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秀

相关人物:共 23 位
共 2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释祖朗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祖朗,姓李氏,蓟人也。
蚤岁出家,清操自矢。
金大定中,历主崇寿、香林诸寺。
真祐间,赐号“圆通大师”。
日诵弥陀几万声,年七十有四,将示寂,告其徒曰:“吾缘尽矣。
”其徒讶之。
踰七日,口占偈曰:“咄者皮袋,常为患害。
继祖无能,念佛何赖?
来亦无来,去亦无碍。
四大五阴,一时败坏。
且道犹有不败者乎?
”良久云:“浮云散尽月升空,极乐光中常自在。
”遂跏趺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吴县人,字商言,号瘦铜。
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官内阁中书。
考證金石及书画题跋,颇详瞻可喜。
法秀瘦可爱。
工诗,少与蒋士铨齐名,以清峭胜。
有《竹叶庵集》。
晚晴簃诗汇·卷九十三
张埙,字商言,号瘦铜,吴县人。乾隆己丑进士,官内阁中书。有《竹叶庵集》。
广禅师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广禅师,住襄州凤凰山乾明寺。
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禅师法嗣。
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法安。
生许氏。
临川人也。
幼事承天沙门慕闲。
年二十。
以通经得度。
游方谒雪窦显禅师。
显殁。
依天衣怀禅师。
众推其知见。
又遍历诸家。
耆宿指目。
为饱参。
来皈临川。
见黄山如意院。
败屋破垣。
无以蔽风雨。
安求居之十年。
大厦如化成。
乃弃去。
下江汉。
航二浙。
上天台。
溯淮汶。
而还。
所至接物利生。
未尝失言。
亦未尝失人。
白首怀道。
翩然无侣。
倚杖于南昌上蓝。
又住武宁之延恩寺。
寺以父子传器。
贫不能守易。
以为十方。
草屋数楹。
败床不箦。
安安乐之。
令尹纠豪右。
谋为一新。
安笑曰。
檀法本以度人。
今非其发心。
而强之。
是名作业。
不名佛事也。
栖止十年。
而丛林成。
僧至如皈。
安与法云秀公昆弟。
且相得。
所居庄严妙天下。
而说法如云雨。
其威光可以为弟兄。
接羽翼。
而天飞也。
以书招安云云。
安读之一笑而已。
问其故。
曰吾始见
有英气。
谓可语。
乃今而后知其痴。
痴人正不可与语也。
问者瞬视。
久之曰何哉。
安曰。
比丘法。
当一钵行四方。
既不能尔。
又于八达衢头。
架大屋。
从人乞饭。
以养数百闲汉。
非痴乎。
安每谓人曰。
万事随缘。
是安乐法。
元丰甲子七月。
命弟子取方文文书。
聚火之以院事付一僧。
八月辛未殁。
阅世六十有一。
坐四十有一夏。
赞曰。
怀禅师五坐道场。
皆衰陋处。
而能使之成宝坊。
安真能世其家者也。
安笑秀公
架大屋养闲汉为痴。
正当以漫晋卿墨戏并按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安。
临川许氏子。
幼谢父母。
师事承天长老慕闲。
年二十诵经。
通授僧服。
则无守家传钵之心。
求师问道。
不见山川寒暑。
初依雪窦显。
显殁。
依天衣怀。
蒙印可。
栖法席数年。
同参皆推上之。
法云秀
尤与之友善。
年三十有七。
慨然以庄严佛土为己任。
初居黄山如意院。
破屋坏垣。
无蔽风雨。
师力新之。
未十年大厦崇成。
如天宫下降。
衲子归。
遂为丛席。
乃复谢去。
至南昌某县。
又兴延恩。
始至草屋数楹。
败床不箦。
师处之超然。
县尹裴士章。
欲合豪右。
为师一新之。
师曰。
檀法本以度人。
今不发心而强之。
是名作业。
非佛事也。
固止之。
亦居十年。
凡安众之地。
冬燠而夏凉。
钟鱼而粥。
钟鱼而饭。
来者息焉。
师所历足迹万里。
一钵萧然。
孳孳以接物。
利生为务。
因缘乖合。
一付之度外。
其居延恩也。
人视之不堪其忧。
是时法云秀公
有众千百。
说法如云雨。
所居世界庄严。
可以为兄弟接羽翼而天飞也。
以书招师。
师发书一笑而已。
以元丰甲子岁七月示疾。
化于延恩寝室。
阅世六十有一。
坐四十有一夏。
营塔于后山。
距寺百步葬焉。
灵源清禅师。
语黄山谷曰。
我初发心。
实在延恩。
安公告戒策励。
如父母师友。
中心以谓。
凡住山者。
法如是尔。
及游诸方。
罕遇如安公者。
以是提耳之诲。
不忘于心。
若安公名称利养。
实不能与天下衲师争衡。
然此自不满安公之一笑。
山谷因为铭塔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义青(一○三二~一○八三),俗姓李,齐地人。青原下十世。七岁去妙相寺出家,十五试《法华经》,得度为大僧。入洛听《华严》五年,弃去。游至浮山,从圆鉴远禅师悟旨,得续太阳正脉。初住白云山海会寺,后移住投子山。神宗元丰六年卒,年五十二。有《空谷集》。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七。 释义青诗,据日本弘教书院刊《大藏经》所收《林泉老人评唱投子青和尚颂古空谷集》为底,原书为六卷。另辑得《五位颂》一首,附于卷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83 【介绍】: 宋僧。青社人。俗姓李。聪颖好学,十五岁试《法华经》得度。从浮山圆鉴参悟佛旨,嗣续太阳正脉。初住海会,次迁投子山胜因院。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七
禅师名义青。本青杜人。李氏子也。七龄颖异。去妙相寺出家。十五试法华经。得度为大僧。其师使习百法论。叹曰。三祗涂远。自困何益哉。入洛中听华严五年。反观文字。一切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尝讲至诸林(或作楮林)菩萨偈曰。即心自性。忽猛省曰。法离文字。宁可讲乎。即弃去游方。至浮山。时圆鉴远禅师退席。居会圣岩。远梦得俊鹰畜之。既觉而青适至。远以为吉徵。加意延礼之。留止三年。远问曰。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时如何。世尊默然。汝如何会。青拟进语。远蓦以手掩其口。于是青开悟。拜起。远曰。汝妙悟元机耶。对曰。设有妙悟。也须吐却。时有资侍者在旁曰。青华严今日。如病得汗。青回顾曰。合取狗口。汝更忉忉。我即便呕。服勤又三年。圆鉴以大阳皮履布直裰付之曰。代吾续洞上之风。吾住世非久。善自护持。无留此间。青遂辞出山。阅大藏于庐山慧日寺。熙宁六年还龙舒。道俗请住白云山海会寺。计其得法之岁。至此适几十年。又八年移住投子山。道望日远禅者日增。潜通暗證者比比有之。异苗翻茂。果符前谶。青平生不畜长物。弊衲楮衾而已。初开山慈济有记曰。吾塔若红。是吾再来。邦人偶修饰其塔。作玛瑙色。未几而青领院事。山中素无水。众每以为病。忽有泉出山石间。甘凉清洁。郡守贺公。名为再来泉。元丰六年四月末。示微疾。以书辞郡官诸檀越。五月四日。盥沐升座。别众罢。写偈曰。两处住持无可助道。珍重诸人不须寻讨。遂泊然而化。阇维收舍利灵骨。以闰六月。塔于寺之西北。三峰庵之后。阅世五十有二。坐三十有七夏。无为子杨杰。为赞其像曰。一只履。两牛皮。金乌啼处木鸡飞。半夜卖油翁发笑。白头生得黑头儿(一本云。黑头生得白头儿)。有得法上首一。名道楷禅师。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青社李氏子。
七龄颖异。
往妙相寺出家。
试经得度。
习百法论。
即弃游宗席。
时圆鉴禅师。
居会圣岩。
师来。
鉴礼延之。
令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
不问无言因缘。
经三载。
一日问曰。
汝记得话头么。
试举看。
师拟对。
鉴掩其口。
师了然开悟。
遂礼拜。
鉴曰。
汝妙悟玄机耶。
师曰。
设有也须吐却。
自此复经三年。
鉴时出洞下宗旨示之。
悉皆妙契。
付与太阳顶相。
皮履直裰。
嘱曰。
代吾续其宗风。
无久滞此。
善宜护持。
遂书偈送曰。
须弥立太虚。
日月辅而转。
群峰渐倚他。
白云方改变。
少林风起丛。
曹溪洞帘卷。
金凤宿龙巢。
宸苔岂车碾。
令依圆通秀禅师
师至彼。
无所参问。
唯嗜睡而已。
执事白通曰。
堂中有僧日睡。
当行规法。
通曰是谁。
曰青上座。
通曰未可。
待与按过。
通即拽杖入堂。
见师正睡。
乃击床诃曰。
我这里无闲饭。
与上座。
吃了打眠。
师曰。
和尚教。
某何为。
通曰。
何不参禅去。
师曰。
美食不中饱人吃。
通曰。
争奈大有人不肯上座。
师曰。
待肯堪作甚么。
通曰。
上座见曾甚么人来。
师曰浮山。
通曰。
怪得恁么顽赖。
遂握手相笑。
归方丈。
由是道风籍甚。
梁乾化四年夏示寂。
敕谥慈济。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大通,号善本,俗姓董,颍州(今安徽阜阳市)人。及长,博极群书而无仕宦之意。与弟善思往京师地藏院,选经得度,习毗尼。东游至姑苏,礼圆照于瑞光。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渡淮,留太守岩。久之,出住双林,迁净慈,寻徙法云寺。为青原下十二世,慧林本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偈二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善本。
生董氏。
汉仲舒之后也。
其先家太康仲舒村。
大父琪。
父温。
皆官于颖。
遂为颖人。
初母无子。
祷于佛像前。
誓曰。
得子必以事佛。
即蔬食。
俄娠。
及生本骨相秀异。
方晬而孤。
母育于叔祖玠之家。
既长博学。
操履清修。
母亡哀毁过礼。
无仕宦意。
辟谷学道。
隐于笔工。
然气刚不屈。
沈默白眼公卿。
嘉祐八年。
与弟善思。
俱至京师。
藉名显圣地藏院。
试所习为大僧。
其师圆成律师惠揖者。
谓人曰。
本它日当有海内名。
乃生我法中乎。
圆成使听习毗尼。
随喜杂华。
夜梦见童子。
如世所𦘕善财。
合掌导而南。
既觉曰。
诸佛菩萨。
加被我矣。
其欲我南询诸友乎。
时圆照禅师。
道振吴中。
本径造姑苏。
谒于瑞光。
圆照坐定。
特顾之。
本默契宗旨。
服勤五年。
尽得其要。
其整顿提撕之纲。
研练差别之智。
纵横舒卷。
度越前规。
一时辈流。
无出其右。
圆照倚之。
以大其家。
以季父事圆通秀公
住庐山栖贤。
出入卧内。
如寂子之于东寺。
元丰七年春。
绝九江游淮山。
遍礼祖塔。
眷浮山岩丛之胜。
有终焉志。
遂居太守岩。
久之出世。
住婺州双林六年。
浙东道俗追崇。
至谓傅大士复生。
移住钱塘净慈。
继圆照之后。
食堂日千馀口。
仰给于檀施。
而供养庄严之盛。
游者疑在诸天(或云西天)。
时号大小本 神考(或作哲宗)闻其名。
有诏住上都法云寺。
赐号大通禅师。
又继圆通之后。
本玉立孤峻。
俨临清(或云千众)众。
如万山环天柱。
让其高寒。
然精粗与众共。
未尝以言徇物。
以色假人。
王公贵人。
施舍日填门。
厦屋万础。
涂金镂碧。
如地涌宝坊。
住八年。
请于 朝。
愿归老于西湖之上。
诏可。
遂东还。
庵龙山崇德。
杜门却扫。
与世相忘。
又十年。
天下愿见。
而不可得。
独与法子思睿俱。
睿与余善。
为予言其平生。
曰。
临众三十年。
未尝笑。
及闲居时。
抵掌笑语。
问其故。
曰不庄敬。
何以率众。
吾昔为丛林。
故强行之。
非性实然也。
所至见尽佛菩萨行立之像。
不敢坐伊蒲塞馔。
以鱼胾。
名者不食。
其真诚敬事。
防心离过。
类如此。
大观三年十二月甲子。
屈三指谓左右曰。
止有三日已而。
果殁。
有异禽翔鸣于庭而去。
塔全身于上方。
阅世七十有五(或三)。
坐四十有五夏。
赞曰。
本出云门之后。
望雪窦为四世嫡孙。
平居作止。
直视不瞬。
及其升堂演唱。
则左右顾。
如象王回旋。
学者多自此悟入。
方其将终之夕。
越僧梦本归兜率天。
味其为人。
居处服玩。
行己利物。
日新其德。
不置之诸天。
尚何之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善本。族董氏。汉仲舒之后也。其先家大康仲舒村。大父琪。父温。皆官于颖。遂为颖人。母无子。祷白衣大士。誓曰。得子必以事佛。即蔬食俄娠。及生骨相秀异。方晬而孤。母育于叔祖玠之家。既长博学。操履清修。母亡哀毁过礼。无仕宦意。气刚不屈。沉嘿白眼公卿。嘉祐八年。至京师地藏院。试通经得度。习毗尼。随喜杂华。夜梦见童子。如世所画善财。合掌导而南。既觉曰。诸佛菩萨。加被我矣。其欲我南询乎。时圆照道振吴中。造焉。照一见知为法器。特顾之。服勤五年。尽得其要。其整顿提撕之纲。研练差别之智。纵横卷舒。度越前规。一时流辈。无出其右。圆照倚之。以大其家。元丰七年。遍游居浮山太守岩。出世住婺州双林。移钱塘净慈。继圆照后。法席冠江浙。时号大小本云。上闻其名。有诏住上都法云寺。赐号大通禅师。师玉立孤峻。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王公贵人。施舍填门。而精粗与众共。住八年。请于朝。愿归老西湖。诏可。遂东还。庵龙山崇德。杜门却扫。与世相忘。天下愿见不可得。师临众三十年。未尝笑。及闲居时。抵掌笑语。问其故。曰。不庄敬何以率众。吾昔为丛林。故强行之。非性实然也。所至见佛菩萨行立之像。不敢坐。伊蒲塞馔。以鱼胾名者不食。其真诚敬事。防心离过。类如此。大观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指谓左右曰。止有三日。已而果殁。有异禽。翔鸣于庭而去。塔全身于上方。阅世七十五。坐四十五夏。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宗本)弟子善本,姓董氏,开封人。母祷佛而生,及长,试《华严经》得度,师事圆照,时称大本、小本。诏住上都法云寺,赐号“大通”。后归杭州象坞寺,杜门却扫,专修净业。有僧定中见方丈弥陀佛,示金色身。大观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指告门人曰:“止有三日耳。”及期趺坐,西面而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全(一○三六~一○八四),字大同(《天台续集别编》卷五),俗姓王,洛阳(今属河南)人。年十九得度,初游彭城、寿春,后居瑞州。乃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七)。神宗元丰七年卒,年四十九。事见《栾城集》卷二五《全禅师塔铭》。今录诗六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全。
洛阳王氏子也。
生不食荤血。
父母使事其舅广爱演公得度。
二十具戒。
游彭城。
历寿春。
受华严清凉说于诚法师。
朝授师说。
夕能为其徒讲。
彭城有隐士董君。
识师非凡人也。
劝游南方。
问无上道师乃弃所学。
渡江。
首从甘露禅师。
茫无所见。
复从栖贤秀禅师
勇于诲人。
示以道机。
迷闷不能入。
深自悔恨。
至啖恶食饮恶水以自砺。
凡七年。
游高安。
事真净文禅师。
五年而悟。
告文曰。
吾一槌打透无底藏。
一切珍宝皆吾有。
文可之。
自是言语偈颂。
发如涌泉。
高安太守。
请住石台清凉。
已徙黄檗。
师为人。
直而淳信。
不饰外事。
元丰六年。
师得疾甚苦。
从医于市。
时眉山苏辙。
谪高安。
师谓之曰。
君静而惠。
可以学道。
且云。
吾病夙业也。
殆不复起矣。
君念道异时相见。
毋相忘也。
病小愈。
远居山中。
次年冬。
辙移绩溪将行。
意师必来别。
师竟以病不出。
十二月乙丑。
与众诀。
趺坐而化。
体香软。
停十五日茶毗。
得舍利光洁无数。
年四十九。
腊三十。
葬断际塔之右。
辙为铭焉。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舒城沙氏子。生而白衣重包。荤酒不入于口。十六游金陵。听讲法华。叹曰。求之在我。岂可循文逐句哉。遂礼五台静庵通剃发。次参寿昌。机语弗契。入闽。一日阅赵州有佛不得住因缘。有省。再谒昌。昌问。蚁子解寻腥处走。苍蝇偏向臭边飞。是君边事。臣边事。师曰。臣边事。昌呵曰。大有人笑汝在。一日登厕。睹登树人大悟。趣见昌。昌问子近日何如。师曰。有个活路。只是不许人知。昌曰。因甚不许人知。师曰。不知不知昌问。婆子具什么手眼。便烧庵趁僧去。师曰。黄金增色尔。又举僧问玄则。龙吟雾起。虎啸风生公案。命作颂。师颂曰。杀活争雄各有奇。模糊肉眼曷能知。吐光不遂时流意。依旧春风逐马蹄。昌笑曰。子今日方信。吾不汝欺也。万历三十年。住博山云。此事不从功行得。不从修證得。不从思议得。不从学问得。不从禅定得。有一等人。闭门作活。暗里休心。将自己身心。炼得如枯木寒灰。虫唼衣而不知。蛛结网而不顾。纵是百年在定。终如一个死人。于本分事中。全无交涉。所以玄沙曰。直饶如澄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此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处。如火烧冰。箭既离弦。无返回势。须就明中取则。向花柳街前。逴得九衢春色。于芙蓉岸上。带来八面秋风。应用无亏。随缘自在。且道作么生。是博山行履处。良久曰。祇有一双穷相手。不曾轻揖等閒人。况博山与诸人。同途不同彻。诸人向正位中来。博山不在正位。诸人在博山。拂子里许。诸人向偏位中来。博山。不在偏位。拂子在诸人袈袈里许。所以道。对面不相识。千里却同风。若向这里彻去。当下知归。不留朕兆。故我释迦大师。为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顷。为懈怠众生。得果满僧祇劫。博山。恁么道。犹是葛藤。诸人也须绊断始得。且道绊断后。作么生行履。卓拄杖曰。不因樵子径。争到葛洪家。崇祯三年秋示疾。首座问。和尚尊体如何。师曰。尽有些子受用。座曰。还有不病者也无。师曰。热大作么。座曰。来去自繇。请道一句。师书历历分明。四字。投笔坐化。塔全身于本山。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无异禅师者。
名元来。
庐州舒城人也。
姓沙氏。
胎乳绝荤。
耳目不涉尘垢。
年十六。
游石头城听法华。
自信佛法。
不从人得。
乃礼五台静庵沙门。
著垢衣。
五年精核教观。
振锡南还。
上峨峰。
谒无明经公。
自负人无我。
及辄辞行。
经公敛目危坐而已。
师不测。
竟去入闽。
寓白云峰。
阅古尊宿语。
忽有所得。
再谒经公。
陈其见处。
公曰。
蚁子解寻腥处走。
苍蝇偏向臭边飞。
是君边事。
臣边事。
对曰。
臣边事。
曰。
大有人笑你在。
师愕然曰。
到者里。
因甚不是。
公曰。
此不是。
彼皆然。
师乃倾心哀请。
公惟敛目。
师益不测。
一日闻泥神倒地声。
不觉踊跃。
呈偈于公。
公仍敛目。
命以宗乘堂别居之。
居年馀。
每呈偈颂。
公敛目如前。
师因感泣。
以为依公决择。
不蒙指示。
岁序推迁。
何了日耶。
偶登厕。
睹上树人。
乃明大旨。
叹曰。
今日方知。
师不我欺也。
万历壬寅。
师年二十有八。
出住博山。
而持重端严。
笃行古德之风。
入其门者。
心容俱肃。
寻应闽之董岩。
鼓山大仰。
复还博山。
参徒大集。
是时。
经公已迁寿昌。
父子道价。
喧腾宇内。
僧问如何是功。
师曰。
一人同一春。
如何共功。
师曰。
力士舁杖鼓。
如何是功功。
师曰。
猢孙上露柱。
曰。
不得敲唱双举。
请示正中妙叶。
师曰。
高底云绕树。
远近鸟衔花。
如何是君。
师曰。
水有筋山有骨。
如何是臣。
师曰。
鹡鸰鸟鸣似哭。
如何是君视臣。
师曰。
千年老树挂枯藤。
如何是臣视君。
师曰。
楼头画鼓正三更。
如何是君臣道合。
师曰。
金阙凤衔丹诏去。
边陲人唱凯歌归。
僧作礼。
师曰。
君位中事作么生。
对曰。
虚突兀。
师复打。
时。
慧台镜禅师。
早得旨于经公。
翛翛瓢笠。
剥啄诸方。
诸方以矮师叔类之。
过访于师。
适师升座。
镜出震威一喝曰。
百丈闻喝。
三日耳聋。
且道。
是那三日。
师曰。
秋风多带杀。
秋露愈加寒。
镜拂袖归众。
师便下座。
镜后隐于武夷石屏岩。
相随者。
樵汲数辈。
禅衲寻风求之。
镜悉指归博山。
崇祯二年。
魏国公徐弘基。
请师说法南京天界。
使符三至。
师始一出。
象龙沸集。
大廓曹洞宗风。
上堂曰。
达磨大师。
航海而来。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虽则门庭万仞。
壁立千层。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乃至六代传衣。
五宗竞出。
运无碍轮。
化无缘众。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沩山大师。
敲唱同行。
暗机圆合。
倾瓶以辨超方。
撼茶而彰妙用。
秖演一心法。
更无馀事。
云门大师。
箭锋相拄。
函盖乾坤。
扬眉落臼。
顾盼犹迟。
如流云翔鹤。
湛水晴空。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法眼大师。
拈现前石。
塞虚空口。
一切处现成六根互用。
六用齐施。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临济大师。
一语中。
具三玄。
一玄中。
具三要。
驱耕夫牛。
夺饥人食。
电光石火。
开眼犹迷。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洞山大师。
混不得类不齐。
立宝镜三昧。
炤学人肺肝。
分五湖玉石。
雪盛银碗。
月炤金沙。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乃至博山。
今日远承诸祖慈荫。
循规蹈矩。
借路还家。
驾轻就熟。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诸昆仲含灵。
具此一心之法。
学人学此一心之法。
三世诸佛。
历代祖师。
示此一心之法。
故楞伽云。
佛语心为宗。
诸昆仲。
那个台无月。
谁家树不春。
卓柱杖下座。
师毅辞还山。
倾都遮留。
篮舆不得。
前乃宵迈。
缁素追攀。
望江而立。
徐公岁序存问不间也。
师既大弘洞宗。
常随侍者。
万馀指。
如临一人。
僧问。
如何是不声色堕。
师曰。
断桥分野水。
如何是类堕。
师曰。
孤棹举平原。
如何是尊贵堕。
师曰。
裂破几层清世界。
倒骑玉象趁麒麟。
银碗盛雪。
明月藏鹭。
意旨如何。
师曰。
露骨瘦上环紫雾。
塞流小涧长青苔。
师开化几三十载。
未易肯诺。
或请入草求人。
广绍先泽。
师太息曰。
吾宗。
贵得真脉。
妙叶玄机。
苟不然仍瓦解耳。
吾何忍哉。
语毕泣下。
自后遂不上堂。
示疾于崇禛庚午之秋。
訚首座问曰。
和尚尊体如何。
曰。
尽有些子受用。
訚曰。
还有不病者么。
曰。
热大作么。
訚曰。
去来自繇。
请道一句。
师书历历分明四字。
跏趺而寂。
塔于博山。
坐三十九夏。
其年仅五十六也。
赞曰。
投子世大阳之代。
须凭秀圆通协而成之。
其道始著。
真歇禀丹霞之嗣。
还借炤长芦荐而褒之。
此话方行。
博山父子。
远绍少室之宗。
不叨馀力。
大衍新丰之调。
本自天。
然其说法。
则横空凤舞。
激扬则掷地金声。
至其慎重真脉。
常自下涕。
语云。
猛虎生儿。
势不能食牛者。
辄癈之。
其博山之山之谓与。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度。号白云。处之丽水吴氏子。年十五。慨然有出尘志。父母峻拒之。师不火食者累日。若将灭性焉。父母无奈何。使归禅智寺。礼空中假公。剃发具戒。即寺侧楞伽庵。深习禅定。每趺坐。达旦不寐。如是者数年。已而叹曰。六合之大如此。颓然滞一室可乎。遂出游七闽。遍历诸山。无有契其意者。旋浙。见灵石芝公于净慈。又登天目。参断崖义公。谈锋铦利。人莫之敢撄。时无见睹公。说法天台华顶峰。大振圆悟之道。师往拜之。一见刳心焉。服勤数载。尽揭底蕴。无见嘱之曰。昔南岳。十五出家。受大鉴记莂。后得马祖。授之以心法。针芥相投。岂在多言耶。勿掉三寸舌诳人。须真正见解。著于行履。方为报佛之深恩耳。师佩伏之弗敢忘。又走长沙。见无方普公。走云居。见小隐大公。皆无异辞。既而旋福林。与毒种昙。成山钦二公。互相策励。如恐失之。后从御史中丞章公溢之请。出世龙泉之普慈。众至八百人。移茅山。迁武峰。从者恒如初。国初吴元年。隐禅智之岑楼。洪武己酉。诏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师与焉。初力辞。戍将强起之。适师至。而会事解严。遂还杭。杭人奉师居虎跑。又入华顶。未几示微疾。浩然有归志。四众坚留之。师曰。叶落归根。吾所愿也。遂回福林。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笔书偈云。无世可辞。有众可别。太虚空中。何必钉橛。掷笔而逝。寿六十七。腊五十二。阇维。得五色舍利。塔于院之西。师静谧寡言。机用莫测。临众无切督之威。严厉之色。唯以实相示人。所至之处。人皆钦慕。如见古德。或持香花供养。或绘像事之。不可以数计。见客无懈容。无蔓辞。有问则言。无则终日澄坐。所作偈语。不许人录。故今无传者。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禅师。
名智度。
号白云。
处州丽水吴氏子也。
初住普慈。
终于福林。
度居福林时。
以无见睹公藤杖手卷嘱累古拙俊。
是为断桥一脉。
有克肖之者也。
盖睹公。
法继方山宝。
宝嗣断桥伦。
故度望断桥。
为四叶之祖焉。
度为人沉默而旷达。
初受业于郡之白云空中假禅师。
假。
阴察度根器。
使行卑劣行以挫之。
每呼度名。
度每应诺。
假曰。
将谓将谓。
度不领。
乃使度南询曰。
善财。
是菩萨中行脚样子也。
赵州。
是祖师中行脚样子也。
庞蕴。
是居士中行脚样子也。
今人行脚。
不效此三老。
则枉费芒鞋。
徒自困耳。
度即遍参南北禅席。
已而归省。
假公喜曰。
你来也。
吾事毕矣。
一日说偈曰。
地水火风先佛记。
掘地深埋第一义。
一免檀那几片柴。
二免人言无舍利。
乃端坐蜕去。
度掩面哭曰。
苍天苍天。
或曰。
君哭迟矣。
度乃大笑。
遂庐于塔。
日取楞严圆觉研究。
悉能贯之。
然于日用之际。
又不能得大自在。
叹曰。
参禅不求大彻痴禅也。
吾师岂虚语哉。
但恨游方时。
未抵天台参无见睹。
当是时。
睹公称为宗门绣虎。
居华顶。
禅流惮之。
度即趋华顶谒睹。
以西来密意扣之。
睹掀眉视曰。
得娑罗峰点头。
向汝道。
度以手摇曳。
睹便喝。
度悟旨曰。
娑罗峰顶。
白浪滔天。
花开芒种后。
叶落立秋前。
睹曰。
我家无残羹馊饭。
曰即今亦不少。
睹欣而肯之曰。
我四十年住此山。
一老道者耳。
别无甚奇特。
惟先师未了公案。
今以责汝。
汝善保任。
睹便趋寂。
度住后。
以为先师遗嘱在躬。
因时接物。
随机开导。
声重湖江。
与梦堂愚庵诸老齐名。
明洪武二年。
有诏赴京。
即疏辞还。
门下有以不耐事谏者。
度怒责曰。
汝不闻古德有言乎。
纵饶弄到帝王家。
也是一场乾打閧。
将来法门。
滥竿窃符之弊。
必汝辈也。
未几。
迁化于福林。
有遗偈曰。
无世可辞。
有众可别。
太虚空中。
何必钉橛。
火浴收五色舍利。
大如菽。
塔于寺西。
度随所说法偈颂。
弗许记录。
禅者窃书其语。
度乃瞋逐。
曰。
奴流敢裨贩吾语。
作口头人事以衒丛林耶。
复有老宿。
以未见度语句为恨。
潜探众中。
值度入室。
徵判险要。
如揭贯花。
老宿大喜曰。
不意断桥犹在。
赞曰。
睹公居山四十载。
耽耽坐视。
非白云解其项下之铃。
几钝置耳。
白云行道。
垂手低眉。
盖亦苍颉造书契。
而代结绳者耶。
及暮年。
仍袭睹公之风。
翛然高枕。
瞋责子弟有窃符滥竽之弊。
又何异延恩安之笑法云秀也。
语云。
百花丛里过。
一叶不沾身。
其白云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智度,字白云,姓吴氏,丽水人也。父德大,母叶氏,具有善愿。度生而灵颖,迥异凡近。年十五,洒然有出尘之趣,欲就浮屠学。父母方珍爱,峻辞拒之,因不火食者累日,若将灭性,父母知不可夺,使归禅智寺,礼空中假薙发,受具戒,习禅定。于楞伽庵,每趺坐达旦,如是者数年。已而叹曰:“六合之大,如此颓然滞一室可乎?”遂出游七闽,遍历诸山,无有契其意著。复还郡之白云山,因澄禅师道场遗址,筑福林院,为憩息之所。日取《楞严》、《圆觉》二经钞疏读之。既熟,不假师授,章旨自通。久居此山,遂以为号。已而复叹曰:“拘泥文字,如油入麦粉,了无出期,德山所谓‘穷诸玄义,若一豪置于大虚’者,信不诬也。”乃去之,出游浙河之西,见灵石芝于净慈。未几,又上天目山,参断崖义,谭锋铦利,莫之敢撄。时无见睹说法天台华顶峰,大振圆悟之道。更踰涛江叩之,曰:“西来密意何如?”无见曰:“待娑罗峰点头,乃与汝言。”度儗答,无见遽喝,度曰:“娑罗峰顶,白浪滔天,花开芒种后,叶落立秋前。”无见颔之,服勤数载,乃翩然辞还。无见嘱之曰:“昔南岳十五岁出家,受大鉴记莂,后得马祖授之以心法,针芥相投,岂在多言?勿掉三寸舌诳人,须真正见解,著于行履,方为报佛深恩。”度佩服之,弗敢忘。然既有所證入,俨然如白云在天,卷舒无碍。又走长沙见无方普,入云居见小隐大,当机问答,无异华顶。元至正甲申,县令长徇缁素之请,迎还福林,与毒种昙、成山钦,互相策励,如恐失之。甲午,复隐楞迦庵。壬寅,王府参军胡公深安复请至福林。甲辰,御史中丞章公溢招致龙泉之普慈,徒侣景从,云输川委,至八千馀指,而檀施日集,食用无缺。乙巳,移茅山。丙午,迁武峰。元季乱扰,复隐岑楼。明室龙兴,首崇正教。洪武己酉,始建法会于蒋山,有诏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而度与焉。初犹力辞,戍将疆起之。度曰:“心境双忘,随缘去住,复何拘碍。”遂行,将至而会散,乃还杭。杭人奉居虎跑,历夏及秋,便趋华顶。明年春二月,示微疾,浩然有归志,四众坚留之。度曰:“落叶归根,吾所愿也。”遂旋福林,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笔书偈曰:“无世可辞,有众可别。大虚空中,何必钉撅。”掷笔而逝。时洪武庚戌三月一日也,寿六十七,腊五十二。阇维之夕,送者千馀人,火馀得五色舍利及齿牙数珠。弟子仁哲瘗骨院西,善女子唐净德为建塔其上。度静谧寡言,机用莫测,临众无切督之威,严厉之色,唯以实相示人。所至人皆钦慕,如见古德,或持香华供养,或绘像事之,不可数计。盖信心为一切功德之母,苟能信,奚道之不造,法之不明。自圆悟八传,至于无见,究其所得所證,何莫不由于此。度自幼龄,即能信道,决可脱离死生,一息不少怠,所以卒能彻究心源,纵横自在。平昔教人,随机开导,无懈容,无蔓辞,有问则言,否则终日澄坐而已。金华宋濂为之铭曰:“华顶之峰,有道所居。随时演法,大音铿如。当机一喝,见者惊愕。言出霆奔,无蛰不作。振锡而归,我亦何心。举首睇之,白云在岑。乘运而游,或出或处。落叶归根,古今一轨。尘缘既尽,翛然而化。掷笔坐蜕,如人赴家。世相有灭,其性常在。谁谓师亡,青山不改。”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承皓。
眉州丹棱王氏子。
依大力院出家。
登具后。
游方。
见北塔。
发明心要。
元丰间。
首众僧于谷隐。
望耸诸方。
张无尽。
奉使京西南路。
就谒之。
问曰。
师得法何人。
曰。
北塔广和尚。
曰。
与伊相契可得闻乎。
师曰。
只为伊。
不肯与人说破。
无尽善其言。
致开法于郢州大阳。
是时谷隐主者。
私为之喜曰。
吾首座出世矣。
盛集缁素。
以为歆艳。
师升座曰。
承皓在谷隐十年。
不曾饮谷隐一滴水。
嚼谷隐一粒米。
汝若不会。
来大阳为汝说破。
𢹂拄杖下座。
傲然而去。
于是先入院。
后见州郡官责之曰。
长老得何指挥入院。
师曰。
某山林人。
谁知郡县礼数。
乃拽杖而去。
无尽以书抵郢守云。
皓有道之士。
不可以世礼责。
当加礼请之。
守如其言。
师不得已复来。
寻迁玉泉。
示众曰。
一夜雨滂烹。
打倒葡萄棚。
知事头首行者人力拄底拄。
撑底撑。
撑撑拄拄到天明。
依旧可怜生。
自谓。
此颂法身向上事。
如傅大士云。
空手把锄头。
洞山云。
五台山上云蒸饭。
只颂得法身边事。
然为人超放。
未易以凡圣议。
尝制犊鼻裈。
书历代祖师名字。
而服之。
乃曰。
唯有文殊普贤。
较些子。
书于带上。
故丛林目为皓布裈。
有乡僧效为之。
师见而诟曰。
汝具何道理。
敢以为戏事耶。
呕血无及。
僧寻于鹿门如所言而逝。
苏长公。
抵荆南。
闻师机锋不可触。
拟抑之。
即微服求见。
师问。
尊官高姓曰。
姓秤。
乃秤天下长老底秤。
师震喝一声曰。
且道重多少。
公无对。
于是尊礼之。
冬至示众云。
𠷳运推移。
布裈赫赤。
莫怪不洗。
无来换替。
一僧入室。
适狗子在室中。
师叱之。
狗便出去。
师曰。
狗却会。
你却不会。
将示寂。
门人围绕。
师笑曰。
吾年八十一。
老死舁尸出。
儿郎齐著力。
一年三百六十日。
言毕而逝。
师法嗣。
有曰文庆者。
住林溪兴教。
秀圆通住栖贤。
弃众访之。
庆貌寝人不启眼。
遣督割稻石桥庄。
既辞去。
有识者曰。
庆。
出世湘乡十馀年。
皓和尚嗣也。
遣人追谢之。
且迎以还山。
庆曰。
俟稻人囷乃还。
心奇之。
称于众举以自代。
住栖贤二十年。
而终。
共 2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