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益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谭必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6 【介绍】: 宋韶州乐昌人,字子思,一作思父。
七岁通经,仁宗天圣间王益守韶州,必应童子科,日诵万言,引试称旨。
庆历六年进士。
调邕州推官。
交阯破邕,殉职。
累赠金紫光禄大夫。
景泰中追谥忠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08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号半山。
王益子。
仁宗庆历二年进士。
授签书淮南判官。
七年,知鄞县,兴修水利,贷谷于民,严整保伍,治绩卓著。
历舒州通判、知常州。
嘉祐三年,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改革、培养人才,未被采纳。
迁知制诰,以母丧去职。
神宗即位,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力主变法,与神宗意合,乃设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整军,力谋富国强兵。
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举、学校制度。
七年,因遭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强烈反对,罢相,知江宁府。
八年,复相。
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
元丰三年,封荆国公。
卒谥文。
提倡新学,曾与子雱及吕惠卿重释《》、《》、《周官》,为《三经新义》;又撰《字说》,文字训诂亦多与前人不同。
主历史变化之说,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
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风格雄健峭拔,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临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老子注》辑本。
全宋诗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为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为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为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文。著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著《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为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为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證,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为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词学图录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及第,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朝历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起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势力强烈反对,七年,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绍圣中,谥曰文。崇宁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属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传世。另著有《三经新义》(已佚,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字说》等。《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七
禅师名赞元。
字万宗。
婺州义乌人。
双林傅大士之远孙也。
三岁出家。
七岁为大僧。
性重迟。
闲靖寡言。
视之如鄙朴人。
然于传记。
无所不窥。
吐为词语。
多绝尘之韵。
特罕作耳。
年十五游方。
至石霜。
谒慈明禅师。
助舂破薪。
泯泯混十年。
慈明移南岳。
又与俱。
及殁葬骨石于石霜。
植种八年乃去。
兄事蒋山心禅师。
心殁。
以元继其席。
舒王初丁太夫人忧。
读经山中。
与元游如昆弟。
问祖师意旨。
元不答。
王益扣之。
元曰。
公般若有障三。
有近道之质一。
更一两生来。
恐纯熟。
王曰。
愿闻其说。
元曰。
公受气刚大。
世缘深。
以刚大气。
遭深世缘。
必以身任天下之重。
怀经济之志。
用舍不能必。
则心未平。
以未平之心。
持经世之志。
何时能一念万年哉。
又多怒。
而学问尚理。
于道为所知愚。
此其三也。
特视名利如脱发。
甘澹泊如头陀。
此为近道。
且当以教乘滋茂之。
可也。
王再拜受教。
自熙宁之初。
王入对。
遂大用至真拜。
贵震天下。
无月无耗。
元未尝发视。
客来无贵贱。
寒温外无别语。
即敛目如入定。
客即去。
尝馔僧。
俄报火厨库。
且及潮音堂。
众吐饭苍黄。
蚁窘蜂闹。
而元啜啖自若。
高视屋梁。
食毕无所问。
又尝出郭。
有狂人入寺。
手刃一僧。
即自杀尸相枕。
左右走报。
交武于道。
自白下门。
群从而归。
元过尸处。
未尝视。
登寝堂危坐。
职事者侧立。
冀元有以处之。
而敛目如平日。
于是稍稍隐去。
卒不问。
王弟平甫。
豪纵于人物。
慎许可。
见元即悚然加敬。
问佛法大意。
元复有难色。
平甫固请为说。
元曰。
佛祖无所异于人。
所以异者。
能自护心念耳。
岑楼之木。
必有本。
本于毫末。
滔天之水。
必有原。
原于滥觞。
清净心中。
无故动念。
危乎岌哉。
甚于岑楼。
浩然横肆。
甚于滔天。
其可动耶。
佛祖更相付授。
必丁宁之曰。
善自护持。
平甫曰。
佛法止于此乎。
元曰。
至美不华。
至言不烦。
夫华与烦。
去道远甚。
而流俗以之。
申公论治世之法。
犹谓为治者。
不至多言。
顾力行如何耳。
况出世间法乎。
元丰之初。
王罢政府。
舟至石头。
夜造山拜坟。
士大夫车骑。
填山谷。
王入寺。
已二鼓。
元出迎。
一揖而退。
王坐东偏。
从官宾客满坐。
王环视。
问元所在。
侍者对曰。
已寝久矣。
王笑之王。
结屋定林。
往来山中。
又十年。
稍觉烦动。
即造元相向。
默坐终日而去。
有诗赠之。
其略曰。
不与物违真道广。
每随缘起自禅深。
舌根已净谁能坏。
足迹如空我得寻。
人以为实录。
元祐之初。
曰吾欲还东吴。
促办严俄化。
王哭之恸。
塔于蒋陵之东。
平甫状其行碑山中。
赞曰。
舒王尝手题其像曰。
贤哉人也。
行厉而容寂。
知言而能默。
誉荣弗喜。
辱毁弗戚。
弗矜弗克。
人自称德。
有缁有白。
来自南北。
弗顺弗逆。
弗抗弗抑。
弗观汝华。
唯食己实。
孰其嗣之。
我有遗则。
予读此词。
知其为本色住山人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赞元,字普宗,一字觉海,姓傅氏,义乌人也。为双林傅大士之裔,三岁出家,七岁为大僧,受具足。年十五,游远方,造石霜,见慈明圆,乃曰:“好好著槽厂去。”赞元作驴鸣,明曰:“真法器也。”请为侍者。二十年后,阐法苏台天笔龙华白云,兄事蒋山心公。心没,江宁府帅请居宝公道场,提振宗要,诸方推服。丞相王安石重其德望,奏赐章服。安石致仕,结庐定林山中,与之萧散林下,清谈终日。元祐元年九月示寂,安石痛哭,为造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