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宏

相关人物:共 171 位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大暮赋 西晋 · 陆机
夫死生是失得之大者,故乐莫甚焉,哀莫深焉,使死而有知乎,安知其不如生?如遂无知邪,又何生之足恋!故极言其哀,而终之以达,庶以开夫近俗云。
夫何天地之辽阔,而人生之不久长。
日引月而并陨,时惟岁而俱丧?
谅壮岁之挥霍,岂人生之可量!
知自壮而得老,体自老而得亡。
观细木而闷迟,睹洪槚而念槥。
顾黄垆之沓沓,悲下泉乎翳翳。
挫千乘犹一毫,当何数乎智惠?
徒假颜于须臾,指夕景而为誓,忽呼吸而不振,奄神徂而形弊。
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
于是六亲云起,姻族如林。
争涂掩泪,望门举音。
敷幄席以悠想,陈备物而虞灵。
仰廖廓而无见。
俯寂寞而无声。
殽饛饛其不毁,酒湛湛而每盈。
屯送客于山足,伏埏道而哭之。
扃幽户以大毕,溯玄阙而长辞。
归无涂兮往不反,年弥去兮逝弥远。
弥远兮日隔,无涂兮曷因。
庭树兮叶落,墓草兮根陈(《艺文类聚》三十四。《初学记》十四,又略见《魏志·文帝纪》注,《御览》五百五十一。)
播芳尘之馥馥(《文选》谢朓《八公山诗》注。)
北史曰:兼中书侍郎郑道昭从征沔北。孝文飨臣于县瓠方丈竹堂。道昭与兄懿俱侍坐。乐作酒酣。孝文乃作歌。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内外。
云雷大振兮天门辟。率土来宾一正历。
舜舞干戚兮天下归。文德远被莫不思。
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
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
文王政教兮晖江沼。宁如大化光四表
⑴ 宋弁○魏书郑道昭传。北史郑道昭传。《御览》五百七十事类赋歌赋注引《后汉书》。《诗纪》百八。
北魏 · 元宏
后魏略曰:孝文帝南巡至新野。临潭水而见菖蒲花。乃歌曰云云。遂建两菖蒲寺美之。
两菖蒲,新野乐(○《御览》百六十八。)
北史曰:协从孝文帝幸代都。次于上党之铜鞮山。路傍有大松树十数株。赋诗示协曰:吾作诗虽不七步。亦不言远。汝可作之。比至吾间令就也。协时去十步。且行且作。未至帝所而就。
问松林。松林经几冬。
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
⑴ ○魏书彭城王传。北史献文六王传。《御览》九百五十三引《后魏书》。《诗纪》百八。
有客有客从东来,手持碧玉歌莫哀。
黄鹄矶头啸明月,长江万里浮云开。
乃从半夜上黄鹤,天吴叱浪蛟龙骇①。
蛟龙骇,山鬼泣。
千骑万骑来悲风,汉阳两岸涛声急。
珊瑚敲起黄鹤回,翩翩走上凌仙台②。
命黄鹤,尔钦哉③!
为我东海之东、西海之西、南海之南、北海之北,真人仙子一一来此楼,海若阳侯莫惶惑④。
各持径尺明月之神珠⑤,江篱芳芷供其侧⑥。
须臾真人习习黄鹤鸣,景云紫雾楼下生⑦。
但见霓裳羽服绰约之仙子,三五西来拥翠旌。
祝融南至驾火龙⑧,大姑小姑盛妆饬⑨,珠铛佩玉鸣琮琤⑩。
登楼握手转更深,万籁不作天宇清。
江水平,冯夷捧出澄水帛⑾,君山父老吹紫笙⑿。
湘君折有瑶草枝,龙绡裁服霞为裙⒀。
盈盈相见湘君喜,唱和钧天广乐之新声⒁。
风传淅淅月如霜⒂,西池王母行琼浆。
大姑小姑颜色扬,砗磲云母妆衣裳⒃。
起立俱兮琴羽张⒄,相将鼓舞和琳琅⒅。
短笛嘈嘈起黄鹄,声清调急良可伤。
倚台望极无所见,海天惨淡江云凉。
真人仙子于是怅然下楼去,欲行不行仍徜徉⒆。
仍徜徉,留且歌,东西南北奈若真人仙子何!
乃驾长风送之望之,而复立于江之沱⒇。
黄鹤尔归去,黄鹄多狂波21。
人有登楼问踏歌22,云在华山采薜萝23,月明夜半当来过24。
【校注】 (1)天吴:传说中的水神。《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 (2)凌仙台:喻黄鹤楼的高台。 (3)钦哉:告戒之辞,语出《尚书》。《书·舜典》:“钦哉钦哉,刑之恤哉!” (4)海若:传说中的海神。《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王逸注:“海若,海神名也。”阳侯:传说中的大波之神。相传古阳陵国君溺死于水,而为水神,能兴大波,谓之阳侯波。《楚辞·九章·哀郢》:“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文选·左思〈吴都赋〉》:“揖天吴与阳侯。” (5)明月之神珠:即明月珠,又名夜光珠。《神异经》:“西北金阙上,有明月珠,径三寸,光照千里。” (6)江蓠芳芷:皆为香草。江蓠,即蘼芜;芳芷,即白芷。《楚辞·离骚》:“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7)景云紫雾:传说中神仙出行,必伴以祥云紫雾。景云,瑞云。 (8)祝融句:祝融,上古传说中的火神,也被奉为南方之神及夏神。《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管子·五行》:“祝融辨乎南方。”王毂《苦热行》:“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9)饬:整理,打扮。 (10)珠珰:耳珠。《孔雀东南飞》:“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琮琤:玉石相碰发出的声音。象声词。 (11)冯夷:传说中水神河伯的名字。《广雅·释天》:“河伯,谓之冯夷。”《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清泠传》曰:华阴潼乡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河伯。”澄水帛,一种可以消暑的绢帛,相传为唐代同昌公主所用。《杜阳杂编》卷下: “暑气将盛,公主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挂于南轩。良久,满座皆思挟纩。澄水帛,长八、九尺,似布而细,明薄可鉴,云其中有龙涎,故能消暑毒也。” (12)君山:即湘山,在洞庭湖中。相传为湘君所游之处。 (13)龙绡:即传说中的鲛绡,相传为海中鲛人所织。韦应物《神女歌》:“的烁龙绡杂琼佩。” (14)钧天广乐:指天上的音乐。《列子·周穆王》:“清都紫微,钧天广乐。”《文选·张衡〈西京赋〉》:“昔者大帝悦秦缪公而觐之,飨以钧天广乐,帝有醉焉。” (15)风传:风传送。岑参《宿关西客舍》:“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 (16)砗磲:一作“车渠”,似玉的美石。《广雅·释地》:“砗磲,石之次玉。”魏文帝《车渠碗赋》序云:“车渠,玉属也,多纤理缛文,生于西国,其俗宝之。” (17)琴羽:羽为五音之一,琴羽即琴音中的羽音。此处指琴声。《文选·江淹〈别赋〉》:“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 (18)鼓舞:击鼓而舞。《易·系辞上》:“鼓之舞之以尽神。”琳琅:象声词。此处形容舞蹈时玉佩等相碰的声音。 (19)徜徉:《广韵·阳韵》:“徜徉,犹徘徊也。”《文选·张衡〈思玄赋〉》:“怅徜徉而延伫。” (20)江之沱:长江支流。喻相送之远。《说文·水部》:“沱,江别流也。” (21)黄鹄:指黄鹄矶。 (22)踏歌:连袂而歌,歌时以足踏地,以为节奏。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3)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植物名。薜荔,又名木莲。女萝,即松罗。《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 (24)过:访问。以上两句点明仙人的去向。 这首长篇歌行虚构了作者与众仙欢会黄鹤楼,共作超然物外之游的幻境。诗中黄鹤翩翩而来,飘然而去,伴随作者度过了难忘之夜。从首句看,作者当为江左一带人。
先生姓李氏。讳含光。广陵江都人。本姓宏。以孝敬皇帝庙讳改焉。二十一代祖宏。江夏太守。避王莽。徙居晋陵。遂为郡人。高祖文嶷。陈桂阳王国侍郎。曾祖荣。皇朝雷州司马。祖师龛。隐居以求其志。徙于江都。父孝威。博学好古。雅修彭聃之道。与天台司马练师子微为方外之交。尤以笃慎著于州里。考行议谥。曰正隐先生。母琅琊王氏。贤明有德行。先生孩提则有殊异。晬日独取孝经。如捧读焉。羁丱好静处。诵习坟典。年十八。志求道妙。遂师事同邑李先生。游艺数年。神龙初。以清行度为道士。居龙兴观。尤精老庄周易之深趣。执丧过哀。口不尝甘旨之味。食惟穬麦而已。封植膳羞。皆出其手。号毁骨立。亲族莫不伤之。开元十七年。从司马练师于王屋山。传受大法。灵文金记。一览无遗。综核古今。该明奥旨。元宗知先生偏得子微之道。乃诏先生居王屋山阳台观以继之。岁馀。请居茅山。纂修经法。频徵。皆谢病不出。天宝四载冬。乃命中官赍玺书徵之。既至。延入禁中。每欲咨禀。必先斋沐。他日。请传道法。先生辞以足疾。不任科仪者数焉。元宗知不可强而止。先生尝以茅山灵迹。剪焉将坠。真经秘箓。亦多散落。请归修葺。乃特诏于杨许旧居紫阳以宅之。仍赐绢二百匹。法衣两副。香炉一具。御制诗及序以饯之。又禁于山侧采捕鱼猎。食荤血者。不得辄入。公私祈祷。咸绝牲牢。先生以六载秋到山。是岁诏书三至。渥泽频繁。晖映崖谷。初山中有上清真人许长史杨君陶隐居自写经法。历代传宝。时遭丧乱。散逸无遗。先生捧诏搜求。悉备其迹。而进上之。先时元宗将求大法。请先生为师。先生竟执谦冲。辞疾而退。洎七载春。元宗又欲受三洞真经。其年春之三月。中官赍玺书云。其月十八日。尅受经诰。是日。于大同殿洁修其事。遂遥礼先生为元师。并赐衣一袭。以伸师资之礼。因以元靖为先生之嘉号焉。仍诏刻石于华阳洞宫以志之。是岁夏五月。隐居先生合丹之所。有芝草八十一茎。散生于松石之间。诏俾先生与中官启告灵仙。缄封表进。夏。又诏以紫阳观侧近二百户。太平崇元两观各一百户。并蠲其官徭。以供香火。秋七月。又徵先生。既自请居道观以养疾。九载春。辞归旧山。其年夏六月。前生灵芝之所。又产三百馀茎。煌煌秀异。人所莫睹。先生又图而奏之。是岁冬。又徵先生。于紫阳别院馆之。十载秋。先生又恳辞告老。御制序诗以饯之。十有一载。先生奉诏。与门人韦景昭等。于紫阳之东郁冈山。别建斋院。立心诚肃。是夜仙坛林间。遍生甘露。因以上闻。特诏嘉异。初隐居先生以三洞真法传升元先生。升元付体元先生。体元付正一先生。正一付先生。自先生距于隐居。凡五叶矣。皆总袭妙门大正真法。所以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矣。于戏。是非可齐也。我物均焉。生死可忘也。觉梦同焉。如此者。何域心于变化之际哉。先生以大历已酉岁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于茅山紫阳之别院。春秋八十有七。其年十二月八日。门人赴丧而至者凡数千人。号奉冠舄。迁窆于雷平山之西陲。遗命以松棺竹杖木几水瓶香奁香炉置于藏内。门弟子等仰奉嘉猷。克遵俭德。先生识思真淳。业行高古。道穷情性之本。学冠天人之际。所以优游句曲。郁为王者之师。出入明庭。特宠肩舆之贵。是知顺风而问。昔称于黄帝。望山而请。今见于元宗矣。又博览偫言。长于著撰。尝以本草之书。精明药物。事关性命。难用因循。著音义两卷。又以老庄周易。为洁净之书。著学记义略各三篇。内学记二篇。以续仙家之遗事。皆名实无违。词旨该博。初先生幼年。颇工篆籀。而隶书尤妙。客或赏之云。贤于其父。因投笔不书。元宗诏山人王旼。强请先生楷书上经一十三纸。以备杨许之阙。先生能于阴阳术数之道。而不以艺业为能。极于转鍊服食之事。而不以寿养为极。但冥怀素朴。妙味元津。非夫博大之至人。孰能尽于此。真卿乾元二年。以升州刺史充浙西节度。钦承至德。结慕元微。遂专使致书于茅山。以抒诚恳。先生特令韦鍊师景昭复书于真卿。恩眷绸缪。足励超然之志。然宗师可仰。望紫府而非遥。王事不遑。寄白云而攸远。洎大历六年。真卿罢刺临川。旋舟建业。将宅心小岭。长庇高踪。而转刺吴兴。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之心。瞻望林峦。永负借山之记。而景昭洎郭闳等。以先生茂烈芳猷。愿铭金石。乃邀道士刘明素来托斯文。真卿与先生门人中林子殷淑遗名韦渠牟尝接采真之游。绪闻含一之德。敢强名于巷党。曷足辨于鸿蒙。其词曰。
抱一混茫,人之纪纲。
先生以之,气王神强。
乃启元旨,元门以彰。
乃为帝师,帝道惟康。
甘露呈瑞,灵芝效祥。
上士云感,高风载扬。
鹤返仙庙,云辞帝乡。
退归而老,妙识行藏。
德本无累,道心有常。
实曰形解,孰云坐忘。
伐石表墓,勒铭传芳。
谷变陵迁,厥迹弥光。
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
影中群象动,空里众灵飞。
檐牖朱旭,房廊挹翠微。
瑞莲生佛步,瑶树挂天衣。
邀福功虽在,兴王代久非。
谁知云朔外,更睹化胡归。
北魏称贤君,恭已勤临御。
其初定武业,帝以崇文著。
崇文固已佳,衣冠改无据。
智者之所嗤,迂者之所誉。
试看北魏祀,四世遂斩遽。
祖宗其忍忘,艰难可弗虑。
摛词戒后人,叮咛听斯语(魏室创业经世咸尚威武至孝文帝始崇文教虽亦润色太平之一端乃改易衣冠亲服衮冕朝飨四传而国社遂墟足为忘祖背本之鉴而辽金及元之末季皆踵其失凡改汉衣冠者不再世而辄亡益足深警矣昔我无忘太宗文皇衣帝因阅金世宗纪见其有禁约子孙祖宗为训服语言悉遵旧制曾且远命侍臣宣读金史什等谕诫大臣圣虑至深然彼时达海巴克即有应效汉人服饰制度之请我当达海巴克什乃满洲世仆且太宗斥而不从夫略立国之初徒以习汉字即怀见异而迁之意可见满洲臣子专习文墨无有不染汉人习气者惟在上之人力挽其弊而无为所惑余益用是深惧昔年恭读器图实录因敬述衣冠圣训勒石垂示后亲制皇朝礼式序于勿改一事谆切中警我世世子孙臣庶惟当敬守勿渝永延亿万载丕丕基故不能已于丁宁告戒耳兹咏魏孝文事因复阐发之)
繁华消歇湛恩留,忍见珠宫作土丘。
海日西沉燕市晚,塞鸿南度蓟门秋。
恭光父子三纲绝,安史君臣百代雠。
善恶相形褒贬在,世宗更比孝文优。
二百年中数钜公,六诗三笔迥谁同(司农为吾师光禄公难兄。)
别教河洛留真语魏孝文迁洛,王长孙撰《河洛语音》。),才识邶鄘是变风。
江左论交无揖让,黔陬得句更清雄。
溯洄每恨吾生晚,频爇心香一瓣通。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