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真可

相关人物:共 21 位
共 21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法铠,字忍之,亦号澹居,姓赵氏,江阴人也。
世称巨族,母梦僧趺坐于堂上而生铠,故幼性颖悟,知有夙慧,长习举子业,才名奕奕,乃尘视世荣,志性命之学。
父母方为聘室,铠愀然不乐。
父卒,乃杖策孤游,登太和山,遇羽士授长生之术,过武昌遇讲良知学者,皆掉头弃去。
一日入僧舍,见《金刚经》,读至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忽有省,乃曰:“是吾所归也。
”还过浮山,坐三曲洞,沥血写《孝经》。
癸巳,游皖城,达观禅师过江上,铠往参,再谒乃见,求度未许。
达登马祖庵,铠偕阮自华至。
达夜梦披白铠人侍其侧,及见铠著白衣恳求剃度,达许之,因命今名。
薙发受具,时年三十有三。
未几,入天目,诛茅于分经台,吊影藏修,单提向上,蔬食不糁,敝衣露肘,每降妄心,燃香爇臂,如是者三载,大有开发。
石帆岳公入山,见铠蓬首垢面,腰镰采薪,因太息曰:“真道人也。
”久之下天目,复过宣城,掩关于西乐。
乃习荷重负肩,试经行,以苦箸骨调昏睡,其道益进。
后出关行脚,至匡庐,每过丛林,坐廊下,忽焉达旦。
辛丑,至都门,省达于慈寿。
初入室便问生死大事,愿师指示。
达即痛棒,如是者再。
一日又问:“永嘉云:了得业障本来空。
只如师子尊者,二祖、肇公等是了得也未?
”声未绝,达连捧之。
铠猛省,但点首而已,自是见地隐密。
壬寅秋,南还入浮山会圣岩,乃宋远录公与欧阳六一因棋说法处,久为俗业。
皖城澹宇阮公谋复之,请铠以居,重新远公塔。
沥血书《梵网经》,日课《金刚般若》为母寿。
戊申,应太史观我吴公请,住持浮山大华严寺,居常以本分为念,四方衲子至者唯示直捷处。
乃集诸祖入道缘梓之。
初,达刻大藏,以双径寂照为刻场,后灵龛亦归之。
铠欲满其愿,遂往。
庚戌至山,见雾湿浓浓,宜求爽垲。
下有化城故址,为宋佛日宣禅师道场。
太史具区冯公议修复为藏版处。
铠简得手札,示左方伯本如吴公为按址画界,夺诸豪右,仍为佛地,又赎临安太平寺田百亩以资供赡,于是藏事有归。
甲寅吴公开府于蜀,铠以刻藏因缘往议之,遂登峨嵋礼普贤。
乙卯春,同直指若谷徐公出蜀。
是年秋,还径山,颇疲于津梁。
辛酉 秋七月,遍辞诸檀越,过白门以藏事托本如吴公。
冬十月,归双径。
一日倚杖立堂下,顾谓众曰:羚羊挂角,不出十二。
众罔测。
至晚,爇香礼佛,沐浴更衣,趺坐默然,至旦忽脱去。
天启辛酉十二月十三日也。
寿六十有一,腊二十有八。
弟子元亮具状,走匡山乞憨山为之塔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
浙江嘉善人,字闻谷。
十三岁出家。
晚居径山。
紫柏、海印、云栖三老之真传。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广印,字闻谷,嘉善练塘人,出家杭州开元寺。
藏修径山,结茅白云峰顶,不出山者十载。
后主瓶窑真寂观以老。
器宇冲和,神观閒止,穷老参究,终不以悟自居。
坚辞僧众,不许开堂。
数年退院,七载南游,腰包杖锡,飘然于荒山野水之间。
孤行独往,支拄大法。
于衰残充塞之馀,紫柏、云栖、海印入灭。
真修退藏,密传三老之一灯者,一人而已。
释法铠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江阴居士赵我闻谒请出家,遂薙发于山中,命名曰法铠,所谓(释真可)最后弟子也。
复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闻之,命近侍陈儒致齐供特赐紫伽黎。
因随过云居,礼石经于雷音寺,启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贮佛舍利三,光烛岩壑,因奉舍利入内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赐金赎琬公塔院。
初在潭柘,居常礼佛后方食。
一日,客至误先举食,乃对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尔痛责三十棒,轻则倍之。
”知事愕然,不知为谁,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数,股尽墨。
乃云:“众生无始习气,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苟情折不痛,未易调伏也。
”又与憨山议脩《大明传灯录》,以禅宗凋敝,往浚曹溪以开法脉,先至匡山以待,时癸巳秋七月也。
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赐《大藏经》建海印寺成,以别缘触圣怒,诏逮下狱,鞫无他辞,遣戍雷阳,毁其寺。
真在匡山,闻报,为诵《法华经》百部,冀祐不死。
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
及闻南放,遂待于江浒,执手欷歔曰:“君不生还,吾不有生日。
”濒行且属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属君。
”遂长别。
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矿税,中使者驻湖口。
南康太守吴宝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愤以环死。
真在匡山闻之,曰:“时事至此,其如世道何!
”遂杖策赴都门。
吴入狱,真多方调护,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谓诵满十万,当出狱。
吴持至八万声,果蒙上意解,得末减。
每叹法门无人,谓:“憨山不归,则吾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吾救世一大负;传灯未赎,则我慧命一大负。
若释此三负,当不复入王舍城矣。
”居无何,妖书发,震动中外,忌者乘间劾真,竟以是罹难,及输司寇,乃索浴罢,属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谢江南诸护法。
”因说偈端坐而逝。
御史曹公学程以建言逮系,闻之即趋至,抚之曰:“师去得好。
”真复开目视之,微笑悠然而息,时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
世寿六十有一,法腊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双径山。
后弟子法铠启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归灵骨塔于五峰内文殊台。
真生平以荷负大法为怀,每见古刹荒废必思恢复,始从楞严,终至归宗云居,重兴梵刹一十五所。
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语录,若寂音尊者所著诸经论文集,及苏长公易解,尽搜刻之行于世。
性耽山水,云行鸟飞,一衲无馀,气雄体丰,面目严冷,而立心最慈。
每示弟子,必令自参以发其悟,直至疑根尽拔而后已。
所著有《内外集》若干卷行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会。
云谷其号也。
嘉善怀氏子。
二十受具。
修天台小止观。
往郡之天宁。
问所修何如于法舟济公。
公曰。
夫学以悟心为主。
止观之要。
不离身心气息。
何能脱然。
子之所修。
流于下乘矣。
因示以旨要。
师力究之。
一日受食。
食尽而不知。
碗忽堕地。
猛然有省。
恍如梦觉。
公与印可。
自是韬晦丛林。
陆沉贱役。
阅镡津集。
见明教翁护法深心制行立愿。
欲少似之。
顶戴礼诵。
至终夕不寐。
入京。
寓天界毗卢阁下。
精进行道。
尝入定数日不起。
三年人无知者。
复爱栖霞幽深。
结庵于千佛岭下。
始为陆五台公见知。
时栖霞久废。
陆公矢兴复之愿。
请师住持。
师举嵩山善公应命。
移居山最深处。
曰。
天开岩吊影如初。
一时宰官居士。
因陆公开导。
多造岩参。
请师一见。
即问。
日用事无论贵贱僧俗。
入室略无寒温。
必展蒲团于地。
令其端坐。
返观甚至。
终日竟夜无一语。
临别必叮咛曰。
人命无尝无空过日。
再见。
必问别后用心何如。
故荒唐者。
茫无以应。
即欲见亦不敢近。
以慈愈切而规益重。
虽无门庭施设。
使见者望崖。
不寒而慄然。
师一以等心相摄。
从来接人。
软语低声。
一味平怀。
未尝有辞色。
时士大夫归依者。
日益众。
又不能入山。
愿请见者。
师以化导为心亦就见。
岁一往来城中。
至必主回光寺。
每至则在家二众。
归之如绕华座。
师一视如幻化人。
曾无一念分别心。
故亲近者。
如婴儿之傍慈母也。
出城多至普德。
臞鹤悦公。
实出其教。
师悯禅道绝响。
于嘉靖丙寅冬。
乃集五十三人。
结坐禅期于天界。
学人请问直捷用心处。
师曰。
举不顾即差互。
拟思量何劫悟。
又曰。
古人道。
终日吃饭。
不嚼粒米。
终日行路。
不踏穿地。
终日穿衣。
不挂寸丝。
如是用心。
方有少分相应。
有宰官问。
如何是祖师意。
师曰。
有水皆含月。
无山不带云。
曰莫更有奇特否。
师曰。
不得将龟作鳖。
师护法心深。
不轻初学。
不慢毁戒。
僧有不律。
亦不弃之。
委曲引诱进于善。
或有干法纪者。
师闻不待求而往救。
必恳恳当事。
乃曰。
佛法付嘱王臣为外护。
唯在仰体佛心。
辱僧即辱佛也。
闻者莫不改容。
释然必至解脱而后已。
然竟罔闻于其人。
听者亦未尝以多事为烦。
久久皆知出于无缘慈也。
了凡袁公未第时。
参师于山中。
对坐三昼夜不瞑目。
师问曰。
公何无妄念。
公曰。
我推我命。
无科第子嗣分。
故安心委命。
无他妄想耳。
师曰。
我将以公为豪杰。
乃一凡夫耳。
圣人云。
命繇自作。
福繇已求。
造化岂能拘人耶。
于是委示。
以改过积德。
唯心立命之旨。
公依教奉行。
竟登进士。
有子嗣憨师。
为小师时。
侍师弥谨。
一日请曰。
说者谓。
某甲寿不长奈何。
师曰。
寿夭乃生死法。
参禅乃了生死法。
若一念不生。
则鬼神觑不破。
造化何能拘之耶。
第患不明道眼耳。
憨师将北行。
师诫之曰。
古人行脚。
单为提明。
己躬下事尔。
当思。
他日何以见父母师友。
慎毋虚费草鞋钱也。
其善诱掖人类如此。
岁壬申。
嘉禾吏部尚书默泉吴公。
刑部尚书澹泉郑公。
太仆五台陆公。
与弟云台。
同迎师归故山。
诸公。
时时入室问道。
每见必炷香请益。
执弟子礼。
紫柏师
同平泉陆公。
思庵徐公。
谒师叩华严宗旨。
师发挥法界圆融之妙。
皆叹未曾有。
当江南禅道草昧之时。
出入多口之地。
始终无一议之者。
则师操行可知已。
师居乡三年。
所蒙化者千万计。
一夕四乡之人。
见师庵中发火。
及明视之。
师已寂然而逝矣。
时万历乙亥正月也。
世寿七十五。
僧腊五十馀。
葬于大云寺右。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法会,字云谷,姓怀氏,嘉善胥山人也。幼有逸志,颇厌尘嚣,投邑大云寺出家。初习瑜珈,会每叹曰:欲了生死,乃碌碌衣食邪?年十九,决志操方,乃登坛受具,闻天台小止观法门,专精修习。时法舟济禅师续径山之道,掩观于郡之天宁,会往参扣,呈其所修,舟曰:“止观之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岂西来意耶?学道必以悟心为主。”会悲仰请益,舟授以念佛审实话头,直令重下疑情。会依所教,日夜参究,寝食俱废。一日就食,食尽亦不自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复请益舟,乃印可。阅《宗镜录》,大悟唯心之旨,从此一切经教及诸祖公案,了然如睹故物。于是,韬晦丛林,陆沈贱役。偶读《镡津集》,见明教大师护法深心,初礼观世音尊,日夜称名十万声。会愿效其行,遂载观世音像,彻宵不寐,礼拜经行,终身不懈。时江南佛法禅道绝然无闻,会初至金陵,寓天界毗卢阁下行道,见者称异。魏王闻之,乃请于西园丛桂庵供养,会住此入定三日夜。居无何,西林永宁请住报恩寺之三藏殿,会危坐一龛,绝无将迎,足不越阃者三年,人无知者。偶有权贵人游至寺,见会端坐以为无礼,谩辱之,会拽杖之摄山栖霞。栖霞者,本梁时开山,武帝凿千佛岭,累朝赐供赡田地。但道场荒废,殿堂为虎狼所穴,会爱其幽深,遂诛茅于千佛岭下,块然独处,影不出山。时有盗侵之,窃去所有,夜行至天明未能离庵,左右人获之,送至,会食以饮食,尽其所有持去,由是闻者感化。太宰五台陆公初仕祠部主政,访古道场,偶游栖霞,见会气宇不凡,雅重之。信宿山中,欲重兴其寺,以会为主持,会坚辞,举嵩山善以应命。善尽复寺故业,建禅堂,开讲席,江南丛林实肇于此,会之力也。道场既开,往来者众,会乃移居于山之最深处,曰天开岩,吊影如初。一时士大夫开风造谒,会目无贵贱,不问道俗,入室必掷蒲圃于地,令其端坐反观本来,甚至终日竟夜无一语,临别必叮咛曰“无空过日”,再见必问“别后用心难易若何”。非深造有得,则茫无以应。盖慈念愈切,绳纠益严,虽无门庭设施,见者望崖不寒而慄。了凡袁公未第时参谒山中,相对默默坐三日夜,但示以唯心立命之旨,奉教唯谨,事详《省身录》。丙寅冬,悯禅道绝响,乃集五十三人结坐禅期于天界,力拔憨山入众同参,指示向上一路。会垂老悲心益切,虽最小沙弥一以慈眼视之,遇之以礼,凡动静威仪无不耳提面命,循循善诱,见者人人以为亲已。寻常示人,特揭唯心净土法门,居恒安重寡言,定力摄持,孤山清修四十馀年,终身礼诵,未尝一夕辍。居乡三载,所蒙化者以千万计。一夜,四乡之人见庵中火发,及明趋视,会已寂然矣,时万历三年乙亥正月五日也。寿七十有五,腊五十,茶毗葬于寺右。憨山感其发迹入道因缘,亲蒙开示,礼塔于栖真,因募建塔亭,述其见闻而为之传,推为中兴禅道之祖。惜机语失录,无以发扬秘妙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3 【介绍】: 明僧。滁州全椒人,字澄印,俗姓蔡。十二岁出家。万历中,在五台山为李太后主持祈储道场,李太后为造寺于崂山。后坐“私造寺院”戍雷阳,遇赦归。人称憨山大师。有《楞伽笔记》。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澄印,全椒蔡氏子,出家应天报恩寺,寻入五台栖牢山,坐事,戍雷阳,终于曹溪,有憨山梦游东游诸集。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金陵全椒蔡氏子。母感异梦而生。年十二礼京之报恩西林师薙发。十九受具。听讲华严十玄门。至海印森罗常住处有得。遂游方。与妙峰为友。初参遍融乞指示。融默然直视以接之。寻阅肇论。至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犹在耶。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忽悟。乃曰。今日始知鼻孔向下。时妙峰见之喜曰。何所得耶。师曰。夜来两个铁牛斗入水中去也。至今绝消息。峰笑曰。且喜有住山本钱。又参笑岩。岩问。你从何处来。曰南方。岩曰。记得来时路否。曰一过便休。岩曰。子却来处分明。师便礼拜。住东海牢山。闻望籍甚。皇太后李。特礼殷重焉。后遭无妄之谤。假道士奏论于神宗皇帝。朝中宰辅。多深惜。师遂蒙圣旨衿察。坐以私创寺院。遣戌雷州。至韶阳礼祖。偈曰。曹溪滴水自灵源。流入沧溟浪拍天。多少鱼龙争变化。源头一脉尚冷然。越十有一年丙午。皇长孙生。恩赦免戌。复留曹溪。往来端州。九载始还僧服。丙辰冬。过江右之双径。为达大师秉炬。缁索骈集。山谷为之喧动。后抵匡山。韶阳郡守。力请居曹溪。师曰。曹溪是吾昔日所欲修缉也。遂杖锡遄行。度岭。吟曰。五云一望入南安。万叠千洄六六滩。行到水穷山尽处。梅花无数岭头看。越明年癸亥。忽告众曰。缘与时违。化将焉托。一期事毕。吾将归矣。索浴更衣端坐而逝。塔全身于韶之南华寺。南二里天子岗。迎归匡山。历二十馀载。地湿虫蚁。半蚀其龛。请归曹溪。途中弟子辈。因龛缝睹师。状貌如生。发爪俱长。以金漆其身。造寺供养。称肉祖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六
释德清,字澄印,晚号憨山。
姓蔡氏,全椒人也。
父彦高,母洪氏。
梦大士携童子入门,抱之遂娠。
及诞,白胞重裹,生性颖异。
方七岁,叔父死,陈尸于床,便问“死从何处去?
”及见人举子,又问:“生从何处来?
”若已抱生死去来之疑者。
九岁能诵《普门品》。
才及舞勺,辞亲入江宁报恩寺,依西林染剃。
内江赵文肃公摩其顶曰:“儿他日人天师也。
”逾年受《法华》,四月而成诵。
遂以次讲习,通贯内外典籍。
年十九,祝发受戒具于无极,听讲《华严玄谭》,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
从云谷结禅于天界寺,发愤参究。
疽发于背,祷于伽蓝神,愿诵《华严》十部,乞假三月以毕禅期。
祷已熟寐,晨起而病良已。
三月之中恍在梦中,出行市上俨如禅坐。
嘉靖丙寅,寺燬于火,有司以本寺官住,头首执事下司法者十五人。
寺为皇室造建,所费皆出内帑,事干重典,法当论死。
僧众惧逃,独清奔走法庭看点。
盐菜饘粥,荷担往来,多方调护,设法解救,竟从末减,坐罚囚粮。
先是西林临化,抚清嘱众曰:“我身后,寺事无大小,立我像前,听此儿主张,庶几可保无虞。
”由是一寺僧众,皆服其知人。
然清与雪浪恩誓志兴复,相与畜德俟时。
远出参方,大德檀越 ,庶或旦夕遇之。
故尝听讲天界,厕溷清除,了无人迹。
每早起见后院脩洁,意主东净者非常人也。
访之,一黄面病僧,目光射激,遂与定参访之约,质明则已行矣。
清以江南习气柔暖,宜入苦寒之地以自摩厉,遂飘然北迈。
天大雪,乞食广陵市中,曰:“一钵足轻万钟矣。
”抵京师,妙峰衣褐来访,须发毵毵如河朔估客,望其眸子,相视哑然。
参编融,融无语,唯张目直视。
又参笑岩,岩问:“何方来?
记得来时路否?
”曰:“一过便休。
”岩曰:“子却来处分明。
”游盘山至千像峰石室,见不语僧,遂相与樵汲度夏,时明万历元年癸酉也。
明年偕妙峰结冬蒲坂,阅《物不迁论》至“梵志自幼出家,白首而归,邻人曰‘昔人犹在耶?
’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
’”遂豁然省悟,顿了“旋岚掩 岳”之旨,作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方知鼻孔向下。
”峰一见,遽问何所得。
清曰:“夜来见河中两铁牛,相斗入水去,至今绝消息。
”峰曰:“且喜有住山钱矣。
”遇牛山法光禅师,坐参请益,法光发音如天鼓,清深契之。
清游五台,居北台之龙门,老屋数椽,在万山冰雪中。
春夏之交,流澌冲击,静中如万马驰骤之声,以问妙峰。
峰举古人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證观音圆通语。
清然之。
日寻缘溪横彴,危坐其上。
初则水声苑然,久之,忽然忘身世,众籁阒寂,水声不复聒耳。
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光明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见其中。
既觉身心湛然了不可得,因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大虚空,万象森罗徒起灭。
”游雁门,兵使胡君请赋诗,甫搆思,诗句逼凑喉嗌,从前记诵见闻一瞬见前,浑身是口,不能尽吐。
清默念此法光所谓禅病也,唯睡熟可以消之。
拥衲跏趺,一坐五昼夜,胡君撼之不动。
鸣磬数声,乃出定。
默坐却观,知出入动息,住山行脚,皆梦中事,其乐无以喻也。
还山,刺血书《华严经》。
点笔念佛,不废应对。
口诵手书,历然分明。
邻僧异之,众相诘难,已皆赞叹而去。
尝梦登弥勒楼阁,闻说法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
依识染,依智净。
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
清尝与妙峰,登建祈储道场于五台,光宗既应期而生,清遂远遁东海之牢山。
慈圣命龙华寺僧瑞庵,行求得之,遣使再徵不能致,赐内帑三千金。
复固辞,使者不敢复命。
清曰:“古有矫诏赈饥之事,山东岁凶,以此广圣慈于饥民,不亦可乎?
”使者持赈籍还报,慈圣感叹,率阖宫布金造寺,赐额曰:“海印”。
因诣京谢恩,为报恩寺请藏,遂奉命赍送。
寺塔有光,照曜累夕。
迎经之日,光如浮桥北度,经在光中行也。
清还,以报恩本末具奏,曰:“愿日减膳羞百金,十年工可举也。
”慈圣许之。
而黄冠之难作。
清住山十三年,方便说法,东海弥离车地,咸向三宝。
而黄冠以侵占道院,飞章诬奏,有旨逮赴诏狱。
先是,慈圣崇信佛乘,敕使四出。
中人谗搆,动以烦费为言,上弗问也。
而其语颇闻于外庭,所司遂欲中清以法,因以株连慈圣左右,并按前后施舍帑金以数十万计。
拷掠备至,清一无所言。
已乃从容仰对曰:“公等欲诬服,易耳。
狱成,将置圣母何地?
公所按数十万,在县官锱铢耳。
主上纯孝,度不以锱铢故,伤圣母心。
狱成之后,惧无以谢圣母,公穷竟此狱,将安归乎?
”主者舌吐不能收,乃具狱。
上所列惟赈饥三千金,有内库籍可考,慈圣及上皆大喜。
然犹坐私造寺院,遣戍雷州,非上意也。
达观真可闻之,将走都门,为之申救。
遇于江上,清曰:“君命也,其违乎!
”为作《逐客说》而别。
清度五岭,入曹溪,抵五羊,赭衣见粤帅,就编伍于雷州。
岁大疫,死者相枕籍,率众掩薶,作广荐法会,大雨平地三尺,疠气立解。
参政周君鼎石,率学子来叩击,举“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发问。
清曰:“此圣人示指人,要悟不属生死一着耳。
”周君击节叹赏。
粤之文秀冯昌历辈,闻风来归。
清搆禅室于壁垒,间说《法华》,至宝塔示见娑婆华藏涌见目前,开悟者甚众。
居粤五年,乃克住锡曹溪,归侵田,斥僦舍、屠门、酒肆,蔚为宝坊。
缁白分集,摄折互用。
大鉴之道,勃然中兴。
盖丙午始遇赦,癸丑至衡阳。
游南岳,礼八十八祖道影。
甲寅夏,至湖东。
慈圣上宾,诏至,恸哭,披剃返僧服。
又二年,念达观法门生死之谊,赴葬于双径,为作荼毗佛事。
箴吴越禅人之病,作担版歌。
吊莲池宏于云栖,发挥其密行以示学者。
自吴门返庐山,结庵五乳峰下,效远公六时刻漏,专脩净业。
示人偈曰:“但观一句弥陀佛,念念心中尝不断。
若能念念最分明,即与弥陀亲见面。
只想净土在目前,日用头头无缺欠。
佛土全收一句中,便是往生异方便。
只在了了分明时,不可更起差别见。
”居四年,复往曹溪。
以天启三年癸亥十月十一日,妙峰登也,清示寂。
曹溪水忽涸,百鸟哀鸣,夜有光烛天。
三日入龛,面色如生,须发皆长,鼻端微汗,手足如绵。
世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九。
所著有《楞伽笔记》、《华严纲要》、《楞严悬镜》、《法华击节》、《楞岩法华通义》,《起信唯识解》,及《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大学中庸直指》、《春秋左氏心法》、《梦游集》各若干卷,行于世。
清身体魁梧,气宇轩朗,所至及物利生,如日暄雨润,加被而人不知。
山东再饥,清尽发其囷,亲泛舟至辽东,运籴以赈,旁山之民咸免捐瘠。
税使与粤帅有隙,嗾使市民以白艚作难,群噪围帅府,清缓颊谕税使解园,不动声色。
会城以宁珠船千艘罢采不归,剽掠海上,而开矿之役,绎骚尤甚。
采使谒曹溪,清以佛法摄受,徐为言开采利害,由是珠船罢采,不入海,而矿额令有司岁解。
制府戴公遗书谢曰:“吾今乃知佛祖慈悲之广大也。
”尝言居北台时,大雪高于屋,昏夜鉴毛发。
坚坐待尽,身心莹然。
迟明,塔院僧穴雪以入,相携行雪洞中里许,乃出。
当诏狱拷治时,忽入禅定,榜箠刺爇,若陷木石。
逾年在雷阳,闻侍者趣呼,逮系毒楚卒发,几无完肤,此《楞伽笔记》所由作也。
前后得度弟子甚众,从之于狱,职纳橐饘者,福善也。
始终依于粤者,善与、通炯、超逸、通岸也。
归肉身于五乳,留爪发于曹溪,为之塔铭者,弟子皖舒吴应宾、常熟钱谦益也。
为之传与碑记者,会稽陆梦龙也。
为述灵龛还曹溪供奉始末者,刘起相也。
俱详《梦游集》。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真圆。
字大方。
遍融其别号也。
蜀之营山人。
姓鲜氏。
幼业儒。
身长七尺馀。
音吐洪亮。
年将立。
感生死无常。
遂舍家入云华山。
可和尚为师。
落发受具。
一钵东下。
至洪州。
葺马祖庵居之。
复舍庵入京师。
遍游讲席。
深入华严法界。
心念口演。
不离此经。
复束钵入匡山。
值岁凶。
鬻薪度日。
采薪遇有材坚寔为器杖者。
辄削成。
杂薪中。
卖之不论价。
随得钱米无多少。
一以供众。
为之不避风雨寒暑。
如是二十馀年。
庵居狮子岩。
地幽僻多魈伥。
常横一棒坐岩口。
行脚僧来。
辄棒之出。
竟无契其机者。
前后四入京师。
初住龙华寺。
听通公讲法。
次住柏林阅藏。
又移世刹海。
接待云水。
最后慈圣太后。
建千佛丛林。
请师居之。
陈文端赵文肃二公。
为护持。
道望赫然。
尝在杲日寺。
讲华严经。
有狂僧。
触太宰下狱。
词连师。
因并逮师下狱。
两狱卒甚苦患师。
置师于匣。
师不胜苦。
口称大方广佛华严经。
铁栓檀匣。
轰然尽裂。
狱卒骇异感化。
因不复为狱卒。
师在狱时。
送供入狱者甚众。
然必狱众均沾。
精好一如始受。
否即力却。
终不独入口。
狱众以此感动。
相率皈依。
圜扉之中。
佛声浩浩矣。
师在狱凡三阅月。
文肃公疏请。
得免。
师念苦缘当百日。
今未满。
且不能舍狱众。
坚不肯出。
比出。
隐谷积山。
块然独坐。
见人不起。
亦不举手。
会中贵杨某。
奉慈圣命。
请居世刹海。
赐内帑紫衣宝幡龙藏。
时江陵方柄国。
尝诣师。
侍者屡促师迎。
不应。
江陵至榻前。
始徐起。
执其手曰。
公来何为。
曰来问佛法。
师曰。
尽心佐理朝廷。
此真佛法。
舍此俱为戏论耳。
张默然。
张。
又尝偕文肃谒师。
问如何是文殊智。
曰。
不随心外境。
如何是普贤行。
曰。
调理一切心。
师性耿直。
高声硬语。
闻者凛然。
不能为豪贵人温愞。
此亦其槩也。
初师法躯修伟。
而不甚肥大。
自住刹海。
日渐丰硕。
至须人扶掖始得行。
隆冬冱寒。
日必数浴。
居恒危坐。
默持法界观。
或诵华严无停𠷳。
甲申九月。
师命梓人造龛。
促其期曰。
宜速成。
缓无及也。
前三日。
孤雁集方丈。
师抚之点头曰。
尔来乎。
盖雁去而师灭。
师原无疾。
独觉气力渐微弱。
至重九日。
尚坐绳床。
听诵晚课。
闻愿生西方句。
泊然而化。
世寿七十九。
僧腊五十。
全身瘗德胜门外。
普同塔。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六
释如嵩,更名仲光,字佛石,晚号法雨老人。
姓戴氏,钱塘人。
父邦贤,母陈氏。
梦僧以伽黎覆体而生。
嵩襁褓中即恶闻腥膻,甫四龄礼静明为师。
荏苒十载,始从剃染。
年十八受戒于莲池,明年历游讲肆,习天台教观。
及闻雪浪弘扬贤首宗,相依最久。
一日读《圆觉》至“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大圆觉大海,如以萤火烧须弥山”,乃叹曰:“寻名取义,皆思惟心也。
”遂掩关竟千日,自寻究竟,疑终未破。
会易庵提倡少林宗,就座累月,复叹云:“古人临机觌面语,若只如此疏通,与讲论何异?
”仍别去,依雪浪。
至甲午,谒紫柏于金陵静海寺。
问讯殷殷,便以听雪浪讲楞严对,紫柏因指示曰:“经中说当处发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何是妙觉明体?
”嵩云:“生灭尽处,是妙觉明体。
紫柏痛呵之,嵩惘然。
少顷,从容进问曰:“毕竟如何是妙觉明体?
紫柏乃震声一喝,嵩便礼拜,自后始知宗门下事,非学解所到。
来日具威仪归依,因为更名仲光,实授记法也。
已复芺曰:“山僧二十年前口不多逊,二十年后一字不出。
”《矢口歌》云:“一泓清可沁诗脾,冷煖年来只自知。
”晚岁厌客,避居峰顶,筑一庵一圹,曰:“吾生可游,死可葬,四十馀年受用过分,住得一日是一日。
”因颜其庵曰“且住”。
瞰江俯溪,萝悬径绝,虽弟子亦罕接见。
营圹后,忽示微疾,就寝席者月馀,唯以天气方暑,若有所待。
适秋至,谓弟子曰:“今日晴爽,吾欲远去。
”或不喻意,乃从容扶杖起,出寝室,盥沐,趺坐,属付后事,诫勿妄求,安分守训。
复命邀诸檀越,欲严净伽蓝,禁客携觞。
时蔡居士在法相山房,应声而至。
见之喜曰:“有居士證明,吾道存矣。
馀不及待也。
”弟子戒慧讲请留遗偈,走笔书曰:“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
而今好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
”书竟,顾视左右,掷笔而逝。
时崇祯九年七月十日也。
寿六十有八,腊五十有四。
尝自记云:“金陵归,即深入十八涧,一盖一笠。
蒲团夜安,沙铛昼饟。
坐松下,为深坑,野筱丰丛,即虎穴也。
狰狞欲怒,未免戒心。
因随语曰:此地当仍复梵刹,汝速往他山,如不欲让,夜当大吼,余即去矣。
是夜,竟不闻声,迟明已他徙。
即编茆而处,栖止八载。
上雨旁风,不禁荒寒。
时仲期居士,觅余踪迹不得,由两峰至涧中,竟于凄烟衰草间,见索衣头陀,居然余也。
叹羡者久之。
随同伯霖、贞甫两公,邀吴窦二方伯来游,冯具区先生为订莲社。
蓝舆频至,无异虎溪。
”即其所记,可想见其为人。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镇端,字守心。
姓陈氏,长冶人。
生多祥符,邻里惊异。
弱岁自矜,风骨卓然。
年十二,依黎城洪福庵惠忍为受业师。
居无何,弃去,登伏牛,礼补陀,既而入代之五台山。
谒二虎禅师,一见契焉,为入室弟子。
及还故山,沈王闻而敬之,延住资福禅院,给供甚勤。
一日慨然曰:”大丈夫不出家,即当以仁义辅弼明主,泽流遐迩。
出家则当精深宗教,彻法底源,阐扬佛祖之道。
俾博地凡夫,弹指登圣,以报佛恩,始不愧为男子。
顾吾于二者之间,一无所有。
沈王虽勤厚,濡滞一方,莫能广惠方来,终非所志。
”于是复弃去,来燕山宛平芦沟桥东,白茨数掾,聊为诸方息肩之地,亦额“资福”者,示不忘沈王也。
又于寺之西南隙,穿大井一,置石漕六。
发愿曰:“论黑白愚智人畜,凡有知者,沾我滴水,食我粒米,同此供养,水泉不枯,胜缘无尽。
”然赋性严冷,不喜阿曲,即豪贵临门,或不少屈。
故施者简寂,常住荒寒。
乃力抱枯澹,欢接来众,了无倦色。
或不堪其忧,端处之泰然,殊不为意。
沈王恭妃仰其玄风,遣中贵,易茅茨为金碧。
端方畅志,树功德幢焉。
明万历二十年冬十二月,预知时至,谓门弟子曰:“我明日行矣,积年劳勤,施者使我成就行门。
我去后,无乏方来粥饭,我死犹生也。
”至期悠然坐化,僧腊五十七,世寿七十三。
门弟子依法阇毗,归骨南冈塔,奉为初祖。
释达观为之铭,文词超迈,具《紫柏遗集》。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五
梦祯,字开之,号具区,晚号真实居士。
秀水人。
万历丁丑会元选庶吉士,授编修中遭废黜起南司业晋祭酒三年乞归又九年而卒梦祯为人高旷不喜作俗间生事往往以风流自赏移家武林筑室孤山之麓家藏快雪时晴帖因名其堂为紫柏可公幅巾弟子蒲团接席究第一义复与虞德园徐茂吴诸公倡酬四方学者日进身执经卷朱黄甲乙禅灯丈室清歌洞房人望之以为仙真洞府卒后人志其墓曰位不大齿不尊而风流弘长衣被海内谢安石之携妓采药房次律之鸣琴奕棋天下以王佐归之固不以用不用为轩轾也今存快雪堂集若干卷其诗不习馆阁语登临古什追踪陶谢律绝虽多艳体亦有生香真色之妙与高致不相妨也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开之,秀水人。万历丁丑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南国子监祭酒有快雪堂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5—1615 【介绍】: 明僧人。
原姓沈,法名祩宏,字佛慧。
仁和人。
十七岁补邑庠,后信仰净土。
三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学华严,参禅要,历游诸寺。
隆庆五年回杭州,居云栖寺,人称云栖大师或云栖祩宏。
紫柏、憨山、蒲益并称明四大高僧。
倡佛教各宗并进,戒为基础,弥陀净土为归宿。
主张儒、释、道三教一致。
有《戒疏发隐》、《弥陀疏钞》、《楞严经摸象记》、《竹窗随笔》、《四十八问答》等二十余部。
其遗书编成《云栖法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5—1615 【介绍】: 明僧。杭州府仁和人。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先习儒,后为僧。居云栖寺三十余年,禅净双修。世称莲池大师、云栖大师。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仁和县人。姓沈。年十七。补邑庠。虽业儒。每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自警。一日啜茗。失手碎茶瓯。有省。遂投西山性天理和尚薙发。于无尘律师处受具。北游五台。参遍融后。又谒笑岩于柳庵求开示。岩曰。你三千里外求我开示。我有甚么开示。师恍然。即礼辞。过东昌道中。闻谯楼鼓声忽悟。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遂南归住云栖。开净土门。以摄三根。由是四众翕然尊之。侍郎王公宗沐。问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师曰。猫儿突出时如何。王无语。师自代云。走却法师留下讲案。仍颂曰。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问世尊默然良久。外道谓开我迷云。空生晏坐不言。帝释云。善说般若作么生。师曰。良久处。欲望开迷。阴霾万里。晏坐边。拟开般若。说竟多时。虽然如是。鞭头得旨。空里飞花。且毕竟见个甚么。十二月廿八。临终时。预于半月前别众曰。吾将他往矣。人皆莫测。至期果示微疾。面西而逝。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莲池袾宏。字佛慧。仁和沈氏子。父号明斋。母周氏。师生而颖异。试屡冠诸生。于科第犹掇之也。顾志在出世。几案间。辍书生死事大以自警。一日阅慧灯集。失手碎茶瓯。有省。乃视妻子为鹘臭布衫。于世相一笔尽勾。作歌寄意。弃而专事佛。虽学使者力挽之。不回也。从蜀师性天剃度。乞昭庆无尘玉律师受具。即单瓢只杖游诸方。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至伏牛。坐炼呓语。忽现旧习。入京师。参遍融笑岩二大老。皆有开发。经东昌府。忽有省。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时以母服未阕。怀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居必奉。至金陵瓦官寺。病剧。几为主者舁就茶毗。病间。归得古云栖寺旧址。结茅默坐。悬铛煮糜。曾绝粮七日。倚壁危坐而已。胸挂铁牌。题曰。铁若开花。方与人说。久之檀越争为构室。渐成丛林。清规肃然。为诸方道场冠。而师始启口说法。弟子日进。六时观念。中夜警策。慈颜温谕。无异花开见佛矣。师以精严律制。为第一行。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以发明之。又从参究念佛得力。遂开净土一门。著弥陀疏钞。融会事理。指归唯心。又以高峰语录。最极精锐。乃并匡山永明。及古德机缘中吃紧语汇一编。名曰禅关策进。以示参究之诀。自是道风大播。朝野归心。若大司马宋公应昌。太宰陆公光祖。宫谕张公元忭。大司成冯公梦祯。陶公望龄。并一时诸缙绅先生。次第及门。问道者。以百计。靡不心折。尽入陶铸。观兴浦庵偈所谓。一朝踏破香岩钵。双报君恩与佛恩。始知东昌之悟真。戴角虎。不但称理而谈已也。师持论严正。诂解精微。监司守相。下车就语。侃侃略无少屈。诸贤豪候参者。无加礼。皆忘形屈势。至则空其所有。非精诚感物。何能至是哉。侍御左公宗郢。问念佛得悟否。师曰。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仁和令樊公问。心杂乱如何得静。师曰。置之一处。无事不办。坐中一士曰。专格一物。是置之一处。办得何事。师曰。论格物。只当依朱子。豁然贯通去。何事不办得。或问。师何不贵前知。师云。譬如两人观琵琶记。一人不曾经见。一人曾见。而预道之。毕竟同观终场。能增减一出否。侍郎王公宗沐问。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师云。猫儿突出时如何。王无语。师代云。走却法师。留下讲案。又书颂云。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儿突出𦘕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师直摈曲说。语无回互。而世所宗。天主寔义。又期立论破之。净慈僧性莲。请师讲圆觉经。听者日数万指。大釜日炊两度。众犹不给。募赎寺前万工池。植莲放生。因盟朝士。修天圣故事者二纪。后师八十诞辰。又增拓之。合城中上方长寿两池。皆为放生设。著放生文。行于世。海内多尊奉之孝定慈圣皇太后。崇重三宝。偶见师放生文。甚嘉叹。遣内侍赍紫袈裟斋资。往供。问法要。师拜受以偈答之。师极意悲幽冥苦趣。自习𦦨口。时亲设放。尝有见师座上现如来相者。观力之使然也。师天性朴实。简淡无缘饰。虚怀应物。貌温粹。胸无崖岸。而守若严城。画丛林。日用量。施利厚薄。因果覈。罪福明。虽粒米茎菜。未尝虚费。五十年中。不设化主。养老病供众僧。海内衲子。担簦负笈而至者。肩摩毂击。食指日以千计。稍有盈馀。辄散施诸山。库无储蓄。别有供师者。咸纳之。以为衣药贫病施。略无虚日。简私记近七载中。实用五千馀金。师生平惜福。尝著三十二条自箴。垂老躬自浣濯出溺器。终身衣布素。一麻布帏。乃丁母艰时物。今尚存。他可知已。师以平等大悲。摄化一时。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佛嘱末世护持正法者。依四安乐行。师实以之。憨公云。历观从上诸祖。单提正令。未必尽修万行。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即尘劳而见佛性者。古今除永明。唯师一人而已。先儒称。寂音为僧中班马。予则谓。师为法门之周孔也。万历乙卯六月。入城。别诸弟子首及宋守一等遍。及故旧。但曰。吾将他往矣。人皆莫测。还山。具茶汤设供。与众话别云。此处吾不住。将他往。众罔知。七月朔。晚入堂坐。嘱大众曰。我言众不听。我如风中烛。灯尽油乾矣。次夜入丈室。示微疾。瞑目无语。弟子围绕。师复开目云。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众问谁可主丛林。师曰。解行双全者。又问目前。师曰。姑依戒次。言讫面西念佛。端然而逝。师。生于嘉靖乙未。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师自卜寺左岭下。遂全身塔于此。其先耦汤氏。亦后师祝发。建孝义庵。为女丛林主。先一载而化。亦塔于寺外之右山。师得度弟子广孝等。为最初上首。其及门受戒得度者。不下数千计。而在家无与焉。缙绅士君子及门者。亦以千计。而私淑者无与焉。其所著述。除经疏外。有戒疏事义问辩。疏钞事义。楞严摸象记。遗教节要。水陆仪文。竹窗随笔。二笔三笔。四十八问答。净土疑辨。往生集。崇行录。名僧辑略。正讹集。自知录。云栖纪事。山房杂录等。二十馀种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禅师。名佛慧。字幻也。会稽人。其先史氏。慧初生。出家行脚。俱有奇徵。乃与幻有禅师。同出笑岩宝公之门。洎住嘉禾之优昙苑。自号懒石叟。著懒石语。累万千言。格尽物情。时共珍之。又疾当世学者走声便软煖。一澄之以枯淡。数十年门无宿宾。惟一能明侍者。终身料理巾瓶而已。及其法鼓乍鸣。有道缁素。争集如云。慧曰。四大之躯孰不有。五味之食孰能无。白玉体个个分明紫金身。人人可得争柰食之不常而食。衣之不常而衣。八万种魔。宁教易晓。四百四病。以何遣除。诸仁者不是祝发了。叫做出家。披金襕叫作出家识文达理。叫作出家。能行苦行。叫作出家。避喧求静。叫做出家。有人缘。叫作出家。感天供。叫作出家。紧要在著草鞋。入释迦腹里。屙屎放尿跨大步。穿达磨心中。戴角披毛。枯草拈来。直得百花相斗。鼓动含灵。唤起维摩寂默。十方如来。密付汝印。一切天魔。自然倾胆。咦。鸟啼春昼閒弥勒。花发东风见故人。又曰。一番相见一番新。好看钵盂添柄。几处行来。几处险密。奇艇内藏轮海。不顾山头月白。一任浮沉空。无柰雨脚风。清大家和会。参方衲子讲席。高流居士宰官。天仙魔梵。有情无情。生一乾坤。死一乾坤。圣一法界。凡一法界。何曾谩得诸人。若也谩得。便讨说个是非好恶。贤善才能。尊卑异类。灼然些子。谩不得欠不得。你道是甚么境界。会么。满目尘埃千圣眼。半身落魄五宗心。晚移燕京多宝庵。重修笑岩之令。足不越阃者。复十馀载。缁素餐风而过。从者多不堪其啸唾而去。朝廷知而敬之。老且耄矣。忽思南归。复止优昙。俄示疾。简历。谓小师曰。后二日可。小师涕泣固留。慧笑诺。为迟三日。恳再留不许。远近从游者闻之趋。置龛室。适工报竣。而跏趺示寂。阅世九十一。坐七十有八夏。 赞曰。明之中叶。象教崇隆之际。公则阒然一室。嗒然一我。虽德重大内。弗居也。以故。追随于公者。皆一时贤君子。受公面折。欣如获宝。于其鬻声都市。驾誉权门之流。得非天壤与。公语音如钟。足有轮纹。皤皤黄发。齿落更生。共疑为果地人再世。岂苟然哉。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袾宏,字佛慧,号莲池。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为名族。父德鉴,匑匑宿儒,人称“明斋先生”。母周氏,淑性善容,慈惠爱物。宏生而颖异,幼习帖括。年十七,入县学屦,试冠诸生,学行文艺,鸣于一时。顾澹于世味,视科第蔑如也。与从游讲论,必折归佛理。栖心净土,家戒杀生,瓜蔬必祭。居常太息,曰:“光阴过隙,人寿几何?吾年三十,而后当超然长往,与世无求。”无何,妇张氏生一子殇,妇亦亡已。勘破世缘,不欲续娶。母强之为议,婚汤氏。年二十七,居父丧,三年服阕。又丁母忧,因涕泣曰:“亲恩罔极,正吾答报时也。”明嘉靖乙丑除夕,命汤点茶,捧至案,盏裂,乃笑曰:“因缘无不散之理。”明年诀汤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汤亦洒然曰:“君请先,吾自至耳。”宏乃作一笔句词,竟投西山无门洞性天理祝发,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就坛受具。居顷之,一瓢一杖,遍游诸方。尝北诣五台,夜礼文殊,感见异光,至伏牛随众炼磨。入京师参遍融、笑岩,皆有开发。过东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以母服未阕,乃怀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哀慕无已。至金陵瓦官寺,病几绝,时即欲就荼毗,因念曰:“吾一息尚存耳。”乃止病间归。越中多禅期,宏与会者五,终不知邻座名字。隆庆辛未,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有终焉之志,山故伏虎禅师刹也。杨国柱、陈如玉为结茅三楹以居之。宏吊影寒岩,绝粒七日,倚壁危坐。村多虎,环山四十里,岁伤数十人。居民苦之,因发悲愿,为讽经施食,虎患遂止。岁亢旱,村民乞祷雨,宏笑谢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众坚请不已,乃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如足所及。民感异之,相与庀材木荷锄钁,竞发其地,得柱础而指之。曰:“此云栖寺故物也。师福吾土,吾侪愿鼎新之,以永其福。”不日成兰若,外无崇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馀取蔽风雨耳。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丛林。时教纲灭裂,禅道不明,往往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宏大惧之。又因思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阿弥陀经疏钞》十馀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一时缁素,归心净土,若水赴壑,谓佛设三学,以化群生。戒为基本,基本不立,定慧何依?思行利导,必固根本,乃令众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因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发明之。初,宏发迹参方,又忆昔见《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此者。向怀之行脚,欲并匡山永明而一之,更录古德机缘中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合刊之以示参究之诀,盖禅净双修,不出一心。”万历戊子,岁大疫,日毙千人,太守余良枢请宏诣灵芝寺禳之,疫遂止。梵村旧有朱桥,潮汐冲塌,行者病涉,宏议倡造,无论贫富贵贱,人施银八分而止。或虑工大施微,不易集事,乃不日累千金,鸠工筑基,每下一椿,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数日,桥竟成。尝著《放生文》,传诵海内,慈圣皇太后见之,嗟叹不已,遣内侍赉紫伽黎,咨问法要。宏书偈进曰:“尊荣豪贵者,由宿植善因。因胜果必隆,今成大福聚。深达罪福相,果中更植因。喻如锦上华,重重美无尽。如是修福已,复应慎观察,修幅不修慧,终非解脱因。福慧二俱修,世出第一义。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慈圣善之。尝讲《圆觉经》于净慈,听者日数万指。因赎寺前万工池为放生池,复增拓之,岁费百馀金。山中设放生,所救赎飞岛、禽、虫、充牣其中,岁费粟二百石以养之。亦有警语,使守者依期对禽畜宣白,即羽族善呜噪者,闻赞呗声,寂然而听,宣罢,乃鼓翅飞呜,其感应如此。道风日播,一时贤士卿,若大司马宋公应昌,太宰陆公光祖,宫谕张公元汴,司成冯公梦祯,陶公望龄,及门问道者,以百计,皆扣关击节,靡不心折。监司守相下车伏谒,胥 忘形屈势,空其所有,非精诚感物,何能至是?以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有一,僧臈五十,塔于寺左岭下。宏天性朴实,无缘饰,虚怀应物。貌温粹,弱不胜衣,而声若洪钟。胸无崖岸,而守若严城。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经济洪纤,不遗针芥。即画丛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覈因果,明福罪,养老病,条理井然。其自律甚严,尝以三十二条自警,垂老躬浣濯服,琐细不劳侍者。终身衣布缕,一麻帏乃五十年前物,犹不忍弃,他可知已。平等大悲,摄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佛属末世护持正法者,依四安乐行,宏实以之。憨山为作墓铭,且尊为法门周孔,推崇至矣。将终时前数日,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但曰:“吾将他往。”还山具茶汤,与众话别。中元设盂兰盆,为荐先宗,乃告人曰:“今岁我不与会。”有簿记密题云:“云栖寺直院僧代为堂上莲池追荐沈氏宗亲。”始知其悬记也,其了明去来如是。继妻汤氏,后宏祝发,建孝义庵,为女丛林主,先一载而化,亦塔于寺右。所著经疏外,有杂录《竹窗三笔》等二十馀种,行于世。
共 21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