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许浑

相关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3—852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牧之。杜佑孙。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初为弘文馆校书郎。曾入江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幕与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历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武宗会昌中,历迁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时刘从谏守泽潞,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作《罪言》,论朝廷用兵之策。后泽潞平,略如其言。又曾注《孙子兵法》。善属文,工诗,世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后得病,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有《樊川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3—852 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因称“杜樊川”;尝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称“杜书记”;曾官司勋员外郎,称“杜司勋”;官至中书舍人,称“杜舍人”;开元中曾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称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世人为区别于杜甫,又称之为“小杜”。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团练巡官。其后沈转宣歙观察使,牧随赴宣州。七年应牛僧孺之辟,在扬州任淮南节度府推官,后转掌书记。九年回长安任监察御史,后分司东都。开成二年(837)为宣州团练判官。四年复回长安,任左补阙,后转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迁池州、睦州。宣宗大中二年(848)擢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转吏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湖州刺史。五年入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次年为中书舍人,卒。临终作《自撰墓志铭》。新、旧《唐书》有传。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叙其生平尤详。杜牧为晚唐杰出之诗人与散文家。好读书,善论兵,曾注《孙子》。自诩留心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以济时命世为己任。早期即有《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文,痛陈藩镇之祸与时政之失,颇有见地。作文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诗学杜甫,其五古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堪称晚唐独步。然长于律、绝,其绝句,如《泊秦淮》、《秋夕》、《赤壁》、《寄扬州韩绰判官》、《华清宫绝句三首》等尤为脍炙人口。杜牧诗歌之主要特色为俊爽圆纯,明胡应麟称之曰“俊爽”(《诗薮》外编卷四);清刘熙载谓“雄姿英发”(《艺概》卷二);宋敖陶孙喻为“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诗评》)。杜牧好议论,故其诗又往往“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唐音癸签》卷八引徐献忠语)与李商隐齐名,时号“小李杜”。诗文之外,书法、绘画皆有相当造诣。所著《樊川文集》20卷,为其甥裴延翰编。清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缪钺有《杜牧诗选》,台湾学人谭黎宗慕有《杜牧研究资料汇编》。《全唐诗》存诗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其中1首为残诗。
唐诗汇评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
沈传师廉寨江西,辟为团练巡官;沈徙镇宣歙,牧亦从之。
府罢,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掌书记,颇好游宴,纵情声色。
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旋分司东都。
开成中,历宣州团练判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等职。
会昌二年,出守黄州,历池、睦二州刺史。
大中二年,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终官中书舍人。
牧知兵,善古文。
工诗,尤擅七言近体,清丽俊爽,自成一家,与李商隐夺名,亦称“李杜”。
其甥裴延翰集其诗文为《樊川文集》二十卷,今存。
后人复摭拾集外诗文为《外集》、《别集》、《补遗》各一卷,多杂他人作品。
全唐诗》编诗八卷,其第七卷几全为许浑诗。
词学图录
杜牧(803-852) 字牧之,杜佑孙。京兆万年(今西安)人。官至中书舍人。人称杜甫为"老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有《八六子》等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杜牧(803—852) 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宰相和史学家杜佑之孙。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出任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人称“杜紫薇”。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诗风明快,长于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集》。曾作《寄牛相公赴黄鹤楼崔侍御宴》《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等。
全唐诗补逸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卒大中七年,五十一岁。(据岑仲勉先生作《李德裕会昌伐叛编证》一文所推定之结论。)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
牧字牧之。驾部员外郎从郁子。第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文宗朝官殿中侍御史。迁左补阙。转膳部比部员外郎。历黄池睦三州刺史。迁司勋员外郎。转吏部。授湖州刺史。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年五十。

作品评论

杜牧《献诗启》
某苦心为诗,唯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裴延翰《樊川文集后序》
窃观仲舅(按指杜牧)之文,高聘夐历,旁绍曲摭,洁简浑园,劲出横贾,涤濯滓窳,支立欹倚。呵磨皲瘃,如火照焉;爬梳痛痒,如水洗焉。其抉刎挫偃,敢断果行,若誓牧野,前无有敌;其正视严听,前冲后銮,如整冠裳,祗谒宗庙;其甜蛰爆聋,迅发不慄,矜大吕劲呜,洪钟横撞,撑裂噎暗.戛切《韶》、《濩》;其砭熨嫉恶,堤障初终,若濡槁于未焚,膏痈于未穿。栽培教化,翻正治乱,变醨养瘠,尧醲舜薰,斯有意趋贾、马、刘、班之藩墙者耶!……其馀述喻赞诫,兴讽愁伤,易格异状,机键杂发,虽绵远穷幽,脓腴魁 ,笔酣兴健,窕眇碎细,包诗人之轨宪,整扬、马之牙阵,耸曹、刘之骨气,掇颜、谢之物色,然未始十拔斸治丰,縆幅道义,钩深于经史,抵御于理化也。
诗人主客图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入室六人:李贺、杜牧、李馀、刘猛、李涉、胡幽贞。
新唐书本传
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郡斋读书志
牧善属文,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为诗情致豪迈,人号“小杜”。
直斋书录解题
牧才高,俊迈不羁,其诗豪而艳,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
风月堂诗话
杜牧之风味极不浅,但诗律少严;其属辞比事殊不精致,然时有自得为可喜也。
《蔡百衲诗评》
杜牧之诗风调高华,片言不俗,有类新及第少年,略无少退藏处,固难求一唱而三叹也。
《臞翁诗评》
杜牧之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
瀛奎律髓
郊、岛、元、白下世之后,张祜、赵嘏诸人皆不及牧之,盖颇能用老杜句律,自为翘楚,不卑卑于晚唐之酸楚凑砌也。
《唐诗品》
牧之鄠社遗风,名家远绍。
其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下语精切,含声圆整,而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然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虽云矫其流弊,而持情亦巧。
或者比之许浑,两人之作,南北异调,了了可辨,岂风气囿诸情性,不能自达干中声者乎?
初席先辈,西北居多,而含宫调徵,各谐其节,未有如牧之者。
升庵诗话
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唯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骚坛秘语》
(牧之)主才,气俊思活。
诗薮
中唐绝,如刘长卿、韩翃、李益、刘禹锡,尚多可讽咏。
晚唐则李义山、温庭筠、杜牧、许浑、郑谷,然途轨纷出,渐入宋、元。
多歧亡羊,信哉!
唐音癸签
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划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自牧之后,诗人擅经国誉望者概少,唐人材益寥落不振矣。
《诗源辨体》
杜牧才力或优于浑,然奇僻处多出于元和。五七言古恣意奇僻,且多失体裁,不能如韩之工美,援引议论处益多以文为诗矣。其仄韵亦多上、去二声杂用。
《诗源辨体》
杜牧亦尚奇尚意而又以老硬为主,实僻涩怪恶也。宋人之法多出于此。
《诗源辨体》
杜牧七存律出意虽深,而造语实僻。
《唐音审体》
樊川笔健调响,而绝少全璧。如《甲雁》诗前半绝唱,而后幅殊劣,岂非恨事。
《唐诗别裁》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拗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配以义山,时亦称“李杜”。
瓯北诗话
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方岳《深雪偶谈》所谓“好为议论,大概出奇立异,以自见其长”也。
《四库全书总目》
牧诗冶荡甚于元、白,其风格则实出元、白之上。
《雨村诗话》
杜牧之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故学诗者不读小杜,诗必不韵。
北江诗话
中唐以后,小杜才识,亦非人所能及。文章则有经济,古近体诗则有气势,倘分其所长,亦足以了数子。宜其薄视元、白诸人也!
北江诗话
杜牧之与韩、柳、元、白同时,而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
石洲诗话
樊川真色真韵,殆欲吞吐中晚千万篇,正亦何必效杜哉!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观玉溪生“高楼风雨”云云,倾倒之者至矣。
《唐七律隽》
元、白而下,牧之较有气骨,然七律多随笔而出,于锻炼之功殊缺也,实开宋人生涩一派。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盖以气味相近故也。虽与熟滑卑调不同,而初盛典型荡然矣。
曾国藩《大潜山房诗题语》
山谷学杜公,七律专以单行之气,运于偶句之中。东坡学太白,则以长古之气,运于律句之中。樊川七律,亦有一种单行票姚之气。余尝谓小杜、苏、黄,皆豪士而有侠客之风者。
《东目馆诗见》
牧之五言浩灏,却仍是白描。虽题咏好异于人,而识解既大,风调高华,笔如辘轳,亦无懈可击。熟于军计,洞知形势,故其议论利弊,胸开眼大。发于吟咏,焉得无寄托?数诗人治才,牧之实第一。诚斋曰:“不是樊川珠玉句,日长淡杀个衰翁。”亦谓其味耐寻也。
三唐诗品
其出与元、白同源,古风愈况,时伤浮露,无复春容。律诗、绝句情韵覃渊,足以方驾龙标,囊括温、李。
《瓶粟斋诗话》
晚唐唯小杜诗纵横排宕,得大家体势。其诗大抵取材汉赋,而极于骚,遗词用字,绝不沿袭六朝人语,所谓“高摘屈宋艳,浓熏班马香”者,可以知其祇响矣。独是才多为患,其性又能刚而不能柔,遂未能一洗凌杂粗悍之病。
《诗学渊源》
其诗情致豪边,而造语精密,不落粗疏。七言歌行,风调尤胜,唯古诗声调未化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汶阳人,字蕴灵。体貌魁梧,善饮酒,尚气节,好论古今事。工诗,尤长七律。屡举进士,宣宗八年方及第,时发已白。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有《刘沧诗》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北)人。
沧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论古今之事,令人终日不厌。
屡举进士不第,宣宗大中八年(854)方登进士第,时已白发。
调华原县尉,迁龙门县令。
生平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卷一九、《唐诗纪事》卷五八、《唐才子传》卷八。
沧善七律,诗作拗峭,诚为晚唐律体之变。
其诗多怀古之作,《长洲怀古》、《咸阳怀古》等诗颇为人所称道。
范晞文谓其“序怀感之意,得讽兴之体”(《对床夜语》卷二)。
辛文房亦称其“诗极清丽,句法绝同赵嘏、许浑”(《唐才子传》)。
新唐书·艺文志四》、《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均著录《刘沧诗》1卷。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刘沧,生卒年不详,字蕴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初,屡应进士举不第,曾漫游齐鲁、吴越、荆楚、巴蜀等地。
大中八年(854),登进士第,授华原尉,时已白发苍苍。
后官龙门令。
工七律,风格与许浑、赵嘏相近。
有《刘沧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郡斋读书志
(刘沧)诗颇清丽,句法绝类赵嘏。
对床夜语
赵嘏、刘沧七言,间类许浑,但不得其全耳。
沧浪诗话
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刘沧、吕温亦胜诸人。
瀛奎律髓
刘蕴灵大中八年进士,其诗乃尚有大历以前风味。
所以高于许浑者无他,太工而贪对偶,刘却自然顿挫耳。
唐才子传
(沧)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谈古今令人终日喜听。
慷慨怀古,率见于篇……诗极清丽,句法绝同赵嘏、许浑,若出一综综然。
唐诗品汇
元和后律体屡变,其间有卓然成家者,皆自鸣所长,若李商隐之长于咏史,许浑、刘沧之长于怀古,此其著也。
……(许)用晦之《凌歊台》、《洛阳城》、《骊山》、《金陵》诸篇,与乎蕴灵之《长洲》、《咸阳》、《邺都》等作,至今古废兴,山河陈迹,凄凉感慨之意,读之可为一唱而三叹矣。
三子者,虽不足以鸣乎大雅之音,亦变风之得其正者矣。
《唐诗品》
刘沧一卷止七言律,音节促促,无远大语。唐至大中间,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思之感也。
诗薮
唐七律……许浑、刘沧角猎俳偶,时作拗体,又一变也。
唐音癸签
刘沧诗长于怀古,悲而不壮,语带秋意,衰世之音也欤?
《诗源辨体》
刘沧集,七言律之外,惟五言律一篇。其诗气格声韵与于武陵五言相类,而意亦多露,亦晚唐一家,严沧浪云“刘沧亦胜诸人”是也。然以二集观,虽调多一律,却少斧凿痕。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龙门极有高调,且终卷无败群者,但精出处亦少。
高柄置之于“正变”,与义山、用晦并列,便是唐玄宗之重萧蒿。
《古欢堂杂著》
刘沧、许浑琢句之秀,拗字之工,亦称杰作。
《漫堂说诗》
七言律……中、晚之钱、刘、李义山、刘沧,亦悠扬婉丽,沨沨乎雅人之致。
《全唐刘氏诗》
刘沧、刘威独多七言律,崇尚景物,为后世写景者所宗。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高廷礼盛许刘沧,今观怀古诸篇,全不争工,起讫殆无一篇完善。
《唐诗五七言近体五七言绝句选评》
(刘沧)诗品在许用晦下。
《石园诗话》
谓“刘沧七言律,音节促促,无远大语”,则非也……“半壁楼台秋月过,一川烟水夕阳平”,“霜落雁声来紫寒,月明人梦在青楼”,语亦远大。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蜀人。字求古,一作承古。太和进士。历忠、建、江三州刺史。终御史中丞。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0? 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人。
文宗大和五年(831)登进士第。
历司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杭州、忠州、岳州、江州刺史,御史中丞等职。
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七。
与李商隐、许浑、温庭筠、杜牧等诗人交游。
许浑以“赋似相如诗似陶”称之。
《郡阁雅谈》谓“李远体物缘情,皆尽臻妙”(《诗话总龟》卷四五引)。
又引卢尚书哭李诗云“洛下已传平子赋,临川争写谢公诗”。
许浑齐名,当时号“诗远赋”。
李远诗赋俱有佳作,而赋更为人称道。
今人李之亮有《李远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入1首。
唐诗汇评
李远,生卒年不详,字求古,蜀(今四川)人,郡望陇西(今属甘肃)。大和五年(831),登进士第。开成中,为监察御史,佐福建幕。入朝,会昌元年,为尚书司门诗外郎。大中十二年,宰相令狐绹荐为杭州刺史。又曾任岳、忠、建、江诸州刺史,终御史中丞。远善棋工诗,情地闲雅,与杜牧友善。有《李远诗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五
远。会昌九年官尚书司门员外郎。

作品评论

北梦琐言
世谓“(许)浑诗(李)远赋,不如不做”,言其无才藻,鄙其无教化也。
《诗史》
许浑诗格清丽,然不干教化。
又有李远以赋名,伤于绮靡不涉道。
故当时号“诗远赋”。
诗话总龟引《郡阁雅言》
李远体物缘情,皆为臻妙。尝有《赠筝妓伍卿》诗云:“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五卿。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咏鸳鸯》云:“鸳鸯离别伤,人意似鸳鸯。试取鸳鸯看,多应共寸肠。”
唐才子传
少有大志,夸迈流俗,为诗多逸气,五彩成文。早历下邑,问名卓然。
一瓢诗话
李求古《赠写御史客李长史》一篇,法律井井,不减开、宝时人。
宋邧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次都。
文宗大和四年状元及第。
与杜牧、许浑友善。
开成三年,官左拾遗。
有识人之智。
武宗会昌中,迁补阙,得罪宰相李德裕,出为河清县令。
岁余,卒贬所。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禅宗僧人。
早年曾游天台山,又历游五岳。
文宗时住宣州开元寺,许浑有诗相赠。
宣宗大中间住长安左街保寿寺,以文章应制,为内供奉。
作诗忆天台昔游,台州司马王谟作诗和之。
又与陈陶为诗友。
事迹散见《丁卯集》、《陈嵩伯诗集》、《宝刻类编》卷八、《古刻丛抄》等。
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诗补逸
元孚,宣城开元寺僧,或曰楚中僧,与许浑同时。
补诗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山阳人,字承祐。武宗会昌中擢进士第。宣宗大中中官渭南尉。工诗,其诗瞻美而多兴味。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句,杜牧因呼之“赵倚楼”。卒年约四十余岁。有《渭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6—852? 字承祐。排行二十二。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弱冠前后,曾北至塞上,继游浙东观察使元稹幕,盘桓数年,与幕僚卢简求结识。元稹移镇武昌,嘏乃往客宣城,为宣歙观察使沈传师之幕宾。与沈子询、从事杜牧友善。文宗大和六年(832)传师举嘏为乡贡进士,乃溯江、汉西入长安,次年省试落第,遂留寓长安。武宗会昌四年(844)登进士第。其间曾南至岭南循州。嘏家于浙西(今江苏镇江),往来浙西、长安间。宣宗大中六年(852)左右,入仕为渭南(今陕西渭南)尉,世称赵渭南。以后之行止及卒年均不可考。生平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七与一五、《唐诗纪事》卷五六、《唐才子传》卷七等。今人谭优学有《赵嘏行年考》。嘏诗题材狭窄,内容单薄。所抒发者,不外于大僚之赞颂,与僧道之往还,故园乡土之怀恋,流落不第之悲哀,以及友朋间之一般酬酢。嘏诗以七律之造诣较为突出。清圆熟练,时有警句。不假雕饰,落去铅华。圆熟而不失于油滑,幽远而不至于晦涩。有“自然英旨”之美。其《早秋》诗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杜牧目嘏为“赵倚楼”。近人段朝端校补《渭南诗集》2卷,补遗1卷。收入《楚州丛书》。谭优学有《赵嘏诗注》。《全唐诗》存赵嘏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5首,断句7。
唐诗汇评
起嘏,生卒年不详,字承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大和、开成中,南游淮南、吴越,寓居宛陵,干谒元稹、沈传师等,与卢弘止、沈述师、杜牧等交游唱和。会昌四年(844),登进士第,归山阳。大中中任渭南尉,卒,人称“赵渭南”。嘏工诗,其《长安狄望》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为杜牧激赏,因目为“赵倚楼”。有《渭南集》三卷,《编年诗》二卷,后者尚列存于敦煌遗书中。《全唐诗》编诗二卷。
全唐诗补逸
赵嘏字承佑,山阳人。武宗会昌中登郑言榜进士第。补诗一首。

作品评论

对床夜语
赵嘏、刘沧七言,间类许浑,但不得其全耳。
吴礼部诗话
赵嘏多警句,能为律诗,盖小才也。
唐音癸签
赵渭南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
蘸毫浓,揭响满,为稳于牧之,厚于用晦
若加以清英,砭其肥痴,取冠晚调不难矣。
为惜“倚楼”,只句摘赏,掩其平生。
《诗源辨体》
赵嘏七言律……声皆浏亮,语皆俊逸,亦晚唐一家。
《唐诗归折衷》
嘏虽举进士,尉渭南,而烟霞性成,故其诗曰:“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出世之情,累见乎词,非可强效以欺人也。
一瓢诗话
赵承祐除“倚楼”之外,尽多佳句,于此偶然得名。
《退馀丛话》
赵倚楼诗于斜中见整,极参差出没之妙。视同时雕镂涂泽,以华丽为工者,倜乎远矣。
石洲诗话
赵嘏瓦七绝,亦皆清迥,许之匹也。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承祐七律,清丽挺拔,较胜飞卿。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承佑诗,七言最多。七律八十馀篇,独五律寥寥。虽性有偏好,亦散轶耳。昔人称其诗赡美多兴味,余谓五言风格尤绝近水部。断为及门第一人。
《东目馆诗见》
赵嘏少古体。其七律七律,词多散漫,唯五律遒劲。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王勃、沈侄期,发声清润而入格未遒。七律为多,则当时之体也。有如“长笛一声人倚楼”、“蒹葭霜冷雁初飞”,神韵清超,不虚名下。《昔昔盐》下二篇,仿梁陈赋得之体,夫其诗派所宗,亦于兹可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曲阳人,一作华州人,字虞臣。武宗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宣宗大中中为太原幕府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龙阳尉。得赦回京,终太学博士。与贾岛、姚合为诗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困于场屋垂30年,客游所至,南极潇湘,北抵幽燕,西至汧陇,而以留滞长安及关中一带为久。武宗会昌四年(844)登进士第。宣宗大中初,掌书记于太原幕府,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得赦还京。懿宗咸通末,终太学博士。曾与姚合、贾岛、殷尧藩、顾非熊等唱和。所作五律超迈时人。或叹不遇,或写旅愁,或咏风物,“优游不迫,沉著痛快,两不相伤”(《唐才子传》卷七),被称为深得五言律之三昧。《楚江怀古》、《落日怅望》、《灞上秋居》等,历来传诵。乐府诗《征妇叹》哀伤惨恻,最有讽谕。七言绝句亦有佳作。宋严羽《沧浪诗话》、明杨慎《升庵诗话》、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等,咸推马戴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叶矫然至称“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也”(《龙性堂诗话》续集)。事迹散见《唐摭言》卷四、《金华子》卷下及补、《唐诗纪事》卷四九、《唐才子传》卷七。《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马戴集》1卷,宋以后以《会昌进士集》之名行于世,有《唐百家诗》、《唐音统签》、《唐诗百名家全集》等本。今人杨军等整理为《马戴诗注》。《全唐诗》存诗2卷。
唐诗汇评
马戴,生卒年不详,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宝历中,入京应进士举,𡲹试不第,与令狐定、姚合、贾岛、无可、李廓、顾非熊等交游唱和。又曾西游,足迹遍汧陇、邠宁、鄜坊、灵夏诸地。开成中,隐居华山,会昌五年(845),登进士第。大中中,佐太原军幕,以正言被斥,贬朗州龙阳尉。后佐大同军幕。入朝,官太学博士,卒。戴工诗,尤长五律。有《马戴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二卷。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清奇雅正主:李益……升堂七人:方干、马戴、任蕃、贾岛、厉玄、项斯、薛寿(涛)。
沧浪诗话
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
唐才子传
戴诗壮丽,居晚唐诸公之上,优游不迫,沉着痛快,两不相伤,佳作也。
《唐诗品》
元和以还,格调顿变,而清苦、对切之病,俱乏浑成,然意气格力,尚多可采。会昌作者,虞臣有称,然五言之长,自不可掩,而他皆不称。偏师虽捷,未足长驱,才难之叹,要之信然。
唐诗归
晚唐诗有极妙而与盛唐人远者,有不必妙而气脉神韵与盛唐人近者。“不必妙”三字甚难到,亦难言,妙不足以拟之矣。唯马戴优存此意,然皆近体耳。
唐音癸签
马虞臣“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风致自绝,然未如“空流注大荒”为气象。七言“东谷笑言西谷应,下方云雨上方晴”,虽得法于右丞,各自擅胜,但骨力概孱,不堪通检尔。
《载酒园诗话又编》
晚唐诗,今昔咸推马戴。其诗唯写景为工……大率体涩而思苦,致极清幽,亦近于岛也。
《中晚唐诗叩弹集》
晚唐以五律擅长者,断推马虞臣,其神采声律迥非许用晦、李德新辈所能仿佛也。
后来唯张乔、张𧏖一两人差堪步武。
《龙性堂诗话初集》
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也……逸情促节,似无时代之别。
石洲诗话
马戴五律,又在许丁卯之上,此直可与盛唐诸贤侪伍,不当以晚唐论矣。
然终觉樊川、义山之妙不可及。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虞臣诗,今皆咸推为晚唐之最。马与贾、姚同时,其称晚唐,犹钱、刘之称中唐也。诗亦近体多于古体,短律富于长律。笔格视贾氏稍开展,而体涩思苦,致极幽清,诚亦贾门之高弟也。断为升堂第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6—910 【介绍】: 唐末五代时京兆杜陵人,字端己。韦应物四世孙。少孤,家贫力学,能诗善词,为“花间派”词人。僖宗广明元年,应举长安,适值黄巢攻占长安,兵火交作,未能脱走,至中和二年逃往洛阳,次年作《秦妇吟》,一时著名,人称“秦妇吟秀才”。昭宗乾宁元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郎。旋以左补阙宣谕两川,遂留蜀事王建。及建建前蜀称帝,开国制度,皆庄所定,累官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庄在成都,访得杜甫草堂旧址,乃建屋其上以居。有《浣花集》、《浣花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6—910,有生于847、857、860等说 字端己,谥文靖,后人因称韦端己、韦文靖。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远祖韦待价,相武后,四世祖韦应物(夏承焘说)。幼居樊川,侨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后移居虢州与洛北乡间。晚年居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遗址,后人又称“韦浣花”。孤贫力学,才敏过人。曾长期流落江南。应试多次,昭宗乾宁元年(894)始中进士。释褐为校书郎。三年后,谏议大夫李询奉诏使蜀,聘为判官随行。光化三年(900),除左补阙,曾奏请李贺、贾岛、温庭筠、陆龟蒙等十人追赠进士及第或赠官。天复元年(901)为西蜀王建掌书记,三年以蜀使朝贡京师。天祐三年(906)任西蜀安抚副使,劝王建称帝,以功拜相。武成三年(910)八月,卒于成都花林坊。晚年崇佛,家供维摩居士。生平事迹散见《十国春秋》本传、《唐诗纪事》卷六八、《唐才子传》卷一〇及《北梦琐言》、《蜀梼杌》等书,诗中亦有自叙。今人有年谱数种,以夏承焘《韦庄年谱》为翔实。韦庄为晚唐五代重要词人与诗人。其词今存50余首,清艳绝伦,被称为“初日芙蓉春日柳”(周济《止庵论词杂著》),与温庭筠齐名,史称温韦,为花间派之代表词人。其诗今存300余首,主要写诗人流离飘泊之经历与离别思乡之情绪,对黄巢起义前后之战乱有较真实之描写。其中以《秦妇吟》最为有名,诗人因之被称为“《秦妇吟》秀才”。今人颜廷亮、赵以武辑有《秦妇吟研究汇录》。韦庄诗风清丽飘逸,“体近雅正”(《唐音癸签》卷八),近体诗尤为后人称道。其七律,明胡震亨称曰“条畅”,清贺裳赞曰“秾丽”。七绝造诣尤高,于晚唐诗人中仅次于杜牧、李商隐。但也有人讥韦诗“浅薄”(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义乏闳深”(胡震亨语)。《全唐诗》录存韦庄诗6卷,《全唐诗外编》补收2首。韦庄之作品,生前已由其弟韦蔼编成《浣花集》,今存者已非原编。而经今人向迪琮校订之《韦庄集》最为完备。注本有李谊《韦庄集校注》、聂安福《韦庄集笺注》。又韦庄于光化三年编成《又玄集》3卷,为今存“唐人选唐诗”之重要选本。
唐诗汇评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今陕西西安)杜陵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黄巢攻陷长安,庄作长诗《秦妇吟》,人称“秦妇吟秀才”。后浪迹河南、吴越、江西、荆湖等地。乾宁元年(894),登进士第,任校书郎。李洵为两川宣谕和协使,辟为判官使蜀。还,任左补阙,光化三年,奏请追刚李货、贾岛等进士及第。天复元年,王建辟为掌书记。召为起居舍人,建留之,遂终身仕蜀。王建称帝,庄历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官终吏部侍郎、平章事。工诗,词名尤著。天复三年,庄弟蔼曾编其诗近千首为《浣花集》。今《浣花集》十卷,仅存诗二百馀首。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编诗六卷。
词学图录
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在成都曾居杜子美草堂故址,故名其集曰《浣花集》。词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词存55首,在《花间集》、《尊前集》《金奁集》中,王静安辑《浣花词》一卷。
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九
庄字端己。见素之后。乾宁中登进士第。为判官。擢左补阙。蜀主为西川节度副使。昭宗命庄宣谕两川。遂留蜀掌书记。寻擢起居舍人。为安抚副使。蜀主开国。进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累官至门下侍郎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武成三年卒。谥文靖。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韦)庄早尝寇乱,间关顿踬,携家来越中,弟妹散居诸郡。江西、湖南,所在曾游。举目有山河之异,故于流离漂泛,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虑,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怨之文,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
《汇编唐诗十集》
仲言云:韦庄于晚唐中最超,其七绝有类盛唐者,律诗虽不甚雄,亦是可讽。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唐汝询曰:韦庄于晚唐中最超,律诗虽不甚雄,亦是可讽。
唐音癸签
韦端己体近雅正,惜出之太易,义乏闳深。
《诗源辨体》
韦庄律诗七言胜于五言……绝句在唐末诸人之上。
才调集补注
钝吟云:韦相诗声调高亮,不用晚唐人细碎苦涩工夫,是此书律诗法也。
才调集补注
韦诗调响,与晚唐诸家不同,大略不宜多,才弱也。七言四韵平平说去,遒警动人。
石洲诗话
韦庄在晚唐之末,稍为官样,虽亦时形浅薄,自是风会使然,胜于“咸通十哲”多矣。
北江诗话
韦端己《秦中吟》诸乐府,学白乐天而未到。《闻再幸梁洋》、《过扬州谒蒋帝庙》诸篇,学李义山、温方城而未到。然亦唐末一巨手也。
《五七言今体诗钞》
西昆诸公之拟玉溪,但学其隶事耳,殊滞于句下,都成死语,其馀宋初诸贤,亦皆域于许浑、韦庄辈境内。
《东目馆诗见》
韦庄流丽中感慨顿挫,语关飞动。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元稹,有排比之能,无温丽之采。专为律体,时代所尚,章台清瑟,秀发遥音;七古开宕,犹存初体。
《诗学渊源》
(庄)诗典雅绮丽,风致嫣然,七绝则王建、李益之亚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池州人。十年不窥园以苦学。懿宗咸通进士。唐末隐居九华山。工诗,风格清雅,与许棠等并称“十哲”,俱以韵律驰声。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伯迁,池州(今属安徽)人。懿宗咸通中,与许棠、喻坦之、郑谷等合称十哲。咸通末,李频主京兆府试,乔及许棠、张𧏖、周繇皆九华人,时号九华四俊。试《月中桂》诗,乔擅场,以许棠老于场屋,以为首荐。是年许棠登进士第。《唐摭言》卷一〇称乔不中科,《剧谈录》卷下亦有此说,而集中有《省中偶作》,自称“二转郎曹”,疑乔尝登咸通末进士第,抑不知此诗是否乔作。黄巢兵起,退隐九华。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七〇、《唐摭言》卷一〇、《唐才子传》卷一〇、《登科记考》卷二三“许棠”附。其诗多为五律,境界开朗壮阔。其绝句笔致秀逸,音节优美,犹有中唐格调。《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张乔,生卒年不详,池州(今安徽贵池)人。咸通中,应进士举。时京兆府试《月中桂》诗,乔诗擅场。与许棠、郑谷、喻坦之等齐名,合称“咸通十哲”。曾漫游吴越、荆襄、河洛、关中等地。黄巢兵起,罢举,归隐九华山。有《张乔诗集》二卷。《全唐诗》编诗二卷。
全唐文·卷八百六
乔。池州人。咸通中进士。黄巢之乱。隐九华山。

作品评论

唐摭言
张乔,池州九华人也。诗句清雅,夐无与伦。
唐才子传
(乔)有高致,十年窥园以苦学,诗句清雅,迥少其伦。当时东南多才子,如许棠、喻坦之、剧燕、吴宰、任涛、周繇、张𧏖、郑谷、李栖远与乔,亦称“十哲”,俱以韵律驰声。
《唐诗品》
乔之七言小诗,出于文昌律调,稍不作瘦语。时风方扇,亦与诸君联翩求出世耳。寻源远韶,安从发此致耶?
唐音癸签
张乔,咸通骑驴之客,吟价颇高。如《听琴》之幽淡,《送许棠》之惊耸,亦集中翘英。
《诗辩坻》
张乔“波影逐游人,自是游人老”,叠句可憎。
《载酒园诗话又编》
乔亦有一气贯串之妙,尤能作景语。如《华山》:“树粘青霭合,崖夹白云浓。”《赠敬亭僧》:“砌木欹临水,窗峰直倚天。”《沿汉东归》:“绝壁云衔寺,空江雪洒船。”《题郑侍御蓝田别业》:“云霞朝入镜,猿鸟夜窥灯。”《送许棠》:“夜火山头市,春江树抄船。”《思宜春寄友人》:“断虹全岑雨,斜月半溪烟。”至若“有景终年住,无机是处闲”,则又真率而妙,此殆兼两派之长。
《近体秋阳》
乔诗高清,突绽漂忽而来,迥出尘外,读之令人风生习习。
许浑以才情赡迈,雄视晚朝,每拈一题如泉涌云蒸,视张郎辈,几区区不屑,而不知一种不受烟火之气,飘萧遥越,虽百身要不能一得矣。
《石园诗话》
张乔《送许棠下第游蜀》云:“天下猿多处,西南是蜀关。”工于发端。其五七律起句,俱多挺拔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3—909 【介绍】: 唐馀杭人,一说新城人,又作新登人,字昭谏,号江东生。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改今名。以诗文名于当世。不受朱温徵召。镇海军节度使钱镠辟为掌书记,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有《谗书》、《江东甲乙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3—910 本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余杭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排行十五。举进士,十余年不第。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始为衡阳主簿。僖宗乾符三年(876)因父殁丁忧回乡。除服又往游京师,广明中遇黄巢攻陷长安,归隐于池州梅根浦。梁太祖(朱全忠)曾以谏议召,不至。依镇海节度使钱镠,光启三年(887),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掌书记。昭宗天祐三年(906)充节度判官。后梁开平二年(908)授给事中,次年迁盐铁发运副使。寓于萧山,十二月病卒。生平见沈崧《罗给事墓志》(《罗氏宗谱》引),《吴越备史》卷一,《旧五代史》本传以及《五代史补》卷一、《唐诗纪事》卷六九、《唐才子传》卷九等。今人汪德振有《罗昭谏年谱》。隐善小品文,多讽世之作。其《谗书》5卷颇享盛名。诗与宗人罗虬、罗邺齐名,称江东三罗。又与杜荀鹤、陆龟蒙、吴融、郑谷等以诗往还。诗风近于元白,雄丽坦直,通俗俊爽,诗句脍炙人口,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为谁辛苦为谁甜”等,至今传为口语。擅长咏史,各体中尤工七律。清洪亮吉云:“七律至唐末造,惟罗昭谏最感慨悲凉,沉郁顿挫,实可远绍浣花(杜甫),近俪玉溪(李商隐),……迥非他人所及。”(《北江诗话》卷六)七绝亦有特色。书目记载有《江东集》、《甲乙集》及其他著作多种。今人雍文华校辑《罗隐集》(中华书局),最为完备。今人潘慧惠有《罗隐集校注》。《全唐诗》存诗11卷又1首,《全唐诗逸》补诗1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4首,断句17。
唐诗汇评
罗隐(833-909),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本名横,大中、咸通中屡举进士不第,遂改名隐。与宗人罗邺、罗虬齐名,时号“三罗”。咸通末,为湖南观察使于瑰掌书记,官衡阳主簿。又为淮南李蔚从事。广明中,避乱归乡里。光启三年,镇海节度使钱镠表为钱塘令,迁著作郎、节度掌书记,转司勋郎中,充节度判官。后梁开平二年,授给事中。次年,迁盐铁发运使。卒。隐工诗文。咸通八年,曾自编其杂文为《谗书》,皆抗争愤激之言,词锋犀利,今存。有诗集《甲乙集》十卷,亦存。清人辑有《罗昭谏集》八卷。《全唐诗》编诗十一卷。
全唐诗补逸
罗隐字昭谏,馀杭人。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卒,年七十七。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四
隐字昭谏。馀杭人。屡举不第。光启三年。吴越王钱镠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辟掌书记。天祐三年充判官。梁开平二年授给事中。迁发运使。是年卒。年八十馀。

作品评论

唐摭言
罗隐,梁开平中累征夕郎不起。罗衮以小天倅大秋姚公使两浙,衮以诗赠隐曰:“平日时风好涕流,《谗书》虽盛一名休。寰区叹屈瞻天问,夷貊闻诗过海求。向夕便思青琐拜,近年寻伴赤松游。何当世祖从人望?早以公台命卓侯。”隐答曰:“昆仑水色九般流,饮即神仙憩即休。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缘木更难求。鸰原谩欲均馀力,鹤发那堪问旧游!遥望北辰当上国,羡君归棹五诸侯。”
北梦琐言
邺王罗绍威喜文学,好儒士,每命幕客作四方书檄,小不称旨,坏裂抵弃,自劈笺起草,下笔成文。又癖于七言诗。江头有罗隐,为钱镠客,绍威伸南阮之敬。隐以所著文章诗赋酬寄,绍威大倾慕之,乃目其所为诗集曰《偷江东》。今邺中人士,多有讽诵。
鉴诫录
(罗)隐常献卷于郑相公畋。郑女妙于篇什,每读隐诗,至“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未尝不于父前三复,似慕其才。相国或一日因隐到宅,遂留从容,命女下帘窥之。女见隐为人迂差,永不复吟隐诗矣。
旧五代史本传
(罗隐)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
《续唐三体诗》引《西清诗话》
人才高下,各有分限。少陵、太白当险阻艰难、流离困踬,杰然出语自高。至罗隐诸人,向用偏伯之国,夸雕逞奇,虽欲高,而意未尝不卑。譬之秦武阳气慨全燕,见秦王则战掉失色;淮南王虽为神仙,谒帝犹轻其举止。此岂由素习哉!天禀自然,不可强力至也。
唐才子传
(隐)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恃才忽睨,众颇憎忌。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诗文多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
唐诗品汇
(隐)工诗、长于咏物。
四友斋丛说
罗隐诗虽是晚唐,如“霜压楚莲秋后折,雨催蛮酒夜深酤”,亦自婉畅可讽。
《诗源辨体》
律诗由盛唐变至钱、刘,由钱、刘变至柳宗元、许浑、韦庄、郑谷、李山甫、罗隐,皆自一源流出;体虽渐降,而调实相承,故为正变。
《五朝诗善鸣集》
虽曰邺、隐齐名,毕竟隐雄于邺。
《载酒园诗话又编》
温、李俱善作骈语,故诗亦绮丽。隐之表启不减两生,诗独带粗豪气,绝句尤无韵度,酷类宋人,不知尔时何以名重至此!邺州罗绍威至自号其集为《偷江东》,青州王师范遣使赉礼市求其一篇,然犹武人。令狐滈登第,隐贺之,其父绹曰: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罗公一篇耳。”郑畋女频诵其诗,窥其貌寝乃已。由今视之,亦何烦尔乎?
《载酒园诗话又编》
隐亦时有警句,但不能首尾温丽。
《唐音审体》
昭谏生于有唐末造,其亡已入五代矣。今体诗气雄调响,罕与为匹。然唐人蕴藉婉约之风,至昭谏而尽;宋人浅露叫嚣之习,至昭谏而开。文章气运,于此可观世变。
戴京曾《罗昭冻集序》
罗昭谏诗,言中有响,《三百篇》后颇寓讽谏之意。或者以其语多平易而忽之,要之胜填词豪艳而无当于兴感者什佰矣。况其精邃自然处,正复不让唐之初、盛。
一瓢诗话
“三罗”其名,隐为最,虬次之,邺斯下矣。
一瓢诗话
罗昭谏为三罗之杰。调高韵响,绝非晚唐琐屑,当与韦端己同日而语。
北江诗话
七律至唐未造,惟罗昭谏最感慨苍凉,沉郁顿挫,实可以远绍浣花,近俪玉溪。盖由其人品之高,见地之卓,迥非他人所及。次则韩致尧之沉丽,司空表圣之超脱,真有念念不忘君国之思。孰云吟咏不以性情为主哉!若吴子华之悲壮,韦端己之凄艳,则又其次也。
《雨村诗话》
五代自以韩偓、韦庄二家为升堂入室,然执牛耳者必推罗江东。其诗坚浑雄博,亦自老杜得来,而绝不似宋西江派之貌袭。世人称之者少,何也?皮、陆辈雕文刻镂,近乎土木偶人,少生趣矣。
三唐诗品
专裁七律,是郑都官一流,不得其源所出。伤乱情多,时见言旨,第词无蓄意,风格告衰。
共 2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