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典故

《诗经·小雅·雨无正》
「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东汉·郑玄笺:「王流在外,三公及诸侯随王而行者,皆无君臣之礼,不肯晨夜朝暮省王也。」

例句

禄秩荣三事,功勋乏一毫。 李德裕 寒食日三殿侍宴奉进诗一首

《國語辭典》:三事  拼音:sān shì
1.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诗经。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唐。孔颖达。正义:「三事大夫唯三公耳。」
2.三件事情:(1)春、夏、秋三季农事。《诗经。大雅。常武》:「不留不处,三事就绪。」唐。孔颖达。正义:「故知三事谓三农之事。」(2)正德、利用、厚生。《书经。大禹谟》唐。孔颖达。正义:「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此三事惟当谐和之。」唐。韩愈 请上尊号表:「由是五谷岁登,百瑞时见,六府三事,惟序惟歌。」(3)事父、事师、事君。见《国语。晋语一》。(4)天、地、人之事。《国语。楚语下》:「王曰:『三事者何也?』对曰:『天事武,地事文,民事忠信。』」
《國語辭典》:三公  拼音:sān gōng
1.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也称为「三司」。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
《国语辞典》:金三事儿(金三事儿)  拼音:jīn sān shì ér
旧时常把金制的牙签、耳挖子等用环连在一起,叫「金三事儿」。妇女常将之挂在裙子上、衣襟上、领口上做装饰品。《金瓶梅》第一四回:「因见春梅伶变,知是西门庆用过的ㄚ鬟,与了他一副金三事儿。」
《国语辞典》:银三事挑牙儿(银三事挑牙儿)  拼音:yín sān shì tiāo yá ér
旧时把银制的牙签、耳挖子、指甲剪等用环串连起来,随身携带,称为「银三事挑牙儿」。《金瓶梅》第八三回:「一面开橱门,取出一方白绫汗巾,一副银三事挑牙儿答赠。」也称为「银三事儿」。
分类:牙签串连
《漢語大詞典》:八一三事变
亦称“淞沪会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下达全国总动员令,调集七十万大军投入淞沪战场。日军兵力也增至三十万。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中国守军被迫撤退。12日,淞沪陷落。
《分类字锦》:七登三事
翟汝文贺蔡开府启七登三事愿观伯始之荣四世五公当继诸袁之盛
分类:贵盛
《漢語大詞典》:炉瓶三事(爐瓶三事)
焚香用具:一个香炉,一个香盒,一个小瓶。瓶中插香箸、香铲。红楼梦第五三回:“这里 贾母 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傍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
《漢語大詞典》:三物
(1).犹三事。指六德、六行、六艺。《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郑玄 注:“物犹事也。”左传·襄公三年:“ 解狐 得举, 祁午 得位, 伯华 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 明 宋濂 《送邓贯道还云阳序》:“《周官》之制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所谓三物,若六德、六行、六艺是也。” 清 曾国藩 《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承平既久,法意寖失,郡县有司不知三物为何事,而教民之任,独以责之学政与校官。”
(2).三种物类。指豕、犬、鸡。《诗·小雅·何人斯》:“出此三物,以诅尔斯。” 毛 传:“三物,豕、犬、鷄也。” 清 钱谦益 《吴德舆次东坡狱中寄子由韵,作丁丑纪闻诗,感而和之》:“孤身岂合投豺虎,三物何当诅犬鷄。”
(3).三种。墨子·公孟:“ 公孟子 谓 子墨子 曰:‘君子恭己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鐘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 子墨子 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耳也。’”
《國語辭典》:三省  拼音:sān xǐng
以三事省察,泛指详察己身过失。《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明。无名氏《贫富兴衰记。楔子》:「吾日三省朝闻道,自古寒儒陋巷居。」
《國語辭典》:崇高  拼音:chóng gāo
1.高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淇水》:「石壁崇高,昂藏隐天。」
2.地位优越。《易经。系辞上》:「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
3.品格高尚。唐。柳宗元〈哭张后馀辞〉:「子之崇高,无愧三事。」
《國語辭典》:九功  拼音:jiǔ gōng
1.古称六府、三事为九功,是养民、教民的九项事功。《书经。大禹谟》:「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左传。文公七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2.周代时九种职业所应缴交的赋税。《周礼。天官。大府》:「大府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以受其货贿之入。」唐。贾公彦。疏:「谓九职之功,大宰以九职任之,成孰敛其税,则是九功也。」
《漢語大詞典》:三论(三論)
(1).指所论三事。吕氏春秋·应言:“ 魏王 将入 秦 , 魏敬 谓王曰:‘以 河内 孰与 梁 重?’王曰:‘ 梁 重。’又曰:‘ 梁 孰与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 秦 求 河内 则王将与之乎?’王曰:‘弗与也。’ 魏敬 曰:‘ 河内 三论之下也,身三论之上也。 秦 索其下而王弗听,索其上而王听之,臣窃不取也。’王曰:‘甚然。’乃輟行。” 高诱 注:“三论,谓 河内 与 梁 及身也。”
(2).《论语》《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种,合称“三论”。 三国 魏 何晏 《论语集解序》:“故有《鲁论》,有《齐论》。 鲁共王 时尝欲以 孔子 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 齐 鲁 论同。” 邢昺 疏:“此辨三论篇章之异也。”
(3).佛教三论宗所依据的经典,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五·释元畅:“又善於三论,为学者之宗。”陈书·徐孝克传:“与诸僧讨论释典,遂通三论。”南史·傅縡传:“ 縡 篤信佛教,从 兴皇寺 慧朗法师 受三论,尽通其学。”
《漢語大詞典》:三患
(1).指多子有多惧之患,富有多事之患,寿有多辱之患。庄子·天地:“ 尧 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於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 宋 苏轼 《黄河》诗:“帝假一源神 禹 跡,世流三患梗 尧 乡。”一说,指病、老、死三种祸患。
(2).指君子所忧之三事:不得闻、不得学、不能行。礼记·杂记下:“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
(3).指富贵所招致的三种祸害。吕氏春秋·本生:“出则以车,入则以輦,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彊,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 郑 卫 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
《漢語大詞典》:三忘
谓将士出征当忘却三事:忘家、忘亲、忘身。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
十三事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出家人宜务之十三行法,乞食四法(住正戒,住正威仪,住正命,住正觉),威仪四法(依法,依时,依处,依次),离烦恼五事(离贪,离瞋,离取著,离粗犷,离憍慢)是也。
【三藏法数】
〔一、住正戒〕,谓出家之人,入于聚落乞食,当收摄身心,安住正戒,勿令毁犯也。
〔二、住正威仪〕,谓出家之人,乞食之时,当须正其容貌,端其威仪,令一切人生敬信心也。
〔三、住正命〕,谓出家之人,当依佛制,乞食自活,资身进道,离于五种邪命之食也。(五邪命者:诈现异相,自说功能,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也。)
〔四、住正觉〕,谓出家之人,当须觉了身为苦本,甚可厌恶。为正道故,而行乞食,随得支身,以除饥渴,勿令多贪,妨进道业也。(已上乞食四事。)
〔五、依法〕,谓出家之人,或于道场中经行,或于聚落内乞食,当须行步徐缓,遵其法则也。
〔六、依时〕,谓出家之人,当念无常迅速,昼夜深自警悟,不可眠卧,妨损道业。遗教经云: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是也。
〔七、依处〕,谓出家之人,欲求寂静无为之乐,当离愦(古对切)闹之处,独处闲居,思灭苦本也。
〔八、依次〕,谓出家之人,于大众中,当依戒腊,资次而坐,勿令搀越。梵网经云: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是也。(已上威仪四事。)
〔九、离贪〕,谓出家之人,已住正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五欲之害,甚于毒蛇,不应贪著也。(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十离瞋〕,谓出家之人,当以慈悲为本,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无令瞋恨。瞋之为害,甚于猛火,常当防护,勿令得入也。
〔十一、离取著〕,谓出家之人,常以智慧观察己身及以外物,皆悉虚幻,不应妄取执著。遗教经云: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及诸财宝,皆当远离。是也。
〔十二、离粗犷〕,谓出家之人,当须柔软和顺,以成清雅之德,不应粗暴猛犷,有失和敬之仪也。(和敬者,谓外同他善,内自谦卑也。)
〔十三、离憍慢〕,谓出家之人,当须谦敬卑下,折己慢幢,精进修道,不应自恃有德,憍傲侮慢,贡高于人也。(已上离烦恼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