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93,分360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典故
半偈
宝月诗
冰释
释牛刀
孔释抱送(又作:释氏抱送)
道安
解释春风恨
庐山远
金英与侍郎
雷远
弥天对
菩提树
王生结袜
一抔土
倚瑟高歌
典故
半偈

相关人物
释迦牟尼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序品〉
今者三界大导师,座上跏趺入三昧,独处凝然空寂舍,身心不动如须弥,世间一切梵天魔,莫能警觉如来定。此界他方凡圣众,悉知调禦住于禅,广设无边微妙供,奉献能仁最胜德。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遍虚空,十善报应无价香,变化香云百宝色,遍覆人天无量众,雨杂妙宝献如来;香气氛氲三宝前,百千妓乐临空界,不鼓自鸣成妙曲,供养人中两足尊。十八梵众雨天华,及雨杂宝千万种,梵摩尼珠妙璎珞,众宝严饰天妙衣,大宝华幢悬胜幡,持以供养牟尼尊。无色界天雨宝华,其华广大如车轮,雨微细香满世界,供养三昧难思议。龙王、修罗、人非人,奉献所感珍妙宝,各以供养天中人,乐闻最胜菩提道。时薄伽梵大医王,善治世界烦恼苦;师子频伸三昧力,六种震动遍三千,以此觉悟诸有缘,于此无缘了不觉。随彼人天应可度,见佛种种诸神通,瞻仰月面牟尼尊,以净三业皆云集。如来能以无缘慈,饶益众生成胜德。胸臆放此大光明,名诸菩萨不退转。如无尽时七日现,炽然照曜放千光,世间所有诸光明,不及一佛毛孔光;无量无碍大神光。遍照十方诸佛?,如来福智皆圆满,所放神光亦无比,其光赫弈如金色,遍照十方诸国土。大圣金光影中现,悉见世间诸色像,三千大千诸世界,所有一切诸山王,四宝所成妙高山,雪山、香山、七金山,目真邻陀、弥楼山,大铁围山、小山等,大海、江、河及浴池,无数百亿四大洲,日、月、星、辰众宝宫,天宫、龙宫、诸神宫,国邑、王宫、诸聚落,如是光中悉显现。又现如来往昔因,积功累德求佛道:如来昔在尸毗国,会居尊位作人王,国界珍宝皆充盈,常以正法化于世,慈悲喜舍恒无倦,能舍难舍趣菩提。割身救鸽尝无悔,深心悲湣救众生。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心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以求正法因缘故,十二劫超生死苦。昔为摩纳仙人时,布发供养然灯佛,以是精进因缘故,八劫超于生死海。昔为萨埵王子时,舍所爱身投饿虎,自利利他因缘故,十一劫超生死因。流水长者大医王,平等救护众生故,济鱼各得生天上,天雨璎珞来报恩。七日翘足赞如来,以精进故超九劫。昔为六牙白象王,其牙殊妙无能比,舍身命故投猎者,求佛无上大菩提。或作圆满福智王,施眼精进求佛道。又作金色大鹿王,舍身精进求佛道。为迦尸国慈力王,全身施与五夜叉。又作大国庄严王,以妻子施无吝惜。或为最上身菩萨,头目髓脑施众生,如是菩萨行慈悲,皆愿求證菩提道。佛昔曾作转轮王,四洲珍宝皆充满,其足千子诸眷属,十善化人百千劫,国土安隐如天宫,受五欲乐无穷尽。时彼轮王觉自身,及以世间不牢固,无想诸天八万岁,福尽还归诸恶道;犹如梦幻与泡影,亦如朝露及电光。了达三界如火宅,八苦充满难可出,未得解脱超彼岸,谁有智者乐轮回?唯有出世如来身,不生不灭常安乐。如是难行菩萨行,一切悉现金光内。又此光中现八塔,皆是众生良福田:净饭王宫生处塔,菩提树下成佛塔,鹿野园中法轮塔,给孤独园名称塔,曲女城边宝阶塔。耆阇崛山般若塔,庵罗卫林维摩塔,娑罗林中圆寂塔。如是世尊八宝塔,诸天龙神常供养,金刚密迹、四天王,昼夜护持恒不离。若造八塔而供养,现身福寿自延长,增长智慧众所尊,世出世愿皆圆满。若人礼拜及心念,如是八塔不思议,二人获福等无差,速證无上菩提道。如是三世利益事,于此光中无不见。十方佛土诸菩萨,神通游戏众灵仙,万亿国土转轮王,寻此光明普云集,各以神力来供养,雨如意宝奉慈尊。诸天妓乐百千种,不鼓自然出妙音,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薰于大会,宝幢无数诸璎珞,持以供养人中尊。
典故
宝月诗
 
康宝月

相关人物
释宝月


《诗品》卷下
亦有清句,〈行路难〉是东阳柴廓所造,宝月尝憩其家,会廓亡,因窃而有之。
《乐府诗集》卷四十八〈清商曲辞五·西曲歌中·估客乐〉~377~
题解:《古今乐录》曰:「〈估客乐〉者,齐武帝之所制也。帝布衣时尝游樊邓,登阼以后,追忆往事而作歌,使乐府令刘瑶管弦被之教习,卒遂无成。有人启释宝月善解音律,帝使奏之,旬日之中,便就谐合。敕歌者常重为感忆之声,犹行于世,宝月又上两曲。」

例句

名僧康宝月,上客沈休文。 权德舆 与沈十九拾遗同游栖霞寺上方于亮上人院会宿二首

佳句已齐康宝月,清谈远指谢临川。 权德舆 送清洨上人谒信州陆员外

笑说金人偈,闲听宝月诗。 韩翃 同中书刘舍人题青龙上房

典故

《老子·道经·十五章》~56~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混若浊,旷若谷。熟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2422~
建元三年,代王登、长沙王发、中山王胜、济川王明来朝,天子置酒,胜闻乐声而泣。问其故,胜对曰:「……臣闻社鼷不灌,屋鼠不熏。何则?所托者然也。臣虽薄也,得蒙肺附;位虽卑也,得为东藩,属又称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群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斯伯奇所以流离,比干所以横分也。诗云『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唯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臣之谓也。」
典故
丁解牛
 
不目全
 
不见全牛
 
中肯綮
 
刀解牛
 
刃有馀
 
刃游馀地
  
地有馀
 
宰牛
  
庖丁下刀
 
庖丁投刃
  
庖刀
 
投刃
 
投虚刃
 
有馀地
    
牛刀投隙
     
解全牛
 
解牛
 
释牛刀
 
馀刃

相关人物
庖丁


《庄子集释》卷二上〈内篇·养生主〉~7~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简释

中肯綮:喻正中要害、关键之处。明杨基《皂角滩》:“牛刀惯熟中肯綮,郢斧神捷回锋棱。”

庖丁解牛:喻指技能高超纯熟。宋黄庭坚《寄上叔父夷仲三首》之一:“庖丁解牛妙世故,监市履豨知民心。”


例句

逢时将骋骥,临事无全牛。 刘长卿 送裴四判官处河西军试

要衣须破束,欲炙须解牛。 李咸用 长歌行

长桑晓洞视,五藏无全牛。 李白 送方士赵叟之东平

雅韵凭开匣,雄铓待发硎。 杜牧 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

印组萦光马,锋铓看解牛。 杜牧 牧陪昭应卢郎中在江西宣州佐今吏部沈公暮罢府周岁公宰昭应牧在淮南縻职叙旧成二十二韵用以投寄

诗罢地有馀,篇终语清省。 杜甫 八哀诗(并序)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

议论有馀地,公侯来未迟。 杜甫 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

清文动哀玉,见道发新硎。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掘剑知埋狱,提刀见发硎。 杜甫 秦州见敕(一作除)目薛三璩(一作据)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

轮辕无匠石,刀几有庖丁。 温庭筠 过孔北海墓二十韵

畴昔切玉刃,应如新发硎。 独孤及 代书寄上裴六冀刘二颍

盘根傥相值,试用发硎刀。 独孤及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观君法苑思冲虚,使我真乘刃有馀。 知玄 答僧澈

雅论冰生水,雄材刃发硎。 窦庠 酬韩愈侍郎登岳阳楼见赠(时子权知岳州事)

为刀若不利,焉得宰牛名。 邵谒 送徐群宰望江

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骆宾王 秋日山行简梁大官

着鞭驱驷马,操刃解全牛。 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

典故
二雏
 
大儿清彻
 
孔释抱送
 
徐卿
 
徐卿梦
 
徐卿秋水澈
 
徐子冰玉为神骨
 
徐雏分大小
 
秋水为神
 
精神秋水
 
膝下双雏
 
衮衮公侯
 
释氏抱送


《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徐卿二子歌〉
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大儿九龄色清澈,秋水为神玉为骨。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吾知徐公百不忧,积善衮衮生公侯。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者,名位岂肯卑微休【异时名位岂肯卑微休】。
典故
相关人物
释道安


《高僧传》卷五《释道安》
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英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至年十二出家,神智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驱役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阙,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辩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暮归以经还师,更求馀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答曰:「即已闇诵。」师虽异之而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减一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师大惊嗟而异之,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澄见而嗟叹。……安在樊沔十五载,每岁常再讲放光波若,未尝废阙。……符坚素闻安名。每云:「襄阳有释道安,是神器。方欲致之以辅朕躬。」……坚敕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安,故京兆为之语曰:「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例句

一顾恩深荷道安,独垂双泪下层峦。 刘沧 龙门留别道友

还将经济学,来问道安师。 严维 秋日与诸公文会寺

兴尽崔亭伯,言忘释道安。 陈子昂 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关令莫疑非马辩,道安还跨赤驴行。 齐己 送胤公归阙

典故
倚新妆
 
解释春风恨
 
语触宫闱
 
醉草清平
 
龟年调

相关人物
李白
 
李隆基(唐玄宗)
 
李龟年
 
杨玉环(杨贵妃)


《太平广记》卷二百四〈乐二·歌·李龟年〉~549~
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部。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辞三章。白欣然承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辞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晓拂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庄。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龟年遽以辞进。上命梨园弟子,约略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太真妃持玻璃七宝盏,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歌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敛绣巾重拜上。龟年常语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词,力士戏曰:「此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太真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太真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
典故
庐山远
 
惠远
   
相关人物
释慧远


《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慧远》
「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也,弱而好书。」「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宏赞象法,声甚著闻,远遂往归之。」「南适荆州,往上明寺,后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时有沙门慧永,居在西林,与远同门旧好,遂要远用止。永谓刺史桓伊曰:『远方公当宏道,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贫道所栖褊狭,不足相处,如何?』桓乃为远复于山东立房殿,即东林是也。」

例句

东林一泉出,复与远公期。 刘长卿 和灵一上人新泉

何独谢客游,当为远公辈。 刘长卿 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

绝巘东林寺,高僧惠远公。 刘长卿 禅智寺上方怀演和尚寺即和尚所创

请住东林寺,弥年事远公。 刘长卿 云门寺访灵一上人

王事行春外,题诗寄远公。 周繇 送江州薛尚书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孟浩然 晚泊浔阳望庐山

况值庐山远,抽簪归法王。 岑参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

远公池上种何物,碧罗扇底红鳞鱼。 崔珏 道林寺

善哉远公义,清净如黄金。 崔颢 赠怀一上人

远公独刻莲花漏,犹向空山礼六时。 张乔 寄清越上人

法许庐山远,诗传休上人。 李嘉祐 同皇甫冉赴官留别灵一上人

何当陶渊明,远师劝倾杯。 李山甫 山中依韵答刘书记见赠

甘露花香不再持,远公应怪负前期。 李德裕 到恶溪夜泊芦岛

远公说易长松下,龙树双轻海藏中。 李德裕 赠圆明上人

何必劳方寸,岖岐问远公。 李敬方 遣兴

南随越鸟北燕鸿,松月三年别远公。 李涉 重过文上人院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李白 别山僧

悠然对惠远,共结故山期。 李端 慈恩寺暕上人房招耿拾遗

远公一去兜率宫,唯有面前虎溪水。 李群玉 题龙潭西斋

惠远烟霞在,方平杖履随。 李郢 秋晚寄题陆勋校书义兴禅居时淮南从事

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 李颀 送刘四赴夏县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 李颀 题璇公山池

歌惭渔浦客,诗学雁门僧。 杜牧 行次白沙馆先寄上河南王侍郎

道林才不世,惠远德过人。 杜甫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之二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杜甫 题玄武禅师屋壁

一度林前见远公,静闻真语世情空。 栖白 寄南山景禅师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杨巨源 寄江州白司马

东林水石未胜此,要假远公方有名。 段成式 呈轮上人

远公何为者,再诣临海峤。 王昌龄 观江淮名胜图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王昌龄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莫学休公学远公,了心须与我心同。 皎然 送辨聪上人还广陵

寺入千岩石路长,孤吟一宿远公房。 罗邺 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

唯有言堪解,何由见远公。 罗隐 北固亭东望寄默师

我来不见修真客,却得真如问远公。 许三畏 题菖蒲废观

一公何不住,空有远公名。 贯休 哭灵一上人

空悲虎溪月,不见雁门僧。 灵澈 远公墓

应思陶令醉,时访远公禅。 齐己 寄江西幕中孙鲂员外

典故
金英与侍郎

相关人物
释惠修
 
鲍照


《鲍氏集》卷八〈赠鲍郎诗〉
玳枝兮金英,绿叶兮金茎。不入君王杯,低彩还自荣。想君不相艳,酒上视尘生。当令芳意重,无使盛年倾。

例句

空花一散不知处,谁采金英与侍郎。 柳宗元 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典故
雷远

相关人物
释惠远
 
雷次宗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雷次宗传》
雷次宗字仲伦,豫章南昌人也。少入庐山,事沙门释慧远,笃志好学,尤明《三礼》、《毛诗》,隐退不交世务。本州辟从事,员外散骑侍郎徵,并不就。

例句

既得庐霍趣,乃高雷远情。 皎然 杼山禅居寄赠东溪吴处士冯一首

典故
弥天对
 
弥天秀
 
片言酬凿齿

相关人物
释道安


《高僧传》卷五〈晋释道安传〉
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闻安高名。早已致书通好曰:「承应真履正,明白内融,慈训兼照,道俗齐荫,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而真丹宿川先行上世,道运时迁俗未佥悟,自顷道业之隆,咸无以匹。所谓月光将出灵应降,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此方诸僧咸有思慕,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雨甘露于丰草,植栴檀于江湄,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文多不悉载,及闻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鉴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

例句

释子弥天秀,将军武库才。 孟浩然 与张折冲游耆阇寺

愿开初地因,永奉弥天对。 高适 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

片言酬凿齿,半偈伏姚秦。 齐己 寄岘山愿公三首

典故
相关人物
释迦牟尼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八《摩揭陀国上》
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华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双。

例句

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李群玉 法性寺六祖戒坛

典故
王生结袜

相关人物
张释之


《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张释之〉~2756~
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柰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金刚经》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例句

公车未结王生袜,客路虚弹贡禹冠。 薛逢 上吏部崔相公

何人更结王生袜,此客虚弹贡氏冠。 许浑 灞上逢元九处士东归

典故
一抔土

相关人物
张释之
 
刘恒(汉文帝)


《汉书》卷五十《张释之传》
「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三国魏·张晏注:「不欲指言,故以取土喻也。」
《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张释之〉~2755~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张晏云:不欲指言,故以取土譬」者,盖不欲言盗开长陵及说伤迫近先帝故也。

例句

秦为三月火,汉乃一抔土。 权德舆 早夏青龙寺致斋凭眺感物因书十四韵

可怜贞质无今古,可叹隋陵一抔土。 卢纶 栖岩寺隋文帝马脑盏歌

典故
倚瑟高歌

相关人物
张释之


《史记》卷一○二《张释之列传》
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悽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蕠漆其閒,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例句

一言出口堪生死,高歌倚瑟扬清悲。 鲍溶 倚瑟行

《國語辭典》:冰释(冰釋)  拼音:bīng shì
像冰溶解消散,不留痕迹。比喻嫌隙、怀疑、误会等完全消失。如:「他们之间的误会已冰释,握手言欢了。」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宋。苏轼答王定国〉三首之一:「得此佳作,终日喜快,滞闷冰释。」
《漢語大詞典》:善刀
拭刀。《庄子·养生主》:“善刀而藏之。” 陆德明 释文:“善,犹拭也。”后用以指事前的准备。 明 李贽 《与友朋书》:“ 周 善藏,非万全不发,故人但见其巧於善刀,而不见其能於游刃。 顾 善发,然发而人不见,故人但见其能於游刃,而不见其巧於善刀。”
分類:事前准备
《國語辭典》:庖丁  拼音:páo dīng
厨师。《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明。马中锡《中山狼传》:「汝受业庖丁之门有年矣!」《西游记》第二三回:「一壁厢又吩咐庖丁排筵设宴,明晨会亲。」
分類:庖丁厨师
《國語辭典》:庖丁解牛  拼音:páo dīng jiě niú
梁惠王时有位厨师善宰牛,且技巧极为熟练。典出《庄子。养生主》。后比喻对事物瞭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如:「这件专案自从由他接手后,便如同庖丁解牛,一切问题皆迎刃而解。」
《漢語大詞典》:游刃(遊刃)
(1).运刀自如。语本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南朝 梁 沈约 《牷雅》诗:“庖丁游刃, 葛卢 验声。”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而 羿 之注矢,左右俯仰皆可以命中,而庖丁之游刃,批隙导窾无非理间之自然,何独至於为政者而疑之哉!” 明 徐渭 《自浦城进延平》诗:“以知庖丁者,游刃有餘歷。”
(2).比喻做事从容自如,轻松利落。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 晋 兴寧 中,沙门 竺法义 ,山居好学,住在 始寧 保山 ,游刃众典,尤善《法华》。” 明 王世贞 《二酉山房记》:“间以餘力游刃,发之乎诗若文,又以纸贵乎通邑大都,不脛而驰乎四裔之内。”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 阮亭 謁选得 扬州 推官,游刃行之,与诸士游讌无虚日。”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 司马迁 在写过一个人物之后,有‘ 太史公 曰’一小段文字,谈他对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评价,也是在若即若离之间,游刃于褒贬爱憎之外。”参见“ 游刃有餘 ”。
典出庄子·养生主, 庖丁 为 文惠君 解牛,技艺精熟,受到称赞, 庖丁 云:“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后以“游刃”谓观察事物透彻,技艺精熟,运用自如。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法义:“ 深 见其幼而颖悟,劝令出家,於是栖志法门,从 深 受学,游刃众典,尤善《法华》。” 唐 骆宾王 《秋日山行简梁大官》诗:“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唐 杨炯 《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四林游刃,八水忘筌,能祛有漏之因,早得无生之法。” 明 李贽 《与友朋书》:“ 周 善藏,非万全不发,故人但见其巧於善刀,而不见其能於游刃。”
《國語辭典》:游刃有馀(游刃有餘)  拼音:yóu rèn yǒu yú
比喻對於事情能勝任愉快,從容不迫。參見「遊刃有餘」條。如:「這件工作對他而言,絕對是游刃有餘的。」
《国语辞典》:游刃有馀(游刃有馀)  拼音:yóu rèn yǒu yú
比喻对于事情能胜任愉快,从容不迫。参见「游刃有馀」条。如:「这件工作对他而言,绝对是游刃有馀的。」
《漢語大詞典》:无全牛(無全牛)
谓眼里没有完整的牛。庄子·养生主:“ 庖丁 为 文惠君 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 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 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以“无全牛”比喻技艺精纯的境界,或谓专注于某一事物达到极点。 唐 李白 《送方士赵叟之东平》诗:“ 长桑 晚洞视,五藏无全牛。” 清 黄鷟来 《咏怀》:“少壮喜谈兵,目中无全牛。”
《國語辭典》:发硎(發硎)  拼音:fā xíng
硎,磨刀石。发硎指刀子刚从磨刀石上离开,表示磨利。唐。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诗:「遣辞必中律,利物常发硎。」
《國語辭典》:目无全牛(目無全牛)  拼音:mù wú quán niú
庖丁初次宰牛时,所见的是牛的身体,几年后技术纯熟,宰牛时,已不注意牛的外形。典出《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比喻技艺纯熟高超。唐。杨承和〈邠国公功德铭〉:「操利柄而目无全牛,执其吭如刍豢悦口。」也作「目牛无全」。
《漢語大詞典》:綮肯
犹肯綮。筋骨结合处。比喻要害或关键。 唐 李商隐 《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祗忧非綮肯,未觉有膻腥。”金史·后妃传上·景祖昭肃皇后:“ 景祖 与客饮,后专听之。翌日,枚数其人所为,无一不中其綮肯。” 清 昭梿 啸亭续录·翻书房:“其翻《西厢记》《金瓶梅》诸书,疏櫛字句,咸中綮肯,人皆争诵焉。”
《國語辭典》:肯綮  拼音:kěn qìng
1.骨头和筋肉结合的部位。宋。黄庭坚〈送李德素归舒城〉诗:「婆娑万物表,藏刃避肯綮。」宋。陆游 倚筇诗:「未免解牛逢肯綮,岂能相马造精微。」
2.比喻事理的扼要处。如:「他说话深中肯綮。」
《國語辭典》:道安  拼音:dào ān
东晋一位高僧的法号。俗姓魏。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县境内)人。早年出家,因形貌黑丑,不为剃度师所重视,后受知于佛图澄,曾代佛图澄说法,赢得「漆道人,惊四邻」的美誉。佛图澄死后才离开邺都,而下襄阳,创檀溪寺,斋讲不倦,成为当时佛教界的典范。孝武帝太元四年苻坚攻下襄阳,延请道安住长安,这时他已六十七岁。在长安七、八年间,领导翻译讲经说法。他在佛法中,以《般若学》用功最力,在当时是最接近般若义的一家。著有《光赞析中解》、《放光般若析疑准》、《空性论》等。其中尤以综理众经目录、对了解译经史的贡献最大。主张僧侣应以释为姓,也获得后世僧众的遵循。
《漢語大詞典》:远公(遠公)
晋 高僧 慧远 ,居 庐山 东林寺 ,世人称为 远公 。 唐 孟浩然 《晚泊浔阳望庐山》诗:“尝读 远公 传,永怀尘外踪。” 宋 梅尧臣 《访矿坑老僧》诗:“莫貰 远公 酒,余非 陶令 贤。” 清 秦朝釪 《消寒诗话》四一:“ 远公 置酒, 佛印 烧猪,真正名士,佛亦当少恕。”
《漢語大詞典》:远师(遠師)
犹远征。后汉书·袁安传:“大将军远师讨伐,席卷北庭。”参见“ 远征 ”。
分類:远征
《國語辭典》:远征(遠征)  拼音:yuǎn zhēng
到远处征战。唐。李白 子夜吴歌。秋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三国演义》第三一回:「父亲病体未痊,不可远征。儿愿提兵前去迎敌。」
《漢語大詞典》:雁门僧(雁門僧)
指 东晋 高僧 慧远 。 慧远 , 雁门郡 楼烦 人,曾主持 庐山 东林寺 ,善诗文,与 刘遗民 、 宗炳 、 慧永 等结白莲社。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二·释慧远》。 唐 杜牧 《行次白沙馆先寄上河南王侍郎》诗:“歌惭渔浦客,诗学 雁门僧 。” 唐 灵澈 《远公墓》诗:“空悲 虎溪 月,不见 雁门僧 。”
《國語辭典》:菩提树(菩提樹)  拼音:pú tí shù
植物名:(1)桑科榕属,大乔木。叶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长尾状锐尖,边缘波状。隐头果扁圆形。也称为「觉树」、「思惟树」。(2)田麻科菩提树属,落叶乔木。叶为不等边心脏形或广三角形,先端尖,下面密生带白色茸毛。七月叶腋生细长苞,苞中央出花梗,分枝开黄褐色花。花后结圆形果实。核果可做念佛珠,植株供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