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种放

相关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44 【介绍】: 宋阆州阆中人,字希元,号知余子,世称颍川先生。
尧叟弟。
太宗端拱二年进士。
作《海喻》,人奇其志。
历开封府推官、两浙转运副使等,均有惠政。
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河南、开封府,累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先后同修《真宗实录》、《三朝史》。
仁宗太后卒,罢知永兴军。
景祐四年拜同平章事。
致仕,卒谥文惠。
少好学,曾从种放于终南山。
善古隶八分,点画肥重,世号堆墨书。
工诗。
有文集。
全宋诗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号知馀子,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进士(《渑水燕谈录》卷七、《隆平集》卷五),为魏县尉,通判潮州。真宗时入直史馆,历知寿州、滑州,除两浙、京西等路转运使。仁宗即位,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天圣二年(一○二四)知河南府。三年,徙并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累迁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七年,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永兴军。景祐四年(一○三七)拜同平章事。五年,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判郑州。康定元年(一○四○)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有文集三十卷,又有《潮阳新编》、《野庐编》、《愚丘集》、《遣兴集》等,均佚。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陈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二八四有传。今录诗五十首。
全宋文·卷一九六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尧叟弟。进士及第,为开封府司录参军、推官,以言事忤旨,贬通判潮州。后为两浙转运副使,徙京西、河东、河北。天禧中,知滑州。仁宗立,入为三司户部副使,徙度支,特擢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累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天圣七年,以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拜枢密副使,寻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明道二年,罢知永兴军,徙郑州。景祐四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次年罢,判郑州。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曾预修《真宗实录》、《三朝史》,有文集三十卷。见欧阳修《文惠陈公神道碑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曹汝弼,字梦得,号松萝山人,休宁(今属安徽)人。
隐居不仕,真宗景德、大中祥符间与种放、魏野、林逋交游(《瀛奎律髓》卷四七)。
事见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九《人物·隐逸传》。
有《海宁集》,已佚。
今录诗五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濮州雷泽人,字公仪。
种放学于终南山,又学古文于柳开。
第进士。
累迁侍御史。
以谏修玉清昭应宫,降知广济军。
寻以户部判官试开封府进士,私发糊名,夺二官。
起知单州、邢州。
移陕州卒。
与李迪、伊淳等友善,喜言仁义,所为文章多主“六经”及《孟子》。
有《帝则》。
全宋文·卷二○九
高弁,字公仪,濮州雷泽(今山东菏泽东北)人。
弱冠从种放学于终南山,又学古文于柳开,与张景齐名。
至道中以文谒王禹偁,禹偁奇之。
举进士,累官侍御史。
以谏修玉清昭应宫,降知广济军。
历太常博士、职方员外郎,知淄、单、邢、陕等州,卒。
有集三卷。
宋史》卷四三二《儒林传》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河中河东人,字希稷。
少师种放,与魏野友善。
第进士。
历著作佐郎、监察御史,累迁侍御史、益州路转运使。
以民间私行“交子”而为富家所告,数致争讼,请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未报。
及寇瑊守益州,方奏用其议,蜀人便之。
官至右谏议大夫,知延、同州,徙永兴军,未行卒。
有《河汾集》。
全宋诗
薛田,字希稷,河中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人。
师事种放,与魏野友善。
第进士,初仕丹州推官。
历知中江县,通判陕州、亳州,入为三司度支判官,改益州路转运使,知河南府。
真宗乾兴元年(一○二二)使契丹(《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八)还,擢知开封府。
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知益州(同上书卷一○一)。
五年还知审刑院,迁右谏议大夫。
知延州。
久之,因病徙同州,又徙永兴军,辞不行,卒。
宋史》卷三○一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七三
薛田,字希稷,河中河东(今属山西永济)人。
少师种放,与魏野友善。
第进士,累官知中江县。
大中祥符中,通判陕州、亳州。
迁殿中侍御史,权三司度支判官。
八年,改侍御史、益州路转运使,奏置交子务。
天禧三年,进直昭文馆、知河南府。
仁宗即位,复入为度支副使、户部郎中。
天圣元年,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代还,特迁右谏议大夫、知延州,徙同州,卒。
宋史》卷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0—1049 【介绍】: 宋坊州中部人,字次公。
少从种放学。
真宗大中祥符间进士。
累迁侍御史知杂事,屡直言仁宗及刘太后之过失。
历判吏部流内铨、三司度支副使、河北转运使、河东都转运使。
数论宋夏兵事。
知并州,创兵车阵法,颁行于诸路。
迁左司郎中,以建言允元昊不称臣之请被劾,出知杭州。
仁宗庆历八年以工部侍郎致仕。
全宋诗
杨偕(九八○~一○四九),字次公,坊州中部(今陕西黄陵)人。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八)进士。仁宗天圣八年(一○三○)为监察御史,九年迁殿中侍御史。景祐元年(一○三四)以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三)。擢河北转运使。历知河中府及陕、并、邢、沧、杭五州。庆历八年(一○四八)以工部侍郎致仕。九年卒,年七十。有文集十卷,不传。《宋史》卷三○○有传,又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二一欧阳修撰《杨公墓志铭》。
全宋文·卷三二五
杨偕(九八○——一○四九),字次公,坊州中部(今陕西黄陵)人。
少师事种放,大中祥符元年第进士,释褐房州军事推官,知汧源县,再调汉州军事判官。
迁太常博士。
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河中府。
进枢密直学士、知并州。
改左司郎中、本路经略安抚招讨使。
还,判太常、司农寺。
改谏议大夫,以工部侍郎致仕。
卒,特赠兵部侍郎。
偕性刚而忠烈,数上书论天下事,尤善古今兵法。
有兵书十五卷、文集十卷。
见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九《杨公墓志铭》,《宋史》卷三○○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5—1045 【介绍】: 宋洛阳人,字仲平。少尚节气,家产悉予兄弟,惟取图书。以荫补将作监主簿。历签书同州、鄜州判官。时西夏用兵,守备不足,请因废垒筑城以固延安之势,城成,赐名“青涧”。遂知城事,有政绩。仁宗庆历中,擢环庆路兵马钤辖,屡败夏人。被病受命筑古细腰城以断羌人交结西夏之路,城成而卒。
全宋文·卷三三二
种世衡(九八五——一○四五),字仲平,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种放兄子,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累迁太子中舍。
知泾阳县,通判凤州,以冤流窦州,徙汝州,赎为孟州司马。
历监随州酒,签书同州、鄜州判官事。
康定元年,由大理寺丞、签书定国军节度使判官事改内殿承制、知延州青涧城。
二年,为鄜延路兵马都监。
庆历二年知环州,累官环庆路兵马钤辖。
五年一月卒,年六十一。
宋史》卷三三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陕州硖石人,字文悦。
高季兴四世孙。
年十三能属文,通经史百家之书。
种放隐终南山,乃筑室豹林谷,从放受业。
与张荛、许勃号南山三友。
屡召不起。
范雍建京兆府学,召怿讲授,席间常数十百人。
仁宗赐号安素处士。
卒年七十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广东顺德人,居广州,字子长,号抱真子。陈献章弟子。好读书,尤精《周易》。擅诗画,工书法。家贫,犹不肯投合于时。二十年不入城市。
全粤诗·卷一六一
李孔修(一四六二—一五三一年),字子长,自号抱真子。顺德人。布衣。侨居广州高第街,人初不识。张诩荐于其师陈献章,献章亟称之,由是名益显。平生善诗画,攻《周易》。吴廷举在粤时,与孔修为布衣交,两人高风在尘埃之表。孔修卒,无子,尚书霍韬葬之于西樵山。西樵人祭社,以孔修配。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二一有传。李孔修诗,以清罗学鹏辑《广东文献·三集》卷一《李徵君抱真集》为底本。
明诗纪事·丁签·卷十五
孔修,字子长,顺德布衣。
(霍韬《渭崖集》:子长少从白沙游,飘然鹤思,不伍于世,破庐薄产,蔬食不继,未尝作皱眉。
作诗写字,自为一家,或观眺山水间。
归而图之,见者争爱而酬之,曰李子长画云。
平居管宁帽、朱子深衣,廿年足不越城阈,有古林逋、魏野、种放、孺子、云卿之风。
子长父殁,庶母改适民家,诬子长没其产。
县官系鞠之,子畏无言,迫之供,操笔曰:「母告委是情真。
」县官疑之,覆鞠得其情,乃知其贤,礼敬之,少年时翰量于官,县官异其容止,询姓名,不答,惟一拱手。
县官叱曰:「何物百姓乃尔拱手耶!
一呵之退,又再拱手。
县官怒,苔之五。
竞无言以出。
白沙先生知之,戏之诗曰:「驴背推敲去,君知我是谁?
如何叉两手,刚被长官笞。
」子长之诗曰:「月明海上开尊酒,花影船头落钓蓑。
」白沙亟称之曰:「后廿年恐子畏无此句。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稷山人,字知止,号安逸处士。
师事种放
母死,负土成坟,徒跣终丧。
隐嵩山,有诗名。
吴遵路、石延年论其高节,诏赐粟帛。
以寿终。
全宋诗
韩退,字知止,绛州稷山(今属山西)人。
师事种放
母死,负土成坟,徒跣终丧,去隐嵩山。
赐号安逸处士。
事见《宋史》卷四五七《高怿传》。
全宋文·卷四八○
韩退,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自号稷山逸民。
师事种放
母死,负土成坟,徒跣终丧,去隐嵩山。
吴遵路、石延年、孙抃等论其高节,嘉祐二年六月诏赐粟帛,号安逸处士。
以寿终。
宋史》卷四五七《高怿传》有附传,又见《宋会要辑稿》崇儒六之二九。
刘孟节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青州寿光人。
少师种放,笃古好学,隐于青州南冶,富弼为之筑室。
范仲淹、文彦博皆欲荐之,辞不就。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