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遇安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四○
蕴仁,温州瑞安(今浙江瑞安)仙岩山瑞鹿寺僧。
师事遇安禅师,习天台教。
至道元年其师卒,遂为法嗣。
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六,明瞿汝稷编《指月录》卷二四《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传》。
僧幼璋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4—927 【介绍】: 五代时僧。亳州谯人,俗姓夏侯,孜从子。七岁于扬州慧照寺出家。年十七具戒,二十五岁游方诸禅会,嗣白水本仁。归住天台山福唐院,移隐龙院。僖宗中和四年,收瘗浙东饥民遗骸数千,时谓悲增大士。哀帝天祐三年,钱镠迎其出山,住杭州功臣堂,署志德大师。后请归山,钱镠为建瑞龙院居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
禅师名幼璋。
唐相国夏侯孜之犹子也。
大中初。
伯父司空。
出镇广陵。
璋方七岁。
游慧照寺。
闻诵妙法莲华经。
于是跪伯父前。
求出家。
伯父难之。
璋因不饮食。
不得已许之。
依慧远禅师剃发。
又十年受具足戒。
年二十五。
游方。
至高安。
见白水。
又谒署山。
二大老皆器许焉。
咸通十三年。
见腾腾和尚者。
于江陵。
腾腾嘱曰。
汝往天台。
寻静而居。
遇安即止。
已而又见憨憨和尚者。
憨拊之曰。
汝却后四十年。
有巾子山下菩萨。
王于江南。
于时我法乃昌。
遂去。
璋至天台山。
于静安乡建福唐院。
已符腾腾之言。
又住隐龙院。
中和四年。
浙东饥疫。
璋于温台明三郡。
收瘗遗骸数千。
时谓悲增大士。
乾宁中。
雪峰尝见之。
以棕榈拂子授璋而去。
天祐三年。
钱尚父遣使童建。
赍衣服香药。
入山致请至府。
署志德大师。
馆于功臣院。
日夕问道。
辞还山。
尚父不可。
乃建瑞龙寺于城中。
以延之。
禅者云趋而集。
又契憨憨之语。
尝谓门弟子曰。
老僧顷年。
游历江外。
岭南荆湖。
但有知识丛林。
无不参问来。
盖为今日与诸人聚会。
各要知个去处。
然诸方终无异说。
只教诸人歇却狂心。
休从他觅。
但随方任真。
亦无真可任。
随时受用。
亦无时可用。
设垂慈苦口。
且不可呼昼作夜。
更饶善巧。
终不能指东为西。
脱或能尔。
自是神通作怪。
非干我事。
若是学语之流。
不自省己知非。
直欲向空里采花。
波中取月。
还著得心力么。
汝今日各自退思。
忽然肯去。
始知。
瑞龙老汉。
事不获已。
迂回太甚。
还肯么。
天成二年丁亥四月。
璋从尚父乞坟。
尚父笑曰。
师便尔乎。
遣陆仁璋者。
择地于西关建塔。
塔毕。
璋往辞尚父。
嘱以护法恤民。
还安坐而化。
阅世八十有七。
坐七十夏 诏改天台隐龙。
为隐迹云。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瑞龙禅师。
幼璋。
唐相国夏侯孜犹子也。
大中初。
伯父司空。
出镇广陵。
师方七岁。
游慧照寺。
闻诵妙法莲华经。
于是跪伯父前。
求出家。
伯父难之。
师因不饮食。
不得已许之。
依慧远禅师剃发。
又十年受具足戒。
年二十五游方。
至高安。
见白水。
又谒署山二大老。
皆器许焉。
咸通十三年。
见腾腾和尚者于江陵。
腾腾嘱曰。
汝往天台。
寻静而居。
遇安即止。
已而又见憨憨和尚者。
憨拊之曰。
汝却后四十年。
有巾子山下菩萨。
王于江南。
于时我法乃昌。
遂去至天台山。
于静安乡。
建福唐院。
已符腾腾之言。
又住隐龙院。
中和四年。
浙东饥疫。
师于温台明三郡。
收瘗遗骸数千。
时谓悲增大士。
乾宁时。
雪峰尝见之。
以棕榈拂子。
授师而去。
天祐三年。
钱尚父遣使童建。
赍衣服香药。
入山致请。
至府。
署志德大师。
馆于功臣院。
日夕问道。
辞还山。
尚父不可。
乃建瑞龙寺于城中。
以延之。
禅者云趋而集。
又契憨憨之语。
尝谓门弟子曰。
老僧顷年。
游历江外岭南荆湖。
但有知识丛林。
无不参问来。
盖为今日与诸人聚会。
各要知个去处。
然诸方终无异说。
只教诸人。
歇却狂心。
休从他觅。
但随方任真。
亦无真可任。
随时受用。
亦无时可用。
设垂慈苦口。
且不可呼昼作夜。
更饶善巧。
终不能指东为西。
说或能尔。
自是神通作怪。
非干我事。
若学语之流。
不省己知非。
直欲向空里采花。
波中取月。
还著得心力否。
汝今日各自退思。
忽然肯去。
始知瑞龙老汉。
事不获已。
迂回大甚。
还肯么。
天成二年丁亥四月。
师从尚父乞坟。
尚父笑曰。
师便尔乎。
遣陆仁璋者。
择地西关建塔。
塔毕。
师往辞尚父。
嘱以护法恤民。
还安坐而化。
阅世八十有七。
坐七十夏。
诏改天台隐龙。
为隐迹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大名莘县人,字敏仲。王靖子。登进士第。历太常博士、太府少卿。哲宗绍圣初,迁户部侍郎,详定役法,与尚书蔡京多不合,徙兵部。徽宗时,为刑部尚书,出知成都。入崇宁党籍,谪衡州别驾,安置温州。复朝散郎,卒。
全宋诗
王古,字敏仲,莘县(今属山东)人。
旦曾孙。
第进士。
神宗熙宁中,为司农寺主簿。
历提举淮、浙四路常平,湖南转运判官,提点淮东刑狱,知广州、袁州。
徽宗立,迁户部尚书,改刑部。
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
入党籍,谪衡州别驾,温州安置。
寻卒。
事见《宋史》卷三二○《王素传》。
全宋文·卷二二一三
王古,字敏仲,大名莘县(今山东莘县)人,王素族孙。
第进士,熙宁八年为司农主簿,提举两浙、开封府界常平等事。
元丰中为太常博士。
出为湖南转运判官,提点淮东刑狱,历工部、吏部、右司员外郎,秘书少监。
绍圣初迁户部侍郎,徙兵部,知广州、袁州。
徽宗立,复拜户部侍郎,擢尚书。
以宝文阁待制知成都、青州。
后堕崇宁党籍,贬衡州(一作衢州)别驾,温州安置。
著有《净土宝珠集》、《直指净土决疑集》、《法宝标目》十卷。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五、二七五、三二七、三八九、四○九、四七○,《宋会要辑稿》礼三七之三六、职官六七之三六、选举三三之二○,《宋史翼》卷五,《居士传》卷二二。
宋史》卷三二○《王素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后唐时僧,闽人。为人宽绰纯笃,无故寡言。住韶州灵树院。南汉刘氏每迎召敏入请问,所占皆验。号为知圣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闽人也。始得心法于安禅师。及刘氏据番禺。每迎入府供养。有所询访。谓之乞愿。敏亦无所顾忌。辄随事占对。后皆奇中。因署号知圣大师所居灵树院。岩谷尤深。窅丈室燕坐。悉屏绝童仆。独一净人侍侧。呼之为所由。一日登山。遽麾使去。净人因蔽草中窥之。见敏没入地。久之乃复出。净人竟前问所往。徐曰。吾与山王有故。邀吾闲谈耳。且戒之。曰。所由勿泄吾迹于外。 有僧问云。如何是佛法至理。敏展两手。云如何是和尚家风。敏云千年田八百主。云学人不会。敏云。即当屋舍没人脩。问云。如何是西来意。敏云。童子莫徭儿。云乞师指示。敏云。汝从虔州来。问云。是什么得恁么难会。敏云。火官头上风车子。 有尼送瓷钵。敏托起云。者个出在什么处。尼云。定州敏朴破。尼罔措。 或问和尚年多少。敏云。今日生。明日死。又问和尚生缘何处。敏云。日出东。月落西。广主将兴兵。欲诀臧否于敏。敏知之乃封一函子。付知事云。王来则出此开之。竟化去。及广主至。怒知事曰。和尚疾时。何不见报耶。对曰。和尚未尝有疾。于是出其函。得一帖子。于内书云。人天眼目。堂中上座。主因召第一座文偃。开堂说法。以绍其化。兵亦遂寝。且塔其全身于山中。葬费皆出王府。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释如敏。
闽人也。
始见安禅师
遂盛化岭外。
诚多异迹。
其为人也宽绰纯笃无故寡言。
深悯迷愚率行激劝。
刘氏偏霸番禺。
每迎召敏入请问多逆知其来。
验同合契。
广主奕世奉以周旋时时礼见。
有疑不决直往询访。
敏亦无嫌忌启发口占然皆准的时谓之为乞愿。
乃私署为知圣大师。
初敏以一苦行为侍者。
颇副心意。
呼之曰所由也。
一日随登山脊间。
却之潜令下山。
回顾见敏入地焉。
苦行隐草中覆其形。
久伺之乃出往迎之。
问曰师焉往乎曰吾与山王有旧。
邀命言话来如是。
时或亡者乃穴地而出。
严诫之曰。
所由无宜外说泄吾闲务。
后终于住院。
全身不散。
丧塔官供。
今号灵树禅师真身塔是欤。
系曰。
灵树如遇大安。
必寿腊绵长。
出人常限。
疑此亦所闻异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