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火柴  拼音:huǒ chái
一端蘸有磷、硫等易燃物品的细小木条,可以摩擦生火,非常方便。
《漢語大詞典》:一察
谓察其一端。庄子·天下:“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馀编·庄子》:“一察谓察其一端,而不知其全体。”
分類:一端
《漢語大詞典》:秤盘(秤盤)
盘秤一端系的金属盘,用以装所秤之物。
分類:一端金属
《漢語大詞典》:竹签(竹籤)
见“ 竹籤 ”。
亦作“ 竹签 ”。 一端尖锐的细长竹杆或竹片。 唐 段公路 北户录·蚺虵牙:“﹝蚺虵﹞乃不復动,夷人伺之便以竹籤籤煞之,取其胆也。”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一:“筒上贮竹籤,上书学生姓名。”《花月痕》第四八回:“叫这女人挑砖、背盐、濬濠,削竹籤,开煤炭。” 周立波 《麻雀》:“干了的时候,纸面会平滑得像油印用的蜡纸一样的,可以用小小的尖竹签在上面写字。”
《國語辭典》:线头(線頭)  拼音:xiàn tóu
1.线的一端。如:「奶奶花了好大功夫,才把线头穿过针孔。」唐。白居易 春题湖上诗:「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2.缝纫完成后,残馀在物件上的线段。如:「这件衣服的作工不够精细,许多线头没有修剪乾净。」
《國語辭典》:浮标(浮標)  拼音:fú biāo
浮于水面用以引导船只的标识,多设在水中有礁石或有浅滩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倾卸
车厢的一端翘起,使所装的东西由另一端倒出;倾倒。例如:轮船向海洋里倾卸了大量废物,造成严重污染。
《漢語大詞典》:竹手
用竹条制的搔痒器物。一端成手爪形。又名不求人。《解放日报》1985.2.5:“每十万万份奖券为一开奖组……三等奖三个:挠痒竹手一把。”参见“ 不求人 ”。
《國語辭典》:不求人  拼音:bù qiú rén
搔痒的器具。以骨角、竹木削作人手指爪形,有长柄,可搔手无法搔痒到之处。也称为「如意」、「搔背爬」。
《國語辭典》:末端  拼音:mò duān
最后、尽头。如:「他在这条绳子的末端打了一个结。」清。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雄胜于雌》:「雄者前翅左下右上相重叠,连接处有刚强之声器,末端有尾毛二,较雌者为长,雌者翅短。」
《國語辭典》:假发(假髮)  拼音:jiǎ fǎ
指非由人自然生长出来的人造仿真头发。用真发、动物毛发、植物纤维、化学纤维等加工制成。如:「一阵强风,把他的假发吹落地。」
《國語辭典》:目镜(目鏡)  拼音:mù jìng
显微镜或望远镜贴近眼睛的透镜。
《國語辭典》:楔子  拼音:xiè zi
1.填补空隙的东西,如木塞。《水浒传》第五五回:「水底下早钻起四五十水军,尽把船尾楔子拔了,水都滚入船里来。」
2.元杂剧中,在四折之外,视剧情需要所加的独立段落,以衔接剧情。
3.小说前的序文。《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不过是个楔子,下面还有正文。」
《漢語大詞典》:踏面(踏麵)
利用杠杆的原理,脚踏杵杆的一端,使另一端舂麦成面粉。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长至警报:“其实 天敍 等数人,皆庸流下贱,餘四十人则南都菜佣踏麵人也。”
《漢語大詞典》:死头
没有出口或延续连通部分(如街、管子或电线的)的一端
没有出路的行动或政策
《國語辭典》:通条(通條)  拼音:tōng tiáo
1.旧时燃烧煤炭时,通火用的铁条。
2.军中用以通洗枪管、炮膛等的铁条。
3.通到本干的枝条。唐。张莒〈紫宸殿前樱桃树赋〉:「通条液润,附节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