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严羽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4—1520 【介绍】: 明人,自称关中(今陕西)人,字太初,自号太白山人。风仪秀朗,踪迹奇诘,乌巾白帢,铁笛鹤瓢,遍游名胜,足迹半天下。善为诗,正德间僦居长兴吴珫家,与刘麟、陆昆、龙霓、吴珫结社倡和,称苕溪五隐。有《太白山人稿》。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太初关中人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太初,自称秦人。或云安化孙隐苕溪有太白山人漫槁
明诗纪事·丁签·卷四
一元字太初,自称秦人,或曰安化王孙,或曰蜀人,莫得其详也。
有《太白山人漫稿》八卷。
(《四库总目》:王世贞《题孙一元墓》诗云:「死不必孙与子,生不必父与祖。
突作凭陵千古人,依然寂寞一抔土。
」盖其纵迹诡异,当时即莫之详也。
尝栖太白之巅,故称太白山人。
又尝西入华,南入衡,东登岳,又南入吴,与刘麟、吴琉、陆昆、龙霓称苕溪五隐。
一元才地超轶,其诗排奡淩厉,往往多悲壮激越之音。
静志居诗话》谓其办香在黄庭坚,体格固略相近,然庭坚之诗沈思研炼而入,故蟠孥崛强之势多;一元之诗轩豁披露而出,故淋漓豪宕之气盛,其意境亦小殊也。
(《国宝新编》:太初风仪秀朗,踪迹奇谲,玄巾白袷,混游贵贱。
常以铁笛鹤瓢自随,遇所会心,辄一倾倒,盖隐沦之高逸。
性好吟诗,初谈导引,人疑其仙。
晚婴婚娶,入司空刘公湖南雅社。
诗辞备极苦心,所乏天才也。
空同集》:太白山人善诗,有超逸才,亦多为忿激悲壮之音。
少谷集》:太初诗悲壮奇崛,感奋激发,而卒泽以冲和。
刘麟《清惠集》:太初为诗先气格,有刮劘胃肾之功。
殷云霄《石川集》:太白山人诗喜为盛唐人音节,凡感佚思作,可喜可愕,可悲可嗔,一以寓之,发之以豪纵恣肆,时出人畦径。
方豪《棠陵集》:山人以其雄壮浑厚之资,肆之以诡怪佳丽之观,若甘和白采之合美。
故其诗往往为人所传。
《艺苑卮言》:孙太初诗如雪夜偏师,间道入蔡。
又如鸣蜩伏蚓,声振月露,体滞泥壤。
太初玉立美髯,风神俊迈,尝寓居武林。
费文宪罢相东归,访之,值其昼寝,孙故卧不起,久之,少师坐益恭,孙乃出,又了不谢。
送之及门,第矫首东望,曰:「海上碧云起,遂接赤城,大奇大奇!
」文宪出,谓驭者曰:「吾一生未尝见此人。
」 《楼溪集》:太白诗秀洁而出尘。
《国雅》:太白山人才清趣逸,颇擅诗名。
曾寓先公蓉湖别墅,时与殷靖江近夫游,先公每论其高致。
浪游西湖、苕溪间,一时名士咸钦其风。
其佳句有「山根晴亦湿,湖气夜难昏」,「长天下远水,积雾带岩扉」,「僧归虹外雨,云抱水边楼」,「浪花迎棹尾,山影上人衣」,「清流梳石发,远雾著山巾」,「酒醒灯晕里,秋堕叶声边」。
又「百年知己长镵在,万事无心拄杖间」「远江天入星河湿。
曾木溪回风露稀」。
严仪卿曰:「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岂不然哉!
大都孙诗五言得孟襄阳幽处,七言得张句曲旷处,遂致径庭悬绝。
《明诗选》:陈卧子曰:「山人诡迹尘外,清放自居,故有俊调而鲜深思,终近浅俗。
」 田按:山人诗激宕处亦是摹杜,而炼句炼字,时出入于王摩诘、孟襄阳、岑嘉州诸公间。
长歌气魄稍弱,律、绝固是一时之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31 【介绍】: 唐河南人,字微之。历举明经、书判拔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诸科,宪宗元和初拜左拾遗。论事为执政者所忌,出为河南尉,复迁监察御史。与内官争厅,贬江陵士曹参军。元和末召拜膳部员外郎。穆宗长庆中,荆南监军宦官崔潭峻进其歌词于帝,擢知制诰,进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裴度弹劾而罢相,出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中,官武昌节度使,卒。稹诗风平易,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号“元和体”。宫中呼为“元才子”。在越州与窦巩唱和,号“兰亭绝唱”。所作传奇《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所本。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9—831 字微之,别字威明,排行九,洛阳(今属河南)人。
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
八岁丧父,受异母兄排挤,随生母郑氏远赴凤翔,依倚舅族。
贞元九年(793)以明经擢第。
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
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元稹受知于宰相裴垍,任监察御史,勇于弹劾,得罪宦官权贵,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
自裴垍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宦官崔潭峻。
元和十四年,回朝任膳部员外郎。
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
长庆二年(822),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
居相位三月,为李逢吉所倾,出为同州刺史,历浙东观察使、尚书左丞、武昌军节度使,卒于镇。
其生平见白居易所撰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元稹年谱》。
元稹为著名之传奇作家和诗人。
其诗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
风格相近,合称“元白体”。
元稹诗歌创作中,乐府诗占重要地位。
素推崇杜甫之创作,继承其“即事名篇”之精神,与李绅、白居易等一同创作新乐府。
其后,又与刘猛、李馀一同创作“虽用古题,全无古义”、“颇同古义,全创新词”之古乐府。
在元稹诗中,艳体诗与悼亡诗最具特色。
前者大多是追念少时情人之作,后者则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
在诗歌形式方面,“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元稹与李绅合撰《莺莺传》及《歌》,是贞元、元和间新兴之传奇体裁(参阅今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證稿》第一章)。
评者认为:“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此元、白较胜于韩、孟。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元稹诗文合集,名《元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钞本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元稹集》较完备。
注本有今人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28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断句53。
唐诗汇评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以明经登第,十八年,举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复登制举甲科,授左拾遗,贬河南尉。四年,拜监察御史,奉使东川,又分司东台,以执法不回触怒权贵,贬江陵士曹参军。九年,移唐邓从事,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十四年,征为膳部员外郎,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长庆二年二月,拜相,六月,出为同州刺史。次年,授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入为尚书左丞,寻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镇。稹与白居易为至交,同倡新乐府,唱和极多,世称“元白”,诗称“元白体”。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又《小集》十卷,均佚。宋人辑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十八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元稹(779~831) 唐代诗人、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少时即有才名,贞元十九年(803)以明经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任江陵府士曹参军、翰林承旨学士等职,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卒于江夏(武昌)武昌军节度使任所,追赠尚书右仆射。与挚友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有《元氏长庆集》。曾数次在黄鹤楼宴游,其副手窦巩诗云:“时奉登楼宴,闲休上水船。”皇甫枚《元稹烹鲤得镜》云:“丞相元稹之镇江夏也,尝秋夕登黄鹤楼。”《太平广记》中亦载有元稹在黄鹤楼“烹鲤得镜”的轶事。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稹字微之。河南人。擢明经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举制科。对策第一。拜左拾遗。穆宗朝擢祠部郎中知制诰。入翰林为承旨学士。长庆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贬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太和四年拜武昌节度使。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

作品评论

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
(稹)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下珠玉。
顾陶《唐诗类选沿序》
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
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
述李戡语:自元和己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入室三人:张祜、羊士谔、元稹。
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
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平岳干天,
韦毂《才调集序》
暇日因阅李、杜集,元、白诗,其间天海混茫,风流挺特。
《旧唐书•元稹传》
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
苏轼《祭柳子玉文》
元轻白俗。
谢迈《书元稹遗事》
稹与白居易同时,俱以诗名天下,然多纤艳无实之语,其不足论明矣。
岁寒堂诗话
元、内、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本不应格卑。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皂陋尔。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
《臞翁诗评》
元微之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
诗林广记
高秀实云:元微之诗,艳丽而有骨。
后村诗话
元、白皆唐大诗人。余观古作者必以艰深文浅近,必以尖新革尘腐,二公独不然。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赋玞。
唐才子传
稹诗变体,往往宫中东色皆诵之,呼为才子。然缀属虽广,乐府专其警策也。
诗谱
白诗祖乐府,务欲为风俗之用。元与白同志。白意古词俗,元词古意俗。
诗镜总论
元、白潦倒成家,意必尽言,言必尽兴,然其力足以达之。微之多深着色,乐天多浅着趣;趣近自然,而色亦非貌取也。总皆降格为。凡意欲其近,体欲其轻,色欲其妍,声欲其脆:此数者,格之所由降也。元、白偷快意,则纵肆为之矣。
唐诗归
钟云:元、白浅俚处,皆不足为病,正恶其太直耳。诗贵言其所欲言,非直之谓也;直则不必为诗矣。又二人酬唱,似惟恐一语或异,是其大病。所谓同调,亦不在语语同也。
唐音癸签
唐七言歌行……太白、少陵,化而大矣,能事毕矣。降时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元相、白傅,起而振之,敷演有馀,步骤不足。
唐音癸签
元微之以杜之铺陈终始,排比故实,大或千言,小犹数百,为非李所及。白乐天亦云:杜诗贯穿古今,诊缕格律,尽善尽美,过于李。二公盖专以排律及五言大篇定李、杜优劣,不知杜句律之高,自在才具兼该,笔力变化,亦不专在排比铺陈,贯穿诊缕也。深于杜者,要自得之。
《诗源辨体》
元微之少年与白乐天角靡骋博,故称“元白”,然元实不如白。白五言古入录者,虽长篇而体自匀称,意白联络;元体多冗漫,意多散缓,而语更轻率,可采者不能十一。……故知微之本非乐天俦耳。
《诗源辨体》
东坡言“元轻白俗”,昔人谓为定论。尝读微之《连昌宫词》及七言律一二入选者,声气似胜,乌得为轻?既而读其集,惟五言排律长篇及窄韵者稍工,馀不免太轻率耳。
《诗源辨体》
元不如白,乃是功有疏密,非才有大小也,观张文潜沦乐天,及微之《酬乐天诗序》,便可知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至元白,实又一大变。两人虽并称,亦各有不同。选语之工,白不如元;波澜之阔,元不如白。白苍莽中间存古调,元精工处亦杂新声。既由风气转移,亦自材质有限。
《唐音审体》
元、白号称大家,皆以长篇擅胜,其于七肓八句,竟似无意求工。
《唐音审体》
元相用笔专以段落曲折见奇,亦前古所未有。其大篇多冗长,《才调集》所载多靡艳。
《唐音审体》
元相诗以风致宕逸自喜,世因有“元轻”之目……元白绝唱,乐府歌行第一,长韵律诗次之,七言四韵又其次也。
香祖笔记
李长吉诗云:“骨重神寒天庙器。”“骨赏神寒”四字,可喻诗品。……元、白正坐少此四字,故其品不贵。
原诗
元稹作意胜于白,不及内舂容暇豫。白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终非庸近可拟。二人同时得盛名,必有其实,俱未可轻议也。
《唐诗别裁》
白乐天同对策,同倡和,诗称“元白体”,其实远不逮白。白修直中皆雅音,元意拙语纤,又流于涩。东坡品为“元轻白俗”,非定论了。
一瓢诗话
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风人之能事也。至于属对精警,使事严切,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其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杜浣花之后不可多得者也。盖因元和、长庆间,与开元、天宝时,诗之运会,又当一变,故知之者少。而其即用现前俚语,如“矮张”、“短李”之类,断不可学。
随园诗话
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独竖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
石洲诗话
张、王已不规规于格律声音之似古矣,至元、白乃又伸缩柚换,至于不可思议,一层之外,又有一层,古人必无依样临摹以为近者也。
石洲诗话
诗至元、白,针线钩贯,无乎不到:所以不及前人者,太露太尽耳。
《读雪山房唐诗钞•七律凡例》
元微之太近甜俗,一篇而外,不可强登也。
三唐诗品
其源与香山同出一科,而气格就衰,神情又减,《遣兴》诸章,情然苕秀,知非刻意之作;惟其璆然天籁,乃偶得之。《江陵三梦》,则潘岳悼亡,江淹清减,情至文生,古今一致,《曲江》百韵,与乐天讽喻同规。《连昌》一篇,足媲华清《长恨》。
《元白诗笺证稿》
微之自编诗集,以悼亡诗与艳情分归两类……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于后来之文学者尤臣。
《元白诗笺证稿》
读微之打题乐府,殊觉其旨趣丰富,文采艳发,似胜于其新题乐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曲阳人,一作华州人,字虞臣。武宗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宣宗大中中为太原幕府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龙阳尉。得赦回京,终太学博士。与贾岛、姚合为诗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
困于场屋垂30年,客游所至,南极潇湘,北抵幽燕,西至汧陇,而以留滞长安及关中一带为久。
武宗会昌四年(844)登进士第。
宣宗大中初,掌书记于太原幕府,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得赦还京。
懿宗咸通末,终太学博士。
曾与姚合、贾岛、殷尧藩、顾非熊等唱和。
所作五律超迈时人。
或叹不遇,或写旅愁,或咏风物,“优游不迫,沉著痛快,两不相伤”(《唐才子传》卷七),被称为深得五言律之三昧。
《楚江怀古》、《落日怅望》、《灞上秋居》等,历来传诵。
乐府诗《征妇叹》哀伤惨恻,最有讽谕。
七言绝句亦有佳作。
宋严羽沧浪诗话》、明杨慎《升庵诗话》、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等,咸推马戴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
叶矫然至称“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也”(《龙性堂诗话》续集)。
事迹散见《唐摭言》卷四、《金华子》卷下及补、《唐诗纪事》卷四九、《唐才子传》卷七。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马戴集》1卷,宋以后以《会昌进士集》之名行于世,有《唐百家诗》、《唐音统签》、《唐诗百名家全集》等本。
今人杨军等整理为《马戴诗注》。
全唐诗》存诗2卷。
唐诗汇评
马戴,生卒年不详,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宝历中,入京应进士举,𡲹试不第,与令狐定、姚合、贾岛、无可、李廓、顾非熊等交游唱和。又曾西游,足迹遍汧陇、邠宁、鄜坊、灵夏诸地。开成中,隐居华山,会昌五年(845),登进士第。大中中,佐太原军幕,以正言被斥,贬朗州龙阳尉。后佐大同军幕。入朝,官太学博士,卒。戴工诗,尤长五律。有《马戴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二卷。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清奇雅正主:李益……升堂七人:方干、马戴、任蕃、贾岛、厉玄、项斯、薛寿(涛)。
沧浪诗话
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
唐才子传
戴诗壮丽,居晚唐诸公之上,优游不迫,沉着痛快,两不相伤,佳作也。
《唐诗品》
元和以还,格调顿变,而清苦、对切之病,俱乏浑成,然意气格力,尚多可采。会昌作者,虞臣有称,然五言之长,自不可掩,而他皆不称。偏师虽捷,未足长驱,才难之叹,要之信然。
唐诗归
晚唐诗有极妙而与盛唐人远者,有不必妙而气脉神韵与盛唐人近者。“不必妙”三字甚难到,亦难言,妙不足以拟之矣。唯马戴优存此意,然皆近体耳。
唐音癸签
马虞臣“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风致自绝,然未如“空流注大荒”为气象。七言“东谷笑言西谷应,下方云雨上方晴”,虽得法于右丞,各自擅胜,但骨力概孱,不堪通检尔。
《载酒园诗话又编》
晚唐诗,今昔咸推马戴。其诗唯写景为工……大率体涩而思苦,致极清幽,亦近于岛也。
《中晚唐诗叩弹集》
晚唐以五律擅长者,断推马虞臣,其神采声律迥非许用晦、李德新辈所能仿佛也。后来唯张乔、张𧏖一两人差堪步武。
《龙性堂诗话初集》
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也……逸情促节,似无时代之别。
石洲诗话
马戴五律,又在许丁卯之上,此直可与盛唐诸贤侪伍,不当以晚唐论矣。然终觉樊川、义山之妙不可及。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虞臣诗,今皆咸推为晚唐之最。马与贾、姚同时,其称晚唐,犹钱、刘之称中唐也。诗亦近体多于古体,短律富于长律。笔格视贾氏稍开展,而体涩思苦,致极幽清,诚亦贾门之高弟也。断为升堂第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上官良史,字伟常,号阆风山人(《诗家鼎脔》卷下),邵武(今属福建)人。
严羽有深交。
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9 【介绍】: 五代时南汉高僧。姑苏嘉兴人,俗姓张。居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机缘语句,实立云门宗之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4—949 俗姓张,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唐末五代禅宗僧人,云门宗之创始者。
初参黄檗希运法嗣睦州道踪,后谒雪峰义存。
遍访禅宗名山,晚年驻锡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创云门宗,因称云门文偃。
文偃说法主张一字一语含藏无限旨趣,其禅风被后嗣概括为云门三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对宋代严羽之以禅喻诗颇有影响。
宋代僧人守坚集其语录为《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祖堂集》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一五、《传法正宗记》卷八有传。
诸书及《焦氏类林》存其诗偈30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释文偃(八六四 — 九四九),俗姓张,原籍苏州嘉兴。年十七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及长,落发禀具于毗陵坛。往参雪峰,为青原下六世,福州雪峰寺义存禅师法嗣。后出岭,住韶州云门山光奉院,创云门宗。南汉乾和七年卒,年八十六。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南唐释静释筠撰《祖堂集》卷一一、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今据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之《全唐诗续拾》卷五○录其诗三十一首。
槜李诗系·卷三十
文偃姓张氏嘉兴人出家兜率院参睦州得悟嗣法雪峰唱道云门灵树凡三十载契悟广大箭锋所到往往出于游戏其作偈句尤不能测尝曰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塞却咽喉何处出气天下学者望风而至汉乾祐二年坐化后乾德三年雄武节度阮绍庄梦偃以拂子招之曰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吾久蔽塔中宜令暂出李以奏闻有旨令诣云门开塔见偃如生髭发皆长李复上其事广主迎真身赴阙留内庭供养逾月送归赐谥大慈云门真弘明大师世称云门宗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
禅师名文偃。姑苏嘉兴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博通大小乘。弃之游方。初至睦州。闻有老宿饱参。古寺掩门。织蒲屦养母。往谒之。方扣门。老宿揕之曰。道道。偃惊不暇答。乃推出曰。秦时𨍏轹钻。随掩其扉。损偃右足。老宿名道踪。嗣黄檗断际禅师。住高安米山寺。以母老东归。丛林号陈尊宿。偃得旨辞去。谒雪峰存。存方堆桅坐。为众说法。偃犯众出。熟视曰。项上三百斤铁枷。何不脱却。存曰因甚到与么。偃以手自拭其目趋去。存心异之。明日升座曰。南山有鳖鼻蛇。诸人出入好看。偃以拄杖撺出。又自惊慄。自是辈流改观。又访乾峰。峰示众曰。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须是一一透得。更有照用同时。向上一窍。偃乃出众曰。庵内人为什么不见庵外事。于是乾峰大笑曰。犹是学人疑处在。乾峰曰。子是什么心行。曰也要和尚相委。乾峰曰。直须恁么。始得稳坐。偃应喏喏。又访曹山章公问。如何是沙门行。章曰。吃常住苗稼者。曰便与么去时如何。章曰汝还畜得么。曰学人畜得。章曰汝作么畜。曰著衣吃饭。有什么难。章曰何不道。披毛戴角。偃即礼谢。又访疏山仁。仁问。得力处道将一句来。曰请高声问。仁即高声问。偃笑曰。今早吃粥么。仁曰吃粥。曰乱叫唤作么。仁公骇之。又过九江。有陈尚书。饭偃而问曰。儒书即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讲师。如何是衲僧行脚事。曰曾问几人来。曰即今问上座。偃曰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曰黄卷赤轴。偃曰此是文字语言。作么生是教意。曰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偃曰。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作么生是教意。尚书无以詶之。偃曰。闻公常看法华经。是否。曰不敢。曰经曰。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又无以詶之。偃呵讥之而去。造曹溪礼塔。访灵树敏公。为第一座。先是敏不请第一座。有劝请者。敏曰。吾首座已出家久之。又请。敏曰。吾首座已行脚。悟道久之。又请。敏曰。吾首座已度岭矣。姑待之。少日偃至。敏迎笑曰。奉迟甚久。何来暮耶。即命之。偃不辞而就职。俄广王刘王。将兴兵。就敏决可否。敏前知之。手封奁子。语侍者曰。王来。出以似之。于是怡然坐而殁。王果至。闻敏已化。大惊问。何时有疾。而遽亡如是耶。侍者乃出奁子。如敏所诫呈之。王发奁得简曰。人天眼目。堂中上座。刘王命州牧何承范。请偃继其法席。又迎至府开法。俄迁止云门光泰寺。天下学者。望风而至。示众曰。江西即说君臣父子。湖南即说他不与么。我此间即不如此。良久曰。汝还见壁么。又曰。后上来且是个什么事。如今抑不得已。且向诸人道。尽大地有什么物。与汝为缘为对。若有针锋许。与汝为隔为碍。与我拈将来。唤什么作佛。唤什么作祖。唤什么作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将什么为四大五蕴。我与么道。唤作三家村里老婆说话。忽然遇著本色行脚汉。闻与么道。把脚拽向阶下。有什么罪过。虽然如是。据个什么道理。便与么。莫趁口快。向这里乱道。须是个汉始得。忽然被老汉脚跟下寻著。没去处。打脚折。有什么罪过。即与么。如今还有问宗乘中话者么。待老汉答一转了。东行西行。又曰。尽乾坤一时将来。著汝眼睫上。汝诸人闻恁么道。不敢望汝出来。性燥把老僧打一掴。且缓缓。子细看。是有是无。是个什么道理。直饶汝向这里明得。若遇衲僧门下。好槌脚折。又曰。三乘十二分教。横说竖说。天下老和尚。纵横十字说。与我拈针锋许。说底道理来看。与么道。早是作死马医。虽然如此。且有几个到此境界。不敢望汝言中有响。句里藏锋。瞬目千差。风恬浪静。又曰。我事不获已。向汝道。直下无事。早是相埋没也。更欲踏步向前。寻言逐句。求觅解会。千差万别。广设问难。嬴得一场口滑。去道转远。有什么歇时。此个事。若在言语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言。因什么道。教外别传。若从学解机智得。只如十地圣人。说法如云如雨。犹被佛呵。谓见性如隔罗縠。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悬殊。虽然如是。若是得底人。道火何曾烧口。终日说事。何曾挂著牙齿。何曾道著一字。终日著衣吃饭。何曾触一粒米。挂一缕丝。然犹是门庭之说。须是实得与么。始得。若约衲僧门下。句里呈机。徒劳伫思。直饶一句下。承当得。犹是瞌睡汉。偃以足跛。尝把拄杖行见众。方普请举拄杖曰。看看北郁单越人。见汝般柴不易。在中庭里。相扑供养汝。更为汝念般若经曰。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众环拥之。久不散。乃曰。汝诸人。无端走来。这里觅什么。老僧只管吃饭屙屎。别解作什么。汝诸方行脚。参禅问道。我且问汝。诸方参得底事。作么生。试举看。于是不得已。自诵三平偈曰。即此见闻非见闻。回视僧曰。唤什么作见闻。又曰。无馀声色可呈君。谓僧曰。有什么口头声色。又曰。个中若了全无事。谓僧曰。有什么事。又曰。体用无妨分不分。乃曰。语是体。体是语。举拄杖曰。拄杖是体。灯笼是用。是分不分。不见道。一切智智清净。又至僧堂中。僧争起迎。偃立而语曰。石头道。回互不回互。僧便问。作么生是不回互。偃以手指曰。这个是板头。又问作么生是回互。曰汝唤什么作板头。永嘉云。如我身空法亦空。千品万类悉皆同。汝立不见立。行不见行。四大五蕴。不可得。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是汝每日把钵盂噇饭。唤什么作饭。何处更有粒米来。僧问。生法师曰。敲空作响。击木无声如何。偃以拄杖空中敲曰。阿耶阿耶。又击板头曰。作声么。僧曰。作声。曰这俗汉。又击板头曰。唤什么作声。偃以乾祐元年七月十五日。赴广主诏。至府留止供养。九月甲子。乃还山。谓众曰。我离山得六十七日。且问汝。六十七日事作么生。众莫能对。偃曰。何不道。和尚京中吃面多。闻击斋鼓曰。鼓声咬破我七条。乃指僧曰。抱取猫儿来。良久曰。且道鼓因甚置得。众无对者。乃曰。因皮置得。我寻常道。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尽大地是个法身。枉作个佛法知见。如今拄杖。但唤作拄杖。见屋但唤作屋。又曰。诸法不异者。不可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为无异者哉。但长者长法身。短者短法身。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举拄杖曰。拄杖子不是常住。忽起立。以拄杖系绳床曰。适来许多葛藤。贬向什么处去也。灵利底见。不灵利底著我热谩。偃契悟广大。其游戏三昧。乃如此。而作为偈句。尤不能测。如其纲宗偈曰。康氏圆形滞不明。魔深虚丧击寒冰。凤羽展时超碧汉。晋锋八博拟何凭。又曰。是机是对对机迷。辟机尘远远尘栖。久日日中谁有挂。因底底事隔尘迷。又曰。丧时光。藤林荒。徒人意。滞肌尪。又曰。咄咄咄。力㘞希。禅子讶。中眉垂。又曰。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塞却咽喉。何处出气。笑我者多。哂我者少。每顾见僧即曰。鉴咦。而录之者。曰顾鉴咦。德山密禅师。删去顾字。但曰鉴咦。丛林目以为抽顾颂。北塔祚禅师作偈曰。云门顾鉴笑嘻嘻。拟议遭渠顾鉴咦。任是张良多智巧。到头于是也难施。偃以南汉乾和七年四月十日。坐化而示。即大汉乾祐二年也。以全体葬之 本朝太祖乾德元年。雄武军节度推官阮绍庄。梦偃以拂子招曰。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我在塔久。可开塔乎。托时奉使韶州。监修营诸寺院。因得绍庄之语。奏闻奉圣旨。同韶州牧梁延鄂至云门山。启塔见偃颜貌如昔。髭发犹生。具表以闻。有 旨李托迎至京师。供养月馀。送还山。仍改为大觉禅寺。谥大慈云匡真弘明大师。 赞曰。余读云门语句。惊其辩慧涡旋波险。如河汉之无极也。想见其人。奇伟杰茂。如慈恩大达辈。及见其像。颓然伛坐胡床。广颡平顶。类宣律师。奇智盛德。果不可以相貌得耶。公之全机大用。如月临众水。波波顿见。而月不分。如春行万国。处处同至。而春无迹。盖其妙处。不可得而名状。所可知而言者。春容月影耳。呜呼。岂所谓命世亚圣大人者乎。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嘉兴人也。姓张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落发。禀具于毗陵坛。侍澄数年。探穷律部。以己事未明。往参睦州。州才见来。便闭却门。师乃扣门。州曰谁。师曰。某甲。州曰。作甚么。师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师如是连三日扣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师乃攞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师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𨍏轹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此悟入。州指见雪峰。师到雪峰庄。见一僧。乃问上座今日上山去那。僧曰是。师曰。寄一则因缘。问堂头和尚。祇是不得道是别人语。僧曰得。师曰。上座到山中。见和尚上堂。众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这老汉项上铁枷。何不脱却。其僧一依师教。雪峰见这僧与么道。便下座。拦胸把住曰。速道速道。僧无对。峰拓开曰。不是汝语。僧曰。是某甲语。峰曰。侍者将绳棒来。僧曰。不是某语。是庄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来道。峰曰。大众去庄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师次日上雪峰。峰才见便曰。因甚么得到与么地。师乃低头。从兹契合。温研积稔。密以宗印授焉。师出岭。遍谒诸方。覈穷殊轨。锋辩险绝。世所盛闻。后抵灵树。冥符知圣禅师接首座之说。初知圣住灵树二十年。不请首座。常云。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也。我首座行脚也。一日令击钟。三门外接首座。众出迓。师果至。直请入首座寮解包。后广主命师出世灵树。开堂日主亲临曰。弟子请益。师曰。目前无异路。因问诸人从上来。有甚事欠少甚么。向你道无事。已是相埋没也。虽然如是。也须到这田地始得。亦莫趁口快乱问。自己心里黑漫漫地。明朝后日。大有事在。拟心即差。况复有言有句。莫是不拟心是么。莫错会好。更有甚么。汝等诸人。见人道著祖意。便问超佛越祖之谈。汝且唤甚么作佛。唤甚么作祖。且说超佛越祖底道理看。问个出三界。汝把将三界来看。有甚么见闻觉知。隔碍著汝。有甚么声尘色法。与汝可了。了个甚么。古圣不奈何。横身为物。道个举体全真。物物觌体。不可得。我向汝道。直下有甚么事。早是相埋没了也。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子细点检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师唱道灵树云门。凡三十载。以乾和七年。己酉四月十日顺寂。塔全身于方丈后。十七载。示梦阮绍庄。奏请开塔。奉救迎请内庭供养。逾月方还。因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邵武人,字少鲁,自号三休居士。
志气崖岸,不求广交以延誉。
严羽、严仁齐名,时号“三严”。
全宋诗
严参,字少鲁,自号三休居士(《诗家鼎脔》卷下),邵武(今属福建)人。
严羽、严仁并称邵武三严。
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邵武人,字次山,号樵溪。
严羽、严参称邵武三严。
所作词能道闺阁之趣。
有集名《清江款乃歌》。
全宋诗
严仁,字次山,号樵溪(《诗家鼎脔》卷下),邵武(今属福建)人。
严羽、严参并称邵武三严,有《清江欸乃集》,已佚(《全宋词》册四)。
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四川嘉定人,字公石,一字鸿渐,号颐山。弘治十八年进士。历吏、兵二科给事中。乞假去。世宗即位,起故官。屡疏言应防止正德时奸邪夤缘复用。历兵科都给事中。嘉靖初,大礼议起,伏阙力争,受廷杖除名。卒于家。万历初,赠太常少卿。有《颐山诗话》。
明诗纪事·丁签·卷十
磐字公石,嘉定州人。
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
进都给事中,议大礼被杖,免官。
万历初,追赠太常少卿。
有《游峨集》、《颐山集》。
(《四库总目》:《安磐颐山诗话》二卷。
其论诗以严羽为宗,其议庄昶「溪边鸟共天机语,杖上梅挑太极行」句,论梅尧臣「歌欲论《长恨》,人将问少君」句,及排周紫芝论林逋梅诗,可谓公论。
磐亦能诗,故其评论古人多中窍会,盖深知其甘苦,而后可定其是非。
天下事类如是也。
升庵集》:明嘉州杨孟载、青城王汝玉、成都袁阿潜、除遵晦、富顺晏振之,近得宜宾牟君伦、长宁侯汝弼、嘉州安公石、程以道,卓然名家。
《升庵外集》:亡友安公石妙于集句,以「鲈鱼正美不归去」对「瘦马独吟真可哀」。
又「请君酌我一斗酒,与尔共消万古愁」。
又「梁间燕子闻长欢,楼上花枝笑独眠」。
「水国莲花府,云帆枫树林」。
又集杜句吊叶叔晦,读者为之泣下。
其诗云:「临江把臂难再得,便与先生成永诀。
文章曹植波浪阔,死为星辰亦可灭。
老去新诗谁与传?
男儿性命绝可怜。
出门转盼已陈迹,妻子山中哭向天。
中夜起坐万感集,人生有情泪沾臆。
凤凰麒麟安在哉?
石田茅屋荒苍苔。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悲风为我从天来。
」 《池北偶谈》:安松溪,升庵先生友也。
其诗风神独绝,而世罕知之。
静志居诗话》:杨用修述公石论诗之旨云:「唐之名家自立机轴,譬犹群花各有丰韵,乃或剪彩以像生,或绘画而傍影,终非真也。
」又云:「论诗如晶花木,牡丹芍药,下逮苦栋刺桐,皆有天然一种风韵。
今之学杜者,只牡丹芍药尔。
」其说足以解颐。)
维基
安磐 (1479年—?年),字鸿渐,又字公石,号松溪,又号颐山,四川嘉定州(今乐山县)人。由国子生中式四川乡试第二名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顾鼎臣榜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娶吴氏女为妻。正德三年(1508年),授任吏科给事中,改兵科给事中,有直声,乞假归乡。嘉靖初年,起复故官,四月庚辰,升礼科右给事中。六月壬午,升工科左给事中。嘉靖三年(1524年)四月辛酉,升兵科都给事中。七月因议大礼被廷杖除名。与程启充、彭汝实、徐文华同为嘉定人,时称嘉定四谏。约卒于嘉靖六年,葬于嘉定城东北平羌乡。杨慎撰墓志铭。万历初年,追赠太常少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邵武人,字明卿,一字坦叔。官清湘令,精《毛诗》,尝自注诗,名曰《严氏诗缉》,以吕祖谦《读诗记》为主,而杂采诸说以发明之,间亦断以己意。
全宋诗
严粲,字坦叔,一字明卿,学者称华谷先生,邵武(今属福建)人。羽族弟。登进士第。曾为饶州掾(《自乐平阅视渡舟取道太阳渡宿地藏院》、《被檄乐平至鸣溪渡……》),知清湘县。理宗绍定间为徽州掾,与袁甫同寮三年(《蒙斋集》卷一一《赠严坦叔序》)。淳祐间寓临安。精《毛诗》,著《诗缉》三十六卷。诗文集已佚,仅《两宋名贤小集》存《华谷集》一卷。事见《诗缉》卷首林希逸序及自序,明嘉靖《邵武府志》卷一四、《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有传。 严粲诗,以顾氏读画斋《南宋群贤小集》附《中兴群公吟稿》戊集卷七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
全宋文·卷七九九六
严粲,字坦叔,一字明卿,号华谷。
本邵武人,居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遂为南城人。
登嘉定十六年进士第。
绍定间为徽州掾,又曾为饶州掾,历清湘令、耒阳令。
淳祐初袁甫辟为幕宾;九年,以朝请郎为浙东提举,十年除仓部郎官。
官至中书舍人。
粲早以诗名江湖,与宗人严羽并称「二严」。
著有《诗辑》三十六卷(存),以吕祖谦《读诗记》为主,杂采诸家之说,甚为精核。
自著诗今存《华谷集》一卷。
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二九《华谷集》小传及集中诸诗,戴复古《石屏诗集》卷一《送吴伯成归建昌》、《祝二严》、卷四《寄耒阳令严坦叔》,汪元量《水云村稿》卷八《聂母曾氏墓志铭》,《宝庆会稽续志》卷二,嘉靖《邵武府志》卷一四,雍正《江西通志》卷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李贾,字友山,号月洲,光泽(今属福建)人。
尝官渝江县尉。
与戴复古、严羽有唱和。
事见《石屏诗集》前序。
全宋文·卷七七六○
李贾,字友山,号月洲,理宗时人,为渝江尉。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