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70,分365页显示  上一页  252  253  254  255  256  258  259  260  26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一触即溃
一传十十传百
一椽板屋
一串骊珠
一串铃
一床锦被遮盖
一掁
一乘显性教
一成一旅
一成不易
一倡三叹
一倡一和
一唱百和
一唱三叹
一唱雄鸡天下白
《國語辭典》:一触即溃(一觸即潰)  拼音:yī chù jí kuì
一接触即溃败。形容非常容易打垮。如:「别被那些虚张声势的人吓著了,他们只是群一触即溃的乌合之众。」
《國語辭典》:一传十,十传百(一傳十,十傳百)  拼音:yī chuán shí,shí chuán bǎi
形容消息辗转相传,散布得很快。《孽海花》第一六回:「自从加克娶了姑娘,人人都道彩凤随鸦,不免纷纷议论,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到了鲁翠、波儿麻等一班党人耳中。」
《漢語大詞典》:一椽板屋
原指小屋,借指狭小的船舱。 宋 杨万里 《阊门外登谿船》诗之一:“一椽板屋纔经雨,两面油窗好读书。”
分類:狭小船舱
《國語辭典》:一串骊珠(一串驪珠)  拼音:yī chuàn lí zhū
骊珠,相传出自骊龙颌下的珍珠。一串骊珠比喻歌声圆润有如成串的珍珠。清。洪升《长生殿》第三八出:「恰便似一串骊珠声和韵閒,恰便似莺与燕弄关关。」
《漢語大詞典》:一串铃(一串鈴)
明 代一种役银的上解办法。要点是统一征收,分项上解。明史·食货志二:“时又有纲银、一串铃诸法。纲银者,举民间应役岁费,丁四粮六总徵之,易知而不繁,犹网之有纲也。一串铃,则伙收分解法也。”解,上缴。
《國語辭典》:一床锦被遮盖(一床錦被遮蓋)  拼音:yī chuáng jǐn bèi zhē gài
比喻掩饰真相,不使人知。《水浒传》第二五回:「只是如今殓武大尸首,凡百事周全,一床锦被遮盖则个。别无多言。」也作「一床锦被盖过」。
《骈字类编》:一掁
杜牧 寄内兄崔员外诗 金橐宁回顾,珠箪肯一掁。
《漢語大詞典》:一乘显性教(一乘顯性教)
佛教 华严宗 以佛法最上一乘能使一切众生显明本性,与佛无异,因有“一乘显性教”之称。 唐 宗密 原人论·斥偏浅:“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
《國語辭典》:一成一旅  拼音:yī chéng yī lǚ
一成,十平方里。一旅,五百人。一成一旅本指地狭人稀,势力单薄。语本《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后引申为以微薄的力量克敌制胜。清。钱谦益〈棋谱新局序〉:「幼清善用败局,以一成一旅为能事。」
分類:十里五百
《國語辭典》:一成  拼音:yī chéng
1.一心一意。宋。晁端礼 临江仙。火冷灯词:「阿谁教你惜人深。一成迷后,不望有如今。」宋。周紫芝 清平乐。芦洲晚净词:「梦回满眼凄凉,一成无奈思量。」
2.渐渐。宋。周紫芝 清平乐。青春欲暮词:「人归不掩朱门。一成过了黄昏。只有琐窗红蜡,照人犹自销魂。」宋。吕渭老 扑蝴蝶近。风畦嘄竹词:「夜长旅枕先知,秋杪黄花渐近。一成为伊销损。」
3.十分之一。如:「帐单加了一成服务费,所以总价多了百分之十。」
《國語辭典》:一成不易  拼音:yī chéng bù yì
事物一经形成即不可改变。参见「一成不变」条。《明史。卷三一。历志一》:「夫天之行度多端,而人之智力有限……惟合古今人之心思,踵事增修,庶几符合。故不能为一成不易之法也。」后用来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國語辭典》:一倡三叹(一倡三歎)  拼音:yī chàng sān tàn
1.一人唱歌,三人应和。《乐府诗集。卷一二。郊庙歌辞十二。周宗庙乐舞辞。肃雍舞》:「进旅退旅,皇舞之形。一倡三叹,朱弦之声。」也作「三叹」、「一唱三叹」。
2.形容诗文优美宛转,韵味绵延。也作「一唱三叹」。
《漢語大詞典》:一倡一和
(1).《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谓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 唱 ”。 元 耶律楚材 《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予不辨则成市虎矣。不独成市虎,抑恐 崔浩 、 李德裕 之徒,一唱一和撼摇佛教,为患不浅。”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自此一倡一和,渐渐情熟,往来不絶。” 蒋子龙 《一个女工程师的自述》:“他们俩在任何场合都是这么一唱一和,一搭一档,配合默契。”
(2).谓鸣声相呼应。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六:“天上银河闪亮着。远远近近,蟋蟀和蝈蝈一唱一和地鸣叫。”
《國語辭典》:一唱百和  拼音:yī chàng bǎi hè
比喻响应附和的人很多。参见「一倡百和」条。《野叟曝言》第五二回:「项挂百八念珠,手执九龙锡杖,一唱百和,宣卷谭空,铙钹钟鼓,声喧若沸。」
《國語辭典》:一倡百和  拼音:yī chàng bǎi hè
一人提倡,百人附和。比喻响应附和的人很多。语本汉。桓宽《盐铁论。结和》:「人罢极而主不恤,国内溃而上不知,是以一夫倡而天下和。」也作「一唱百和」。
《國語辭典》:一唱三叹(一唱三歎)  拼音:yī chàng sān tàn
1.一人唱而三人随著发出赞叹之声,予以应和。《文选。陆机。文赋》:「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唐。李善。注:「唱,发歌句者;三叹,三人从而叹之。」也作「三叹」、「一倡三叹」。
2.比喻诗文优雅宛转,韵味绵延。宋。苏轼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长篇小字远相寄,一唱三叹神悽楚。」也作「一倡三叹」。
《國語辭典》:一倡三叹(一倡三歎)  拼音:yī chàng sān tàn
1.一人唱歌,三人应和。《乐府诗集。卷一二。郊庙歌辞十二。周宗庙乐舞辞。肃雍舞》:「进旅退旅,皇舞之形。一倡三叹,朱弦之声。」也作「三叹」、「一唱三叹」。
2.形容诗文优美宛转,韵味绵延。也作「一唱三叹」。
《漢語大詞典》:一唱雄鸡天下白(一唱雄鷄天下白)
语出 唐 李贺 《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鷄一唱天下白。”后以“一唱雄鷄天下白”指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毛泽东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一唱雄鷄天下白,万方乐奏有 于闐 ,诗人兴会更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