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时复一中之


《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徐邈传〉~739~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文帝践阼,历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著称,赐爵关内侯。车驾幸许昌,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子反毙于谷阳,御叔罚于饮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苏轼诗集》卷八〈赠孙莘老七绝〉
〈赠孙莘老七绝〉其六:「乌程霜稻袭人香,酿作春风溪水光。时复中之徐邈圣,无多酌我次公狂。」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邱一中,字履常,兰溪(今属浙江)人。仕至武学博士,尝添差通判江州。事见明万历《兰溪县志》卷四。
《骈字类编》:一中
宋史选举志第三等步射六斗矢十发一中马射五斗马上武艺两种孙吴义十通三策三道成文理律令义十通三计算钱榖文书五通三中五事升半年三事升一季两事与出官 陆龟蒙感事诗岂知谗箭利一中成赤族中又平声观微子中庸之道中和尽之矣修道之功至 和尽之矣中和二者一中焉尽之矣一中之学心学也心统性情道该体用
分类:一中
《漢語大詞典》:一中同长(一中同長)
谓每个圆只有一个中心点,从圆心到圆周作直线,长度都相等。墨子·经上:“圜,一中同长也。”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诸子:“几何原本云:‘圜之中处一圜心,一圜惟一心,无二心,圜界至中心作直线俱等。’即此所谓‘一中同长’也。”按,这是我国最早的几何学定义。
《國語辭典》:股肱  拼音:gǔ gōng
1.比喻左右辅助的人。《三国演义》第二○回:「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
2.辅佐。《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漢語大詞典》:合众(合衆)
(1).聚合众人。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封之礼,合众也。” 郑玄 注:“正封疆沟涂之固,所以合聚其民。” 汉 班固 《西都赋》:“连交合众,骋騖乎其中。” 宋 曾巩 《叙盗》:“其创作兵仗,合众以转刼数百里之间,至於贼杀良民。”
(2).拒众,抵御强敌。孙子·地形:“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3).犹示众。《宣和遗事》前集:“圣旨:‘胡僧疎放, 道坚 乃中国人,送 开封府 刺面决配,於 开寳寺 前合众。’”
(4).指合众国。具有相对独立的几个邦或州联合组成一中央政府的国家。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 李自成 之世,则賑飢、济困为不可已;在今之世,则合众、共和为不可已。”
《漢語大詞典》:水画(水畫)
一中绘画的技艺。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艺绝:“﹝ 范阳山人 ﹞忽谓 李 曰:‘某有一艺,将去,欲以为别,所谓水画也。’乃请后厅上掘地为池,方丈,深尺餘,泥以麻灰,日汲水满之。候水不耗,具丹青墨砚,先援笔叩齿良久,乃纵笔毫水上,就视,但见水色浑浑耳。经二日,搨以穉绢四幅,食顷,举出观之,古松、怪石、人物、屋木,无不备也。 李 惊异,苦詰之。惟言善能禁彩色,不令沉散而已。”
《漢語大詞典》:沙镜(沙鏡)
一中像云母样的美石。文选·郭璞〈江赋〉:“雹布餘粮,星离沙镜。” 李善 注:“旧説曰:‘沙镜,似云母也。’”
《國語辭典》:向心力  拼音:xiàng xīn lì
1.物理学上指使物体沿著圆周或曲线运动所需指向圆心的力,即物体转弯时所需的力。转弯越急,圆周半径越小,所需的向心力越大。
2.比喻成员环绕某一组织或中心的凝聚力量。如:「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加强党员的向心力。」
《国语辞典》:淝水之战(淝水之战)  拼音:féi shuǐ zhī zhàn
东晋时,前秦苻坚大举南侵,欲一举而统一中国,晋以谢玄为统帅禦之,孝武帝太元八年(西元383)战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附近),大败秦兵,南北分裂之局因而形成。也作「肥水之战」。
《国语辞典》:中文内码(中文内码)  拼音:zhōng wén nèi mǎ
中文内码是资讯系统内部,指定给每一中文字的对照码,能将中文资料转换成电脑可接受的0与1之机器码。不同资讯系统可能使用不同中文内码。
《漢語大詞典》:十二金人
指 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销毁天下兵器而铸成的十二个铜人。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元 陈孚 《博浪沙》诗:“一击车中胆气豪, 祖龙 社稷已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
一中
【佛学大辞典】
(术语)设斋食普及于一堂之中也。又云一普。联灯会要洞山价禅师章曰:「令主事辨愚痴斋一中。」传灯录作一普。一普者及于一堂之义。象器笺十五有多解。
一中一切中
【佛学大辞典】
(术语)空假中三观之中,中不惟为中观之一,空观假观亦谓为中也。止观五上曰:「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中观时,应观不只是中才是中,就是空和假也都是中。
一中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个之中劫。时之名也。(参见:劫)
【佛学常见辞汇】
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一中劫共有三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智度论三十八曰:「劫簸,秦言分别时节。」又曰:「时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时名劫。」释迦氏谱曰:「劫波,此土译之名长时也。」慧苑音义上曰:「劫,梵言,具正云羯腊波,此翻为长时。」劫有二种:一名器世间,就世界成坏而立之数量也。如成劫坏劫增劫减劫等名。祖庭事苑曰:「日月岁数谓之时,成住坏空谓之劫。」二名岁数劫,算昼夜日月之数量者。法华论曰:「示现五种劫:一者夜,二者昼,三者月,四者时,五者年。」智度论三十八曰:「有人言:时节岁数名为小劫,如法华经中,舍利弗作佛时,正法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问。
【佛学次第统编】
就世之相续迁变言之,即所谓劫。劫者梵语劫簸之略,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时计算之极长时节也。又译称大时,劫有小中大三者,下分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