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任斯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江阴古韵浅酌
黄道,明代江阴月城人,字吉甫,号海南,诸生。
好古文,工诗,乐善好施。
著有《燕山客》、《白下寄润游》、《鲁乐庵》、《画眉折柳》等诗集。
与其子黄继元,孙毓祺、毓礽合著《黄吉甫诗草》,卒年59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
应天府溧阳人,俗姓吕,号幻有。
二十二岁出家,从荆溪沙门乐庵剃发。
万历中至京师,受两宫供奉,凡留二十二年。
后复栖息五台山,静修十三年。
常州唐鹤征请还故里,住宜兴龙池,说法为临济正传,宗风大振。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禅师。
名正传。
字幻有。
应天溧阳吕氏子也。
根器宏远。
慧语惊人。
年二十二。
荆溪沙门乐庵度之。
即示师心法。
师辄感奋。
闻灯花𤒺。
有省。
乐庵殁。
师计阅晚近禅门。
方死绳墨。
乃北抵神京。
谒笑岩宝禅师。
倾心具述所以。
宝阴异之。
忽趯出只履。
变色厉声曰。
向者里速道一句。
师愕然无对。
宝公便起。
师俛首而退。
中夜徬徨。
公晨出。
见师犹立檐下。
颜如稿木。
蓦唤师。
师回顾公。
公翘足作修罗障日月势。
师豁然。
深达堂奥矣。
久之辞去。
公以一笠与师曰。
覆之。
勿露圭角。
师径往五台。
栖息秘魔岩。
一十三载。
会太常唐公鹤徵。
问道台山。
见师如夙契。
且约师还南。
师以乐庵未塔听之。
至荆溪。
徵以龙池延师。
龙池。
故一源禅师道场也。
嘉隆以来。
先德物故。
东南法社。
例如灰冷。
师至。
怆然念百丈大智之风。
有徒数辈。
一如万指临之。
于是。
志士咸集。
槌拂下。
多颖脱而去。
仅六载谢事。
复游燕都。
居普炤寺。
时缙绅辈。
留神空宗。
日夕从师质證。
师尝举扇。
示诸大夫曰。
当时孔子。
还知有者个么。
皆曰。
不知。
师置扇曰。
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
尔众跃然称谢。
其揭示多类此。
以故。
笑岩道化。
复振于燕赵。
虽南北异势。
而冲寒冒暑之士。
不绝足下。
围绕皆大器也。
师据坐顾众曰。
是大尽。
是小尽。
有对曰。
大尽。
有曰。
小尽。
小师从傍进曰。
敢保不在历本上论量。
师哂而休去。
其徵勘。
又多类此。
法师月川者与师同参宝公。
川左袒清凉。
以非肇公物不迁论。
当世莫能抗其说。
师乃反覆剖析累万言。
川卒燬板以谢。
其整顿纲宗。
又能类此。
京中有为妖书诋上者。
诏捕弗获。
当事人藉口桑门。
时紫柏可公逮系矣。
一时名德。
引去驰师。
师笑曰。
学道期了生死。
生死了顾反畏祸耶。
高卧如故。
事寝。
乃赴唐公再住龙池之命。
其处境安详。
又多类此。
师前后京都二十馀年。
当是时。
两宫奉我田服之徒。
方藉以有为。
师独无所事。
生平如饥如渴。
一以宗旨为己任。
故终师之世。
升堂入室无虚日。
每以门前冷落车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话。
问士大夫。
般若无知。
靡所不知。
问。
学者鲜有契其机者。
师曰。
今时人多有说得。
尽是者恰像个脍子手何也。
任他佛头来。
魔头来狮子头来。
象头来。
牛头马头人头狗头羊头鹅鸭头。
到汝案上。
一一尽汝破除。
打发一边去。
只恐把个死猫头来。
便茫然罔措。
于此打发得开去。
才是好脍子手。
有僧进曰。
请将死猫头来。
师笑曰。
果然不识。
师处躬应物。
严慈等之。
故开遮如如。
为不可测。
卒以大机得人。
而大振滹沱之宗。
示寂之年。
六十有六矣。
先一日。
有僧自台山来。
师欣然与剧谈山中宿昔。
抵暮索浴。
浴出而示微疾。
众惊疑环拥之。
师举所著帽者三。
众弗敢对。
师乃拍膝宴然矣。
盖明神宗万历甲寅年二月十二日子夜也。
塔建本山之左。
赞曰。
语云重雷发响。
百里飞声。
无事之者。
愕然而惊。
空闻其响。
不见其形。
吾滹沱一宗。
自元明叔季盖冰霜之际矣。
笑岩父子公孙。
震匝地法雷。
于严冷之首。
下开万汇之蒙。
上正千秋之统。
猗欤休哉。
至有觅形镜里。
寻声谷中。
亦独何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释性香,字飘然,寻甸人。
薙发于鹿溪净乐庵
后从五云法师听讲,专习唯识相宗,著有《图相》,兼究梵网心地法。
晚岁精修,笃尚净业。
清康熙辛酉避兵西去,为贼所伤,趺坐俨然,人至抚之,方知化去。
丁卯冬庵灾,洪钟巨栋镕毁灰烬,础石亦裂,而香所存一钵一炉及石章三事,竟于赤砾中掘出,铿铿有声,宛然无恙,以为异感。
今宜兴盔,广宣炉,田石章,犹为僧徒宝重云。
聂继模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71—1770前 【介绍】: 清湖南衡山人,字乐山。
善医,为贫人治病,常给药不取钱。
县衙差役唤令为囚犯治病,亦乐于应命。
子聂焘中进士,任陕西镇安知县。
继模赴陕采访风俗利病,作《诫子书》,详言为官之道。
将至百岁而卒。
有《朱氏家训證释》、《养正遗规纂要》、《乐庵集》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福住,字灵峰。
姓卢氏,世居峄阳。
其父始徙于宿迁,遂为宿人。
生有灵兆,幼而颖异。
静幽成性,寡于言笑。
然体嬴质弱,病缠弥载。
其父祷于佛,而疾少瘳。
七岁,遂依护国庵瑞贞受染。
稍长,诵经习礼,殷勤不懈。
炬步度式,过于老宿。
年近不惑,欲得名师指其觉路。
环视区宇,殊难其选。
深居独处,几四十年。
雍正甲寅春,宪庙诏文海入都,改建法源寺。
敕开戒坛,受法者千九百人,住始与焉。
既卒事,访万寿寺调梅、西方寺不二,俱相深契,期以远大。
因留京邑,荏苒四载。
尝值秋初,登玉泉山。
俯临湖水,溁洄曲抱,几十数里。
其中蒲荷菱芰舆沙禽水鸟,隐映于烟霭楼阁间。
觉胸襟壅积,豁然开朗。
因念江浙名胜,尽为禅薮,当更有异。
乾隆戊午暮春南还。
自淮之广陵,谒福缘寺济生。
连床话旧,夜镫忘疲。
复渡江,抵金山,大晓老人为江天寺主,一见如故,相留弥月。
偶于山楼静坐,更深月落,天气昏黑。
忽见江心火光,星散照曜,林木楼鸟皆惊。
晓曰:此木华《海赋》所谓“阴火潜然”者。
住闻之,爽然自失,别有所悟。
又数日辞去,由昆陵泛舟平渚,访生公说法台于虎邱下。
然后次馀杭,过六桥,出西湖,寻济颠旧迹。
凡石甑、虎林、栖霞、飞来峰诸胜,靡不穷探幽索,證所闻知。
独至鸟窠立法之处,惟存古木扶疏,颓垣破院,怅望久之。
乃历东阳而南越蒿坝,渡关岭,涉楢溪,步石梁,得寒山拾得隐居岩穴,与智者大师拜经台故阯。
遂悠然神往,折方竹为杖,陟天台最高顶,以望赤城、苍洞、天姥诸峰。
盖徘徊不能去,云侍者曰:“自此入天童、阿育王寺,有古舍利在焉。
”乃复攀崖扪萝,趋拜其下。
见白光昱然,显于塔中。
厥后礼普陀,见海雾明灭,列嶂耸秀。
高出云表,阴睛变幻,其状不一。
山下波涛汹涌,雷砰电激,海岸孤绝。
信非慈航,不能飞渡。
庚申秋返宿,居极乐庵
检阅龙藏,两易寒暑。
时慧朗尊宿,方修寿圣古刹,延住主席。
更扩二楼,翚其式廓。
至戊寅,年七十有一,传席其徒云浦,退处东林。
石门深处,板桥隐隐。
禅房花木,时有清香。
户外松阴,池边竹韵,雨霁烟消,苍翠欲滴。
怡然自适,忽焉一纪。
惟扫地焚香,终日兀坐。
神光圆湛,回出尘世。
庚寅春示疾,二月六日淹然而化。
寿八十有三,腊三十有七,塔于五华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