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裴休

相关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文楷,字志甫,亦号不二,志衡山人。
初出家时,依南岳清凉阿诺惺,而胸臆洒落,趋向高远,固已器之矣。
惺于禅暇,究心诗文,不异老儒。
楷随侍三十馀年,时有启诲,更苦志探求,遂尽传其学。
复事游参,遍历江淮、吴越,使胜地风景丛从雅范,皆以奚囊贮之。
今诗集有《过高旻》、《招隐》、《江天寺》诸作,可想见矣。
乾隆甲戌夏,归自金陵,静居白云。
与同参文畅,听松观瀑,徜徉尘外。
偶尔挥翰吟啸,终以守岩穴为念。
乾隆三十一年丙戍秋,为缘六法长延继华林,胜地八景,殊少题留。
楷幽栖数稔,禅居多暇,作《八绝》以纪之。
《独尊峰》云:“突兀势参天,岩幽林亦窅。
快登此独尊,四顾群山小。
”《裴休桥》云:“桥古号裴休,度来非略约。。
四时涧水清,照彻行人脚。
”《望日台》云:“台石矗幽岑,朝曦遥入望。
扶桑忽吐红,滚滚金毬漾。
”《片云石》云:“怪石列冈陵,宛如云一片。
奇根本自殊,终不因风转。
”《伏虎岩》云:“峭壁一𡽡崖,二虎曾自伏。
犹遗哮吼音,访道人难复。
”《仰天湖》云:“湓湖势俨然,山顶自开掘。
祇可宕心胸,范蠡舟难越。
”《呼龙潭》云:“潭深莫乱呼,只恐龙骜起。
大地洒甘泉,谁知龙酿水。
”《漏水岩》云:“岩下散明珠,山头悬瀑布。
朝朝杂鸟语,滴滴增奇趣。
”楷初学诗与文畅,同请业于𡵺嵝东林简南禅师。
及庚寅夏,同门将刻楷所作诗文,而畅已先寂于白云,楷哭之哀,因并畅诗刋之,曰《合刋诗草》。
畅,字不偶,亦湘人也。
《春日怀文楷》诗已入《国朝诗选》。
其《游西林诗》云:“伏霞尽处有青岑,曲折宁辞仄径深。
崖树疏疏行古殿,厨泉悄悄界东林。
采薪频入增山晓,游客希来便陆沈。
不是天龙曾卫护,楼台未必到于今。
”西林有峰名青岑,昔为禅林,今易数主,未能长护持也。
楷、畅并有语录、诗,则昔人称为“声律正宗,不愧唐禅,亦最上乘也。”
龟山和尚 朝代: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龟山和尚。
长庆棱禅师法嗣。
有举相国裴公休
启建法会。
问看经僧。
是什么经。
僧曰。
无言童子经。
公曰。
有几卷。
僧曰两卷。
公曰。
既是无言。
为什么却有两卷。
僧无对。
师代曰。
若论无言。
非唯两卷(传灯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为益昌令。
刺史崔朴春游出益昌旁,索民牵挽,易于以身引舟,朴大惭疾驱去。
民有死丧不能具葬者,以俸敕吏为办。
督赋役不忍迫下户,或以俸代输。
馈给往来,传符外一无所进。
迁罗江令,刺史裴休尝至其邑,导侍不过三人。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三
偫玉字文山。
澧州人。
裴休荐徵拜校书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1—853 【介绍】: 唐僧。
福州长溪人,俗姓赵。
依本郡法恒律师出家,受具足戒,学大小乘经律。
年二十三往江西参拜怀海,为上首弟子。
宪宗元和末,至潭州沩山,独栖七年。
后建同庆寺,受相国裴休尊崇,世称“沩山灵祐”。
卒谥大圆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1—853 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冠年出家。后至江西,嗣百丈怀海而得禅机。宪宗元和末,卜居潭州大沩山,建寺传学,历40余年,受学者甚众。世称沩山和尚。卒谥大圆禅师。其禅法后由仰山慧寂承传,开沩仰一宗,为唐季禅门五宗之一。《全唐文》卷八二〇收郑愚撰碑铭。《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灵祐俗姓赵氏。福州长溪人。从本郡法恒禅师出家。入天台遇寒山子。造国清寺遇拾得。元和末至长沙。住大沩山同庆寺。大中七年卒。年八十三。诏谥大圆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赵。
福州长溪人。
童稚时嬉戏庭中。
俄有云气盘礴。
天乐清亮。
神圣仙真之状。
出没空际。
顷焉一叟貌类罽宾。
挹其父而谓曰。
汝子来处高胜。
必当重光佛运。
此群灵所以标异也。
且弹指作声数四而去。
祐执役于法恒律师。
弱冠薙落。
越三年具戒。
学毗尼于钱唐沙门义宾。
游天台之国清寺。
遇寒山拾得。
为说偈曰。
千山万水。
遇潭即止。
获无价宝。
赈恤穷子。
遂谒江西百丈大智禅师。
一日侍立次。
百丈云。
汝拨炉中。
有火否。
祐拨云无。
丈躬起深拨得小火。
举以示之云。
者个聻。
祐有省。
礼谢呈所解。
丈云此是暂时岐路耳。
经云欲见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时节既至。
方知己物不从他得。
故祖师云。
悟了同未悟。
无心得无法。
但除虚妄凡圣等心而已。
若是心法。
元自备是。
汝今既尔。
善自护持。
时司马头陀。
自湖南来。
百丈谓之曰。
老僧可往沩山否。
答云沩山奇绝。
可聚千五百众。
和尚是骨人。
彼是肉山。
然非和尚所可住也。
丈云吾众中。
莫有人住得否。
答云待历观之。
丈乃令侍者请首座。
唤典座来。
头陀见首座不许。
见典座云。
此正是沩山主也。
首座有愠色。
丈即指净瓶。
问云。
不得唤作净瓶。
你二人唤作什么。
首座云。
不得唤作木𣔻。
典座踢倒净瓶。
丈笑曰。
首座输却山子也。
首座即华林。
典座即祐也。
丈遂遣祐住沩山。
既营梵宇。
连帅李景让。
奏寺额号同庆。
相国裴公休
亦尝咨询玄奥。
由是天下学者辐辏焉。
示众云。
夫道人之心。
质直无伪。
无背无面。
无诈妄心行。
一切时中。
视听寻常。
更无委曲。
但情不附物即得。
从上诸圣。
只是说浊边过患。
若无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
便唤作无事道人。
有何不可。
时有僧问。
顿悟之人更有脩否。
答云。
若真悟得本。
脩与不脩。
是两头语。
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个入处。
犹有无始以来习气。
未能顿净。
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
即是脩也。
不道别有法。
教渠脩行。
从闻入理。
闻理深妙。
心自圆明。
不居惑地。
纵有百千妙义。
抑扬皆当。
此乃得座披衣。
自作活计时也。
以要言之。
则实际理地。
不受一尘。
万行门中。
不舍一法。
若也单刀趣入。
凡圣情尽。
体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祐问仰山。
从何处归。
仰云田中。
祐云。
禾好刈也未。
仰云。
好刈也。
祐云。
作青见。
作黄见。
作不青不黄见。
仰云。
和尚背后是什么。
祐云子还见么。
仰拈起一穗禾云。
和尚何曾问著者个。
祐云此是鹅王择乳。
祐睡次。
仰山问讯。
祐面向壁。
仰云。
和尚何得如此。
祐转身云。
我适来得一梦。
试与我原看。
仰山取一盆水。
与祐洗面。
少顷香严来问讯。
祐云。
我适来得一梦。
寂子原了。
汝更原看。
香严点一碗茶来。
祐云。
二子见解。
过于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
盥漱毕。
趺坐而灭。
寿八十三。
腊五十九。
葬于山之栀子园。
四镇比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撰碑。
进士李商隐题额。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灵祐。俗姓赵。祖父俱福州长溪人也。祐丱年戏于前庭。仰见瑞气祥云徘徊盘郁。又如天乐清奏真身降灵。衢巷谛观耆艾莫测。俄有华巅之叟。状类罽宾之人。谓家老曰。此群灵众圣标异此童佛之真子也。必当重光佛法。久之弹指数四而去。祐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师。执劳每倍于役。冠年剃发三年具戒。时有钱塘上士义宾。授其律科。及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谓祐曰。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祐顺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诣泐潭谒大智师。顿了祖意。元和末随缘长沙。因过大沩山遂欲栖止。山与郡郭十舍而遥。夐无人烟比为兽窟。乃杂猿猱之间。橡栗充食。浃旬有山民见之群信共营梵宇。时襄阳连率李景让统摄湘潭。愿预良缘乃奏请山门号同庆寺。后相国裴公相亲道合。祐为遭会昌之澄汰。又遇相国崔公慎由。崇重加礼。以大中癸酉岁正月九日盥漱毕。敷座瞑目而归灭焉。享年八十三。僧腊五十九。迁葬于山之右栀子园也。四镇北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为碑。李商隐题额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0—836 【介绍】: 唐僧。天水人,俗姓赵。十岁出家,受戒于西明寺照律师,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德宗时被征,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论议。顺宗亲之若兄弟,恩礼特隆。宪宗时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卒谥大达。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赵氏。居天水。世为秦著姓。母张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舍利囊中。使吞之。及娩。见所梦僧。白昼入室。摩其顶曰。教法必赖以大兴。言讫讫失所在。甫高颡深目。大颐方口。身六尺五寸。音吐如钟。始十岁。以沙弥。事崇福寺道悟禅师。十七岁。受具戒为比丘。隶安国寺。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论于安国寺素法师。究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既而甫梦。梵僧以琉璃器。满盛舍利。使吞之曰。三藏大教。尽纳汝腹矣。自是妙智宏辨。囊括川注。而谒文殊于清凉。阐华严于太原。其声闻之美。达于帝聪。德宗朝。出入宫禁。抗论儒道。诏赐紫方袍。岁时锡子异等夷。顺宗在春坊。相与卧起。视若兄弟。恩礼特隆厚。宪宗御极。数幸其寺。常承顾问。待之不啻宾友。而甫仪范超迈。辞辩华赡。虽造次应对。未尝不推致佛乘。而扬搉玄理。由是天子益重其为人焉。乃迎真骨以祈灵。开秘殿以请福。录左街僧事。凡十年。其阐扬涅槃唯识。课持瑜伽悉地。转上所施。以崇饰塔庙。务极雕绘。而丈室单床。惟日诵金刚经。默观净二而已。王公舆台。壹以诚接。然豪门贵族。莫不瞻向。议者以为其有常不轻行。开成元年六月一日卒。其年七月六日。茶毗于长乐之南原。获舍利圆莹。谥大达。塔号玄秘。寿六十七。腊四十三。弟子僧尼千馀辈。会昌中。相国斐公休颂德树碑原上。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端甫。
俗姓赵氏。
天水人也。
世为秦著姓焉。
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
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
必当大兴法教。
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
长六尺五寸。
其音如钟。
夫将欲荷如来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
固必有殊祥奇表欤。
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
十七正度为比丘。
隶安国寺。
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师。
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
传唯识于安国寺素法师。
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
甫又梦。
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
且曰。
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
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当时。
囊括川注逢源会委。
滔滔然莫能济其畔岸矣。
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
固必有勇智宏辩欤。
无何谒文殊于清凉。
众圣皆现。
演大经于太原。
倾都毕会。
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
一见大悦。
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
赐紫方袍。
岁时锡施异于他等。
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
顺宗皇帝深仰其风。
亲之若昆弟。
相与卧起恩礼特隆。
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
常承顾问注纳偏厚。
而甫符彩超迈辞理响捷。
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虽造次应对。
未尝不以阐扬为务。
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
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
缚吴斡蜀潴蔡荡郓。
而天子端拱无事。
诏甫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
开法场于秘殿。
为人请福亲奉香灯。
既而刑不残兵不黩。
赤子无愁声苍海无惊波。
盖参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
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
固必有冥符玄契欤。
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
以标表净众者凡一十年。
讲涅槃唯识经论。
处当仁传授宗主。
以开诱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
运三密于瑜伽。
契无生于悉地。
日持诸部十馀万遍。
指净土为息肩之地。
严金经为报法之恩。
前后供施数十百万。
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
而方丈单床静虑自得。
贵臣盛族皆所依慕。
豪侠工贾莫不瞻向。
荐金宝以致诚。
仰端严而礼足。
日有千数不可殚书。
而甫即众生以观佛。
离四相以修善。
心下如地坦无丘陵。
王公舆台皆以诚接。
议者以为成就常不轻行者。
唯甫而已矣。
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迷途于彼岸者。
固必有奇功妙道欤。
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
当暑而尊容若生。
终夕而异香犹郁。
其年七月六日迁于长乐之南原。
遗命荼毗得舍利三百馀粒。
方炽而神光月皎。
既烬而灵骨珠圆。
赐谥曰大达。
塔曰玄秘。
俗寿六十七。
僧腊可数。
门弟子僧尼约千馀辈。
或讲论玄言。
或纪纲大寺。
修禅秉律。
分作人师五十。
其徒皆为达者。
会昌中相国裴公休
为碑颂德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俗姓赵。天水人。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兴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十七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师。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于安国寺素法师。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甫又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当时。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茶毗。得舍利三百馀粒。赐谥曰大达。塔曰玄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洪州钟陵人。登进士第。宪宗元和中,为西川从事。十年,元稹荐其至江州谒见白居易。历湘阳判官。十三年,罢归钟陵。以能诗名,与刘禹锡、灵澈、费冠卿等有唱和。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洪州钟陵(今江西南昌)人。
登进士第。
宪宗元和中为西川从事。
十年(815)曾持元稹书札至江州会见白居易(详白居易《与微之书》),历湘阳(疑讹)判官。
十三年(818)罢归钟陵。
白居易罢江州司马至洪州,有诗相赠。
与刘禹锡、费冠卿、灵澈相唱和。
事迹散见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诗、《唐诗纪事》卷四三、《唐才子传》卷六。
辛文房谓其“下笔言语妙天下”。
《湘江夜泛》、《经古墓》等诗较传诵。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熊孺登,生卒年不详,钟陵(今江西南昌)人。贞元中,居洪州部北龙沙,李兼、戴叔伦、权德舆均与之游宴唱和。元和中,累辟使府。八年,府罢归钟陵。过朗州,刘禹锡有诗送之。后复为剑南西川节度府从事,归江西过九江,与白居易相遇。后不知所终。孺登工诗,《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江西通志引《豫章书》
熊孺登……有诗名,与白乐天、刘梦得相唱和。白有《洪州逢孺登》诗云:“靖安院里辛夷下,醉笑狂吟气最粗。”刘有《送孺登归钟陵》诗云:“箧留马卿赋,袖有刘宏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1—1688 【介绍】: 清江苏宜兴人,字其年,号迦陵。陈贞慧子。十七岁为诸生。美髭髯,时称“陈髯”。骈文及词,最负盛名。诗各体皆工。康熙间举鸿博一等,授检讨,与修《明史》,越四年而卒。有《两晋南北史集珍》、《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迦陵词》。
晚晴簃诗汇·卷四十五
陈维崧,字其年,一字迦陵,宜兴人。诸生。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检讨。有《湖海楼集》。
词学图录
陈维崧(1625-1682) 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人。诸生。少负才名,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凰"之一。然科举数不利,游食四方。至京交朱彝尊,合刻《朱陈村词》,名噪都下。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检讨。与修《明史》。工骈文,才力富健,风骨浑成,为清初名家。其诗则近吴伟业娄东一派。最工词,负盛名,为阳羡词派宗主,所为词沉雄俊爽,论其气魄,古今无敌手。内容题材十分广阔,对词境有开拓之功。与朱彝尊并称"陈朱"或"朱陈"。有《湖海楼全集》。词集名《湖海楼词》。又与吴本嵩等辑《今词苑》,与曹亮武等辑《荆溪词初集》。
清诗别裁集
字其年,江南宜兴人。康熙己未,以诸生召试博学鸿辞,官翰林院检讨。著有《湖海集》。○陈检讨四六及词,宇内称许,而诗品古今体皆极擅场,尤在四六与词之上,从前人无品评者,故特表之。○检讨年四十馀,尚为诸生,有日者谓之曰:“君过五十,必入翰林。”梅杓司赠诗有“朝来日者桥边过,为许功名似马周”句,后果然。事见《池北偶谈》。
乌丝词·序
丙午之秋,余与陈子其年俱落第,后会黄山孙子无言,意欲以吾两人诗馀梓以行世者。
嗟乎!
余与陈子少志观光,许身稷契,意谓有神之笔。
庶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谁知萧条瓠落,而与莺嘴啄红,燕尾点绿,争长于钩帘借月,染云为幌之间,岂吾两人之志哉?
陈子叹曰:是亦何伤!
丈夫处不得志,正当如柳郎中使十七八女郎按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以陶写性情,吾将以秦七、黄九作萱草忘忧耳。
虽然昔裴休为相,李群玉能诗,荐授校书郎,而陈去非长于歌词,亦为高宗所眷注。
孰谓诗词一道,何尝不得知巳于天子宰相哉。
彼尤尚书谓程正伯之文每过于诗,说者以为是时当涂诸公方且以文章荐正伯,尤公之言,可谓识正伯之大者。
但不知代往年遥,此事可传,而复可见否耶?
为劝陈子生逢尧舜,垂翅青冥,此意宜付之悠悠,旷士之胸,且暂往东皋,与汝石交辟疆冒君,每得一好词,如沈廉叔、陈君宠辈,付莲、鸿、苹、云,品清讴为一笑乐。
冬季归阳羡,当复借紫云相伴,又何减尧章过垂虹桥畔,小红低唱我吹箫也。
至于裁云缝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声,驱遣齐梁,舆台温李,则又当世传写,织帕机房,不必待余扬扢矣。
时穷冬凛冽,不亚改之寒甚手颤时,陈子幸为余沽酒。
江都宗元鼎定九撰。
槜李诗系·卷四十一
字其年宜兴人官检讨有授简湖海诗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41 【介绍】: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进士。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武宗会昌初坐灭于兴福寺塔院。宣宗追谥定慧禅师。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圆觉经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圆禅师出家。住终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赐紫。会昌元年卒于兴福塔院。年六十二。谥定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素业儒。
蚤岁欲以所学于世取名位。
元和二年。
偕计吏入京。
道谒遂州圆禅师。
一见未及语。
深有所欣慕。
遽从薙染。
顷之进具于拯律师。
寻谒荆南张。
张曰。
传教人也。
后当宣导于都邑。
复谒洛阳照。
照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晚谒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从我游者其惟汝乎。
初居乡里。
尝赴斋民家。
偶受经。
得圆觉阅之。
妙领义趣。
于是誓传是经。
又因汉上病僧授华严。
即能讲演。
由是著华严圆觉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四分律等疏钞。
及法义类例。
礼忏脩證。
图传篡略。
诸宗禅言为禅藏。
并酬答书偈等。
凡二百馀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者矣。
累入内殿。
询问秘要。
大和二年。
庆成节。
诏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兴福院。
貌加润悦。
其年二月十三日。
道俗奉全身。
茶毗干圭峰。
获舍利藏之石室。
俗龄六十二。
法腊三十四。
密始与宰臣李训善。
甘露之祸。
宦官率禁兵。
所遇屠戮。
王涯贾餗舒元舆奔入终南。
依密避难。
训亦在。
且求剪发以匿。
不可。
因走龙翔仇士良命逮密。
至左军立之廷。
而数其不告之罪。
趣使害之。
密徐曰。
贫道识训久。
亦知其每有反叛意。
然而舍身命。
以救一切。
此吾本师遗训。
故遵守惟谨。
今日之死因所甘心。
宦官鱼恒志悯其诚。
而奏释之。
闻者为出涕。
相国裴休尝著论以辟。
或者学行不纯之议。
多不录。
宣宗御极。
谥定慧禅师塔号青莲。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宗密。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本豪盛少通儒书。
欲干世以活生灵。
负俊才而随计吏。
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
圆未与语密。
欣然而慕之。
乃从其削染受教。
此年进具于拯律师。
寻謁荆南张。
张曰。
汝传教人也。
当宣导于帝都。
复见洛阳照禅师。
照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末见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斋次受经。
得圆觉十二章。
深达义趣誓传是经。
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
未尝隶习。
即尔讲之。
由是乃著圆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传纂略。
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
总而序之。
并酬答书偈议论等。
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
凡二百许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矣。
密累入内殿问其法要。
大和二年庆成节。
徵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
俨若平日容貌益悦。
七日迁于函。
其自證之力可知矣。
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
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数十粒。
明白而润大。
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
悉敛藏于石室。
其无缘之慈可知矣。
俗龄六十二。
僧腊三十四。
遗诫令舁尸施鸟兽。
焚其骨而散之勿塔。
勿得悲慕以乱禅观。
每清明上山。
必讲道七日而后去。
其馀住持仪则当合律科。
违者非吾弟子。
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
内众慕膻既如彼。
朝贵答响又如此。
当长庆元和已来。
中官立功。
执政者孔炽。
内外猜疑人主危殆。
时宰臣李训酷重于密。
及开成中伪甘露发。
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
所遇者一皆屠戮。
时王涯贾餗舒元舆。
方在中书会食。
闻难作奔入终南投密。
唯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
训改图趋凤翔。
时仇士良知之。
遣人捕密入左军。
面数共不告之罪将害之。
密怡然曰。
贫道识训年深。
亦知其反叛。
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
不爱身命死固甘心。
中尉鱼恒志嘉之。
奏释其罪。
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
密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
则对曰。
夫密者四战之国也。
人无得而名焉。
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證利他大菩萨也。
是故裴休论撰云。
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
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
乃为多闻之所役乎。
岂声利之所未忘乎。
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
分而为戒定慧。
开而为六度。
散而为万行。
万行未尝非一心。
一心未尝违万行。
禅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总诸法哉。
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
故自心而證者为法。
随愿而起者为行。
未必常同也。
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
而不属于万法。
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
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说。
本非教不可以教传。
岂可以轨迹而寻哉。
自迦叶至富那奢。
凡十祖皆罗汉所度。
亦罗汉。
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
著论释经。
摧灭外道。
为菩萨唱首。
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
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
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
或专心禅寂。
或蝉蜕而去。
或火化而灭。
或攀树以示终。
或受害而偿债。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辙迹者非善行。
守规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无以为大牛。
不超过无以为大士。
故师之道也。
以知见为妙门。
寂净为正味。
慈忍为甲盾。
慧断为剑矛。
破内魔之高垒。
陷外贼之坚阵。
镇抚邪杂解释缧笼。
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
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
穷子不归贫女不富。
吾师耻之。
三乘不兴四分不振。
吾师耻之。
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
吾师耻之。
避名滞相匿我增慢。
吾师耻之。
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耸。
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
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
虽童幼不简于应接。
虽骜很不怠于叩励。
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
故亲师之法者。
贫则施。
暴则歛。
刚则随。
戾则顺。
昏则开。
堕则奋。
自荣者慊。
自坚者化。
徇私者公。
溺情者义。
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
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
起家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
以救疾苦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
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
扬袂而至实腹而归。
所在甚众不可以纪。
真如来付嘱之菩萨。
众生不请之良友。
其四依之人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
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
密知心者多矣。
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
盖同气相求耳。
宣宗再阐真乘。
万善咸秩。
追谥曰定慧禅师。
塔号青莲。
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
河东相国之论撰。
所谓极其笔矣。
然非夫人之为极笔。
于他人岂极其笔乎。
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
影待形起。
响随声来。
有宗密公。
公则有裴相国。
非相国曷能知密公。
相续如环未尝告尽。
其二公之道如然。
则知谛观法王法。
则密公之行甚圆。
应以宰官身。
则裴相之言可度。
今禅宗有不达而讥密不宜讲诸教典者。
则吾对曰。
达磨可不云乎。
吾法合了义教。
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
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
或有诮密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
则吾对曰。
教法委在王臣。
苟与王臣不接。
还能兴显宗教以不。
佛言。
力轮王臣是欤。
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
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
苟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
或止为宗教亲近。
岂不为大乎。
宁免小嫌嫌之者。
亦嫉之耳。
若了如是义。
无可无不可。
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裴相国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一藏。其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源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忘情契之。是禅行。如谈禅理。而不说禅行。是不辨华竺之音也。况此真性非惟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识。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万行不出六波罗密。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惟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闽人。
幼出家于黄檗山寺,额间隆起,号为肉珠。
晚谒江西马祖,马祖已示寂,乃往石门参百丈师。
观察使裴休迎住龙兴寺。
宣宗大中间示寂,谥断际禅师。
有《语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幼于洪州黄檗山出家。
曾游天台山,终嗣百丈怀海。
后仍归黄檗精舍,世称黄檗和尚。
裴休对之礼敬有加。
武宗会昌二年(842)裴任江西观察使,宣宗大中二年(848)任宣歙观察使时,皆迎其至镇居住。
大中间卒于山,赐谥断际禅师。
希运论禅,倡直指单传心要。
其门人义玄开临济宗,影响颇大。
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传》卷二〇、《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
其语录由裴休编为《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1卷,另有《黄檗断际禅师广陵录》1卷。
全唐诗》录其与宣宗联句诗,置宣宗名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闽人。
蚤年即出家高安之黄檗山。
具戒后。
参询遍至。
尝偕一僧。
行天台道中。
娓娓谈笑。
皆颖脱可念。
目光闪烁。
旁射注前。
遇大溪横沮。
方过雨湍涨。
不可揭厉度。
于是运乃卸笠支杖而伫。
其僧趣之。
曰度去好。
久伫奚为。
运诡曰。
要度自度。
毋督我。
俄而其僧竟度。
如履平陆。
既登彼岸。
招手曰。
度来度来。
运遥咄曰。
自了汉。
早知如此。
必斮折汝胫。
其僧隔水礼谢曰。
真大乘法器也。
我不如。
我不如。
竟去不复见。
又尝游京师。
午则分卫檀越家。
久候屏著间。
未有所得。
闻一姥谇语其内曰。
太无厌生。
运意以为未有所施。
而谓之无厌。
其必有说焉。
已而姥使童子召入置食。
问曰。
师亦曾见百丈山海禅师乎。
当今第一善知识也。
且老妾五障之身。
忝于慧忠国师处有省。
以师巍巍堂堂之相。
宁自弃哉。
自是见百丈。
问曰。
从上宗乘如何指示。
百丈良久。
运云。
恁么则后人断绝去也。
丈云。
将谓汝是个人。
遽起入方丈。
运有省。
随后入云。
希运特来。
丈云。
若尔则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丈一日问运。
什么处去来。
运云。
山下拾菌子来。
丈云。
还见大虫么。
运便作虎声。
丈拈斧子作斮势。
运打丈一掴。
丈吟吟而笑。
即上堂云。
大雄山下有大虫。
老汉今日亲遭一口。
汝等诸人好看。
运在南泉。
普请择菜。
泉问。
什么处去来。
运云。
择菜去来。
泉云。
将什么择。
运举起刀子。
泉云。
大家择菜去。
一日泉谓运曰。
老僧偶作得牧牛歌。
请长老和。
运云。
某甲自有师了。
运辞泉。
泉门送。
提起运笠子云。
长老身才没量大。
笠子太小生。
运云。
虽然如此。
大千世界。
总在里许。
泉云王老师聻。
运戴笠子便去。
后居洪之大安寺。
海众奔辏。
相国裴公休方廉问其地。
迎至州问道。
且作传心法要一编。
示运。
运接置于座。
略不披阅。
良久云会么。
公云不会。
运云。
若便恁会去。
犹较些子。
裴公由是深加尊奉。
凡仕官所在。
必执弟子礼。
邀致阐演。
尝赠之诗曰。
曾传达士心中印。
额有圆珠七尺身。
挂锡十年栖蜀水。
浮杯今日渡章滨。
一千龙象随高步。
万里香花结胜因。
拟欲事师为弟子。
不知将法付何人。
大中间。
终于所住寺。
诏谥断际。
塔号广业。
事具传灯录。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希运。
闽人也。
年及就傅乡校推其慧利。
乃割爱投高安黄檗山寺出家。
迨成长也身量减王商裁一尺所。
额间隆起号为肉珠。
然倜傥不羁人莫轻测。
而乃观方入天台。
偶逢一僧偕行。
言笑自若。
运偷窥之。
其目时闪烁烂然射人。
相比而行。
截路巨溪泛泛涌溢。
如是捐笠倚杖而止。
其僧督运渡去。
乃强激发之曰。
师要渡自渡。
言讫其僧褰衣蹑波若履平陆。
曾无沾湿。
已到他岸矣。
回顾招手曰渡来。
运戟手呵曰。
咄自了汉。
早知必斯汝胫。
其僧叹曰。
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
纵能伤我只取辱焉。
少顷不见。
运𢠵恍自失。
及薄游京阙分卫及一家门。
屏树之后闻一姥曰。
太无厌乎。
运曰。
主不慁宾何无厌之有。
姥召入施食讫。
姥曰。
五障之身忝尝礼惠忠国师来。
劝师可往寻百丈山禅师。
所惜巍巍乎堂堂乎。
真大乘器也。
运念受二过记莂攸同。
乃还洪井见海禅师。
开了心趣声价弥高。
徇命居黄檗精舍。
升平相裴公休钦重躬谒。
有诗赠焉。
曾传达士心中印。
额有圆珠七尺身。
挂锡十年栖蜀水。
浮杯今日渡漳滨。
一千龙象随高步。
万里香华结胜因。
愿欲事师为弟子。
不知将法付何人。
则裴相得法出运之门。
以大中中终于所住寺。
敕谥断际禅师。
塔名广业。
语录而行于世。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