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崇岳

相关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妙堪(一一七七~一二四八),号笑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毛。得法于天童无用禅师。历住妙胜、金文、光笑、报恩、雪峰、灵隐、净慈诸名刹。理宗淳祐八年卒,年七十二。事见《释氏稽古略》卷四、《佛祖纲目》卷九。今录偈二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妙堪。
号笑翁。
慈溪毛氏子。
广颡平顶。
骨气清豪。
从野庵道钦受学。
以广记多闻称。
后一力参究。
依息庵观于金山。
又走灵隐。
松源
皆不契。
时无用居天童。
径造其室。
用问曰。
行脚僧游山僧。
曰。
行脚僧。
用曰。
如何是行脚事。
提坐具便摵。
用曰。
此僧敢来这里持虎须。
俾参堂。
一日用举狗子无佛性话。
才儗开口。
用以竹篦劈口打。
应声呈偈曰。
大涂毒鼓。
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
横尸万里。
用颔之。
俾侍香。
寻命分座出世。
凡十坐道场。
皆海内名刹。
三被诏旨。
并诸名公卿推挽。
不得已而后就也。
虽荷禅宗重寄。
而不以其道自封。
其于佛浅深之说。
无不融了。
世出世法。
无不兼弘。
常曰。
于心有取舍。
识情未尽见。
法有彼此。
智眼未明。
天台旧无律宗。
居报恩也。
与大卿齐公议。
合十寺为大刹。
筑戒坛。
命负毗尼学者。
倡开遮持犯之法。
风励新学。
台始行南山宗也。
居灵隐。
山门逼近屠沽。
堪撒其庐。
揭关飞来峰外。
以限喧寂。
曰。
不可使旃陀罗气薰秽三宝也。
荆湖总臣。
以国乏用。
奏僧道得以出赀。
买紫衣师号。
俾领住持。
闻之叹曰。
苟如是。
则千金之子。
皆可主法。
我道危矣。
因抗疏。
且致书秉钧轴者。
其议遂寝。
诏徙天童。
力辞。
东归翠岩。
筑室。
奉先世香火。
育王虚席。
有旨起师。
再辞。
不许。
乃奉诏。
表章大觉。
祖述妙喜。
秩然有序。
未几。
复下天童之命。
大参赵公。
请主净慈。
皆固辞谢之。
俄示疾。
书遗表。
作寺丞张公书通守。
永嘉曹公来问疾。
从容叙世契移顷。
书偈曰。
业镜高悬。
七十二年。
一搥击碎。
大道坦然。
置笔泊然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禅师出四明毛氏。
名妙堪。
号笑翁。
十岁授以世典。
过目成诵。
不悦也。
乃从野庵钦。
潜心释训。
竟为大僧。
受无用全禅师之嘱。
住后以持纲不屈。
声达朝廷。
朝廷屡以名山居堪。
堪去就自若淡如也。
一时争慕之。
堪初参松源于灵隐不契。
偶禅者读全无用自赞曰。
匙挑不上个村夫。
文墨胸中一点无。
曾把虚空揣出骨。
恶声赢得满江湖。
堪悚然欲见全。
未及发。
会全公访灵隐。
堪心幸之。
松源引座。
全乃曰。
适来松源和尚
举竹篦话。
令天童纳败缺。
诸人要知么。
听取一颂。
黑漆竹篦握起。
迅雷不及掩耳。
德山临济茫然。
懵底如何插嘴。
堪于此信入。
即随至天童。
告香入室。
全公以赵州无字徵堪。
堪拟对。
全骤击之。
堪大悟曰。
大涂毒鼓。
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
横尸万里。
全公可之。
堪后出世妙胜。
迁金文。
又广孝。
始终不务姑息。
诚感徵应。
绍兴乙亥。
祷雨。
有司欲援徽宗事例。
以道居僧之左。
而尊其符水之术。
堪力言不可。
遂退归雪窦。
天竟不雨。
童叟谣曰。
以右为左。
天曰不可。
四月五月。
池潭起火。
闻于朝。
复旧序。
雨乃大通。
卫藩遂以台山报恩请堪。
堪以台山旧无律宗。
乃议十寺为坛。
弘施毗尼。
于是四众云合。
化行南国。
乃至屠父行慈。
狗盗弭节。
奉诏住虎丘。
未几升灵隐。
卫王特建大慈寺。
请堪为开山首祖。
既而退隐上柏。
台郡陈使君。
邀居瑞岩。
居无何。
又迁江心寺。
乃淳熙壬寅年也。
当是时。
孝宗留神内典。
常制圆觉楞严经注。
普赐文臣。
又尝召对诸禅宗。
如佛照光者。
出入禁廷。
以内观堂。
为禅师邸。
甚盛典也。
俄有奏。
令僧道买紫衣师号。
为大刹住持。
堪骇叹曰。
审是。
则商贾皆可主法耶。
吾道危矣。
即诣阙抗疏。
切直数千言。
议寝。
绍熙癸丑年。
佛照再赴寿皇诏。
而育王席虚。
以堪补之。
堪历主名坊。
机不虚发。
深怜根有利钝。
而法无小大。
尝以颂示诸学流曰。
车牛脑后痛加鞭。
弃却黄金抱碌砖。
逐恶随邪至今日。
即非心佛错流传。
又曰。
觉城东际老婆婆。
白发𣯶𣯶意气多。
与佛同生嫌见佛。
恶人无柰恶人何。
又曰。
柳毅传书只自知。
得便宜是落便宜。
亲生爱子都抛却。
痛惜深怜乞养儿。
犹以柬致石鼓夷曰。
先师法道。
惟我与公。
我既日就衰颓。
无足道者。
公今应迹灵隐。
利生接物。
去就当如秋叶春云。
任缘聚散。
凡与公卿贵人相见。
务翻其窠窟。
绝其偷心。
若稍有院子。
一念挂在胸次。
模棱苟合。
便成流俗阿师。
虽为万指住持。
何足贵也。
词甚激切。
庆元庚申春。
书遗表上达。
并作短语。
挽张寺丞主后事。
乃趺坐白众曰。
业镜高悬。
七十二年。
一锤粉碎。
大道坦然。
再与曹通守诀别。
敛目而逝。
其僧腊六十也。
后嗣无文灿。
灿付愚叟鉴。
鉴闽人。
有实德。
元世祖诏住攴提。
赐号通悟明印。
明印去妙喜。
其世有五。
赞曰。
硕果不食。
厥功伟也。
当南迁后。
司衡多建中之馀。
至今方外。
以市名职。
吾道微矣。
公乃毅然拨乱。
而反之正。
功孰大焉。
谓之硕果非耶。
殊不知浩然纲领之节。
又原于妙喜云。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妙堪,字笑翁。
姓毛氏,四明人也。
广颡平顶,骨清气寒。
从野庵道钦受释学,依息庵观于金山,参松源岳于灵隐,皆无所契。
时无用居天童,径造其室。
用问之曰: “行脚耶?
游山耶?
”曰:“行脚耳。
”乃使参堂室中,常示狗子无佛性语。
一日拟议间,用以竹篦劈之,堪应声呈偈曰:“大荼毒鼓,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横尸万里。
”无用颔之,即命侍香。
已而报恩约公,礼之分座。
太守程公请主妙胜,迁金文,移光孝。
寻以卫王堂牒,除台之报恩。
天台旧无律宗。
堪与大卿齐公议,合十寺为大刹,筑坛场,命负毗尼学者。
倡开遮持犯之法,风励新学。
闽帅王公请居雪峰。
未几,诏住灵隐,嫌偪近屠沽,撤其庐,揭关飞来峰外避之。
卫王以大慈完美,力请开山,允之。
及王薨,乃庵居上柏。
台州使君陈公以瑞严邀堪。
无何,江心牒至,监丞使公,强之乃起净慈,诏下,固辞不获。
大参余公书来言:不可重违君命。
明年,荆湖总臣奏令天下僧众入訾,请紫衣封号者许之。
堪独忧焉,慨然谓所知曰:“朝廷果如是,则千金之子,皆得主法,吾道殆矣。
”乃奏疏论之,其事遂寝。
终宋之世,法之不坏,堪之力也。
诏徙天童,辞而东归。
翠岩育王虚席,有旨起堪,再辞不允。
天童书至,大参赵公请主净慈,谢之以疾。
俄书遗表,草启与张公,请主后事。
通守永嘉曹公来问疾,犹从容叙世次。
顷之,书偈曰:“业镜高悬,七十二年。
一槌击碎,大道坦然。
”掷笔而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8—1249 【介绍】: 宋僧。隆庆府梓潼人,俗姓雍氏,字无准。九岁出家,无资薙发,人称“乌头子”。游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雪窦、育王等寺。理宗尝召入慈明殿说法,赐号佛鉴禅师。淳祐中,书遗表遗书及偈而逝。
全宋诗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鉴,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
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
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
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
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
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岩瑞。
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隐,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
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證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遁庵演。
三年复还灵隐。
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
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
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岩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为首座。
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
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
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
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
淳祐九年卒。
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
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赞等编为三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师范(一一七八——一二四九),字无准,俗姓雍,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绍熙五年始具戒游成都,谒于老僧尧和尚,有省。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人称乌头子。侍破庵居灵隐,大悟。同月石溪游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阿育王,移住径山。召入大内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号佛鉴禅师。淳祐八年,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次年三月,书遗表及偈而卒,年七十二。其弟子编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无准和尚奏对语录》一卷,今存。见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师范字无准。蜀之梓潼雍氏子也。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和尚出家。读书过目成诵。南宋绍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请益尧和尚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坐的是谁。师于是昼夜体究。一日如厕。因提前话有省。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曰剑州。又问。带得剑来么。师便喝。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破庵居灵隐。师侍次时有一道者问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破庵曰。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师于言下大悟。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时雪峰云和尚住瑞岩留师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茅授与师。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迎师。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然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又奉旨领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师住径山。其殿宇两遭回录。皆两复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额曰万年正续。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师之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俗之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话。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抖擞去也。遂起身抖衣曰。是多少。便归方丈。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遗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谐谑如平时。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也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逝。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弊帛。奉全身塔于圆照。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范。梓潼雍氏子。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经书过目成诵。绍熙五年冬。登具戒。明年。成都坐夏。遇老宿名尧者。范请益坐禅之法。尧曰。禅是何物。坐是何人。范受其语。昼夜体究。一日如厕提前话。有省。遂出蜀。谒佛炤于育王。炤问何处人。曰。剑州人。炤曰。将得剑来否。范随声便喝。炤笑曰。这乌头子乱做。范懒剃发长故。佛炤室中。尝以乌头子呼之。久之。欲观台雁。拉石溪月公同往。至瑞岩。时云巢领住持事。留分座。忽夜。梦伟衣冠者。持把茅见授。翼日。明州清凉专使至。师受请入院。见所设伽蓝神。茅其姓衣冠。与所梦无异云。上堂。遂为破庵拈香。以示法切得旨深也。嗣迁焦山雪窦。被旨移育王。住径山。最久。虽两丁火厄。而旋复旧观。号法席全盛。理宗尝召师。入慈明殿。升座说法。上亲御垂听大悦。赐佛鉴禅师号。并金襕僧伽黎。淳祐戊申秋。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乞老于朝。而旧疾适作。三月旦升堂别众。至十五日。区画后事。亲遗表。及遗书十数封。言笑如平时。其徒以遗偈为请。乃执笔疾书云。来时空索索。去亦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项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无准禅师者。讳师范。蜀都雍氏子也。九岁依阴平山沙门。试经。目不遗炤绍。熙五年。具戒访道。乃求坐禅诀于老宿尧公。有信入。即出峡。谒佛炤光禅师。光曰。生缘何处。对曰。剑州。曰。带得剑来么。师便喝。光笑曰。者乌头子也乱做。又过灵隐。参密庵禅师。密庵不易见乃入破庵先首座之室。先与语。阴奇之。一日要师游石笋庵。有道者问。胡狲子捉不住时如何。先答曰。如风吹水自然成纹。师恍然大彻。失声曰。诺。先大喜而归。师遂事先公。赴穹窿。盖先以师深得玄要主宾之旨。可倚重正宗也。先公移居卧龙。师辞。游天台。寻开法明州清凉。以香酬破庵先公。于是吴越知名。师初寓瑞岩。梦伟衣冠者持茅授。师及至清凉。见伽蓝像。即向所梦者也。茅乃神之姓焉。三年迁焦山。次三年迁雪窦。有大名者皆归之。乃示众曰。面面相看。眼眼厮觑。衣外别传。有甚凭据。到却门前刹竿著。凤栖不在梧桐树。又曰。[一/几][一/几]地思量。无可得思量。无可思量处。真个好思量。大庾岭头逢六祖。鳌山店上见曾郎。又曰。贼火相逢恰五更。现成赃物不须争。暗中多少都分了。天晓依然各自行。又曰。日面月面突出难辨。拟欲抬眸空中两片。师居雪窦三年。诏补育王。又三年。住径山。居无何。径山燬。知事者惧。师引咎自归。一众咸安。师整顿荒基。说法如故。仍请希叟为副寺。退耕为监院。别山智为化主。雪岩钦为座元。未久寺成。朝旨召入慈明殿升座。师举宾头卢尊者赴阿育王宫因缘。乃曰。君王一语出如纶。尊者眉毛八字分四海风清烟浪静。碧天无际水无垠。上大悦。赐金纹袈裟。号佛鉴禅师。六年径山复燬燬之夕。风雨暴作。师端座别舍。漠然不问。且笑且吟曰。雨散云收后。崔嵬数百峰。王维虽妙手。难落笔头踪。仍结茅安众。寺复成。又去四十里。别筑万年。正续以憩。云水不远。复建精舍为归藏所。藏前后所赐宸翰。敝室左右奉祖师。与先世香火。或期诞讳。必为饭僧佛事。以赞冥福。盖蜀乱。师之先祀绝矣。故祠之上。闻嘉叹赐。名圆炤庵。淳祐戊申。又小筑于明月池上。为退休计。师腊既高。纶音次序。存问不间。师惟历书古德机缘。谢对而已。或大宾过山。师独揭心宗要领。间咨南比国运。师俯首一默而已。己酉三月望。升座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今日勉强出来。从前所说。不到底尽情向诸人。面前抖擞了也。乃起抖衣曰。是多少。遂区嘱后事。复手书达上言别。上遣中使慰问后事。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更欲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寂。塔于圆照庵。嫡嗣有雪岩钦禅师。 赞曰。南堂谓。师居五峰。法席之盛。不下妙喜时也。众多粮少。而重罹回禄。不无奔走四方之劳。想见其曲折。苟非以荷负正宗为心。则安能籧篨若此。呜呼南堂其知言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师范,字无准,梓潼雍氏子也。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读书过目成诵。绍熙六年,始游成都,谒正法尧,问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坐的是谁?”范于是昼夜体究。一日,偶提前话有省。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曰:“剑州。”又问:“带得剑来么?”范便喝。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破庵居灵隐,范侍次,有一道者问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庵曰:“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范于言下大悟。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时雪峰云住瑞岩,留之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茅,授与范。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来迎,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复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范住径山,其殿宇再燬于火,皆复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额曰“万年正续”。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其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其所生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语,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倾吐。”遂起身披衣曰:“是多少?”便归方丈。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如平时。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逝。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币帛,塔于圆照。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9—1253 【介绍】: 宋僧。奉化人。俗姓张,字大川。年十九出家,后住杭州灵隐寺。有《五灯会元》。
全宋诗
释普济(一一七九~一二五三),号大川,俗姓张,四明奉化(今属浙江)人。
年十九,依香林院文宪师受具戒,初游本郡湖心、赤城诸禅院,遍历无用全、佛照光、浙翁琰、松源岳、肯堂充诸老之门。
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住庆元府妙胜禅院,后历住宝陀观音、林大中、嘉兴府报恩光孝、庆元府大慈教忠报国、绍兴府天章十方、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灵隐诸寺。
理宗宝祐元年正月卒,年七十五。
有《五灯会元》二十卷,《灵隐大川济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灵隐大川禅师行状》。
 释普济诗,以辑自《语录》的诗及《语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二六一
普济(一一七九——一二五三),字大川,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俗姓张氏。初习儒,淹博能文。年十九入香林院出家。嘉定十年出主妙胜,历补陀、岳林、报恩、大慈、净慈、灵隐。宝祐元年正月卒,寿七十五。撰有《五灯会元》二十卷(存),又有《大川普济禅师语录》一卷传世。见《语录》附释大观所撰行状(续藏经第贰编第二六套第二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智愚(一一八五~一二六九),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十六岁依近邑之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后辞亲出乡,首依雪窦焕和尚、净慈中庵皎和尚。过金山,掩室和尚一见甚器重。从运庵和尚薙染,自此遍历诸老宿之门。游江淮湘汉,经荆门玉泉,过庐山东林。依福严无二月和尚,为典藏。参有修首座于南岳,深相契合。又访北禅礼和尚。回浙到净慈,见净和尚。由灵隐笑翁和尚荐为虎丘典藏。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出世嘉兴府兴圣寺。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迁报恩光孝寺。又移庆元府显孝寺。复迁瑞岩开善寺,居二年乞退,住万松山延福寺。继迁婺州云黄山宝林寺,居五年婴强寇之难,应东谷和尚举,入主冷泉寺。宝祐四年(一二五六,此据《语录》,《行状》作六年),在灵隐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寺。景定元年(一二六○),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此据《语录》,《行状》作三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有《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十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法云撰《行状》。 释智愚诗,以辑自《语录》及《语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五卷。辑自他书的诗附于卷末。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愚。
字虚堂。
四明人。
具戒游参。
见运庵颜公。
言下了旨。
出世历住十刹。
化道风行。
咸淳末。
被诏住径山。
室中设三转语。
勘验学人。
鲜有觏其机者。
曰。
己眼未明底。
因甚将虚空。
作布裤著。
曰。
画地为牢。
因甚透这个不过。
曰。
入海算沙底。
因甚向针锋头上翘足。
又云。
虚堂。
初无门户。
与人近傍。
亦不置之于无何有之乡。
只要诸人如铁。
入土与土俱化。
然后可以发越。
其如运粪入者。
吾末如之何。
一日。
松源师临济示寂告众云。
久参兄弟正路上行者。
有只不能用黑豆法。
临济之道。
将泯绝无闻。
伤哉。
拈云。
鹫峰老大。
似倚杖骑马。
虽无僵卧之患。
未免傍观者丑。
师先在净慈。
入院日问答绝。
忽天使踵门。
传旨。
问赵州因甚八十行脚。
虚堂因甚八十住山。
师。
即举赵州行脚到临济话。
颂曰。
赵州八十方行脚。
虚堂八十再住山。
别有一机恢佛祖。
九重城里动龙颜。
使以颂回奏。
上大悦。
特赐米五百石。
绢一百缣。
开堂安众。
后示寂。
塔于直岭下曰天然。
先是。
高丽国王。
请师于彼国说法。
八载还山。
问法弟子。
随侍千指。
至我明嘉靖间。
高丽尚遣法嗣来此扫塔云。
彼国法道。
甚盛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号虚舟,俗姓史,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年十二,出家本郡天宁寺,继事东堂院龙溪祖信,后参无得通禅师得法。理宗淳祐初住建康府半山报宁禅寺。历住镇江府金山龙游禅寺、潭州鹿苑褒忠禅寺、抚州疏山白云禅寺、平江府承天能仁禅寺、临安府中天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灵隐景德禅寺,终于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八十二。有净伏等编《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元释行端撰《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释普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字虚舟,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史氏子。出家郡之天宁寺,继事武林东堂院祖信,后参无碍通公得法。出主金陵半山,润之金山;潭之鹿苑,抚之疏山,苏之承天。景定间住临安中天竺、灵隐。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诏住径山。十七年卒,年八十二。著有《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存)。事迹见该书卷末所附《行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普度。字虚舟。维扬江都史氏子。稍长虽习世书。绝无处俗意。母识其志。俾依郡之天宁出家。毕将军与语。大奇之曰。此儿短小精悍。音吐如钟。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携归武林。礼东堂院祖信。为受业师。执侍五年。奋志参方。初见铁牛印于灵隐。已而江东西。河南北。悉遍历焉。时无碍通。唱道饶州荐福。师决志叩请。其迁福严华藏。亦与之俱。入室次。通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师曰。金香炉下铁昆崙。通曰。将谓这矮子。有长处见解只如此。师曲躬作礼曰。谢和尚證明。若天童晦岩光。大慈石岩琏。虎丘石室迪。皆一见器异。留与法务。淳祐初。制府赵信庵。以金陵半山请出世。迁润之金山。潭之鹿苑。抚之疏山。苏之承天。景定间。贾太傅。奏补中天竺。复请旨升灵隐。至元丁丑。被命住径山。师说法。直捷简要。肩荷法门。老而无倦。尝云。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又云。既无迷悟人了个甚么。无人契其机者。其住径山。值火馀。志图兴复。将有绪俄示恙。索笔大书曰。八十二年。驾无底船。踏翻归去。明月一天。遂寂。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普度者。
出史氏。
刊江人也。
刊俗浮华。
度不乐家居。
邀正信友。
出入僧伽蓝。
结出世缘。
熏久机熟。
竟斩发焉。
自号虚舟。
入讲肆。
精贯楞伽唯识。
昼倦𠙥几假寐。
梦游于俗。
俗境宛然。
佥有术士。
相其面曰。
公乃玉堂金马中客。
何堕于僧数。
度唾之曰。
我既登释谱。
不受你辈雌黄也。
觉则汗流愧悚。
于是废卷枯坐。
不言者累日。
同学请入筵。
度曰。
此非究竟。
听之何为。
且诸佛涅槃之旨。
岂言诠能及哉。
同学病其狂。
度即负钵袋而去。
遍走江南。
诸有道名之社弗生怠忽。
乃谒无得通禅师于常州之华藏寺。
是日同谒者三十馀人。
通公独许度参堂。
度得入通公之室。
每求佛法大意。
通每低声曰。
佛法尽有待无人处向你说。
度益心疑。
夜静私抵通公榻下。
哀求不已。
通又低声曰。
将谓无人那。
乃指度复自点胸数下。
则瞑目悄然。
度惊趋出。
于是参究愈切。
坐立如木偶人。
会通公示众曰。
破一微尘出大经。
鸢飞鱼跃更分别。
不将眼看将心看。
已见重敲火里冰。
度脱然省发于座下。
通乃召度曰。
不与万法为侣者。
是甚么人。
度对曰。
金香炉下铁昆崙。
曰。
将谓者矮子有甚长处。
见解却只如此。
度拜曰。
谢和尚證明。
通大喜之。
度于是久侍华藏。
师子相契。
如水乳也。
通公每勉度出世。
度启曰。
行道之日无穷。
事师之期有限。
师寿纵愈赵州。
恐普度薄福。
一旦填沟壑。
再欲蒙师教诲。
其可得乎。
通公为之俛首恻然。
公殁。
度乃离华藏。
经行石头城。
夜宿袈裟院。
适东西两房。
争法产搆讼。
数年不已。
度释以片言。
两僧悲泣悔过。
俱以家业属度。
度发笑而去。
自此随方说法。
或久或近。
三十馀年如一日。
尝示众曰。
邪人说正法。
正法悉皆邪。
正人说邪法。
邪法悉皆正。
卓拄杖云。
正耶邪耶。
又卓云。
说邪不说邪。
向者里拣辨得出。
黄金为屋未为贵。
玉食锦衣何足荣。
又曰。
万法是心光。
诸缘惟性晓。
本无迷悟人。
只要今日了。
既无迷悟。
了个甚么。
千言万语无人会。
又逐流莺过短墙。
值径山燬。
朝旨以度居之。
度年八十。
力图兴复。
巨细行役。
尚自董焉。
其谦让不遑。
待后进如先辈。
从未以老自称。
不二载。
径山落成。
时元世祖庚辰也。
度每逢通公忌日。
必展真烧香进食垂涕。
门下感之。
率白首亲依。
故唱和妙叶。
冠绝一时。
竺西坦归省于度。
度大书一偈委之。
俄就匡床化去。
其偈曰。
八十二年。
驾无底船。
踏番归去。
明月一天。
时坦居天童。
天童及门复有怀信等。
而大度公之声。
盖怀信为松源岳五世之孙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14—? 【介绍】: 宋吉州庐陵人,字子远,号涧谷。
饶鲁弟子。
理宗宝祐四年进士。
以秉义郎为江陵教授,改潭州,宰信丰,迁提辖榷院。
度宗末论罢。
编《放翁诗选前集》。
全宋诗
罗椅(一二○四~?),字子远,号涧谷,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四十三(《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为信阳州学教授,景定间知信丰县(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七)。累迁提辖货榷院。度宗朝见国事尽属贾似道,遂弃官去。有《涧上委稿》,已佚。后人辑为《涧谷遗集》。事见本集卷末附元罗洪先《族祖榷院府君传》,《宋元学案》卷八三有传。 罗椅诗,以民国罗嘉瑞刊四卷本为底本。校以《豫章丛书·吉州二义集》所收本(简称豫章本)等,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元诗纪事
椅字子远,号涧谷,庐陵人。宋宝祐四年登第。 癸辛杂识:少年以诗名,高自标致,常以诗投后村,有「华裾客子袖文过」之句,知其为巨富家子也。壮年留意功名,借径勇爵,捐金结客,驰名江湖。时方尚程朱之学,于是尽弃旧习而学焉。尊饶双峰为师。
全宋文·卷七九六二
罗椅(一二○四——一二七六),字子远,号涧谷,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博学能文,精于辞赋,又就饶鲁习朱熹之学。后以四赋举漕司,年五十三登宝祐四年进士第。历官长沙教授、信丰宰,擢京榷提举、朝请大夫。将拜监察御史,为贾似道所抑。曾为书谓似道一日立朝,虏有一日之幸。文天祥起兵勤王,开府南剑州,又以家资助军。德祐二年卒。著有《涧上委稿》,编有《放翁诗选前集》。见所撰《祭长子二十郎文》,《宝祐四年登科录》(作四十三进士及第),明人罗洪先《族祖榷院府君传》(《涧谷遗集》卷首附)。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林。
别号了幻。
台宁海黄氏子。
依太虚同公出家。
看睦州语有省。
参元叟于中竺。
洞彻底蕴。
东屿在净慈。
招分半座。
谈说耸震。
有古大老之风。
竺原在浮山。
得师提唱语。
称誉不置。
寻美以偈。
有五百众中居上首。
妙解堪作天人师之句。
居蒙堂不出户者九年。
行省脱欢公。
请主万素。
迁中竺。
至元四年。
主灵隐。
顺帝锡以金襕法衣。
时寂炤在径山。
父子同时唱道。
五山人以为盛事。
大能翔席虚。
行院致币焉。
师固辞。
使者往返不已。
师避于会稽山中。
行院知不可强。
仍请领灵隐。
无何退居了幻庵。
至正十五年春。
感疾。
集诸徒叙平生本末。
且诫之曰。
佛法下衰。
无甚于今。
宜各努力。
吾世缘止于斯矣。
书偈曰。
七十二年。
虚空打橛。
末后一句。
不说不说。
奄然而化。
龛留十日。
颜色不变。
窆全身于松源塔西。
塔前古桂。
当春吐花。
清香满路。
见者叹异。
侍讲学士黄晋卿。
目见其事。
书塔铭中。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法林,字竹泉,别号了幻,姓黄氏,宁海人也。依法庵太虚出家。因看睦州语有省,白太虚曰:“从生至死,祗是者个,不由别人也。”时东屿海在净慈,招分半座,居蒙堂不出户者九年。行省左丞相脱欢请主万寿,还中竺。元至元间,复迁灵隐,宗风大振。顺帝闻之,赐以金襕法衣。时龙翔虚席,累召不赴,遂避会稽山中。至正十五年二月二日,索笔书偈云:”七十二年,虚空打撅。末后一句,不说不说。”遂奄然而逝。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七七二
庆如,字一翁,福州长乐(今福建长乐)人,俗姓范氏。
密庵咸杰弟子,松源崇岳法弟。
住金陵蒋山,鄂州黄龙山。
晚年退居南昌西山,卒,年六十八。
见《续指月录》卷三、《五灯全书》卷四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仁和人,字子骏。
贡生。
雍正间官庆元县教谕。
博学好古,尤专于经学。
时《尚书大传》宋本未出,之騄搜采补缀成三卷,又《补遗》一卷。
又有《考定竹书纪年》、《松源经说》、《二申野录》、《晴川蟹录》、《松源集》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岩(一一五六~一二二六),字少瞻,号运庵,俗姓杜,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高宗绍兴二十六年生。
早年落发。
初与石鼓夷公谒无用全公等老宿。
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参叩松源崇岳禅师,并从松源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
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松源引居饶之荐福,明之香山、苏之虎丘、杭之灵隐、报慈,后回乡居四明运庵。
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在平江府宝华山受镇江大圣普照寺请出世。
后移住真州报恩光孝寺、安吉州道场山护圣万寿寺。
理宗宝庆二年卒。
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
有《运庵和尚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容宗著撰《运庵禅师行实》。
 释普岩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单编诗合编为一卷。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