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祝公榮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1—1379 【介紹】: 明僧。浙江天臺人,號東溟,俗姓賈。出家于天臺廣嚴寺。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元順帝賜號慈光妙應普濟。洪武二年奉詔赴蔣山法會,奏對稱旨。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號東溟。
天台賈氏子。
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戍師尚幼。
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寺平山和尚。
數年落髮受具戒。
年二十二聞栢子庭講台教於赤城師趨座下。
未幾能領大義。
子庭歎曰。
投丸於峻坂不足以喻其機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師之學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矣。
一旦假寐。
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師臥地食之。
既覺言于子庭。
庭為解曰。
竹與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於是渡錢塘謁竹屋淨法師于上竺。
所處房頗卑濕。
乃作詩風之。
竹屋見詩謂眾曰。
此子不凡。
異日當主茲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賓友。
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
竹屋化去時湛堂澄公繼其席。
器師延居後堂。
年餘出主吳山聖水。
元至正四年住薦福。
歷三䆊下天竺災。
元臣高納麟請師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
四年遷上竺。
師知緣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普濟之號。
併金襴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
人無識者。
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
物色得之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詔赴蔣山佛會。
命禮部給饌。
明日召見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魚貫。
惟師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上親問昇濟沈冥之道。
師備奏稱旨 太祖顧謂僧眾曰。
邇來學佛者惟飽餐優游沈薶歲月。
如金剛楞伽心經皆攝心之要與。
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當質諸白眉法師。
自後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甞與別峯同法師金碧峯禪師輩賜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
詔即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復於鍾山建水陸大齊。
命師說毘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竣辭歸上竺。
謝院事日修彌陀懺以臻淨業。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
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
寤告眾曰。
吾生淨土之祥見矣。
於人間世殆不遠乎。
後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壽八十九。
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峯妙應塔院。
師生軀幹脩偉。
眉長寸餘。
目睛閃閃射人。
而人無老少見師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來也。
爭持香花以散其上。
師面嚴冷言不妄發。
甞對王公大臣未出一軟媚語。
至於誘引後學其辭色溫如春曦。
故人多悅從其學。
嗣法有思濟行樞允鑑允忠良謹普智文會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慧日。號東溟。天台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對稱旨。後辭歸杭之天竺。修西方淨業。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謂弟子言。吾夢青蓮華池中清芬襲人。吾殆將去乎。四日坐逝。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師對王公大臣。未嘗出一軟媚語。至於誘進後學。溫然如春陽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號東冥。
天台賈氏子。
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戍師尚幼。
志求出家。
依縣之廣嚴寺平山和尚。
落髮受具。
年二十二。
聞栢子庭講台教。
于赤城。
師趨座下。
未幾能領大義。
子庭歎曰。
投丸于峻坂。
不足以喻其機之疾也。
吾道藉子大昌乎。
一日假𥧌。
恍見竹橫地下。
竹上凝者。
白粥粲然。
師臥地食之。
既覺。
言于子庭。
庭為解曰。
竹與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錢塘。
謁竹屋淨法師。
于上竺。
命典客寮。
掌堂僧籍。
竹屋化去。
時湛堂澄公繼其席。
廷師居後堂。
年餘出主吳山聖水。
元至正四年。
住薦福。
歷三䆊。
下天竺災。
元臣高納麟。
請師新之。
寺宇告成。
王溍為之記。
四年。
遷上竺。
師知緣在。
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
特賜慈光妙應普濟之號。
併金襴衣以徵之。
十六年。
退隱于會稽巖壑間。
人無識者。
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
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
二十五年。
至於明朝。
太祖洪武二年。
詔赴蔣山佛會。
命禮部給饌。
明日召見奉天殿。
百僚咸集。
僧若魚貫。
惟師臘最高。
朱顏白眉。
班居前列。
上親問昇濟沉冥之道。
師備奏稱旨太祖顧謂僧眾曰。
邇來學佛者。
惟飽餐優遊。
沉埋歲月。
如金剛楞伽心經。
皆攝心之要典。
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
當質諸白眉法師。
自後召見。
太祖但以白眉呼之。
而不名也。
甞與別峯同法師。
金碧峯禪師輩。
賜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
隋知者大師。
釋法華之所。
不可廢。
太祖命就天界。
別建室廬以存其跡。
詔師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
復于鍾山。
建水陸大齋。
命師說毗尼戒。
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峻辭歸上竺。
謝院事。
日修彌陀懺。
以臻淨業。
十二年秋七月。
一夕夢青蓮花。
生方池中。
芬芳襲人。
窹告眾曰。
吾生淨土之祥見矣。
後四日。
趺坐合爪而寂。
世壽八十九。
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
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玅應塔院。
補續高僧傳·義解篇
慧日。號東溟。天台赤城人。軀榦修偉。眉長三寸。目光射人。甞從柏子庭和尚習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師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上御奉天殿引見。時丞相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魚貫而上。師年最高。白眉朱顏。其班前列。上親問勞之。顧眾而言曰。邇來學佛者。唯飽食優游。沉霾歲月。如金剛楞伽諸經。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某義。苟有不通。質諸白眉法師可也。自後數召見。從容問道。字而不名。及建鍾山法會。請師敦說戒法。聞者開懌。既而辭歸杭。居上天竺。一志安養。冥心合道。不襍餘念。洪武十二年七月朔。夢青蓮華生方池中。華色敷腴。清芬襲人。既寤。召弟子妙修曰。此生淨土之祥也。吾將行矣。至四日。趺坐書頌。合爪而寂。閱世八十九。僧臘七十。師居常面嚴冷。片言不妄發。對王公大臣。未甞出一軟媚語。至於誘進後學。溫然如春陽云。
新續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號東溟,天台賈氏子,卽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寺平山數年,落髮受具戒。
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台教於赤城,卽趨座下。
未幾,能領大義。
子庭歎曰:“投丸於峻坂,不足以喩機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爲學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
一旦假寐,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臥地食之。
既覺,言於子庭,庭爲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於是渡錢塘,謁竹屋淨於上竺,所處房頗卑濕,乃作詩風之。
竹屋見詩,謂衆曰:“此子不凡,異日當主茲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賓友,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
竹屋化去時,湛堂澄繼其席,延居後堂,年餘,出主吳山聖水。
元至正四年,住薦福,歷三䆊,下天竺災,慧乞高納麟請新之,寺宇告成,王溍爲之記。
四年遷上竺,知緣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其名,特賜“慈光妙應普濟”之號,併金襴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隱於會稽巖壑間,人無識者。
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蔣山佛會,命禮部給饌,明日召見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魚貫,惟慧日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太祖親問昇濟沈冥之道,奏對稱旨。
太祖顧謂僧衆曰:“邇來學佛者,惟飽餐優游,沈薶歲月,如《金剛》、《棱伽》、《心經》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當質諸白眉法師。
”自後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嘗與別峰同金碧峰輩賜食禁中。
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詔即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復於鍾山建水陸大齋,命說毘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竣,辭歸上竺,謝院事,日脩彌陀懺以臻淨業。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寤告衆曰:“吾生淨土之祥見矣,於人間世殆不久也。
”後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於寺之西峰妙應塔院。
慧日軀幹脩偉,眉長寸餘,目睛閃閃射人。
而人無老少,見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來也。
”爭持香花以散其上。
慧日狀甚嚴冷,言不妄發,嘗對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語,至於誘引後學,其辭色溫如春曦,故人多悅從其學。
嗣法有思濟、行樞、允鑑、允忠、良謹、普智、文會、元秀、景梵諸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嘉定人。善畫枯木怪石菖蒲,題句甚多。嘗講臺教于赤城。性好浪游,乞食村落,不作長語。
新續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台教於赤城,卽趨座下。
未幾,能領大義。
子庭歎曰:“投丸於峻坂,不足以喩機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爲學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
一旦假寐,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臥地食之。
既覺,言於子庭,庭爲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於是渡錢塘,謁竹屋淨於上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46—1426 【介紹】: 明僧。浙江山陰人,字南洲,俗姓陸。出家于普濟寺。研習佛經,旁通儒學,工詩文。洪武二十二年召為僧錄司右講經。永樂初為右善世,曾被誣左遷。仁宗時乞居南京報恩寺養老。有《雨軒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南洲,山隂人。族姓陸氏。出家普濟寺。洪武中,召為僧録司右講經,主天禧寺,厯左右善世。永樂中,遭讒下獄。十餘年得釋。洪熙初,歸老應天報思寺。有《雨軒集》。
補續高僧傳·雜科篇
師。
諱溥洽。
字南洲。
晚號迂叟。
又稱一雨翁。
姓陸氏。
宋寶章閣待制游之後。
世居會稽之山陰。
祖某。
為饒州餘干縣尹。
父仁。
甫因家焉。
母周氏。
師生於至正丙戌。
自幼闓爽頴異。
父教之詩書。
悟解日益進。
未齔。
已志慕出世法。
有老長戲之曰。
仙人本是山人作。
師應聲對曰。
鳳鳥終非凡鳥。
為眾驚異之。
每入招提瞻佛像。
輒敬禮膜拜。
父母知不可遏。
命於郡之普濟寺。
禮雪庭祥公為師。
受具上天竺。
謁東明日公。
一見器重之。
命典賓客。
其儀矩從容秩然。
藂林老宿多推服。
以為難能。
而博究教典。
雖寒暑夙夜不懈。
已而從具菴玘公於普福。
講求旨要。
凡諸經籍。
精粗小大之義。
靡不貫串。
而旁通儒書。
間以餘力為詩文。
多有造詣。
玘公命首懺事行三昧法。
自是進於止觀明靜之道。
洪武辛亥。
出世住孤山瑪瑙講寺。
又住蘇州北禪。
學徒雲集。
師為開演五時八教。
如來一代施化之儀。
無智愚高下。
人人滿所欲而退。
一時宗門耆碩。
如九臯聲公。
啟宗佑公。
咸共嗟賞。
謂吳中法席第一。
又六年。
至杭之下天竺。
乃循慈雲故事。
建金光明護國。
期懺七晝夜。
為眾講貫無虗日。
太宗皇帝。
聞其賢。
召為僧錄司右講經。
玉音褒諭。
有通東魯書博西來意之語。
居長干西丈室三年。
時夢觀主天禧。
其徒由高者。
夜夢詣師室及門。
有二神人。
兜鍪金甲。
衛護甚嚴。
叱止高曰。
寺主在是。
既覺。
詣師告所夢。
且曰。
公其代吾師乎。
踰月夢觀卒。
有旨。
命師主天禧。
又三年。
陞左善世。
太宗皇帝。
舉靖難。
師道衍公。
有輔翼居守功。
及即位召衍。
至自北京。
命主教事。
師以左善世遜衍。
而己居右。
上嘉從之。
永樂四年詔修天禧寺浮圖。
落成之日。
車駕臨幸。
命師慶讚。
祥光燁煜。
萬眾聚觀。
天顏愉懌。
時有任覺義者。
忌師之寵。
搆詞間之。
左遷右覺義。
疏斥。
師不辯。
自處裕如。
既而上察其心。
復右善世。
仁宗皇帝臨御。
以老宿數被召問。
禮遇特厚。
命居慶壽寺松陰精舍。
以自佚。
而上御便殿。
召師入見。
慰勞甚至。
遂奏乞還南京大報恩寺以終老。
從之。
賜佛像經鈔若干緡。
給驛舟。
命中官護逃。
既至。
明年為宣德元年。
七月二十八日。
微疾。
呼寺之住持惟寔。
付後事留偈。
訣別其徒云。
清淨自在住。
遂化。
春秋八十有一。
僧臘六十有九。
塔全身於鳳嶺。
送者萬餘人。
訃聞。
上遣行人王麟蒞祭焉。
師歷事列聖。
一以至誠。
而言動必祇禮度。
處物和。
馭眾寬。
解逅逢掖士。
喜商論文事。
三四十年間。
鉅緇老衲。
有文聲者。
惟師與衍公耳。
師所著。
有金剛注解附錄二卷。
應制及與名人唱和詩若干卷。
國家建法會。
一切科儀文字。
皆師所定。
以貽範於後。
所度弟子。
慈霔圓悟大霑等若干人。
得法弟子。
圓瀞鴻義惠朗等若干人。
宣德元年秋。
示寂於南京。
弟子奉龕建塔於長干西南鳳嶺之陽。
復於塔前搆精廬以居。
工部右侍郎廬陵周忱。
為之記曰。
公戒行之精。
才望之高。
既已詳見少傅楊公塔銘矣。
今之記似可略也。
然予於茲寺之建。
獨有感焉。
昔者孔子沒。
弟子皆冢於墓。
服心喪之禮三年。
喪畢治任將歸。
入揖於子貢。
相嚮而哭皆失聲。
子貢反廬於墓上。
又三年而後去。
蓋師之與弟子。
所以傳其道授其業。
有父子之恩焉。
後世此道不明。
當其師之生存反其道。
背之而去者有矣。
能服乎心喪之禮者。
幾何人哉。
心喪之禮。
且不能服。
況望其廬墓至於三年六年之久者乎。
予聞。
洽公當永樂間。
甞為同列所間。
太宗皇帝。
欲試其戒行。
繫之於錦衣獄。
一時門弟子。
多雲鳥散去。
獨霔公焦心苦骨。
從其師於患難。
服薪水之勞。
未甞一日去左右。
卒使其獲全行業。
蒙被國恩。
大昌其教於晚節。
觀其盡心所事。
不以死生窮達。
而有所改易。
此葢士大夫之所難能。
而霔公能之。
予於是重有感也。
是用書以為記。
使後之觀於此者。
或因霔公而有所激勸焉。
(有言。
靖難兵起。
師為建文君。
設藥師燈懺詛長陵。
金川門開。
又為建文君削髮。
長陵即位。
微聞其事。
囚師十餘年。
榮國公疾革。
長陵遣人問所欲言。
言願釋漙洽。
長陵從之釋其獄。
時白髮長數寸覆額矣)。
祝昆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末明初浙江麗水人。
祝公榮子。
元末奉母避亂山中,母為兵所追,投崖下,昆躍下救之得免。
洪武初舉孝廉。
授知縣。
未幾陳情乞歸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