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九趣
佛教语。指三界九地的众生。 唐 知元 《答僧澈》诗:“五车外典知谁敌,九趣多才恐不如。”
《漢語大詞典》:种民天(種民天)
道教语。指三界以上的四梵天。云笈七籤卷二:“此四天,名种民天,三界之上,三灾所不及。”
《国语辞典》:水气循环(水气循环)  拼音:shuǐ qì xún huán
水气经水、陆、气三界,以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周流循环不息,称为「水气循环」。
《国语辞典》: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拼音:chāo sān jiè wài,bù zài wǔ xíng zhōng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道教认为经过修炼,超过三界,即可居仙圣之乡;五行,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世间五种相生相剋的原理。「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脱俗世,完全不介入凡俗的事情。《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二六回:「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又来管你凡间什么闲争闲闹斗?」
《漢語大詞典》: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佛教语。即三界中无色界第四天。此天没有欲望与物质,仅有微妙的思想。《婆娑论》:“无色界中有四天:一名空处天,二名识处天,三名无所有处天,四名非想非非想处天。”亦省称“ 非想天 ”。 唐 刘言史 《登甘露台》:“身心未寂终为累,非想天中独退还。” 明 叶宪祖 《北邙说法》:“便上非想天,一骨碌到底,人我缠绵没了期。”
《漢語大詞典》:阿罗汉果(阿羅漢果)
佛教语。小乘谓断一切嗜欲和烦恼并出三界生死者,称为得到阿罗汉果。百喻经·三重楼喻:“我今不用餘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