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道联。字季芳。鄞人也。幼读儒书。穷理命之学。长依荐严羲公。修沙门行。寻尝内记于大天界寺。遂嗣法于净觉禅师。矩度雍容。进退咸有恒则。盖温然如玉者也。丛林之中。咸器重之。或挽其为住持事。则谦然不敢当。且曰。我心学。未能尽明也。三乘十二分之说。亦未能尽通也。我归四明山中。求诸己而已矣。宋公。亦作序送之。二公皆于道有闻。而退然不居。有高尚之风焉。宜乎。见称于长者也。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道联,字祖芳,晚号拙逸叟,姓陆氏,鄞人也。幼而英敏,举止不凡,读书尤慧,过目成诵,父母钟爱之。稍长即好内典,慕出世法。年十四,往游西浙,礼昆山荐严、悦堂颜。时玺书再下,有金襕法衣之赐,王公大臣函书问道,黑白奔走如市,随机接引,沾被殊多。联既栖止,遂亦得度。久之,受具足戒于鄞之五台寺,复还昆山,则荐严已更主席,物禅师,一见器之,遂留侍室。而联方笃意禅学,兼穷止观,废寝忘飧,惟务明心见性。用志精专,智藏为开,词源涌泻,辩若悬河,同侣无出其右者。明洪武九年丙辰,随侍佛心住持灵谷,已名震京刹。天界觉源昙,重其才识,延居记室,声誉益著。一时湖海尊宿,若穆庵康、恕中温、木庵聪,皆相与忘年,往复酬唱,激扬宗旨,莫不服其解脱。始出世台之广孝,迁紫箨道场、景山、补陀、能仁,六徙名刹,而至净慈。所主法席,策励后学,随机开示,各极归趣,缁素向化,道誉为禅林之冠。洪武壬申,净慈又燬,联力任恢复,不数年,殿宇堂室为之一新。先是,兹寺困于赋役,联白有司减去田税,蠲除徭役,众赖以安。既而举任僧录,以疾固辞。蜀王闻而贤之,锡之衣盂。永乐四年丙戌,朝廷纂脩大典,再被徵召,命为释教总裁,以其博通经典,文理缜密,恩宠方深,事毕还山。五年丁亥,寺僧擅自披薙,因事逮及,例谪五台。礼部尚书赵羾以联名奏闻,驿召至京,上加慰劳。己丑七月三日,坐逝于京邸大祐国寺,世寿六十四,僧腊五十,著有《拙逸语录》行世。文宗为之嗟悼,敕工部备龛茶毗,归葬藕花居之阴建塔焉。胡濙为作铭,刻于石。
人物简介
【介绍】: 名或作巽志。明徐州府萧县人,寓居浙江嘉兴,字士敏。文章典雅。洪武初,征修《元史》,授翰林编修,累迁试吏部侍郎。建文初,任太常少卿,与董伦同主庚辰会试,得士王艮、胡靖等,皆为名臣。燕王朱棣兵入南京,遁迹雁荡山中,病卒。有《啬庵集》。槜李诗系·卷六
巽志,一作逊志,字士敏,号啬庵,河南人。元末侨居郡中,尝受业于宣城贡师泰、鄱阳周伯琦、遂昌郑元祐。为文深纯典雅,成一家言。以荐为鄮山书院山长。明洪武二年,徵修元史,入翰林,累迁侍讲学士,未几引退。又召为试吏部侍郎,以事去官,谪居朐山。建文间,复召为太常少卿。壬午,靖难兵渡江,巽志遁去,入永嘉雁宕山。其门人文渊阁侍书蒋兢亦潜踪于此。巽志病卒,兢为经纪后事,葬芙蓉峰北。或云先壬午而卒,与临难自经者皆非是。卒谥文忠,盖私谥也。其诗仅见槜李英华,而石仓诗选所录皆因之。予复采金兰集中数作并入。后在京师,朱太史彝尊授予啬庵集,又得其裔孙高佑釲授予家传,始获其全。览之词旨幽邃,音节豪宕,亦诗家之表表者也。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士敏,萧县人。徙居嘉兴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建文时加太常少卿有啬庵遗槁明诗纪事·乙签·卷二
逊志字士敏,萧县人,徙居嘉兴。洪武初预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改秦府纪善。引退十五年,召为试吏部侍郎,旋罢官。建文初,徵入翰林,迁太常少卿。靖难后,死永嘉山中。有《啬庵遗稿》。田按:徐大章《始丰稿》云:「士敏入史馆,擢编修,转秦府纪善,未几引退。今召起试吏部侍郎,以事去官。谪层煦山。」诸家纪载均云「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非事实也。又俞贞木《次高太常韵诗》序云。「太常高先生与仆别馀三十年,喜闻还朝,入翰林,升太常。」计士敏授编修,改官后再入翰林,迁太常馀三十年,正建文改元时也。靖难后,或云卒于官,或云兵败自经,或云存殁无考。朱竹据蒋之翘家谱云死于永嘉山中。士敏父德,所至与宗工钜儒游,如虞文靖公集、欧阳文公玄、馀文忠公阙、贡公师泰、程公文、周公伯琦、张公翥、危公素、张公以宁,士敏皆得亲承其绪论文章,故学有渊源,华年笃志,以善属文称。用荐为鄮山书院山长。徐大章、高季迪交口称之。一与史局,再入翰林,及主文会试,所拔识王艮、胡靖、吴溥、阳荣、金幼孜、杨溥、胡濙等,皆为名臣。身遘革朝,遁迹空山以死,论者哀其志云。)
人物简介
【生卒】:1379—1462 【介绍】: 明江西泰和人,字行俭,号抑庵。永乐二年进士。选入翰林,读中秘书,寻入内阁,除修撰。历仕仁、宣二朝,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代言编纂记注之事多出其手,与王英齐名,时有西王东王之说。英宗时拜吏部尚书,谏北征,不从。土木之变后,劝郕王(景帝)即位。自以不如于谦,每事推下之。帝易太子时,署名有难色,强而后可,终以为憾事。夺门变后,乞休。有《抑庵集》。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时俭,泰和人。永乐甲申进士,选庶吉士,历修撰侍读,进学士。累官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进少傅兼太子太师,赠太保。谥文端,有《抑庵集》。明诗纪事·乙签·卷八
直字行俭,泰和人。永乐甲申进士,选庶吉士,历修撰。仁宗即位,迁侍读,进侍读学士、右春坊右庶子。宣德初,进少詹事。正统初,进礼部侍郎,寻进尚书,改吏部。景泰帝即位,加太子太保,进少傅,以易储进太子太师。英宗复辟,乞休。天顺中卒,赠太保,谥文端。有《抑庵集》四十卷。 (《四库总目》:直诗文典雅纯正,有宋、元遗风。自永乐初为庶吉士,即承命入阁,典司制诰,后在翰林二十馀年,朝廷著作多出其手。当时与王英齐名,有西王东王之目。而直尤为老寿,岿然负一代重望。明自中叶以后,文士始好以矫激取名,直当宣德、正统间,去开国之初未远,淳朴之习犹未全漓。文章不务胜人,惟求当理,故所作貌似平易,而温厚和平,实非后来所及。虽不能追古作者,亦可谓尚有典型者矣。 《水东日记》:王抑庵先生典选,遇不如意事,好诵古人诗以自宽。一日有新得给事中即欲干挠选法者,曰:「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御史有言吏部进退官不当,则曰:「若教鲍者当筵舞,更觉郎当舞袖长。」要多切中云。 田按:东王诗冲融雅饬,可肩随西杨。史称东王自内阁出治部事,盖西杨挤之。《水东日记》云《杨文贞公传》,王抑庵尚书作。公尝三致书商搉书削,再致润笔,且求其亲书,俾子孙宝藏。田谓此西杨恐其有憾,故于生前预求作佳传,以掩其迹,其谲于取名如此。)维基
王直(1379年—1462年),字行俭,别号抑庵,文学家,江西泰和县人。永乐初进士,在翰林院二十馀年,官至吏部尚书。王直之父王伯贞,洪武年间举明经科,官至琼州府知府。王直幼年家贫力学,永乐二年(1404年)中式二甲第四名进士,改庶吉士,与曾棨、王英等二十八人同读书文渊阁,明成祖认为其文笔卓出,召入内阁,授翰林院修撰。其历事明仁宗、明宣宗,累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英宗正统三年,完成《明宣宗实录》,晋升为礼部侍郎,仍然兼任学士。正统五年,负责礼部事务,尚书胡濙悉以部政付之。正统八年,代替郭琎为吏部尚书。正统十一年,户部侍郎奈亨谄附王振,诬陷王直,王直与吏部侍郎曹义、赵新均下狱,三法司会审后,奈亨论斩,王直等赎徒。明英宗宽恕王直、曹义,罚奈亨、赵新俸。
人物简介
【介绍】: 明浙江诸暨人。永乐十年进士,官翰林编修,以疾致仕。正统间起为按察佥事,提督学政。为人践履笃实,文学优美,所至士心悦服。维基
王钰(1383年—?),字孟坚,号葵轩。浙江诸暨人,探花。永乐九年(1411年),乡试中举。永乐十年(1412年),壬辰科会试第三名,殿试又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之后升任修撰。宣德元年,出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之后参与修撰《明实录》,因病归乡。宣德十年,经礼部尚书胡濙举荐,出任宣德十一年的会试同考官。正统元年,又经杨士奇举荐,出任江西按察佥事,提督学政。两年后引退致仕。
人物简介
【介绍】: 元明间常州人,字十初。究心理学。明初征孝廉,以养亲固辞。蹇义、胡濙、周忱等凡八荐,终不出。年逾八十,讲学不倦。卒后门人私谥恭靖。
人物简介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一【生卒】:1392—1443 【介绍】: 明江西安福人,字廷振,号求乐。永乐十九年进士。授礼部主事。胡濙荐侍经筵,与修《宣宗实录》,改翰林侍讲。正统六年,上疏反对发动麓川之役。八年,应诏陈言,又言用兵麓川之失,忤王振,逮系诏狱,被马顺肢解死。景泰初赠翰林学士,谥忠悯。曾家居读书十年,从学者众。善诗文,有《两溪文集》。
球字求乐,更字廷振,安福人。永乐辛丑进士,授礼部主事,改翰林侍讲。以忤王振,矫旨下狱死。景泰初,赠翰林学士,谥忠湣。有《两溪集》二十四卷。维基
刘球(1392年—1443年),字廷振,号两溪,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安福县人。明朝官员。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授礼部主事。经胡濙推荐,侍经筵,参修《宣宗实录》,改任翰林侍讲。正统六年(1441年),上疏反对麓川之役,并指出瓦剌野心勃勃,终成祸患。正统八年(1443年),应诏上言,涉及麓川之失,得罪宦官王振,又经钦天监正彭德清挑拨,王振大怒,罗织罪名将刘球投入诏狱,并授意指挥马顺将其肢解而死。刘球死后数年,瓦剌果然入寇,英宗不顾群臣反对,率军亲征,经土木之变后被俘,王振被杀。景帝怜惜刘球忠心,追赠翰林学士,谥忠湣,并在其家乡立祠祭祀。《明史》有传。刘球擅长于《春秋三传》之学。曾家居读书十年,从学者甚多。邹守益与父邹贤,皆曾师从刘球。著有《两溪文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道孚。字信庵。江浦刘氏子。善习表于儿戏。利根发于童心。七岁入学堂。先生授以书。不肯读。读又不肯竟。曰。此书非我所喜。先生亦非我师。乃依灵谷庆叟。为弟子。落发衣缁。昕夕礼观音。发聪智。通唯识涅槃诸大乘经论。群言所涉。一览无遗。精旨妙义。囊括而川注。滔滔然莫能窥其涯涘。复礼天童观翁。时观公道望高天下。宣庙在潜。每承顾问。宣德岁丙午。召至京师。馆于庆寿丈室。师执侍惟谨。上嘉之。赐西服茜衣。师牢让不服。寻游江浙。受满分戒。入五台。睹圣相摄身光中。奇幻百出。转念之顷。倏忽不见。叹曰。古人所云。一翳在眼。空华乱坠。因自号知幻子。英庙闻师名。召见大悦。呼为凤头和尚。盖以师头前锐起也。寻授僧录讲经。未几告退。结茆于山中。扁曰松樾。屏息诸缘。不妄交接。唯苦心真寔之士。得以相依。餐服遐异。悠然自适。若将终身焉。先是。司礼阮公简。得京西马鞍山废寺。欲兴之。思得大知识主宗风。与议。非师不可。修词致恳。至于再四。不许。后掘地获断碑。阮持碑。泣请曰。碑虽不完。犹可读。惟师寓目焉。师读之。始知此寺乃辽普贤大师所建。四众受戒之所。师喟然曰。释迦如来。三千馀年遗教。几乎泯绝。吾为佛弟子。讵忍视其废而不兴耶。乃幡然而起。于是铲荒夷险。郁起层搆。散己赀以鸠工。择干僧以董役。匠成于心。受规于手。日不笠而雨不屐。趋风望景者。翼如而至。百年癈刹。复兴于顷刻。廊庑龙象。焕然一新。始末具载大学士杨公士奇所撰碑记。黔宁昭靖王。复以宣武门府第。施为梵刹。赐额承恩。为师往来憩息之处。师善书。笔法遒健。尝于文华殿。大书扁额。上俛案视之。称善。赠之诗。有高僧书法胜中书之句。又尝施食于内庭。开法于秘殿。上皆亲御视闻。无不击节叹赏。当是时。耆旧凋丧。独师法闻四方。学子趋参。唯恐或后。僧中之杰出者。一人而已。以是奇德妙行。足以驾苦海之慈航。跻迷途于觉岸也。景泰丙子夏六月十日。集众升堂。说偈曰。昔本不生。今亦不灭。云散长空。碧天皓月。遂端坐而逝。计闻。上震悼。遣宫谕祭命。公侯以下。咸从吊临。茶毗获舍利。建塔于寺之南原。世寿五十有五。僧腊四十有九。年度弟子数万。得戒四众百亿。门弟子千馀辈。皆缚禅秉律。阐化一方。著述。有定制戒本戒牒。并偈颂诗章若干卷。传于丛林。胡忠安公荧。称师学之博。行之修。功之盛。能光大法门云。
释道孚,字知幻,姓蒋氏,江浦人也。初依金陵灵谷寺,雅慕清絜,不和情俗。年三十薙染,受具,发愿参方。展程之日,即自誓曰:“此行不踏曹溪路,不敢回头见故乡。”卒践其言。明正统间,孚方北游。睿宗崇尚内典,尤重清修,闻声嘉赏,有诏赐紫,敕建戒台。每岁四月一日至十日,闳敷坛席,深契帝心。又以僧众既多,隆污莫辨,敕建净染二门于此山中,以验泾渭。其笃信者则受净戒,不笃信者则触染法。但众生愚昧,多著染法,因奏毁之,一归净流。孚仪表雄特,顶题隆起,帝见奇之,称为“凤头祖师”。孚应声曰:“亦鹅头耳,敢附凤耶?”帝叹其谦德,弥近蔼光。尝召入大内详询佛法,试以凡情,不动声色,由是钦崇戒德,益加敬仰,赐号“万寿祖师”。春秋八十有五,法腊五十有五,寂后建塔兹山,云封犹在。
人物简介
【生卒】:1407—1485 【介绍】: 明顺天府东安人,字希正。正统七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矫抗有直声。景泰初迁都给事中。时以军兴减学校师儒廪禄,侃奏复之。又上疏请严禁勋戚中官不得豪夺细民,有司隐者同罪。天顺间擢山西巡抚,力振风纪,贪墨屏迹。以母丧归,军民拥泣不得行。维基
李侃(1407年—1485年),字希正,号归庵,顺天府东安县人,正统壬戌进士,官至山西巡抚。正统三年(1438年)戊午科顺天乡试举人,七年(1442年)壬戌科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明景帝监国期间,李侃陈「简将才、募民壮、用战车」三事。瓦剌也先逼京师,有议者欲焚城外粮草,李侃以敌军无持久战心而反对,得准。明英宗从瓦剌手中归还时,李侃请求厚礼迎接,忤景帝旨,经由礼部尚书胡濙劝解方得无事。升户科都给事中。户部尚书金濂违诏徵租,为李侃弹劾;之后亦弹劾石亨从子石彪侵民业。当时给事中敢言者中,林聪称首,李侃亦因矫抗有名声。随后升詹事府丞。天顺元年(1461年),任太常寺丞,改任太仆寺丞,升太仆寺卿。二年(1462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期间奏罢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一百六十人,诏不许。同年冬母丧归乡,军民拥泣,以致其不得行走。服除后,不再出仕,家居十馀年。成化二十一年(1457年)九月卒,年七十九岁。
人物简介
陈瑊(1407年—1472年),字用玑,号慎独,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陈瑊自小天分孤高,跟随同乡陈璲学习,为文雄深可传,二十八岁以《诗经》中宣德十年(1435年)举人,正统元年(1436年)成进士,二年(1437年)获授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奏清恢复旧有各卫马船差役,得兵部尚书徐晞重视,让其处理重要事情,杨士奇路经南京,询问贤能部下,各人都推举陈瑊。任满九年后,继任兵部尚书邝野以廉能推荐陈瑊升兵部职方司郎中,通州递运的河路距离驿站遥远,他奉命把驿站迁近以便往来客使,当时云南、贵州混乱,他两次奉敕前往四川湖南,适逢藩兵有凶顽不服者,他就向靖远伯王骥迁发金齿卫,以警戒馀众,湖广诸生绘图赋诗赠与他,朝廷亦赏赐楮币甫田。正统十四年(1449年)于胡濙引荐下外转福建右参政,曾奏请建立六水寨、都指挥及指挥各一,准备器械、轮番出哨有声息,互相策应,而平海卫指挥李某贪暴,他把对方发配甘肃充军,部下刁蛮盗墓者解送北京,边务肃清有贤能声誉,天顺二年(1458年)冠带閒住,年六十六岁去世,著有《慎独斋稿》、《元宵倡和集》。
人物简介
【生卒】:1414—1473 【介绍】: 明浙江桐庐人,字大章。姚伯华孙。正统初乡试及七年会试皆第一。授吏科给事中。历南京刑部右侍郎、左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成化二年,帝令南畿及浙江等地诸生纳米入监,奏罢之。慈懿太后崩,中旨议别葬,夔率群臣伏哭谏,竟得如礼。生平清廉忠厚,然颇右南人。谥文敏。有《文敏公遗稿》。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大章,桐庐人。正统壬戌进士,累官礼部尚书调吏部加太子少保赠少保谥文敏有䖃矗堆槁维基
姚夔(1414年—1473年),字大章,号损庵,浙江桐庐县(浙江省桐庐县)人,正统戊午解元,壬戌进士,官至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正统三年(1438年),姚夔中式戊午科浙江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正统七年(1442年)会试第一,登进士。次年授吏部给事中。明景帝监国时期,诸大臣议劝即位,未决,其进言称请为社稷计,遂定。京师保卫战时,请急徵宣府、辽东兵入卫。景泰元年,升南京刑部右侍郎。四年改礼部侍郎。明景帝病重,礼部尚书胡濙告诉,姚夔率领群臣请复立英宗之子为太子,不被接纳。次日,姚夔欲率百官伏阙再请,而石亨已经发动夺门之变、奉上皇(英宗)复位,之后姚夔出任南京礼部侍郎。明英宗知他的才能,又知道他曾提议复储,召还他回朝,担任礼部左侍郎。天顺二年,改吏部侍郎。天顺七年,代替石瑁为礼部尚书。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听从尚书李宾进言,令南畿及浙江、江西、福建诸生,纳米济荒得入监生。姚夔奏请罢免此举。成化四年,以灾异屡次上疏请远离宦官内臣,得到宪宗优旨答报。慈懿太后驾崩后,中旨议别处下葬,内阁大臣则持不可,于是下廷臣商议。姚夔连续三次进言合葬,又率领群臣伏文华门哭谏,后得如礼,此举亦得到嗣后的明孝宗称赞。后因言官弹劾,姚夔求去,不予批准。期间他亦进言宪宗远离僧侣,使得寺僧势有所减损。成化五年,代替崔恭为吏部尚书。成化七年,加太子太保,请求禁采办,恤军匠,减力役等事情,多得以采纳。成化九年(1473年)去世,赠少保,谥文敏。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