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光绪21年(1895),弃吏部主事官职,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变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其诗宗尚黄庭坚,风格清奇拗涩,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
陈三立(1858-1937) 字伯严,一字敬原,义宁州(今修水县)人。晚清维新名臣陈宝箴长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近代同光体重要代表人物。年少博学,不拘世俗,因深恶"八股文",应乡试不遵八股文体,初选遭弃,后被主考官陈宝琛发现,大加赞赏,从落第卷中抽出选拔为举人。光绪十二年赴京会试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官职。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邀至杭州,泰戈尔特地到净慈寺拜晤陈三立。1937年芦沟桥事变,曾言"我决不逃难。"平津继陷,日军欲招致三立,不应,侦探日伺其门,三立怒,呼佣持帚驱逐,自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1948年迁葬杭州牌坊山。为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自成"生奥衍"一派。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有《散原精舍诗》及《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别集》,又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子衡恪为著名画家,寅恪为著名史学家。散原精舍诗集·序
伯严诗余读至数过,尝有越世高谈、自开户牖之叹。己酉春始欲刊行,又以稿本授余曰:「子其为我择而存之。」余虽亦喜为诗,顾不能为伯严之诗,以为如伯严者,当于古人中求之。伯严乃以余为后世之相知,可以定其文者耶?大抵伯严之作,至辛丑以后,尤有不可一世之概。源虽出于鲁直,而莽苍排奡之意态,卓然大家,未可列之江西社里也。往有钜公与余谈诗,务以清切为主,于当世诗流,每有张茂先我所不解之喻。其说甚正。然余窃疑诗之为道,殆有未能以清切限之者。世事万变,纷扰于外,心绪百态,腾沸于内,宫商不调而不能已于声,吐属不巧而不能已于辞。若是者,吾固知其有乖于清也。思之来也无端,则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者,恶能使之尽合?兴之发也匪定,则倏忽无见、惝恍无闻者,恶能责以有说?若是者,吾固知其不期于切也。并世而有此作,吾安得谓之非真诗也哉?噫嘻!微伯严,孰足以语此?宣统元年五月,郑孝胥。散原诗集·序
处乱世而有重名,则其言论予夺,将为天下视听之所系。昔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无尺寸之柄,彼乱臣贼子何惧于孔子?亦惧其名而已。今之天下,是乱臣贼子而非孔子之天下也。为孔子之徒者,其将以廋词自晦,置天下之是非而不顾欤?抑将体《春秋》之微旨,以天下之是非自任欤?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盖《诗》之义婉而《春秋》之义严,此难于强通者也。散原使余删其诗,余谓散原:「既有重名于天下,七十老翁,何所畏惧?岂能以山川风月之辞与后生小子争轻重哉?」使天下议散原之诗非诗而类于《春秋》,乃余之所乐闻也。郑孝胥书,壬戌八月。庐山志历代诗存·陈三立识语
有清三百年来,诗坛作者踵起,类多趣于神理声调,不敢少越新城、秀水、瓯北、樊榭诸子之绳武。及至同光间,遵义郑子尹、独山莫子偲、长洲江韬叔辈出,始稍稍矫其趣。至先生而益皎明昌大,天下靡然向风,称为陈郑(孝胥)体。然世尚多以先生之诗瓣香其乡先辈山谷,为江西派中宗匠。及至先生之集出,方晓然如郑君序先生之诗,所谓越世高谈,自开户牖,不仅隶于江西社里也。先生之文,金石铭志,早已光烛四裔,其不拘拘于桐城,亦正如其诗之不可囿于双井也。承学之士,自能辨之。际兹世风板荡,俗学浇漓,幸硕果仅存,皤然一老,为群流仰止,不独为吾乡耆献之光,其高躅灵襟,亦镇自与名山同垂不朽也。壬申季冬,南丰吴宗慈附识。跋义宁师手写诗册·袁思亮
右义宁师为茶陵谭瓶斋丈难寓所为古今体诗二十馀首,岁在丁卯,自杭迁沪之明年也。师用诗古文辞主东南坛坫者几三十年,独未尝致力于书,而持缣楮求索者无不应。尝为人写小文,其人即据以入石,以拓本遗师,师持示思亮曰:「吾书乃寿贞珉,不亦可以诧今之知书家者耶?」然成巨帙如此者,亦不一二觏也。当是时,师卜居塘山路,与丈宅密迩,思亮数相从两家饮啖语笑,往往移日。自师去沪,斯乐不可复得。今师已前归道山,一时同游诸耆宿,无复存者,丈宅亦熸于兵,十馀年间,死丧离乱之迹遂已如此,可嘅也夫! 散原诗集录入:顾青翎附录·黄遵宪题识
唐宋以来,一切名士才人之集所作之语,此集扫除不少。然尚当自辟境界,自撑门户,以我之力量,洗人之尘腐。古今诗人,工部最善变格,昌黎最工造语,故知诗至今日,不变不创,不足与彼二子者并驾而齐驱。义理无穷,探索靡尽,公有此才识,再勉力为之,遵宪当率后世文人百拜敬谢也。四月望日,醉中宪又识。 凡知友往还见于诗题者,尝欲自定一例: 不称辈行。唐人最重氏族,以此自诩,人亦附和之。今则父子不相及,兄弟各异籍者有之矣。 不必称官。唐之诗人多有官职,(《高适传》所谓「诗人之达者,惟适一人」,语不可解。如张九龄、张说皆丞相,白居易、元稹皆尚书,韩愈亦侍郎,何云不达也?)文酒酬酢,多属宦游;今则诗人不必官,官人不知诗,两不相涉矣。鄙意不如称名,或用通称之字而注名于下,屡见不一见者名、字不必拘。宴集人多,不必明为何人。题图诗何能盎删?其人其事于图于诗有关系者存之,否则删之可也。质之伯严先生,以谓何如?不得已而称官,以古官易今制,固不当。然当曰侍郎、尚书,不当曰吏部、户部;当曰员外、主事、编修、检讨,不当曰翰林某部也。外官如总督、巡检,出身如进士、举人,均当直书。惟有一二难事:一为候补道、(吾意实官如兵备、督粮、巡盐,均可直书。)候补知府,(实官知府,亦可直称或系以地。)一为廪膳生员、附学生员。生员犹可,候补甚难。辞穷则变,或以此种借用观察。秀才,未为不可。易苏州府为姑苏,固滋淡笑矣,然观察、秀才既为今日通称,似亦无害。盖措辞不当之咎,举世当之,于我无与也。 伯严以为然否? 乙未四月望日,遵宪妄书。寓无竟室悼亡草·自记
悼亡而有辞,以宣典悲也。然则亦宣其悲而止尔,奚有于辞乎。昔者庄生之妻死,庄生鼓盆而歌,论者达之。夫庄生之歌,庄生之悲也。庄土之悲之结而不解,而宣之于辞也,何达之有焉?余之为悼亡辞,先后若干篇,集而存之,以遗夫戚友之稔余悲者。凡以宣其悲,且广之于无穷,而非区区传其辞而然也。光绪七年辛巳春二月,义宁陈三立伯严自记于河北分守道厅事。
人物简介
【生卒】:1865—1898 【介绍】: 清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少时随父继洵居北通州,常至京师。三十岁前后遍游南北。博览群书,今文经学、佛学、西洋自然科学,无不涉猎,于王夫之、魏源、龚自珍尤为激赏。且喜技击。甲午战后,倡新学,著《仁学》,主张冲决网罗,批判纲常名教。光绪二十三年,在湖南协助巡抚陈宝箴兴办新政,创办时务学堂、南学会、《时务报》、《湘学报》等。二十四年,被召入京,任军机章京,授四品卿衔,与林旭、杨锐、刘光第同参新政,号“军机四卿”。变法维新危急之际,夜访袁世凯,以求支持。变法失败,不肯走避,愿为因变法而流血之第一人,遂被捕昂然就义,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莽苍苍斋诗集》等。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九
谭嗣同,字复生,浏阳人。官江苏知府,加四品卿衔。有《莽苍苍斋诗》。词学图录
莽苍苍斋诗补遗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早岁不事科举,从军新疆,入巡抚刘锦裳幕。入资为候补知府。尚新学,在湖南与人创办时务学堂、南学会。荐授四品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政变作,与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一同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负奇气,与陈三立、吴保初、丁惠康号晚清"四公子"。文破骈散畛域,诗尝试新体,为诗界革命重要一员,所作浏利雄健,如铜丸走阪,骏马注坡。词仅传一首。有《寥天阁文》、《莽苍苍斋诗》。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犹不自惩,而为此无用之呻吟,抑何靡与?三十前之精力,敝于所谓考据辞章,垂垂尽矣。勉于世,无一当焉,愤而发箧,毕弃之。刘君淞芙独哀其不自聊,劝令少留,且捃拾残章为补遗,姑从之云尔。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也。
人物简介
曾习经,字刚甫,号蛰庵,揭阳人。光绪庚寅进士。历官度支部右丞。有《蛰庵诗存》。词学图录
曾习经(1867-1926) 字刚甫,号蛰庵。广东揭阳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授户部主事,擢员外郎。入民国不仕。早师从梁鼎芬。诗与梁鼎芬、罗惇曧、黄节并称"岭南四家"。词宗五代北宋。有《蛰庵诗》、《蛰庵词》。蛰庵诗存·梁启超序
刚父之诗凡三变,早年近体宗玉溪,古体宗大谢,峻洁遒丽,芳馨悱恻,时作幽咽凄断之声,使读者醰醰如醉。中年以降,取径宛陵、摩垒后山,斫雕为朴,能皱能折,能瘦能涩。然而腴思中含,劲气潜注,异乎而非貌袭江西,以拧态向人者矣。及其晚岁,直凑渊微,妙契自然,神与境会,所得昂王入陶、柳圣处。生平于诗不苟作,作必极备锤炼,炼辞之功什二三,炼意之功什八九,洗伐糟粕,至于无复可洗伐,而犹若未餍,所存者则光晶炯炯,惊心动魄,一字而千金也。故为诗数十年,而手自写定者仅此。孟子曰:“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善读刚父诗者,盖可以想像其为人,抑得其为人,然后其所以为是者,乃益可见也。 刚父与物无竞,而律己最严。自出处大节,乃至一话一言之细,靡不以先民为之法程,从不肯藉口于俗人所即安者,降格焉以自恕。其于事,有所不为也。于其所当为者,及所可为者,则为不厌,且常精力弥满以赴之,以求其事之止于至善,不屑不洁,其天性也。顾未尝立厓岸焉,以翘异于众,而世俗之秽累,自不足以人之。其择友至严峻,非心所期许者,弗与亲者也。其所亲者,则挚爱久敬,如其处父母昆弟之间者,然壹以真性情相见。当其盛年,鞅掌度支,起曹郎,迄卿贰,历二纪馀,综理密微,一部之事皆办取,盖在清之季,谙悉食货掌故,能究极其利病症结者,舍刚父无第二人。及清鼎潜移,则于逊位诏书未下之前一日,毅然致其仕而去。盖稍一濡滞,忽已出于致无可致之地。烛先机以自洁,如彼其明决也。 鼎革之际,神奸张彀以弄一世才智之士。彼固夙知刚父,则百计思所以縻之。刚父不恶而严,巽词自免,而凛然示之以不可辱。 自刚父之在官也,俸入外既一介不取,常以所俭蓄者周恤姻族,急朋友之难,故去官则无复馀财以自活。刚父泊然安之,斥卖其所藏图籍、画书、陶瓦之属以易米,往往不得宿饱,而斗室高歌,不怨不尤,不歆不畔者十五年。呜呼!刚父之所蕴藉以发而为是者,其本原略如此。昔太史公之序屈子也,曰:“其志洁,故其称物色芳,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喻此志者,可以读刚父之诗矣。 刚父长余六岁,其举乡试于余为同年。余计偕京师,日与刚父游。时或就其所居之潮州馆共住,每瀹茗谈艺达夜分为常。春秋佳日,辄策蹇并辔出郊外,揽翠微、潭拓之胜,谓此乐非褦襶子所能晓叶。甲午丧师后,各忧伤憔悴。一夕,对月坐碧云寺门之石桥,语国事,相抱恸哭。既而余南归,刚父送以诗曰:“前路残春亦可惜,柳条藤蔓有莺啼”:又曰:“他年独自亲调马,愁见山花故故红。”念乱伤怀,恻然若不能为怀也。 余亡命十馀年而归,归后屡值世难,不数数相见,刚父虽谢客,顾以余伟未汨于世俗也,视之日益亲。 去岁六月,刚父六十生日,余造焉。甫就坐,则出一卷相属,曰:“手所写诗,子为我定之。”余新病初起,疗于海滨,将以归后卒读,而有所论列。归则刚父病已深,不复能相笑矣,余与叶玉虎暨二三故旧襄治其丧。玉虎:“此一卷者,刚父精神寓焉。且手泽也,宣景印以传后,子宜为序。”乃序如右。 刚父讳习经,亦号蛰庵居士,潮之揭阳人。光绪己丑巨人,庚寅进士。起家户部主事,历官至度支部左丞。卒时年六十。其卒后一年,岁在丁卯三月之望,新会梁启超序。蛰庵诗存·叶恭绰序
余校刊亡友曾刚甫遗诗竟,为之叙曰: 余读刚甫诗,盖不胜友朋死生聚散之感也。始余光绪壬寅岁来京师入大学时,年方二十,颇不为当世贤豪所弃,引为忘年交,其时即识刚甫。厥后屡有江海及国外之行,第居京师时为多。今忽忽廿馀年,余鬓且斑,中经世局人事之变迁,荣棘盈胸,求如昔者朋侪聚首,琴尊跌宕之乐,盖渺如天上,而刚甫且以贫病死矣。顾念昔时游侣,如梁节庵、陈简持两丈,李亦元,丁雅叔,黄孝觉,罗瘿公先后逝;赵尧生归蜀,久不通问;杨昀谷则穷居京师,知交落落如辰星,一睽殆不可复合。而余流转人海,志业一无所就,求附于数公之末,以文学名世,殆亦无能为役。其怀抱之何若,盖可知也。亦元《雁影斋诗》久已付刊;节庵诗为余越园集刊,尚非其全;瘿公诗近经其弟敷庵编定,不日刊刻,简持遗著,则殆已散佚;叔雅所作,余闻在刚甫许,乃求之刚甫家,不可得;孝觉诗则益不可闻。文人医生心血所聚,区区数简册,求其不即湮没,盖尚如是之难也。余往者病居瘿公所寓顺德会馆,孑身无仆从,卧榻上不能起,室中寂若僧寮。刚甫每日斜下值,则来馆中,冠四品冠,衣袍褂,蹀躞厨下,余烹药,情景宛在心目。而宣统庚戌,余以病南下,刚甫辄为诗送别,今集中“昆玉秋霜绝世姿”一首是也,日月易得,遂成隔世。思旧之怀,其何可任?刚甫于朋友风义至笃,叔雅、节庵、瘿公之逝,伤今悼往,一著之四篇。其为诗,回曲隐珍,芬芳雅逸。盖自《诗》《骚》、曹、陆、陶、谢、李、杜、王、韦、韩、孟、温、李,以迄宋、明、欧、梅、苏、黄、杨、姜、何李、钟、谭之徒,既夫释家偈句,儒宗语录,悉归融洗,而一出以温厚清远,盖庶几古人之所谓风人之言。倘论近三百年诗者,吾知必将有所举似也。刚甫手订自写为二册,绵惙中以援余,属为刊印。今得蒇事,庶不负死友之托。而简持、叔雅诸君名具在集中。溯念昔游,风流如昨,而前尘梦影,渺不可追。循诵兹编,益不禁思之连而无极也。丁卯三月,番禺叶恭绰。(《蛰庵诗存》电子版录入:姜盦 校对:陈梦渠)
人物简介
【生卒】:1869—1913 【介绍】: 清安徽庐江人,字彦复,号君遂。吴长庆子。荫生。官刑部主事,与刚毅争一案,愤而自脱公服出署。弃官后居上海,曾电请西太后归政光绪帝。后以唐才常事牵连,避往日本年余而归。工诗文,与陈衍等相酬和。有《未焚草》、《北山楼诗文集》。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九
吴保初,字彦复,一字君遂,庐江人。荫生,官刑部主事。有《北山楼集》。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吴保初(1869—1913),字彦复,号君达,晚号瘿公,安徽庐江人。淮军将领吴长庆之子,与谭嗣同、陈三立、丁惠康并称“清末四公子”。光绪二十一年(1895)授刑部山东主事,旋派充贵州司主事,秋审处帮办。甲午中日战争后,保初上《陈时事疏》,刑部尚书刚毅抑不上达,乃愤然引疾南归。宣统三年(1911)在上海卧病,民国三年(1913)卒。遗著有《未焚草》、《北山楼集》、《北山楼续集》,安徽古籍整理委员会编辑为《北山楼集》,黄山书社印行。
人物简介
杨增荦,字昀谷,号松阳山人,江西省南昌府新建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光绪戊戌科殿试,登进士二甲81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杨昀谷先生遗诗·序
癸酉夏,余逃暑匡庐,杨子昀谷病中遗书讯归期,且曰:「吾今忍死待子矣。」及余归,君病已革。余既经纪其丧,复取君遗诗,属陈子诵洛编次为八卷。君自少即以诗名,冥心孤往,涩外腴中。晚岁浸淫内典,玄旨奥义,一于诗出之,所诣尤精邃。海内耆宿如螺江太傅,客沽上时,每有所作,恒就君商搉。顾性狷介,与人寡合,人亦罕知君,然独昵就余,相与为忘形交。余夙不工诗,而君谬引为同志,过从酬唱之乐,自今思之,宁可得耶?余既重负君夙昔相知之雅,复感诵洛爬梳之勤,爰书数语于简端。至君生平志事交游,具见所为诗中,今不赘述云。乙亥夏,合肥王揖唐。杨昀谷先生遗诗·序
昀谷居士之没也,其友王子逸塘、陈子诵洛经纪其丧而归之,复谋刊其遗诗,属予点校。既卒业,乃泚笔而序之曰:鸣呼!孰谓昀谷而果穷耶?孰谓昀谷而竟死耶?怀和采真,味道之腴,驾风鞭霆,翔于太虚。谓君穷者,境也,其心则无入而不自得也。谓君死者,形也,其精气则无乎不之也。君尝登进士第,陟郎曹,改官于蜀,非无意于用世者也。晚经桑海,脱屣妻孥,居旧京会馆者二十年。穷巷湫尘,破书塞屋,瓶粟屡罄,巾褐萧然。迹其心事,殆无异于王尼之露车,袁闳之土室,隐薇蕨之操而遁于佛,郁兰椒之气而托于诗。其志洁,其行廉,古之独行君子,而今世之畸人也。君于学无所不窥,晚而专修净业。既没,视其箧,得手写之书百六十册,茧纸黝淡,朱墨烂然,博考四部,旁通九流,所纂录无虑百馀万言。惜部居淆乱,未克悉为分类。其诗虽间有完本,然亦多所窜改,且无年时可按。诵洛经岁排比,为编定古今体诗五卷、《读论语诗》一卷、《怀人诗》一卷、《妙峰唱和诗》一卷,商之逸塘,先付剞劂。君诗初学玉溪,少年所作,以隐轸缛丽为工,中岁出入唐、宋诸家,终乃服膺山谷。顾其诗格,不专主西江一派,古淡之趣,隽妙之思,往往入王、孟、韦、柳之室。洎乎薰染妙香,精研梵夹,灵想玄悟,都自华严法界中来。尝语余曰:「诗以自然为妙,以独得为奇,思与道合,神与天游,不知汉、魏,何论唐、宋?」盖君平日论诗,雅不取宗派之说,所以能超心鍊冶,直凑单微也。又语余曰:「吾处朝市,无异山林,何必物外桃源方能避世哉?」窥其意,似以逋翁妻梅子鹤犹未免俗情,而子陵垂钓桐江,尚多一羊裘为累也。故其生平与世聱牙,落落寡合。官刑曹日,与赵尧生、胡漱唐齐名。鼎革后,居京师,所与游者,若陈韬庵、樊樊山两先生,王病山、陈石遗、郑叔进、夏午诒、罗掞东、潘若海、叶遐庵、赵幼梅、李释戡、曹纕蘅,皆当世名流也。晚而与逸塘、诵洛为金石交,卒付以后事,殆佛家所谓缘法者非欤?余始识君在午诒斋中,解带写诚,遂同夙契。顷岁同寓津门,过从益数,孤馆萧寂,足音跫然。皛饭一饱,清言移晷。茵席犹煖,履綦已遥。识君何迟,别君何遽,序君之诗,不禁泫然也。乙亥春仲,无锡杨寿楠。杨昀谷先生遗诗·序
予初不识昀谷先生。壬申秋,王逸塘先生相谓,宁有诗哲在迩,而君竟失交臂者?因亟求为介见,晤言欢甚。比后予移寓,适与隔巷,过从益密,而知先生之身世亦渐详,尤服膺先生之风概,不徒于文字为忘年交也。癸酉冬,先生病且亟,予日数诣之,躬其医药,知将不起,促逸塘先生北返,为之经纪后事。复以先生弃家遁迹,卒以客死,虑其文字之久而或湮,谋为剞劂。顾先生晚修净业,虚空粉碎,自视已若尘埃,遑恤楮墨?殁后,检其遗书,得写本凡百六十册,中以涉禅宗、类语录及爱好古籍、随读随钞者为多,皆部居淆杂,艰于排比,则取其较可辨析之古今体诗十馀册,先编次为八卷,都七百六十二首,又经其嗣君觉非追忆及别为觅寄者,补录三十六首。觉非之言曰:「先子于清季,与李亦元、曾刚甫、赵尧生、罗瘿公、陈散原、樊樊山、秦宥横、左笏卿、吴瘿公、易实甫、夏吷庵、吴康伯、胡漱唐、丁叔雅、向仙峤、蔡燕生、桂伯华、叶遐庵、黄孝觉、温毅夫、潘若海、王病山、章曼仙诸丈唱和颇富,今所载才一二,其原稿必失于岭南无疑。」考先生于清宣统二年以法曹官粤,兹集中卷五第十九页次和赵幼梅见赠之《重和二首》,有「旧写好诗坐卧俱,友人嗟赏疑梵书。自失此编百回索,甚于赤水求玄珠。閒中追诵遗八九,得君俊语欢何如」之句。予尝叩先生,审即在岭南时事,与觉非之言正符。又《石遗室诗话》屡论列先生诗,称其「一官都下,块然独处,如戒行僧,终岁苦吟,有作必以示予与尧生、瘿公。乱后箧衍零落,仅馀数首」云云,亦一證也。先生日记残页,谓曩著有《倓堪杂录》、《昀谷丛稿》等书,今悉未睹,惟存散文数十篇,及《寅寮睡谱》上下两卷,容俟续刊,以公海内。残页并自叙爵里:名增荦,更名僧若,派名封炎,字昀谷,一字延真,号滋阳山人。清咸丰十年庚申九月二十五日生,江西新建籍。光绪四年戊寅县学附生。十七年辛卯补廪膳生。二十三年丁酉本省乡试,中式第八名举人。二十四年戊戌会试,中式第一百三十八名进士。官刑部主事。三十一年乙已,保送热河理刑司员。三十三年丁未,调回本部,开办京师地方审判厅。三十四年戊申,补授推事。宣统元年己酉,法部保送知府,分发四川补用。二年庚戌,两广总督奏调广东,署法科参事。共和纪元五年,任国史馆协修。六年,官司法部秘书。十三年,官交通部参事。并备录之,以志其生平云。乙亥初秋,绍兴陈中岳。(录入:鸿雪)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