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良价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福州人。
少依杭州大慈寰中受业,曾随岩头全豁、雪峰义存游方,然未契机缘。
后嗣洞山良价
年二十七,住澧州钦山,开堂授徒,曾与诸僧道辩法。
金藏和尚 朝代: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金藏和尚。
洞山价禅师法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2?—841? 【介绍】: 唐僧。钟陵建昌人。俗姓王。生有自然胎衣若僧服,遂出家于石门。后住澧阳云岩寺。敕谥无住大师,一作无相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钟陵建昌之王氏。
昉临蓐。
胞衣缁色。
若右袒状。
父母。
已知其不可累。
以世事。
小学之岁。
遂令依石门薙染。
既登具品。
即执侍大智海禅师于百丈山。
历二十年。
续见药山俨禅师。
一日药山问。
汝除在百丈。
更到什么处来。
晟云到广南来。
山云。
见说广州城东门外。
有一团石。
被州主移。
却是否。
晟云。
非但州主。
合国人移亦不动。
山又问。
闻汝解弄狮子。
是否。
晟云是。
山云。
弄得几出。
晟云六出。
山云。
我亦弄得。
晟云。
和尚弄得几出。
山云。
弄得一出。
晟云。
一即六六即一。
晟后到沩山。
沩山问。
承长老在药山。
弄狮子是否。
晟云是。
沩云。
长弄耶。
还有置时。
晟云。
要弄即弄。
要置即置。
沩云。
置时狮子在什么处。
晟云。
置也置也。
僧问从上诸圣。
什么处去。
晟良久云。
作么作么。
又问。
暂时不在。
如同死人。
如何。
晟云。
好埋却。
晟煎茶次。
道吾问。
煎茶与阿谁。
晟云。
有一人要。
吾曰。
何不教伊自煎。
晟云。
幸有某甲在。
晟住云岩后。
一日诸众曰。
有个人家儿子。
问著无有道不得底。
洞山云。
它家屋里有多少典籍。
晟云。
一字也无。
洞云。
争得恁么多知。
晟云。
日夜不曾眠。
道吾问。
大悲千手眼如何。
晟云。
如无灯时。
把得枕子。
作么生。
吾云。
我会也我会也。
晟云。
作么生会。
吾云。
通身是眼。
晟一日扫地次。
沩山云。
太区区生。
晟云。
须知有不区区者。
沩云。
恁么即有第二月也。
晟竖起扫帚云。
是第几月。
沩低头去。
晟问僧。
什么处来。
僧云。
石上语话来。
晟云。
石还点头否。
僧无对。
晟代云。
和尚未问时。
却点头。
洞山乞眼睛。
晟云。
汝底与阿谁去也。
洞云。
良价无。
晟云。
有汝向什么处著。
洞无语。
晟云。
乞眼睛底是眼否。
洞云。
非眼。
晟咄之。
大和三年。
己酉十月二十七日。
示灭。
谥无相。
塔号净胜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昙晟。俗姓王氏。钟陵建昌人也。始生有自然胎衣。右袒犹缁服焉。遂请出家于石门。年满具法。参见百丈山海禅师。二十年为侍者。职同庆喜法必我闻身若中涓心居散位。续受药山举发全了无疑。化徒孔勤。受益者众。以太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灭。敕谥大师号无相。塔名净胜焉。 系曰。商那和脩。华言胎衣也。以其生带衣而诞以缯肉。而非幼为绷褓长且称身。出家成法服。至入灭阇维方为煨烬焉。晟师之有胎衣止不及为婴儿已往之服耳。此近叔离尼商那尊者也。思过半矣。何邪晟师去圣悬远。和修佛灭百年。将胎衣示有行果之徒也。今晟以胞袒络化其教理之世。不其难乎。故曰思过半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青州人。
博闻强记,颇有干略,时许为佐时之才。
俄出家,始谒沩山灵祐,继往邓州香严山,依慧忠旧址居之,时称香严和尚。
又曾往参洞山良价
卒于后梁时,谥袭灯大师。
好作诗偈化世,颇传于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青州(今属山东)人。
禅宗僧侣。
博闻强记,颇有干略,亲党许以佐时之才,因劝其力学。
俄尔出家,始谒沩山灵祐,继往邓州香严山,依忠国师遗迹栖止,世称香严和尚。
曾一度参洞山良价,旋返香严山。
卒,敕谥袭灯大师。
智闲證悟禅理,好以诗偈唱之,著名当时。
生平事迹散见《祖堂集》卷一九、《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一等。
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二书收其诗偈30余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青州人。躯干七尺。读世书。有材具。亲党推许之。俄而出家。游潭湘。事大圆禅师于沩山。一日山谓之云。吾不问汝平生。于经卷册子上说得底。且汝于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道将一句来。吾要识汝。闲懵然。久之进数语陈其所解。山皆不许。闲云却请和尚与某甲说。山云。吾说得。是吾之见。于汝眼目。有何所益。闲遂归堂。遍检所集诸方语句。无一字可以詶对。叹曰。画饼不可以疗饥。因尽焚之。涕泣辞山而去。且曰。此生不学佛法。已作个长行鬻饭僧。庶几免于劳役也。抵南阳。睹国师忠公之遗迹。而憩止焉。一日芟除草木于茅茨次。偶掷瓦砾。击竹作声。廓然大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山云。和尚慈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与某甲说破。岂有今日事也。仍述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脩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上堂云。道由自悟。不在说言。况乎密密堂堂。曾无间隔。不劳心意。暂借威光。日用全功。迷途自背。 参询之士。如水走下。郁成丛社。卒谥袭灯。塔号延福。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智闲。青州人也。身裁七尺。博闻强记有干略。亲党观其所以。谓之曰。汝加力学则他后成佐时之良器也。俄尔辞亲出俗。既而慕法心坚。至南方礼沩山大圆禅师。盛会咸推闲为俊敏。沩山一日召对茫然。将诸方语要一时煨烬曰画饼弗可充饥也。便望南阳忠国师遗迹而居。偶芟除草木击瓦砾。失笑冥有所證抒颂唱之。由兹盛化。终后敕谥袭灯大师。塔号廷福焉。次舒州桐城投子山释大同。姓刘氏。舒州怀宁人也。幼性刚正有老成气度。因投洛下保唐满禅师出俗。初习安般观业垂成遂求华严性海。复负锡谒翠微山。法会。同伏牛元通激发请益大明祖意。由是放荡周游还归故土。隐投子山结茅茨。栖泊以求其志。中和中巢寇荡履京畿天下悖乱。有贼徒持刃问同曰。住此何为。对以佛法。魁渠闻面膜拜。脱身服装而施之下山。以梁乾化四年甲戌四月六日加趺坐亡。春秋九十六。法腊四十六。凡居化此山三十馀载云。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姓里皆不详。
宣宗大中前后在世。
曾与洞山良价相遇。
祖堂集》卷二〇有传,并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七
禅师名通玄。
生程氏。
其先郢州长寿人也。
幼依郢之仁王寺沙门惠超。
超阴察之。
外纯深。
中颖悟。
超奇之。
为落发受具。
即游洛中。
听毗尼部。
弃去至武陵。
谒德山鉴禅师。
鉴时已腊高。
门风益峻。
门下未有遘之者。
而鉴独以玄为奇。
然玄不大彻透。
辞去至高安。
价禅师
与语喜。
抚之曰。
掌有神珠。
白昼示人。
人且按剑。
况玄夜乎。
子可贵也。
玄曰。
但不识珠者耳。
倘识之亦无昼夜。
称之以为俊士。
殁庐于塔旁三年。
而学者来。
依从日盛。
玄曰。
大平时世。
饥餐困卧复有何事。
吾本无事。
汝与么来相寻。
是无事生事。
无事生事。
道人所忌。
何不各自歇去。
中和初。
拜辞其塔。
北游久之。
南还寓止豫章。
南平钟王执弟子礼。
北面而师事之。
玄厌城居。
思超放山林。
王为买末山。
建精舍。
号隆济。
以延之。
学者风靡而至。
或问。
自心他心。
得相见否。
玄曰。
自己尚不见。
他人何可观。
又问。
罪福之性。
如何了达。
得无同异。
玄曰。
絺绤不禦寒。
又尝问僧。
近自何处来。
曰闽岭。
玄曰远涉不易。
曰不难。
动步便到。
玄曰。
有不动步者么。
僧云有。
玄曰争得到此间。
其僧不能对。
玄以杖逐之。
玄谓门弟子曰。
佛意祖意。
如手展握。
先师安立五位。
发明云岩宗旨。
譬如神医冶病。
其药只是寻常用者。
语忌十成。
不欲断绝。
机忌触犯。
不欲染污。
但学者机思不妙。
唯寻九转灵丹。
云能起死。
是大不然。
法华经有化城一品。
佛祖密说。
熟读分明。
大通智胜佛。
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其坐道场。
破魔军已。
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诸佛法不现在前。
如是一小劫。
乃至十小劫。
结跏趺坐。
身心不动。
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言垂成者。
言一小劫。
言十小劫者。
是染污是断绝。
又曰。
尔时忉利诸天。
先为彼佛。
于菩提树下。
敷师子座。
高一由旬。
佛于此座。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适坐此座时。
诸梵天王。
雨众天花。
面百由旬。
香风时来。
吹去萎花。
更雨新者。
如是不绝。
满十小劫。
供养于佛。
常击天鼓。
其馀诸天。
作天伎乐。
常雨此华。
四王诸天。
为供养佛。
常击天鼓。
其馀诸天。
作天伎乐。
满十小劫。
至于灭度。
亦复如是。
诸比丘。
大通智胜佛。
过十小劫。
诸佛之法。
乃现在前。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言过十小劫者。
偏正回互之旨也。
祖师曰。
藉教悟宗者。
夫岂不然哉。
伪唐乾宁三年二月十七日。
晨兴诫其徒曰。
无虚度光阴。
无虚消信施。
既已出家。
唯道是履。
名大丈夫。
于是寂然在定。
至三月二十日乃化。
阅世六十有三。
坐四十有二夏。
赞曰。
岩头曰。
但识纲宗。
本无寔法。
玄言语。
忌十成。
不欲断绝。
机忌触犯。
不欲染污者纲宗。
也至引法华以證成。
明佛祖之密说。
泮然无疑。
藉教以悟宗。
夫岂虚语哉。
余至九峰。
拜其塔。
碑已断坏。
不可识。
有木碑书。
其略如此耳。
今其宗枝。
皆不及玄所示纲宗。
何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899 【介绍】: 唐僧。凤翔麟游人,俗姓淡。少从兄祐律师受业,该通经论。后归禅宗,历参翠微无学、临济义玄,终嗣夹山善会。常居澧州乐普山,世称乐普和尚。喜作诗偈劝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899 俗姓淡,凤翔麟游(今陕西麟游)人。幼从兄祐律师受业、通该经论。先后参谒翠微无学、临济义玄、夹山善会,终为夹山法嗣,常居澧州乐普山,世称乐普和尚(《祖堂集》作落浦和尚)。昭宗光化二年卒。《祖堂集》卷九、《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诸书及《五灯会元》中存其诗偈6首,《全唐诗续拾》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六
禅师名元安。
生淡氏。
凤翔南游人也。
幼依怀恩寺祐律师。
剃发受具。
既长通经论。
初造翠微。
无所契悟。
北至临济。
临济称其俊爽可教。
安自负辞去。
至夹山。
庵于冢巅。
夹山讶之。
以书抵安。
诫使者曰。
此僧得书不发。
明日当来。
发之不来也。
安得书果置之不答。
使者具以告夹山。
夹山曰。
旦暮必至矣。
俄报安至。
夹山望见呵曰。
鸡栖凤巢。
非其同类。
出去。
安乃问曰。
自远趋风。
请师一接。
夹山曰。
目前无阇梨。
此间无老僧。
安曰。
错。
夹山曰。
住住。
且莫草草匆匆。
云月是同。
溪山各异。
截断天下人舌头则不无。
阇梨争教无舌人解语乎。
安茫然不知答。
夹山以杖击之。
夹山殁。
众以安次补。
住持久移居洛浦。
谓众曰。
末后一句始到牢关。
把断要津不通凡圣。
欲知上流之士。
不将佛祖言教。
贴在额上。
如龟负图。
自取丧身之祸。
指南一路。
智者知疏。
学道先须识得自己宗旨。
方可临机。
不失其宜。
祇如锋铓未兆已前。
都无是个非个。
瞥尔暂起见闻。
便有张三李四。
胡来汉去。
四姓杂居。
不亲而亲。
是非互起。
致使玄关固闭。
识锁难开。
疑网罗笼。
智刀劣剪。
若不当阳晓示。
迷子何以知归。
欲得大用现前。
但可顿忘诸见。
诸见若尽。
昏雾不生。
智照洞然。
更无他物。
以今学人触目有滞。
盖为因他数量作解。
被他数量该括方寸。
不能移易。
所以听不出声。
见不超色。
假饶并当门头。
净洁自己。
未能通明。
还同不了。
若也单明自己。
法眼未明。
此人祇具一只眼。
所以是非欣厌贯系。
不得脱坼自由。
谓之深可慜伤。
各自努力。
唐光化元年戊午。
秋八月。
诫门弟子曰。
出家之法。
长物不留。
况其他哉。
切须在念。
时不待人。
至十二月一日。
又曰。
吾旦夕行矣。
有问问诸人。
若对得。
分付钵袋子。
曰若道这个是。
即是头上安头。
若道不是。
即斩头觅活。
堂中第一座对曰。
青山不举足。
日下不挑灯。
安曰。
去。
汝扶吾宗不起。
有彦从上座曰。
去此二途。
请和尚不问。
安曰。
未在。
更道。
彦从曰。
彦从道不尽。
安曰。
我不管汝道不尽。
曰彦从无侍者。
祗对和尚。
安乃归方丈。
中夜唤彦从至曰。
汝今日祗对老僧。
甚有道理。
据汝合体得先师意旨。
先师道。
目前无法。
意在目前。
不是目前法。
非耳目所到。
且道那句是宾。
那句是主。
彦从茫然不知。
安曰。
苦苦。
二更时。
众请安代答。
安曰。
慈舟不泛沧波上。
剑峡徒劳放木鹅。
泊然而化。
阅世六十有五。
坐四十六夏。
赞曰。
洞山价
夹山会。
皆药山的骨孙。
其锻鍊钳锤。
可谓妙密。
之宗至膺。
才有同安察。
后云居简而已。
会之宗。
遂止于洛浦安公。
庄子曰。
北溟有鱼。
其名曰鲲。
化而为鹏。
九万里风。
斯在下。
然听其自化。
也使之化。
则非能鹏也。
膺安似之。
其绝也理之固然。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淡氏。凤翔麟游人。丱岁依兄祐律师于岐阳怀恩寺。薙落受具。即事参扣。首访临济。已而辞济。济喜曰。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安蒙许可。自谓已足。寻至夹山卓庵。后得夹山书。览之悚然。乃弃庵至夹山礼拜。夹山曰。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安曰。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夹山曰。目前无阇梨。此间无老僧。安便喝。夹山曰。住住。阇梨且莫草草悤悤。云月是同。溪山各异。阇梨截断天下人舌头即得。如何却教无舌人解语。安茫然。夹山便打。安因兹服膺数载。 一日问夹山。佛魔不到处。如何体会。答曰。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又问。朝阳已升。夜月不见时如何。答曰。龙舍海珠。游鱼不顾。 夹山将示灭。谓众曰。石头一枝看看灭已。安曰不然。夹山曰何也。安曰。自有青山在。夹山曰。苟如是则吾道未坠也。夹山顺世。安因卜居于澧阳洛浦山。后徙朗州苏溪。四方玄侣辐辏。 示众云。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须知上流之士。不将佛祖见解。贴在额头上。如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本。僧问瞥然便见时如何。答曰。晓星分曙色。争似太阳辉。僧问恁么来不立。恁么去不泯时如何。答曰。鬻薪樵子贵。衣锦道人轻。问曰。教中道。饭百千诸佛。不如饭一无脩无證者。百千诸佛有何过。无脩无證者有何德。答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夜迷巢。问曰。如何是本来事。答曰。一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问若一向不耘。莫草里埋没却也无。答肌骨异刍荛。稊稗终难映。 上堂云。孙膑收铺去也。有卜者出来。僧出曰。请和尚一卦。答汝家爷死。僧无语。 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诫主事曰。出家之法。长物不留。播种之时。切宜减省。谛构之务。悉从废停。流光迅速。大道深玄。苟或因循。曷由体悟。众以为常。略不相儆。至冬示有微疾。亦不倦提唱。十二月一日。告众曰。吾非明即后也。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通者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者个不是。即斩头求活。时第一座对曰。青山不举足。日下不挑灯。安曰。者里是什么时节。作者个语话。时有彦从上座。别对曰。离此二途。请和尚不问。安曰未在更道。答彦从道不尽。安曰。我不管汝尽不尽。答彦从无侍者祇对和尚。安乃下堂。至夜令侍者唤彦从。入方丈曰。阇梨今日祗对老僧。甚有道理。据汝合体先师意旨。先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且道那句是主句。若择得出。分付钵袋子。答彦从不会。安曰。汝合会但道。答彦从实不知。安喝出。乃曰苦苦。二日午时。别僧举前语问安。安自代曰。慈舟不棹清波上。剑峡徒劳放木鹅。便告寂。寿六十有五。腊四十六。塔于寺西北隅。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元安。俗姓淡。凤翔游麟人也。丱年于岐阳怀恩寺从兄祐律师出家。唯经与论无不穷核。乃问道翠微次临济。各餐法味不饫香积之盂也。斲彫复朴逍遥自如。闻夹山道盛德至。造澧阳当稽问轇轕。又增明净。后开乐普山寻居苏溪。答詶请益多偶句华美。为四海传焉。以昭宗光化元年戊午十二月迁灭。享寿六十五。法腊四十六矣。临终告众颇多警策辞句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凤翔麟游人。少年出家具戒。通经论。问道临济。济常对众美之曰。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师蒙印可。自谓已足。一日辞济。济问甚处去。师曰。南方去。济以拄杖划一划曰。过得这个便去。师乃喝。济便打。师作礼而去。济明日升堂曰。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谁家齑瓮里淹杀。师游历罢。直往夹山卓庵。经年不访夹山。山修书令僧驰往。师接便坐。却再展手索。僧无对。师便打。曰归去举似和尚。僧回举似。山曰。这僧若开书。三日内必来。若不开书。斯人救不得也。师果三日后至。见夹山。不礼拜。乃当面叉手而立。山曰。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师曰。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山曰。目前无阇黎。此间无老僧。师便喝。山曰。住住且莫草草。云月是同。溪山各异。截断天下人舌头。即不无阇黎。争教无舌人解语。师伫思。山便打。因兹服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923 【介绍】: 五代时僧。
抚州南城人。
俗姓郭。
十四岁出家于吉州满田寺。
后至嵩山受戒。
历参翠微无学、德山宣鉴,终嗣洞山良价
受楚马殷之请,住潭州龙牙山妙济院,世称龙牙和尚。
后梁末帝贞明初,赐号證空大师。
喜作偈颂,语言通俗,除阐释佛法禅旨外,亦咏及僧人修习生活。
诗僧齐己为作序,广行于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923 俗姓郭,抚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14岁出家于吉州满田寺,后至嵩山受戒。曾历参翠微无学、德山宣鉴,终嗣洞山龙价。受湖南马殷之请,住潭州龙牙山妙济院,世称龙牙和尚。梁末帝贞明初,赐号證空大师。《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有传。其所作歌偈颂,广行于世。诗僧齐己为之作序。《禅门诸祖师偈颂》、《宗镜录》、《景德传灯录》等书存其诗偈97首,语言通俗,除阐释佛法禅旨外,亦咏及僧人日常生活。《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九
禅师名居遁。
生于郭氏。
抚州南城人也。
年十四。
依吉州满田寺剃落。
又六年诣嵩岳受具。
遁风骨癯。
甚视瞻凝。
远性夷粹语论英发。
初谒翠微不契。
至临济亦不契。
乃造洞山悟本价禅师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曰。
待洞水逆流即告汝道。
遁豁然大悟。
研味其旨。
悲欣交集。
服勤八年。
日增智證。
称其能。
马氏方据有长沙。
兴崇梵坊。
闻遁名请。
说法于龙牙法济禅寺。
僧问。
如何是道遁曰无异人心。
又曰。
夫言修道者。
此是劝谕之词。
接引之语。
从上已来。
无法与人。
只是相承种种方便。
为说出意旨。
令识自心。
究竟无法可得。
无道可修。
故云菩提道自然。
今言法者。
是轨持之名。
道是众生体性。
未有世界。
早有此性。
世界坏时。
此性不灭。
唤作随流之性。
常无变易。
作么生可持以与人。
又可作意。
而修得哉。
僧又问。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遁曰。
待石乌龟解语。
即向汝道。
进曰。
石龟语也。
曰。
向汝道什么。
其僧亦悟。
又僧问。
大庾岭提不起时如何。
遁曰。
六祖为什么将得去。
又问。
维摩掌擎世界。
未审维摩在什么处立。
遁曰。
汝道维摩掌擎世界。
其对机峻峭无渗漏类如此。
伪梁龙德五年癸未八月示疾。
九月十三日夜半。
有大星殒于方丈前。
诘旦加趺而化。
阅世八十有九。
坐六十有九夏。
赞曰。
予观龙牙偈曰。
学道先须有悟由。
还如曾斗快龙舟。
虽然旧阁闲田地。
一度嬴来方始休。
君若随缘得似风。
吹沙走石不劳功。
但于事上通无事。
见色闻声不用聋。
皆清深精密。
如其为人。
疑问翠微临济祖意。
度禅板蒲团。
机语在已见洞山之后。
雪窦以瞎龙死水罪之。
龙牙闻之必大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郭氏。临川南城人。年十四。出家于庐陵满田寺。旋诣嵩山受具。因入翠微禅会不契。德山又不契。遂止于洞山。一日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洞曰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从此始寤。碌碌众底。八年。楚王马氏承其誉。而敬慕之。请居龙牙山妙济院。负锡而至者。常半千。示众云。夫参学人。须透过佛祖始得。所以古德道。佛教祖教。是生冤家。方有共语分。若透佛祖不过。即被佛祖谩去也。时有僧问。佛祖还有谩人心也无。遁云汝道江湖还有碍人之心么。僧无语。遁云江湖。虽无碍人之心。为时人过不得。江湖成碍人去。不得道江湖不碍人。佛祖虽无谩人之心。为时人透不得。佛祖成谩人去。不得道佛祖不谩人。若透得佛祖过。此人却过于佛祖。始是体得佛祖意。方与向上古人不别。如未透得学佛学祖。万劫无有得。时僧因问。如何得不被佛祖谩去。遁云即须自悟去。 遁在翠微时。问如何是祖师意。微云与我将禅板来。遁遂过禅板。微接得便打。遁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又问临济。济云与我将蒲团来。遁遂过蒲团。济接得便打。遁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贞明初奏赐紫伽梨。号證空龙德三年。癸未九月十三日。终于所居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01 【介绍】: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黄。少习儒,性乐释典,十九岁出家福州云名山。后居临川曹山,前来参问者常满堂。有《注对寒山子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
俗姓黄,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19岁出家,入福州云名山。
懿宗咸通初,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其印可。
后住临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风,开曹洞一宗,世称曹山本寂。
昭宗光化四年(901)卒。
敕谥元證大师。
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
后人辑有《抚州曹山元證禅师语录》,收入《大正藏》。
本寂兼善诗,著有《对寒山子诗》7卷,已佚。
其语录及《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录存本寂诗偈1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收录其诗1首,题名耽章,实为大梅法常作。
禅林僧宝传·卷第一
禅师讳耽章。
泉州莆田黄氏子。
幼而奇逸。
为书生不甘处俗。
年十九弃家。
入福州灵石山。
六年乃剃发受具。
咸通初。
至高安。
悟本禅师价公。
依止十馀年。
价以为类己。
堪任大法。
于是名冠丛林。
将辞去。
价曰。
三更当来。
授汝曲折。
时矮师叔者知之。
蒲伏绳床下。
价不知也。
中夜授章。
先云岩所付宝镜三昧。
五位显诀。
三种渗漏毕。
再拜趋出。
矮师叔引颈呼曰。
洞山禅入我手矣。
价大惊曰。
盗法倒屙无及矣。
后皆如所言。
宝镜三昧。
其词曰。
如是之法。
佛祖密付。
汝今得之。
其善保护。
银碗盛雪。
明月藏鹭。
类之弗齐。
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
来机亦赴。
动成窠臼。
差落顾伫。
背触俱非。
如大火聚。
但形文彩。
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
天晓不露。
为物作则。
用拔诸苦。
虽非有为。
不是无语。
如临宝镜。
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
渠正是汝。
如世婴儿。
五相完具。
不去不来。
不起不住。
婆婆和和。
有句无句。
终必得物。
语未正故。
重离六爻。
偏正回互。
叠而为三。
变尽成五。
如荎草味。
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
敲唱双举。
通宗通涂。
挟带挟路。
错然则吉。
不可犯忤。
天真而妙。
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
寂然昭著。
细入无间。
大绝方所。
毫忽之差。
不应律吕。
今有顿渐。
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
即是规矩。
宗通趣极。
真常流注。
外寂中摇。
系驹伏鼠。
先圣悲之。
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
以缁为素。
颠倒想灭。
肯心自许。
要合古辙。
请观前古。
佛道垂成。
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
如马之馵。
以有下劣。
宝几珍御。
以有惊异。
黧奴白牯。
羿以巧力。
射中百步。
箭锋相直。
巧力何预。
木人方歌。
石儿起舞。
非情识到。
宁容思虑。
臣奉于君。
子顺于父。
不顺非孝。
不奉非辅。
潜行密用。
如愚若鲁。
但能相续。
名主中主。
五位君臣偈。
其词曰。
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
莫怪相逢不相识。
隐隐犹怀昔日嫌。
偏中正。
失晓老婆逢古镜。
分明觌面更无真。
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
无中有路出尘埃。
但能不触当今讳。
也胜前朝断舌才。
偏中至。
两刃交锋要回避。
好手还同火里莲。
宛然自有冲天气。
兼中到。
不落有无谁敢和。
人人尽欲出常流。
折合终归炭里坐。
三种渗漏。
其词曰。
一见渗漏。
谓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二情渗漏。
谓智常向背。
见处偏枯。
三语渗漏。
谓体妙失宗。
机昧终始。
学者浊智流转。
不出此三种。
纲要偈三首。
其一名敲倡俱行。
偈曰。
金针双锁备。
挟路隐全该。
宝印当空妙。
重重锦缝开。
其二名金锁玄路。
偈曰。
交互明中暗。
功齐转觉难。
力穷寻进退。
金锁网鞔鞔。
其三名理事不涉。
偈曰。
理事俱不涉。
回照绝幽微。
背风无巧拙。
电火烁难追。
黎明章出山。
造曹溪礼祖塔。
自螺川还止临川。
有佳山水。
因定居焉。
以志慕六祖。
乃名山为曹。
示众曰。
僧家在此等衣线下。
理须会通向上事。
莫作等闲。
若也承当处分明。
即转他诸圣。
向自己背后。
方得自由。
若也转不得。
直饶学得十成。
却须向他背后叉手。
说什么大话。
若转得自己。
则一切粗重境来。
皆作得主宰。
假如泥里倒地。
亦作得主宰。
如有僧问药山曰。
三乘教中。
还有祖意也无。
答曰有。
曰既有。
达磨又来作么。
答曰。
只为有。
所以来。
岂非作得主宰。
转得归自己乎。
如经曰。
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得成佛道言。
劫者滞也。
谓之十成。
亦曰断渗漏也。
只是十道头绝矣。
不忘大果。
故云守住耽著。
名为取次承当。
不分贵贱。
我常见丛林。
好论一般两般。
还能成立得事么。
此等但是说向去事路布。
汝不见南泉曰。
饶汝十成。
犹较王老师。
一线道也。
大难。
事到此。
直须子细始得。
明白自在。
不论天堂地狱。
饿鬼畜生。
但是一切处不移易。
元是旧时人。
只是不行旧时路。
若有忻心。
还成滞著。
若脱得。
拣什么。
古德云。
只恐不得轮回。
汝道作么生。
只如今人。
说个净洁处。
爱说向去事。
此病最难治。
若是世间粗重事。
却是轻。
净洁病为重。
只如佛味祖味。
尽为滞著。
先师曰。
拟心是犯戒。
若也得味是破斋。
且唤什么作味。
只是佛味祖味。
才有忻心。
便是犯戒。
若也如今说破斋破戒。
即今三羯磨时。
早破了也。
若是粗重贪瞋痴。
虽难断却是轻。
若也无为无事净洁。
此乃重。
无以加也。
祖师出世。
亦只为这个。
亦不独为汝。
今时莫作等闲。
黧奴白牯修行却快。
不是有禅有道。
如汝种种驰求。
觅佛觅祖。
乃至菩提涅槃。
几时休歇成办乎。
皆是生灭心。
所以不如黧奴白牯。
兀兀无知。
不知佛。
不知祖。
乃至菩提涅槃。
及以善恶因果。
但饥来吃草。
渴来饮水。
若能恁么。
不愁不成办。
不见道计较不成。
是以知有。
乃能披毛戴角。
牵犁拽耒。
得此便宜。
始较些子。
不见弥勒阿閦。
及诸妙喜等世界。
被他向上人唤作无惭愧。
懈怠菩萨。
亦曰变易生死。
尚恐是小懈怠。
在本分事。
合作么生。
大须子细始得。
人人有一坐具地。
佛出世慢他不得。
恁么体会修行。
莫趁快利。
欲知此事。
饶今成佛成祖去。
也只这是。
便堕三涂地狱六道去。
也只这是。
虽然没用处。
要且离他不得。
须与他作主宰始得。
若作得主宰。
即是不变易。
若作主宰不得。
便是变易也。
不见永嘉云。
莽莽荡荡招殃祸。
问如何是莽莽荡荡招殃祸。
曰只这个总是。
问曰如何免得。
曰知有即得。
用免作么。
但是菩提涅槃。
烦恼无明等。
总是不要免。
乃至世间粗重之事。
但知有便得。
不要免免。
即同变易去也。
乃至成佛成祖。
菩提涅槃。
此等殃祸。
为不小。
因什么如此。
只为变易。
若不变易。
直须触处自由始得。
香严闲禅师会中有僧。
问如何是道。
闲曰枯木里龙吟。
又问如何是道中人。
闲曰髑髅里眼睛。
其僧不领。
辞至石霜。
问诸禅师曰。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诸曰犹带喜在。
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诸曰犹带识在。
又不领。
乃问章曰。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章曰血脉不断。
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章曰乾不尽。
又问有得闻者否。
章曰尽大地。
未有一人不闻。
又问未审是何章句。
章曰不知是何章句。
闻者皆丧。
乃作偈曰。
枯木龙吟真见道。
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
当人那辨浊中清。
有僧以纸为衣。
号为纸衣道者。
自洞山来。
章问如何是纸衣下事。
僧曰。
一裘才挂体。
万事悉皆如。
又问如何是纸衣下用。
其僧前而拱立。
曰诺即脱去。
章笑曰。
汝但解恁么去。
不解恁么来。
僧忽开眼曰。
一灵真性。
不假胞胎时如何。
章曰未是妙。
僧曰如何是妙。
章曰不借借。
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
章作偈曰。
觉性圆明无相身。
莫将知见妄疏亲。
念异便于玄体昧。
心差不与道为邻。
情分万法沉前境。
识鉴多端丧本真。
若向句中全晓会。
了然无事昔时人。
僧问五位君臣旨诀。
章曰。
正位即空界。
本来无物。
偏位即色界。
有万形像。
偏中至者。
舍事入理。
正中来者背理就事。
兼带者冥应众缘。
不随诸有。
非染非净。
非正非偏。
故曰虚玄大道。
无著真宗。
从上先德。
推此一位。
最妙最玄。
要当审详辨明。
君为正位。
臣是偏位。
臣向君是偏中正。
君视臣是正中偏。
君臣道合。
是兼带语。
问如何是君。
曰妙德尊寰宇。
高明朗太虚。
问如何是臣。
曰灵机宏圣道。
真智利群生。
问如何是臣向君。
曰不堕诸异趣。
凝情望圣容。
问如何是君视臣。
曰妙容虽不动。
光烛不无偏。
问如何是君臣道合。
曰混然无内外。
和融上下平。
又曰。
以君臣偏正言者。
不欲犯中故。
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
此吾法之宗要。
作偈曰。
学者先须识自宗。
莫将真际杂顽空。
妙明体尽知伤触。
力在逢缘不借中。
出语直教烧不著。
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岐路。
无事无身落始终。
又曰。
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
直须回互。
夫取正命食者。
须具三种堕。
一者披毛戴角。
二者不断声色。
三者不受食。
有稠布衲者。
问曰。
披毛戴角是什么堕。
章曰是类堕。
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
曰是随堕。
问不受食是什么堕。
曰是尊贵堕。
夫冥合初心。
而知有是类堕。
知有而不碍六尘是随堕。
维摩曰。
外道六师是汝之师。
彼师所堕。
汝亦随堕。
乃可取食。
食者正命食也。
食者亦是就六根门头。
见觉闻知。
只不被他染污。
将为堕。
且不是同也。
章读杜顺傅大士所作。
法身偈曰。
我意不欲与么道。
门弟子请别作之。
既作偈。
又注释之。
其词曰。
渠本不是我(非我)。
我本不是渠(非渠)。
渠无我即死(仰汝取活)。
我无渠即余(不别有)。
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
我如渠即驴(二俱不立)。
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饭。
直须吐却)。
何假雁传书(不通信)。
我说横身唱(为信唱)。
君看背上毛(不与你相似)。
乍如谣白雪(将谓是白雪)。
犹恐是巴歌。
南州帅南平钟王。
雅闻章有道。
尽礼致之不赴。
但书偈付使者曰。
摧残枯木倚寒林。
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见之犹不采。
郢人何事苦搜寻。
天复辛酉夏夜。
问知事。
今日是几何日月。
对曰六月十五。
章曰曹山平生行脚。
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
明日辰时吾行脚去。
及时焚香。
宴坐而化。
阅世六十有二。
坐三十有七夏。
门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
塔曰福圆。
赞曰。
宝镜三昧其词要妙。
云岩以受洞山。
疑药山所作也。
先德惧属流布。
多珍秘之。
但五位偈。
三种渗漏之语。
见于禅书。
大观二年冬。
显谟阁待制朱彦世英。
赴官钱塘。
过信州白华岩。
得于老僧。
明年持其先公服。
予往慰之。
出以授予曰。
子当为发扬之。
因疏其沟封。
以付同学。
使法中龙象。
神而明之。
尽微细法执。
兴洞上之宗。
亦世英护法之志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黄氏。
泉之蒲田人。
年十九。
即出家于福州之云名山。
年二十二。
而受具。
举措老成。
识者知其为法器。
成通初。
禅学方盛。
悟本价禅师
住洞山。
寂往来请益。
洞山问云。
阇梨名什么。
寂云本寂。
洞云向上更道。
寂云不道。
洞云为什么不道。
寂云向上不名本寂。
洞深器之。
寂辞洞山。
山问云什么处去。
寂云不变异处去。
洞云不变异岂有去耶。
寂云去亦不变异。
后受请。
出世抚之曹山。
徙荷玉山。
二处法席俱盛。
僧问眉与目还相识也无。
寂云不相识。
僧云为什么不相识。
寂云只为同在一处。
僧云恁么即不分也。
寂云眉且不是目。
僧云如何是目。
寂云端的。
僧云如何是眉。
寂云曹山却疑。
僧云和尚为什么却疑。
寂云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问承教有言。
大海不宿死尸。
如何是海。
寂云。
包含万有。
曰为什么不宿死尸。
寂云绝气者不著。
曰既是包含万有。
为什么绝气者不著。
寂云。
万有非其功。
绝气有其德。
曰向上还有事也无。
寂云。
道有道无即得。
争柰龙王按剑何。
训应之暇。
又出君臣五位之说。
以诠其妙。
复著对寒山子诗。
行世。
文辞雅丽可观。
寻示疾终。
寿六十二。
腊三十七。
弟子树塔以窆。
南岳玄泰追撰塔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号小稷下焉。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入福州云名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凡诸举措若老苾刍。咸通之初禅宗兴盛。风起于大沩也。至如石头药山其名寝顿。会洞山悯物高其石头。往来请益学同洙泗。寂处众如愚发言若讷。后被请住临川曹山。参问之者堂盈室满其所詶对邀射匪停。特为毳客标准。故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齐也。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盖以寂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才焉。寻示疾终于山。春秋六十二僧腊三十七。弟子奉龛窆而树塔。后南岳玄泰著塔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1 【介绍】: 唐僧。蓟州玉田人,俗姓王。年二十五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后往翠微山问道三年。寻谒洞上禅师,为入室高弟,嗣其法,住洪州云居山。
禅林僧宝传·卷第六
禅师名道膺。
幽州玉田人也。
生于王氏。
儿稚中。
骨气深稳。
言少理多。
十岁出家于范阳延寿寺。
又十五年。
乃成大僧。
其师使习毗尼。
非其好。
弃之游方。
至翠微会。
有僧自豫章来。
夜语及洞上法席。
于是一钵南来。
造新丰。
悟本价禅师
问。
汝名什么。
对曰。
道膺。
曰。
何不向上更道。
对曰。
向上即不名道膺。
喜以谓。
类其初见云岩时祗对。
容以为入室。
膺深入。
留云峰之后。
结庵而居。
月一来谒
呵其未忘情。
于道为杂。
乃焚其庵。
去海昏登欧阜欧阜。
庐山西北崦。
冠世绝境也。
就树缚屋而居。
号云居。
衲子亦追求。
而集散处。
山间树下。
久成苫架。
说法其下曰。
佛法有什么多事。
行得即是。
但知心是佛。
莫愁佛不解语。
欲得如是事。
还须如是人。
若是如是人。
愁个什么。
若云如是事即难。
自古先德。
淳素任真。
元来无巧设。
有人问。
如何是道。
或时答㼾砖木头。
作么。
皆重元来他根本。
脚下实有力。
即是不思议人。
握土成金。
若无如是事。
饶汝说得。
簇花簇锦相似。
直道我放光动地。
世间更无过也。
尽说了合杀头。
人总不信受。
元来自家。
脚下虚无力。
汝等譬如猎狗。
但寻得有踪迹底。
若遇羚羊挂角时。
非但不见踪迹。
气息也不识。
僧便问。
羚羊挂角时如何。
答曰。
六六三十六。
曰。
会么。
僧曰。
不会。
曰。
不见道无踪迹。
又问。
世尊有密语。
迦叶不覆藏。
如何是世尊密语。
膺呼问者名曰。
会么。
曰。
不会。
曰。
汝若不会。
世尊有密语。
汝若会。
迦叶不覆藏。
乃曰。
僧家发言吐气。
须有来由。
莫当等闲。
这里是什么所在。
争受容易。
凡问个事。
也须识好恶。
若不识尊卑良贱。
不知触犯。
信口乱道。
也无利益。
并(音旁)家行脚。
到处觅相似语。
所以寻常。
向兄弟道。
莫怪不相似。
恐怕同学多去。
第一莫将来。
将来不相似言语。
也须看他。
前头八十老人。
出场屋。
不是小儿戏。
不是因循底事。
一言参差。
即千里万里。
难为收摄。
盖为学处容易。
不著力。
敲骨打髓。
须有来由。
言语如钳如夹。
如钩如锁。
须教相续不断。
始得。
头头上具。
物物上明。
岂不是得妙底事。
一种学。
大须子细研穷。
直须谛当。
的的无差。
到这里。
有什么䠄跣处。
有什么拟议处。
向去底人。
须常惨悚戢翼。
始得。
若是知有底人。
自解护惜。
终不取次。
十度发言。
九度休去。
为什么如此。
恐怕无利益。
体得底人。
心若猎月扇。
口边直得醭出。
不是强为。
任运如此。
欲得与么事。
须是与么人。
既是与么人。
不愁恁么事。
恁么事即难得。
又曰。
汝等直饶学得佛边事。
早是错用心了也。
不见古人。
讲得天花落。
石点头。
尚不干自己事。
自馀是什么闲。
如今拟将有限身心。
向无限中用。
有什么交涉。
如将方木逗圆孔中。
多少聱讹。
若无与么事。
饶汝说得。
簇花簇锦。
也无用处。
未离情识在。
若一切事。
须向这里及尽。
始得无过。
方得出身。
若有一毫发去不尽。
即被尘累。
岂况便多。
差之毫𨤲。
过犯山岳。
不见古人道。
学处不玄。
尽是流俗。
闺閤中物。
舍不得。
俱为渗漏。
直须向这里。
及取去。
及去及来。
并尽一切事。
始得无过。
如人头头上了。
物物上通。
祇唤作了事人。
终不唤作尊贵。
将知。
尊贵一路自别。
便是世间极重极贵物。
不得将来。
向尊贵边。
须知不可思议。
不当好心。
所以古人道。
犹如双镜。
光光相对。
光明相照。
更无亏盈。
岂不是一般。
犹唤作影像边事。
如日出时。
光照世间。
明朗是一半。
那一半。
唤作什么。
如今人未认得。
光影门头户底。
粗浅底事。
将作屋里事。
又争得。
又曰。
得者不轻微。
明者不贱用。
识者不咨嗟。
解者无厌恶。
从天降下。
即贫穷。
从地涌出。
即富贵。
门里出身则易。
身里出门则难。
动则埋身千尺。
不动则当处生苗。
一言迥脱独拔当时语言不要多。
多则无用处。
僧问。
如何是从天降下。
即贫穷。
曰不贵得。
又问。
如何是从地涌出。
即富贵。
曰无中或有。
又曰。
了无所有。
得无所图。
言无所是。
行无所依。
心无所托。
及尽始得无过。
在众如无众。
无众如在众。
在身如无身。
处世如无世。
岂不是无娆其德。
超于万类。
脱一切羁锁。
千人万人得。
尚道不当自己。
如今若得。
共起初一般。
古人曰。
体得那边事。
却来这边行李。
那边有什么事。
这边又作么生行李。
所以道。
有也莫将来。
无也莫将去。
现在底。
是谁家事。
又曰。
欲体此事。
直似一息不来底人。
方与那个人相应。
若体得这个人意。
方有少许说话分。
方有少许行李分。
暂时不在。
如同死人。
岂况如今。
论年论月。
不在。
如人长在。
愁什么家事不办。
欲知久远事。
祗在如今。
如今若得。
久远亦得。
如人千乡万里归家。
行到即是。
是即一切总是。
不是即一切总不是。
直得顶上光𦦨生。
亦不是。
能为一切。
一切不为道。
终日贪前头事。
失却背后事。
若见背后事。
失却前头事。
如人不前。
后有什么事。
僧问。
有人衣锦绣入来。
见和尚后。
为甚寸丝不挂。
曰。
直得琉璃殿上。
行扑倒。
也须粉碎。
乃曰。
若有一毫许。
去及不尽。
即被尘累。
岂况更多。
不见寻常道。
升天底事。
须对众掉却。
十成底事。
须对众去却。
掷地作金声。
不须回头顾著。
自馀有什么用处。
不见二祖当时。
诗书博览。
三藏圣教。
如观掌中。
因什么。
更求达磨安心。
将知此门中事。
不是等闲。
所以道。
智人不向言中取。
得人岂向说中求。
不是异于常徒。
息一切万累道。
暂时不在涂路。
便有来由。
非但恶眷属。
善眷属。
也觅不得。
甚处去。
通身去。
归家去。
省觐去。
始脱得诸有门去。
去得牢笼。
脱险难。
异常徒。
又曰。
如掌中观物决定。
决定方可随缘。
若一如此。
千万亦然。
千万之中。
难为一二。
一二不可得。
不见道。
显照底人即易得。
显己底人即难得。
不道全无。
即是希有。
若未得如此。
不受强为。
强为即生恼。
生恼即退道。
退道则罪来加身。
即见不得。
说什么大话。
汝既出家。
如囚免狱。
少欲知足。
莫贪世荣。
忍饥忍渴。
志存无为。
得在佛法中。
十生九死。
也莫相抛出。
生入死。
莫违佛法。
斩钉截铁。
莫负如来。
事宜无多。
各自了取。
有事近前。
无事莫立。
膺住持三十年。
道遍天下。
众至千五百人。
南昌钟王师尊之。
愿以为世世师。
唐天复元年秋示微疾。
十二月二十八日。
为大众开最后方便。
叙出世始卒之意。
众皆怆然。
越明年正月三日。
问侍者。
今日是几。
对云。
初三。
师云。
三十年后。
但云祇这是。
乃端然告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蓟门玉田王氏子。年二十五。依范阳延寿寺落发受具。始习毗尼藏。叹曰。大丈夫宜求解脱。岂复为义所桎梏耶。由是诣翠微山问道。而即以燕居者三阅寒暑。俄而睹有人衣冠。若使者状。谓膺曰。盍游南方。以参知识乎。忽不见。且有僧从豫章至。为称洞上法席之盛。膺竟造洞山。山一日问膺云。阇梨名什么。膺云道膺。山云向上更道。膺云。向上则不名道膺。后山问膺云。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作王是否。膺云。若是思大。佛亦不作。说什么作国王。 一日山问膺。什么处来。膺云踏山来。山云阿那个山堪住。膺云阿那个山不堪住。山云恁么即子于山得个入路。膺云无路。山云。若无路。争得与老僧相见。膺云。若有路。即与和尚不相见也。山云。此子向后千人万人。把不住在。于是洞山深肯之。 出世居三峰。后徙云居提唱。颇类洞山。时钟传以南平王。据有江西。尤信向。表奏赐紫衣师号。每延请入府。则预令扫除甘子堂。以馆之。千众围绕。供施丰缛。虽荆南成汭。亦慕德遣馈。动盈钜万。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明年正月三日迁化。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道膺。姓王氏。蓟门玉田人也。生而特异神彩朗然。处于重丱崆峒禀气。宿心拔俗。争离火宅之门。拭目寻师。遂摄锻金之子。师授经法诵彻复求。年偶蹉跎二十五方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乃令习声闻律仪。膺叹曰。大丈夫可为桎梏所拘邪。由是拥线衲振锡环。萃翠微山问道。三载宴居。忽睹二使者。冠服颇异。勉膺曰。胡弗南方参知识邪。未几有僧自豫章至。盛称洞上禅师言要。膺感动神机遂专造焉。如是洞上垂接复能领会。曾问曰。我闻思大禅师向倭国为王。虚耶实耶。对曰。若是思师佛亦不作。况国王乎。自尔洞上印许。初住三峰。后就云居提唱。时唐之季钟氏。据有洪井倾委信诚。每一延请入州。则预洁甘子堂以礼之。乃表于昭宗。赐紫袈裟一副并师号焉。都不留意。所化之徒寒暑相交。不下一千馀众。牛头香树围绕者皆是栴檀。金翅鸟王轩翔者不齐尺鴳。四方馈供千里风从。如荆南帅成汭。遣赍檀施。动盈钜万。以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至明年正月三日而化焉。豫章南平王钟氏供其丧葬。时诸道禅子各。依乡土所尚者。随灵龛到处列花树帐幔粉面之馔。谓之卓祭。一期凶礼之盛勿过于时也猗欤。膺出世度人满足三十年。遗爱可知也。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