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40,分30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典故
非马辩
辩折田巴
孟子好辩
随何辩
词典
辩之
辩才
雄辩
辩论
九辩
辩士
好辩
明辩
论辩
辩说
能辩
典故
白马先生论
 
非马辩

相关人物
儿说
 
韩非子


《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说二〉~629~
儿说,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齐稷下之辩者,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故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不能谩于一人。

例句

谩持白马先生论,未抵鸣鸡下客功。 胡宿 函谷关

关令莫疑非马辩,道安还跨赤驴行。 齐己 送胤公归阙

典故
辩折田巴

相关人物
田巴
 
鲁仲连


《太平御览》卷四六四
《鲁连子》曰:齐之辩者田巴辩于狙丘,议于稷下。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而服千人。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鲁连,谓徐劫曰:「臣愿得当田子,使之不敢复谈可乎?」徐劫言之田巴曰:「劫弟子年十二耳,然千里之驹也。愿得侍议于前,可乎」田巴曰:「可。」鲁连曰:「臣闻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何则。急者不救,则缓者非务。楚军南阳赵氏伐高唐,燕人十万之众在聊城而不去,国亡在旦暮耳,先王将柰何?」田巴曰:「无柰何。」鲁连曰:「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声而人恶之,愿先生之勿复谈也。」田巴曰:「谨闻教。」明日见徐劫曰:「先生之驹,乃非兔騕袅也,岂特千里哉!」于是杜口易业,终身不复谈。

例句

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典故
孟子好辩

相关人物
孟子


《孟子注疏》卷六下〈滕文公章句下〉~7~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典故
随何辩

相关人物
随何


《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列传·黥布〉~883~
汉王与楚大战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谓左右曰:「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者。」谒者随何进曰:「不审陛下所谓。」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使之发兵背楚,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万全。」随何曰:「臣请使之。」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项籍死,上置酒对众折随何曰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哉!」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数万,骑五千也。然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布遂剖符为淮南王,都六,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焉。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37~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王乃西过梁地,至虞。使谒者随何之九江王布所,曰:「公能令布举兵叛楚,项羽必留击之。得留数月,吾取天下必矣。」随何往说九江王布,布果背楚。楚使龙且往击之。
《韵府拾遗 支韵》:辩之(辩之)
后汉书邓晨传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建武三年徵还京师数宴见说故旧平生为欢晨从容谓帝曰仆竟辩之帝大笑
分类:辩之
《國語辭典》:辩才(辯才)  拼音:biàn cái
1.善于辩论的才能。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
2.辨析佛法奥义的才能。《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于诸三昧,具足清净,辩才如海,广大无尽。」
《國語辭典》:雄辩(雄辯)  拼音:xióng biàn
强而有力的辩论。唐。李白〈梁甫吟〉:「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唐。杜甫〈饮中八仙歌〉:「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國語辭典》:辩论(辯論)  拼音:biàn lùn
辩驳议论,争论是非。《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传》:「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老残游记》第八回:「东造便将看老残身上著的仍是棉衣,故赠以狐裘,并彼此辩论的话述了一遍。」
《國語辭典》:九辩(九辯)  拼音:jiǔ biàn
1.夏代的乐曲。《楚辞。屈原。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汉。王逸。注:「九辩,九歌,禹乐也。」
2.《楚辞》篇名。王逸以为乃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遭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
《國語辭典》:辩士(辯士)  拼音:biàn shì
1.能说善道的人。《韩诗外传》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也称为「辩人」。
2.早期在戏院为无声电影、外语片解说的人。
《國語辭典》:好辩(好辯)  拼音:hào biàn
喜爱与人争辩。《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分類:喜欢辩论
《漢語大詞典》:明辩(明辯)
(1).谓明显地区分开来。韩非子·有度:“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
(2).明智辩给;明畅有条理。北齐书·司马子如传:“ 荣 以 子如 明辩,能説时事,数遣奉使诣闕,多称旨, 孝庄 亦接待焉。”旧唐书·宇文融传:“ 融 , 开元 初累转 富平 主簿,明辩有吏干。”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八年:“﹝ 名振 ﹞举止自若,应对愈明辩。” 宋 陆游 《监丞周公墓志铭》:“辞指明辩,卒皆帖服,无敢讙者。” 清 刘大櫆 《方君墓志铭》:“为童子时,应对长者,言词多明辩。”
《國語辭典》:论辩(論辯)  拼音:lùn biàn
各自据理说明自己的看法,并驳斥对方的缺失。如:「关于这件提案,应由持正、反意见的双方进行论辩,再交由大会表决。」
《國語辭典》:论辨(論辨)  拼音:lùn biàn
1.评量、辨析。《礼记。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记》:「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听断大政,论辨得失。」
2.文体名。其体盖源自古代诸子,旨在论證说理。如清朝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有论辨类。今多称为论说文。
《國語辭典》:辩说(辯說)  拼音:biàn shuō
辩解说明。如:「组长在会议中,针对经理对他的企划案的质疑加以辩说。」《荀子。非十二子》:「辩说譬谕,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
《韵府拾遗 铣韵》:能辩(能辩)
晋书𡊮甫传石珩问甫曰卿名能辩岂知寿阳已西何以恒旱寿阳以东何以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