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函可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一二
韩宗礼,字掌邦。
番禺人。
释函可族弟。
事见《千山诗集》卷一二。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二十八
字天祥,别号兰窗。
少孤。
为祖姑祖心所养长袭职为将严而有法开府知其才使出守定海关任以重地时方大用之会卒公尝有家训十则里中传为名言又于便面题诗戒子意谓世事不可以一时得失遂生休戚诚有道之言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100 【介绍】: 宋僧。南雄州始兴人,俗姓邬。少为书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复明。往依黄檗南公,继其法席,住隆兴黄龙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黄庭坚曾师事之。赐号宝觉禅师。
全宋诗
释祖心(一○二五~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今属广东)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年十九出家,初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往依黄檗南公。后继席黄龙。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祖心(一○二五 — 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少为儒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忽复明,乃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参云峰悦禅师,三年无所得。往依黄檗南禅师,四年不大发明。复上云峰,会悦谢世,就止石霜,因阅《传灯》,自此开悟,径回黄檗,后继席黄龙。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邬,或云姓郭,南雄州始兴(今广东始兴)人。
本儒生,年十九出家,历访名师。
入南昌黄龙山依临济宗大师慧南,终得其法。
后继慧南主讲席十有二年,法门大兴。
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尝以「晦」名其堂,人称晦堂禅师。
黄庭坚曾师事之。
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大师。
著有《宋镜会要》二卷(存)、《宝觉禅祖心禅师语录》一卷(存)。
见《豫章文集》卷二四《黄龙心禅师塔铭》,《禅林僧宝传》卷二三。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三
禅师出于邬氏。讳祖心。南雄始兴人也。少为书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沙门惠全。明年试经业。而公独献诗。得奏名。剃发继住受业院。不奉戒律。且逢横逆。于是弃之。入丛林。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难其孤硬。告悦将去。悦曰。必往依黄檗南公。公至黄檗四年。知有而机不发。又辞而上云峰。会悦谢世。因就止石霜。无所参决。试阅传灯。至僧问多福禅师曰。如何是多福一丛竹。福曰。一茎两茎斜。僧曰不会。福曰。三茎四茎曲。此时顿觉亲见二师。径归黄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公亦踊跃自喜。即应曰。大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公从容游泳。陆沉众中。时时往决云门语句。南公曰。知是般事便休。汝用许多工夫作么。公曰。不然。但有纤疑在。不到无学。安能七纵八横。天回地转哉。南公肯之。已而往翠岩真禅师。真与语大奇之。依止二年。而真殁。乃还黄檗。南公使分座令接纳。后来南公迁住黄龙。公往谒。泐潭月禅师。月以经论精义入神。闻诸方同列笑之。以谓政不自歇去耳。乃下乔木入幽谷乎。公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后。我以无学之学。朝宗百川。中以小疾医寓漳江。转运判官夏倚公立。雅意禅学。见杨杰次公。而叹曰。吾至江西。恨未识南公。次公曰。有心上座。在漳江。公能自屈。不待见南也。公立见公剧谈。神思倾豁。至论肇论会万物为自己者。及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狗卧香卓下。公以压尺击狗。又击香卓曰。狗有情即去。香卓无情自住。情与无情。如何得成一体。公立不能对。公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何曾会万物为自己哉。又尝与僧论维摩曰。三万二千师子宝座。入毗耶小室。何故不碍。为是维摩所现神力耶。为别假异术耶。夫难信之法。故现此瑞。有能信者。始知本来自有之物。何故复令更信。曰。若无信入。小必妨大。虽然既有信法。从何而起耶。又作偈曰。楼阁门前才敛念。不须弹指早开。扄善财一去无消息。门外春来草自青。其指法亲切。方便妙密。多类此。南公入灭。公继住持十有二年。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于务。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而学者益亲。谢景温师直。守潭州。虚大沩以致公。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公曰。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已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闲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为天人师。今则不然。挂名官府。如有户藉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岂可复为也。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公至长沙。师直愿受法训。公为举其纲。其言光明广大。如青天自日之易识。其略曰。三乘十二分教。还同说食示人。食味既因他说。其食要在自己亲尝。既自亲尝。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咸是淡。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复如是。真性既因文字而显。要在自己亲见。若能亲见。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既能了知。真妄生死。返观一切语言文字。皆是表显之说。都无实义。如今不了。病在甚处。病在见闻觉知。为不如实知。真际所诣。认此见闻觉知。为自所见。殊不知此见闻觉知。皆因前尘而有分别。若无前尘境界。即此见闻觉知。还同龟毛兔角。并无所归。师直闻所未闻。又答韩侍郎宗古问曰。承谕昔时开悟。旷然无疑。但无始已来习气。未能顿尽。然心外无剩法者。不知烦恼习气是何物。而欲尽之。若起此心。翻成认贼为子也。从上以来。但有言说。乃至随病设药。纵有烦恼习气。但以如来知见治之。皆是善权方便。诱引之说。若是定有习气可治。却是心外有法。而可尽之。譬如灵龟曳尾于涂。拂迹迹生。可谓将心用心。转见病深。苟能明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既无。更欲教谁顿尽耶。公以生长极南。少以宏法。栖息山林。方太平时代。欲观光京师。以饯馀年。乃至京师。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尽礼迎之。庵于国门之外。久之南还。再游庐山。彭器资之守九江。公见之。器资从容问公。人临命终时。有旨决乎。公曰。有之。曰。愿闻其说。公曰。待器资死即说。器资起增敬曰。此事须是和尚始得。盖于四方公卿。合则千里应之。不合则数舍亦不往。有偈曰。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可以想见公人物。黄龙南公。道貌德威。极难亲附。虽老于丛林者。见之汗下。公之造前。意甚闲暇。终日语笑。师资相忘。四十年间。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众矣。惟其善巧无方。普慈不间。人未之见。或慢谤。承颜接辞。无不服膺。公既腊高。益移庵深入。栈绝学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殁。阅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赐号宝觉。葬于 南公塔之东。号双塔。有得法上首。惟清自有传。 赞曰。公于南公圆寂之日。作偈曰。昔人去时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来。今既不来昔不往。白云流水空裴回。谁云秤尺平。直中还有曲。谁云物理齐。种麻还得粟。可怜驰逐天下人。六六元来三十六。追玩南公曰。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之语。此老为克家之子。呜呼陨此伟人。世间眼灭。惟此未尝不心折。读其陈迹。尚若雨霁之夕。望东南之月。皎然万星之中。忘其身在唾雾间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心。南雄始兴邬氏子。少为书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惠全。明年试经业。独献诗。试官奇之。遂以合格闻。继住受业院。不奉戒律。且逢横逆。弃之谒云峰悦公。难其孤硬告行。峰曰。必往依黄檗南公。居黄檗四年。知有而机不发。又辞而上云峰。会峰谢世。因就止石霜。无所参决。后阅传灯。至僧问如何是多福一丛竹(云云)。此时顿觉。亲见二师。往归黄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师踊跃自喜。即应曰。大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往见翠岩真。真与语大奇之。又见泐潭月。月以经论精义入神。闻诸方同列笑之。以为下乔入幽。师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后。我以无字之学。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座。公迁化。师继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学者益亲。谢景温师直。守潭。虚大沩以致。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以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山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如天人师。今则挂名官府。若编户民直。遣五伯追呼之耳。岂可复为。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至长沙。师直愿受法训。为举其纲。师直闻所未闻。后一至京师。寻还庐岳。适器资守九江。问曰。人临命终时。有旨决乎。曰有。曰。愿闻其说。曰。待器资死即说。器资起增敬。曰。此事须是和尚始得。盖于四方公卿。合则千里应之。不合则数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极难亲附。虽老于丛林者。见之汗下。师直造前。意甚闲暇。终日语笑。师资相忘四十年间。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甚众。惟其善巧无方。普慈不间。人未见者。或慢谤。承颜接词。无不服膺。腊既高。益移庵。深入栈绝学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冬殁。阅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赐号宝觉。葬于南公塔之东。号双塔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九
释弘礼,字具德。
姓张氏,绍兴人。
初为锻工,好与黄冠游。
有紫阳洞苏道者,教以息养方,本天台《小止观》与《首楞严》合,因读是经而发正信,投普陀宝华庵仲雅祝发。
既受具,乃参三峰汉月藏禅师,因承记莂,授以临济正宗。
是宗在明初法运中微,汉月初从折竹洞悟,彻尽法渊,后乃得源流于金粟悟,而其始终加护者,则在网宗。
网宗者,全提五家宗旨,而于临济则从一句中分宝主玄要照用,堂奥森严,使学者不滞鉴觉,洞抉佛祖心髓。
弘礼闻之,亟往参叩。
时汉开法安隐,以本来面目示之,苦求未得,偶窥镜见影,被同侣一推,猛然有省。
由是精进,服勤左右,历三峰、邓尉者,十有七载。
彻悟宗旨,遂承衣拂。
三峰既殁,同参潭吉忍,著《五宗救》,弘礼赞助居多,书成而阐扬纲宗,三峰道法始晓然于天下。
虽当时辨难三峰者,持论不无异同,是书一出,淆讹立判矣。
潭又告寂,弘礼归隐云门,御史念台刘公请主广孝寺,陶鍊学人,名动诸方。
继迁安隐、显宁,复应江北请,说法泰兴之庆云,秦邮之地藏,维扬之天宁,嗣居佛日、灵隐、会稽、华严、径山。
先后十坐道场,开大法门,雷震海内。
在天宁日,湖海浩归,衲侣奔奏,所谓五千衲子下扬州者,纪其实也。
灵隐方兴巨工,事同开创,大殿火,重新之。
施者坌集,购大木于深山,人力罕致。
一夕雷雨,暴洪汛涨,浮涌毕达,缺一石础,感神示梦,因之募得。
故功成钜丽,甲于天下。
又以其馀葺浙之广孝、安隐、法相、灵峰诸寺。
而径山频以兴复请,乃以灵隐付其徒晦山,而自往径山。
将兴法席,为弟子巨渤封塔,再至天宁。
临行机语,皆似息机投老者。
既至七日,刻晷为筵,热香礼佛,五鼓易衣,端然坐逝。
时康熙丁未十月十九日也,寿六十八,僧腊四十七,塔于灵隐慧日轩。
吴梅村祭酒伟业为之铭。
著有《弘宗说》、《正讹说》二书。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六八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
番禺人。
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
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
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
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亟称之。
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
再依雷峰,一旦豁然。
住海幢十二年。
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
十四年回海幢。
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
著有《光宣台全集》。
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清(?~一一一七),字觉天,号灵源叟,俗姓陈,武宁县(今属江西)人。住隆兴府黄龙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宝觉心禅师法嗣。徽宗政和七年卒,赐号佛寿。《禅林僧宝传》卷三○、《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一
惟清(?
——一一一七),又名怀清,洪州武宁(今江西武宁)人,法号佛寿,又号灵源叟,俗姓陈。
祖心禅师得法。
初住舒州太平,后嗣祖心主黄龙。
能文善咏,黄庭坚等师事之。
后迁泐潭。
政和七年卒。
见《嘉泰普灯录》卷六,《禅林僧宝传》卷三○,《罗湖野录》卷一、四。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十
禅师名惟清。字觉天。号灵源叟。生南州武宁陈氏。方垂髫上学。日诵数千言。吾伊上口。有异比丘过书肆。见之。引手熟视之。大惊曰。菰蒲中有此儿耶。告其父母。听出家从之。师事戒律师。年十七为大僧。闻延恩院耆宿法安。见本色人。上谒愿留就学。安曰。汝苦海法船也。我寻常沟壑耳。岂能藏哉。黄龙宝觉心禅师。是汝之师。亟行毋后。时公至黄龙。泯泯与众作息。问答茫然。不知端倪。夜誓诸佛前曰。倘有省发。愿尽形寿。以法为檀。世世力弘大法。初阅玄沙语。倦而倚壁。起经行。步促遗履。俯取之乃大悟。以所悟告宝觉。宝觉曰。从缘入者永无退失。然新得法空者。多喜悦致散乱。令就侍者房熟寐。公风神洞冰雪。而趣识卓绝流辈。龙图徐禧德占。太史黄庭坚鲁直。皆师友之。其见宝觉。得记莂。乃公为之地。宝觉钟爱。至忘其为师。议论商略。如交友。诸方号清侍者。如赵州文远。南院守廓。张丞相商英。始奉使江西。高其为人。厚礼致。以居洪州观音。不赴。又十年淮南使者朱京世昌。请住舒州太平。乃赴。衲子争趋之。其盛不减圆通。在法云长芦时。宝觉春秋高。江西使者王桓。迁公居黄龙。不辞而往。未几宝觉殁。即移疾居昭默堂。颓然坐一室。天下想其标致。摩云昂霄。余时以法门昆弟。预闻其论。曰。今之学者。未脱生死。病在什么处。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为师者之罪也。如汉高帝。绐韩信而杀之。信虽曰死。其心果死乎。古之学者。言下脱生死。效在什么处。在偷心已死。然非学者自能尔。实为师者。钳锤妙密也。如梁武帝御大殿。见侯景不动声气。而景之心已枯竭。无馀矣。诸方所说。非不美丽。要之如赵昌𦘕花逼真。非真花也。其指法巧譬。类如此。闲居十五年。天下禅学者。知而亲依之可也。公卿大夫。何自而知。亦争亲近之乎。非雷非霆。而声名常在人耳。何修而臻此哉。平生至诚。恻怛于道而已。政和七年九月十八日。食罢掩房。遣呼以栖首座至。叙说决别。乃起浴更衣。以手指顶。侍者为净发讫。安坐而寂。前十日。自作无生常住真归告铭曰。贤劫第四尊。释迦文佛直下。第四十八世孙惟清。虽从本觉应缘出生。而了缘即空。初无自性。氏族亲里。莫得而详。但以正因一念。为所宗承。是厕释迦之远孙。其号灵源叟。据自了因。所了妙性。无名字中。示称谓耳。亦临济无位真人。傅大士之心王类矣。亦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唯證乃知。馀莫能测者欤。所以六祖问让和尚。什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證否。曰。修證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即此不污染。是诸佛之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兹盖独标清净法身。以遵教外别传之宗。而拣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然非无报化大功大用。谓若解通报化。而不顿见法身。则滞污染缘。乖护念旨。理必警省耳。夫少室道行。光腾后裔。则有云门偃。奋雄音绝唱于国中。临济玄。振大用大机。于天下。皆得正传。世咸宗奉。惟清望临济。九世祖也。今宗教衰丧。其未尽绝灭者。唯二家微派。斑斑有焉。然名多愧实。顾适当危寄。而朝露身缘。势迫晞坠。因力病释俗从真。叙如上事。以授二三子。吾委息后。当用依禀观究。即不违先圣法门。而自见深益。慎勿随末法所尚。乞空文于有位。求为铭志。张饰说。以浼吾。至嘱至嘱。因自所叙。曰无生常住真归诰。且系之以铭。铭曰。无涯湛海。瞥起一沤。亘乎百年。曷浮曷休。广莫清汉。歘生片云。有无起灭。隐显何分。了兹二者。即见实相。十世古今。始终现量。吾铭此旨。昭示汝曹。泥多佛大。水长船高。公遗言。藏骨石于海会。示生死不与众隔也。门弟子确诚克奉藏之。而增修其旧。不敢违其诫。公赐号佛寿。从枢密邓公。洵武请也。 赞曰。初灵源讣至。读其自作志铭。叹曰。何疾世(或云何疾法之弊)。自珍其道之深乎。收涕为之词曰。今年九月十有八。清净净身忽衰飒。生死鹘崙谁劈破。披露梦中根境法。无生塔成自作铭。人言无亏宁有成。一切法空尚曰座。此塔安得离色声。障云方增佛日晚。长蹉更失人天眼。但馀荷负大法心。乞与丛林照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