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史安之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昙颖(九八九~一○六○),俗姓丘,字达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南岳十一世(《五灯会元》卷一二谓南岳下十世)谷隐聪禅师法嗣。年十三依龙兴寺。长游京师,与欧阳修为友。东游,初住舒州香炉峰,移住润州,主明州雪窦,又移住金山龙游寺。仁宗嘉祐五年卒,年七十二。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七、《五灯会元》卷一二、《四明山志》卷二。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
昙颖(九八九——一○六○),字达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丘氏子。出家龙兴寺,与欧阳修、刁景纯等游,于书无所不读,所为词章多出尘语。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七。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七
禅师名昙颖。
生钱塘丘氏。
年十三。
依龙兴寺为大僧。
神情秀特。
于书无所不观。
为词章多出尘语。
十八九游京师。
时欧阳文忠公。
在场屋。
颖识之。
游相乐也。
初谒大阳明安禅师。
问。
洞上特设。
偏正君臣意。
明何事。
明安曰。
父母未生时事。
又问。
如何体会。
明安曰。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颖惘然弃去。
至石门。
谒聪禅师。
明安之语。
曰师意如何。
聪曰。
大阳不道不是。
但口门窄。
满口说未尽。
老僧即不与么。
颖曰。
如何是父母未生事。
聪曰。
粪墼子。
又问。
如何是夜半正明。
天晓不露。
聪曰。
牡丹丛下睡猫儿。
颖愈疑骇。
日扣之。
竟无得益。
自奋曰。
吾要以死究之。
不解终不出山。
聪一日见普请。
问曰。
今日运薪乎。
颖曰然运薪。
聪曰。
云门尝问。
人般柴。
柴般人。
如何会。
颖不能对。
聪因植杖石坐。
笑曰。
此事如人学书。
点画可效者工。
否者拙。
何故如此。
未忘法耳。
如有法执。
故自为断续。
当笔忘手。
手忘心。
乃可也。
颖于是默契其旨。
良久曰。
如石头曰。
执事元是迷。
契理亦非悟。
既曰契理。
何谓非悟。
聪曰。
汝以此句为药语。
为病语。
颖曰。
是药语。
聪呵曰。
汝乃以病为药。
又可哉。
颖曰。
事如函得盖。
理如箭直锋。
妙宁有加者。
而犹以为病。
兹寔未谕。
聪曰。
借其妙至是。
亦止明理事而已。
祖师意旨智。
识所不能到。
矧事理能尽乎。
故世尊曰。
理障碍正知见。
事障能续生死。
颖恍如梦觉。
曰如何受用。
聪曰语不离窠臼。
安能出盖缠。
颖叹曰。
才涉唇吻。
便落意思。
皆是死门。
终非活路。
即日辞去。
过京师。
寓止驸马都尉李端愿之园。
日夕问道。
一时公卿多就见。
闻其议论。
随机开悟。
李公问曰。
人死识归何所。
答曰。
未知生。
焉知死。
李公曰。
生则端愿已知。
曰。
生从何来。
李公拟议。
颖揕其胸。
曰。
秖在这里。
思量个什么。
对曰。
会也。
只知贪程。
不觉蹉路。
颖拓开曰。
百年一梦。
又问。
地狱毕竟是有是无。
答曰。
诸佛向无中说有。
眼见空华。
大尉就有中觅无。
手𭢈水月。
堪笑。
眼前见牢狱不避。
心外见天堂欲生。
殊不知。
欣怖在心。
善恶成境。
大尉但了自心。
自然无惑。
进曰。
心如何了。
答曰。
善恶都莫思量。
又问。
不思量后。
心归何所。
颖曰。
且请太尉归宅。
颖东游初。
住舒州香炉峰。
移住润州因圣。
太平隐静。
明雪窦。
又移住金山龙游寺。
嘉祐四年除夕。
遣侍者持书。
别扬州刁景纯学士。
曰。
明旦当行。
不暇相见。
厚自爱。
景纯开书大惊。
曰当奈何。
复书决别而已。
中夜候吏报。
扬州驰书。
船将及岸。
颖欣然遣挝鼓。
升座叙出世本末。
谢裨赞丛林者。
劝修勿怠。
曰吾化。
当以贤监寺次补。
下座。
读景纯书毕。
大众拥步。
上方丈。
颖跏趺。
挥令各远立。
良久乃化。
五年元日也。
阅世七十有二。
坐五十有三夏。
颖英气压诸方。
荐福怀禅师。
诵十玄谈。
至祖意。
颖曰。
当曰十圣未明此旨。
特以声律不恊。
故耳。
三贤十圣序。
不如是。
怀曰。
宗门无许事。
颖熟视。
以手画按。
作十字曰。
汝识此字乎。
汝以谓甑箅耳。
怀无能言颖。
拂衣去。
曰。
我要与汝斗死。
生吾不敌汝也。
赞曰。
东坡曰。
佛法浸远。
真伪相半。
寓言指法。
大率相似。
至于二乘禅定。
外道神通。
非我肉眼所能勘验。
然临死生祸福之际。
不容伪矣。
吾视颖之谢世。
无以异人适城市之易。
然真大丈夫也哉。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昙颖,字达观。姓丘氏,钱塘人。得法谷隐聪。颖性爽直,语言率真。取譬晓人,以近喻远。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或杂嵬琐谐谭。尝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堂辄追念旧恶,慢詈累日,有一僧心非之,竟诣丈室,面数颖过,颖颔之而不言,而僧因从此悟去,乃以信香嗣颖法。颖有文采,名人多与之游。主雪窦时,梅尧臣送之诗曰:“朝从雪窦请,暮卷雪衲轻。莫问居士病,自从他方行。吴霜点髭根,海鸟随众迎。安隐彼道场,万事都忘情。”“处山无厌山,林鸟正关关。月入潭心白,花明谷口间。采薪能自至,流水不知还。闻欲观沧海,高峰峻亦攀。”颖尝游上雪窦,亦有诗曰:“下雪窦游上雪窦,过云峰后望云峰。如趋仙府经三岛,似入天门彻九重。无日不飞丹洞鹤,有时忽起隐潭龙。只应奉诏西归去,此境何由得再逢。”政和五年,建亭于山麓,以憩行人。颖又有《四明十题》,梅尧臣和之,并见《山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2—1069 【介绍】: 宋僧。信州玉山人,俗姓章。年十一出家,十九落发受戒,住隆兴黄龙寺。云游江南诸地求法,初依泐潭,再谒石霜、慈明,言下大悟,开法同安。尝发三问,学者莫契其旨,丛林目之为黄龙三关。卒谥普觉。
全宋诗
释慧南(一○○三~一○六九),一作惠南,信州(今江西上饶)人。俗姓章。为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圆禅师法嗣,住隆兴府黄龙寺。神宗熙宁二年卒,年六十七。谥普觉禅师(《禅林僧宝传》卷二二)。今录偈颂四首。
全宋文·卷五九四
慧南(一○○二——一○六九),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俗姓章氏。少习儒,通经史,能文。十一岁出家,初依泐潭怀澄学云门禅,后往依临济宗大师石霜楚圆于南岳,言下大悟,遂嗣之。后开法同安,四众趋归。景祐三年,住南昌黄龙山崇恩院,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转语接引学人,法席之盛,追比马祖、百丈,遂开临济宗黄龙一派。熙宁二年卒,年六十八。大观中追谥普觉。有《黄龙慧南禅师语录》一卷(存)。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二。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依泐潭澄禅师。分座接物。名振诸方。偶同云峰悦禅师游西山。话及云门法道。峰曰。澄公虽是云门之后。法道异矣。南诘其所以异。峰曰。云门如九转丹砂。点铁成金。澄公药永银。徒可玩。入煅则流去。南怒。以枕掷之。峰虽谢过。而又曰。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澄公有法授人死语也。死语其能活人乎。即背去。南挽之曰。若如是。则谁可汝意。峰曰。石霜圆。手段出诸方。公宜见之。不可后也。南默计曰。悦师翠岩。使我见石霜。于悦何有哉。即造石霜。及中途。闻慈明不事事忽丛林。无意见之。遂登衡岳。谒福严贤禅师。贤命掌书记。俄贤卒。郡守请慈明补之。既至。目其贬剥诸方。件件数为邪解。南为之气索。遂造其室。欲行师资礼。明曰。书记已领徒游方。设使有疑。可坐商略。不必作是行径。南哀恳愈切。明曰。公学云门禅。必善其旨。如云放洞山三顿棒。是有吃棒分耶。是无吃棒分耶。南曰。是有吃棒分。明色庄曰。若尔则从朝至暮。鹊噪鸦鸣。亦有吃棒分。即端坐受南炷香作礼。明复问曰。赵州谓台山婆子。我为汝勘破了也。且道那里是他勘破婆子处。南汗下不能加答。连日入室请决。明唯诟骂而已。一日南曰。骂岂慈悲法施耶。明曰。汝作骂会耶。南于是大悟。遂作颂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雠。呈慈明。明许可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二
禅师章氏。
讳惠南。
其先信州玉山人也。
童龆深沉。
有大人相。
不茹荤。
不嬉戏。
年十一弃家。
师事怀玉定水院智銮。
尝随銮出。
道上见祠庙。
辄杖击火毁之而去。
十九落发。
受具足戒。
远游至庐山归宗。
老宿自宝集众坐。
而公却倚实。
时时眴之。
公自是坐必跏跗。
行必直视。
至栖贤依諟禅师。
諟莅众进止有律度。
公规摸之三年。
辞渡淮。
依三角澄禅师。
澄有时名。
一见器许之。
及澄移居泐潭。
公又与俱。
澄使分座接纳矣。
而南昌文悦见之。
每归卧叹曰。
南有道之器也。
惜未受本色钳锤耳。
会同游西山。
夜语及云门法道。
悦曰。
澄公虽云门之后。
然法道异耳。
公问所以异。
悦曰。
云门如九转丹砂。
点铁作金。
澄公药汞银。
徒可玩。
入锻即㳅去。
公怒以枕投之。
明日悦谢过。
又曰。
云门气宇如王。
甘死语下乎。
澄公有法。
受人死语也。
死语其能活人哉。
即背去。
公挽之曰。
即如是。
谁可汝意者。
悦曰。
石霜楚圆手段。
出诸方。
子欲见之。
不宜后也。
公默计之曰。
此行脚大事也。
悦师翠嵓。
而使我见石霜。
见之有得。
于悦何有哉。
即日辨装。
中涂闻慈明不事事。
慢侮少丛林。
乃悔欲无行。
留萍乡累日。
结伴自收县登衡岳。
寓止福严。
老宿号贤叉手者。
大阳明安之嗣。
命公掌书记。
泐潭法侣。
闻公不入石霜。
遣使来讯。
俄贤卒。
郡以慈明领福严。
公心喜之。
且欲观其人。
以验悦之言。
慈明既至。
公望见之。
心容俱肃。
闻其论。
多贬剥诸方。
而件件数。
以为邪解者。
皆泐潭密付旨决。
气索而归。
念悦平日之语。
翻然改曰。
大丈夫。
心膂之间。
其可自为疑碍乎。
趋诣慈明之室曰。
惠南以闇短。
望道未见。
比闻夜参。
如迷行得指南之车。
然唯大慈。
更施法施。
使尽馀疑。
慈明笑曰。
书记已领徒游方。
名闻丛林。
借有疑。
不以衰陋鄙弃。
坐而商略。
顾不可哉。
呼侍者进榻。
且使坐。
公固辞。
哀恳愈切。
慈明曰。
书记学云门禅。
必善其旨。
如曰放洞山三顿棒。
洞山于时应打。
不应打。
公曰。
应打。
慈明色庄而言。
闻三顿棒声。
便是吃棒。
则汝自旦及暮。
闻鸦鸣鹊噪。
钟鱼鼓板之声。
亦应吃棒。
吃棒何时当已哉。
公瞠而却。
慈明云。
吾始疑不堪汝师。
今可矣。
即使拜。
公拜起。
慈明理前语曰。
脱如汝会云门意旨。
则赵州尝言。
台山婆子。
被我勘破。
试指其可勘处。
公面热汗下。
不知答。
趋出。
明日诣之。
又遭诟骂。
公惭见左右即曰。
政以未解。
求决耳。
骂岂慈悲法施之式。
慈明笑曰。
是骂耶。
公于是默悟其旨。
失声曰。
泐潭果是死语。
献偈曰。
杰出丛林是赵州。
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
行人莫以路为雠。
慈明以手点没字顾公。
公即易之。
而心服其妙密。
留月馀辞去。
时季三十五。
游方广后洞。
识泉大道。
又同夏。
泉凡圣不测。
而机辩逸群。
拊公背曰。
汝脱类汾州。
厚自爱。
明年游荆州。
乃与悦会于金銮。
相视一笑曰。
我不得友兄及谷泉。
安识慈明。
是秋北还。
独入泐潭。
澄公旧好尽矣。
自云居游同安。
老宿号神立者。
察公倦行役。
谓曰。
吾住山久。
无补宗教。
敢以院事累子。
而郡将雅知公名。
从立之请。
不得已受之。
泐潭遣僧来。
审提唱之语。
有曰。
智海无性。
因觉妄以成凡。
觉妄元虚。
即凡心而见佛。
便尔休去。
谓同安无折合。
随汝颠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
僧归举似澄。
澄为不怿。
俄闻嗣石霜。
泐潭法侣多弃去。
住归宗。
火一夕而烬。
坐抵狱。
为吏者。
百端求其隙。
公怡然引咎。
不以累人。
唯不食而已。
久而后释。
吏之横逆。
公没齿未尝言。
住黄檗结庵于溪上。
名曰积翠。
既而退居曰。
吾将老焉。
方是时江湖闽粤之人。
闻其风而有在于是者。
相与交武。
竭蹶于道。
唯恐其后。
虽优游厌饫。
固以为有馀者。
至则怃然自失。
就弟子之列。
南州高士潘兴嗣延之。
尝问其故。
公曰。
父严则子孝。
今来之训。
后日之范也。
譬诸地尔。
隆者下之。
洼者平之。
彼将登于千仞之上。
吾亦与之俱。
困而极于九困之下。
吾亦与之俱。
伎之穷。
则妄尽而自释也。
又曰。
姁之妪之。
春夏之所以生育也。
霜之雪之。
秋冬之所以成熟也。
吾欲无言。
得乎。
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语。
问学者。
莫能契其旨。
天下丛林。
目为三关。
脱有詶者。
公无可否。
敛目危坐。
人莫涯其意。
延之又问其故。
公曰。
已过关者。
掉臂径去。
安知有关吏。
从吏问可否。
此未透关者也。
住黄龙法席之盛。
追媲泐潭。
马祖。
百丈大智。
熙宁二年三月十七日。
馔四祖惠日两专使。
会罢越。
跏趺寝室前。
大众环拥。
良久而化。
前一日说偈。
又七日阇维。
得五色舍利。
塔于山之前嶂。
阅世六十有八。
坐五十夏(或云。
阅世六十有六。
坐三十有七夏)。
大观四年春。
敕谥普觉。
赞曰。
山谷论临济宗旨曰。
如汉高之收韩信。
附耳语而封王。
即卧内而夺印。
伪游云梦。
而缚以力士。
绐贺陈狶。
而斩之钟室。
盖汉高无杀人剑。
韩信心亦不死。
宗师接人。
病多如此。
临济宗旨。
止要直下分明。
钳锤付在嫡子亲孙。
予观黄龙。
以三关语。
锻尽圣凡。
盖所谓嫡子亲孙。
本色钳锤者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1 【介绍】: 宋绍兴馀姚人,字续古,号疏寮。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历校书郎、会稽主簿、处州守。为官贪酷,谄事韩侂胄,为人所不齿。其读书以奥僻为博,作文以怪涩为奇。有《疏寮小集》、《剡录》、《史略》、《子略》、《骚略》、《纬略》、《蟹略》、《砚笺》、《唐乐曲谱》、《唐科名记》等。
全宋诗
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清康熙《鄞县志》卷一○),一说馀姚(今属浙江)人(清光绪《馀姚县志》卷二四)。
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调会稽县主簿。
宁宗庆元六年(一二○○)通判徽州,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为著作佐郎。
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知处州。
晚家于越,为嵊令史安之作《剡录》。
有《疏寮小集》、《剡录》、《子略》、《蟹略》、《骚略》、《纬略》等。
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宋史翼》卷二九。
 高似孙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疏寮小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集),为第一卷。
以辑自《四库全书》本《蟹略》、《百川学海》本《骚略》之诗,为第二卷。
后村诗话》、《天台续集别编》等书所录之诗及断句,编为第三卷。
全宋文·卷六六四七
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文虎子。少有俊声,登淳熙十一年进士,为会稽县主簿。历官校书郎,著作佐郎,徽州通判,后为礼部侍郎、知处州,以中大夫提举崇禧观。卒赠通议大夫。似孙博雅好古,著有《剡录》、《史略》、《子略》、《纬略》、《骚略》、《疏寮集》、《文苑英华纂要》等,今多存。见《宋史翼》卷二九,《南宋馆阁录》卷八,《直斋书录解题》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