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道济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奉先深。
清凉智明。
二禅师者。
亦云门嗣也。
二师同游方。
时闻僧问法眼。
如何是色。
眼竖起拂子。
或曰。
鸡冠花。
或曰贴肉汗衫。
二人特往请益。
问曰。
承闻和尚有三种色语。
是否。
眼曰。
是。
深曰。
鹞子过新罗。
便归众。
时李主在座下不肯。
乃白法眼曰。
寡人。
来日致茶筵。
请二人重新问话。
明日茶罢。
备䌽一箱剑一口。
谓二深曰。
上座若问话得是。
奉赏杂䌽一箱。
若问不是。
祇赐一剑。
法眼升座。
深复出问。
今日奉敕问话。
师还许也无。
眼曰。
许。
曰。
鹞子过新罗。
捧䌽便行。
大众一时散去。
时法灯作维那。
乃鸣钟集众僧堂前勘深。
众集。
灯问。
承闻二上座。
久在云门。
有甚奇特因缘。
举一两则来商量看。
深曰。
古人道。
白鹭下田千点雪。
黄莺上树一枝花。
维那作么生商量。
灯拟议。
深打一座具。
便归众。
深同明和尚
到淮河。
见人牵网。
有鱼从网透出。
深曰。
兄俊哉。
一似个衲僧相似。
曰。
虽然如此。
争如当初不撞入网罗好。
深曰。
兄你欠悟在。
至中夜方省。
二师并出世金陵。
深于奉先。
于清凉。
皆江南主虔请也。
莲华祥庵主。
深之嗣。
西峰豁公。
明之嗣。
别具。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旻赐号圆机。
世人称云古佛。
兴化蔡氏子也。
母梦吞摩尼珠遂妊。
生五岁不履不言。
一日母抱游西明寺。
见佛像遽趣合掌作礼称南无佛。
见者大异之。
稍壮宦学大梁。
弃依景德寺德祥出家得度。
遍扣禅林皆得染指。
后亲沩山哲禅师无所入。
谒泐潭乾公具陈所得。
潭不为印可。
一日潭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问之。
不契。
侍潭行次潭以杖架肩长嘘曰。
会么。
旻拟对。
潭便打。
有顷复拈草示之曰。
是甚么。
亦拟对。
潭便喝。
机旋于是顿悟玄旨。
便作拈花势曰。
这回瞒旻上座不得也。
潭曰。
便道。
旻曰。
南山起云北山下雨。
即礼三拜。
潭首肯印之。
后开法于灌溪。
迁圆通以符道济之记也。
学者如川赴海。
朝廷闻其道。
宰臣会请锡以命服。
赐圆机之号而尊宠之。
于是遐迩钦化。
少长咸被其法泽。
未详厥终。
僧宝正续传·卷第一
禅师名道旻。兴化仙游蔡氏子。其母梦吞摩尼珠。已而孕。生五岁。足不能履。口不能言。母抱游西明寺。见佛像。遽履地合掌。称南无佛。因作礼。人大异之。及官学大梁。忽厌尘俗。去依景德寺得祥律师。以诵经得度具戒。遍参宗匠。从真如哲公最久。晚闻泐潭乾禅师道望。往依焉。一见知其在大沩众称旻古佛者。深器之。师以力参。所得举以似乾。乾未之许。一夕侍立次。乾举世尊拈花因缘令下语。益不契。繇是尽弃其所闻。久之随经行次。乾以拄杖加肩。长嘘云。会么。师拟对。乾即打之。有顷拈一枝草示云。是什么。师拟对。又喝之。师豁然悟。即作拈花势云。此去更不疑老汉舌头也。乾挽住云。更道更道。师云。南山起云。北山下雨。鼻孔解语无讨处。即礼拜。乾可之。他日谓曰。庐山胜绝。汝缘熟在彼。遂辞焉。建中靖国元年。出世江夏之灌溪。迁庐山圆通。初道济禅师创革圆通。临终嘱曰。吾塔以青石为之。他日塔红。即吾再来。及师至之夕。塔为之红。遐迩惊叹。知师盖道济后身也。由是宗风鼎盛。衲子云奔辐凑。师孤节苦行。终其身。僧问。如何是佛法向上事。师曰。劈箭溪头水倒流。进云。藏头露影时如何。师便打。进云。谢师答话。师云。瞎问十二时中如何履践。师云。风不来。树不动。僧于言下有省。政和初。蔡太师京。奏赐椹服圆机师名。范左丞致虚初自内翰。出师豫章。过圆通。语次叹曰。行老矣。堕在金紫囊中去。此事稍远。师亟呼内翰。翰应诺。师曰。也不远。翰云。好更望指示。师曰。此去豫章有四程。翰伫思。师曰。见即便见。拟议即差。翰颔之而喜。枢密吴公居厚拥节归钟陵。见师曰。顷赴省。试过圆通。赵州关因问讷老。透关底事如何。讷云。且去做官今五十馀年。师曰。曾明得透关底事么。密云。八次经过常存念。然未脱洒在。师举扇云。请使扇。密挥扇。师曰。有甚不脱洒处。密大喜云。更请末后句。师摇扇两下。密云。亲切亲切。师曰。吃嘹舌头。谏议彭公汝霖手写观音经施师。师拈起云。遮个是观音经。那个是谏议经。彭云。此是某亲写。师云。写底是字那个是经。彭笑云。却了不得也。师云。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彭云。人人有分。师曰。莫谤经好。彭云。如何即是。师举经示之。彭抚掌大笑云。嗄好。师曰。又道了不得。相国安公南迁。见师曰。一生做官。今日被谪。觉见从前但一梦耳。师曰。相公觉耶。公曰。此皆本有。但未甚明了。师召相公。公举首。师云。了也。公曰。犹被事碍。师云。离京几程到此。公曰。四十二日。师云。甚处被碍来。公笑曰。极得力。师云。直下受用去(公云。如何受用。师曰。朝朝相似)。合掌钦喜。师曰。但空诸有。勿实所无。公云。幸遭遇。不敢忘。左司都贶问曰。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如何凑泊。师云。全身入火聚。都云。毕竟如何。师云。蓦直去。都沉吟。师曰。可更吃茶。都云。不消得。师曰。何不恁么会。都忽有省。笑曰。太近邪。师云。十万八千。都即有偈曰。可可思议。是大火聚。便恁么去。不离当处。师曰。犹有遮个在。都云。便请直指。师云。便恁么去。铛是铁铸。都云。尽善尽善。九江守李端夫问曰。识心虚凝。忽然诸境现前时如何。师云。石火烧身。守豁然省曰。打破虚空也。师云。什么处下手。守鸣指一下。师云。不恁么却恁么。守叩曲折而去。师之全机得大自在。开发尤多。三年冬。以院事卑得法弟子守惠。请老于朝。朝廷从之。有旨。令守惠次补寺任。明年冬十月九日。集众说偈曰。泥牛昨夜大哮吼。惊得须弥藏北斗。南北东西没处寻。拈得鼻孔失却口。复云。至道虚寂。迥脱根尘。光境俱亡。灵机绝待。真常任运。宁属去来。应周无方。不存格则。牢关敲磕。掣电难通。直须千眼顿开。可以死生无间。自兹决别可葬全身。三百年后当兴佛事。临行一著不落见知。折半破三好生荐取。随声抚膝一下。泊然而逝。阅世六十八。坐五十夏。门人奉遗命塔其全身。唯取平时所聚须发火之。悉为舍利。州上其事。赐号妙空之塔。师居圆通十有二年。随机接物。力法匪躬。然绝不许记其语句。其徒有不忍弃之者。相与私缀之。师廉知诫曰。尔必欲隳吾素志。却后三十年乃可拈出。及通惠禅师如其约而出之。左司陈公瓘览小参语云。若有一疑。如芥子许。是汝善知识。即尊重囋叹。衍以为之序。既而枢密张公德远。侍郎冯公济川。皆韪其言。 赞日。圆通来应塔红可也。殁谓三百年后当兴佛事。或身后好事者为之辞。何则旻固尝悟彻者也。彻则万化同功。群机普赴。奚适而非旻邪。先佛云。吾无生不生。无在不在。如是则圣贤抚会。尘尘尔念念尔。奚三百年之局乎。果去矣。必三百年而复来。则营营形数之间。无乃小乘乎。且无边刹海不隔毫端。十世古今不移当念之旨。安在哉。李君商老状其事而暴美之。不究宗门抚会之妙。当并按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道旻,赐号“圆机”,兴化蔡氏子也,母梦呑摩尼珠而生。五岁不履不言,一日母入西明寺,抱儿见佛,置于蒲圃,遽趣合掌作礼,随声称“南无佛”。见者大异之。稍壮,宦学大梁,忽焉弃去,依景德寺德禅出家,得度,遍扣禅林,皆得染指。后亲沩山哲,无所入,谒泐潭乾公,具陈所得,潭不为印可。一日,潭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问之不契。侍潭行次,潭以杖架肩,长嘘曰:“会么?”旻拟对,潭朴之。有顷,复拈草示之曰:“是甚么?”亦拟对,潭又喝之,于是顿悟玄旨,便作拈花势,曰:“这回瞒旻上座不得也。”潭曰:“便道。”旻曰:“南山起云,北山下雨。”即礼三拜,潭首肯印之。后开法于灌溪,迁圆通,学者宗之,如川赴海。朝廷闻其道,锡以命服,并圆机之号。于是遐迩钦化,人被其泽。未详所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德辉(一一四二~一二○四),宁宗嘉泰初住杭州净慈寺,道济曾为其记室。
四年入寂,年六十三。
《净慈寺志》卷八、《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九有传。
今录诗二首。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一
释德辉者,不详何许人。宋嘉泰初,住净慈四年。寺燬,德辉亦随火化去。其辞世偈云:“一生无利亦无名,圆顶方袍自在行。道念只从心上起,禅机偶向舌根生。百千万劫假非假,六十三年真不真。今向无明丛里去,不留一物在南屏。”预书壁间。按净慈寺于宋建炎初,燬于火,鞠为荆榛。高宗巡幸,诏佛智道容住持,欲重修之。殿宇煇煌,金彩绚丽,为一时之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崇裕。
字约之。
毗陵陈氏子。
其母。
感庞眉僧入梦而生。
生而体弱。
十日而九疾。
父母以梦故。
冀徼灵释氏愈之。
命为沙弥。
寻受具为大僧。
鞠明究曛。
唯以观心为务。
见元叟端公。
又见佛慧义公。
淬砺益力。
虽金墙铁壁。
必欲拓开乃已。
二公。
亦期师有立。
所以警发者甚至。
师急于求證。
复走中天竺山。
参广智䜣公。
留侍十馀年。
尽得其道。
御史中丞张公起岩。
问广智云。
选佛场僧伽。
如此之多。
其有弗悖般若者乎。
广智云。
戒律精严。
言行不相背驰。
唯崇裕一人。
自受度以来。
胁不沾席三十年矣。
张公深加奖叹。
师之声光。
自是日起丛林中。
始出世太平南禅。
黑白翕然宗之。
一日令圬人塓壁。
壁中隆然如有物。
抉之获悉达太子像。
乃佛牙所刻成。
师召工傅以黄金。
金迸裂。
舍利从中涌出。
雕小香殿奉之。
亦师道法精诚。
所感而致也。
寻迁九江圆通。
宋之初。
有神僧道济德公。
将示寂。
累青石为塔。
语其徒曰。
此塔若红。
即吾再来。
暨圆机旻公来镇法席。
塔果红色。
人异之。
公人号为古佛。
其临终复尔。
悬记。
有三百年之后大兴佛事之谶。
师入院之夕。
众僧梦公至。
而其塔烨然有光者弥月。
人尤异之。
谓自旻公至师。
正踰三百之数。
其能动物。
盖不徒然也。
寺当菑毁之后。
师大兴土木。
幻出天宫。
荣国公火你赤。
以朝之重臣。
总戎江西。
申弟子之礼。
暨我太祖兴隆释教。
开善世院。
命大浮屠统之。
诸方以师名上闻。
移主阿育王山广利禅寺。
寻被旨。
与钟山法会。
而师居其首。
召至便殿。
问佛法大意。
师以偈献。
上览之大悦。
因命师书天界寺额。
赐食上前。
师或假寐。
鼻息微有声。
邻坐引裾觉之。
上叹曰。
此老人无机心。
诚善知识也。
师容貌魁梧。
日用之间。
服粗食粝。
一出于天性。
无所勉强。
每欲挝鼓而退。
为众所拥留而止。
生于大德甲辰。
未详所终。
三会语。
各有录。
行世。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崇裕,字约之。
姓陈氏,毗陵人也。
母梦庞眉异僧乘舆而入,直叩寝门,觉而生子。
四岁 始能学步,七岁入小学。
资识明敏,迥超群童。
年十六,解通儒家言。
然体素尪羸,十日九疾。
父母以其兆应,冀邀灵释氏,命从寿昌院东林晓为沙弥。
院有大梨,三十年不花,及裕来,花开满枝,结实大如斝。
东林知为祥徵,度为大僧,受具足戒。
俄而出,登双径山谒寂照端,鞠明究曛,唯以观心为务。
越二年,未有證入。
偶游东坡池,操觚成偈。
寂照见之,喜云:“此龙象器也。
”命为侍者,使便于咨叩。
乃未几,复走天目山见佛慧义,佛慧授以万法归一语,裕淬砺益力,佛慧亦期其有立,所以警发者甚至。
又二年,急于求證,复步中天竺山参广智䜣。
一造户庭,如胶投漆合,即决以超脱死生。
广智为举临济无位真人之言,且诘之云:“尔还知否?
”裕不觉下拜。
广智云:“尔何所见而作礼。
”裕曰:“拜者非是他人。
”广智云:“从门入者,岂家珍耶?
”裕曰:“慎毋欺人。
”广智首肯者久之。
越五年,元文宗诏建大龙翔集庆于金陵,召广智开山,裕复往依焉。
选主藏室,留左右者十馀年,尽传其法。
张御史中丞起岩,尝问广智曰:“选佛场中,僧伽如此众多,其有弗悖般若者乎?
”广智云:“戒律精严,言行不相背,唯崇裕一人。
自受度以来,胁不沾席者,三十载矣。
”张公深加赞叹,自是声施烂然,日起丛林中。
朵儿只国王,时以浙江行省右丞相领行宣政院事,遴选诸方住持,命裕出主太平南禅报恩光孝禅寺,瓣香之祝,盖嗣广智。
云裕既履主席,接物以诚,缁素翕然。
一日令圬人涂壁,壁中隆然如有物,抉之,获悉达多太子像,为佛骨刻成。
因召工傅以黄金,金忽迸裂,舍 利从中涌出,以小香殿奉之。
风声所播,檀施云集,日新月异,数载之间,百废具举。
帝师大宝法王闻之,钖以“扶宗弘辩禅师”之号。
寻迁九江圆通崇胜禅寺,寺在宋初有神僧道济德公将示寂,汇青石为塔,语其徒曰:“此塔若红,即吾再来。
”塈圆机旻公来镇法席,塔色果红,人多异之。
旻公号为“古佛”,及其临终,复尔悬记,有“三百年后大兴佛事”之谶。
裕入院之夕,众僧梦旻公至,而其塔烨然有光者弥月,人尤异之。
先是,寺之师子岩大树皆枯,涧泉亦渴,至是树则重荣,泉则再涌。
识者谓“自旻公至是,正符三百年之数。
”其能感物盖非偶然。
寺当灾毁后,唯佛殿法堂尚存,馀皆瓦砾。
裕会岁入,节其浮资,庀材鸠工,创僧寮旃坛林以居学子。
新梵音阁,造大士像,他若黥音楼经藏宝阁及塔院,莫不竭力经营,轮奂并美。
时荣国公火尔赤以重臣总戎江西,慕其慈行,荐请敷演大法,申弟子礼,受持五戒而退。
有明初兴,崇筒佛旨。
洪武元年,开善世院统摄释教,选大浮屠,主诸名蓝。
移裕住四明阿育王山寺,居五山之一。
继席颇难其人,闻裕至,香华接踵,天乐远闻,万口称颂。
及其接引未悟,单提向上之功,棒唱纵横,逢者胆落。
两序之众自庆获所凭依,相与戮力,振废起衰,备臻完美。
五年春,太祖饬仪曹建广荐法会于钟山,遣使者徵。
裕已年七十馀矣,至则召见便殿,咨以佛法。
裕以偈献,览之大悦,命书天界寺额,赐赍有加。
后数年,弟子师秀乞宋文宪濂铭其塔,文具《芝园前集》。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惠明,华亭县普照寺僧,与道济同时。能诗,因素风颠,人称明颠。事见《夷坚三志》辛卷三,《补续高僧传》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二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
尝住华亭普照寺。
能诗。
潦倒猖狂,人莫能测,谈灾福辄验。
济颠齐名,人称明颠。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济颠者。
名道济。
明颠者。
名□明。
二师。
示迹同时而各郡。
然皆以素风颠。
人因称济颠
明颠。
济颠之颠。
为尤甚。
饮酒食肉。
与市井浮沉。
喜打筋斗。
不著裈形媟露。
人姗笑。
自视夷然。
出家灵隐寺。
寺僧无不唾骂。
逐之居净慈寺。
为人诵经。
下火得酒食。
不待召而赴。
吟诗曰。
何须林景胜潇湘。
只愿西湖化为酒。
和身卧倒西湖边。
一浪来时吞一口。
息人之诤。
救人之死。
皆为之于戏谑谈笑间。
神出鬼没。
人莫能测。
年七十三示化。
明颠者。
潦倒猖狂。
衣不蔽体。
大雪中。
袒膊跣足而行。
手弄摩铁钉。
遇瓦砾拾置袖中。
人诚语相向。
则答以机锋。
或侮之。
则酬以狂言。
入市。
群儿争挽袖觅钱。
或与之一钱两钱。
或不与。
喧叫语笑。
衢路阗塞。
人或饭之。
不问远近识不识。
皆凌晨而至。
或受䞋。
或不受䞋或反探袖出钱置几上。
不谢而去。
一时倭奴见之。
罗拜云。
曾向海中失风。
得此僧幸免于死。
且能诗。
或持菖蒲索题。
随口云。
根下尘泥一点无。
性便泉石爱清孤。
当时不惹湘江恨。
叶叶如何有泪珠。
济颠实未相识。
偶遇于朱泾。
目之曰咦。
济颠赠之诗曰。
青箬笠前天地阔。
碧蓑衣底水云宽。
不言不语知何事。
只把人心不自谩。
二颠俱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3—1176 【介绍】: 宋僧。眉州眉山人,俗姓彭,字瞎堂。年十三因其兄而出家,先至成都习经论学于大慈寺,留四年乃出游。云游各地近四十年,问答无滞,机锋峻发。孝宗乾道中,居临安灵隐寺。帝屡召入内殿,咨论法要,赐号佛海大师。淳熙中,说偈预示终期,安坐而逝。
全宋诗
释慧远(一一○三~一一七六),号瞎堂,俗姓彭,眉山(今属四川)人。年十三隶药师院为僧,后依灵岩徽禅师。会圆悟领昭觉,往见之,得悟,机锋峻发,众目为铁舌远。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由虎丘奉诏住皋亭崇光。六年,被旨补灵隐。曾召入禁中,赐号佛海禅师。淳熙三年卒,年七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天宁佛果圆悟克勤禅师法嗣。有齐已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收入《续藏经》。事见《周文忠集》卷四○《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 慧远诗,以辑自《佛海慧远禅师广录》卷一至卷三者编为卷一,以见于《广录》卷四者编为卷二,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和尚薙染。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会圆悟复领旨住昭觉远投之。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忽顿悟仆于众。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捧也未。远又喝。悟连喝两喝。远便礼拜。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曰顶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曰耳坠金环。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颓顶脩罗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远曰。目前无法。陛下唤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帝大悦。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远曰。陛下问梦耶问觉耶。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远曰。从问处起。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远曰。愿闻。帝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阙。远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何以故。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尔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鸦飞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眉山彭氏子。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薙染。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会圆悟领旨住昭觉。远投之。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忽顿悟。仆于众。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远又喝。悟连喝两喝。远便礼拜。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曰顶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曰耳坠金环。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秃顶修罗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远曰。目前无法。陛下唤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又手立曰。只这是。帝大悦。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远曰。陛下问梦耶。问觉耶。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远曰。从问处起。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远曰愿闻。帝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阙。远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何以故。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淳熙三年正月。忽感微疾。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雅飞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远。号瞎堂。眉山金流镇彭氏子。年十三。𨽻药师院为僧。听习经论。弃而依灵岩。徽公。微有省发。会圆悟领昭觉。师即之闻。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师大悟。仆于众。众掖之。师乃曰。吾梦觉矣。自是机锋峻发。众目为铁舌远。圆悟顺寂。师东下。屡迁名刹。繇虎丘。奉诏住皋亭崇光。时孝宗留心空宗。召师入对选德殿。或入内观堂见。必延坐进茶。称师而不名。礼数视诸师有加。上曰。前日睡中。忽闻钟声遂觉。未知梦与觉如何。师曰。梦觉无殊。觉心不动。上曰。梦幻既非。且钟声从何处起。师曰。从陛下问处起。上曰。然则毕竟如何。免得生死。师曰。不悟大乘。终不能免。曰。如何得悟。师曰。本有之性磨之。岁月自然得悟。曰。悟后如何。师曰。悟后。始知今日问答皆非。曰。一切处不是后如何。师曰。脱体现前。更无可见之相。上首肯之。赐号佛海禅师。一日车驾幸其室。室挂行道影。上指问师曰。此是水墨空尘。而真者安在。师叉手近前曰。春气和暖。恭惟圣躬万福。上大笑。因书赞焉。师一身系法门之望。奇言妙句。传播诸方。学者云奔川委。视师所在为归正。如一佛出世。乙未秋。示众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着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汝。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都下喧传而疑之。至期诸王卿相皆至。师升座说法。遂入方丈扄闭。师旧蓄一猿。颇驯狎因衣之。命曰猿行者。久之。众窥窗隙声息并无。惟见猿持卷侍侧。亟入师已逝矣。猿书。乃辞世偈也。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光。鸦飞不度。留七日颜色不变。塔全身于寺之乌峰。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瞎堂禅师者。
名慧远。
生眉山之彭氏。
为圆悟禅师之晚子也。
圆悟复领昭觉时。
年老。
乃以化柄属之门贤。
其门贤已播海内矣。
以故摩竭之令。
复行于昭觉。
而远新从灵崖来。
灵崖为徽禅师所居。
得起铁拂为首座。
敲唱黄龙宗旨。
远事之二载。
于徽言下。
得其概焉然起首座。
屡诱掖之。
远无留意。
乃抵昭觉。
侯十日。
始得通谒于悟公。
公与语大奇之。
叹曰。
吾道未衰也。
许远得非时入室。
远每大跪请益。
公但笑曰。
将谓吾老矣。
故如此著急耶。
远屏气自失。
不敢进言。
一日闻举庞居士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大彻其旨越众进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立贫无一钱。
户破家残。
乞师赈济。
公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曰贼不入谨家之门。
公曰。
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远便喝。
公以拄杖击禅床曰。
吃得棒也未。
远又喝。
公连喝两喝。
远作礼趋而去。
自此机发莫禦。
丛林共加其号。
为铁舌远。
遂与元布袋辈齐名。
绍兴间。
嵋守请居象耳山。
不赴。
未几圆悟顺世。
远勃然起曰。
芳躅云亡。
继之者谁。
高卧北窗。
顾可得耶。
扁舟出峡。
抵淮南开化龙蟠。
迁琅琊。
繇琅琊迁普济。
繇普济迁定业。
繇定业迁光孝。
历十八载。
名辈归之。
僧问。
即心即佛时如何。
远曰。
顶分丫角。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
耳堕金环。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
秃顶修罗舞柘枝。
又问。
浩浩尘中如何辨主。
远曰。
木杓头边镰切菜。
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
曰。
研槌撩馎饦。
又问。
不与万法为侣。
是甚么人。
远曰。
脚踏辘轳。
曰。
庵里人为甚不知庵外事。
远曰。
拄杖横挑铁蒺藜。
又问。
昔有一秀才。
作无鬼论。
论成。
鬼叱曰。
争柰我何。
意作么生。
远以手斫额曰。
何似生。
曰。
祇如五祖以手作鹁鸠嘴曰。
谷孤孤。
又且如何。
远曰。
自领出去。
曰。
东山水上行。
明甚意旨远曰。
初三十一不用择日。
曰。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远曰。
蘸雪吃冬瓜。
其机海无涯。
约多类此。
又过南岳寓南台。
是时琏禅师住龙王。
与方广行公。
皆月庵高弟。
道著湖湘。
私相语曰。
此间壁立万仞。
远来何所措足乎。
故请升座。
设三十馀问。
皆从上誵讹。
险节关棙。
远毕酬之。
辞旨超伦。
琏等屈服。
欲以名刹居远。
远不顾。
东隐天台。
来往国清护国鸿福三寺。
乾道丁亥。
平江守以虎丘迎远。
又奉旨历崇光灵隐二处。
孝庙常召见。
咨询法要。
加号佛海禅师。
名儒日绕座下。
以居士身而嗣法者。
则有内翰曾开知府葛郯。
郯号信斋。
闻远发挥即心即佛之案。
有省。
而呈颂曰。
非心非佛亦非物。
五凤楼前山突兀。
艳阳影里倒翻身。
野狐跳入金毛窟。
远曰。
公见处只可入佛。
难入魔在。
郯愕曰。
何也。
远曰。
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
郯乃领旨。
曾开字天游。
久升圆悟大慧之堂。
闻风来访。
故问曰。
如何是善知识。
远曰。
露柱灯笼。
猫儿狗子。
曰。
为甚赞即欢喜。
毁即烦恼。
远曰。
侍郎曾见善知识否。
开变色曰。
三十年参方。
何言不见。
曰。
向烦恼处见。
向欢喜处见。
开拟议。
远喝之。
开复拟进语。
远摇手曰。
开口底不是。
开愧汗透重襟。
远召曰。
侍郎向甚处去也。
开猛省踊跃。
说偈曰。
咄哉瞎驴。
丛林妖孽。
震地一声。
天机漏泄。
有人更问意如何。
拈起拂子劈口截。
远笑曰。
也秖得一橛。
妙喜在岭南。
因阅远语录。
大骇曰。
老师暮年有子如是耶。
遂以圆悟所付法衣。
寄赠之。
于是江湖以为。
远公见超妙喜云。
一日忽示众曰。
淳熙二年。
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处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总作贵人。
教谁卖柴炭。
向你道。
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
上元定是正月半。
时都下喧传。
颇疑之。
遂达上听。
至期无疾。
升座如常。
然士庶竞集。
上亦密遣中使。
伺起居。
远命侍者。
并赴堂。
及斋毕。
寝室窅然。
白气氤氲。
侍者入帷。
见猿行者手捧卷庄立榻前。
远已化矣。
急取行者手卷视之。
乃辞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鸦飞不度。
四众殷留十日。
受朝廷最后之供。
其颜不少异也。
年七十四。
坐五十九夏。
远公素蓄一黑猿。
驯知人意。
名曰猿行者。
亦悠然脱去。
其小师道济及缁素。
奉远公塔于寺之乌峰。
亦葬猿行者于其侧焉。
赞曰。
姬氏曰贞胜者也。
余考佛海提唱。
如赤帝子断蛇。
而神姥夜号。
其出没纵横。
与五祖演公类也。
此妙喜宁不望风而骇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薙染。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会圆悟复住昭觉,遂投之。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顿悟,仆于众中,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远又喝,悟连喝,远便礼拜。自此,机锋俊发,无所抵午。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曰:“顶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耳坠金环。”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颓顶修罗舞柘枝。”七年七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远曰:“目前无法,陛下以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帝大悦。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远曰:“陛下问梦耶?问觉耶?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远曰:“从问处起。”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远曰:“愿闻。”帝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阙。”远曰:“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何以故?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你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鸦飞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