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祖铭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普仁。
字德隐。
兰溪赵氏子。
赵故名宦家。
师生有出尘之思。
博极群书。
参了然义公于智者。
机锋奋触。
当仁无让。
声称籍籍。
起丛林间。
掌记室于东阳辉公。
分座说法于南楚悦公。
古鼎铭公
月江印公。
无弗咨叩。
相与辩诘无虚日。
徵以宗门机缘。
大而沙界。
小而毫芒。
无不收摄。
激扬正法之馀。
旁及辞章者。
唯觉隐诚公。
笑隐䜣公。
为最密。
元至正乙未。
部使者挽师。
出世金华之西峰。
时天下大乱。
师知事不可为。
鸣鼓而退。
及王师聚婺州。
驾幸智者。
见其山川深秀。
而法席尚虚。
特诏师住持。
不听。
韶之南华。
不远三千里。
致州侯之命。
不从。
杭之中竺。
其请如南华。
又加勤焉。
师惠然欲往。
郡守钟某。
惜其行。
从容问师曰。
佛法有重轻耶。
曰否。
曰佛法既无重轻。
师位宁有崇卑耶。
师一笑而止。
久之。
起应净慈。
道声洪震。
方以兴坏起废为己任。
而秘书事起矣。
有诬智者寺僧购名画以归者。
事下刑曹。
刑曹以师旧主智者。
当知其是非。
逮而质焉。
事将白。
忽示微疾于京师寓舍。
屈指计曰。
此八月八日最良。
吾将逝矣。
至期整衣。
端坐而化。
阅世六十有四。
僧腊五十。
师风指孤峭。
不乐与非类狎逢。
学行之士。
辄敬之如宾师。
纵无儋石储。
亦必久留不厌。
故荐绅服其伟度。
乐与过从。
善谈论。
终日不倦。
玉贯珠联。
纚纚绝可听。
尤能汲引后进。
随资诱掖。
克底于成。
有三会语录。
山居诗一百首。
传世。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普仁,字德隐,姓赵氏,兰溪人也。性孤峭,年十岁便有出尘之想,依金华宝石演法院月公祝发,及受具,乃慨然求道,危坐达旦,期息妄缘。时邻院智者住山了然义,道价甚高,仁入室问答,机锋递相奋触。久之,应部使者之请,出主金华西峰净土。元季丧乱,天下纷扰,仁遂引退。戊戌冬,有明兵至婺州,太祖临幸智者寺,见其虚席,特诏仁主之。坐夏十五,处之连云、韶之南华、杭之中竺,檄币交至,皆辞不赴。洪武甲寅之秋,使者三至,请主净慈,始强起应之。开法之日,听者千人,莫不挹深饮醇,叹咏而去。以乙卯八月八日端坐而寂,腊五十,年六十四。著有《三会语》若干卷,《山居诗》百首。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元末明初浙东名僧。
俗姓陈,宋儒古灵先生诸孙,四明奉化(今浙江省奉化县)人。
生卒年不详,大约公元1360年前后在世。
字用堂,元叟守端禅师法嗣。
历居四明双径、鄞县护圣、奉化清泰诸名寺,遍参古鼎铭公、笑隐欣公、断江恩公诸大师。
精益求精,道行深湛。
洪武(明太祖年号,公元1368—1398年)初,应召至金陵,深受明太祖赏识。
致力诗文,享名甚高。
诗人张翥比之为唐之皎然,宋之道潜。
有诗集《水云亭小稿》,学士宋濂为之作序。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清浚,字天渊,别号随庵,1328年(元泰定五年),出生于浙江台州路黄岩县(今浙江省黄岩县),父亲李益,母应氏。清浚“幼学乡校,颖悟特异,然不甘处俗,年十三依妙明出家”。次年受具,从此随侍妙明“坐究行参”多年,阅《楞严》、《圆觉》、《楞伽》、《维摩》等经,皆深究义趣,了然于心。中年以后,清浚回到四明一带,在今宁波东逗留五年后,“爱东湖青山境致清绝,往挂锡焉。”1368年,明王朝建立,朱元璋登极称帝,定都南京。是年,清浚被当地郡守邀请出世住持万寿寺。1371年,元朝残余势力基本肃清,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为慰祭无数在战争中丧生的人和在国内制造和平气息等多种原因,明太祖在首都的蒋山(今钟山)亲设普度大会,召全国“有道沙门十人”,清浚即居其一。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天渊,黄岩人。说法四明万寿寺归隐清雷峰洪武中召为天界僧官左觉义命住持灵谷寺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清浚。
字天渊。
台之黄岩人。
具戒游参。
古鼎铭公有所入。
命司内记。
说法于四明之万寿。
未几。
弃众归隐清雷峰中。
荐绅先生。
挽留不可得。
宋公濂。
作文送之。
其略曰。
余初未能识天渊。
见其所裁舆地图。
纵横仅尺有咫。
而山川州郡。
彪然在列。
余固已奇其为人。
而未知其能诗也。
已而有传之者。
味冲澹而气丰腴。
得昔人句外之趣。
余固已知其能诗。
而犹未知其能文也。
今年春。
偶与天渊会于建业。
因相与论文。
其辩博而明捷。
宝藏启。
而琛贝焜煌也。
云汉成章。
而日星昭焕也。
长江万里。
风利水驶。
龙骧之舟。
藉之以驰也。
因徵其近制数篇读之。
皆珠圆玉洁。
而法度谨严。
余益奇其为人。
传之禁林。
禁林诸公。
多叹赏之。
余窃以为。
天渊之才。
未必下于秘演浩初。
其隐伏东海之滨。
而未能大显者。
以世无仪曹与少师也。
人恒言。
文辞之美者盖鲜。
呜呼。
其果鲜乎哉。
方今四海混同。
文治聿兴。
将有如二公者。
出荷斯文之任。
倘见天渊所作。
必亟称之。
浩初秘演。
当不专美于前矣。
或者则曰。
天渊浮图氏也。
浮图之法。
以天地万物为幻化。
况所谓诗若文乎。
是同然矣。
一性之中。
无一物不该。
无一事不统。
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
诚不可离而为二。
苟如所言。
则性外有馀物矣。
人以天渊。
为象为龙。
此非所以言之也。
天渊将东还。
士大夫多留之。
留之不得。
咏歌以别之。
以予与天渊相知尤深也。
请序而送之。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万金(槜李英华姑苏志禅林诗辑俱作万金。
蒋之翘云:皆误,当是力金),字西白,号白庵,吴郡人。
早从衍道原出家,后依铭古鼎入道,住持秀州天宁寺,筑孤云庵以奉母。
洪武初,诏主天界寺,开善世院,统领释教五年。
敇建法会于钟山,总持斋仪,皆称为白庵金禅师。
六年,举泐公自代,以母老辞归。
有《澹泊斋稿》。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力金禅师。
号白庵(有本。
名万金)。
吴门姚氏子也。
幼孤。
楞伽寺道原衍公。
牧金为沙弥。
衍绝世交。
筑碧山堂以自娱。
因以白庵号金。
且爱其姿。
乃资金行脚。
遂深入古鼎铭公之堂奥。
已而归吴。
垒土为孤云庵。
以事其母。
其母亦得悟焉。
元至正间。
浙宣政。
以净慈请金。
金不就。
乃开法瑞光。
次移嘉禾之天宁。
南北英灵。
集如箕敛。
元帝师大宝法王。
赠金号。
曰圆通普济禅师。
是时金之名日重矣。
愚庵素倔强不肯可。
诸方闻其名。
常致书问于楚石。
以为古鼎有子乎。
楚石亦因褒之。
其词曰。
道迈古今。
学兼内外。
白牙香象。
蹴踏而截流。
金毛狮子。
哮吼而踞地。
机用可谓逸群。
文章乃其游戏。
青天白日。
放古佛之瑞光。
闹市红尘。
阐湖南之祖意。
直得大海波翻须弥粉碎。
少林不识。
曹溪不会。
却净慈道愈高。
笑诸方进为退。
乃吾古鼎铭兄之的传。
妙喜杲祖之六世者也。
愚庵以为然。
作偈东金曰。
闻道湖南第一山。
交参龙象杂官班。
东头卖贵酒头贱。
空手来时赤手还。
顶𩕳一机犹掣电。
语言三昧若连环。
铁舡下载休轻举。
老叔谈禅亦强颜。
明初。
有诏主天界。
高帝留神内典。
而楚石愚庵辈。
亦赴焉。
金以犹子之列与之。
援经据论。
披诘玄理。
共大元叟家声。
五年。
敕集三宗二千人。
建钟山法会。
大驾临幸。
命金升座。
阐扬宗旨。
复命儒臣。
出众烧香。
疏曰。
无量太虚。
因三才而建极。
有涯沧海。
会八德以朝宗。
发含灵心里之花。
至哉先觉。
秉枢斗寰中之秉。
久矣高人。
则宝鉴当空。
自合昆冈之璧。
而玄珠在握。
谁停赤水之车。
化广无为。
音宣大吕。
岂非人天协赞。
日月双悬。
金曰。
皇风浩荡。
即凡心而印佛心。
慈泽弥漫。
据圣智目开世智。
乃拈香鞠躬起立曰。
会么。
打面还他州土麦。
唱歌须是帝乡人。
便下座。
高帝大悦。
万众称善。
金年暮欲谢退。
不可。
乃喟然曰。
吾以虚名滥当圣代。
每怀煨芋诸公。
予不逮矣。
遂称病笃。
解还旧隐。
未久圆寂。
塔于嘉兴环翠兰若。
初高帝。
诏选名宿。
辅导诸藩。
而蜀王椿。
师事见心复。
复名溢都中。
金叹曰。
复公其不免耳。
复果罹难而终。
故诸方嘉金靖退。
为丛林福云。
赞曰。
水火相憎。
铛居其中。
则世味以调。
邪正相反。
智居其中。
则精神俱化。
铭公之摄六宗。
其智能过于调化者也。
丹青虽异。
文彩全施。
贵其知宜也。
天岸虽高。
明舟不犯。
贵其用意也。
象源之继径山。
乃良于知宜。
而用意焉。
知退而不知进者。
滞于寂也。
知进而不知退者。
伤于勇也。
白庵其无滞伤之病。
与师资鼎峙。
俾风化有醐酪之纯。
其流慈岂小小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力金。
字西白。
吴郡姚氏子。
七岁颖悟异常。
一日请于母曰。
儿患世相起灭不常。
将求出世间法。
可乎。
母曰。
出家甚苦。
尔年幼。
岂能堪之。
曰。
儿心乐之。
自无苦也。
请之不已。
母知其志不可夺。
俾依吴县宝积院道原衍法师。
后见古鼎铭公于径山。
悟人甚深。
声光烨烨。
起丛林间。
至正丁酉。
出世住苏之瑞光。
会嘉兴天宁寺灾。
郡守贰咸以非师不足起其废。
具币遣使。
力迎致之。
师至。
未久。
俨如兜率天宫下现人世。
经过者。
无不瞻礼赞叹。
帝师大宝法王。
贤师之行。
授师以徽号。
师自幼丧父。
唯有母存。
乃去城一舍。
筑孤云庵。
以奉养焉。
或议之。
师喻之曰。
尔不见编蒲陈尊宿乎。
何言之易易也。
洪武改元。
有旨。
起师住持大天界寺。
万机之暇。
时召入内庭。
奏对多称旨。
盖师精通西竺典。
及东鲁诸书。
其与荐绅谈论。
霏霏如吐玉屑。
故咸乐与之游。
四年命师总持钟山法会。
凡仪制规式。
皆堪传永久。
寻以母年耄。
举径山泐公自代。
复还庵居。
五年冬诏。
复建会如四年。
大驾临幸。
诏师阐扬第一义谛。
自公侯以至庶僚。
环而听之。
靡不悦服。
一日忽示弟子曰。
吾有夙因未了。
必当酬之。
汝等勿以世相遇我。
未几示微疾。
谢去医饮药食。
委顺而化。
茶毗。
舍利无算。
观者竞取之而去。
师神观秀伟。
智辩纵横。
以宗教为己任。
不畜私财。
得财施辄举以给贫者。
诚法门之伟人也。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力金,字西白。
姓姚氏,吴人也。
母周氏,梦一庞眉僧类应真者,直前麾斥,惊𧦝而觉,已而有孕。
时至而育,奇芬满室。
年方龀髫,广颡修颈,皙白如玉,见者爱怜。
性尤颖悟,凡书一览,即能记忆。
尝游佛寺,见像辄自下拜,信仰日深,因投县中宝积院,礼道原衍祝发。
年十一受具戒,精研三观十乘之旨,领其枢要。
衍主秀之德藏,金为纲维,轨范肃然。
忽喟然叹曰:“名相之学,略谙之矣。
盍弃诸缘,而往跻觉路。
”遂更衣入虎林,谒古鼎铭于双径。
一见以法器相期,示以德山见龙潭语。
金奋然踊跃,直触其机,从而有契,遂为记堂。
未几,分席后堂,敷宣大法,如山川出云,灵雨沾润,四众信服。
复登前堂,声光烨烨,起丛林间。
元至正丁酉,出主苏之瑞光寺,会嘉兴天宁寺灾,郡守贰咸以为非金不足以起废,具礼币遣使者力致之。
金至,未久,俨如兜率天宫,下见人世道路,过者莫不瞻礼赞叹。
帝师大宝法王闻其贤,授以圆通普济之号。
有明初兴,洪武改元,弘阐佛乘,首开善世院。
俾擢有道浮屠莅天下名山。
杭之净慈主席尚虚,佥欲起金居之,疏币交至。
浙江省丞,复遣使趣之。
金皆力辞。
既而有旨,起住大天界寺。
先夕有仆梦花,发如芙蓉,光彩绝异。
旁一人曰:“此花天子当取之而去。
”旦而命下,果符所兆。
金既应诏至阙下,见于外朝。
慰劳优渥,即令内官送其入院,赐以天厨法馔。
万几之暇,时召入禁庭,奏对多称旨。
盖金精通内典,博极群书,其与荐绅谭论,霏霏如屑玉,故咸乐与之游。
至于勘辩学子,直指心源,宗说兼行,机用迭发,尤足使闻者敬仰。
四年春,诏集三宗名僧十人,及其徒众二千,设广荐法会于钟山,命金总持斋事。
于是灵承上旨,仪制规式,皆传之远永。
五年,诏复建,会大驾临幸,诏金阐扬第一义谛。
自公侯以至庶僚,环而听之,靡不悦服。
一日忽示微疾,谢去医药饮食,手书一偈,委顺而化。
洪武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停龛六旬,始行茶毗。
其貌如生,火时获舍利无算。
寿四十七,腊三十六。
《三会语》有录。
塔于嘉兴城西环翠兰若。
金幼丧父,奉母至孝,为筑孤云庵奉之以居。
或有议者,则婉告之曰:“不见编蒲陈尊宿乎,胡言之易易耶?
”平生以宗教为己任,神观秀伟,智辩緃横。
尝以《楞伽经》及《法宝坛经》为释门心要。
当毒暑时,挥汗誊钞,锲梓以传弟子觉慧,深恐遗行将泯,因条系群行为书,乞金华宋濂为之云,文见《銮坡续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7 【介绍】: 元明间僧。浙江临海人,字恕中,号空室,俗姓陈。初居径山,两坐浙东名刹。洪武中,日本国王慕名,奏请住持。太祖召之,以老病辞。有《山庵杂录》。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恕中禅师。
名无愠。
台州人也。
出陈氏。
姿量隽瑰。
秕糠世味。
机契于竺元道禅师。
说法瑞岩。
日本国王。
慕愠道德。
传译疏朝廷。
迎愠化其国。
愠坚谢不往。
而终老林麓。
南北闻其名。
争愿见之。
愠。
初受业于元叟端。
以己躬为急务。
遍走丛林。
不合。
即背法堂而去。
于净慈芝凤山灵。
稍相流连。
及还省元叟。
元叟喜之。
以择木寮居愠。
愠仍不自许。
又访天童砥公。
因留阅藏。
凡经十载。
以博达著名。
然于狗子无佛性话独疑之。
乃私挽聪兴二友。
而谓之曰。
汝我甘死祖师语下乎。
因假言游天台。
拟再寻作者。
登华顶吊寒岩。
迁延数月。
闻天目礼下横川珙有嗣。
曰竺元道禅师。
住仙居之紫箨。
垂四十年矣。
行脚人以古[仁-二+幻]惮之。
愠偕聪兴。
进登焉。
远见老僧坐隔溪盘石。
又一白发僧侍立。
风度萧然。
如吴处士所画阿罗汉。
三人知是道公。
乃合爪进讯。
道曰。
山路崎险。
阇黎到来不易。
聪进曰。
和尚住此久近。
道曰。
石穿新竹笋。
壁挂古藤萝。
聪曰。
毕竟如何接人。
曰。
百二奇峰朝凤岭。
一条坦道下仙居。
兴又进曰。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道公曰。
烧畬种芋子。
兴曰。
如何是佛法向上事。
曰。
接竹割松枝。
兴拟进语。
道公指愠曰。
那位上座。
因甚不问话。
兴辄悟旨。
已而具威仪。
上方丈人事。
愠才申问。
被一喝。
顿消积滞。
即献一颂。
道公深肯之。
其颂曰。
狗子佛性无。
春色满皇都。
赵州东院里。
壁上挂葫芦。
三人相庆曰。
我等若以耳作眼。
几赚一生。
于是。
三人俱嗣道公。
聪兴乃服勤于紫箨。
愠辞应明州灵岩。
道公谓之曰。
汝知瓦乎。
联之千百。
则有盖覆之功。
汝知玉乎。
露之径寸。
却贻偷窃之患。
与其碎玉以矫世。
不若全瓦以济时。
今古至人。
惟得此而已矣。
愠既出世。
而元叟下知识。
噩梦堂。
铭古鼎辈。
以为愠必酬元叟之香。
俱遣使灵岩。
厚为愠寿。
愠开堂日。
拈香曰。
古人出世拈香。
酬法乳也。
今人出世拈香。
酬世恩也。
愠上座总不然。
昔年行脚。
到紫箨山中。
参个老布衲。
彼亦无法可授。
我亦无法可受。
只向无授受中拈出。
供养竺元道和尚。
不图报德酬恩。
只要大家知委。
梦堂。
与径山旧法侣。
闻之大惊。
唯唯而已。
愠居灵岩三载。
迁居瑞岩。
乃设三问勘禅流。
不合即逐出。
当时谓之瑞岩三关。
其问曰。
稳坐家堂。
因甚主人翁不识。
掀翻大海。
掴碎须弥。
平地上因甚抬脚不起。
眼光烁破四天下。
自家眉毛落尽。
因甚不见。
三句内一句外。
不涉两头。
有人道得。
拄杖子两手分付。
又谓众曰。
我者里。
一切只是寻常。
你若来弄机关誇好手。
向毒蛇头上揩痒。
猛虎项下解铃。
拄杖未打汝在。
何故有盘根错节。
方可显利器。
有银山铁壁。
方可整钳锤。
又曰。
灵山奥旨。
少室真传。
日月不足喻其明。
虚空不足喻其广。
巍巍独运。
荡荡无私。
思之则差。
议之则错。
五千四十八卷。
说食向人。
一千七百葛藤。
持蠡测海。
在今诸方。
莫不尽谓。
驱其耕。
夺其食。
贵图宗风不坠。
殊不知正是救汤进火。
禦寒赠冰。
山僧与么道。
岂是压良为贱。
取笑大家。
臂三折而知医。
人多阅而晓相。
灵俐底。
不用如何若何。
便请单刀直入。
扫荡搀抢。
坐享太平。
岂不快哉。
少涉迟疑。
白云万里。
又曰。
三教圣人。
总在拂子头上。
牵枝引蔓。
说妙谈玄。
儒者曰。
吾道一以贯之。
老者曰。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佛者曰。
惟此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既各说有来由。
未免称强称弱。
且作么判断。
使其声和向顺。
形直影端。
剖破人我藩篱。
塞却无明窟穴。
击拂云。
二繇一有。
一亦莫守。
日午打三更。
面南看北斗。
愠居瑞岩。
道价日高。
湖江英俊。
趋台者不绝。
当是时。
元主。
崇尚我宗。
凡林下染衣之叟。
多受隆誉。
愠。
独体其师住山本色之操。
尝作书与了堂一公。
其书深切时弊。
凡千百言。
盖一与愠。
同师竺元也。
一日上堂曰。
我此一宗。
难为荷负。
自非有驱耕夺食手段。
放行把住机关。
至于一进一退之间。
未免贻笑作者。
瑞岩在今两序进退。
各得其宜。
其进也。
如耀世明灯。
烛破历劫昏衢之暗。
其退也。
如潜渊老蚌。
孕成不夜炤乘之珠。
毗岚猛风。
吹之不灭。
五浊秽泥。
汩之不昏。
大众荷负既已得人。
山怀正堪放下。
且放下底事作么生。
楖栗横担不顾人。
直入千峰万峰去。
拽杖独登松岩之顶上。
有老屋数楹。
为秋江禅师休老处。
愠爱居焉。
洪武七年。
愠至京。
固辞日本之请。
帝喜之。
留馆天界。
朝士宋公濂辈。
时称有道。
每洗沐日。
即至天界。
击节道要。
至不惬处。
愠庄色曰。
我家衲子。
磨肩擦脚数十载。
尚不柰何。
公辈。
安得草草图作口头人事耶。
宋公叹服。
是冬辞还。
门人居顶。
结翠山草堂迎愠。
是时。
大宗兴住持径山。
知愠退休。
以偈柬曰。
万叠山牵一杖云。
清流何处觅相分。
漫拈紫箨冰风柄。
笑里长飞虎豹群。
愚庵亦以三偈柬曰。
惺惺石上主人翁。
一室高居太白峰。
靖退只今非小节。
知心未许石门聪。
千里同风各暮年。
任教沧海变桑田。
独怜熊耳峰头月。
昨夜虾蟆食半边。
徒誇锦瑟与瑶琴。
妙指方能发妙音。
却忆鳌山深雪夜。
弟兄倾尽岁寒心。
宋公濂。
尝遣书问。
亦致偈曰。
参禅第一要知宗。
四海惟闻老恕中。
白日青天轰霹雳。
孽狐妖魅尽潜踪。
愠亦喜宋公留心吾道。
以偈答曰。
语言浑不涉离微。
抹过云门顾鉴咦。
伸出玉堂挥翰手。
倒拈秃帚画蛾眉。
洪武十九年七月。
说偈曰。
七十八年。
无法可说。
末后一句。
露拄饶舌。
咄。
端坐而化。
日前遗嘱屏世礼。
以骨灰散水竹间。
用表无常。
门人不敢守命。
乃于翠山唐岙之原。
建窣堵。
以龛瘗焉。
未久大宗兴禅师。
亦坐化于径山。
有遗偈曰。
夫三十。
妇六龄。
毕竟偶不成。
其木庵聪后住紫箨。
晚应天童。
赞曰。
温公出世。
而径山法侣。
觊其必嗣元叟。
元叟辈。
最尊风最盛。
公终不就。
何也。
盖得处非易。
故守之益坚。
正当与感铁面之却佛印元。
并案焉。
聪兴二老。
互相砥砺。
而胜友渊源各行其道。
又当与岩头雪峰等之。
嗟乎。
末法垄断名位货殖。
师友读公行实。
能不形消而骨愧乎。

人物简介

个人简介
赵毓松(1899—1971)号云鹤,别字木公,化名邵松。
贵州黎平人。
中国青年党头目之一。
1923年因反对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而脱离国民党,周旋于军阀袁祖铭、吴佩孚间,后加入中国青年党,抗战时期,汪精卫投降日本组建南京国民政府,赵以青年党名义参加汪伪政府,历任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农矿部部长、司法行政部部长、考试院铨叙部部长等职。
晚年流寓东京,1971年因愤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而服毒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