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70,分365页显示  上一页  250  251  252  253  254  256  257  258  25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一表非凡
一表人才
一表人材
一表人物
一表堂堂
一憋气
一鳖
一别气
一别头
一秉大公
一秉虔诚
一表非俗
一笔抹煞
一差两讹
一倡百和
《國語辭典》:一表非凡  拼音:yī biǎo fēi fán
形容人仪表出众,气宇轩昂。《西游记》第八八回:「适才有东土大唐差来拜佛取经的一个和尚,倒换关文,却一表非凡。」《官场现形记》第三八回:「单说这龙华寺里的知客,……生的眉清目秀,一表非凡,而且人亦能言会道。」也作「一表非俗」。
《國語辭典》:一表非俗  拼音:yī biǎo fēi sú
形容人仪表出众,气宇轩昂。《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女子无计可奈,见王生也自一表非俗,只得从了他。」《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小筼见了钮逢之生得一表非俗,而且声音洪亮,谈吐大方,心中甚喜。」也作「一表非凡」。
分類:仪表
《國語辭典》:一表人才  拼音:yī biǎo rén cái
形容人相貌俊秀,仪态翩翩。明。汤显祖《南柯记》第三七出:「想起驸马一表人才,十分雄势,俺好不爱他,好不重他!」《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我看你一表人才,决不是久困风尘的。就是他招你为婿,也不枉了你!」也作「一表人物」。
《國語辭典》:一表人物  拼音:yī biǎo rén wù
形容人相貌俊秀,风度翩翩。元。王晔《桃花女》第二折:「他增福哥一表人物,尽也配得你女儿过。」《精忠岳传》第二八回:「本帅看你一表人物,不如在我军前立些功业,博个封妻荫子,也不枉了你这条好汉。」也作「一表人才」。
《漢語大詞典》:一表人材
见“ 一表人物 ”。
《國語辭典》:一表人物  拼音:yī biǎo rén wù
形容人相貌俊秀,风度翩翩。元。王晔《桃花女》第二折:「他增福哥一表人物,尽也配得你女儿过。」《精忠岳传》第二八回:「本帅看你一表人物,不如在我军前立些功业,博个封妻荫子,也不枉了你这条好汉。」也作「一表人才」。
《國語辭典》:一表人物  拼音:yī biǎo rén wù
形容人相貌俊秀,风度翩翩。元。王晔《桃花女》第二折:「他增福哥一表人物,尽也配得你女儿过。」《精忠岳传》第二八回:「本帅看你一表人物,不如在我军前立些功业,博个封妻荫子,也不枉了你这条好汉。」也作「一表人才」。
《漢語大詞典》:一表堂堂
形容仪表堂皇。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二幕:“ 智含 是死了, 端哥 小弟是结了婚的人,象你这样一表堂堂的大和尚,谁个不高兴你呢?”又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二幕:“是说 曹丞相 魁梧奇伟,一表堂堂。”
《漢語大詞典》:一憋气(一憋氣)
犹言一口气。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他拿起来一憋气就喝了个酒乾无滴。”
分類:一口气
《骈字类编》:一鳖(一鳖)
元史舆服志:氐宿旗,青质,赤火燄脚,画一神人,冠小冠,衣金甲,朱衣,绿包肚,朱拥项,白裤,左手杖剑,乘一鳖。外仗绘四星,下绘貉。
《漢語大詞典》:一别气(一别氣)
方言。犹言一口气。《醒世姻缘传》第六九回:“这 狄希陈 一别气跑了二十七八里路,跑的筋软骨折。”
《漢語大詞典》:一别头(一别頭)
犹言一扭头。谓改换方向,重新开始。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我就一别头的学着拉硬弓,骑快马,端石头,练大刀。”
《漢語大詞典》:一秉大公
谓言论行事全秉公心。 明 张居正 《答工部郎中刘公伯燮言用人毁誉》:“僕近来用人处事,一秉大公。” 郭沫若 《王阳明礼赞》附论一:“这从社会方面说来,便是废去私有制度而一秉大公了。”亦作“ 一秉至公 ”。《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然而 平中丞 却不以此为轻重,委差委缺,仍旧是一秉至公。”
《漢語大詞典》:一秉虔诚(一秉虔誠)
谓诚心诚意。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各各一秉虔诚,焚香膜拜。”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 安公子 一秉虔诚的上前炷了香,居中跪下,磕下头去。”
分類:诚心诚意
《國語辭典》:一表非俗  拼音:yī biǎo fēi sú
形容人仪表出众,气宇轩昂。《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女子无计可奈,见王生也自一表非俗,只得从了他。」《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小筼见了钮逢之生得一表非俗,而且声音洪亮,谈吐大方,心中甚喜。」也作「一表非凡」。
分類:仪表
《國語辭典》:一笔抹煞(一筆抹煞)  拼音:yī bǐ mǒ shā
比喻轻率的全盘否定。《老残游记》第一一回:「所以天降奇灾,北拳南革,要将历代圣贤一笔抹煞。」也作「一笔抹倒」、「一笔抹杀」。
《漢語大詞典》:一差两讹(一差兩訛)
同“ 一差二错 ”。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如若不听我言语,逼迫女儿一差两讹,与你干休不得!”
《國語辭典》:一倡百和  拼音:yī chàng bǎi hè
一人提倡,百人附和。比喻响应附和的人很多。语本汉。桓宽《盐铁论。结和》:「人罢极而主不恤,国内溃而上不知,是以一夫倡而天下和。」也作「一唱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