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冰炭置肠
 
肠中冰炭


《庄子集释》卷二中〈内篇·人间世〉~52~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慄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晋·郭象注:「人患虽去,然喜惧战于胸中,固已结冰炭于五藏矣。」唐·成玄英疏:「变昔日之忧为今时之喜。喜惧交集于一心,阴阳勃战于五藏,冰炭聚结,非患如何?」

例句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韩愈 听颖(一作颍)师弹琴

典故 
形容变尽
  
斩空衣
  
漆身吞炭
 
炭欲吞
 
豫让击衣
  
豫让声消

相关人物
豫让
 
赵襄子


《战国策》卷十八《赵策一》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捍,曰:「欲为知伯报雠!」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雠,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智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例句

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 周匡物 及第后谢座主

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李白 东海有勇妇

漆身恩未报,貂裘弊岂嫌。 雍裕之 四色


《尚书》卷八〈商书·仲虺之诰〉~0~
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仲虺乃作诰,曰:「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乂,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用爽厥师;简贤附势,实繁有徒;肇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小大战战,罔不惧于非辜,矧予之德言足听闻;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信兆民。「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徵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民之戴商,厥惟旧哉,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呜呼!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
典故

《尚书》卷八〈商书·仲虺之诰〉~0~
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仲虺乃作诰,曰:「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乂,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
《國語辭典》:涂炭(塗炭)  拼音:tú tàn
陷于涂泥炭火之中。比喻处境困苦。《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汉遭王莽,宗庙废绝,豪杰愤怒,兆人涂炭。」《三国演义》第六回:「帝星不明,贼臣乱国,万民涂炭,京城一空!」也作「荼炭」。
《國語辭典》:冰炭  拼音:bīng tàn
性质相反,彼此不能相容。《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两不相投,谓之冰炭。」
《國語辭典》:兽炭(獸炭)  拼音:shòu tàn
用兽骨烧成的炭或用炭屑和水制成的兽形炭。北周。庾信〈谢赵王赉丝布启〉:「覆鸟毛而不暖,然兽炭而逾寒。」唐。张南史〈雪〉诗:「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
《国语辞典》:炽炭(炽炭)  拼音:chì tàn
烧炭。《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
分类:烧炭
《漢語大詞典》:炉炭(爐炭,鑪炭)
炉中的炭火。史记·刺客列传:“夫以鸿毛燎於炉炭之上,必无事矣。”晋书·宣帝纪:“ 魏武帝 曰:‘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法苑珠林卷十一:“於是沉浮鑊汤之里,偃仰炉炭之中。”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盛夏无水,土气毒热,如炉炭燔灼。”
鑪炭:1.炉中的炭火。周礼·天官·宫人:“凡寝中之事,埽除、执烛、共鑪炭,凡劳事。”左传·定公三年:“自投于牀,废于鑪炭,烂,遂卒。”墨子·备梯:“五步一灶,灶门有鑪炭。”
(2).比喻危急的境地。韩非子·初见秦:“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鑪炭,断死於前者,皆是也。”
《漢語大詞典》:薪炭
木炭。汉书·匈奴传下:“ 胡 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多齎鬴鍑薪炭,重不可胜。” 宋 苏辙 《冬至日作》诗:“似闻钱重薪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
分類:木炭
《國語辭典》:吞炭  拼音:tūn tàn
比喻不惜牺牲性命以报效主恩。参见「漆身吞炭」条。唐。周匡物 及第后谢座主诗:「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
《國語辭典》:吞炭漆身  拼音:tūn tàn qī shēn
比喻不惜牺牲性命以报答主恩。参见「漆身吞炭」条。《三国志。卷二八。魏书。毋丘俭传》南朝宋。裴松之。注:「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分類:豫让
《國語辭典》:石炭  拼音:shí tàn
煤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㶟水注》:「山有石炭,火之,热同樵炭也。」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香饼,石炭也,用以焚香,一饼之火,可终日不灭。」
分類:石炭绪言
《漢語大詞典》:土炭
土与炭。古代冬至和夏至悬于衡器的两端用以测阴阳之气。
《國語辭典》:木炭  拼音:mù tàn
一种将木材密闭于窑中,用火烧成的燃料。
《國語辭典》:木炭画(木炭畫)  拼音:mù tàn huà
用木炭条画的素描。
《漢語大詞典》:铁炭(鐵炭)
(1).铁和炭。古代用于探测节候变化的仪器上。《汉书·李寻传》:“政治感阴阳,犹铁炭之低卬,见效可信者也。”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天文志》云‘县土炭’也。以铁易土耳。先冬夏至,县土炭於衡,各一端,令适停。冬,阳气至,炭仰而铁低;夏,阴气至,炭低而铁仰。以此候二至也。” 宋 委心子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韦鼎望气》:“夫天不言,以气与象传吉凶,其应验之速,虽桴鼓之荅,铁炭之动不过也。”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岁时》:“庶铁炭轻重,无失寒燠之宜;灰箭飞浮,不爽阴阳之度。”
(2).一种用于冶锻的煤。火焰不高。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冶铁:“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煤炭:“炎平者曰铁炭,用以冶锻。”
《漢語大詞典》:击衣(擊衣)
春秋 末 晋 人 豫让 事 智伯 , 智伯 甚尊宠之。及 智伯 为 赵襄子 等所灭, 豫让 立志必为报仇而死,以报 智伯 。乃变名姓为刑人,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两次行刺 赵襄子 ,未成而自杀。自杀前,要求 赵襄子 给衣服而击之,以示报仇之意。“ 襄子 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 豫让 。 豫让 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 智伯 矣!’”事见史记·刺客列传。后因以“击衣”为报仇的典实。 清 吴兆骞 《赠孔叟》诗:“击衣不得心自哀,置铅无成目空矐。”
分類:豫让尊宠
《漢語大詞典》:漆身
(1).以漆涂身。 战国 晋 豫让 为 智伯 复仇事。战国策·赵策一:“ 豫让 又漆身为厉,灭鬚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为厉披髮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司马贞 索隐:“﹝厉﹞音赖,癩病也。言漆涂身,生疮如病癩。” 明 陆垹 《篑斋杂著》:“知同漆身,义比采薇。” 清 刘震 《易水歌》:“报仇更比漆身苦,两人后先得死所。”
(2).以漆涂尸。为保存尸体的方法之一。太平广记卷九六引《纪闻录》:“﹝ 僧伽大师 ﹞至 景龙 四年三月二日,於 长安 荐福寺 端坐而终。 中宗 即令於 荐福寺 起塔,漆身供养。俄而大风歘起,臭气徧满於 长安 。”
《漢語大詞典》:豫让桥(豫讓橋)
即 汾桥 。 豫让 为 智伯 报仇,欲刺 赵襄子 于 汾桥 畔,故亦称 汾桥 为 豫让桥 。 汾桥 ,在 并州 晋阳县 (今 太原 )东一里。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诗之五:“既窥 豫让桥 ,復瞰 軹深井 。” 柳亚子 《吊刘烈士炳生》诗:“ 田横岛 上人如梦, 豫让桥 边泪如泉。”参见“ 豫让 ”。
分類:豫让报仇
《國語辭典》:豫让(豫讓)  拼音:yù ràng
人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晋人。初事范中行氏,不为重用,又事知伯,知伯以国士待之。后知伯为赵襄子所灭,让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使人不复识其形状,欲刺赵襄子,为知伯复仇,事不成而死。
分類:豫让家臣
《國語辭典》:生民涂炭(生民塗炭)  拼音:shēng mín tú tàn
形容人民生活在极端困苦的境地。北周。庾信〈伤心赋〉:「在昔金陵,天下丧乱,王室板荡,生民涂炭。」《封神演义》第八回:「四海分崩,八方播乱,生民涂炭,日无宁宇。」也作「生灵涂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