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焘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济州巨野人,字子止,号昭德先生。晁冲之子。高宗绍兴二年进士。初任四川总领财赋司干办公事。孝宗乾道初知兴元府,时称良吏。历知恭州、荣州、合州,以敷文阁直学士为临安府少尹,官至吏部侍郎。家富藏书,又得南阳井度赠书,为校雠异同,论述大旨,编成《郡斋读书志》。另有《昭德文集》、《易诂训传》等。
全宋诗
晁公武,字子止(《南宋馆阁录》卷八),号昭德先生,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冲之子。靖康之乱入蜀。高宗绍兴中进士,调荣州司户(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六五)。十七年(一一四七),辟为四川宣抚司钱粮所主管文字。历知恭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六)、荣州(《郡斋读书志》附宋黎安朝跋)、合州(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一附晁公武《清华楼记》)。为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二十七年为言官论罢。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除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寻为殿中侍御史(《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七之二一、七八之四九)。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出知泸州,三年,知兴元府,充利州东路安抚使(同上书选举三四之一五、二○)。四年,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纪》)。六年,改淮南东路安抚使(《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五之二九),七年,知扬州(同上书食货一之四五)。除临安府少尹,旋罢(《咸淳临安志》卷四七)。卒于嘉州。《宋史·艺文志》载其著述甚富,均散佚,唯存《郡斋读书志》四卷(一本作二十卷)。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四六六○
晁公武,字子止,号昭德先生,冲之子,公溯兄,世为澶州清丰人,后徙彭门(今江苏徐州)。
靖康之乱,逃离汴京,流落吴楚。
绍兴初入蜀,与蜀中文士李焘、苏符、程敦厚、赵次公交游。
二年登进士第,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
十五年为四川宣抚司钱粮所主管文字。
十七年通判潼川府,寻知恭州,移荣州、合州,为潼川府路转运判官。
二十七年被劾罢,复职知泸州。
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
隆兴二年兼国史院编修官,旋为右正言,多所论列。
迁殿中侍御史,徙户部侍郎。
乾道元年出知泸州,提举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
三年知兴元府,充利州东路安抚使,四年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六年为淮南东路安抚使兼知扬州,七年移潭州。
擢吏部侍郎,除临安府少尹,以与判官不合罢。
晚居嘉州卒。
公武学有渊源,闻见广博,著有《易诂训传》、《尚书诂训传》、《毛诗诂训传》、《中庸大传》、《春秋诂训传》、《石经考异》、《稽古后录》、《通鉴评》、《老子通述》、《昭德堂集》、《嵩高樵唱》,均佚,今所存者唯《郡斋读书志》。
事迹具《郡斋读书志校證》附录一《晁公武传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眉州人,字唐英,世称莲峰先生。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少以《古乐府》、《洪范》等论往见张浚,浚谓其大类苏轼。年十四举于乡,赴鹿鸣宴犹著粉红裤,人疑其文未工,太守命赋诗,尧弼援笔立就。未授官而卒。有《莲峰集》。
全宋诗
史尧弼,字唐英,世称莲峰先生,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幼年即以文学知名,年十四预眉州乡举,李焘第一,尧弼第二。
高宗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四川类试下第,遂东西游,入潭师张浚幕。
明年,湖南漕试第一,是科张栻第二,遂与张栻交。
二十七年第进士。
仕历不详,寻卒。
有《莲峰集》三十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为十卷。
事见本集卷首宋任清全序、《浩然斋雅谈》卷中。
 史尧弼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莲峰集》(诗二卷)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
新辑集外诗一首附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二六
史尧弼(一一一九——?
),字唐英,世称莲峰先生,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
绍兴二年,李焘十八岁为眉州解魁,尧弼居第二,年仅十四。
遵亲命,束书东游。
张浚在潭州,乃以古乐府、《洪范》等论贽之,浚谓其大类东坡。
绍兴二十七年与其弟尧夫登第。
绍兴三十一年金兵渡淮进至长江,张浚复起,尧弼谓浚用兵必败,已而果然,人以为知言。
乾道二年省斋书《莲峰集序》,称「天下学士欲拜下风而不得」,可知尧弼必卒于绍兴末乾道初之五六年间。
见省斋、任清全《莲峰集序》(《莲峰集》卷首),《宋元学案补遗》卷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济州巨野人,字子西。晁公武弟。高宗绍兴八年进士。以文章闻名于时。官至朝奉大夫。有《嵩山居士集》。
全宋诗
晁公溯,字子西,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公武弟。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清康熙《清丰县志》卷四)。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通判施州,绍兴末知梁山军。孝宗乾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有《嵩山居士文集》五十四卷,刊于乾道四年(一一六八),又有《抱经堂稿》,已佚。 晁公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嵩山居士文集》为底本。校以清初抄本(简称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知圣道斋抄本(简称知圣道本,藏上海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八○
晁公溯(一一一七——?
),字子西,号嵩山居士,又号箕山先生,钜野(今山东钜野)人。
靖康元年,北敌发难,年仅十岁即随家人逃离汴京,东游吴楚。
次年十一岁时,父冲之留佐东道,败死于宁陵。
绍兴初入蜀投靠姑丈孙涪州,八年与李焘同科进士及第。
十年任梁山尉,二十五年留佐夔州路转运判官王珏,三十年为涪州军事判官,隆兴元年知梁山,乾道元年知眉州,乾道二年升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公事,既兼漕挽。
衰迟之年曾赴上都,再入江南。
著有《嵩山集》。
宋史》无传,事迹略见所作《悯孤赋》、《送子嘉兄赴达州司户序》、《梁山县令题名记》、《自过犍为山水益佳》诗、《上张待制劄子》、《与李仁甫结交书》、《省斋记》、《王少卿墓志铭》、《程氏经史阁记》、《答苏小溪小简》、《上虞参政劄子》、《尽心堂记》、《与石通判劄子》等诗文及师璿《嵩山集序》。
李熹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3—1175 【介绍】: 宋眉州丹棱人,字明甫。
李焘弟。
以荫补官。
监雅州庐山县酒务,历利州、潼川府两路提刑司检法官,终知成都府成都县。
性刚直,居官砺志廉节,不求知名。
能诗,不为藻饰,而务达其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6—1189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字季海。
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
以荐除监察御史,迁右正言。
曾劾罢宰相汤思退,荐举学者郑伯熊、李焘等。
孝宗淳熙二年,除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八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旋迁左丞相。
因好友唐仲友为朱熹所劾,乃擢陈贾、郑丙官,使攻道学,始开庆元伪学之禁。
卒谥文定。
全宋诗
王淮(一一二六~一一八九),字季海,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调台州临海尉。召为监察御史,除右正言。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为福建转运副使,除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出知建宁府,改浙西提刑,寻召为太常少卿、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知制诰。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签书枢密院事,累迁右丞相兼枢密使,九年,左丞相。十五年,奉祠,十六年卒,年六十四,谥文定。事见《诚斋集》卷一二二《王公神道碑》、《攻愧集》卷八七《王公行状》,《宋史》卷三九六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四九九六
王淮(一一二六——一一八九),字季海,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幼敏悟力学,绍兴十五年登第,为台州临海尉。除监察御史,寻迁右正言,劾罢宰相汤思退,擢秘书少监兼恭王室直讲,出知建宁府,改浙西提刑。入朝,除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知制诰。淳熙二年,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同知,兼参政。八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事,旋迁左丞相。淮素不喜朱熹,遂攻道学,庆元「伪学」之禁实肇于此。奉祠,提举洞霄宫。十六年卒,年六十四,赠少师,谥文定。有诗文、制草、奏议四十卷,多已亡佚。见楼钥《少师观文殿大学士鲁国公致仕赠太师王公行状》(《攻愧集》卷八七),《宋史》卷三九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徽州歙县人,字元养,一字仲退,号鉴轩。
试礼部第一,教授荆门。
周必大、李焘、程大昌交荐之,授太平州教官,除太学博士。
学问贯通经史。
所作《正论》、《机策》十余篇,多讥切时弊。
全宋诗
方恬,字养元,一字仲退,号鉴轩,歙县(今属安徽)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调荆门军教授。丁母忧服除,授太平州教授。卒,年三十七。事见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八。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六一六二
方恬,字元养,一字仲退,号鉴轩,又号师古,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
乾道五年试礼部第一,教授荆门。
周必大、李焘、程大昌交荐,授太平州教官,除太学博士。
其学贯穿经史,务为可用。
有论传世。
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一七,《宋历科状元录》卷六,《宋元学案补遗》卷七一。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三六一
李垕,字仲信,丹棱(今四川丹棱)人,李焘长子。
乾道四年,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秘书省正字,寻迁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检讨官。
与其父同掌史事,时人荣之。
淳熙四年,为言者所劾,放罢,未几卒。
见《宋史》卷三八八《李焘传》及《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五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浙江金华人,字平仲,友龙子。博涉群籍,文词蔚赡有法,以善古文闻名于时。元末贡于乡,洪武间入礼贤馆,为国子学录,迁学正,擢翰林编修。十年,宋濂荐以自代,以疾力辞。二十一年聘主会试,寻为处州教授。以表笺忤旨下狱死。二子救父并被刑,士论惜之。有《苏平仲集》存世。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三
伯衡字平仲,金华人。
明初为国子学录,迁学正。
被荐擢翰林编修,辞归。
洪武十年,学士宋濂荐以自代,复以疾辞。
后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下吏死。
有《平仲集》十六卷。
(田按:平仲以古文鸣,宋景濂《送平仲还乡序》云:「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荄,或卉或条,或小或大,或圆或偏。
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
」又云:「司马温国公光《资治通鉴》成一家言,宋之后,元承之。
宋有李焘,虽尝著为编年,异同之论,皆并存之,盖不敢当作者之任。
元史》新修。
十四朝之行事,亦颇粲然可观。
有能搜纂以续司马之书者,将不在今日乎!
平仲学术富而辞章美。
其东还也,将操笔削而成百代不刊之典。
」其为老辈推重如此。
平仲之官学录也,在丙午七月。
吴元年丁未进学正,见所作《国子学同官记》。
其被荐在洪武元年庚戌,集中有《庚戌七月九日晡时御笔宣唤》诗云:「玄霜湿雾动龙香,水殿书题爱晚凉。
虮虱小臣惟感愧,姓名衣被五云章。
」《明日入见奉天门口号》云:「玉阶俯伏聆天语,金匮抽书亦许陪。
」又《明日诣相府控辞述怀》云:「只缘多病兼无似,只合山林送此生。
」盖引见后授编修,即以病辞也。
其官国子前后五年。
胡仲子跋《平仲集》云:「平仲居太学六年。
」《提要》疑为史误。
余详检本集,盖仲子误加一年,史不误也。
集中又有《被留校雠元史史馆杂书》诗云:「笔削自从尼父后,文章无过马迁优。
坐销官烛知无补,丝络翻惭进庶羞。
」盖辞官后又被留史馆,至明年始得还也。
平仲夙怀恬退,《连雨杂书》诗云:「决去胡不早,无营尚盘桓。
」《东斋夕书》诗云:「偶随孤鹤行。
时见辣萤度。
即此有馀欢,何况山中去。
」厥后景濂荐以自代,力辞还山。
二十一年聘主会试,后辞还。
寻授处州教授,以表笺忤旨下狱死。
二子恬、怡救父并被刑。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其为斯人言哉!
《平仲集》十六卷,诗仅一卷,非其所措意,而泽古既深,风格亦自骞举,其他著述无闻,集本近亦罕见,馀假之江阴缪庆云自在龛。)
共 18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