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檀祗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名僧传抄
本姓史。
名宋。
不如何许人也。
多服纳衣。
或时麻衣。
而寒暑不易。
故世以服为之号。
故曰纳衣。
或曰麻衣。
身首疮痒。
不甚洗浴。
晋义熙中。
常在广陵白土[仁-二+录]。
讴唱引葃。
以自欣畅。
得直随以布施。
昼游夜伏。
莫知其栖息之处。
运力终日。
食不加口。
靡有知其之所将饵。
八方殊声。
莫不必能。
时高檀祗为江都令。
闻而怪之。
使史摄来应对。
机[梿-车+康]稽古。
博达辨说。
玄儒赋诗一首。
曰。
有欲苦不足。
无欲亦无忧。
未若清虚童。
带索披玄丧。
浮游一世间。
汎苦不系舟。
檀遗布二十。
返而遣之。
出城便以乞路人。
海行里外萧然都尽。
不以姓名乡居语人。
时世莫有知者。
后人海行。
于孤洲上。
遇一沙门。
求寄书与史宗。
云其在白椂。
披著纳衣道人是也。
仍量书船中。
同侣欲取看之。
而书著船不肯脱。
及至白土。
歘然风起。
飞书就宗。
宗接而将去。
人益异之。
竞来敬事。
拂衣南游。
憩于永兴县龙山大寺。
常过鱼梁。
鱼人将获。
行有屠脍。
纳衣意甚悯然。
乃入上流浴群鱼散走。
其潜样物类皆如此。
为人清达。
不悦荣华。
性用深点。
雅怀利益。
善谈玄儒。
洞真实相。
会稽谢劭魏迈之等。
皆笃论渊博。
并从其师受。
后同止沙门。
夜闻有与宗共语者。
颇说蓬来山事。
晓便不见。
莫知所适。
寻阳陶渊明记。
白土𡍖遇三异。
法师此其一也(云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
著麻衣加纳其上。
号麻布道士。
喜怒不常。
体癣疥。
日坐广陵白土埭。
讴唱引䋏自适。
夜不知其归宿处。
江都令檀祗召至。
与语词无畔岸。
索纸赋诗曰。
有欲苦不足。
无欲即无忧。
未若清虚者。
带索披玄裘。
浮游一世间。
汎若不系舟。
要当脱尘累。
栖志老山丘。
檀祗异之。
施布若干。
宗即以施人。
时有一男子。
杖负一簏。
暮依海盐令宿。
见牧鹅鸭小儿。
从令借之。
曰数日当遣还。
令许之。
即领一儿登一山。
山有屋数椽。
道人三四辈。
相劳苦。
所语小儿一不解。
但食一小瓯如熟艾。
问男子曰。
君知史宗否。
其谪何当竟。
答曰。
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埭。
计其词。
行当竟矣。
问者作书。
授男子曰。
为我达之。
即以系之小儿衣带。
还海盐。
令喜问簏中何有。
曰书疏耳。
然终不次示令令欲盗观之而男子辄夜移他处且辞去。
且曰吾本欲小留。
而君常有盗意。
岂复可留耶。
令因呼小儿。
问前事。
小儿曰。
前为捉杖飘然去。
但闻足下波浪声。
至一山。
山中人。
寄书。
与曰。
上埭阿上。
即引衣带开读。
令不能晓。
小儿诣史宗。
史宗大惊曰。
汝乃从蓬莱山来耶。
后过渔梁见捕鱼者。
宗因浴其上流。
而鱼悉不可捕。
又与沙门道开夜语颇。
闻蓬莱事。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史宗者。不知何许人。常著麻衣或重之为纳。故世号麻衣道士。身多疮疥性调不恒。常在广陵白土𡍖赁𡍖。讴唱引䋏以自欣畅。得直随以施人。栖憩无定所。或隐或显。时高平檀祇为江都令。闻而召来应对。机捷无所拘滞。博达稽古辩说玄儒。乃赋诗一首曰。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方当毕尘累。栖志且山丘。檀祇知非常人。遣还所在。遗布三十匹悉以乞人。后有一道人。不知姓名。常赍一杖一箱自随。尝逼暮来。诣海盐令云。欲数日行。暂倩一人可见给不。令曰。随意取之。乃选取守鹅鸭小儿形服最丑者将去。倏忽之间至一山上。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见欣然共语。小儿不解。至中困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得一小塸食状如熟艾。食之饥止。向冥道人辞欲还去。闻屋中人问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谪何当竟。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𡍖上。计其谪亦竟也。屋中人便作书曰。因君与之。道人以书付小儿。比晓便至县与令相见云。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问箱中有何等。答云。书疏耳。道人常在厅事上眠。以箱杖著床头令使持。时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暮辄高悬箱杖。当下而卧。永不可得。后与令辞曰。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正尔便去耳。令呼先小儿问近所经。小儿云。道人令其捉杖飘然而去。或闻足下波浪耳。并说山中人寄书犹在小儿衣带。令开看都不解。乃写取封其本书。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𡍖送与史宗。宗开书大惊云。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宗后南游吴会。尝过渔梁。见渔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鱼皆散。其潜拯物类如此。后憩上虞龙山大寺。善谈庄老究明论孝。而韬光隐迹世莫之知。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并笃论渊博皆师受焉。后同止沙门夜闻宗共语者。颇说蓬莱上事。晓便不知宗所之。陶渊明记。白土𡍖遇三异法师。此其一也。或云。有商人海行于孤洲上见一沙门。求寄书与史宗。置书于船中。同侣欲看书。书著船不脱。及至白土𡍖。书飞起就宗。宗接而将去。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常著麻衣。
世号麻衣道士。
常在广陵白土埭。
凭埭讴唱。
引䋏以自欣畅。
得直。
随以布施。
栖憩无定所。
持高平檀祗
为江都令。
闻而召来。
应对机捷。
无所拘滞。
博达稽古。
辩说玄儒。
乃赋诗一首曰。
有欲苦不足。
无欲亦无忧。
未若清虚者。
带索披玄裘。
浮游一世间。
汎若不系舟。
方当毕尘累。
栖志且山丘。
檀祗知非常人。
遗布二十疋。
悉以乞人。
后有一道人。
常赍一杖一箱。
逼暮。
来诣海盐令云。
欲数日行。
暂倩一人。
可见给不。
令曰。
随意取之。
乃选取守鹅鸭小儿。
形服最丑者将去。
倏忽之间。
至一山上有屋。
屋中有三道人。
相见欣然共语。
小儿不解。
至日中。
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
得一小瓯食。
状如熟艾。
食之饥止。
向瞑。
道人辞欲还。
闻屋中人问云。
君知史宗所在不。
其谪何当竟。
道人云。
在徐州江北。
广陵白土埭上。
计其谪亦竟也。
屋中人便作书曰。
因君与之。
道人以书付小儿。
比晓便至县。
与令相见云。
欲少日停此。
令曰大善。
问箱中有何等。
答曰书疏耳。
道人常在听事止眠。
以箱杖著床头。
令使人夜偷取欲看之。
道人已知。
暮辄高悬箱杖。
当下而卧。
永不可得。
后与令辞曰。
吾欲小停。
而君恒欲偷人。
正尔便去耳。
令呼先小儿问之。
小儿云。
道人令其捉杖。
飘然而去。
或闻足下波浪。
并说山中人寄书。
犹在小儿衣带。
令开看都不解。
乃写取。
封其本书。
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埭。
送与史宗。
宗开书大惊云。
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
宗后南游吴会。
尝过渔梁。
见渔人大捕。
宗乃上流洗浴。
群鱼皆散。
后憩上虞龙山大寺。
善谈庄老。
韬光隐迹。
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
并笃论渊博。
皆师焉。
后同止沙门。
夜闻宗共语者。
颇说蓬莱上事。
晓便不知宗之所之。
陶渊明记。
白土埭。
遇三异法师。
此其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