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师备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1—1379 【介绍】: 明僧。浙江天台人,号东溟,俗姓贾。出家于天台广严寺。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元顺帝赐号慈光妙应普济。洪武二年奉诏赴蒋山法会,奏对称旨。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及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
一旦假寐。
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竹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
所处房颇卑湿。
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
此子不凡。
异日当主兹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
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器师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荐福。
历三䆊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
师知缘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
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
命礼部给馔。
明日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
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
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
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
寤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于人间世殆不远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师生躯干脩伟。
眉长寸馀。
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师面严冷言不妄发。
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
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
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对称旨。后辞归杭之天竺。修西方净业。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谓弟子言。吾梦青莲华池中清芬袭人。吾殆将去乎。四日坐逝。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东冥。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及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
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落发受具。
年二十二。
闻柏子庭讲台教。
于赤城。
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
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大昌乎。
一日假𥧌。
恍见竹横地下。
竹上凝者。
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
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竹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
谒竹屋净法师。
于上竺。
命典客寮。
掌堂僧籍。
竹屋化去。
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廷师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
住荐福。
历三䆊。
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
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
王溍为之记。
四年。
迁上竺。
师知缘在。
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
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
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
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
二十五年。
至于明朝。
太祖洪武二年。
诏赴蒋山佛会。
命礼部给馔。
明日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
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
朱颜白眉。
班居前列。
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
惟饱餐优游。
沉埋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
皆摄心之要典。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
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
太祖但以白眉呼之。
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
金碧峰禅师辈。
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
隋知者大师。
释法华之所。
不可废。
太祖命就天界。
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师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
复于钟山。
建水陆大斋。
命师说毗尼戒。
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峻辞归上竺。
谢院事。
日修弥陀忏。
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
一夕梦青莲花。
生方池中。
芬芳袭人。
窹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后四日。
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
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躯干修伟。眉长三寸。目光射人。尝从柏子庭和尚习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师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上御奉天殿引见。时丞相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鱼贯而上。师年最高。白眉朱颜。其班前列。上亲问劳之。顾众而言曰。迩来学佛者。唯饱食优游。沉霾岁月。如金刚楞伽诸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某义。苟有不通。质诸白眉法师可也。自后数召见。从容问道。字而不名。及建钟山法会。请师敦说戒法。闻者开怿。既而辞归杭。居上天竺。一志安养。冥心合道。不杂馀念。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梦青莲华生方池中。华色敷腴。清芬袭人。既寤。召弟子妙修曰。此生净土之祥也。吾将行矣。至四日。趺坐书颂。合爪而寂。阅世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居常面严冷。片言不妄发。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金碧峰辈赐食禁中。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脩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花以散其上。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2—908 【介绍】: 唐僧。泉州南安人。俗姓曾。年十七出家,谒芙蓉山恒照大师。后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懿宗咸通中归芙蓉山,后住雪峰山广福院,因称雪峰义存。四方僧人,云集法席,门徒常数千人。僖宗赐号真觉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2—908 俗姓曾,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12岁出家,17岁落发。宣宗大中间,北游吴楚、梁宋等地,于幽州受戒。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鉴。懿宗咸通六年(865)归住福州芙蓉山。后于福州西二百里雪峰山建院而居,世称雪峰和尚。僖宗时赐号真觉大师。四方禅侣从学者,常年有1500人,历40年而不衰。唐末五代间,其门人遍布闽粤江浙一带,开云门、法眼二宗。《祖堂集》卷七、《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续藏经》有《雪峰义存禅师语录》二卷,录其谈禅之语,并录诗偈4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曾氏。
泉之南安人。
家世奉佛。
九岁求脱俗。
父母以其幼。
未许也。
年十二。
父游莆田之玉润寺。
存侍焉。
寺有律师庆玄。
操行峻特。
存见而遽拜之曰。
我师也。
遂留不肯归。
十七年落发。
谒芙蓉山恒照大师。
属会昌之祸。
遂遁止其所。
久之大中既中兴大法。
北游吴楚梁宋燕秦。
受具戒于幽州之宝刹寺。
历揽名山。
遍扣禅会。
卒获益于武陵之德山。
咸通六年。
始营雪峰之居。
天下锡衲响应影随。
乾符中。
观察使京兆韦公。
中和中。
司空颍川陈公。
俱仰入府。
问道要。
或以闻之僖宗皇帝。
遣闽人陈延效赐紫伽梨。
并真觉师号。
岁辛亥。
杖屦游丹丘四明。
明年王氏审知。
始以侍中入闽。
据有其地。
而存适不在。
若相避然。
后二年。
还自吴。
王氏大加礼异。
斋僧构宇。
设像铸钟。
复时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
或油幢。
临席听法。
其熊罢之士。
渔猎之民。
皆变情易行。
薰其德而善矣。
僧问。
祖意教意是同是别。
存云。
阇梨行脚为什么事。
存问僧。
近离什么处。
僧云离浙中。
存云。
船来陆来。
僧云。
二途不涉。
存云。
争得到者里。
僧云有什么隔碍。
存便打。
上堂。
举拂子云。
者个为中下。
僧问上上人来如何。
存举拂子。
僧云。
又道者个为中下。
存以拂子蓦口打。
存因举六祖风幡话。
乃云。
大小祖师。
龙头蛇尾。
好与二十柱杖。
时大原孚上座侍立。
闻之咬齿。
存云我适来与么道。
也好与二十柱杖。
戊辰年。
春三月示疾。
王使医以药进。
存却不受。
夏五月二日夜乃灭。
寿八十七。
腊五十九。
其月十五日入塔。
嗣其法者。
玄沙师备
云门文偃。
洞岩可休。
鹅湖智孚。
长庆慧棱。
鼓山神晏。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义存。
长庆二年壬寅生于泉州南安县曾氏。
自王父而下皆友僧亲佛清净谨愿。
存生而鼻逆荤血。
乳抱中或闻钟磬或见僧像。
其容必动。
以是别垂爱于膝下。
九岁请出家。
怒而未允。
十二从家君游蒲田玉润寺。
有律师庆玄持行高洁。
遽拜之曰。
我师也。
遂留为童侍焉。
十七落发来谒芙蓉山恒照大师。
见而奇之。
故止其所。
至宣宗中兴释氏。
其道也涅而不缁。
其身也袖然而出。
北游吴楚梁宋燕秦。
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
讫巡名山扣诸禅宗。
突兀飘飖云翔鸟逝。
爰及武陵一面德山。
止于珍重而出。
其徒数百咸莫测之。
德山曰。
斯无阶也吾得之矣。
咸通六年归于芙蓉之故山。
其年圆寂大师亦自沩山拥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
其徒孰(就师已嗣德山)累累而疑关。
存拒而久之。
则有行实者。
始以存同而议曰。
我之道魏魏乎。
法门围绕之所不可造次。
其地宜若布金之形胜可矣。
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
环控四邑峭拔万仞。
崷崒以支圆碧。
培楼以𤫽群青。
怪石古松栖蛰龟鹤。
灵湫邃壑隐见龙雷。
山之巅先冬而雪盛夏而寒。
其树皆别垂藤萝。
䒠茸而以为之衣。
交错而不呈其形奇姿异景不可殚状。
虽霍童武夷无以加之。
实闽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
诚有待于我也。
祈以偕行去。
秋七月穿云蹑藓陟险升幽。
将及之。
存曰。
真吾居也。
其夕山之神果效灵。
翌日岩谷爽朗烟霞飞动。
云庵既立月构旋隆。
繇是柅法轮于无为。
树空门于有地行实乃请名其山曰雪峰。
以其冬雪夏寒取鹫岭猴江之义。
斯则庚寅逮于乙未。
存以山而道任。
山以存而名出。
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
趋之若召。
乾符中观察使京兆韦公。
中和中司空颖川陈公。
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饮。
交使驰恳。
存为之入府从人愿也。
其时内官有复命于京语其道。
其侪之拔俗悟空者。
请蜕浮华而来脱屣。
僖宗皇帝闻之。
翰林学士访于闽人陈延效得其实奏。
于是乃锡真觉大师之号。
仍以紫袈裟俾延效授焉。
存受之如不受。
衣之如不衣。
居累夏。
辛亥岁朔遽然杖屦。
其徒启而不答。
云以随之。
东浮于丹丘四明。
明年属王侍中之始据闽越。
乃洗兵于法雨致礼于禅林。
馥存之道常东望顶手。
后二年自吴还闽大加礼异。
及闽王王氏誓众养民之外雅隆其道。
凡斋僧构刹必请问焉。
为之增宇设像。
铸钟以严其山。
优施以充其众。
时则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
每将俨油幢聆法论未尝不移时。
仅乎一纪勤勤恳恳。
熊罴之士因之投迹檀那。
渔猎之逸其或弭心鳞羽。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
闽王走医。
医至粒药以授存曰。
吾非疾也。
不可罔子之工。
卒不饵之。
其后札偈以遗法子。
函翰以别王庭。
夏五月二日鸟兽悲鸣云木惨悴。
其夜十有八刻时灭度。
俗寿八十有七。
僧腊五十有九。
以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
尔日奔走闽之僧尼士庶。
巷无居人。
闽王涟如出涕。
且曰。
师其舍予一何遽乎。
遣子延禀躬祭奠之。
复斋僧焉。
存之行化四十馀年。
四方之僧争趋法席者不可胜算矣冬夏不减一千五百。
徒之环足其趋也。
驰而愈离。
辩而愈惑。
其庶几者。
一曰师备
拥徒于玄沙(今安国也)次曰可休。
拥徒于越州洞岩。
次曰智孚。
拥徒于信州鹅湖。
其四曰惠棱。
拥徒于泉州招庆。
其五曰神晏。
住福州之鼓山分灯化物。
皆膺圣奖赐紫袈裟。
而玄沙级宗一大师焉。
系曰。
雪峰道也恢廓乎骏奔四海学人。
所出门生形色不类何邪。
玄沙乘楞严而入道。
识见天殊。
其犹谚曰青成蓝蓝谢青。
师何尝在明经。
故有过师之说。
一则雪峰自述塔铭。
已尽其致也。
一则玄沙安立三句决择群见。
极成洞过欤。
今江表多尚斯学。
此学虚通无系了达逍遥勿拘。
知乘急也。
雪峰化众切乎杜默禅坐。
知戒急也。
其能各舍一缓以成一全。
则可乎。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通醉,字丈雪,姓李氏,内江人。
生性冲澹,意气洒然。
幼时母携入寺,见金像巍焕,慨焉兴感,愿谓母曰:“他日我亦如此。
”父母知非凡物,礼古字山清然落发。
尝读《法华经》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皆以成佛道,因默忖曰:“成佛若是其易耶?
”乃上峨湄,欲得證悟,闻金粟密云门庭孤峻,卓有古风。
复举“僧问:云门如何是佛?
门云:乾矢橛。
”聆之如石碍胸,直入西山参鉴随,而随不重机锋转语,一味平实,因圆戒法。
癸酉冬,仍归古字,掩关山阿,读诸家语录,镇日如痴。
会灵筏来自江南,言破山明荷金粟衣钵入蜀,负笈从之,谒明于万峰,入室叩请,明曰:老僧不参禅,祗 爱伸脚眠。
正疑闷间,一夜方下榻,到著鞋不上,以手纳之,忽然猛省,遂呈所见。
与明游白兔亭,观瀑布,以丈雪字之,书偈曰:“画断苍崖倒碧岑,纷纷珠玉为谁倾。
拟将钵袋横栏住,只恐蟠龙丈雪冰。
”乃入记室。
丙子秋,造天童见密,夜闻版鸣,声震山谷,忽大彻悟,更回万峰,见而印可,复受之偈曰:“现身恶世可深藏,莫遂周胡严李张。
只待兔冰蛇吐火,始拈柏子祝吾香。
”由是力振颓纲,于烽烟浩莽中往来秦蜀。
康熙癸卯,还集昭觉,兵燹之后,荒凉满目,而故址依然,意图恢复。
作诗自见,诗曰:“廿年偶尔见华阳,屡跋荒榛覆古梁。
小径淡分烟影石,幽岩初醒月华香。
惊人野鸟间歌啸,科首残黎牧大荒。
极目天涯无点翳,惭抛汗雨洒危疆。
”至乙巳,殿宇落成,果符蛇火之语。
复有诗云:“俄乘愿海到蚕丛,瓦砾 翻成释梵宫。
祗 为聚沙作佛塔,常伸只手撮虚空。
长裙扫地山河动,短杖支云日月红。
工成正拟垂帘卧,何期外有扣门翁。
”当康熙甲辰,时秉钧者以汤若望圣眷方隆,煽其左道,有沙沃之变,闻玉林国师密楮达部,欲保全大雄报恩。
通醉遗书责之云:“既应一国之宠,当此魔强法弱之时,正宜挺身利济,宁谧诸山,焉得重己刹而轻他寺乎?
”其严正类是。
晚岁休息于佚老关,癸酉七月沐浴趺坐,作真归告,示寂。
有《语录》十卷、《里中行》一卷、《青松诗集》一卷、杂著文二卷,寿八十四,腊七十八,荼毗得舍利无数,塔于寺西。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颜(一○九四~一一六四),号卐庵,俗姓鲜于,潼川府飞乌(今四川射洪西南)人。少依净安谏律师试经得度。南游遍扣耆宿,及悟还蜀。后依大慧宗杲禅师,分座径山。迁住无为,荐福及报恩,晚居东林。孝宗隆兴二年圆寂,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道颜诗,以《古尊宿语录》所收《东林和尚颂古》编为第一卷,《嘉泰普灯录》等书所收,合编为第二卷。
全宋文·卷六二六○
道颜(一○九四——一一六四),字卐庵,俗姓鲜于,梓州飞乌(今四川中江东南)人。师事宗杲,居江州东林寺,人目为庐山高贤。后住抚州报恩寺。隆兴二年卒,年七十一。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八,《大明高僧传》卷六。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道颜号卐庵。
潼川鲜于氏了也。
初参圆悟。
但登堂未能造其玄奥。
圆悟将还蜀。
以书遗大慧曰。
颜彩绘已。
特未点眼耳。
他日嗣后未可量也。
于是朝夕质疑于慧。
方大悟彻。
于是声光遐溢黑白咸被其化。
僧问。
如何是佛颜。
曰志公和尚。
曰学人问佛何答志公。
颜曰。
志公不是閒和尚。
曰如何是法颜。
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曰是甚章句。
颜曰。
绝妙好辞。
曰如何是僧。
颜曰。
钓鱼船上谢三郎。
曰何不直说。
颜曰。
玄沙和尚
颜凡所说法大概简易如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道颜,字卐庵,潼川鲜于氏子也。
初参圆悟,但登堂,未能造其玄奥。
圆悟将还蜀,以书遗大慧曰:“颜彩绘己,特未点眼耳,他日未可量也。
”于是,朝夕质疑于慧,方大悟彻,声光遐溢,黑白咸被其化。
僧问:“如何是佛?
”颜曰:“志公。
”曰:“学人问佛,何答志公?
”颜曰:“志公不是閒和尚。
”“如何是法?
”颜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曰:“是甚章句?
”颜曰:“绝妙好辞。
”曰:“如何是僧?
”颜曰:“钓鱼船上谢三郎。
”曰:“何不直说?
”颜曰:“玄沙和尚
”凡所说法,简易如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7—928 【介绍】: 五代时僧。
镇州常山人。
俗姓李。
幼于本州万岁寺出家,习学律典。
后转依禅宗,历诣云居道膺、雪峰义存,终嗣玄沙师备
后住漳州罗汉院,世称地藏和尚。
其门人文益,开法眼宗。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桂琛俗姓李氏。常山人。幼投本郡万岁寺。依无相大师出家。后住漳州龙溪罗汉院。后唐天成三年卒。年六十二。清泰二年谥真应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四
禅师名桂琛。生李氏。常山人也。幼卓越。绝酒胾。见万寿寺无相律师。即前作礼。无相拊其首曰。若从我乎。乃欣然依随之。父母不逆也。年二十馀。即剃发为大僧。无相使习毗尼。一日为众升堂。宣戒本布萨已。乃曰。持犯但律身而已。非真解脱也。依文作解。岂发圣乎。一众愕然。琛顾笑。为无相。作礼辞去。无相不强。初谒雪峰存公。不大发明。又事玄沙。遂臻其奥。与慧球者齐名。号二大士。琛能秘重大法。痛自韬晦。然丛林指目。以为雪峰法道之所寄也。漳州牧王公。请住城西石山。十馀年。迁止罗汉。破垣败箦。人不堪其忧。非忘身为法者。不至。僧问。如何是罗汉一句。曰我若向汝道。却成两句。又问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甚字。琛曰。汝不识此字耶。曰不识。琛曰。看取其下注脚。琛尝垂头。颓然坐折木床。见僧来。即举拂子曰。会么。对曰。谢和尚指示学人。琛曰。见我竖起拂子。便道指示学人。汝每日见山见水。可不指示汝耶。又见僧来。举拂子。其僧礼拜称赞。琛曰。见我竖起拂子。便礼拜赞叹。那里扫地。竖起扫帚。为甚不赞叹。有僧来报。保福迁化也。琛曰保福迁化。地藏入塔。琛时住地藏。乃石山也。于时学者莫测其旨。琛悯之为作明道偈。其词曰。至道渊旷。勿以言宣。言宣非指。孰云有是。触处皆渠。岂喻真虚。真虚设辨。如镜中现。有无虽彰。在处无伤。无伤无在。何拘何碍。不假功成。将何法尔。法尔不尔。俱为唇齿。若以斯陈。埋没宗旨。宗非意陈。无以见闻。见闻不脱。如水中月。于此不明。翻成剩法。一法有形。翳汝眼睛。眼睛不明。世界峥嵘。我宗奇特。当阳显赫。佛及众生。皆承恩力。不在低头。思量难得。拶破面门。盖覆乾坤。快须荐取。脱却根尘。其如不晓。谩说而今。后唐天成三年戊子秋。琛复至闽城旧止。遍游近城诸刹。乃还示微疾。沐浴安坐而化。阅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二夏。阇维收舍利建塔。有得法上首。清凉益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常山之李氏。童时即笃志离俗。亲戚乡党皆莫之从。年且弱冠。乃获为郡之万寿寺无相大师弟子。既登戒品。方学毗尼。叹曰。此岂足以臻观脱哉。于是南谒云居雪峰。抵玄沙。沙问云。三界惟心。汝作么生会。琛指椅子云。和尚唤这个作什么。沙曰椅子。琛云。和尚不会。沙曰。我唤作竹木。汝唤作什么。琛云桂琛亦唤作竹木。沙云尽大地觅一个会佛法底人不可得。自是玄沙每诱迪学者。出诸三昧。皆命琛为助发。于是漳牧王公。建地藏精舍。而请驻锡焉。久之徙居罗汉院。上堂。宗门玄妙为当只恁么。更别有奇特。若别有奇特。汝且举看。若无。不可只将三个字。便当却也。三个字谓宗教乘而已。尔若道著宗乘。便是宗乘。若道著教乘。便是教乘。禅德佛法元来。由尔口里安立名字。尔向这里。说圆说顿。说实说常。禅德尔把什么作圆作顿。作实作常。傍家行脚。理须甄别莫相理没。珍重。问如何是罗汉家风。答不向尔道。问因甚么不向学人道。答是我家风。问如何是沙门正命食。答吃得么。曰欲吃此食。作何方便。答塞却汝口。问如何是十方眼。答时上眉毛。天成三年。戊子秋示疾数日安坐而终。寿六十二。腊四十。茶毗于城西院之东冈。建塔葬舍利于院之西。则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琛无恙时。鼓山神晏尤见重于王氏。以他事胁令舍玄沙嗣雪峰。琛终不变。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桂琛。
俗姓李氏。
常山人也。
甫作童儿笃求远俗。
斋茹一餐调息终日。
秉心唯确乡党所钦二亲爱缚而莫辞。
群从情缠而难脱。
既冠继踰城之武。
求师得解虎之俦。
乃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矣。
初登戒地例学毗尼。
为众升台宣戒本毕。
将知志大安拘之于小道乎。
乃自诲曰。
持犯束身非解脱也。
依文作解岂发圣乎。
于是誓访南宗程仅万里。
初谒云居后诣雪峰玄沙两会。
参讯勤恪。
良以嗣缘有在。
得旨于宗一大师
明暗色空廓然无惑。
密行累载处众韬藏。
虽夜光所潜而宝器终异。
遂为故漳牧太原王公诚请。
于闽城西石山建莲宫而止。
驻锡一纪有半。
来往二百众。
琛以秘重妙法罔轻示徒。
有密学恳求者时为开演。
后龙溪为军倅勤州太保琅琊公志请。
于罗汉院为众宣法。
讳让不获。
遂开方便。
不数载南北参徒丧疑而往者不可殚数。
有角立者。
抚州曹山文益江州东禅休复。
咸传琛旨。
各为一方法眼。
视其子则知其父矣。
以天成三年戊子秋。
复届闽城旧止。
遍玩近城梵字。
已俄示疾数日安坐告终。
春秋六十有二。
僧腊四十。
遗戒勿遵俗礼而棺而墓。
于是茶毗于城西院之东岗。
收其舍利建塔于院之西。
禀遗教也。
则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
琛得法密付授耳。
时神晏大师王氏所重。
以言事胁令舍玄沙嗣雪峰。
确乎不拔。
终为晏谗而凌轥。
惜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俗姓李。
常山人。
童儿便求远俗。
斋茹一餐。
秉心唯确。
二亲爱缚。
继踰城之武。
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
登戒地。
学毗尼。
乃自诲曰。
持犯束身。
非解脱也。
依文作解。
岂发圣乎。
于是誓访南宗。
程仅万里。
初谒云居。
后诣雪峰。
参讯勤恪。
得旨于宗一大师
明暗色空。
廓然无惑。
密行累载。
处众韬藏。
遂为故漳牧。
太原王公。
诚请于闽城西石山。
建莲宫而止。
驻锡一纪有半。
来往二百众。
琛以秘重妙法。
罔轻示徒。
有密学恳求者。
时为开演。
后龙溪为军[亻䘚]勤州大保琅琅公。
志请于罗汉院为众宣法。
遂开方便。
不数载南北参徒。
角立。
抚州曹山文益。
江州东禅林。
复咸传琛旨。
各为一方法眼。
天成三年。
戊子秋俄示疾数日。
安坐而终。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德始。
字无初。
日东信州神氏子。
幼聪颖。
不好弄。
遇群儿嬉戏。
辄避匿引去。
见僧则喜动颜色。
从州之天宁大比丘一公。
祝发为沙弥。
逮长。
诣山城诸刹。
既进具。
坐探群书通大意。
已而叹曰。
昔吾乡觉阿上人。
慧解精绝。
善大小乘。
一旦舍所学。
附商舶抵中土。
谒灵隐远禅师得法。
东归国人景仰。
尊之为禅祖。
予晚生末学。
尚何敢高攀逸驾。
而望其后尘。
然讵可坚守一隅。
而卒无闻耶。
因请于其王。
得随国使宣闻溪。
诣阙朝贡。
馆于天界寺。
久之。
闻溪得旨还国。
师偕数辈。
愿留华夏。
参访求法。
许之。
首谒全室泐公。
机语契合。
为掌内记。
未几泐公有西域之行。
师失所依怙。
闻古幽都山川之胜。
意其必有异人居之。
拉友游观。
及足迹殆遍。
寻憩庆寿。
若有所待焉。
越明年洪武壬戌。
独庵衍公。
来莅寺事。
以师为法门犹子。
延致丈室。
相与激扬临济宗旨。
意甚相得。
二十三年庚午。
师告去。
缁素遮留之不可。
遂西踰栈道。
巡礼峨眉。
时蜀献王之国成都。
嘉师远来。
邀至咨问禅要。
礼遇勤厚。
岁丙子。
被命出世无为之大隋。
瓣香为全室嗣。
继迁飞赴。
道望弥隆。
衲子坌集。
室无所容。
一住七年。
法席几于全盛。
永乐初。
独庵繇左善世正衣冠。
进阶太子少师。
念师远在西蜀。
寓书招之。
既至。
迎归其第。
昕夕论道。
六年春。
应聘董平坡之席。
居再岁。
即谢事。
十年壬辰。
将辟静室为佚老计。
遇太宗皇帝。
特旨𢌿领龙泉寺。
师钦承明命。
蚤夜孜孜。
以缮修兴复为先务。
凡栋宇蠹弊者。
伐美材以易之。
阶戺颓圮者。
购坚甓以完之。
丹垩之丽。
涂塈之新。
比旧有加焉。
先是献王。
师备买山之赀。
师不自有。
乃命工以漆布附土偶。
肖西方三圣之像。
金珠彩色。
为之庄严。
曲尽其妙。
又尝以达官富室所施。
服玩之具。
贸钱数万缗。
造千臂大悲像三躯。
授净信者敬事之。
其平昔。
尤喜赈恤贫困。
薄于奉己。
厚于待人。
以故四坐道场。
囊无馀蓄。
楮衾瓦钵。
聊以自随。
斯皆师之徇缘诱物。
权巧方便耳。
若夫高提祖印。
勘辩方来。
全体大用。
迥出乎言象之表者。
微上根利器。
或未易窥测焉。
后端坐书偈。
示寂于退处之金刚室。
茶毗。
获舍利百馀颗。
晶荧圆洁。
塔焉。
时宣德四年九月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德始,字无初,日木国信州神氏子。幼性端静,见群儿嬉戏辄引去,遇僧过门则色喜,父母知其志,遣从近寺一公祝发。稍长诣天宁探索群籍,荏苒三冬,悉通大意。已而叹曰:“文字之学,不能洞了人之性源。”遂舍所学,附海舶抵中土,谒灵隐慧禅师,深悟单传之旨。及东归,国人景仰,尊为禅祖。闻古幽州山川之胜,结侣来游。因憩庆寿,时独庵衍治寺事,与德有旧,延致丈室,与激扬临济宗旨,识者称之。衍欲以寺事付德,德殊谦让未遑。乃礼峨嵋,时献王咨问法要,礼遇勤厚,始出世无为,道望弥崇。明永乐初,独庵进阶大子少师,邀之论道。六年春,应董平坡之请,居再岁,即谢事。十年壬辰,将辟静室为佚老计,而帝眷方隆,诏畀龙泉寺事。德既钦承明旨,早夜孜孜,以缮修为务,凡栋宇蠹敝者易之,阶圮(阝+巳) 颓坏治之,丹垩剥落者新之,比旧有加焉。先是献王致镰金百镒,为造西方三圣像,金彩庄严,曲尽其妙。德平昔尤喜恤贫赈乏,薄于奉己,厚于待人。以故四坐道场,囊无馀蓄,褚衾瓦钵萧然自怡。临终端坐而逝,荼毗时获舍利百馀颗,晶荧圆洁,观者叹异。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曾奉诏创建六和塔。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宋高僧传》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5 【介绍】: 宋僧。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弃吏出家,吴越时住永明寺。雅好诗道。宋开宝间卒,赐号智觉禅师。有《宗镜录》、《感通赋》、《万善同归录》等。
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志》卷七○)。《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传》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志》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参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诗补逸
延寿字冲立,号抱一子,杭州人。弃吏出家,吴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著《宗镜录》。宋开宝八年入灭。诗一首。(《全唐诗》无延寿诗)
全宋文·卷一三
延寿(九○四——九七五),字冲玄,馀杭(今属浙江杭州)王氏子。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礼龙册寺万翠岩参禅师为师。寻往天台谒诏国禅师,一见而深器之。吴越王钱俶请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众盈二千。延寿在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与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十二月寂灭,年七十二。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佛祖通纪》卷二六,《佛祖通载》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延寿字冲立。俗姓王氏。馀杭人。年十六。献齐天赋于吴越忠懿王。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死。获赦。遂出家。住天台智者岩天柱寺。宋建隆元年。忠懿王命主灵隐寺。后迁永明道场。赐号智觉禅师。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谥永明宗照大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九
智觉禅师者。
讳延寿。
馀杭王氏子。
自其儿稚。
知敬佛乘。
及冠日一食。
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诵六十日而毕。
有羊群跪而听。
年二十八。
为华亭镇将。
尝舟而归钱塘。
见渔船万尾戢戢。
恻然意折。
以钱易之。
放于江。
裂缝掖。
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
学出世法。
会岑迁止龙𠕋寺。
吴越文穆王。
闻其风悦慕。
听其弃家。
为剃发。
自受具。
衣不缯纩。
食无重味。
持头陀行。
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
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
时韶国师眼目出间。
北面而师事之。
韶曰。
汝与元帅有缘。
它日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说法于雪窦山。
建隆元年。
忠懿王移之。
于灵隐新寺。
为第一世。
明年又移之。
于永明寺。
为第二世。
众至二千人。
时号慈氏下生。
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
曰迦叶波初闻偈曰。
诸法从缘生。
诸法从缘灭。
我师大沙门。
尝作如是说。
此佛祖骨髓也。
龙胜曰。
无物从缘生。
无物从缘灭。
起唯诸缘起。
灭唯诸缘灭。
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
色灭时但是空灭。
譬如风性本不动。
以缘起故动。
傥风本性动。
则宁有静时哉。
密室中若有风。
风何不动。
若无风遇缘即起。
非特风为然。
一切法皆然。
维摩谓文殊师利曰。
不来相而来。
不见相而见。
文殊乃曰。
如是居士。
若来已更不来。
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来者无所从来。
去者无所至。
所可见者。
更不可见。
此缘起无生之旨也。
僧问。
长沙偈曰。
学道之人未识真。
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始时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
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
智觉曰。
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
为阿难拣别详矣。
而汝犹故不信。
阿难以推穷。
寻逐者为心。
遭佛呵之。
推穷寻逐者识也。
若以识法随相。
行则烦恼。
名识不名心也。
意者忆也。
忆想前境。
起于妄。
并是妄识。
不干心事。
心非有无。
有无不染。
心非垢净。
垢净不污。
乃至迷悟凡圣。
行住坐卧。
并是妄识非心也。
心本不生。
今亦不灭。
若知自心如此。
于诸佛亦然。
故维摩曰。
直心是道场。
无虚假故。
智觉以一代时教。
流传此土。
不见大全。
而天台贤首慈恩。
性相三宗。
又互相矛盾。
乃为重阁。
馆三宗知法比丘。
更相设难。
至波险处。
以心宗旨要。
折中之。
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
西天此土。
圣贤之语三百家。
以佐三宗之义。
为一百卷。
号宗镜录。
天下学者传诵焉。
僧问。
如和尚所论宗镜。
唯立一心之旨。
能摄无量法门。
此心含一切法耶。
生一切法耶。
若生者。
是自生欤。
从他而生欤。
共生无因而生欤。
答曰。
此心不纵不横。
非他非自。
何以知之。
若言含一切法。
即是横。
若言生一切法。
即是纵。
若言自生。
则心岂复生心乎。
若言他生。
即不得自。
矧曰有他乎。
若言共生。
则自他尚无有。
以何为共哉。
若言无因而生者。
当思有因。
尚不许言生。
况曰无因哉。
僧曰。
审非四性所生。
则世尊云何说。
意根生意识。
心如世𦘕师。
无不从心造。
然则岂非自生乎。
又说心不孤起。
必藉缘而起。
有缘思生。
无缘思不生。
则岂非他生乎。
又说。
所言六触。
因缘生六受。
得一切法。
然则岂非共生乎。
又说。
十二因缘。
非佛天人修罗作。
性自尔故。
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
智觉笑曰。
诸佛随缘差别。
俯应群机。
生善破恶。
令入第一义谛。
是四种悉檀。
方便之语。
如以空拳示小儿耳。
岂有实法哉。
僧曰。
然则一切法是心否。
曰若是即成二。
僧曰。
审尔则一切不立。
俱非耶。
曰非亦成二。
汝岂不闻首楞严曰。
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若有是者。
则二文殊。
然我今日。
非无文殊。
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僧曰。
既无二相。
宗一可乎。
曰是非既乖大旨。
一二还背圆宗。
僧曰。
如何用心。
方称此旨。
曰。
境智俱亡。
云何说契。
僧曰。
如是则言思道断。
心智路绝矣。
曰此亦强言。
随他意转。
虽欲隐形。
而未忘迹。
僧曰。
如何得形迹俱忘。
曰本无朕迹。
云何说忘。
僧曰。
我知之矣。
要当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当大悟时节。
神而明之。
曰我此门中。
亦无迷悟。
明与不明之理。
撒手似君无一物。
徒劳辛苦说千般。
此事非上根大器。
莫能荷担。
先德曰。
尽十方世界。
觅一人为伴。
无有也。
又曰。
止是一人承绍祖位。
终无第二人。
若未亲到。
谩疲神思。
借曰玄之又玄。
妙之又妙。
但是方便门中。
旁赞助入之语。
于自己分上。
亲照之时。
反视之。
皆为魔说。
虚妄浮心。
多诸巧见。
不能成就圆觉。
但以形言迹。
文彩生时。
皆是执方便门。
迷真实道。
要须如百尺竿头。
放身乃可耳。
僧曰。
愿乞最后一言。
曰化人问幻士。
谷响答泉声。
欲达吾宗旨。
泥牛水上行。
又尝谓门弟子曰。
夫佛祖正宗。
则真唯识。
才有信处。
皆可为人。
若论修證之门。
则诸方皆云。
功未齐于诸圣。
且教中所。
许初心菩萨。
皆可比知。
亦许约教而会。
先以闻解信入。
后以无思契同。
若入信门。
便登祖位。
且约现今世间之事。
众世界中。
第一比知。
第二现知。
第三约教而知。
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
夜皆有梦。
梦中所见。
好恶境界。
忧喜宛然。
觉来床上安眠。
何曾是实。
并是梦中意识。
思想所为。
则可比知。
觉时之事。
皆如梦中无实。
夫过去未来现在。
三世境界。
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
唯是本识所变。
若现在之境。
是明了意识分别。
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
思惟梦觉之境虽殊。
俱不出于意识。
则唯心之旨。
比况昭然。
第二现知者。
即是对事分明。
不待立况。
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
物本自虚。
不言我青我白。
皆是眼识分。
与同时意识。
计度分别。
为青为白。
以意辨为色。
以言说为青。
皆是意言。
自妄安置。
以六尘钝故。
体不自立。
名不自呼。
一色既然。
万法咸尔。
皆无自性。
悉是意言。
故曰。
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是以若有心起时。
万境皆有。
若空心起处。
万境皆空。
则空不自空。
因心故空。
有自不有。
因心故有。
既非空非有。
则唯识唯心。
若无于心。
万法安寄。
又如过去之境。
何曾是有。
随念起处。
忽然现前。
若想不生。
境亦不现。
此皆是众生日用。
可以现知。
不待功成。
岂假修得。
凡有心者。
并可證知。
故先德曰。
如大根人。
知唯识者。
恒观自心。
意言为境。
此初观时。
虽未成圣。
分知意言。
则是菩萨。
第三约教而知者。
大经云。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此是所现本理。
能诠正宗也。
智觉乘大愿力。
为震旦法施主。
声被异国。
高丽遣僧。
航海问道。
其国王投书。
叙门弟子之礼。
奉金丝织成伽梨。
水精数珠。
金澡瓶。
等并僧三十六人。
亲承印记。
相继归本国。
各化一方。
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
二十六日辰时。
焚香告众。
跏趺而化。
明年正月六日。
塔于大慈山。
阅世七十有二。
坐四十有二夏。
赞曰。
予初读自行录。
录其行事。
日百八件。
计其貌状。
必枯悴尪劣。
及见其𦘕像。
凛然丰硕。
眉目秀拔。
气和如春。
味其平生。
如千江之月。
研其说法。
如禹之治水。
孔子之闻韶。
羿之射。
王良之御。
孙子之用兵。
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
呜呼。
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钱塘王氏。钱氏有两浙寿以胥史督军须。然质直。未尝妄语。日行坐诵法华。不辍口。属鄞之翠岩参公盛化。寿弃妻子。求剃染。既登戒习定于天台之天柱峰者九旬。有鸟类斥鴳。巢衣襵中。俄谒国师韶公。决择所见。徙居雪窦山。从忠懿王钱氏请。为众生行方等忏法。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馀部。著宗镜万善同归等录。营造塔像。不可殚纪。高丽国王。远闻其誉。遣使致金缕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寿勤于训迪。而接物利生。尤所究意。然自灵隐徙居永明。举唱之繁。斯录一二。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寿云。更添香著云。谢师指示。寿云且喜勿交涉。因有偈曰。欲识永明。指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吹波浪起。僧问成佛作祖。亦出不得六道轮回。亦出不得。未审出个甚么不得。寿云出汝问处不得。僧问如何是大圆镜。寿云破沙盆。开宝八年。终于所住。春秋七十二。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延寿。字冲元。馀杭王氏。少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死。及市。颜色不变。文穆王异之。放令出家。居龙册寺。执劳供众。日唯一食。长坐不卧。得法于天台韶国师。初住雪窦。寻归西湖。建隆二年。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居十五年。众常二千。署智觉号。移天台。所居夜施食朝放生。六时散花行道。日课一百八事。未常暂废。馀力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部。别号抱一子。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获大辩才。著宗镜录百二十卷。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诗偈几千万言。传播海外。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开宝八年示寂。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延寿。姓王。本钱塘人也。两浙有国。时为吏督纳军须。其性纯直口无二言。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属翠岩参公盛化。寿舍妻孥削染登戒。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迁遁于雪窦山。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食无重味野蔬断中。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请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多励信人营造塔像。自无贮畜雅好诗道。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高丽国王览其录。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以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树亭志焉。
神僧传·卷第九
僧延寿。字冲玄。总角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六旬而毕。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无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尝谓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当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住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鸟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诃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善业方到此中。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专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遂获辨才。初演法于雪窦。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二年迁永明。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功也。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受菩萨戒。夜施鬼食昼放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人号为慈氏下生。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台州黄岩(今浙江台州黄岩)人。
吴越时禅僧。
玄沙师备
归浙中后,吴越王钱镠请住杭州天龙寺,封明真大师。
世称天龙和尚。
景德传灯录》卷二一有传,并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泉州莆田人。
初于福州玄沙院出家。
后嗣长庆慧棱。
闽主迎请住福州报慈院,赐号慧觉大师。
世称报慈和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五代闽时僧。
初于福州玄沙院出家。
后嗣长庆慧棱。
闽主迎请其住福州报慈院,赐号慧觉大师,世称报慈和尚。
祖堂集》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二一有传。
祖堂集》卷一三录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越时禅僧。
玄沙师备
后住天台山国清寺,历30余年不下山,博综三学,时谓大静上座。
卒于寺。
景德传灯录》卷二一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国清寺师静上座。
始遇玄沙和尚
示众云。
汝诸人。
但能一生如丧考妣。
吾保汝。
究得彻去。
师乃蹑前语问曰。
只如教中。
不得以所知心。
测度如来无上知见。
又作么生。
玄沙曰。
汝道究得彻底所知心。
还测度得及否。
师从此信入。
后居天台。
三十馀载不下山。
博综三学。
操行孤立。
禅寂之馀。
常阅龙藏。
遐迩钦重。
时谓大静上座。
尝有人问曰。
弟子每当夜坐。
心念纷飞。
未明摄伏之方。
愿垂明诲。
师答曰。
汝将纷飞心。
以究纷飞处。
究之无处。
则纷飞之念何存。
返究究心。
则能究之心安在。
又能照之智本空。
所缘之境亦寂。
寂非寂者。
无能寂之人。
照非照者。
无所照之境。
境智俱寂。
心虑安然。
外不寻枝。
内不住定。
二途俱泯。
一性怡然。
此乃还源要道也。
师因睹教中幻义。
乃述一偈。
问诸学流。
偈曰。
若道法皆如幻有。
造诸过恶应无咎。
云何所作业不忘。
而藉佛慈兴接诱。
时有小静上座。
答曰。
幻人兴幻幻轮围。
幻业能招幻所治。
不了幻生诸幻苦。
觉知如幻幻无为。
二静上座。
并终本山。
今国清寺遗踪在焉。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