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道安

相关人物:共 33 位
共 3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河间人。凝远有器度。少工文。长通佛经。衣冠喜从之游。其诲人。因其所习。以譬晓其义。以外书准佛经。谓之格义。毗浮昙相辈。亦效之以训徒。所居寺。在高邑。众千指。弟子昙习能世其学云。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法雅。
河间人。
凝正有器度。
少善外学长通佛义。
衣冠士子咸附咨禀。
时依门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
雅乃与康法朗等。
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
为生解之例。
谓之格义。
乃毗浮相昙等。
亦辩格义以训门徒。
雅风采洒落善于枢机。
外典佛经递互讲说。
道安法汰每披释凑疑共尽经要。
后立寺于高邑。
僧众百馀训诱无懈。
雅弟子昙习祖述先师善于言论。
为伪赵太子石宣所敬云。
竺僧辅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邺人也。
以讲学鸣京洛。
值西晋饥乱。
道安等。
隐于濩泽。
研析精微。
后止荆州上明寺。
礼忏进脩。
誓生兜率。
为琅琊王忱授戒师。
寿六十。
无疾而化。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竺僧辅。
邺人也。
少持戒行执志贞苦。
学通诸论兼善经法。
道振伊洛一都宗事。
值西晋饥乱。
辅与释道安等隐于濩泽。
研精辩析洞尽幽微。
后憩荆州上明寺。
单蔬自节礼忏翘勤。
誓生兜率仰瞻慈氏。
时琅琊王忼为荆州刺史。
藉辅贞素请为戒师。
一门宗奉。
后未亡二日。
忽云明日当去。
至于临终妙香满室梵响相系。
道俗奔波来者万数。
是日后分无疾而化。
春秋六十。
因葬寺中僧为起塔。
竺佛调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天竺人也。师事佛图澄。为人少缘饰。住山寺积年。有男子亡其姓。从调受道。其妻病亟。移舍寺外疗治之。弟家居颇以为忧。且见调从外来。弟因致兄嫂问。调曰。卿兄如常疾者。亦觉渐愈已。而弟继往谢和尚屈临。其兄惊曰。老师岂尝且出妄也。兄弟争不已以。问调。调笑而不答。调裹糗糒独行深山中。动经年岁逮还。糗糒常有馀。或随以行。天暮大雪。辄宿虎窟中。或者骸惧。久之尅日告逝。民聚观。调曰。山河天地皆变灭。而况人乎。而得久长。但能专心清净屏除三毒。形数虽乖。其会必同。言讫即以帔蒙头。端坐而化。后教年弟子八人。入西山。俄见调立崖上。衣服鲜。明气宇雄放。八人作礼曰。和尚固无恙乎。调笑首颔之。即失所在。归而开视其冢。唯履在。
神僧传·卷第一
竺佛调者。未详氏族。事佛图澄为师。住常山寺积年。业尚纯朴不表饰言。时咸以此高之。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居去寺百里。兄妇疾笃。载出寺侧以近医药。兄既奉调为师。朝昼常在寺中咨询行道。异日调忽往其家。弟具问嫂所苦共审兄安否。调曰。病者粗可卿兄如常。调去后弟亦策马继往。言及调旦来。兄惊曰。和尚旦初不出寺。汝何容见。兄弟争以问调。调笑而不答。咸共异焉。调或独入深山一年半岁。赍乾饭数斗。还恒有馀。有人尝随调山行数十里。天暮大雪下。调入石穴虎窟中宿。虎还共卧窟前。调谓虎曰。我夺汝处有愧如何。虎乃弭耳下山。从者骇惧。调后自剋将亡之日。远近皆至。悉与语曰。天地长久尚有崩坏。岂况人物而求永存。若能荡除三垢专心真净。形数虽乖而神会必同契。众咸流涕固请。调曰。死生命也其可请乎。调乃还房端坐。以衣蒙头奄然而卒。后数年调白衣弟子八人。入西山伐木。忽见调在高岩上。衣服鲜明姿仪畅悦。皆惊喜作礼。和尚尚在耶。调曰。吾常在耳。具问知旧可否。良久乃去。八人便舍事还家。向诸同法者说。众无以验之。共发冢开棺不复见尸。唯衣履在焉。
高僧传·卷第九 神异上
竺佛调者。
未详氏族。
或云天竺人。
事佛图澄为师。
住常山寺积年。
业尚纯朴不表饰言。
时咸以此高之。
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
居去寺百里。
兄妇疾笃。
载至寺侧以近医药。
兄既奉调为师。
朝昼常在寺中咨询行道。
异日调忽往其家。
弟具问嫂所苦。
并审兄安否。
调曰。
病者粗可卿兄如常。
调去后弟亦策马继往。
言及调旦来。
兄惊曰。
和上旦初不出寺。
汝何容见。
兄弟争以问调。
调笑而不答。
咸共异焉。
调或独入山。
一年半岁赍乾饭数升。
还恒有馀。
有人尝随调山行数十里。
天暮大雪。
调入石穴虎窟中宿。
虎还共卧窟前。
调谓虎曰。
我夺汝处有愧如何。
虎乃弭耳下山。
从者骇惧。
调后自剋亡日。
远近皆至。
悉与语曰。
天地长久尚有崩坏。
岂况人物而求永存。
若能荡除三垢专心真净。
形数虽乖而必同。
契众咸流涕固请。
调曰。
死生命也。
其可请乎。
调乃还房端坐。
以衣蒙头奄然而卒。
后数年调白衣弟子八人入西山伐木。
忽见调在高岩上。
衣服鲜明姿仪畅悦。
皆惊喜作礼。
和上尚在耶。
调曰。
吾常在耳。
具问知旧可否。
良久乃去。
八人便舍事还家。
向诸同法者说。
众无以验之。
共发冢开棺不复见尸。
唯衣履在焉。
有记云。
此竺佛调译出法镜经及十慧等。
释道安经录云。
汉灵帝光和中有沙门严佛调。
玄都尉译出法镜经及十慧等。
语在译经传。
而此中佛调乃东晋中代。
时人见名字是同便谓为一谬矣。
僧道丕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5 【介绍】: 五代时僧。京兆长安人。唐宗室后裔。七岁出家,九岁善梵音礼赞。昭宗奔石门,曾往迎驾。遇乱,负母退居华山。二十七岁时,入住洛阳福先寺。天祐间赐紫。后唐庄宗时署广智大师。后梁、后唐间,数入内应制谈论。后晋高祖天福三年,诏入汴京,副录左街僧事。出帝开运中为左街僧录。后汉末,避乱逃归洛阳。后周太祖广顺初,复诏入汴为僧录。世宗初欲沙汰僧尼,因其谏而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长安贵胄里宗室子也。
父从晏。
寔昭宗昆季五院之长。
母许氏。
以无嗣息。
尝躬诵莲经普门品而妊。
及生。
秀整可爱。
甫周晬。
父以王事。
没于霍山军中。
而丕辍乳哺。
有戚容。
七岁绝荤膻。
每游佛寺。
辄忘返。
而保寿继能法师尝相往来。
因白母。
从之出家。
未几。
昭宗幸石门。
而丕九岁尔。
及驾回已能偕其师。
迎驾如礼。
十九岁。
徇众请讲金刚般若经。
听者悦服。
既而朱晃逼驾。
迁洛阳。
长安焚荡。
丕独负其母。
东征华阴。
会刘道开乱。
遂入华山。
居岩穴中。
谷麦翔涌。
斗万钱。
然丕素得咽气术。
卒赖以济。
而日巡丐以奉母。
无小乏。
母或问食未。
则跪曰。
有施主。
于戏可谓孝矣。
年二十。
母命之曰。
汝亦知汝父之死所乎。
霍山草木长矣。
汝能收其遗馀以归葬。
则吾庶几无憾。
于是丕含悲茹苦。
即其地。
昼夜呗梵。
聚群骸以祷之曰。
诚吾父者。
则必动转以自异。
阅数日。
果有枯髅。
跃而出至丕前。
起仆再三。
丕大恸擗踊良久。
乃迎以葬之华阴。
先是母梦。
从晏尉抚。
如平生云。
既而曜州牧。
娄继英。
招住洛阳福先弥勒院。
晋道安
翻经设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
诏赐紫衣。
梁唐之兴。
皆被宠署。
晋天福间。
诏入梁苑副录左街僧事。
开运初。
升左街僧录。
汉乾祐之季。
谢病乞自便。
不许。
周广顺初。
诏充左街僧录。
日下即赴任。
仍不许陈让。
时世宗以晋王尹京。
议沙汰。
以丕职所系。
召问可否。
丕曰。
今天下初定。
疮痍未起。
而有所去取。
则徒以见其不镇静耳。
未见所以澄清也。
老子曰。
治大国如烹小鲜。
苟稍动则縻烂矣。
故愿大王缓其事。
以须后举。
幸甚。
世宗以为然。
议遂寝。
丕后每谓其徒曰。
上久有志于汝辈。
汝辈宜自谨。
勿犯也。
乞解职归洛阳。
周显德二年。
诏毁僧寺。
且立帐以限僧。
然不至于酷甚。
则丕之力也。
其年六月八日。
示微疾。
十日早作。
命弟子营粥云。
有首楞严菩萨相迎。
趣令鸣乾稚。
俄而化。
寿六十七。
腊四十七。
立石塔葬之龙门广化寺左。
丕平生脩杜多行。
若法华金刚仁王上生经等。
皆一字一礼。
佛名经则遍礼。
未灭之二年。
犹礼首楞严经。
故其瞑目之际。
或能致首楞严菩萨。
则其精进如此。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道丕。
长安贵胄里人也。
唐之宗室。
父从晏襄宗沿堂五院之首。
母许氏。
为求其息常持观音普门品。
忽梦神光烛身。
因尔妊焉。
及其诞生挺然岐嶷。
端雅其质。
属籍诸亲异而爱之如天童子。
年始周晬。
父将命汾晋。
会军至于霍山没王事。
丕虽童稚聚戏终鲜笑容。
七岁忽绝荤膻。
每游精舍怡然忘返。
遂白母往保寿寺礼继能法师。
尊为轨范。
九岁善梵音礼赞。
是岁襄宗幸石门随师往迎驾。
十九岁学通金刚经义。
便行讲贯。
又驾迁洛京。
长安焚荡。
遂背负其母东征华阴。
刘开道作乱。
复荷母入华山安止岩穴。
时谷麦勇贵每斗万钱。
丕巡村乞食。
自专胎息唯供母食。
母问还食未。
丕对曰。
向外斋了。
恐伤母意。
至孝如此。
年二十岁母曰。
汝父霍山亡没战场之地。
骨曝霜露。
汝能收取归葬。
不亦孝乎。
遂辞老亲往霍邑。
立草庵鸠工。
集聚白骨昼夜诵经。
咒之曰。
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
我今志为孝子。
岂无灵验者乎。
傥群骨中有动转者。
即我父之遗骸也。
如是一心注想目未轻舍。
数日间果有枯髅。
从骨聚中跃出。
竞骛丕前。
摇曳良久。
丕即躄踊抱持如复生在。
赍归华阴。
是夜其母梦夫归舍。
明辰骨至。
其孝感声誉日高。
至二十七岁遇曜州牧娄继英招丕住洛阳福先弥勒院。
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丙寅济阴王赐紫衣。
后唐庄宗署大师曰广智。
丕于梁朝后主后唐庄宗明宗。
凡内建香坛。
应制谈论多居元席。
及晋迁都今东京天福三年诏入梁苑。
副录左街僧事。
与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俱道貌童颜号二菩萨。
是故朝贵士庶多请养生之术。
丕精勤不懈一佛一礼。
佛名经法华金刚仁王上生四经逐一字礼。
然其守杜多之行。
分卫时至二弟子随行。
开运甲辰岁为左街僧录。
虽临僧务日课修持。
相国李公涛西枢密太傅王公朴翰林承旨陶公谷等无不倾心归重。
至汉乾祐中谢病乞西归。
未允之际。
属汉室凌夷。
兵火连作恣行剽掠。
丕于廊庑之下倚壁诵念二日纷拿一无见者。
时京城见闻益加钦尚逃归洛邑。
周太祖潜隐所重。
广顺元年敕召为左街僧录。
不容陈让还赴东京居于僧任。
世宗尹釐府政。
嫌空门繁杂。
欲奏沙汰。
召丕同议时问难交发开喻其情。
且曰。
僧之清尚必不露于人前。
僧或凶顽而偏游于世上。
必恐正施藨𮐀草和兰茞而芟。
方事淘澄金逐沙泥而荡。
大王储明欲照蓄智当行。
为益皇帝邪。
为损君亲邪。
若益君乎不令一物失所。
若损亲也是坏六和福田。
况以天下初平疮痍未合。
乞待后时搜扬未晚。
故老子云。
治大国如烹小鲜。
虑其动则麋烂矣。
世宗深然其言。
且从停寝。
及世宗登极。
丕谓僧曰。
吾皇宿昔有志。
汝当相警护持。
坚乞解归洛阳。
又立礼首楞严经。
二年果敕并毁僧寺并立僧帐。
盖限之也。
毁教不深。
乃丕之力也。
以显德二年乙卯六月八日微疾。
十日令弟子早营粥食云。
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
令鸣椎俄然而化。
春秋六十七。
僧腊四十七。
缁素号哭诸寺具威仪送葬于龙门广化寺之左立石塔焉。
未终之前寺钟无故嘶嗄。
表刹龙首忽焉陨坠。
僧澄清梦寺佛殿梁折。
极多异兆焉。
系曰。
周武灭佛法。
隋开皇辛亥岁太府丞赵文昌入冥见邕受对。
寄语文帝拔救。
周世宗澄汰毁私邑勒立僧帐。
故说大渐招其恶报。
或有入冥见之。
并赞成厥事者同居负处。
略同周武。
未知是乎。
论曰。
九重所以成深严。
七礼其能捍忧患。
高墉峻垒加校尉而守之。
犀革兕皮介将军而战者。
君既所臣亦建功。
犹释门之外侮忽来得法将之中权斯敌。
使其大道丧而重复玄刚绝而又张。
我有仲由恶言不入。
外禦其侮不可暂亡也。
嗟乎真教东传累更年纪。
受其艰否屈指可寻。
法系有为四相以之迁贸。
明虽无损。
一轮以之蚀侵桓楚无端。
效奔得时而变法。
德舆伊始欺孤馀力而责僧。
赖远公之致书。
因朝达之抗疏。
只成暴政空鲠人情。
元魏怀邪周邕尚辩。
昙始乃呈其诡迹。
道安盛奋其辞锋。
是待秦坑能逃汉律。
二德疑其住寿应真。
出没其形扶危拯溺者矣。
秀也钟其厄运愤此反常。
上笺若攻垒之先登。
为法偶犯颜而不死。
复礼答权文学难词蔚成解判。
惠立斥吕奉御图注免横窥𨵦。
两面俱通。
玄嶷造乎甄正。
一场贾勇。
法明定其化胡。
答孔老于李华。
名儒慑伏。
挫是非于韦氏。
辩势酋强。
邕也掩徐独记于天台。
俨也令李成书于复性。
其或角史华之术。
因蹑刀梯。
谏德宗之非。
乃停沙汰。
申答而惊李潡。
作谣而占衡山。
破邪之论可宗。
鉴灯之颂归我。
以前诸德超世卓然。
式遏寇雠阋墙禦侮。
言其薄者则发愤忘食。
殊弗防其反汗。
其如皋原纵火。
兰艾之臭同焚。
树木摧风。
鸾鸱之巢共覆者。
其唯会昌灭虐我法之谓乎。
从汉至唐凡经数厄。
钟厄爰甚莫甚武宗焉。
初有道士赵归真者。
授帝留年之术。
宠遇无比。
每一对扬。
排毁释氏。
宜尽除之。
盖以归真曾于敬宗朝出入宫掖势若探汤。
及其祸缠暴弑自然事体如浆。
京邑诸僧竞生诮谤。
归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
还遇武皇因缘狎昵署为两街教授先生。
时谏官抗疏宰臣李德裕屡言。
归真惧其动摇。
奏迎罗浮邓元起南岳刘玄靖入。
帝谓神仙坐致由是共为椅角同毁释门。
意报僧讥诮之雠耳。
众轻覆车群噪惊蛰。
须弥𦤞𭺠困其劫尽之风。
有顶低摧。
倚其宿舂之杵。
讵云终否。
当有复时。
大中行废教之诛。
会昌非后天之老。
吁咄哉。
归真奇秘之术今古所无。
何邪。
能寄喜怒于天子之心。
虽王晋安期俱弗如也。
尔时玄畅法宝大师也。
纳两街之请操一割之刀。
纂辑古今搜扬经史。
成其别录上其表笺逆龙鳞之手已伸。
探虎穴之心且勇。
膏盲之疾。
圭刀之散何施。
混浊之河。
铢两之胶谩解。
如皆畏震所谓坐看。
畅公手拓不周山。
不免共工之触折也。
凡今缁伍无纵毁讥。
毁讥小人也。
及罹祸毒君子受之。
亦犹城门火而池鱼死也。
傥云周武不落于阿鼻归真自登于仙籍。
宣宗诛之已塞责矣。
是故比丘但自观身行。
莫伺玄门。
非干己事。
又以空门染习如然无斗四支而伤具体。
各是圣人设教无相夺伦。
如此行时名真护法也。
老氏云。
六亲不和则有孝子。
如无孝子之名。
信六亲大和也。
已上诸公皆家中有竞号咷谏乎。
因得善父母之名欤。
今我传家止劝将来。
二教和同弗望后生。
学其讦直。
险在其中矣。
为君不取。
然则临机可用相事当行。
必任弛张勿为胶柱。
然后知时名为大法师也。
传又云乎。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其斯之谓欤。
竺僧敷 朝代:西晋末

人物简介

全晋文
僧敷,未详何许人,居瓦官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不知何许人。善放光道行般若。住瓦棺寺讲授。时异学之徒。咸谓心神有形。但妙于万物耳。并著论。以相摧压。敷破之。其略曰。有形则有数。有数则有尽。神既无尽。安得有形。又著放光道行般若义疏。为安汰诸公所推赏。殁于所住寺。寿七十馀。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竺僧敷。
未详氏族。
学通众经尤善放光及道行波若。
西晋末乱移居江左。
止京师瓦官寺盛开讲席建邺旧僧莫不推服。
时同寺沙门道嵩亦才解相次。
道安书云。
敷公研微秀发非吾等所及也。
时异学之徒咸谓心神有形但妙于万物随其能言互相摧压。
敷乃著神无形论。
以有形便有数。
有数则有尽。
神既无尽。
故知无形矣。
时仗辩之徒纷纭交诤。
既理有所归惬然信服。
后又著放光道行等义疏。
后终于寺中。
春秋七十馀矣。
竺法汰与道安书云。
每忆敷上人周旋如昨。
逝殁奄复多年。
与其清谈之日未尝不相忆思得与君共覆疏其美。
岂图一旦永为异世。
痛恨之深何能忘情。
其义理所得披寻之功。
信难可图矣。
汰与书数述敷义。
今推寻失其文制。
湮没可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陇西安阳人,字子年。
貌丑,语滑稽。
喜谈神仙怪异。
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与高僧道安过从。
隐居终南山,弟子数百人。
苻坚累征不起。
传说言未来之事,皆验。
后为姚苌所杀。
有《牵三歌谶》及《拾遗记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法遇师事道安,襄阳陷,避地江陵之长沙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不知何许人。少俊逸博学。气压流辈。见安公乃屈伏。愿落发为弟子。义阳太守阮保。闻风钦慕。施遗相接。避地东下。止江陵寺讲授。众四百馀。一僧饮酒废夕讲。遇止罚不遣。安公闻之。以竹筒置杖。自封题以寄遇。遇开封见杖曰。此由饮酒僧也。领众不勤。远贻忧赐。即命维那。自罚行杖三下。内杖筒中。流涕自责。乃与慧远书曰。吾人暗短。不能率众。和尚虽在异域。犹垂忧念。吾罪无所逃。殁时年六十。
名僧传抄
(别传云昙遇。
又别记云道遇也)。
不知何处人也。
少而慷慨。
养索自居。
邻豪妻之以女。
郡守徵以为吏。
皆不从。
专慕大法。
释道安为师。
既得沐浴玄化。
咨诹昧理。
执橾精恳。
禁行无𮓪。
钟摩顶之爱。
留起予之赏。
于是下帷就业。
博究深经。
义阳太守陈笛阮保。
闻风钦悦。
修书通好。
信使往还。
果有嚫遗。
晋太元二年。
寺荷本围襄阳。
与昙微昙翼远惠等。
下集江陵长沙等。
法轮移轫。
学徒云凑。
听受之众。
常四百人。
有一僧。
于寺饮酒。
痴夕烧香。
遇罚而不遣。
闻之。
以竹筒封一荆子。
手题寄遇。
遇开封见杖。
即曰。
此由饮酒僧也。
我训众不勤。
远贻忧赐。
令维那系磬聚众。
以杖筒量香橙上。
行香毕。
出众前。
向筒致化。
化竟伏地。
命维那行杖三下。
内杖筒中起。
又作垂泪呜咽。
时境内道俗莫不叹息。
既而与惠远书曰。
吾不能率众。
和上隔在异域。
犹远垂忧。
吾罪深矣。
年六十一。
卒于江陵(云云)。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法遇。不知何人。弱年好学笃志坟素。而任性誇诞谓傍若无人。后与安公相值忽然信伏遂投簪许道事安为师。既沐玄化悟解非常。折挫本心谦虚成德。义阳太守院保闻风钦慕。遥结善友修书通好。施遗相接。后襄阳被寇。遇乃避地东下。止江陵长沙寺。讲说众经。受业者四百馀人。时一僧饮酒废夕烧香。遇止罚而不遣。安公遥闻之。以竹筒盛一荆子。手自缄封。题以寄遇遇。开封见杖。即曰。此由饮酒僧也。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即命维那鸣槌集众。以杖筒置香橙上。行香毕。遇乃起出众前。向筒致敬。于是伏地。命维那行杖三下内杖筒中。垂泪自责。时境内道俗莫不叹息。因之励业者甚众。既而与慧远书曰。吾人微闇短不能率众。和上虽隔在异域。犹远垂忧念。吾罪深矣。后卒于江陵春秋六十矣。
竺法汰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法汰,东莞人,少与道安同学,太元中终瓦官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东莞人。
长八尺。
美风姿。
少与道安同学。
决南游。
旅病于阳口。
时桓温镇荆州。
要过供事汤药。
遣弟子慧远问疾。
疾小间诣温。
温欲留汰久语。
汰以疾作起去。
初不辞谢。
坐客仰其高韵。
沙门道恒执心无义。
盛行荆楚间。
汰曰邪说也。
当亟破之。
遣弟子昙一。
集僧以难。
恒未即屈。
且则慧远就席。
才及数番。
恒觉堕负。
以麈尾扣案。
未得所答。
远曰。
不疾而速杼轴何为。
坐者皆笑。
其义遂沮。
至建邺。
止瓦棺寺。
晋太宗简文帝。
深相敬礼。
开放光题。
大会。
帝亲临幸。
公卿毕集。
众至千人。
瓦棺寺。
本河内山玩墓山公为陶处。
兴宁中。
沙门慧力启乞为寺。
至是而汰更新之。
王珣谢安石。
皆相过从。
弟子昙一昙二。
并有名。
太元二年殁。
寿六十八。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竺法汰。
东莞人。
少与道安同学。
虽才辩不逮而姿貌过之。
道安避难行至新野。
分张徒众命汰下京临别谓曰。
法师仪轨西北下座弘教东南。
江湖道术此焉相望矣。
至于高会净因。
当期之岁寒耳。
于是分手泣涕而别。
乃与弟子昙一昙二等四十馀人。
沿江东下。
遇疾停阳口。
时桓温镇荆州。
遣使要过供事汤药。
安公又遣弟子慧远。
下荆问疾。
汰病小愈诣温。
温欲共汰久语。
先对诸宾未及前汰。
汰既疾势未歇不堪久坐。
乃乘舆历厢回出。
相闻与温曰。
风痰忽发不堪久语。
比当更造。
温匆匆起出接与归焉。
汰形长八尺风姿可观。
含吐蕴藉词若兰芳。
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
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
汰曰。
此是邪说应须破之。
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一难之。
据经引理析駮纷纭。
恒仗其口辩不肯受屈。
日色既暮。
明旦更集慧远就席。
设难数番关责锋起。
恒自觉义途差异。
神色微动。
麈尾扣案未即有答。
远曰。
不疾而速。
杼轴何为。
座者皆笑矣。
心无之义于此而息。
汰下都止瓦官寺。
晋太宗简文皇帝深相敬。
重请讲放光经。
开题大会。
帝亲临幸。
王侯公卿莫不毕集。
汰形解过人流名四远。
开讲之日黑白观听士女成群。
及咨禀门徒以次骈席。
三吴负帙至者千数。
瓦官寺本是河内山玩公。
墓为陶处。
晋兴宁中沙门慧力启乞为寺止有堂塔而已。
及汰居之更拓房宇修立众业。
又起重门以可地势。
汝南世子司马综第去寺近。
遂侵掘寺侧重门沦陷。
汰不介怀。
综乃感悟躬往悔谢。
汰卧与相见。
傍若无人。
领军王洽东亭王珣太傅谢安并钦敬无极。
临亡数日忽觉不悆。
乃语弟子。
吾将去矣。
以晋太元十二年卒。
春秋六十有八。
烈宗孝武诏曰。
汰法师道播八方泽流后裔。
奄尔丧逝痛贯于怀可赙钱十万丧事所须随由备办。
孙绰为之赞曰。
凄风拂林。
鸣弦映壑。
爽爽法汰。
校德无怍。
汰弟子昙一昙二。
并博练经义。
又善老易。
风流趣好与慧远齐名。
昙二少卒。
汰哭之恸曰。
天丧回也。
汰所著义疏。
并与郤超书论本无义。
皆行于世。
或有言曰。
汰是安公弟子者非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9 【介绍】: 清僧。江苏盐城人,字芥航,号不不头陀,俗姓蔡。年十二,入三元宫为僧。晚年居焦山定慧寺。禅修之余,兼工诗画,尤善兰竹。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八
大须,字芥航,盐城人。焦山僧。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八
释大须,字芥航,晚号不不头陀。
姓蔡氏,盐城人也。
幼秉至性,超然麈表,因父寝疾,祷佛祈代,神监其诚,遂尔霍然,乃舍身邑中三元宫,年才十二,昙徽诣道安之岁,慧永居罗浮之时,法身无暇,学志弥笃。
未几,得戒于樊汷水陆寺,褊游名胜,博访勤参,蹑屩宝华,便司职事,驻锡焦山,乃履主席。
时咸丰辛酉,粤寇初平,疮痍满目,寺藏屡空,为联本山十二静室,蠲弃微嫌,布以公德。
薙草崩林,崇基正表,置藏经之室,立禅诵之堂,课以文字,勉以焚修,因人诱掖,莘莘后进,乐就范围。
尝谓:“说律论经,宜兼宏净土,不为高远,以浅近示人从入之途,使之深造,自然有得。
故一音称物,化感顽石,卅品探微,溺拯惑水。
”又谓:“佛法升坐后受众供养,未有后者不得升座以供养者,必其子孙非异人任也。
今执出家无家一语,死于句下,大背佛旨。
”故为其先人立后,而戚族有急,必竭瓶钵,量力为助,以故士大夫多贤之。
光绪己丑五月四日示疾,入寂塔于竹林寺夹山,蒯光典为之铭,见《焦山续志》。
须生平澹泊为怀,疾已以绳。
至于接物处,以撝抑故,贤者敬其善力,俗众感其丰棱。
禅修之馀,兼工诗画,竹阑入妙,人得一纸,珍同拱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河内人。年十二。师事安公为童子。精神大于其身。安使受诗礼。又四年乃落发。专心教诲。及壮以讲授有高名。随安在襄阳。冠平乃东下荆州。止上明寺。或问法师道化。何如印手菩萨。徽曰。和尚内行深浅。未易可测。外缘所被。多诸应验。在吾一渧宁比江海。太元二十年殁。寿七十三。著立本论九篇。六识指归十二首。皆奇作。传于世。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昙徽。
河内人。
年十二投道安出家。
安尚其神彩且令读书。
二三年中学兼经史。
十六方许剃发。
于是专务佛理镜测幽凝。
未及立年便能讲说。
虽志业高素而以恭推见重。
后随在襄阳。
符丕寇境。
乃东下荆州止上明寺。
每法轮一转则黑白奔波。
常顾解有所从。
乃图写形存念礼拜。
于是江陵士女咸西向致敬印手菩萨。
或问法师道化何如和上。
徽曰。
和上内行深浅未易可测。
外缘所被多诸应验在吾一渧宁比江海耶。
以晋太元二十年卒。
临亡之日体无馀患。
上堂同众中食因而告别。
食竟还房右胁而化。
春秋七十三矣。
著立本论九篇六识旨归十二首。
并行于世。
共 3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