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秭归(今属湖北)人。宪宗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解忠州刺史,将经三峡返京,繁知一预作《书巫山神女祠》诗:“忠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诗。为报高唐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词。”白居易见诗,召与同游,而卒不赋诗。《全唐诗》即存此一诗。事迹见《云溪友议》卷上、《唐诗纪事》卷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河阳人,字北渚,又字爽。韩愈从孙,韩老成子。宪宗元和十四年,愈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途中作有《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二首》。后湘于穆宗长庆三年擢进士第。为宣歙观察使从事,官至大理丞。小说家附会为韩湘子,遂为世所传“八仙”之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5—? 字北渚,又字清夫,排行二十一,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老成子,韩愈侄孙。10岁时父卒。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贬潮州刺史,相随南行,韩愈有诗相赠。穆宗长庆三年(823)登进士第。官至大理丞。《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九云韩愈有族侄自江淮来,有异术,能于冬日催开牡丹花,每花有诗一联。至北宋时,始附会为韩湘事。后世以其为八仙之一,称韩湘子。事迹散见《韩昌黎集》卷一〇、卷二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唐才子传》卷六、《登科记考》卷一九。《全唐诗》存诗2首,出《青琐高议》前集卷九,疑为宋人依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约中唐前后在世。作有长篇歌行《一钵歌》,以俚俗文辞阐扬佛理,劝世警俗,唐五代时流传颇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法名不详。约为中唐时僧人。作有长篇歌行《一钵歌》,以俚俗文辞阐扬佛理,劝世警俗,唐五代流传甚广。事迹见《宋高僧传》卷一一。《鉴诫录》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三〇皆收《一钵歌》,但文字差异较多。《全唐诗外编》录此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晚唐禅僧。嗣前关南道常,又曾游德山宣鉴门下。后仍住襄州关南。《祖堂集》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一一有传。《祖堂集》及《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存歌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濮州濮阳人。父吴溆为代宗舅。文学早就,喜与豪英游。文宗开成初为江西观察使,飨宴侈纵,一日费十数万,军用单匮,无所仰。帝弗穷治,贬蔡州别驾。御史中丞狄兼暮再谏,帝不得已,乃流诸端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方之,排行十一,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宪宗元和五年(810)任侍御史,与元稹为友。又任主客员外郎、郎中。文宗大和七年(833),自同州刺史为江西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入为秘书监。次年贬为蔡州别驾,改流端州。开成间与刘禹锡、白居易有诗歌唱酬。生平见《新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另《白氏长庆集》引其诗3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4 【介绍】: 唐信州人,一说澧州人。宪宗元和进士。直史馆。因事流永州,与柳宗元交。吴元济叛,武陵遗书晓之,元济不悟。裴度东讨,韩愈为司马,武陵数因愈献策。文宗大和初入为太学博士。后出为忠州刺史,改韶州刺史,坐赃贬潘州司户参军。工诗文。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3,或861 本名侃,自称东吴王孙。郡望濮阳(今河南濮阳),信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排行二十一。宪宗元和二年(807)登进士第,次年坐事流永州,与柳宗元过从甚密。元和末主盐务于朔方。穆宗长庆二年(822)以不职为户部侍郎判度支窦易直所薄。文宗大和元年(827)官太学博士,向礼部侍郎崔郾力荐杜牧,牧果于次年登进士第。历忠、韶二州刺史。以贪赃贬潘(一作播)州司户参军,卒。生平见《新唐书》本传。岑仲勉有《吴武陵事迹》(收于《金石论丛》四《贞石證史》)。《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七百十八
武陵。信州人。元和初进士。官太学博士。出为韶州刺史。以赃贬播州司户参军。
郑涓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荥阳人,字道一。历御史台、尚书省,宣宗大中初,为京兆尹。三年,检校左散骑常侍、平卢军节度使。迁徐州节度使。七年,改检校礼部尚书、昭义节度使。九年,检校刑部尚书,充河东节度使。
纥干众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咸一。宣宗大中时官江西观察使。有《序通解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6—908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闽人,俗姓谢。少憨黠好钓。唐懿宗咸通初,出家芙蓉山,后居福州玄沙院。王审知始有闽土,奏赐紫衣,号宗一大师。后梁太祖开平间示寂。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908 俗姓谢,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早年常垂钓于南台江。懿宗咸通初投芙蓉山出家,后至豫章开元寺受戒。初与雪峰义存为同学,后以为师。住福州玄沙院,世称玄沙和尚。王审知奄有闽土后,赐号宗一大师。从其受业者有700余人,其再传弟子文益,开创法眼宗。《宋高僧传》卷一三、《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后二书录其诗偈8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四
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于南台江上。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雪峰呼为头陀。每见之曰。再来人也。何不遍参去。对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雪峰然之。备结屋玄沙。众相寻而至。遂成丛林。说法与契经冥合。诸方有未明要义。皆从决之。备曰。佛道闲旷。无有涂程。无门为解脱之门。无见作道人之见。不在三际。岂有升沉。建立乖真。不属造作。动即涉尘劳之境。静则沉昏醉之乡。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收。即漫汗佛性。必须对其尘境。如枯木寒灰。但临时应用。不失其宜。如镜照像。不乱光辉。如鸟飞空。不杂空色。所以十方无影像。三界绝行踪。不堕往来机。不住中间相。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交参。句句无前后。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如师子游行。岂求伴侣。九霄绝翳。何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到这里。体寂寂。常皎皎。赤赫𦦨。无边表。圆觉空中。不动摇。吞烁乾坤。迥然照出世者。元无出入。盖名相无体。道本如如。法尔天真。不因修證。只要虚闲。不昧作用。不涉尘泥。若纤毫不尽。即落魔界。且句前句后。是学人难处。所以云。一句当机。八万法门。生死路绝。直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处。如火销冰。箭既离弦。无反回势。所以牢笼不肯住。呼唤不迥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步步登玄。不属邪正。识不能识。智不能知。动便失宗。觉即迷旨。二乘胆战。十地魂惊。语路处绝。心行处灭。直得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释梵绝视听而雨花。与么。现行无疑。此外更疑何事。勿栖泊处。离去来今。限约不得。寻思路绝。不因庄严。本来清净。动用语笑。随处明了。更无少欠。时人不悟。妄自涉尘。处处染著。头头系绊。纵悟则尘境纷纷。名相不实。更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随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冥冥寞寞。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我这里则不然也。更不隈门旁户。分明句句现前。不属商量。不涉文字。权名出家儿。毕竟无踪迹。真如凡圣。地狱天堂。皆是疗狂子之方。都无实事。虚空尚无改变。大道岂有升沉。悟则纵横不离本际。到这里凡圣也无立处。若向句中作意。则没溺汝。学人若向外驰求。又属魔王眷属。如如不动。没可安排。恰似𦦨炉。不藏蚊蚋。本来平坦。何用刬除动转。施为是真解脱。纤毫不受。措意便差。借使千圣出头来。也安排他。一字不得。又曰。仁者如今事不获已。教我抑下多少威光。苦口相劝。百千方便道。如此如彼。共相知闻。尽成颠倒知见。将此喉咽唇吻。祇成得个野狐精业。谩汝我。还肯么。只如今有过无过。唯我自知。汝又争得会。若是恁么人出头来。甘伏呵责。夫为人师匠。大不容易。须是善知识始得。我如今恁么道。方便助汝。犹尚不能觏得。可中浑举宗乘。是汝向什么处措手。还会么。四十九年是方便。祇如灵山会上。有百千众。唯有迦叶一人亲闻。馀皆不闻。汝道。闻底事作么生。不可道。如来无说说。迦叶不闻闻。便当得否。不可是汝修因成果。福智庄严底事。知么。且道吾有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我道犹如话月。曹溪竖拂。还同指月。所以道。大唐国内宗乘。未有一人举唱。设有一人举唱。尽大地人失却性命。无孔铁锤相似。一时亡锋结舌去。汝诸人赖我不惜身命。共汝颠倒知见。随汝狂意。方有申问处。我若不共汝与么知闻去。汝向什么处得见我。会么。大难大难。备疾大法难举。罕遇上根。学者依语生解。随照失宗。乃示纲宗三句。曰第一句。且自承当。现成具足。尽十方世界。更无他故。祇是仁者。更教谁见谁闻。都来是汝心王所为。全成不动智。只欠自承当。涣作开方便门。使汝信有一分真常流注。亘古亘今。未有不是。未有不非者。然此句。只成平等法。何以故。但是以言。遣言以理逐理。平常性相。接物利生耳。且于宗旨。犹是明前。不明后。号为一味平实。分證法身之量。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下。未有自由分。若知出格量。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转换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堕平怀之见。是谓第一句纲宗也。第二句。迥因就果。不著平常一如之理。方便唤作转位投机。生杀自在。纵夺随宜。出生入死。广利一切。迥脱色欲。爱见之境。方便唤作顿超三界之佛性。此名二理双明。二义齐照。不被二边之所动。妙用现前。是谓第二句纲宗也。第三句。知有大智。性相之本。通其过量之见。明阴洞阳。廓周沙界。一真体性。大用现前。应化无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方便唤作慈定之门。是谓第三句纲宗也。因见亡僧。谓众曰。亡僧面前。正是触目菩提。万里神光顶后相。学者多溟涬其语。梁开平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七日。示疾而化。阅世七十有四。坐四十四夏。备状短小。然精神可掬。与闽帅王审知。为内外护。审知尽礼。延至安国禅院。众盈七百。石头之宗。至是遂中兴之。有得法上首罗汉琛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闽之谢氏。少随其父。渔南台江中。得鱼辄纵之。父虽怒不恤也。咸通初。出家芙蓉山。即往豫章开元寺受具。归执役隶业院。辛苦无所惮。布纳芒鞋。日中一食。常坐不卧。丛林以备头陀称之。雪峰存禅师。其同学兄也。尝谓之曰。备头陀何不遍参去。备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存深以为然。出世玄沙。毳士之相从者。常七百许人。备一日上堂。默坐良久。大众将谓不说法。一时散去。备咄云。看者一队汉。略无一个有智慧者。但见我开者两片皮。尽来簇著。觅言觅语。是我真实为他。却总不会。若恁么大难大难。 备有时垂语曰。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且问汝三种病人来。汝作么生接。若拈椎竖拂。盲者不见。提唱古今。聋者不闻。待他对答。哑者无言。若接不得。佛法无灵验。有僧。出云。三种病人。和尚还许人商量否。备云。汝作么生商量。其僧便珍重而出。备云。不是不是。罗汉云。桂深现有眼见。有耳听。又有口说话。和尚作么生接。中塔云。三种病人。即今在什么处。 备见僧来礼拜。乃云。因我得礼汝。备问长生。维摩观佛。前际不去。后际不来。见在不住。汝作么生观。长生云。放皎然过。有个商量。备云。放汝过。作么生商量。长生良久。备云。情知汝向鬼窟里作活计。 僧问云。是什么得恁么难见。备云。只为太近。又问。学人为什么道不得。备云。畐塞汝口。争解道得。 当是时。审知王氏。以侍中据有闽土。为奏赐紫伽梨。师号宗一。开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终。寿七十四。腊四十四。忠懿王为树塔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师备。俗姓谢。闽人也。少而憨黠酷好垂钓。往往泛小艇南台江自娱。其舟若虚。同类不我测也。一日忽发出尘意。投钓弃舟。上芙蓉山出家。咸通初年也。后于豫章开元寺具戒还归故里。山门力役无不率先。布衲添麻芒鞋续草。减食而食语默有常。人咸畏之。汪汪大度虽研桑巧计不能量也。备同学法兄则雪峰存师也。一再相逢。存多许与故目之为备头陀焉。有日谑之曰。头陀何不遍参去备对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存深器重之。先开荒雪峰。备多率力。王氏始有闽土。奏赐紫衣号宗一大师。以开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示疾而终。春秋七十四。僧腊四十四。闽越忠懿王王氏树塔。备三十年演化。禅侣七百许人。得其法者众推桂琛为神足矣。至今浙之左右山门盛传此宗法嗣繁衍矣。其于建立透过大乘初门。江表学人无不乘风偃草欤。
郑元章 朝代:唐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道士。字博文,幼号神童。十五岁辞亲学道,从李归学上清毕法。昭宗景福二年,住天柱山精思院。钱镠请入开元宫,建坛授箓。昭宗赐号正一大师、冲素先生。寻请归山,卒年六十八。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号兰陵子,常州(今属江苏)人。唐末处士,与贯休为友,贯休有《怀谬独一》诗。诸葛觉(即淡然)卒,有诗哭之。事迹据曹汛《淡然考》(刊《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第一辑)。《禅月集》卷九引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2—947 【介绍】: 五代时僧。苏州昆山人。商估之子。随父至洪州,闻禅会之盛,遂出家。寻至宜春仰山,参嗣南塔光涌。初住庐陵应国禅院。后归浙,钱元瓘礼重之,赐号纯一禅师。天福二年,住越州云峰山清化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吴之昆山人。父𢹂以贾于豫章。年幼尔乃悦禅寂之业。恳从父祈出家。父怒不应。已而察父色稍霁。又祈焉。如是至三四不已。父谩诺之。因即辞去。走江夏清平大师所。清平问曰。尔来何求。曰志求法也。清平怜其幼而敏慧。纳之。付事清平尤谨。未几为落䰂登具。间谓人曰。吾闻学无常师。吾非匏瓜。岂系于此哉。遂抵宜春仰山之南塔涌公。执役左右。且屡载游庐陵。安福县宰杨公。建应国禅院。邀之。及杨宰罢任去。徙鸽湖山之清化院。僧有同里者。谓之曰父母之邦。宁无意乎。明日弃鸽湖而东谒吴越钱氏文穆王于钱唐。衣衾钵器。施予有加。既创院云峰山。仍名清化而俾居焉。参扣者臻萃。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付曰。华表柱头飞木鹤。问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什么对。付云眼里瞳人吹叫子。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答长江无间断。聚沫任风飘。问还受祭祀也无。答祭祀即不无。问如何祭祀。答渔歌举棹谷里闻声。 忠献奏赐紫伽梨。以付累让改纳衣。寻号纯一大师。开运四年丁未秋七月示微疾。谓其徒曰。生也法起。没也法灭。起灭非言论所及也。竟坐逝。随有大风疾雨。发屋拔木。寿六十六。腊四十五。窆于所居山之北坞。沙门汇征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全付。吴郡昆山人也。幼随父商于豫章。闻禅寂之说乃有厌世之志。白求出家。父愠形于色。愠止复白者三。父异其诚率略许之。遂诣江夏投清平大师。问曰。尔来何求。付曰。志求法也。清平师怜其幼而抱器。抚以纳之。夙兴夜号殊于群童。及长为之落饰寻登戒度。奉师弥谨捡身弥至。问法无厌饫见性不龌龊。清平颔而许之。一旦谓人曰。吾闻学无常师。吾非匏瓜。岂系于此而旷于彼乎。遂辞师而抵宜春之仰山礼南塔涌禅师。应对言语。深认仰山之势。顿了直下之心。仰山冁然器重之。拳拳伏膺栖神累载。后游于庐陵。安福县宰杨公建应国禅院。请付居之。禅徒子来堂室畟满。杨宰罢任。其乡人复于鸽湖山建院。迎以居之。廉使上闻锡名曰清化禅院。禅徒麇至请问者墙进。皆不我屈。岂多让于前辈乎。有同里僧谓付曰。父母之乡胡可弃也。任缘徇世愿师归欤。遂别鸽湖而还故国。时吴越文穆王钱氏命升阶。赐之衣衾钵器有加礼焉。丁西岁钱城戍将。辟云峰山建清化禅院。召以居之。次忠献王钱氏遣使锡以紫袈裟。付上章累让。再赐之又让之。遂故以纳衣。付曰。吾非荣其赐而饰让也。恐后人之仿吾而逞欲矣。寻赐号曰纯一禅师。又固让之。付不以情忘情故情真。不以道求道故道直。所居院之殿宇堂室。人竞崇建之。铸钟千馀斤。新额曰云峰清化禅院。云水之侣辐凑。眷眷不欲舍旃。开运四年丁未岁秋七月示疾。谓众曰。生也法起。殁也法灭。起灭非言论所及也。安然而逝。有大雨疾风以震林木拔矣。享年六十六。腊四十有五归窆于山之北坞。弟子应清等十馀人。奉师遗训不坠其道焉。僧主汇征为塔铭。建隆二年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至五代初年武昌(今湖北鄂州)僧。能诗,与贯休为友。曾游黄梅双峰寺。事迹见《禅月集》卷九、卷一〇、卷一三。《全唐诗》存诗2首。
唐诗汇评
栖一,生卒年不详,武昌(今属湖北)人,唐末五代诗僧,与贯休同时。《全唐诗》存诗二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曾奉诏创建六和塔。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宋高僧传》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5 【介绍】: 宋僧。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弃吏出家,吴越时住永明寺。雅好诗道。宋开宝间卒,赐号智觉禅师。有《宗镜录》、《感通赋》、《万善同归录》等。
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志》卷七○)。《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传》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志》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参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诗补逸
延寿字冲立,号抱一子,杭州人。弃吏出家,吴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著《宗镜录》。宋开宝八年入灭。诗一首。(《全唐诗》无延寿诗)
全宋文·卷一三
延寿(九○四——九七五),字冲玄,馀杭(今属浙江杭州)王氏子。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礼龙册寺万翠岩参禅师为师。寻往天台谒诏国禅师,一见而深器之。吴越王钱俶请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众盈二千。延寿在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与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十二月寂灭,年七十二。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佛祖通纪》卷二六,《佛祖通载》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延寿字冲立。俗姓王氏。馀杭人。年十六。献齐天赋于吴越忠懿王。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死。获赦。遂出家。住天台智者岩天柱寺。宋建隆元年。忠懿王命主灵隐寺。后迁永明道场。赐号智觉禅师。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谥永明宗照大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九
智觉禅师者。讳延寿。馀杭王氏子。自其儿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诵法华经。五行俱下。诵六十日而毕。有羊群跪而听。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尝舟而归钱塘。见渔船万尾戢戢。恻然意折。以钱易之。放于江。裂缝掖。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学出世法。会岑迁止龙𠕋寺。吴越文穆王。闻其风悦慕。听其弃家。为剃发。自受具。衣不缯纩。食无重味。持头陀行。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时韶国师眼目出间。北面而师事之。韶曰。汝与元帅有缘。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说法于雪窦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灵隐新寺。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为第二世。众至二千人。时号慈氏下生。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曰迦叶波初闻偈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尝作如是说。此佛祖骨髓也。龙胜曰。无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譬如风性本不动。以缘起故动。傥风本性动。则宁有静时哉。密室中若有风。风何不动。若无风遇缘即起。非特风为然。一切法皆然。维摩谓文殊师利曰。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缘起无生之旨也。僧问。长沙偈曰。学道之人未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时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智觉曰。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为阿难拣别详矣。而汝犹故不信。阿难以推穷。寻逐者为心。遭佛呵之。推穷寻逐者识也。若以识法随相。行则烦恼。名识不名心也。意者忆也。忆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识。不干心事。心非有无。有无不染。心非垢净。垢净不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卧。并是妄识非心也。心本不生。今亦不灭。若知自心如此。于诸佛亦然。故维摩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智觉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为重阁。馆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设难。至波险处。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贤之语三百家。以佐三宗之义。为一百卷。号宗镜录。天下学者传诵焉。僧问。如和尚所论宗镜。唯立一心之旨。能摄无量法门。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若生者。是自生欤。从他而生欤。共生无因而生欤。答曰。此心不纵不横。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横。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纵。若言自生。则心岂复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若言共生。则自他尚无有。以何为共哉。若言无因而生者。当思有因。尚不许言生。况曰无因哉。僧曰。审非四性所生。则世尊云何说。意根生意识。心如世𦘕师。无不从心造。然则岂非自生乎。又说心不孤起。必藉缘而起。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则岂非他生乎。又说。所言六触。因缘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则岂非共生乎。又说。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尔故。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智觉笑曰。诸佛随缘差别。俯应群机。生善破恶。令入第一义谛。是四种悉檀。方便之语。如以空拳示小儿耳。岂有实法哉。僧曰。然则一切法是心否。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审尔则一切不立。俱非耶。曰非亦成二。汝岂不闻首楞严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僧曰。既无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还背圆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称此旨。曰。境智俱亡。云何说契。僧曰。如是则言思道断。心智路绝矣。曰此亦强言。随他意转。虽欲隐形。而未忘迹。僧曰。如何得形迹俱忘。曰本无朕迹。云何说忘。僧曰。我知之矣。要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大悟时节。神而明之。曰我此门中。亦无迷悟。明与不明之理。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辛苦说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担。先德曰。尽十方世界。觅一人为伴。无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绍祖位。终无第二人。若未亲到。谩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门中。旁赞助入之语。于自己分上。亲照之时。反视之。皆为魔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但以形言迹。文彩生时。皆是执方便门。迷真实道。要须如百尺竿头。放身乃可耳。僧曰。愿乞最后一言。曰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尝谓门弟子曰。夫佛祖正宗。则真唯识。才有信处。皆可为人。若论修證之门。则诸方皆云。功未齐于诸圣。且教中所。许初心菩萨。皆可比知。亦许约教而会。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祖位。且约现今世间之事。众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现知。第三约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梦。梦中所见。好恶境界。忧喜宛然。觉来床上安眠。何曾是实。并是梦中意识。思想所为。则可比知。觉时之事。皆如梦中无实。夫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唯是本识所变。若现在之境。是明了意识分别。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思惟梦觉之境虽殊。俱不出于意识。则唯心之旨。比况昭然。第二现知者。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况。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识分。与同时意识。计度分别。为青为白。以意辨为色。以言说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尘钝故。体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万法咸尔。皆无自性。悉是意言。故曰。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处。万境皆空。则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则唯识唯心。若无于心。万法安寄。又如过去之境。何曾是有。随念起处。忽然现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现。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不待功成。岂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證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此初观时。虽未成圣。分知意言。则是菩萨。第三约教而知者。大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是所现本理。能诠正宗也。智觉乘大愿力。为震旦法施主。声被异国。高丽遣僧。航海问道。其国王投书。叙门弟子之礼。奉金丝织成伽梨。水精数珠。金澡瓶。等并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相继归本国。各化一方。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阅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赞曰。予初读自行录。录其行事。日百八件。计其貌状。必枯悴尪劣。及见其𦘕像。凛然丰硕。眉目秀拔。气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说法。如禹之治水。孔子之闻韶。羿之射。王良之御。孙子之用兵。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呜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钱塘王氏。钱氏有两浙寿以胥史督军须。然质直。未尝妄语。日行坐诵法华。不辍口。属鄞之翠岩参公盛化。寿弃妻子。求剃染。既登戒习定于天台之天柱峰者九旬。有鸟类斥鴳。巢衣襵中。俄谒国师韶公。决择所见。徙居雪窦山。从忠懿王钱氏请。为众生行方等忏法。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馀部。著宗镜万善同归等录。营造塔像。不可殚纪。高丽国王。远闻其誉。遣使致金缕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寿勤于训迪。而接物利生。尤所究意。然自灵隐徙居永明。举唱之繁。斯录一二。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寿云。更添香著云。谢师指示。寿云且喜勿交涉。因有偈曰。欲识永明。指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吹波浪起。僧问成佛作祖。亦出不得六道轮回。亦出不得。未审出个甚么不得。寿云出汝问处不得。僧问如何是大圆镜。寿云破沙盆。开宝八年。终于所住。春秋七十二。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延寿。字冲元。馀杭王氏。少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死。及市。颜色不变。文穆王异之。放令出家。居龙册寺。执劳供众。日唯一食。长坐不卧。得法于天台韶国师。初住雪窦。寻归西湖。建隆二年。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居十五年。众常二千。署智觉号。移天台。所居夜施食朝放生。六时散花行道。日课一百八事。未常暂废。馀力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部。别号抱一子。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获大辩才。著宗镜录百二十卷。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诗偈几千万言。传播海外。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开宝八年示寂。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延寿。姓王。本钱塘人也。两浙有国。时为吏督纳军须。其性纯直口无二言。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属翠岩参公盛化。寿舍妻孥削染登戒。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迁遁于雪窦山。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食无重味野蔬断中。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请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多励信人营造塔像。自无贮畜雅好诗道。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高丽国王览其录。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以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树亭志焉。
神僧传·卷第九
僧延寿。字冲玄。总角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六旬而毕。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无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尝谓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当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住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鸟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诃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善业方到此中。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专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遂获辨才。初演法于雪窦。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二年迁永明。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功也。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受菩萨戒。夜施鬼食昼放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人号为慈氏下生。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
刘遂清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6 【介绍】: 五代时青州北海人,字得一。少敏惠。历仕后梁、后唐,官至刺史,颇有善政。后晋高祖即位,授凤州防御使,转宣徽北院使,兼判三司,加检校太保。出帝嗣位,加右领军卫上将军。性至孝,居父丧哀毁,乡里称之。又尝为淄州刺史,迎其母,及郊为母执辔行数十里,州人咸以为荣。
僧彦求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彦球。五代时僧,缙云人,俗姓叶。后梁贞明中受戒,初师景霄习律,后入闽,从长庆慧棱得禅法。归浙,住六通院,道望日隆。吴越王钱俶请其住功臣院,晚住杭州龙华寺,赐号实相得一大师。好营众事,常供千僧食。宋太祖建隆中卒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