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朱祖谋

相关人物:共 39 位
共 39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龙榆生(1902-1966) 名沐勋,以字行,号龙七、箨翁、忍寒居士,斋号无著庵、小五柳堂。
江西万载人。
朱彊村弟子。
曾在上海暨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任教。
精研词学,曾主编《词学季刊》、《同声月刊》。
有《唐宋词格律》、《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词曲概论》、《中国韵文史》、《风雨龙吟室词》、《忍寒词》等。
忍寒词
1902.4.26-1966.11.8,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公。
别号忍寒居士、风雨龙吟室主,江西万载人。
病逝于上海。
前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校任教授,1952年至1956年在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任主任。
早年曾师从近代著名学者陈衍,又为朱祖谋私淑弟子,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
1933年在上海创办《词学季刊》,任主编。
1940年在南京创办词学刊物《同声月刊》。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龙榆生的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
其专著有《东坡乐府笺》、《唐宋名家词论》、《唐宋名家词选》,开明书店出版。
后将其合编为《词学论丛》(第一集)。
另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词曲概论》、《唐宋词格律》等。
辑录前人论词资料,则有《大鹤山人词话》、《近代名贤论词遗札》、《词论零珠》等。
其自作词,有《风雨龙吟室词》、《忍寒庐词》,词风颇近苏、辛。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陈方恪(1891-1966) 字彦通,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子。震旦学院毕业,曾任南京南方大学文学院院长。有《殢香馆词》、《浩翠楼词》、《鸾陂词》。
彦通词录
1891-1966。字彦通,斋号屯云阁、浩翠楼、鸾陂草堂。江西义宁州(今九江修水县)人,出生于祖父陈宝箴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内。近代诗坛领袖陈三立第四子,家族排行第七,故人称“陈家老七”、“彦老七”。有《陈方恪诗词集》。
适屦集·和观堂词·序
刖足适屦,言非顺也。
然庄生有谓,忘足,屦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
则有几乎道矣。
予于壬申(1932)九月末,居匡庐,自秋涉冬,屦衍归轪,时迫岁暮,云雪荒荒,空山寂寥。
伏处小楼,轧沕昏旦,每至深夜,狂飙撼屋,石落有声,一灯荧然。
饥鼠出壁,彷徨偃啸,无复自聊。
枕函适有彊村老人辑刻《观堂词》一卷,为海宁王静安所著。
喜其清丽有则,且词仅二十三阕,率多小令平调。
因尽取而和之,不若长调有锵声揣韵之烦也。
每夕少则二三阕,多至五六阕,始则比辞按律,句句而为之,继则令家人挹卷于前,随诵而成之。
仅数宵,而全什毕矣。
举凡夜之所思,昼之所接,尘之所经,有情无情,有意无意,如呓如呆,如讔如谲,有因有感,无感无因,一寓于此。
不独他人读之,不知所谓,即自读之,亦不知所谓何也。
亦唯曰:藉以自遣而已。
或曰:为遣之具多矣,博簺奕棋,胥足以为欢,何必自苦若是。
不知余夙好遐思,且苦宾对,博奕非一人之事也,苟为遣则同,亦讵定彼之为乐,斯之为苦乎。
初则就其韵以域其思,久之滂洋自恣,不知其果有韵无韵也。
古之人所谓既得而忘筌蹄者非耶。
是吾有刖之忘,而得屦之适矣。
更何有执著于其间哉。
于是家人请录一通藏于家。
夫所遣者既逝矣,则遣之者亦可以不存,姑委之箧衍,俟他日读之,可以验当日情日,聊志岁月而已。
并取王君原作附于后,戏题曰适屦集。
至谓可以言词而示世,则吾岂敢。
岁在昭阳作噩夏正之夕。
鸾陂居士识于庐山羖岭之松门别墅。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黄孝纾(1900-1964) 字頵士、公渚,号匑庵。
福建闽侯人。
黄曾源子。
工诗词古文,精版本目录学,工画山水。
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1926年晤况周颐,精研词章,与陈三立、朱祖谋、潘飞声、夏敬观、吴昌硕、诸宗元及黄宾虹、瞿兑、溥儒、寿石工等诗酒唱酬。
与陈三立、冯煦、朱孝臧、夏剑丞等结“沤社”。
有《匑厂文稿》、《黄山谷诗选注》、《碧虑簃琴趣》。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刘永济(1887-1966) 字弘度、宏度,号诵帚,晚年号知秋翁,室名易简斋,晚年更名微睇室、诵帚庵。湖南新宁人。著名古典文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语文系。历任沈阳东北大学教授,武昌武汉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及武汉大学语文系教授、湖南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理事。对屈赋和《文心雕龙》研究颇深。有《屈赋通笺》、《文心雕龙校释》、《唐人绝句精华》、《唐乐府史纲要》、《文学论》、《十四朝文学要略》、《词论》、《微睇室说词》、《诵帚庵词》等。
刘永济词集·席序
近儒朱鼎甫尝谓:小学、骈文,在清代为复古,其说诚然,而未尽。窃以为近世小学,能创通字例之条,直窥古始,乃返于魏晋以前;若骈文,乃所谓通变者耳。推之于词,亦犹是矣。词之为技,大衰于明,而振起于清初,极盛于近数十年间。四五钜子,接踵相望,蔚为大国,不独擅其能事,而于唐、五代、宋人词集,校勘考订之精,评骘流别之当,其学殆非骈家所能逮。盖守而能变,变而后大者。予友刘君诵帚适遘斯会,少时受词法于朱、况两先生,由是以名其家,而涉词以教于上庠者垂三十年。论词则一主况先生,两条理之加密,校古词集尤勤,又尝创定律谱,其学深而功至,故发于章阕,能撷古人之菁英,顾规庑一家,意非所屑,不追时好。为梦窗词,而往往似白石,意其胸襟性情或近之欤?而君固弗自限也。学古不以古人自限,吾又安敢以词人目吾诵帚哉?君治文学专于楚词,笺屈原赋累数十万言,终定为屈赋学五种;复校释君家彦和文心之书,善析名理。其为学自先秦以迄宋元,而必以魏晋南北朝为之枢纽。往岁著文学史至隋而止,有斐然之观,可谓修词立其诚者也。平居遇事,侃侃直抒胸臆,持论不为媕婀。风神简贵,而亦平易近人。治事有程,起居有节,当其耆年,无异少壮,貌臒而神王,发无一茎白者。葆啬而身益健,闳览而识日高。其述造足以信今而传后,械朴寿考作人之什,于君征之矣。予辱君知厚,重以通家之谊,自顾所学不逮远甚,且病懒无所就。然君动辄咨诹以为可语于古,不以浅见寡闻薄之也。又自顾知交中多吴越士,往往擅词名而生平不谙倚声,未尝习为词,每读其人与君之作,叹服而已,不能酬和也。君既定词为四集,因劝其写印,使流传天壤间,君终诺之。有自序说流派与己学词渊源甚具,其意悱恻,其词隐约,若呼古人而欲出之者,其甘苦则君之所独知不欲论。论君学行,可以为后生法式者。及其老而传学,人争趋之,亦庄生所谓耆艾人而有经纬本末者,此君之所以取重于世也欤。今兹秩登七十,值其生辰,请诵君燕乐之篇,致语成序,即用为君寿,傥亦相视而莞尔乎。 一九五七年岁次丁酉席启駉序
刘永济词集·自序
人生有情不能无感,感而不能无言。
其言之欢戚,情之哀乐寄焉。
其情之哀乐,世之治乱系焉。
此诗歌之所由作也。
词体晚出,所以寄情尤愈于诗歌,盖其曲调之低昂,节拍之舒促,恒足以表其情之畅郁,尽唱叹之致。
窃尝合古词人之作观之,其发唱之情虽至夥,要不出乎哀乐,而世之治乱,即因以见。
其有专为一己之通塞,或且但为游目骋怀而作,固不可一绳以此义。
然词人抒情,其为术至广,技亦至巧:或大声疾呼,或呻吟宛转;或径情质言,或旁见侧出;或掩抑零乱,迷离惝恍;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或且流为跌宕怪神,不可为训。
然而,苟其情果真且深,其词果出肺腑之奥,又果具有民胞物与之怀,而又若万不得已必吐而后快之势,则虽一己通塞之言,游目骋怀之作,未尝不可以窥见其世之隆污,是在读者之善逆其志而已。
试略数之,则有身居台辅,出其绪馀,为酒边灯外,宴乐宾朋之资,因而感叹岁时,沉吟衰盛,而雅志不遂之苦,世运升降之故,往往流露其中。
亦有生于华庑而志思恬逸,天授奇怀,悲多乐寡,花朝月夕,自然生感,其词危苦阨塞,如怨如慕,如不得已。
亦有遭际昏朝,远斥殊城,情烟邑而难申,魂屏营而靡止,则感喟节物,留念盈虚,不能自已于言。
亦有嘉遁之士,放迹岩岫,一觞一咏,自适其适。
或则纵情曲蘖,寄兴丝竹,当其酣适,视生死若朝暮;或则嫚戏污贱以溷于俚俗,务为诙诡,恣肆不庄,聊为快意;或则托志思妇,以写其怀才不遇之意,因而粉香脂莹,云发月眉,以形其美;曳罗绮,被珠玉,琼闼绣帏,金炉沉水,以称其情。
丽其言乃亦柔媚宛曼,动魂荡魄。
亦有世值屯邅,身丁离乱,易姓移代,矢志靡他,坚贞不屈而彷徨山泽,触物兴悲。
或则闵念衰危,志存拯救,则已无及,乃俯仰兴怀,呼天斫地,其音惨烈而情悲壮。
亦有羁栖流离,星程月驾,维舟荒溆,税马凉驿,听鸟生悲,看花陨涕,其声凄悱,使诵之者黯然而不欢。
此其人之情虽万变,其词虽千殊,要不难由之推见其所遇之世,而此体之封城亦缘是而始大,故能截然与诗赋画境,蔚成大国。
予少时得古今词集于姑丈松琴龙先生家。
久之,亦稍习为之,而不自知其不合也。
既壮,游于沪滨,适清社己屋,骚人行吟,若蕙风况先生、彊村朱先生,皆词坛巨手,均寓斯土,偶以所作浣溪沙(“几日东风上柳枝,冶游人尽著春衣,鞭丝争指市桥西。
寂寞楼台人语外,阑珊灯火夜凉时,舞馀歌罢一沉思。
”)请益蕙风先生。
先生喜曰:“能道沉思一语,可以作词矣。
词正当如此作也。
”心知此用长者诱掖后生之雅意,然亦私自喜。
彊村先生主海上沤社,社题有绿樱花、红杜鹃分咏。
予非社中人,蕙风命试作,彊村见之曰:“此能用方家笔者。
”予谨受命,然于此语不甚解也。
及历世既久,更事既多,人间忧患,纷纭交午,有不得不受,受之而郁结于中,有不得不吐者,辄于词发之。
复值日寇入侵,而窃禄者阘茸淫昏,绝无准备,国势危于累卵,中情激荡,所为渐多,斯事之艰苦,亦知之渐深,然衡以古词人之所为,每以自愧。
而所遇之世有非古词人所得想像者,其艰屯则且倍蓗之,故其所以为言,有非可范以往矩者,既已不得起朱、况两先生而质正之,终恐弃之乱烟衰草中耳。
爰以暇日,删存一二,断自辛未,迄于今兹。
既竟,因述予学词所由,及甘苦所得于此,且以志两先生诱掖之雅意焉。
一九四九年岁次己丑,刘永济自序于武昌武汉大学寓楼
刘永济词集·录稿后记
予曾于己丑年,都录辛未以后所为词,分为三集,曰语寒,曰惊燕,曰知秋,共二百有馀阕,并为自序一首,以述予作词缘起。后更检阅,觉其中讥讽时事、忧生悯乱之作,不出文人旧习,一凭主观所觉,于卅年来客观存在中,巨大历史变革绝无反映。其发抒心情、流连光景之词,亦不出布尔乔亚意识形态,殊无存稿之价值,偶读高尔基回忆录,自称曾思将其中“从革命中估计知识份子作用”之谬见删去,继思留此以告世人,有何不可;且举列宁“人当自错误中学习”一语以自解,谓留之使世之以主观论事者知其非。然则予亦可以高尔基此语自解,存之使世人知我之过。己丑以后,精力日衰,吟事渐废,数年之中所作才廿馀阕,因附前三集后,曰翠尾集。盖亦有孔翠自怜之意焉。时一九五七年丁酉也。老友露丝席君谓予是岁七十初度,怂恿写印分赠知交以为纪念,并惠赠大序一首,剑农李君闻而和之。乃姑取前后所录各词重加厘定,而记其存稿之故如此。丁酉以后,所作愈少,今复择其可备省览者,合之前所录共二百阕。自念毕生所作本无可观,于无可观之千百中,取此区区聊以存数十年之踪迹,供把玩耳。何可公之世人哉?然则高尔基之说于予实比拟非伦,又何可借之以自解?一九五九年十月录稿后记。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胡士莹(1901-1979) 字宛春,室名霜红簃。浙江平湖人。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受业于刘毓盘、王瀣、吴梅诸词曲名宿。曾任浙江师院、杭州大学教授。有《话本小说概论》、《弹词宝卷书目》、《宛春杂著》、《霜红簃词》等。
人物简介
胡士莹(1901—1979) 字宛春,室名霜红簃。平湖人。父胡廷枋,字少槎,秀才,热心于地方教育事业。胡士莹幼承家学,十分用功。4岁时因患麻疹,致两耳重听;从此便养成沉静的性格。6岁时,由父教识字,10岁进小学前,已能熟读《古文观止》,并能背诵《四书》如流。……32年,应聘为光华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迁居杭州,任之江大学文学院教授。解放后,先后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1961年应聘兼任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后属杭大)研究员,担任研究生导师。其间曾参与《辞海》编纂工作。晚年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史教学和小说、戏曲、通俗文学的整理研究。……于1979年3月8日去世。他还著有《弹词宝卷书目》、《变文考略》、《词话考释》、《弹词简论》、《漫说鼓词》等。参见本志《著作目录》篇。
霜红词·序
胡子宛春,予故交也。
往在江南肄业时,同辈相昵者五六人,以游以嬉,过从无虚夕。
暇辄各出诗词古文相劘切,皆年少气锐,寻瑕抵巇,务相胜以为乐。
独宛春沉默寡言笑,漠焉不见其喜愠,众心仪之。
其后各散去。
昨以书来,并示所著霜红词。
予于词未甚究心,然读宛春词如见宛春,脆而不腻,涩而愈腴。
虽未知于古人奚若,盖亦浸淫于片玉、梦窗两家为最深。
浙中自竹垞、樊榭、忆云,以逮近世彊村,皆卓然自树风格,无让宋贤。
以宛春之词之工,穷日夜为之,其终能侪于作者无疑。
惟自东南有烽火之警,音问恒不时至。
予去秋来江南,俯仰昔日弦诵之所,五六人者皆不在,今手是集,益令予思宛春于湖山烟雨间而不能置也。
戊辰孟冬南通万焕镳
霜红词续编·序
自半塘王先生创填词以重拙大之旨,彊村朱先生暨吾师蕙风况先生扬风扇烈,益进而求守律之精密。
承学之士,莫能轶其范围,于是乎有“桂派词”之目。
声音之道,浸以昌矣。
三先生皆性情中人,荐经离乱,出于万不得已,而托之于声音文藻,以抒其悒郁之情。
其所触发者弥深,则其感人也亦弥切。
学之不至,乃邻为专辄,为肤廓,为僻涩,而入于破碎;为虚骄,而失其诚伪,如籧篨戚施之不克自振拔也。
何则,境界之不同,性情之互异,感有深浅,义有短长,强纳而同之,自外以铄之,不自安其分,无当也。
昔锡鬯皋文立浙西常州两宗,所以切时弊者至矣。
末流之失,则有饾饤敷衍之讥,窃为三先生忧也。
夫法当守而不可拘泥也,途可循而碧别启奥窔也。
自放于准则之外,及遂其继述之善,并世诸贤,类得斯旨。
矧乎近卅年来,天地闭塞,过于三先生所历者,且十百之。
逝声音之道不绝,其亦有以发皇而张大之者乎。
胡君宛春尝裒其三十岁以前之作,为霜红词,盖确乎能自树立者矣。
日月易得,君今已逾四十,且奔走劳悴为衣食计,无复少年意气之盛,而不废述造。
然则以今之呻吟呼謈之声,将易曩者婉和韶令之韵,可断言也。
彼昔之所成就,天也,今则进矣,亦天也。
受性于天,莫知其然而然也,君亦审之熟矣。
以昔之去而不可复,则知后者之必有异乎是也。
君今复编续所填词,甚相得也,乃督为弁言,则自疚曾奉手于贤豪长者之门,乃濩落无所成,复肆其瞽说以自炫鬻,君得毋讶其妄且诞邪。
乙酉十二月潮阳陈运彰

人物简介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吴梅(1884—1939),字瞿安,一字灵鹤,号霜厓,别署吴某(梅的古体字)、腥庵、臒盏、厓叟、逋飞、呆道人,室名奢摩他室、百嘉室,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曾任北京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教授。
著有《霜厓曲录》、《霜厓四剧》、《词学通论》、《南北词简谱》、《词学讲义》、《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曲学通论》、《元曲研究》、《辽金元文学史》等。
师承唱曲名家俞粟庐、诗人陈三立、词家朱祖谋
在曲学领域,既从事理论研究,也进行创作。
创作有杂剧、传奇11种,不仅擅长制曲、谱曲,而且集高超的演奏与字正腔圆的演唱于一身,被誉为“曲学泰斗”。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曰“曲学之兴,(王)国维治之三年,未若吴梅之劬以毕生。
国维限于元曲,未若吴梅之集其大成。
国维详其历史,未若吴梅之发其条例。
国维赏其文采,未若吴梅之析其声律。
而论曲学者,并世要推吴梅为大师。”
词学图录
吴梅(1884-1939) 字瞿安,一作癯庵,一字灵鳷,号霜厓,一作霜崖。长洲(今苏州)人。清诸生。清末任东吴大学、存古学堂教习。入民国,历任南京第四师范、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光华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教授。避抗战至云南大姚病卒。精戏曲学,与王国维并称两大家。且制谱、填词、按拍能一身任之。南社社员。有《霜厓诗录》、《霜压词录》、《霜厓文录》及传奇《风洞山》、杂剧《湘真阁》等。
霜厓词录·序
岁己卯春,吴县吴君瞿安殁于云南之大姚县。殁前数月,寄湘潭柚园,写定其所作为《霜厓词录》,以书抵予,乞为序。值人事牵役,卒未报。又闻君丧,始为之,而君不及见也。方兵事起,君扶衰病走避鄂湘间,复转徙历桂林、昆明而至大姚,遂不起。读君书及君自序,惴惴焉若亟为身后之托者,初不料其果死异域也。执笔怆念。吁!可伤已!君记诵博洽,文辞尔雅,以金元乐曲之学,教授于南北大学者历二十年。海内推明音律,惟首举君,而亦以是掩君他长。世辄谓元曲兴而宋词亡,工于曲者于词为病,观君所为顾不尔。君审律至精,尝论:「曲韵以入配三声之音为正,准之宋贤诸词,凡以入作平或上去者,无不符合。近人词守四声者,知入可代他声而已,未悟韵部之分配不可乱也。」又曰:「阳上作去,实利歌喉。」此皆前人所未言,君自乐曲中获之,而尤有裨于词者也。宋词人谙音律者,每一篇出,莫不谐歌者之口。君词亦犹是矣,不待精彩之美耳。颉颃前贤,其斗南继翁之比欤。柳耆卿乐章喜用俗语,开南北曲先例。君既工曲,而词必雅驯,不屑屑效彼,非才力有馀,孰尽能事若此耶?吾乡蒋心馀以《九种曲》著,其词实超于并时诸贤,具有定论。然则君虽以曲名,终不相掩可知已。君他著述有文二卷,诗四卷,《曲录》二卷,《南北词简谱》十卷,《霜厓三剧》一卷。其行谊别具于君门人卢前所撰事略焉。新建夏敬观。 据贵阳文通书局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七月初版本
霜厓词录·自序
霜厓手定旧词,凡三易寒暑,缮录既竟,遂书其端曰:梅出词鄙倍,忝窃时誉,总三十年,得如干首。身丁乱离,未遑润色,诣力所在,可得而言。长调涩体,如耆卿、清真、白石、梦窗诸家创调,概依四声。至习见各牌,若〔摸鱼子〕、〔水龙吟〕、〔水调歌头〕、〔六州歌头〕、〔玉蝴蝶〕、〔甘州〕、〔台城路〕等,宋贤作者,不可胜数,去取从违,安敢臆定?因止及平侧,聊以自宽。中调小令,古人传作,尤多同异,亦无劳龂龂焉。又去上之分,当从菉斐轩韵,阳上作去,实利歌喉。秦敦夫以此书为北曲而设,盖以入配三声,别无专韵耳。不知此分配之三声,即入韵之标准,持校宋词,莫不吻合。爰悉依据,非云矫异。其它酬应之作,删汰颇严。区区一编,已难藏拙,惠而好我,慎勿补遗。嗟乎!世变方殷,言归何日?敛滂沛于尺素,吐哀乐于寸心,粗记鸿泥,贤于博奕,览者幸哀其遇也。 戊寅二月,长洲吴梅,时年五十有五,避兵湘潭作
人物简介
吴梅(一八八四—一九三九),字瞿安,号霜崖。吴县人。年轻时参加南社,在北京、南京等地大学任教,从事词曲、戏曲理论方面的研究。有《中国戏曲概论》、《南北词简谱》等。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赵尊岳(1902-1960) 字叔雍,号高梧轩主人。江苏武进人。况周颐弟子。客居星岛以殁。有《填词丛话》、《明词汇刊》、《高梧轩诗集》、《珍重阁词集》。
珍重阁词集
1895-1965,字叔雍,江苏武进人。况周颐弟子。
珍重阁词集·自序
承学之士,或视词为至尊,申以意内言外之文,重以美人香草之喻;又或视之至卑,以为倡优狎斜之所吟歌,狂奴荡子之所托意。
然唐宋以还,文章志节之士,以词传者,何止千百。
岂其有托而逃于词,抑词本不卑,而不工之词,转有以坐词于卑欤。
夫文章固无宋体,能钩其玄奥,出其智慧。
斯得文心,即崇词学。
盖不当以尊卑相黜陟也。
时丁歌酒之盛,抒至性以发为文字,身际山川之媚,选秀句以发其韵隽。
乃至盛衰之际,幽情绵邈,慨当以慷,有不能自已于言,而必以词传其萧骚抑郁之致者。
则词实出文心之至微,亦文体之至美,不待言已。
余生十九年,初不知词,童子时偶侍先公朗诵二张词选,渐读渐废,固莫能明其指归也。
既受家室,始与静宜夫人同读《花间集》。
神与文会,微吟赓迭。
又进取两宋名家之作,含嗜之至不去口。
积以旬月,或有所作,更数月才得十余首。
以呈先公,则诏之曰,“试上古微先生削绳之。
先生当代宗匠,所刻丛书即汝捧诵终日不释者也。
”遂欣然投谒。
复承介就临桂况蕙风先生,且曰:“吾固好词,特不工启迪之道。
先生则吾所切磋而事者,师蕙风必传词学。
”遂持贽敬谨受教焉。
先后十载,颇有所作。
蕙师严为去取之。
又语以正变之所由,途辙之所自。
乃至一声一律之微,阳刚阴柔之辨,词人籍履,词籍板本,罔不备举。
又督余刻书摹书,至殷且挚。
遂次第雕刊《蓼园词选》、《梦窗词三校本》、《蓉影词》、《蕙风词话》,及自定词《和珠玉词》及拙《和小山词》;所辑刻《明词四百家》、《词籍考总集部》、《金荃玉屑词话》。
凡此承先启后之资,盖尽出于先生之绪余也。
比诸蔡先之于稼轩,许以他日当擅词事者,庶有类焉。
维时海宇虽不靖,东南尚翛然在事外,壶觞几于无日不尽其乐。
家园五亩,花事特盛。
千红万紫,间清欢雅。
故一托之词,遍和小山,亦差谓得其身世耳。
厥后两翁相继捐馆舍,先公亦见背。
国是日益凌夷。
身与艰屯,戒途南北。
未能有所匡益。
闲拈声谱,所作日变。
非性情笔墨之不同,盖景地实有以变之。
于是向之为小山、为清真者,乃渐而趋于玉田、花间。
初岁颇不自量,欲进于南唐五代。
病未能至,则天赋有以限之耳。
自来百越,孑然一身。
妍唱既罕,雅音难继。
游程所届,间多愁苦之音。
屡省所学,益滋颜汗。
自计生平涉猎,百不一专。
衡之文艺,固不敢尽废法度,然亦不率秉师承。
好以适性之言,取资怡悦,终无所成。
独治词一秉师法,未尝缅越。
蕙师之见课至精,自信承学亦至笃。
举凡心目之所领略,与夫神味之所仓茹,刻意自范,兼以授人者,尽详《金荃词话》中。
而流连行歌之作,则多载《和小山词》、《近知词》诸集。
嗟夫词景之变,俨如电驷,词心之微,通于天地。
迄至今日,百劫无遗。
犹幸葆此吉光,留供寻味。
于以可觇毕生困学之所届,亦庶为四十年来行谊之证订,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方其呼啸商量之时,又讵知即为日后回想深思之地耶。
董校粗竣,属之梓人。
因书所以受词之渊源,冠之于篇。
海山有灵,素云黄鹤间,倘以兹道相期许者,继或有作,亦不敢不戒不工之词,以污词体兼辱长者之明教也。
珍重阁词集·跋
先祖讳凤昌,字竹君,原籍江苏武进。幼失怙,因避洪杨乱,随先曾祖妣走粤垣。早岁游张香帅幕,深受器重。辛亥革命前移家歇浦,从南通张謇营实业,并襄助辛亥革命。一九一二年初之孙袁南北和谈,即假先祖沪寓惜阴堂举行。先祖妣周太夫人在一八九八中秋后四日得先父。先父讳尊岳,字叔雍,毕业于沪南洋公学。后因堂上不忍其随姊氏赴美游学,遂从临桂况蕙风先生学填词。弱冠即有和小山词传世,为诸词坛前辈所激赏,并入上海申报馆主笔政。先母讳季淑,字静宜,乃清末清流闽侯王仁湛先生之第五女,亦擅音律。自嫔先父,篇什唱和,而南阳路之红楼一角,因尚存南渡前济南金线巷之流风余韵也。惜频年迁徙,致先母遗稿及其早岁在沪付印之悼珍妃绝句一百首,竟无一倖存,思之痛心。先父出入新闻、政治、教育三界,与缀玉轩主人及双照楼主人最为莫逆。一九五〇年移家香港,一九五八年膺新加坡大学聘,主讲国学,故港星两地之新知旧雨及门墙桃李均甚众。生平最慕东坡居士,居恒引异自况,惜昊天不悯,夺其二子,以致借酒浇愁,竟于一九六五初夏逝于酒疾,伤哉。高梧轩诗集于一九六六在港印就后,文漪又迭遭丧变,并于一九七一年移民加拿大,于是将珍重阁词集搁置多年,而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今幸蒙周国灿、周文全、高芝荣三君子慨允相助,于星洲付印,为人子者,实不知何以为报,借此以表谢忱。 辛酉春儿文漪敬书于加拿大之温哥华
珍重阁词集·跋
圣人制“易经”,阐明大千世界,万物消长,皆有定数。国运盛衰,人生祸福之外,即个人之著作,不论臧否,其能广为流传,或湮没无闻,一切亦均有定数,非人力所能操纵也。徵诸先父除以诗词饮誉儒林外,其他著作等身,如今祇有部分印行面世,非定数而何?先父昔自乩太降谕,首句“赵氏不幸,迭早丧乱”。兹简叙此八字以说明为何家运与著作之关联之切之深也。先父于一九六五年在星加坡跨鹤西归,值先母在港患病,文漪犹偷暇将遗作《高梧轩诗集》印就。不料次年先母驾返瑶池,又次年幼妹赵芬为恶夫所累,在乌拉圭离奇丧命。随后先夫谭德患绝症,延至一九七一年弃世。旋文漪因故匆促离港,气候十余年间仆仆于中、美、加三国,居无定所,囊无余资,遑论印行先父遗著?于是将《珍重阁词集》遗稿分上下两部,上部寄存星洲先父高足周国灿先生处(一九八一年托周君在星洲出版),下部寄存香港关志雄先生处。后关君函告所寄存之《珍重阁词集》已全部遗失。相隔万里,徒唤奈何而已。至先父在星加坡大学任教时著有论清词一集,由另一教持去付印,但出版后著者赫然为该教授之名。当一九六五年文漪赴星奔丧时,先父友好辈均促文漪向该教授问罪,但当时苫块昏迷,何暇及此。或缘先父毕生仁厚,不愿置同事于无地乎?一九七一年托金新宇教授捐赠香港大学图书馆之《和小山词》乃先父第一部印行词集之孤本,因保管得宜,此次能顺利付印,得兼完先父宿愿。将文漪之《和珠玉词》附于骥尾,虽瑜瑕不齐,亦父女亲情也。回忆先父尽毕生精力编纂之《明词汇刊》,虽历尽沧桑,湮没多年,终藉国内诸大家之力,得以于一九九一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就发行。此举非特令明代数百先贤之著作得以传世不朽,即先父在天之灵,亦必展颜微笑,乐观其成。凡此种种,岂非定数耶? 癸未三月儿文漪于加拿大之温哥华
和小山词·序
癸亥五月,叔雍《和小山词》成,属为审定,并缀数言卷端。夫陶写之事,言涂辙则已拘;而神明所通,必身世得其似。在昔临淄公子,天才黄绢,地望乌衣,涪皤属以人英,伊阳赏其鬼语。莲鸿蘋云而外,孰托知音;高唐洛神之流,庶几合作。其瑰磊权奇如彼,槃姗勃窣如此,虽历年垂八百,而解人无二三。岂不以神韵之间,性情之地,非针芥之有合,宁骖靳之可期。解道湖山晚翠,旧数斜川;消受藕叶香风,谁为处度。叔雍琼思内湛,玮执旁流。得惜香之缠绵,方饮水之华贵。起雏凤于丹穴,雍喈犹是元音,茁瑶草于阆风,沆瀣无非仙露。用能吹花嚼蕊,缝月裁云。步讵学于邯郸,韵或险于竞病。鬯补亡之闳旨,换羽何用新声;徵聊复之遗编,吟商尚存旧谱。绿蠃屏底,写周柳之情怀;朱雀桥边,识王谢之风度。同声相应,有自来矣。彼西麓继周,梦{弓弓攴}赓范,迂公花间之续,坐隐草堂之余,以古方今,何遽多让。此日移情海上,见触目之琳琅;当年连句城南,愧在前之珠玉(曩寓都门,与张子苾、王半塘连句和《珠玉词》,近叔雍授梓覆锲。)。 蕙风词隐况周颐书于沪渎租庑之天春楼。
炎洲词
落南逾十载,旋且有星洲之行,去国日远,词境日非,遂复少作,积成一卷,署曰《炎洲词》,聊志倦游之情而已。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傅子馀(1914-1998) 号静庵。广东番禺人。移居香港,创办鸿社及《岭雅》季刊。晚年返广州居住。有《抱一堂集》。
个人简介
傅子馀(1914-1998),号静庵,曾任教香港广侨学院,先后创办鸿社及《岭雅》季刊,与羊城、港、澳诗苑名家,广通声气。
静庵诗稿·旧序
余始于君诗未甚奇也。已而避乱,侨次澳门,君亦挈家至。出所为诗读之,则轩举腾踔,体势在黄陈之间。盖与君相违五六年,人事变亟,凡人类所遘遇之酷,超绝古始,而吾侪皆一一身及。嗟夫,人患其有知也,其知之愈甚而自待弥高,因其自待之情,人事相接,辄不能自安。俛仰拂戾,虽处常已难矣,况卒遘变乱,衣食劳息,不若负贩之晏晏。性既自豪,重其困挫,而意气益孤,充愤悱之怀,而启发之机动不可抑,于是歌吟啸呼,自排自遣,自妪自煦。其哀思所届,一以振耀于文字间,宜有过情之叹。君幼长安乐,故前此所为诗,学焉而已。既丁世难,人事寝切,诗乃一变再变,而身世之感有如馀赘,使读者蹙然不忍,而不知君之齿方在英年也。夫君所不自得之情,盖将有待于知君者夫。 辛巳正月佟绍弼序
桐花馆词·序一
词之乐律,入元融而为曲,嗣后所为词者,直长短句之诗耳。
世或狃于旧说,以为诗词异途,遂使词境转隘,良可叹也。
东坡、稼轩之作,凡诗文所具有者,悉能达之于词。
词之领域,开拓始袤,非复专事绮筵绣幌、脂粉才情、遣兴娱宾、析酲解酝者矣。
况其忧生念乱,抚物兴怀,身世所遭,出以唱叹,命笔寓意,又何有异于诗哉。
宋词能与唐诗并称后世者,端复赖此。
有明一代,误于词为艳科之说,未能尊体,陈陈相因,取材益狭,趋向如斯,词道几绝。
逮及清季,国运衰微,忧患相仍,诗风大变,声气所汇,词学复盛,名家迭出,此道遂尊。
言志抒情,不复以体制而局限,故鹿潭、半塘、芸阁、彊村、樵风之作,托体高、取材富、寓意深、造境大、用笔重、鍊语精,赵宋而后,此为擅场。
其风骨神致,足与子尹、韬叔、散原、伯子、海藏诸家相颉颃,积愤放吟,固无减于诗也。
吾粤自晦闻而后,诗境顿新,后学承其馀响,争以诗鸣,而傅君静庵亦以工诗称于闾里,视其所诣,盖曾取径于同光体及晦闻,而于半山、雪堂、山谷、后山、简斋、放翁诸作涵咏至深,郁苍清劲,尤近黄陈。
年未三十,誉溢京华,共许必传,无须具论矣。
粤中以往逊于为词,述叔先生起而振衰,截断旁流,归于正声。
余为词初恪守其师周吴之说,而迄无所成。
得静庵论诗之要旨,从词外而求词,所作始稍得一己之意态,益信诗词之界,格律而外,不宜强分,如必使各具严限,则词乃小道之讥恐终不免,又安得与诗同流而讽诵哉。
往者汪先生每以傅诗朱词相勉,余词功力尚浅,适足自惭。
是时静庵亦偶为词,所作《扬州慢》、《蓦山溪》、《水龙吟》诸调,豪宕高健,亶有可观,顾以非己力之所专注。
稿皆不传,迄今又逾卅载,静庵垂垂老矣,犹羁栖海涯,以为诗之馀绪而填词,欲以广张风气,亦见其老而志未衰也。
余向兄事静庵,今承以其所著《桐花馆词》属为之序,存词仅五十阕,均极沉郁顿挫之致,语隽而律严,笔健而情永,虽远宗白石、梅溪、草窗、玉田而下逮清季诸老,然皆以发挥一己之情意,非句摹字拟,斤斤焉以求合于古人为工者。
况其植根于诗也深,故其发之于词也,境界气象迥异常流,翘然有以自立,讵能限诸一家而于一字一语中求其擅胜者耶?
读其词,使词中求词者之流,亦当废然知返也。
甲寅孟夏弟奂谨序
桐花馆词·序二
客次西川,杜工部多悲天之语;身登北固,辛稼轩有怀古之吟。探幽纪胜,文士风流;即事徵题,书生本色。而况阴阳变化,天道难知;进退机微,世途莫测。百端交感,将悬心镜于湖山;一绪萦怀,遂乞性灵于笔墨。移宫换羽,杂徵流商,天籁自鸣,心声俱发。故擅中散之琴者,自昔尝闻其事;而弄桓伊之笛者,于今复睹其人。傅子静庵,桐花馆之主人也。器度冲和,襟怀恬淡,沉酣旧籍,雅嗜新声。艺宗《鬼谷》,七弦之音谱曾修;赋猎《离骚》,九畹之芳馨在抱。用是浸淫乐府,曲度青云,驰骋文坛,辞编黄绢。或过柳岸而轻歌,或立云峰而长啸,或吊孤坟于夜月,或泣故垒于秋风。词成百阕,允谐四犯之声;味别五辛,不落一家之臼。若夫北门讽咏,士岂为贫;南渡流离,人方衡虑。三年不遇,甘抱瑟于齐门;七尺自持,耻折腰于韩邸。意韫曲中,音传弦外。联辞结采,虽云标帜于梅溪;剪旧裁新,尚见通灵于片玉。其或胡马纵横,王孙落拓。天涯梦短,凄迷则古驿云封;海外身遥,涕泪则新亭浪覆。情非白石,迹近玉田。沙寒雪影,设谟感厥悲凉;桐叶秋声,命意伤其沉郁。时而徜徉云水,俯仰山河,浪跃大江,雾沉半壁。南朝故土,曾左之所驱驰;北国平原,洪杨于焉觊觊。矢刃交锋,玄黄流血。干戈扰攘,难为避乱之管宁;道路呻吟,尚有倚声之杜甫。至若牝鸡报晓,鸱鸟鸣桑。朝尊蓝面,幽少主于别宫;将授赤眉,逞佳兵于弱国。彷徨东顾,狼狈西驰,骚客欷歔,羁人凄恻。桐花无馆,闻歌悼宫井之魂;芸阁有词,变雅写瀛台之恨。西山鹤梦,岁月如流;北地龟寒,古今同慨。夫论词者,固盛于靖康北狩之前;言律者,必精于建炎南迁以后。赋情寓物,各具春秋;抚事伤时,自成格调。閒居斗室,横窥辞海之涯;默数群峰,直绘庐山之貌。乃见风琴交响,伯牙移情;复闻岩壑传神,嗣宗领啸。由南溯北,跻涉百川;自北开南,导归四渎。或以暗香疏影争妍,或以秋树寒烟竞胜。深宫碎玉,用代铜琶铁板之雄音;虚室韬光,尚见匣剑帏灯之孤影。斌虽薄声华,尚怀文藻,缘思砺齿而盟樽,亦借他山以攻玉。白诗四类,夙报微之;左赋十年,忽思元晏。才惭霞叟,追踪蜡屐之痕;学慕常州,仿印茗柯之序。 新江张斌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丁宁(1902—1980) 原名瑞文,号怀枫,别号昙影楼主。原籍镇江,随父迁扬州。受业于扬州名宿戴筑尧。十三父殁,十六适黄姓,生一女夭,黄纨绔子,怀枫备受虐待,毅然离异,终不再嫁。三十年代初与夏承焘、龙榆生、王叔涵、任心叔相识唱酬。抗战间奉母避走,母死无依,飘零无地。四十年代经人介供职南京图书馆,建国后调至安徽省图书馆任古籍管理员,晚年受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有《还轩词》。
还轩词·自序
余幼嗜韵语,九岁诵唐诗,至月落乌啼、烟笼寒水等句,辄悄然似有所会。乃学为小诗,年十二,积稿盈寸,顾咿嚘稚俗,几类盲词。及长以屡遭家难,处境日蹙,每于思深郁极时又学为小词,以遣愁寂。初亦随手弃置,自丁卯春始稍稍留稿,至癸酉成昙影集一卷,多半感逝伤离之作。甲戌以后情境稍异,得与词坛诸公时通声气,至戊寅春成丁宁集一卷,唱酬之作占半数。自戊寅夏至壬辰秋,历时十五年,其间备经忧患及人事转变,成怀枫集一卷,是后即不更作。盖知措语凄抑,已成积习。处幸福之世,为酸楚之音,言不由衷,识者所戒。于是结束吟笺,悉付尘箧,蠹穿鼠齧,已渐忘怀。而吴兴周君子美,古道热情,知余最久,悯身世之畸零,恐芜词之散失,愿为付印,并任校订之劳。窃念叩缶之音,本不应浪耗楮墨。第以一生遭遇之酷,凡平日不愿言不忍言者,均寄之于词。纸上呻吟,即当时血泪。果能一编暂托,亦暴露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法也。   一九五七年八月    丁宁
还轩词·重印还轩词序
还轩词三卷系一九五七年八月老友周子美先生所代印,二十年来分赠友好,已仅存一册及底稿数纸。今秋先生及施蛰存先生来函,均有重印还轩词之议,时余久病新痊,视力愈衰,一时无从著手。比邻卓君孟飞,青年好学,知余所苦,愿任校缮之劳,复于底稿中择一二可留者,按序补录于三卷之内,癸巳入皖以后所作为一厂集一卷。全书共四卷,总二百零四阕,皆承周施两先生力助始克完成,谨此志谢。再此书编缮校印皆卓君独力完成,附此志感。   一九八零年二月    丁宁
还轩词存·初校跋
右《还轩词存》三卷,余友丁君怀枫之旧作也。
君名宁,扬州人。
幼孤,遭家多难,身世凄凉,以素擅诗词及流略之学,遂以佣书自给,而橐笔之暇仍不废吟咏。
余识君近二十年,初以其郁郁寡言笑,秘不以所著示人,心颇疑之。
及相处既久,始觉其甘淡泊、重然诺,迥非寻常闺阁所能及。
以是时相过从,并得读其全稿。
盖君身世抱难言之隐,故其词有不尽飘零之感也。
因力劝付梓,以免散佚,并愿董其缮校之役,直至今夏始获写印。
昔者,先叔梦坡翁曾与朱彊村年丈于杭之西溪秋雪庵建两浙词人祠堂,祀唐张志和而下千有馀人。
而闺阁词人数甚寥落,舍清照、淑真外,无著名者。
今君所遭较漱玉、幽栖为尤酷,而其词之低回百折,凄沁心脾,虽不外个人得失,亦未始非旧社会制度下呻吟之音也。
今书将成,爰志数语,预料他时当有读其词而悲其遇者。
  一九五七年八月,吴兴周延年子美,时年六十有二
北山楼抄本·跋
维扬有女词人丁怀枫,余未尝闻其名。周子美为师范大学同事,其为丁君油印词稿,余亦竟未知,子美亦未为余言丁君事。近日杭州胡宛春欲问丁君消息,嘱询之子美,子美始为余道丁君身世,且言丁君尚在皖中为典书史,今年亦七十馀矣。余欲从子美假读其集,则当时仅印数十册,悉以赠同好,今无存矣。遂驰书复宛春,且求借其藏本。越三日,宛春寄书来,盖即子美所贻者。余展诵终卷,惊其才情高雅,藻翰精醇,琢句遣辞谨守宋贤法度,制题序引亦隽洁古峭,不落明清凡语,知其人于文学有深诣也。并世闺阁词流,余所知者,有晓珠、桐花二吕、碧湘、翠楼二陈,湘潭李祁,盐官沈子苾,潮阳张荪簃,俱擅倚声,卓尔成家。然以还轩三卷当之,即以文采论,亦足以夺帜摩垒。况其赋情之芳馨悱恻,有过于诸大家者。此则词逐魂销,声为情变,非翰墨功也。昔谭复堂谓咸同兵燹,成就一蒋鹿潭,余亦以为抗日之战,成就一还轩矣。若其遭逢丧乱,颠沛流离,又与漱玉无殊。读其词者,岂能不悲其遇。漱玉古人矣,还轩犹在。百劫馀生,寄迹皖中,隐于柱下。水远山长,余亦无缘识之。因手录一本,资暇日讽诵,寄我心仪。   乙卯十一月,云间施舍蛰存书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刘蘅(1895-1998) 女,字蕙愔,号修明。福建长乐人。长期居福州。幼失怙恃,依兄生存,民国元年嫁螺洲陈氏,随居北平,与陈宝琛、严复时相过从,得从陈衍习古文,从何振岱习诗词、国画,颇有成就。20世纪30年代归里,时陈衍、何振岱亦回福州,得从二人求教二十余年。与叶可羲、王真等九人为何振岱门下女弟子,是当时“福州八才女”之一。有《蕙愔阁集》。
蕙愔阁词
1895-1998,字蕙愔,号修明,福州人,民国时期福建八大才女之一。黄花岗烈士刘元栋胞妹,师从陈衍、何振岱。解放后任教福州业余大学,1952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1953年被选为福建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1955年被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87年被选为福建逸仙诗社社长。有《蕙愔阁诗词集》。
蕙愔阁词·陈序
词者诗之余,诗不能达者,词以达之。
情之至者,无论所感之大小,其词皆洽于人人之心,故历久而不可废。
必欲尊词之体,如幛皋文词选之论,抑拘矣。
词莫盛于两宋,苏辛之豪宕激楚,玉田碧山之幽咽凄断,乃至二晏秦柳恻艳之作,虽所感不同,其为惊心动魄,回肠荡气,固各极其致。
后人为之者,未尝不工,而其韵味相远,则袭貌遗神之过也。
近世彊村、半塘力矫此弊,彊村尤肆力梦窗,词境为之一变,不可谓非起衰之健者。
而今之承流从风者,昧于梦窗缜密沈著,意内言外之旨,但求貌似,堆砌结塞,至不可句读,又岂彊村所及料哉。
吴蕙愔夫人以所为词一卷见示,气息深静,无近世纤薄晦涩之病,即境别有会心,常语转为妙谛,庶几善学古人者。
属为之序,因妄抒所见以质之。
戊子夏五月陈曾寿
蕙愔阁词·何序
蕙愔词笔清妙,较所选古今体诗尤近自然。诚以填词一道,肇自晚唐,至赵宋姜张诸子拓而充之,更觉能事悉备。窃谓此事须聪明学历兼具无缺,乃可成一家言。兹既取所作加以批点,佳处已显,然个中境界,犹有宜用浚求者。蕙愔尚其勉之,勿囿其所已至也。 戊子孟夏南华何振岱,时年八十有二
共 39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