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中年作恶
 
中年别
 
中年怕踏长亭路
 
中年怀抱
 
中年丝竹
 
作数日恶
 
儿辈知此乐
 
儿辈莫教知
 
哀感中年
 
好怀中年减
 
未必能陶写
 
东山丝竹
 
歌管陶写
 
正赖丝与竹
 
畏逢亲友别
  
丝竹东山
 
丝竹陶写
 
羲之常恐儿曹觉
 
莫遗儿辈觉
 
越山丝竹
 
陶写中年

相关人物
谢安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言语〉~2~
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列传〉~20~
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徵之。
典故
一蓑独钓丝千尺
 
千山绝影飞禽怕
 
千山鸟飞绝
 
千蹊万径行踪灭
 
野鸟千山飞绝
 
飞鸟千山绝


《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二〈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典故
可怕长州桃李妒


《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七〈新栽梅〉
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
典故
鲁酒怕围
 
鲁酒邯郸战


《庄子》外篇·卷四中《胠箧》
「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楚宣王朝诸侯,鲁恭公后至而酒薄,宣王怒,欲辱之。恭公不受命,乃曰:『我周公之胤,长于诸侯,行天子礼乐,勋在周室。我送酒已失礼,方责其薄,无乃太甚!』遂不辞而还。宣王怒,乃发兵与齐攻鲁。梁惠王常欲击赵,而畏楚救。楚以鲁为事,故梁得围邯郸。言事相由也,亦是感应。」

例句

宋株聊自守,鲁酒怕旁围。 杜牧 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

鲁酒薄如水,邯郸开战场。 白居易 杂感

《國語辭典》:不怕  拼音:bù pà
1.不畏缩、不胆怯。如:「他艺高胆大,不怕任何危难。」
2.纵使、纵然。如:「人品最要紧,不怕有钱有势,人品不好也不能受人重视。」
《國語辭典》:生怕  拼音:shēng pà
只怕、惟恐。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春箫。香冷金猊〉词:「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红楼梦》第一二回:「不许贾瑞多走一步,生怕他在外吃酒赌钱,有误学业。」
《國語辭典》:只怕  拼音:zhǐ pà
恐怕。《儒林外史》第二回:「若想到黄老爹的地步,只怕还有做几年的梦。」《红楼梦》第五七回:「连李妈妈都不中用了,那里放声大哭,只怕这会子都死了。」
《國語辭典》:怕人  拼音:pà rén
1.令人害怕。如:「这鬼屋阴森森的,好怕人啊!」
2.形容程度的极致。通常用在负面的意思。如:「这屋子里乱得怕人!」、「在这里每天的食品消耗量大得怕人!」
分類:害怕怕人
《國語辭典》:怕不  拼音:pà bù
1.岂不、难道不。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三折:「父亲,您孩儿怕不要同去?争奈无寸箭之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我怕不要周全?只是关著财利上事,连夫妻两个,心肝不托著五脏的。」
2.听凭、任由。元。刘时中〈端正好。众生灵套。十煞〉:「怕不你人心奸巧,争念有造物乘除。」
3.总是、一味。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一折:「我怕不在这里吃酒,不知我父亲在家,可有这样酒吃那!」
4.可能、恐怕。《西游记》第一八回:「既是远来的和尚,怕不真有些手段。」《儒林外史》第二回:「李老爹这几年在新任老爷手里,著实跑起来了,怕不一年要寻千把银子。」
《國語辭典》:可怕  拼音:kě pà
1.让人害怕。唐。韩愈〈县斋有怀〉诗:「气象杳难测,声音吁可怕。」
2.只怕。含感叹之意。唐。李涉 送颜觉赴举诗:「居然一片荆山玉,可怕无人是卞和。」
《國語辭典》:怕是  拼音:pà shi
想是、恐怕是。含有猜虑的语气。如:「这么做,怕是不成吧!」《文明小史》第五十二回:「忽然天崩地塌的一声响亮,把饶鸿生吓得直跳跳起来,说:『不好了!怕是船触了暗礁了!』」
分類:恐怕
《国语辞典》:那怕  拼音:nǎ pà
即使、就算。如:「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怕再困难都得坚持走下去。」
分类:即使就算
《國語辭典》:恐怕  拼音:kǒng pà
1.畏惧担心。《文明小史》第二回:「地保恐怕担错,立刻进城禀报。」
2.可能、大概。《西游记》第三一回:「师父是个爱乾净的,恐怕嫌我。」《文明小史》第二一回:「将来外国人要起罪魁来,恐怕一个也跑不掉。」
《漢語大詞典》:怕死
害怕死亡。例如:一个怕死的人。
《國語辭典》:惊怕(驚怕)  拼音:jīng pà
恐惧害怕。唐。杜甫 姜楚公画角鹰歌:「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红楼梦》第六七回:「在路上又替你担了多少的惊怕沉重。」
《漢語大詞典》:丝竹中年(絲竹中年)
晋书·王羲之传:“ 谢安 尝谓 羲之 曰:‘中年以来,伤於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羲之 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后因谓中年人以丝竹陶情排遣哀伤为“丝竹中年”。 傅尃 《避地》诗之二:“宾朋此日差相倚,丝竹中年强自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