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汉书》卷四《文帝纪赞》
「断狱数百,几致刑措。」东汉·应劭注:「措,置也。民不犯法,无所刑也。」

例句

刑措谅斯在,欢然仰颂声。 虞世南 赋得慎罚

《國語辭典》:措置  拼音:cuò zhì
1.安排、料理。《宋史。卷二二。徽宗本纪四》:「庚戌,诏京师运米五十万斛至燕山,令工部侍郎孟揆亲往措置。」《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六老千思万想,若王三来时,怎生措置?」
2.安置、安放,即措手足。《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东平宪王苍传》:「臣惶怖战慄,诚不自安,每会见,踧踖无所措置。」
《國語辭典》:举措(舉措)  拼音:jǔ cuò
1.言行举动。《汉书。卷八。宣帝纪》:「君臣同心,举措曲直,各得其所,是以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王霸妻传》:「向见其子容服甚光,举措有适。」
2.措施。《荀子。荣辱》:「政令法,举措时,听断公。」汉。王充《论衡。逢遇》:「武王诛残,太公讨暴,同浊皆粗,举措均齐,此其所以为遇者也。」
《漢語大詞典》:刑措
见“ 刑错 ”。
《國語辭典》:刑错(刑錯)  拼音:xíng cuò
刑罚置放不用。《史记。卷四。周本纪》:「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汉。王充《论衡。自然》:「然而汉朝无事,淮阳刑错者,参德优而黯威重也。」
分類:刑法裴骃
《國語辭典》:无措(無措)  拼音:wú cuò
张皇失所措置。如:「手足无措」。《水浒传》第一二回:「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著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货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醒世恒言。卷二五。独孤生归途闹梦》:「虽则家事荒凉,衣食无措,犹喜白氏女工精绝,翰墨傍通。」
《漢語大詞典》:措画(措畫)
筹画。 宋 岳飞 《奏画守襄阳筹郡营田札子》:“苟行营田之法,其利为厚。然即今将已七月,未能耕垦,来年入春,即可措画。” 明 张居正 《与蓟辽总督书》:“ 蓟 中事,公所措画,咸极精当。”
分類:筹画
《國語辭典》:措手  拼音:cuò shǒu
著手处理、应付。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二折:「那日若无军师与列位大人呵,可著我险些儿难措手。」《西游记》第四回:「哪吒正使法间,听得棒头风响,急躲闪时,不能措手,被他著了一下,负痛逃走。」
分類:着手
《國語辭典》:失措  拼音:shī cuò
因为惊慌而不知所措。《宋史。卷四八六。外国传二。夏国传下》:「种谔在绥德节制诸军,闻夏人至,茫然失措,欲作书召燕达,战怖不能下笔。」《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曹操仓皇失措。张辽曰:『丞相休惊!』」
《國語辭典》:措大  拼音:cuò dà
贬称贫寒的读书人。《新五代史。卷七○。十国世家。东汉世家》:「老措大,毋妄沮吾军。」明。陈继儒《李公子传》:「众进士本措大骨相,骤得此,足高趾扬,毕露丑态。」也作「醋大」。
《國語辭典》:措意  拼音:cuò yì
1.留意、注意。《孔子家语。卷二。致思》:「丈夫不以措意,遂渡而出。」《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先生微矜于谈道,又不让乎当仁,亦未巨过也,愿二子措意焉。」
2.文章的立意。宋。许顗《彦周诗话》:「兵火间散乱不可复得,略记其叙数句,以见其措意。」
《國語辭典》:措辞(措辭)  拼音:cuò cí
1.表达意见时,所斟酌选用的词语。如:「这篇文章的措辞优美,引人入胜。」汉。王充《论衡。刺孟》:「见彼之问,则知其措辞所欲之矣。」也作「措词」。
2.斟酌选用词语,以表达个人意见。《太平广记。卷四八四。李娃传》引《异闻集》:「娃回眸凝睇,情甚相慕,竟不敢措辞而去。」宋。苏轼〈答李昭玘〉:「观足下新制及鲁直、无咎、明略等诸人唱和,于拙者便可格笔,不复措辞。」《老残游记》第一七回:「老残道:『你说出来,我总可以设法。』人瑞道:『除非你承认了要他,才好措辞。』」也作「措词」。
《漢語大詞典》:罔措
喻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景德传灯录·自满禅师:“情知汝罔措,僧欲进语。”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 子瞻 尝问一后进‘近读何书’,其人答‘读某书’。 子瞻 輒问曰:‘其中有某好亭子?’其人愕然罔措,不知 子瞻 所问。”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去古既远,治体不振,生当其时,手足罔措。”
《漢語大詞典》:注措
见“ 注错 ”。
《漢語大詞典》:注错(注錯)
亦作“ 注措 ”。 措置,安排处置。荀子·荣辱:“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 杨倞 注:“注错……与措置义同。”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一:“注错二字同义。广雅:‘措,鉒,置也。’措鉒即注错。是注、错同训为置。” 宋 曾巩 《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 仁宗 皇帝,宽仁慈恕,虚心纳諫,慎注措,谨规矩。” 明 刘元卿 《贤奕编·闲钞上》:“诸 吕 之际,诸公注措如用兵。”
《漢語大詞典》:时措(時措)
《礼记·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故时措之宜也。” 郑玄 注:“时措,言得其时而用也。” 孔颖达 疏:“措犹用也。言至诚者成万物之性,合天地之道,故得时而用之,则无往而不宜”。后以“时措”谓因时制宜。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大抵治狱以宽厚为本,而刑新国则宜用轻典,若执而不变,非时措之道也。”
分類:因时制宜
《韵府拾遗 遇韵》:弗措
礼记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