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范祖禹

相关人物:共 28 位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明州鄞县人,字廉彦。周师厚子。神宗元丰二年进士。调桐城县尉,辞不赴,益究治六经诸子百家之说,悉著论其本旨。游颍昌府,访其舅范纯仁,过洛,见文彦博、司马光,皆见器重。后知南雄州,以言边事忤时相,入党籍,退休于家,学者称为鄞江先生。有文集。
全宋诗
周锷(一○五七~一一三一),字廉彦,鄞(今浙江宁波)人。
师厚长子。
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桐城尉,不赴,精研六籍及诸子百家书。
后以丰稷、范祖禹荐,历官濠州户曹,提点江、淮、荆、浙、福建等路坑冶铸钱公事,知南雄。
以言事入元祐党籍。
退居西湖,人称鄞江先生。
高宗绍兴元年卒,年七十五(《甬上耆旧诗》卷二)。
著《承宣集》、《明天集》、《六甲奇书》等,已佚。
事见宋《宝庆四明志》卷八,元《延祐四明志》卷四。
今录诗九首。
全宋文·卷二五二七
周锷(一○五七——一一三一),字廉彦,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元丰二年进士。调桐城尉,辞不赴,益究治经史百家之书。游颍昌,访其舅范纯仁,过洛,见文彦博、司马光,咸见器重。历官濠州户曹、提点江淮荆浙等路冶钱公事,后知南雄,以言事入党籍,退休于家。绍兴元年,朝廷牵复党人,特转中大夫,将用之而卒。有奏议、杂文、表启二十卷,《明天集》一卷,《六甲奇书》一卷,《承宣集》一卷。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八之一一、职官六八之三、职官七七之六五,《宝庆四明志》卷八,《甬上耆旧诗》卷二,《宋史翼》卷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9—1129 【介绍】: 宋济州巨野人,字以道,一字伯以,自号景迂生。晁端彦子。神宗元丰五年进士。以文章典丽,为苏轼所荐。哲宗元符三年知无极县,上书斥王安石及绍述诸臣政事之非。高宗即位,召授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以病未赴。晚年信佛。工诗,善画山水。博通五经,尤精于《》。有《儒言》、《晁氏客语》、《景迂生集》。
全宋诗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七九八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又字伯以,自号景迂生、老法华、天台教僧,清丰(今河南清丰)人,端彦子。
熙宁中,父官杭州,随侍。
元丰五年登进士第。
历任兖州司法参军,蔡州、宿州教授。
元祐中,群公以博极群书、雅有史学科荐,苏轼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荐。
元符三年应诏上书,坐入邪籍二十馀年。
崇宁中,为承议郎、知磁州武安县、定州无极县,监陕州集津仓。
大观末监明州造船场。
宣和中通判鄜州,知成州。
靖康元年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兼太子谕德。
未几,除中书舍人兼太子詹事。
坐请补外落职。
金兵南略,避难高邮。
高宗继位,召为徽猷阁待制兼侍读,提举万寿观,再请,得提举杭州洞霄宫。
建炎三年正月卒于江宁舟中,年七十一。
博通六经,尤长于《》,著述多达三十馀种,今存者仅《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晁氏客语》。
见《晁氏世谱节录》(《嵩山文集》附),陆游《景迂先生祠堂记》(《渭南文集》卷一八),范祖禹《手记》(《范太史集》卷五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9—1109 【介绍】: 宋华州人,一说阳翟人,字方叔,号济南。
少孤贫,谒苏轼于黄州求教,轼称其文,与范祖禹荐于朝,不果。
中年绝意仕进,定居颍昌。
喜论古今治乱,哲宗元祐中上《忠谏书》、《忠厚论》、《兵鉴》于朝。
有《济南集》、《德隅斋画品》等。
全宋诗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岩集后》)、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为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早年以文章受知苏轼。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苏轼知贡举,得试卷以为廌作,置之首选,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轼有“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还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叹。后再举亦失利,遂绝意仕进,定居长社。徽宗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有《济南集》(一名《月岩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八卷,其中诗四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李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馆《宋人集》丙编本(简称宜秋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八四九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济南,又号太华逸民,华州(治今陕西华县)人。少以学问称乡里,谒苏轼于黄州,贽文求知,轼激赏之,谓其为「万人敌」。又闭门读书数年,再见轼,轼阅其所著,叹为「张耒、秦观之流」。乡举试礼部,轼典贡举,遗之,赋诗以自责。中年绝进取意。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著文数千篇,由其子裒辑为《济南集》,又称《月岩集》,又编正、续二集。另有《师友谈记》、《德隅堂画品》等。见陈恬《李方叔遗稿序》(《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九),李之仪《月岩集序》(《永乐大典》卷二二五三七),《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7—1141 【介绍】: 宋成都华阳人,字元长。
范祖禹子。
哲宗绍圣元年进士。
高宗即位,历两淮转运副使。
绍兴四年,召为宗正少卿兼直史馆,命重修神宗、哲宗两朝实录。
迁翰林侍读学士,旋以龙图阁直学士奉祠。
性好义乐善,司马光家属皆依冲所,冲抚育之。
全宋诗
范冲(一○六七~一一四二),字元长,华阳(今四川成都)人。
祖禹长子。
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清嘉庆《华阳县志》卷二七)。
高宗即位,召为虞部员外郎,历两淮转运副使。
建炎中,知衢州,因请祠与赵鼎有连,夺职(明崇祯《衢州府志》卷一一)。
绍兴中诏修神、哲两朝实录,为宗正少卿兼直史馆。
累官翰林侍读学士,寻以龙图阁直学士奉祠。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卒于婺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三),年七十五。
宋史》卷四三五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二九四九
范冲(一○六八——一一四二),字元长,一字益谦,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祖禹长子。
绍圣元年进士及第。
高宗即位,历两淮转运副使,绍兴中召为宗正少卿兼直史馆,重修神、哲两朝《实录》,迁起居郎。
累官翰林侍读学士,寻以龙图阁直学士奉祠,复知婺州。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五。
尝编类司马光《记闻》十卷奏御。
修神、哲实录时,别为《神宗实录考异》五卷及《辨诬录》。
著有《春秋讲义》四卷、《宰辅拜罢录》二十四卷、《范太史遗事》一卷、《范祖禹家传》八卷等。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三,《宋史》卷二○三、二○五《艺文志》及卷四三五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仲温。
宋成都华阳人,字元实。
范祖禹次子,秦观婿。
学诗于黄庭坚。
有《潜溪诗眼》。
全宋诗
范温,字元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
祖禹子。
徽宗政和初曾出仕。
尝学诗于黄庭坚,有《潜溪诗眼》一卷,已佚。
事见《铁围山丛谈》卷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景通。
方元寀父。
仁宗天圣八年进士。
凿井舍旁,祷曰:愿子孙居如此水。
官润州,识程珦。
及卒,程颢为作行状,范祖禹为作墓道碑。
全宋文·卷五八○
方峻,字景通,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天圣八年进士,为建安主簿。景祐初,试秘书郎,为福州司理参军。皇祐中,以太常博士知句容县。嘉祐间请老,分司南京。晚以讲学为业,门徒甚众。见《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句容金石记》卷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太原人。真宗天禧中曾官翰林学士。有《春秋通义》、《春秋异义》、《春秋皇纲论》。
全宋诗
王晰,字微之(《刘忠肃集》卷一九《九月十日赵韩王园同舍饯送王微之晰出守汝州即席次春韵》),太原(今属山西)人(《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以著作佐郎知耀州富平县(《金石萃编》卷一三三《唐李太尉祠堂记》)。至和中为太常博士(《玉海》卷四○)。尝知汝州(《刘忠肃集》卷一九)、卫州(《东坡外制集》卷上《王晰知卫州制》)、池州(《舆地纪胜》卷二二)。为江南东路转运使,迁刑部郎中(《韩南阳集》卷一七《江南东路转运使尚书祠部郎中充集贤校理王晰可尚书刑部郎中制》)。神宗熙宁中转兵部郎中,提点醴泉观(《续会稽掇英集》卷二)。哲宗元祐元年(一○八七),判登闻检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一)。有《春秋皇纲论》五卷传世。又有《春秋通义》十二卷、《异义》十二卷(《玉海》)、《孙子注》三卷(袁本《郡斋读书志》卷三下),皆佚。
全宋文·卷九三○
王晰,皇祐间为著作佐郎、知富平县事,参见《金石萃编》卷一三三,光绪《富平县志稿》卷七。
又按苏颂、梅尧臣、刘挚、韩维、范祖禹、王安石、苏轼等人集中有王晰,字微之,历仕真、仁、英、神诸朝,官至龙图阁学士,年九十卒。
又有太常博士王晰,至和中著《春秋通义》,又著《春秋皇纲论》(今存)。
未知是否为同一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8—1092 【介绍】: 宋福州侯官人,字闳中。性淳谨好学,门人千数。与陈襄、陈烈、周希孟为友,号四先生。仁宗皇祐五年进士。为寿安主簿。神宗熙宁中,召为岐王侍讲。元丰中,出知越州。哲宗元祐初,召拜国子祭酒,除宝文阁待制。请老归,太学生数千人请留,至空学相送。
全宋诗
郑穆(一○一八~一○九二),字闳中,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三),为寿安主簿。召为国子监直讲,改集贤校理,出通判汾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为岐王府侍讲。元丰三年(一○八○),出知越州。哲宗元祐初,召拜国子祭酒。三年(一○八八),除直集贤院。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六年,请老,提举洞霄宫。七年卒,年七十五。《宋史》卷三四七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郑穆(一○一八——一○九二),字闳中,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醇谨好学,与陈襄、陈烈、周希孟为友,闽中号「四先生」,弟子以千数。
皇祐四年登进士第。
居馆阁三十年。
元丰三年知越州。
元祐元年除国子祭酒,五年擢宝文阁待制。
七年卒,年七十五。
范祖禹《宝文阁待制郑公墓志铭》(《范太史集》卷四三),《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90 【介绍】: 宋凤翔盩厔人,字大观。仁宗庆历六年进士,授孟州司户参军。历知万泉、夏县、永昌,皆有善政。英宗时,以侍御史出通判汾州。神宗熙宁三年为开封府判官,言青苗法不便。出为陕西、永兴军路转运使,知同、陕州。哲宗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卒谥懿简。有《春秋论》、《唐春秋》、《西山别录》、《史记牴牾论》等。
全宋诗
赵瞻(一○一九~一○九○),字大观,其先亳州永城(今属河南)人,后徙凤翔盩厔(今陕西周至)。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初为孟州司户参军,历知万泉县、夏县、永昌县、威州。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通判汾州。神宗即位,知商州,就除提点陕州刑狱。熙宁三年(一○七○),入为开封府判官,后知同州、沧州。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擢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四年,同知院事。五年卒,年七十二。谥懿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见《范太史集》卷四一《赵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四一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五
赵瞻(一○一九——一○九○),字大观,凤翔盩厔(今陕西周至)人。
庆历六年进士,授孟州司户参军。
历知州县,迁屯田、都官员外郎。
治平初除侍御史,以濮议迕英宗,出为汾州通判。
神宗立,徙知商州,提点陕西刑狱,入为开封府判官,复出为陕西路转运副使,知同州、陕州、沧州。
哲宗即位,召为太常少卿,拜户部侍郎。
元祐三年,同知枢密院事。
五年卒,谥懿简。
著《春秋论》三十卷、《史记牴牾论》五卷、《唐春秋》五十卷、《奏议》十卷、《文集》二十卷、《西山别录》一卷,皆不传。
范祖禹撰《赵公神道碑》(《范太史集》卷四一),《宋史》卷三四一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86 【介绍】: 宋陕州夏县人,字君实。
司马池子。
少聪颖好学,以父荫为将作监主簿。
仁宗宝元元年进士。
累官知谏院、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复为翰林兼侍读学士。
极力反对王安石所行新法,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数与安石、吕惠卿等辩论,因出知永兴军。
神宗熙宁四年,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专修史书,绝口不论时事。
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起为门下侍郎,拜左仆射,主持朝政。
起用刘挚、范纯仁、范祖禹、吕大防等,悉除新法,恢复旧制。
在相位八月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初编撰战国至秦二世历史为《通志》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改书名为《资治通鉴》,元丰七年成书。
另有《温国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
全宋诗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初仕苏州签判。父死服除,改武成军签判。庆历六年(一○四六),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后受庞籍辟为并州通判。召还为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为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熙宁三年(一○七○),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六年,以端明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赠温国公,谥文正。有文集八十卷,杂著多种。事见《东坡全集》卷九○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司马光诗十四卷,以《四部丛刊》影宋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即宋绍熙刊本,亦即绍兴二年本)为底本,参校清乾隆六年陈宏谋校刊《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陈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四库本)等。底本卷二、卷三有若干首有目无诗,分别据陈宏谋刊本补入。底本卷六《又和讽古》“海客久藏机”一首,与卷一《和之美讽古二首》之二重复,已删略。又辑得集外诗及断句,另编为一卷。
词学图录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主编《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存词三首,见《苕溪渔隐丛话》及《阳春白雪》。
全宋文·卷一一七二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宝元元年登进士甲科。历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累迁开封府推官,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时仁宗未立嗣,数上疏谏言。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流内铨。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除御史中丞,权知审官院。王安石行新政,光持异议,与安石数论辩于帝前。由是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凡十五年。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召为门下侍郎。元祐元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力废新政。是年九月卒,年六十八,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文集八十卷,《资治通鉴》三百二十四卷,《考异》三十卷,《通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涑水纪闻》十卷等,并注释《》、《孝经》、《老子》、《法言》、《太玄》等。见苏轼《司马文正公光行状》(《东坡集》卷三六),《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