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吕夷简

相关人物:共 32 位
共 3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1—1047 【介绍】: 宋濮州鄄城人,祖籍赵郡,字复古。
真宗景德二年进士第一。
历将作监丞、翰林学士。
熟知陕西驻军及粮储,为真宗赏识。
天禧间,历给事中、参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
与丁谓不和,出知郓州。
仁宗初反对立刘氏为皇后,贬衡州团练副使。
后复相。
复与吕夷简交恶,贬官。
卒谥文定。
全宋诗
李迪(九七一~一○四七),字复古,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东都事略》卷五一)。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授将作监丞,通判徐州、兖州。四年,迁著作郎、直史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六)。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知亳州(同上书卷八二)。八年,知永兴军。九年,为陕西都转运使,入为翰林学士(同上书卷八五、八六)。天禧元年(一○一七),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同上书卷九○)。四年,为吏部侍郎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即位,因忤丁谓贬衡州团练副使。不久,起知舒州。历知江宁、兖、青、河南、河阳等州府。仁宗亲政,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祐二年(一○三五),罢知亳州(同上书卷一一六)。多次出入内外,以太子太傅致仕。庆历七年卒(《乐全集》卷三六《李公神道碑铭》),年七十七。谥文定。《宋史》卷三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五
李迪(九七一——一○四七),字复古,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
景祐二年进士第一。
历徐、兖通判,郓、亳知州,进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永兴军,徙陕西都转运使,入为翰林学士。
天禧元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四年,继寇准为相。
旋因与丁谓不和,出知郓州。
刘太后听政,贬衡州团练副使。
明道二年,仁宗亲政后,自工部尚书知河阳召为资政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寻复相。
景祐二年,以与吕夷简不和,出知密、徐、兖等州。
以太子太傅致仕。
庆历七年卒,年七十七。
见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六《李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三一○本传。

人物简介

简介
益州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人。
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
真宗病重,朝政多由刘娥裁决。
宋真宗病逝时,遗命刘娥为皇太后,权同听政,辅佐仁宗。
仁宗即位时,年龄幼小,刘娥垂帘听政。
听政期间,听从王曾和吕夷简等人建议,把天书随同真宗一起葬入永定陵,下令禁止兴建宫观,废除宫观使。
设置谏院以了解下情,严惩贪污以澄清吏治,重视水利以发展农业,发行官交子以通天下之有无。
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8—1038 【介绍】: 宋青州益都人,字孝先。
真宗咸平五年进士第一。
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
曾规谏真宗造天书、大建玉清昭应宫事。
仁宗立,刘太后听政,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廷倚以为重。
以裁抑太后姻亲,罢知青州。
景祐元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复拜相,封沂国公。
因与吕夷简不协,俱罢,出判郓州。
卒谥文正。
有《王文正公笔录》。
全宋诗
王曾(九七八~一○三八),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真宗咸平五年(一○○二),试礼部及殿试皆为第一,除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入翰林为学士。天禧四年(一○二○)擢为中书侍郎。仁宗天圣三年(一○二五)改门下侍郎。景祐元年(一○三四)迁枢密使。二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宝元元年卒,年六十一(《隆平集》卷五作六十)。谥文正。有《王文正笔录》(《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宋祁《王文正公曾墓志铭》、卷四四富弼《王文正公曾行状》),不传。《宋史》卷三一○有传。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三一九
王曾(九七八——一○三八),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咸平五年,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景德初,迁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迁翰林学士,两度为参知政事。仁宗初立,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王钦若卒,以门下侍郎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以忤太后意,天圣七年出知青州,改天雄军,判河南府。景祐元年为枢密使,明年再入相,封沂国公。四年罢,出判郓州。宝元元年冬卒,年六十一,谥文正。著有《九域图》三卷、《契丹志》一卷、《王文正公笔录》一卷(存)。《宋史》卷三一○有传。
董希颜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三
董希颜,真宗咸平二年曾举进士落第。
仁宗天圣初知深州。
后为权大理少卿公事、国子博士。
五年,诏宰臣吕夷简等参定令文,命希颜充详定编敕所详定官,「精习法令,编录有绪」,为时所称。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四、食货一之二一、食货二○之七、刑法一之四。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九
韩渎(?
——一○四三),明道二年宰相李迪奏除为殿中侍御史,寻出知岳州。
景祐初复入为侍御史,为开封府判官。
三年五月,希吕夷简意,请以范仲淹「朋党」榜朝堂,迁刑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澶州。
后任京东转运使,迁兵部员外郎。
宝元中又曾为益州转运使。
终工部郎中、直史馆,庆历三年卒。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一三、一一六、一一八、一二七等卷,《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五,宋庠《元宪集》卷二六《韩渎可兵部员外郎制》,司马光《司马文正集》卷七五《玉城县君墓志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5—1051 【介绍】: 宋江州德安人,字子乔。
以父战契丹死,授丹阳主簿。
真宗景德四年举贤良方正科。
累迁知制诰。
仁宗天圣五年,除枢密副使。
七年,拜参知政事。
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合,复为枢密副使。
康定中除陕西经略安抚使,怯于用兵西夏,自请解兵权,改判河中府。
庆历三年召拜枢密使,为台谏所攻,改知亳州。
七年,复为枢密使,旋再被论罢,出知河南府。
有才智,然尚权术,性贪婪,世人目为奸邪。
卒谥文庄。
有《文庄集》、《古文四声韵》。
全宋诗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初以父荫为润州丹阳县主簿,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襄州。历知黄、邓、寿、安、洪、颍、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一○四七)为宰相,旋改枢密吏,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谥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夏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庄集》为底本,参校清张杰过录、孔继涵跋本(简称孔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史记》、《三国志》、《天台续集》等书。另从《天台续集》、《宋诗略》等书辑得集外诗六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三三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
父承皓,与契丹力战死,录竦为润州丹阳县主簿。
景德四年举贤良方正科,累迁知制诰,出知诸州。
天圣三年复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学士,迁枢密副使。
七年拜参知政事。
吕夷简不合,寻罢为枢副,复出知州府。
宝元初,入为三司使,赵元昊反,出知永兴军,徙泾州,还判永兴军兼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
自请解兵柄,改判河中府,徙蔡州,改知亳州,复拜河阳三城节度使、判并州。
庆历七年,拜同平章事、判大名府,改枢密使,封英国公。
罢知河南府,加兼侍中,进郑国公。
皇祐三年卒,年六十七,谥文庄。
竦资性明敏,好学,经史百家,外至佛老,无不通晓。
文章典雅藻丽,朝廷典策多以属之。
有集一百卷,策论十三卷,又著《古文四声韵》五卷(存)。
见《华阳集》卷三五《夏文庄公神道碑》及《宋史》卷二八三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宋州楚丘人,字仲纲。李昌龄从子。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历知歙、于潜、剡、灵池诸县,皆有惠政。拜监察御史,累进侍御史。建言加强西北边防,推荐种世衡等人,又奏罢贡余物遗近臣。后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泰州。性方介,有吏材,笃于交游。范仲淹被谪,唯纮出郊饯之;又尝移任子恩官于其亡友刘颜之子。
全宋文·卷三二○
李纮,字仲纲,应天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人,克明子,昌龄从子。
大中祥符元年进士。
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歙县。
历知于潜、南新、剡县,所至有惠爱。
天禧二年,以吕夷简荐,改著作佐郎,监丹阳县酒税,知灵池县。
拜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判三司开拆司,改盐铁判官。
历梓州、陕西、河北转运使。
官至龙图阁学士、知秦州,卒。
宋史》卷二八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3 【介绍】: 宋润州丹阳人,字安道。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进士。
累官殿中丞,为秘阁校理。
出知常州,历淮南转运副使,兼发运司事,于真、楚、泰州及高邮军置斗门以利蓄泄灌溉;又增常平仓储积备荒。
召修起居注。
西夏起兵,论恢复民兵,施行于河东路,为诸路效仿。
进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驭吏严肃。
吕夷简所忌,出知宣州。
上《御戎要略》、《边防杂事》。
官终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
全宋诗
吴遵路(九八八~一○四三),字安道,丹阳(今属江苏)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进士。仁宗天圣中历知崇、洪、宣州,徙陕西都转运使,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庆历三年卒,年五十六(《东都事略》卷一一五)。事见《京口耆旧传》卷三《吴淑传》,《宋史》卷四二六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三二九
吴遵路(九八八——一○四三),字安道,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吴淑子。大中祥符五年进士。累官殿中丞,为秘阁校理。上奏忤章献太后,出知常州。明道中为司封员外郎、权开封府推官,改三司盐铁判官,加直史馆,为淮南转运副使。景祐中迁工部郎中,坐失按降知洪州。康定元年除天章阁待制,进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庆历初出知宣州,后徙陕西都转运使,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庆历三年卒,年五十六。《宋史》卷四二六有传,又见《隆平集》卷一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三、一一九、一二六、一三一、一三二、一四○。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
言法华者。
莫知其所从来。
初见之于景德寺。
七俱胝院。
梵相奇古。
直视不瞬。
口吻衮衮。
不可识。
相传言。
诵法华经。
故以为名。
时独语笑。
多行市里。
褰裳而趋。
或举手画空。
伫立良久。
从屠沽游。
饮啖无所择。
道俗共目为狂僧。
丞相吕许公
问佛法大意。
对曰。
本来无一物。
一味总成真。
僧问世有佛否。
对曰。
寺里文殊。
有问。
师凡耶圣耶。
举手曰。
我不在此住。
至和三年。
仁宗始不豫。
国嗣未立。
天下寒心。
谏官范镇首发大义。
乞择宗室之贤者使摄储贰。
以待皇嗣之生。
退居藩服。
不然。
典宿卫尹京邑。
以系天下之望。
并州通判司马光亦以为言。
凡三上疏。
一留中。
二付中书 上夜焚香默祷曰。
翌日化成殿具斋。
虔请法华大士。
俯临无却。
清旦 上道衣凝立。
以待。
俄驰奏。
言法华。
自右掖门径趍。
将至𥨊殿。
侍卫呵止不可 上笑曰。
朕请而来也。
有顷至。
辄升御榻。
跏趺而坐。
受供讫。
将去 上曰。
朕以储嗣未立。
大臣咸以为言。
侵寻晚暮。
嗣息有无。
法华其一决之。
师索笔引纸。
连书曰。
十三十三。
凡数十行。
掷笔无他语。
皆莫测其意。
其后 英宗登极。
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
方验前言也。
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
将化谓人曰。
我从无量劫来。
成就逝多国土。
分身扬化。
今南归矣。
语毕右胁而寂。
赞曰。
如来世尊曰。
我灭度后。
敕诸菩萨。
及阿罗汉。
应身生彼。
末法之中。
作种种形。
度诸轮转。
或作沙门。
白衣居士。
人王宰官。
童男童女。
如是乃至淫女寡妇。
奸偷屠贩。
与其同事。
称赞佛乘。
令其身心。
入三摩地。
终不自言。
我真菩萨。
真阿罗汉。
泄佛密因。
轻言末学。
唯除命终。
阴有遗付。
言法华临终乃曰。
我从无量劫来。
成就逝多国土。
分身扬化是也。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言法华者。
莫知其所从来。
梵相奇古。
语言无忌。
出没不测。
多行市里。
褰裳而趋。
或举指画空。
伫立良久。
与屠沽者游。
饮啖无所择。
道俗共目为狂僧。
时至景德寺七俱胝院。
丞相吕许公
问佛法大意。
答曰。
本来无一物。
一味总成真。
僧问。
世有佛否。
对曰。
寺里文殊有。
问。
师凡耶圣耶。
举手曰。
我不在此住。
至和三年。
仁宗始不豫。
国嗣未立。
天下寒心。
谏官范镇。
首发大义。
乞择宗室之贤者。
使摄储贰。
以待皇储之生。
并州通判司马光。
亦以为言。
凡三上疏。
上夜焚香默祷曰。
翼日化成殿具斋。
虔请法华大士。
俯临无却。
清旦上道衣凝立以待。
俄驰奏言。
法华自右掖门径趋。
将至寝殿。
侍卫呵止不可。
上笑曰。
朕请而来也。
辄升御榻趺坐。
受供讫将去。
上曰。
朕以储嗣未立。
大臣咸以为言。
侵寻晚暮嗣息有无。
师其一决之。
师索笔引纸。
连书曰。
十三十三。
凡数十行。
掷笔无他语。
皆莫测其意。
其后英宗登极。
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
方验前言也。
吕申公蒙正居政府日。
焚疏请师斋。
翼旦师至坐堂上。
公将出。
念当拜不当拜。
师大呼曰。
吕老子。
快出来。
拜亦得。
不拜亦得。
吕大惊。
遽出拜之。
斋毕。
问未来休咎。
师索笔书亳州二字。
及后罢相知亳州始悟。
天衣怀公。
依景德时。
与师遇。
拊怀背曰。
临济德山去。
怀因奋而游禅。
遂大振云门之道。
儿孙珠走而玉跃。
师言于是乎验。
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将化。
谓人曰。
我从无劫来。
成就逝多国土。
分身扬化。
今南归矣。
言毕右胁而寂。
或作寿春许氏子。
弱冠游东都。
得度于俱胝院。
留讲肆之久。
一日读云门录。
忽契悟。
遂获感通焉。
河南志曰。
志言。
姓许氏。
自寿春来。
居东京景德寺。
为人卜休咎。
书纸挥翰甚疾。
字体遒劲。
初不可晓。
后多验。
有具斋荐鲙者。
则并食之。
临流而吐。
化为小鲜。
群泳而去。
海客遇风且没。
见僧操絙引舶而济。
客至都下。
志言谓客曰。
非我汝奈何。
客犹记其貌。
真引舟者也。
后卒。
仁宗以真身塑像置寺中。
榜曰显化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9—1052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希文。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
历秘阁校理、右司谏、权知开封府。
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图》论用人是非,忤吕夷简,出知饶、润、越三州。
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改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守边数年,负防御西夏重任。
庆历三年,入为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
上十事疏,推行新政,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
官终户部侍郎、知青州。
卒谥文正。
工诗文及词,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
有《范文正公集》。
全宋诗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历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词学图录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苏州吴县。庆历间授参知政事,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词一卷,见《彊村丛书》。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举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亳州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名。历秘阁校理、右司谏、知睦州、苏州、权知开封府。直言立朝,屡遭贬黜。历知饶、润、越州,进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庆州,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与韩琦、文彦博等俱为陕西名帅。庆历三年,除枢密副使,寻拜参知政事。针对北宋建立以来形成的积弊,主持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五年,罢政,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改知邓、杭、青、颍诸州。皇祐四年卒,谥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议十七卷、政府论事二卷、尺牍五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共 3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