目前无阇梨。此间无老僧。安便喝。夹山曰。住住。阇梨且莫草草悤悤。云月是同。溪山各异。阇梨截断天下人舌头即得。如何却教无舌人解语。安茫然。夹山便打。安因兹服膺数载。 一日问夹山。佛魔不到处。如何体会。答曰。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又问。朝阳已升。夜月不见时如何。答曰。龙舍海珠。游鱼不顾。 夹山将示灭。谓众曰。石头一枝看看灭已。安曰不然。夹山曰何也。安曰。自有青山在。夹山曰。苟如是则吾道未坠也。夹山顺世。安因卜居于澧阳洛浦山。后徙朗州苏溪。四方玄侣辐辏。 示众云。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须知上流之士。不将佛祖见解。贴在额头上。如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本。僧问瞥然便见时如何。答曰。晓星分曙色。争似太阳辉。僧问恁么来不立。恁么去不泯时如何。答曰。鬻薪樵子贵。衣锦道人轻。问曰。教中道。饭百千诸佛。不如饭一无脩无證者。百千诸佛有何过。无脩无證者有何德。答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夜迷巢。问曰。如何是本来事。答曰。一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问若一向不耘。莫草里埋没却也无。答肌骨异刍荛。稊稗终难映。 上堂云。孙膑收铺去也。有卜者出来。僧出曰。请和尚一卦。答汝家爷死。僧无语。 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诫主事曰。出家之法。长物不留。播种之时。切宜减省。谛构之务。悉从废停。流光迅速。大道深玄。苟或因循。曷由体悟。众以为常。略不相儆。至冬示有微疾。亦不倦提唱。十二月一日。告众曰。吾非明即后也。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通者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者个不是。即斩头求活。时第一座对曰。青山不举足。日下不挑灯。安曰。者里是什么时节。作者个语话。时有彦从上座。别对曰。离此二途。请和尚不问。安曰未在更道。答彦从道不尽。安曰。我不管汝尽不尽。答彦从无侍者祇对和尚。安乃下堂。至夜令侍者唤彦从。入方丈曰。阇梨今日祗对老僧。甚有道理。据汝合体先师意旨。先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且道那句是主句。若择得出。分付钵袋子。答彦从不会。安曰。汝合会但道。答彦从实不知。安喝出。乃曰苦苦。二日午时。别僧举前语问安。安自代曰。慈舟不棹清波上。剑峡徒劳放木鹅。便告寂。寿六十有五。腊四十六。塔于寺西北隅。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元安。俗姓淡。凤翔游麟人也。丱年于岐阳怀恩寺从兄祐律师出家。唯经与论无不穷核。乃问道翠微次临济。各餐法味不饫香积之盂也。斲彫复朴逍遥自如。闻夹山道盛德至。造澧阳当稽问轇轕。又增明净。后开乐普山寻居苏溪。答詶请益多偶句华美。为四海传焉。以昭宗光化元年戊午十二月迁灭。享寿六十五。法腊四十六矣。临终告众颇多警策辞句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凤翔麟游人。少年出家具戒。通经论。问道临济。济常对众美之曰。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师蒙印可。自谓已足。一日辞济。济问甚处去。师曰。南方去。济以拄杖划一划曰。过得这个便去。师乃喝。济便打。师作礼而去。济明日升堂曰。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谁家齑瓮里淹杀。师游历罢。直往夹山卓庵。经年不访夹山。山修书令僧驰往。师接便坐。却再展手索。僧无对。师便打。曰归去举似和尚。僧回举似。山曰。这僧若开书。三日内必来。若不开书。斯人救不得也。师果三日后至。见夹山。不礼拜。乃当面叉手而立。山曰。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师曰。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山曰。目前无阇黎。此间无老僧。师便喝。山曰。住住且莫草草。云月是同。溪山各异。截断天下人舌头。即不无阇黎。争教无舌人解语。师伫思。山便打。因兹服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1 【介绍】: 唐僧。蓟州玉田人,俗姓王。年二十五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后往翠微山问道三年。寻谒洞上禅师,为入室高弟,嗣其法,住洪州云居山。
禅林僧宝传·卷第六
禅师名道膺。
幽州玉田人也。
生于王氏。
儿稚中。
骨气深稳。
言少理多。
十岁出家于范阳延寿寺。
又十五年。
乃成大僧。
其师使习毗尼。
非其好。
弃之游方。
至翠微会。
有僧自豫章来。
夜语及洞上法席。
于是一钵南来。
造新丰。
悟本价禅师
问。
汝名什么。
对曰。
道膺。
曰。
何不向上更道。
对曰。
向上即不名道膺。
喜以谓。
类其初见云岩时祗对。
容以为入室。
膺深入。
留云峰之后。
结庵而居。
月一来谒
呵其未忘情。
于道为杂。
乃焚其庵。
去海昏登欧阜欧阜。
庐山西北崦。
冠世绝境也。
就树缚屋而居。
号云居。
衲子亦追求。
而集散处。
山间树下。
久成苫架。
说法其下曰。
佛法有什么多事。
行得即是。
但知心是佛。
莫愁佛不解语。
欲得如是事。
还须如是人。
若是如是人。
愁个什么。
若云如是事即难。
自古先德。
淳素任真。
元来无巧设。
有人问。
如何是道。
或时答㼾砖木头。
作么。
皆重元来他根本。
脚下实有力。
即是不思议人。
握土成金。
若无如是事。
饶汝说得。
簇花簇锦相似。
直道我放光动地。
世间更无过也。
尽说了合杀头。
人总不信受。
元来自家。
脚下虚无力。
汝等譬如猎狗。
但寻得有踪迹底。
若遇羚羊挂角时。
非但不见踪迹。
气息也不识。
僧便问。
羚羊挂角时如何。
答曰。
六六三十六。
曰。
会么。
僧曰。
不会。
曰。
不见道无踪迹。
又问。
世尊有密语。
迦叶不覆藏。
如何是世尊密语。
膺呼问者名曰。
会么。
曰。
不会。
曰。
汝若不会。
世尊有密语。
汝若会。
迦叶不覆藏。
乃曰。
僧家发言吐气。
须有来由。
莫当等闲。
这里是什么所在。
争受容易。
凡问个事。
也须识好恶。
若不识尊卑良贱。
不知触犯。
信口乱道。
也无利益。
并(音旁)家行脚。
到处觅相似语。
所以寻常。
向兄弟道。
莫怪不相似。
恐怕同学多去。
第一莫将来。
将来不相似言语。
也须看他。
前头八十老人。
出场屋。
不是小儿戏。
不是因循底事。
一言参差。
即千里万里。
难为收摄。
盖为学处容易。
不著力。
敲骨打髓。
须有来由。
言语如钳如夹。
如钩如锁。
须教相续不断。
始得。
头头上具。
物物上明。
岂不是得妙底事。
一种学。
大须子细研穷。
直须谛当。
的的无差。
到这里。
有什么䠄跣处。
有什么拟议处。
向去底人。
须常惨悚戢翼。
始得。
若是知有底人。
自解护惜。
终不取次。
十度发言。
九度休去。
为什么如此。
恐怕无利益。
体得底人。
心若猎月扇。
口边直得醭出。
不是强为。
任运如此。
欲得与么事。
须是与么人。
既是与么人。
不愁恁么事。
恁么事即难得。
又曰。
汝等直饶学得佛边事。
早是错用心了也。
不见古人。
讲得天花落。
石点头。
尚不干自己事。
自馀是什么闲。
如今拟将有限身心。
向无限中用。
有什么交涉。
如将方木逗圆孔中。
多少聱讹。
若无与么事。
饶汝说得。
簇花簇锦。
也无用处。
未离情识在。
若一切事。
须向这里及尽。
始得无过。
方得出身。
若有一毫发去不尽。
即被尘累。
岂况便多。
差之毫𨤲。
过犯山岳。
不见古人道。
学处不玄。
尽是流俗。
闺閤中物。
舍不得。
俱为渗漏。
直须向这里。
及取去。
及去及来。
并尽一切事。
始得无过。
如人头头上了。
物物上通。
祇唤作了事人。
终不唤作尊贵。
将知。
尊贵一路自别。
便是世间极重极贵物。
不得将来。
向尊贵边。
须知不可思议。
不当好心。
所以古人道。
犹如双镜。
光光相对。
光明相照。
更无亏盈。
岂不是一般。
犹唤作影像边事。
如日出时。
光照世间。
明朗是一半。
那一半。
唤作什么。
如今人未认得。
光影门头户底。
粗浅底事。
将作屋里事。
又争得。
又曰。
得者不轻微。
明者不贱用。
识者不咨嗟。
解者无厌恶。
从天降下。
即贫穷。
从地涌出。
即富贵。
门里出身则易。
身里出门则难。
动则埋身千尺。
不动则当处生苗。
一言迥脱独拔当时语言不要多。
多则无用处。
僧问。
如何是从天降下。
即贫穷。
曰不贵得。
又问。
如何是从地涌出。
即富贵。
曰无中或有。
又曰。
了无所有。
得无所图。
言无所是。
行无所依。
心无所托。
及尽始得无过。
在众如无众。
无众如在众。
在身如无身。
处世如无世。
岂不是无娆其德。
超于万类。
脱一切羁锁。
千人万人得。
尚道不当自己。
如今若得。
共起初一般。
古人曰。
体得那边事。
却来这边行李。
那边有什么事。
这边又作么生行李。
所以道。
有也莫将来。
无也莫将去。
现在底。
是谁家事。
又曰。
欲体此事。
直似一息不来底人。
方与那个人相应。
若体得这个人意。
方有少许说话分。
方有少许行李分。
暂时不在。
如同死人。
岂况如今。
论年论月。
不在。
如人长在。
愁什么家事不办。
欲知久远事。
祗在如今。
如今若得。
久远亦得。
如人千乡万里归家。
行到即是。
是即一切总是。
不是即一切总不是。
直得顶上光𦦨生。
亦不是。
能为一切。
一切不为道。
终日贪前头事。
失却背后事。
若见背后事。
失却前头事。
如人不前。
后有什么事。
僧问。
有人衣锦绣入来。
见和尚后。
为甚寸丝不挂。
曰。
直得琉璃殿上。
行扑倒。
也须粉碎。
乃曰。
若有一毫许。
去及不尽。
即被尘累。
岂况更多。
不见寻常道。
升天底事。
须对众掉却。
十成底事。
须对众去却。
掷地作金声。
不须回头顾著。
自馀有什么用处。
不见二祖当时。
诗书博览。
三藏圣教。
如观掌中。
因什么。
更求达磨安心。
将知此门中事。
不是等闲。
所以道。
智人不向言中取。
得人岂向说中求。
不是异于常徒。
息一切万累道。
暂时不在涂路。
便有来由。
非但恶眷属。
善眷属。
也觅不得。
甚处去。
通身去。
归家去。
省觐去。
始脱得诸有门去。
去得牢笼。
脱险难。
异常徒。
又曰。
如掌中观物决定。
决定方可随缘。
若一如此。
千万亦然。
千万之中。
难为一二。
一二不可得。
不见道。
显照底人即易得。
显己底人即难得。
不道全无。
即是希有。
若未得如此。
不受强为。
强为即生恼。
生恼即退道。
退道则罪来加身。
即见不得。
说什么大话。
汝既出家。
如囚免狱。
少欲知足。
莫贪世荣。
忍饥忍渴。
志存无为。
得在佛法中。
十生九死。
也莫相抛出。
生入死。
莫违佛法。
斩钉截铁。
莫负如来。
事宜无多。
各自了取。
有事近前。
无事莫立。
膺住持三十年。
道遍天下。
众至千五百人。
南昌钟王师尊之。
愿以为世世师。
唐天复元年秋示微疾。
十二月二十八日。
为大众开最后方便。
叙出世始卒之意。
众皆怆然。
越明年正月三日。
问侍者。
今日是几。
对云。
初三。
师云。
三十年后。
但云祇这是。
乃端然告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蓟门玉田王氏子。年二十五。依范阳延寿寺落发受具。始习毗尼藏。叹曰。大丈夫宜求解脱。岂复为义所桎梏耶。由是诣翠微山问道。而即以燕居者三阅寒暑。俄而睹有人衣冠。若使者状。谓膺曰。盍游南方。以参知识乎。忽不见。且有僧从豫章至。为称洞上法席之盛。膺竟造洞山。山一日问膺云。阇梨名什么。膺云道膺。山云向上更道。膺云。向上则不名道膺。后山问膺云。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作王是否。膺云。若是思大。佛亦不作。说什么作国王。 一日山问膺。什么处来。膺云踏山来。山云阿那个山堪住。膺云阿那个山不堪住。山云恁么即子于山得个入路。膺云无路。山云。若无路。争得与老僧相见。膺云。若有路。即与和尚不相见也。山云。此子向后千人万人。把不住在。于是洞山深肯之。 出世居三峰。后徙云居提唱。颇类洞山。时钟传以南平王。据有江西。尤信向。表奏赐紫衣师号。每延请入府。则预令扫除甘子堂。以馆之。千众围绕。供施丰缛。虽荆南成汭。亦慕德遣馈。动盈钜万。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明年正月三日迁化。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道膺。姓王氏。蓟门玉田人也。生而特异神彩朗然。处于重丱崆峒禀气。宿心拔俗。争离火宅之门。拭目寻师。遂摄锻金之子。师授经法诵彻复求。年偶蹉跎二十五方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乃令习声闻律仪。膺叹曰。大丈夫可为桎梏所拘邪。由是拥线衲振锡环。萃翠微山问道。三载宴居。忽睹二使者。冠服颇异。勉膺曰。胡弗南方参知识邪。未几有僧自豫章至。盛称洞上禅师言要。膺感动神机遂专造焉。如是洞上垂接复能领会。曾问曰。我闻思大禅师向倭国为王。虚耶实耶。对曰。若是思师佛亦不作。况国王乎。自尔洞上印许。初住三峰。后就云居提唱。时唐之季钟氏。据有洪井倾委信诚。每一延请入州。则预洁甘子堂以礼之。乃表于昭宗。赐紫袈裟一副并师号焉。都不留意。所化之徒寒暑相交。不下一千馀众。牛头香树围绕者皆是栴檀。金翅鸟王轩翔者不齐尺鴳。四方馈供千里风从。如荆南帅成汭。遣赍檀施。动盈钜万。以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至明年正月三日而化焉。豫章南平王钟氏供其丧葬。时诸道禅子各。依乡土所尚者。随灵龛到处列花树帐幔粉面之馔。谓之卓祭。一期凶礼之盛勿过于时也猗欤。膺出世度人满足三十年。遗爱可知也。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