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清豁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大章山契如庵主。
福州永泰人。
素蕴孤操。
志探祖道。
预玄沙之室。
颖悟幽旨。
玄沙记曰。
子禅已逸格。
则他后要一人侍立也无。
师自此不务集徒。
不畜童侍。
隐于小界山。
刳大朽杉。
处其中。
容身而已。
凡游僧至。
皆随扣而应。
有问生死到来。
如何回避。
师曰。
符到奉行。
曰。
然则被生死拘将去也。
师曰。
阿㖿㖿。
清豁冲煦闻师名。
造之值师采粟。
问曰。
道者如庵主在何所。
师曰。
从何处来。
曰。
山下来。
师曰。
因何得到这里。
曰。
这里是何处所。
师揖曰。
那下吃茶去。
二公方省是。
师遂至庵。
夜睹豺虎奔至庵前。
自然驯扰。
有诗曰。
行不等閒行。
谁知去住情。
一餐犹未饱。
万户勿聊生。
非道应难伏。
空拳莫与争。
龙吟云起处。
闲啸两三声。
二公。
寻于大章山创庵。
请师居之。
两处孤坐。
垂五十二载而化。
亦永泰人。
少聪敏。
鼓山国师。
与落发。
初谒大章。
后参睡龙。
龙一日问曰。
阇黎。
见何尊宿来。
还悟也未。
曰。
清豁常访大章。
得个信处。
睡龙于是上堂。
集大众召曰。
清豁阇黎
出对众烧香说悟处。
老僧与汝證明。
师乃拈香曰。
香已拈了。
悟即不悟。
睡龙大悦而许之。
僧问。
家贫遭劫时如何。
师曰。
不能尽底去。
曰。
为甚么不尽底去。
曰。
贼是家亲。
是家亲。
为甚翻成家贼。
师曰。
内既无应外不能为。
忽然捉败功归何所。
师曰。
赏亦未曾闻。
曰。
恁么即劳而无功也。
曰功不无成但不处。
为何不处。
师曰。
不见道太平本是将军定。
未许将军见太平。
师后将顺世。
忽舍众入山。
乃遗偈曰。
世人休说路行难。
鸟道羊肠只尺间。
珍重苧溪溪畔水。
汝归沧海我归山。
即往贵湖卓庵。
未几。
谓门人曰。
吾灭后。
将遗骸施诸虫蚁。
勿置坟塔。
言讫入湖头山。
坐磐石。
俨然而化。
门人禀遗命。
延留七日。
竟无虫蚁侵食。
遂就阇维。
散于林野。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闽之黄檗山寺僧也。
素习禅定。
其心学之妙。
尤足以长雄群众。
每谓其徒曰。
生死轮回三界。
以其有无始业倩在也。
苟能尽偿。
则究竟解脱。
出三界矣。
闻者皆莫喻其指。
广明间。
巢𡨥充斥。
一日休出寺门外。
脱衣裸坐磐石上。
且曰。
今日吾冤对至矣。
吾其可无待乎。
然吾伽蓝清净地。
吾又敢以吾尸污之哉。
顷之𡨥大至。
剚刃其颈。
略无血。
𡨥惊。
因罗拜悔罪而去。
门弟子景先。
阇维之。
得舍利七颗。
建塔以葬。
僧清豁著文。
颂其德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鸿休。
不知何许人也。
神宇标挺玄机斡运。
居闽黄檗山寺。
丛萃毳客。
示教之外[慌-芒+口]然怡乐。
恒言。
宿债须偿。
偿尽则何忧何惧。
物我俱逍遥矣。
人皆不喻其旨。
及广明之际巢寇充斥。
休出寺外脱纳衣于松下磬石之上。
言曰。
誓不污清净之地。
而安详引颈待刃。
刃下无血。
贼翻惊异罗拜忏悔焉。
门弟子景先阇维其尸。
收舍利七颗。
囊而宝之。
有笃信者以菽粒如数易之。
追之靡及。
遂往筮焉。
占之曰。
死生贵贱罔分吾卦。
在靡在之失宁失矣。
孰知其然也。
洎获寘之于塔。
分之七粒缄于琉璃器中。
莹然光色时僧清豁著文作颂纪德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况,字重眉,姓蔡氏,同安甪里人也。
夙根神颖,髫龄就塾,虽抱儒经,已具佛性。
因投龙池岩礼惟云为师,勤习净行,弗惮寒暑。
年二十一,始从披剃。
掩关三载,拜诵《华严》致诚百万,又阅藏教中有云能三日不食七日不食者,俱力行之。
但日夜思谛,终非究竟。
有禅客自金粟至,具道费隐棒喝接人最直捷法门。
况闻之,喜曰:“吾固疑有是,可效春蚕作茧,徒自缚乎?
”即破关而出。
日夕咨参,未有入处,适雪峰亘从罗山至龙池,与之盘桓。
一日,问曰:“如何是第一义?
”况拟议,峰便掌云:“这钝置阿师。
”况云:“请师道。
”峰才启唇,况遂以手掩之,峰乃笑云:“向汝道了也。
”况亦爽然有省,然胸臆犹滞。
偶过戏场于人丛中,见其举首向上,鼻孔一一俱见唇上,觉碍滞之胸涣尔解释,遂作偈曰:“二十年来被孰瞒,刚才放下便平安。
早知鼻孔在唇上,总不者中觅易难。
”乃诣黄檗隐元处随众参请,不露锋铓。
明年出岭,叩金粟费隐,亦默契之。
时值严冬,潜颖众中,自居樵汲,手足冻皴,亦不暇恤。
尝有偈曰:“牯牛无贯四方周,放去收来得自由。
蹄角虽然未显露,分明触处便昂头。
”时年二十八,始受具。
明年春,还闽途中,作偈有“今朝踏破芒鞋底,赤脚迢迢入闽山”之句。
归则仍就龙池,键关三稔。
后值雪峰出主芙蓉,一日,问:“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汝作么生?
”况但云:“仲夏酷烦,幸自珍重。
”雪峰默许之。
未几,受峰付属,即旋泉南居清溪贵湖龙安,寺为唐清豁禅师退隐旧址,编茅为屋,翛然自得。
雪峰至泉昭庆,况充首座,立僧秉拂,发挥宗乘,旨趣亹亹,倾动四来。
继席南山,千指围绕,三冬学足,启迪尤多。
闵司马子奇请住隆寿,兵燹之馀,寺宇凋残,而近寺兵众杂处,尤难调摄,况躬率行道,接以等慈,莫不倾服,丛席改观。
历十数载,忽尔辞退,请还旧山,留之不得。
无何,世局变更,郡城内外,几频危殆,人始知其先见云。
以康熙十四年乙卯三月二十六日示寂,寿六十有六,腊三十有四,塔于青林之麓,释超弘为之志铭,称其知鉴莹朗而器量舍弘,人莫窥其涯际,时以为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