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函是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明辩(一○八五~一一五七),号正堂,俗姓俞,湖州(今属浙江)人。年十九事报本蕴禅师,圆颅受具。后谒径山妙湛慧禅师等名宿,晚依清远。住湖汌道场寺。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清远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三。《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六十二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禅师讳明辨。
吉安州俞氏之子。
说法于郡之道场山。
以正堂自号。
据令端方。
毫不苟贷。
每缁素入山请法。
必令先具香设拜佛眼远和尚。
然后受谒。
谒者悚然。
有问。
语默涉离微。
如何通不犯。
辨曰。
横身三界外。
独脱万机。
前曰。
秖如风穴道。
长忆江南三月里。
鹧鸪啼处百花香。
又作么生。
辨曰。
说者个不唧𠺕汉作么。
曰。
嫩竹摇金风细细。
百花铺地日迟迟。
曰。
你向甚么处见风穴。
僧曰。
耳里眼里绝萧洒。
曰。
料掉没交涉。
又问。
如何是佛。
辨曰。
无柴烧猛火。
如何是法。
曰。
贫做富装裹如何是。
僧曰。
卖扇老婆手遮日。
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
曰。
古墓毒蛇头带角。
如何是一喝如踞地狮子。
曰。
虚空笑点头。
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
曰。
石人拍手笑呵呵。
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
曰。
布袋里猪头。
如何是向上事。
曰。
锯解秤锤。
如何是和尚栗棘蓬。
曰。
不答此话。
曰。
为甚么不答。
辨大笑曰。
吞不进。
吐不出。
辨机要精悍。
每经旬掩室。
即近侍罕得见进。
然其章训痛绝。
名根不把玩不暴用。
故及门皆三二十载。
韬神晦颖。
诸方有盛名者。
率闻而钦畏之。
暮年上堂云。
猛虎口边拾得。
毒蛇头上安排。
更不钉桩摇橹。
回头别有生涯。
婆子被我勘破了。
大悲院里有村斋。
又上堂。
以杖左卓云。
三十二相无此相。
右卓云。
八十种好无此好。
僧繇一笔。
画成志公。
露出草稿。
又卓杖顾众曰。
莫懊恼。
直下承当休更讨。
下座。
归方丈。
跏趺而化。
火后得舍利。
塔于仙人山。
雪堂。
见辨达磨赞乃叹曰。
当今满目珠玑。
慰我白首。
独有此耳。
其词曰。
升元阁前懡㦬。
洛阳峰畔乖张。
皮髓传成话𣠽。
只履无处埋藏。
不是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赞曰。
辨公初至少林。
览立雪遗迹。
乃至陨涕。
及出世。
必指人知其得法源委。
昧者往往以世谛失之。
盖择乳在鹅王也。
当时佛眼门下。
作略逸群。
独于辨公。
俱嗟不及。
呜呼熠熠赤帜。
皎皎白眉。
千秋节合。
其揆一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3—1176 【介绍】: 宋僧。眉州眉山人,俗姓彭,字瞎堂。年十三因其兄而出家,先至成都习经论学于大慈寺,留四年乃出游。云游各地近四十年,问答无滞,机锋峻发。孝宗乾道中,居临安灵隐寺。帝屡召入内殿,咨论法要,赐号佛海大师。淳熙中,说偈预示终期,安坐而逝。
全宋诗
释慧远(一一○三~一一七六),号瞎堂,俗姓彭,眉山(今属四川)人。年十三隶药师院为僧,后依灵岩徽禅师。会圆悟领昭觉,往见之,得悟,机锋峻发,众目为铁舌远。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由虎丘奉诏住皋亭崇光。六年,被旨补灵隐。曾召入禁中,赐号佛海禅师。淳熙三年卒,年七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天宁佛果圆悟克勤禅师法嗣。有齐已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收入《续藏经》。事见《周文忠集》卷四○《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 慧远诗,以辑自《佛海慧远禅师广录》卷一至卷三者编为卷一,以见于《广录》卷四者编为卷二,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和尚薙染。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会圆悟复领旨住昭觉远投之。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忽顿悟仆于众。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捧也未。远又喝。悟连喝两喝。远便礼拜。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曰顶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曰耳坠金环。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颓顶脩罗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远曰。目前无法。陛下唤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帝大悦。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远曰。陛下问梦耶问觉耶。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远曰。从问处起。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远曰。愿闻。帝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阙。远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何以故。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尔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鸦飞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眉山彭氏子。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薙染。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会圆悟领旨住昭觉。远投之。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忽顿悟。仆于众。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远又喝。悟连喝两喝。远便礼拜。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曰顶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曰耳坠金环。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秃顶修罗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远曰。目前无法。陛下唤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又手立曰。只这是。帝大悦。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远曰。陛下问梦耶。问觉耶。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远曰。从问处起。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远曰愿闻。帝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阙。远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何以故。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淳熙三年正月。忽感微疾。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雅飞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远。号瞎堂。眉山金流镇彭氏子。年十三。𨽻药师院为僧。听习经论。弃而依灵岩。徽公。微有省发。会圆悟领昭觉。师即之闻。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师大悟。仆于众。众掖之。师乃曰。吾梦觉矣。自是机锋峻发。众目为铁舌远。圆悟顺寂。师东下。屡迁名刹。繇虎丘。奉诏住皋亭崇光。时孝宗留心空宗。召师入对选德殿。或入内观堂见。必延坐进茶。称师而不名。礼数视诸师有加。上曰。前日睡中。忽闻钟声遂觉。未知梦与觉如何。师曰。梦觉无殊。觉心不动。上曰。梦幻既非。且钟声从何处起。师曰。从陛下问处起。上曰。然则毕竟如何。免得生死。师曰。不悟大乘。终不能免。曰。如何得悟。师曰。本有之性磨之。岁月自然得悟。曰。悟后如何。师曰。悟后。始知今日问答皆非。曰。一切处不是后如何。师曰。脱体现前。更无可见之相。上首肯之。赐号佛海禅师。一日车驾幸其室。室挂行道影。上指问师曰。此是水墨空尘。而真者安在。师叉手近前曰。春气和暖。恭惟圣躬万福。上大笑。因书赞焉。师一身系法门之望。奇言妙句。传播诸方。学者云奔川委。视师所在为归正。如一佛出世。乙未秋。示众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着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汝。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都下喧传而疑之。至期诸王卿相皆至。师升座说法。遂入方丈扄闭。师旧蓄一猿。颇驯狎因衣之。命曰猿行者。久之。众窥窗隙声息并无。惟见猿持卷侍侧。亟入师已逝矣。猿书。乃辞世偈也。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光。鸦飞不度。留七日颜色不变。塔全身于寺之乌峰。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瞎堂禅师者。
名慧远。
生眉山之彭氏。
为圆悟禅师之晚子也。
圆悟复领昭觉时。
年老。
乃以化柄属之门贤。
其门贤已播海内矣。
以故摩竭之令。
复行于昭觉。
而远新从灵崖来。
灵崖为徽禅师所居。
得起铁拂为首座。
敲唱黄龙宗旨。
远事之二载。
于徽言下。
得其概焉然起首座。
屡诱掖之。
远无留意。
乃抵昭觉。
侯十日。
始得通谒于悟公。
公与语大奇之。
叹曰。
吾道未衰也。
许远得非时入室。
远每大跪请益。
公但笑曰。
将谓吾老矣。
故如此著急耶。
远屏气自失。
不敢进言。
一日闻举庞居士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大彻其旨越众进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立贫无一钱。
户破家残。
乞师赈济。
公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曰贼不入谨家之门。
公曰。
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远便喝。
公以拄杖击禅床曰。
吃得棒也未。
远又喝。
公连喝两喝。
远作礼趋而去。
自此机发莫禦。
丛林共加其号。
为铁舌远。
遂与元布袋辈齐名。
绍兴间。
嵋守请居象耳山。
不赴。
未几圆悟顺世。
远勃然起曰。
芳躅云亡。
继之者谁。
高卧北窗。
顾可得耶。
扁舟出峡。
抵淮南开化龙蟠。
迁琅琊。
繇琅琊迁普济。
繇普济迁定业。
繇定业迁光孝。
历十八载。
名辈归之。
僧问。
即心即佛时如何。
远曰。
顶分丫角。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
耳堕金环。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
秃顶修罗舞柘枝。
又问。
浩浩尘中如何辨主。
远曰。
木杓头边镰切菜。
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
曰。
研槌撩馎饦。
又问。
不与万法为侣。
是甚么人。
远曰。
脚踏辘轳。
曰。
庵里人为甚不知庵外事。
远曰。
拄杖横挑铁蒺藜。
又问。
昔有一秀才。
作无鬼论。
论成。
鬼叱曰。
争柰我何。
意作么生。
远以手斫额曰。
何似生。
曰。
祇如五祖以手作鹁鸠嘴曰。
谷孤孤。
又且如何。
远曰。
自领出去。
曰。
东山水上行。
明甚意旨远曰。
初三十一不用择日。
曰。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远曰。
蘸雪吃冬瓜。
其机海无涯。
约多类此。
又过南岳寓南台。
是时琏禅师住龙王。
与方广行公。
皆月庵高弟。
道著湖湘。
私相语曰。
此间壁立万仞。
远来何所措足乎。
故请升座。
设三十馀问。
皆从上誵讹。
险节关棙。
远毕酬之。
辞旨超伦。
琏等屈服。
欲以名刹居远。
远不顾。
东隐天台。
来往国清护国鸿福三寺。
乾道丁亥。
平江守以虎丘迎远。
又奉旨历崇光灵隐二处。
孝庙常召见。
咨询法要。
加号佛海禅师。
名儒日绕座下。
以居士身而嗣法者。
则有内翰曾开知府葛郯。
郯号信斋。
闻远发挥即心即佛之案。
有省。
而呈颂曰。
非心非佛亦非物。
五凤楼前山突兀。
艳阳影里倒翻身。
野狐跳入金毛窟。
远曰。
公见处只可入佛。
难入魔在。
郯愕曰。
何也。
远曰。
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
郯乃领旨。
曾开字天游。
久升圆悟大慧之堂。
闻风来访。
故问曰。
如何是善知识。
远曰。
露柱灯笼。
猫儿狗子。
曰。
为甚赞即欢喜。
毁即烦恼。
远曰。
侍郎曾见善知识否。
开变色曰。
三十年参方。
何言不见。
曰。
向烦恼处见。
向欢喜处见。
开拟议。
远喝之。
开复拟进语。
远摇手曰。
开口底不是。
开愧汗透重襟。
远召曰。
侍郎向甚处去也。
开猛省踊跃。
说偈曰。
咄哉瞎驴。
丛林妖孽。
震地一声。
天机漏泄。
有人更问意如何。
拈起拂子劈口截。
远笑曰。
也秖得一橛。
妙喜在岭南。
因阅远语录。
大骇曰。
老师暮年有子如是耶。
遂以圆悟所付法衣。
寄赠之。
于是江湖以为。
远公见超妙喜云。
一日忽示众曰。
淳熙二年。
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处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总作贵人。
教谁卖柴炭。
向你道。
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
上元定是正月半。
时都下喧传。
颇疑之。
遂达上听。
至期无疾。
升座如常。
然士庶竞集。
上亦密遣中使。
伺起居。
远命侍者。
并赴堂。
及斋毕。
寝室窅然。
白气氤氲。
侍者入帷。
见猿行者手捧卷庄立榻前。
远已化矣。
急取行者手卷视之。
乃辞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鸦飞不度。
四众殷留十日。
受朝廷最后之供。
其颜不少异也。
年七十四。
坐五十九夏。
远公素蓄一黑猿。
驯知人意。
名曰猿行者。
亦悠然脱去。
其小师道济及缁素。
奉远公塔于寺之乌峰。
亦葬猿行者于其侧焉。
赞曰。
姬氏曰贞胜者也。
余考佛海提唱。
如赤帝子断蛇。
而神姥夜号。
其出没纵横。
与五祖演公类也。
此妙喜宁不望风而骇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薙染。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会圆悟复住昭觉,遂投之。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顿悟,仆于众中,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远又喝,悟连喝,远便礼拜。自此,机锋俊发,无所抵午。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曰:“顶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耳坠金环。”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颓顶修罗舞柘枝。”七年七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远曰:“目前无法,陛下以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帝大悦。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远曰:“陛下问梦耶?问觉耶?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远曰:“从问处起。”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远曰:“愿闻。”帝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阙。”远曰:“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何以故?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你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鸦飞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崔羽,号紫霞真人,唐州(今河南唐河县)人。少录京师班直,后休官学道。高宗绍兴初游罗浮,时已老,居东莞上清观,一日坐化。民国《东莞县志》卷七四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粤诗·卷二八
崔羽,号紫霞。
原籍唐州。
少隶京师班直,休官学道。
宋高宗绍兴间游罗浮,已老矣。
初不自言其年,朱颜方瞳,举止朴野,性喜酒,有具馔邀之,辄赴饮,饮必醉且歌,所言休咎皆验。
后居东莞,与黎如璧友善,逝于莞邑上清观。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四、明张二果曾起莘纂崇祯《东莞县志》卷八、清宋广业辑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会编》卷五有传。
诗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6 【介绍】: 宋僧。福州人,俗姓郑,字密庵。自幼聪颖,出家为僧。不惮游行,遍参知识。嗣天童昙华禅师。住蒋山、华藏,禅侣萃集,恒逾千众。未几诏住径山、灵隐,晚居太白。
全宋诗
释咸杰(一一一八~一一八六),号密庵,俗姓郑,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出家后遍参知识。初谒应庵,蒙印可。后分座说法于吴门万寿、四明天童。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出世衢州乌巨山乾明禅院,次迁大中祥符寺、蒋山太平兴国寺、常州褒忠显报华藏寺。淳熙四年(一一七七),诏住径山兴圣万寿寺,召对选德殿。七年,迁灵隐寺。十一年,归老于明州天童景德寺。十三年卒,年九十九。为南岳下十七世,天童昙华禅师法嗣。有《密庵咸杰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宋葛必撰《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咸杰诗,以辑自《语录》卷上者编为卷一,以见于《语录》卷下者编为卷二。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七九
咸杰(?——一一七六),字密庵,福州(治今福建福州)郑氏子。博通内外,能文善书。壮龄出家,参昙华禅师得法,历主乌巨、祥符、蒋山等刹。后诏住径山,迁灵隐,晚住育王。淳熙三年寂。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咸杰字密庵。
福州郑氏子也。
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师。
自幼颖异过人。
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
最后谒应庵华和尚于衢州明果庵。
一日问曰。
如何是正法眼。
答曰。
破沙盆。
应庵颔之。
说偈曰。
大彻投机句。
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
徵诘洞无痕。
虽未付衣钵。
气宇吞乾坤。
却把正法眼。
唤作破沙盆。
后出住衢州乌巨庵。
次迁祥符蒋山华藏。
未几奉诏主径山及灵隐。
上堂牛头横说竖说。
不知有向上关棙子。
有般漆桶汉东西不辩南北不分。
如何是向上关棙子何异开眼尿床。
我有一转语。
不在向上向下。
千手大悲摸索不著。
老僧今日布施大众去也。
良久曰。
达磨大师无当门齿。
上堂卓拄杖曰。
迷时秖迷这个。
复卓一下曰。
悟时秖悟这个。
迷悟两忘。
粪扫堆头重添搕𢶍。
莫有东涌西没全机独脱处道得一句底。
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
掷拄杖曰。
三十年后又举。
金峰和尚示众云。
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
二十年后无老婆心。
僧门。
如何是和尚有老婆心。
峰曰。
问凡答凡问圣答圣。
僧又问。
如何是和尚无老婆心。
峰曰。
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
师曰。
我当时若见他恁么说。
好向他道。
尔若自瞥地去。
自然不落这圣凡窠臼也。
又举婆子烧庵话毕师曰。
这个公案丛林中多有拈提者。
老僧今日裂破面皮。
不免对众纳败阙一上。
定要诸方检点明白。
乃召众曰。
这婆子住处深稳水泄不通。
偏向枯木上糁花。
寒岩中发焰。
这僧孤身迥迥惯入洪波。
等閒坐断泼天潮头。
到底自无涓滴。
仔细检点。
将来敲枷打锁则不无。
若谓佛法二人俱未梦见在。
今老僧与么提持毕竟意归何处。
良久曰。
一把柳丝收不得。
和烟搭在玉栏干。
上堂卓拄杖曰。
尽大地唤作一句子担枷带锁。
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
两头俱透脱。
得了净裸裸赤洒洒。
不可把达磨一宗扫地而尽。
所以云门大师道。
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
犹是转句不见一法。
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在。
师曰。
剑去久矣。
方乃刻舟。
拈拄杖卓一卓下座。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禅师名咸杰。号密庵。其先福州世族也。姓郑氏。母梦庐山皓鬓头陀入室而生。生之夕。境内皆闻天乐。不知何祥。其亲亦秘之。师幼颖悟。气宇深沉。事亲以孝闻。亲有贤行。勖之远游。遂得度受具。不结侣。不备衾。寒暑一衲。遍扣诸方。诸方敬之。晚依应庵。屡遭诃詈。不假一词。默师默契其机。一日应庵晚参垂问。如何是正法眼。师遽趋对曰。破砂盆。应庵颔之。命入侍。大拥众心。及辞归省亲。应庵送以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徵诘洞无痕。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唤作破砂盆。此行将省觐。切忌便跺跟。吾有末后句。待归要尔遵。师闽还。应庵乃上堂。举师分座曰。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手血。临济老瞎驴。至今犹未瞥。须弥顶上浪拍天。大洋海水无一滴。伟哉本色人。顶门亚三只辨龙蛇。百草头擒虎兕。一毫力穿大地人鼻孔。坐断衲僧摇舌。虽然犹未拨动向上一窍在。且作么生是向上一窍。问取堂中首座杰。未几开化衢之乌巨。其节概大类应庵。应接浑如妙喜。一时厌饫丛林者。皆起而归之。秘阁张镃。矢向宗风。改宅为慧云寺。请师据室。师怜其正信。示以赵州无字。镃得旨。及师应祥符蒋山。历华藏双径。而镃皆随侍。又迁灵隐。床历无所容。乃举破庵先。分座接纳焉。师尝被召入禁庭。或留宿内观堂。天子屡欲加赠。师屡以疾辞。教授严康朝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固然也。况良时莫再。圣主难逢。法兄每用藏六之机。不顾从上县丝之脉。朝不取也。师曰。汝之所见。本为通论。但弘道设教也以时。当此际。京畿宫观。金碧交辉。古德高风。杳不闻矣。而躁进孟浪之病。庶几老成持重者。有以振之。且华亭渡西山隐。独非兼济天下乎哉。力请退休平江。淳熙甲辰春。天童使至。师告众曰。去年八月间。得旨与安閒。摆脱水云性。纵步到阳山。元宅诸子弟。忻然力追攀。庵居三个月。开怀宇宙宽。忽接四明信。来书意盘桓。天童虚法席。使君语犹端。迢迢遣耑使。不问路行难。山僧临晚景。不敢自相瞒。搥鼓乐与行。四众亦忻欢。先师未了底。应是起波澜。敢问大众。如何是先师未了底。一回饮水一回咽。临济德山俱汗颜。入寺以应庵遗规结制。升座曰。数十年前旧公案。今日拈来重剖判。任是铁眼与铜睛。也须曳入红炉煅。众中忽有个不受瞒底出来道。尽大地是个红炉。也煅某甲不破。只向他道。也知你在鬼窟里作活计。淳熙丙午。无病示寂。塔于寺东。其嗣法者。破庵先等一十二人。而澄照自镜。复住天童。 赞曰。应庵廓虎丘之风。时出入其庭者济济耳。以其废钩绳而取曲直。故窃讳之。及密庵开化。山不束岳。海不束涛。岂非过师之智。自与齐眉共躅者异欤。不然。则临济宗风何能西咸四七。而东登二三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咸杰,字密庵,福州郑氏子也。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杰自幼颖异过人,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最后谒应庵华于衢州明果庵。一日,问曰:“如何是正法眼?”答曰:“破沙盆。”应庵颔之,说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徵结洞无痕。虽未付衣钵,气宇吞乾坤。郤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后出住衢州乌巨庵,次迁祥符蒋山华藏。未几,诏主径山及灵隐。上堂:“牛头横说竖说,不知有向上关棙子。有般漆桶汉,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关棙子?何异开眼尿床。我有一转语,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众去矣。”良久曰:“达摩大师无当门齿。”上堂,卓柱杖曰:“迷时秪悟这个。”复卓一下曰:“悟时秪悟这个,迷悟两忘,粪扫堆头,重添搕𢶍,莫有东涌西没,全机独脱处,道得一句底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掷柱杖曰:“三十年后。”又举“金峰示众曰: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僧门:如何是有老婆心?峰曰:问凡答凡,问圣答圣。僧又问:如何是无老婆心?峰曰: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杰曰:“我当时若见他恁么说,好向他道:你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这圣凡窠臼也。”又举婆子烧庵话毕,杰曰:“这个公案丛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对众纳败阙一上,定要诸方检点明白。”乃召众曰:“这婆子住处深隐,水泄不通,遍向枯木上糁花,寒岩中发燄。这僧孤身迥迥,惯入洪波,等閒坐断泼天潮头,到底自无涓滴。仔细检点,将来敲枷打锁则不无,若谓佛法,二人俱未梦见。今老僧与么提持,毕竟意归何处?”良久曰:“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栏杆。”上堂卓拄杖曰:“尽大地唤作一句子,担枷带锁。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两头俱透脱得了,净裸裸,赤洒洒,不可把达摩一宗扫地而尽,所以云门大师道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法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良久曰:“剑去久矣,方乃刻舟。”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雪岳令光禅师。
天龙机大师法嗣。
僧问。
如何是和尚家风。
师曰。
分明记取 问。
如何是诸法之根源。
师曰。
谢指示。
(传灯录)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可宣。
汉州人也。
壮为僧。
即出峡依琅琊觉公。
一语忽投。
群疑顿息。
琅琊可之。
未几。
令分座。
净空居士郭功甫。
过门问道与厚。
及师领归宗时。
功甫任南昌尉。
俄南康守。
恚师不为礼。
以事临之。
师作书寄功甫云。
某世缘尚有六年未尽。
今无奈逼抑何。
欲托生君家。
望君相照。
乃化去。
功甫。
得书惊喜盈怀。
中夜其妻梦间。
见师入其寝。
失声曰。
此不是和尚来处。
功甫撼而问之。
妻答所见。
呼灯取书示之。
遂娠。
及生乃名宣老。
期年记问如昔。
逮三岁。
白云端和尚过其家。
功甫唤出相见。
望见便呼师侄。
端云。
与和尚相别几年。
屈指云四年也。
端云。
在何处相别。
云白莲庄。
端云。
以何为验。
曰。
爷爷妈妈。
明日请和尚斋。
适门外推车声。
端云。
门外何声。
乃作推车势。
端曰。
过后如何。
曰平地一条沟。
果六周。
无疾而化。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可宣,字石桥。姓许氏,嘉定人也。为橘州昙公之弟,道行卓见,海内钦企。元宁宗雅闻其名,赐号“佛日”。嘉定丁亥,丞相鲁国公请居径山,宣谓学人重趼,而来者穷其日力,食息无所,乃创室百间。又自裒其囊,合缗市田千亩,接待于双溪之上。宁宗嘉其意,御书“化城寺”额,锡之眉山,杨汝明有记。及示寂,建塔化城。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登辰,字规甫,号恕斋,东莞(今属广东)人。光济子,元吉弟。度宗咸淳九年(一二七三)领乡贡。入元不仕。有《恕斋集》,已佚。事见《粤东诗海》卷六、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四《张元吉传》。今录诗四首。
全粤诗·卷四八
张登辰(?
— 一二九九),字规甫,号恕斋。
东莞人。
张元吉之弟。
善属文,有器识。
宋度宗咸淳九年(一二七三)乡贡。
试南省归,感慨时事,劝邑宰作保障之计。
后元将张弘范率兵将自惠州至东莞,邑人奔窜,登辰奉兄元吉之命,罄家赀千金往赂,得免兵犯。
后摄县丞,帅府欲增东莞税额,登辰力争而罢。
事定后,元朝授以将仕佐郎、静江路儒学教授,命下,登辰谢病不出。
与李春叟等宋遗民交善,又与赵必𤩪结为姻家。
有《恕斋集》,已佚。
明黄佐嘉靖四十年《东莞县志》卷五八、张二果曾起莘纂崇祯十二年《东莞县志》卷五,皆以登辰与其兄元吉合传。
今从《东莞诗录》及邑志共辑得其诗十八首。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上堂 诸大德。
既来这里相从贫道参禅。
究明生死。
须依贫道家风行持。
他后决不相赚。
各各俱要屏息身心诸缘。
一心向道。
追复百丈以前释迦老子所行头陀之行。
是谓家风。
此之苦行头陀。
经中具载。
请自检看。
然虽今人难比古人。
且请于中行得一半。
庶亦得瞻头陀苦行之少分矣。
不可似今时学者。
全不问著。
甘作无惭愧人。
佛法驴年会得。
只如世尊当时。
饥则领众持钵入城乞食。
归则各处岩穴之间。
后来赵州谂和尚三十年不开口。
告人不杂用心。
匾担山和尚唯餐象栗过日。
丹霞然和尚一生只个布裘。
更看芙蓉楷和尚。
不发疏簿。
不请化主。
一生唯事淡泊。
此诸尊宿。
俱是行头陀苦行家风。
所以一个个魁垒秀出于当时。
而千古之下为世所尊上。
诸大德。
若依此苦行。
而行持久之。
不移不易。
则僧问如何是佛。
云门道乾屎橛。
管取呵呵大笑。
尝有僧问。
如何是和尚家风。
答曰。
前江潮急鱼行涩。
后岭松高鸟泊难。
下座。
上堂。
僧问昔高峰和尚示众云。
海底泥牛衔月走。
岩前石虎抱儿眠。
铁蛇钻入金刚眼。
昆崙骑象鹭丝牵。
此四句内。
有一句能杀能活。
能纵能夺。
若人点检得出。
许你一生参学事毕。
不知是那一句。
师云。
待你悟即向你道。
会么。
僧云不会。
师云。
不见道你有主杖子。
我与你主杖子。
你无主杖子。
我夺却你主杖子。
下座。
开示五羊深禅人 若了自心本来是佛者。
一切惟假名。
况复诸三有。
傥尔于斯直下不能领略。
别无方便。
但将吾所付之念佛公案。
用心提撕。
单单参究。
以期彻悟。
精进不懈。
勇猛无怯。
务要讨个明白而后已。
欲上参时。
先须拌舍世间恩爱利名等事。
使身心洒落。
虚融淡泊。
切切以了生死大事为己重任。
抖擞精神。
看这念佛底是谁。
要在这谁字上著到。
深下疑情。
疑这念佛底是谁。
故谓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不疑不悟。
良哉言也。
你若才有切切之心。
疑情重也。
话头自然现前。
绵绵密密。
净念相继。
凝定身心。
回光返照。
执而持之。
勿令间断。
一念不生。
前后际断。
目前空牢牢地。
胸中虚碧碧地。
澄澄湛湛。
卓卓巍巍。
到此唤作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正好再见真善知识。
扫除悟迹。
别立生涯。
不受天下老和尚舌头颟。
然后水边林下。
保养圣胎。
待时龙天推出。
方可为人也。
嘱大川关主 欲作吾家真种草。
要须直下坐断圣凡情量。
不守灵鉴虚明。
廓亡自他。
当体不顾。
亦不作无己知解。
自然本体露现。
如大日轮升于虚空。
无处不照。
正恁么时。
若有个承当底人。
则不能于那事相应。
此是佛祖自證三昧。
比比不相知。
各各不相到。
唤作大事因缘。
空生身子睥睨不著。
三贤十圣。
只为圣心未忘。
见性如隔罗縠。
饶你才并马鸣。
解齐龙树。
亦只得一生两生不失人身。
此是根思夙净。
闻之即解。
去道逾远。
况小智薄德浮浅之学者乎。
又如慧可大师。
无书不解。
无经不通。
到初祖面前一词不措。
方觅安心。
从斯一切放下。
心如墙壁。
至于立雪断臂犹不肯可。
及乎瞥地一下。
则礼三拜依位而立。
始曰汝得吾髓。
此岂造次。
近世学者心粗。
认指为月。
天地悬殊。
自既错解。
将此印證后昆。
一盲引众盲。
为害非细。
或者谓我已坐禅。
得个安乐处。
身心轻安。
更无异念。
直是灵灵不昧。
了了常知。
于生死岸头已得不疑。
只未会古今差别公案。
是何言欤。
盖因邪师法眼未明。
妄据师位。
以方便为真实。
是非不辨。
认个湛不摇处作空劫那边事。
岂非认奴作郎。
殊不知湛入合湛。
是识边际。
永嘉云。
损法财。
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
古德云。
诸佛说心。
为破心相。
令知心相元是虚妄。
今人认心是道。
深违佛意。
又增戏论。
殊乖大体。
或者云。
一切皆空。
有甚正悟处。
此是断见外道。
或者云。
一切无著。
自然无碍。
此是掩耳偷铃。
自屎不觉臭。
或者云。
斋戒明白。
清净无染。
自然不堕恶趣。
此是住相布施。
三途业因。
或者云。
大悟不拘于小节。
任意浮沈。
随处腾腾。
便是快活道人。
此是常见外道。
阐提痴汉。
或者云。
但一切人如死人去。
更有甚事。
此是白日寐语。
誇谈马角。
岂不见道那伽常在定。
无有不定时。
或者云。
某人虽不会道。
奈何死得好。
有坚固子。
此是梦中说梦。
僧问古德云。
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
答云。
不许夜行。
投明须到。
且无你用心处。
你若古今见尽。
迷悟情消。
则常转法轮。
一切时出生。
一切时灭度。
贫道痛以慧命危甚。
若一丝九鼎之悬。
观今玄绍之徒。
槩似儿戏之所为耳。
但要诳得入手则已。
岂知吾祖有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之诫乎。
亦是为师者不审学者之才器堪否。
而苟图收拾门人之私。
致招法门之辱累也。
如子顺大川禅人。
自舍缘入道。
于真定金台二处掩关。
下得定力之功。
而本地光明未发。
故南询师匠决择。
怀香礼余。
呈似工夫次第。
余知做到湛不摇处。
犹未出他识阴区宇。
此是静想不脱。
所以己见不明。
殊知劳虑永断。
得法界静。
即彼静解为自障碍。
要知得在神静。
失在物虚。
错认定盘星。
且喜没交涉。
此是大解脱门自在三昧。
须是尘劳不染。
静妙不收。
步步活鱍鱍地。
宛转无穷。
闹浩浩处识得。
方始八面玲珑。
七穿八穴。
子更下那一步工夫。
一日如桶底脱。
则知如上葛藤尽是为蛇画足。
虽然。
要作大法器。
建立门庭。
直须久依吾住。
再向那边更那边打数百个悬空觔斗归来。
始得智过于师。
方堪传受。
岂不见道雪后始知松柏操。
事难方见丈夫心。
行实撮略 季善。
祖贯凤阳人。
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
父吴姓。
母钟氏。
十七岁出家。
初遇源明和尚请益。
蒙受无字公案。
嘱云须发大愿以自护持。
我便发愿。
若生死不了。
大事未明。
遗弃修行。
贪著名利。
死堕阿鼻地狱。
受苦无量。
(云云)蒙念长老送入关。
关中不设卧床。
安一凳。
誓不倒身。
以悟为则。
睡魔沈重。
垂头眠著。
不觉半夜。
因去坐凳。
立誓不坐。
昼夜行立。
忽靠屋柱睡著。
又立愿不近墙壁。
辽空经行。
(云云)一朝闻钟声。
忽说偈云。
沈沈寂寂绝施为。
触著无端吼似雷。
动地一声消息尽。
髑髅粉碎梦初回。
(云云)汝等果能依我修行。
须要具我如是诚信决烈。
如是守戒行持。
如是勇猛精进。
如是打七炼磨。
如是剋期取證。
如是禅定解脱。
如是次第觉触。
如是信解悟入。
如是寻师印可。
如是涵养淘汰。
如是待时为人。
还有一重如是。
直待案山点头。
即向汝道。
示徒悟玄 诚哉此事。
见则便见。
拟思则白云万里。
况如之若何。
汝欲决要明此一件大事。
须著做直捷工夫。
能向一毫头上安身立命。
做教久久。
则便得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矣。
若得真到此地。
则旷劫不明之事当下分明。
犹如哑子梦见亲娘。
与人说不得。
亦复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方可水边林下保养圣胎。
待时龙天推出。
扶持末运。
接续祖灯。
广化众生。
同成正觉。
其或未然。
只须将我所付念佛公案贴在鼻端上。
不许执在一边。
须向一切处常目在之。
勿使须臾失其照顾。
疑个念佛底是谁。
于这一句绵绵密密。
直教首尾一贯逼拶将去。
如不得力。
再加个毕竟念佛底是谁。
傥被散乱昏沈之魔搅扰。
或有间断。
莫容滞久。
如鸡抱卵。
若冷却。
其窠子无出头期矣。
工夫绵密之喻无如此也。
傥宿有灵骨。
得个觉触处。
切不可自许。
须见本色宗匠。
入他炉鞴受他煅炼出来。
真伪浅深一一得知。
更不存其悟迹。
做个无事无为底自在道人。
所以道金屑眼中翳。
衣珠法上尘。
己灵犹不重。
佛祖是何人。
到这里但有纤毫悟理未忘。
佛法玄微去之未尽。
皆堕法尘见刺之圈䙌。
诚哉此事。
乃无大极大底大事。
真能欺贤压圣。
岂可辄作容易想而不慎乎。
至嘱。
袾宏曰。
关内行持。
可谓大强勇猛精进矣。
乐閒逸而坐关者惕诸。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季善。祖凤阳人。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父姓吴。母钟氏。稚小以佛事为儿戏。十七出家。初投源明和尚。明示以无字公案。嘱云。须发大愿。以自护持。师便发愿。若生死不了。大事未明。遗弃修行。贪著名利。死堕阿鼻地狱。受苦无量。正统八年。入闽参无际。闭关力究。关中不设卧床。安一凳。誓不倒身。以悟为则。昏沉来。因去凳立。誓不坐不近墙壁。辽空径行。一朝闻钟声忽悟。说偈云。沉沉寂寂绝施为。触著无端吼似雷。动地一声消息尽。髑髅粉碎梦初回。见蒙隐楚山二老。又见月溪。溪印可之。天顺庚辰。赵氏建西湖三塔寺。请师开山。继兴天目昭明。继兴吴山宝莲。继兴南山甘露成化。庚子。掩关石屋寺。壬寅。慈云岭有寺。曰天真。僧宗纲。请师兴建。事竣。即掩关杜人事。师一生苦功。无与伦比。虽得相应。而勒持弥督。涵养淘汰。至老无替。有四十馀年秪掩关之句。示寂后。真身覆以缸龛。藏天真石洞中。门人辑师言论行实。为三会语录云。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讳本善。祖凤阳人。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父姓吴。母钟氏。稚小以佛事为儿戏。十七岁出家。初投源明和尚请益。明示以无字公案。正统八年入闽参无际师。闻钟声有省。次见蒙隐。次见楚山。次见月溪。溪印可之。从前打七掩关。晓夜无怠。历尽百倍苦功。乃得大彻。复蒙古庭重授衣拂。天顺庚辰。赵氏建西湖三塔寺。请师开山。继兴天目昭明。继兴吴山宝莲。继兴南山甘露。成化庚子。掩关石屋寺。壬寅。慈云岭有山曰登云。寺曰天真。僧宗纲请师兴建。事峻。即掩关杜人事。涵养陶汰。有四十馀年祇掩关之句。示寂后。门人悟深戒新等。辑师言论行实名昭明甘露天真三处语要录云。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一六三
钟渤(一四五七 — 一五二八年),字元溥,号东冈。
东莞人。
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进士,任官吏部。
八年,调刑科给事中,巡京仓,劾太监不法罪状。
又奉命查山西库银盗失案,得其实情,时称神明。
历官吏科右给事中、兵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
服父丧告归。
武宗正德二年(一五〇七),补工科都给事中。
被太监刘瑾忌恨构陷,四年,出为浙江参议。
值旱灾,发仓赈饥,民受其惠。
瑾诛,升云南左参政。
以鲠直不容于权势,遂辞归。
世宗嘉靖二年(一五二三),晋大中大夫。
卒于家。
著有《东冈集》。
明张二果、曾起莘修纂崇祯《东莞县志》卷五、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六有传。
维基
钟渤,字元溥,广东广州府东莞县人,军籍。广东乡试第五十二名举人。弘治六年(1493年)中式癸丑科二甲第四十六名进士。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五六九
王猷(一五八二 — 一六三一),字胤方,号壮其。
东莞人。
王希文族孙。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进士,授行人,升户部主事,视税崇文门。
时魏忠贤专权,猷力求外补,因出任泉州知府。
值海盗郑芝龙拥兵进逼府城,内外空虚,人无守志。
猷督兵严守,屡挫其锐,芝龙知不可犯,退兵求抚。
后芝龙旧部李魁奇等复叛,猷授芝龙方略,命讨之。
又捐俸筑炮台以扼其险。
会官兵失利,叛军舟师直抵内港,猷亲身督战,发巨炮击沉其舟,敌溃逃。
又先后擒获海盗首领,浙闽粤海患乃平。
升兴泉道副使,卒于任。
追赠太仆寺卿。
有《壮其遗集》。
明张二果、曾起莘修崇祯《东莞县志》卷五、清郭文炳修康熙二十八年刻本《东莞县志》卷一二、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三有传。
王猷诗,向无刻本,仅族内流传钞本。
今以张淦祥、杨宝霖主编《莞水丛书》第二种影印民国初其后人王润家钞本《壮其遗集》为底本(已为海内孤本)整理,并所辑佚诗,合为一卷。
维基
王猷(1582年—1631年),字胤方,号壮其,广东东莞人。同进士出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登丙辰科进士。天启七年,调任泉州府知府,擢兴泉道副使。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