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13,分448页显示  上一页  381  382  383  384  385  387  388  389  39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李观(元宾 行第 三十 )
李绅(公垂 世称 短李、三俊 文肃 行第 二十 别称 李二十 赵郡公、赵国公 )
白行简(知退、退之 阿怜 行第 二十三 )
杨凭(虚受、嗣仁 世称 三杨 行第 十 )
僧宗密( 定慧禅师 佛性、心地、一行三昧、真如三昧 禅源、法性 )
僧义忠( 世称 三平和尚 )
杨嗣复(继之、庆门 孝穆 行第 弘农伯、宏农县伯 )
卢士玫(别称 卢士政 行第 三十一 )
舒元舆(行第 三 )
南卓(昭嗣 行第 二十三 )
张祜(承吉 别称 张祐 行第 三 )
武翊黄(世称 武氏三头 坤舆 )
周墀(德升 汝南县男 行第 十三 )
张又新(孔昭 世称 张三头 )
殷尧藩(行第 二十三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794 【介绍】: 唐赵州人,字元宾。李华从子。德宗贞元中登进士第。举宏辞。授太子校书郎。以文名。属文不沿袭前人,时谓与韩愈相上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794 字元宾,排行三十,郡望陇西(今甘肃临洮),家于吴(今江苏苏州)。德宗贞元八年(792)与韩愈同榜登进士第,同年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郎。旋返吴觐省,有《东还赋》记其事。九年赴京师,次年卒。生平见韩愈《李元宾墓铭》、《新唐书》本传。李观为人敢于仗义执言,曾两次上书苏州刺史韦应物,为遭遇不幸者提出申诉,又乐于进贤,曾上书右补阙梁肃荐举孟郊、崔宏礼。于文学能上承陈子昂、元结所倡之“复古”精神,鄙弃浮靡文风,故韩愈谓其“文高乎当世。”今存《李观集》3卷,外编2卷。《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补联句2。
唐诗汇评
李观(766-794),字元宾,陇西(今属甘肃)人。贞元八年(792),与韩愈、欧阳詹、王涯等同登进士第。又与裴度同举博学宏辞科,授太子校书郎。卒,孟郊以诗哭吊,韩愈为作墓志铭。观工文能诗。唐末陆希声辑其遗文,为《李观文集》三卷,北宋赵昂复辑遗文为《外编》,今存。《全唐诗》存诗四首。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二
观字元宾。检校吏部员外郎华从子。贞元中举博学宏词。授太子校书郎。卒年二十九。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升堂六人:李观、贾驰、李宣古、曹邺、刘驾、孟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6 【介绍】: 唐润州无锡人,原籍亳州谯县,字公垂。李敬玄曾孙。为人短小精悍,工诗,时号“短李”。宪宗元和进士。穆宗时为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武宗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迁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6 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排行二十,时称李二十。又因其短小精悍,朋辈间昵称“短李”。绅6岁丧父,母卢氏教以经义。宪宗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释褐授国子助教,弃而南归,润州观察使李锜辟为从事。次年锜谋反,绅不从命,被囚,锜诛乃免。历校书郎、右拾遗、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职。敬宗初立,因李逢吉构陷,贬端州司马。宝历初,因赦徙江州长史。文宗大和二年(828)迁滁州刺史,四年转寿州刺史。七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同年擢浙东观察使。九年再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开成元年(836)拜河南尹,同年转宣武军节度使,五年出镇淮南。武宗会昌二年(842)入朝,同平章事,判度支,进尚书右仆射,封赵郡公。四年再次节度淮南,六年卒于任所,赠太尉,谥文肃。卒后因吴湘案,诏削三官,子孙不得仕。生平详见沈亚之《李绅传》及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卞孝萱有《李绅年谱》。绅善为歌诗,乡赋之年,其诗作已传诵人口。曾撰有《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赞其“雅有所谓,不虚为文”,“病时”“尤急”。元、白先后仿效,分别成《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与《新乐府》50首,促成中唐诗坛之新乐府运动,绅实为倡导者。早年以诗文与元稹、白居易相交善。晚年因政见与李德裕相合,故共进退。明胡震亨评其诗云:“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怃然。”(《唐音癸签》卷七)《古风二首》传诵至今,几家喻户晓。有《追昔游》3卷、杂诗1卷传世。今人王旋伯有《李绅诗注》。《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断句6。
唐诗汇评
李绅(772-846),字公垂,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人,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少时父仕江南,遂寓居无锡。幼孤,曾读书于慧山寺。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浙西节度使李锜辟掌书记。锜反,迫令草檄,不从,几遇害。锜败,复佐浙西李元素幕。入为校书郎,迁国子助教,又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崔从判官。元和末,自右拾遗充翰林学士,家迁中书舍人。长庆二年,改御史中丞。四年,为李逢吉陷,自户部侍郎贬端州司马。宝历中,量移江州长史,滁、寿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大和七年,出为浙东观察使。开成中,历河南尹、宣武军节度使。武宗即位,为淮南节度使。会昌中,拜相,复出缜淮南,卒。绅工诗,早年多反映现实之作。元和中所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白俱有继作,对新乐府创作有开启作用,已佚。开成中,曾自编《追昔游诗》三卷,记其平生所游历,今存。《全唐诗》编诗四卷。
全唐诗补逸
李绅字公垂,润州无锡人,登元和元年武翊黄榜进士第,武宗会昌六年卒。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四
绅字公垂。润州无锡人。元和初进士。穆宗朝拜户部侍郎。开成时为宣武节度使。武宗立。徙淮南。入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转中书侍郎。守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出为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卒。赠太尉。谥文肃。

作品评论

《新唐节•李绅传》
李绅,字公垂……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
唐诗纪事
乐天赠绅诗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刚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注云:……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
唐诗纪事
元微之《和乐天东南行》云:“李多嘲蝘蜓,窦数集蜘蛛。”注云:李二十雅善歌诗,同多咏物之作。
唐诗纪事
开成间,绅集其诗为《追昔游》,盖叹逝感时,发于凄恨而作也。或长句、或五言、或杂言、或歌、或吟、或乐府齐梁,不一其辞,乃由牵思所属尔。起梁汉,归谏垣,升翰苑,感恩遇,歌帝京风物;遭谗邪播越,历荆楚,涉湘沅,逾岭峤,抵荒陬,止高安;移九江,泛五湖,过钟陵,溯荆江,守滁阳,转寿春;改宾客,留洛阳,历会稽,过梅里;遭谗者再为宾客分务,归东周;擢川守,镇人一梁。词有所怀,兴生于怨。故或隐或显,不常其言,冀知音于异时时已。
《汲古阁书跋<追昔游集>》
(绅)与李文饶、元微之齐名,人号“元和三俊”……忆游述怀,俯仰感慨,一洗唐人小赋柔摩风气云。
唐音癸签
李公垂《追昔游诗》,大是宦梦难醒;然其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怃然。
《载酒园诗话又编》
短李以歌行自负,乐天亦称之。又少以《悯农》诗见赏于吕温,今二绝盛传,吕之鉴赏真是不谬。歌行遂不可复见,惟有《追昔游集》耳,颇有体格。
按指追昔游集
绅与李德裕、元稹号“三俊”。白居易亦有“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句。今观此集
《四库全书总目》
,音节晖缓,似不能与同时诸人角争强弱。然舂容恬雅,无雕琢细碎之习,其格究在晚唐诸人刻划纤巧之上也。
三唐诗品
五言其源出于谢惠连,惟炼蓄未深,时多泛滥;七言托体初唐,加以纵横,格律已疏,颇嫌墨障。长歌则《苏台》一篇,短歌则《莺莺》一曲,容姿朗秀,顾盼生情。里谣七字,古风五言,不减张、王,渊然足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6—826 【介绍】: 唐华州下邽人,字知退,一字退之,小字阿怜。白居易弟。德宗贞元进士,一说宪宗元和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辞赋精密,文士皆师法之。卢坦镇剑南东川,辟为掌书记。府罢,归浔阳。历迁左拾遗、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撰有传奇《李娃传》。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6—826 字知退,小字阿怜,排行二十三。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之弟。宪宗元和二年(80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历左拾遗、主客员外郎、膳部郎中等职。穆宗宝历元年(825)转主客郎中,赐绯,次年冬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及白居易《祭郎中弟文》。长于传奇小说,所撰《李娃传》、《三梦记》等均为传奇名篇。《全唐诗》存诗7首。《在巴南望郡南山呈乐天》较有情致。《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行简字知退。太子太傅居易弟。贞元末进士。元和中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宝历二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虚受,一字嗣仁。代宗大历九年进士,累佐使府,历太常少卿、湖南江西观察使。重交游,尚然诺,与穆质、许孟容等为友。然性尚简傲,接下脱略,人多怨之。及历二镇,尤事奢侈。入拜京兆尹。御史中丞李夷简与之素有隙,因劾凭江西奸赃及它不法事。宪宗以凭治京兆有绩,但贬临贺尉。俄徙杭州长史。以太子詹事卒。工文辞,与弟杨凝、杨凌皆有名,时号三杨。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虚受,一字嗣仁,排行十,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其家于安史之乱中移居苏州(今属江苏)。代宗大历九年(774)登进士第,为状元。历佐使府,德宗贞元中累迁太常少卿。十八年出任湖南观察使,顺宗永贞元年(805)徙镇江西。宪宗元和二年(807)入为左散骑常侍,转刑部侍郎。四年拜京兆尹,七月以赃罪贬临贺尉。累徙太子詹事。卒于穆宗长庆元年(821)前。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凭为柳宗元之岳父,与弟凝、凌皆有文名,号“三杨”。“文学者皆知诵其词,而以为模准。”(《唐故兵部郎中杨君墓碣》)《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杨凭(?-817),字虚受,一字嗣仁,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大历九年(774)登进士第。屡佐使府、入为起庙舍人,历礼部郎中、太常少卿。贞元十八年,出为湖南观察使。永贞元年,迁江西观察使。元和初,授京兆尹。四年,以江西任上赃罪被劾,贬临贺尉。迁杭州长史,入为恭王傅、分司东都,迁太子詹事,卒。凭与弟凝、凌皆善文辞,时号“三杨”。与穆质、许孟容、李鄘友善,时称“杨穆许李”。《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八
凭字虚受。一字嗣仁。虢州宏农人。第进士。累官太常少卿湖南江西观察使。入为左散骑常侍。迁刑部侍郎京兆尹。贬临贺县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41 【介绍】: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进士。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武宗会昌初坐灭于兴福寺塔院。宣宗追谥定慧禅师。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圆觉经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圆禅师出家。住终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赐紫。会昌元年卒于兴福塔院。年六十二。谥定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素业儒。蚤岁欲以所学于世取名位。元和二年。偕计吏入京。道谒遂州圆禅师。一见未及语。深有所欣慕。遽从薙染。顷之进具于拯律师。寻谒荆南张。张曰。传教人也。后当宣导于都邑。复谒洛阳照。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晚谒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从我游者其惟汝乎。初居乡里。尝赴斋民家。偶受经。得圆觉阅之。妙领义趣。于是誓传是经。又因汉上病僧授华严。即能讲演。由是著华严圆觉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四分律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脩證。图传篡略。诸宗禅言为禅藏。并酬答书偈等。凡二百馀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者矣。累入内殿。询问秘要。大和二年。庆成节。诏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兴福院。貌加润悦。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峰。获舍利藏之石室。俗龄六十二。法腊三十四。 密始与宰臣李训善。甘露之祸。宦官率禁兵。所遇屠戮。王涯贾餗舒元舆奔入终南。依密避难。训亦在。且求剪发以匿。不可。因走龙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军立之廷。而数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贫道识训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舍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师遗训。故遵守惟谨。今日之死因所甘心。宦官鱼恒志悯其诚。而奏释之。闻者为出涕。相国裴休尝著论以辟。或者学行不纯之议。多不录。宣宗御极。谥定慧禅师塔号青莲。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书。欲干世以活生灵。负俊才而随计吏。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圆未与语密。欣然而慕之。乃从其削染受教。此年进具于拯律师。寻謁荆南张。张曰。汝传教人也。当宣导于帝都。复见洛阳照禅师。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末见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初在蜀因斋次受经。得圆觉十二章。深达义趣誓传是经。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未尝隶习。即尔讲之。由是乃著圆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传纂略。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总而序之。并酬答书偈议论等。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凡二百许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矣。密累入内殿问其法要。大和二年庆成节。徵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俨若平日容貌益悦。七日迁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数十粒。明白而润大。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悉敛藏于石室。其无缘之慈可知矣。俗龄六十二。僧腊三十四。遗诫令舁尸施鸟兽。焚其骨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乱禅观。每清明上山。必讲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仪则当合律科。违者非吾弟子。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内众慕膻既如彼。朝贵答响又如此。当长庆元和已来。中官立功。执政者孔炽。内外猜疑人主危殆。时宰臣李训酷重于密。及开成中伪甘露发。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所遇者一皆屠戮。时王涯贾餗舒元舆。方在中书会食。闻难作奔入终南投密。唯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训改图趋凤翔。时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军。面数共不告之罪将害之。密怡然曰。贫道识训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不爱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鱼恒志嘉之。奏释其罪。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或曰。密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则对曰。夫密者四战之国也。人无得而名焉。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證利他大菩萨也。是故裴休论撰云。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乃为多闻之所役乎。岂声利之所未忘乎。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禅者六度之一耳。何能总诸法哉。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为法。随愿而起者为行。未必常同也。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以轨迹而寻哉。自迦叶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罗汉所度。亦罗汉。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著论释经。摧灭外道。为菩萨唱首。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或专心禅寂。或蝉蜕而去。或火化而灭。或攀树以示终。或受害而偿债。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辙迹者非善行。守规墨者非善巧。不迅疾无以为大牛。不超过无以为大士。故师之道也。以知见为妙门。寂净为正味。慈忍为甲盾。慧断为剑矛。破内魔之高垒。陷外贼之坚阵。镇抚邪杂解释缧笼。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穷子不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三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避名滞相匿我增慢。吾师耻之。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耸。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童幼不简于应接。虽骜很不怠于叩励。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故亲师之法者。贫则施。暴则歛。刚则随。戾则顺。昏则开。堕则奋。自荣者慊。自坚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义。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起家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扬袂而至实腹而归。所在甚众不可以纪。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密知心者多矣。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盖同气相求耳。宣宗再阐真乘。万善咸秩。追谥曰定慧禅师。塔号青莲。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河东相国之论撰。所谓极其笔矣。然非夫人之为极笔。于他人岂极其笔乎。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影待形起。响随声来。有宗密公。公则有裴相国。非相国曷能知密公。相续如环未尝告尽。其二公之道如然。则知谛观法王法。则密公之行甚圆。应以宰官身。则裴相之言可度。今禅宗有不达而讥密不宜讲诸教典者。则吾对曰。达磨可不云乎。吾法合了义教。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或有诮密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则吾对曰。教法委在王臣。苟与王臣不接。还能兴显宗教以不。佛言。力轮王臣是欤。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苟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或止为宗教亲近。岂不为大乎。宁免小嫌嫌之者。亦嫉之耳。若了如是义。无可无不可。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裴相国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一藏。其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源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忘情契之。是禅行。如谈禅理。而不说禅行。是不辨华竺之音也。况此真性非惟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识。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万行不出六波罗密。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惟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1—872 【介绍】: 唐僧。福州福唐人。俗姓杨。为禅僧大颠之法嗣。武宗毁佛时,隐避漳州三平山,世称三平和尚。所作诗偈,阐扬宗旨,流传颇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1—872 俗姓杨,福州福唐县(今福建福清)人。禅宗僧侣,大颠和尚法嗣。武宗毁佛,义忠隐避三平山,世称三平和尚。咸通十三年卒。《祖堂集》卷五、《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二书存其诗偈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3—848 【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继之。杨于陵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进士。宪宗时,累官兵部郎中。穆宗长庆元年,拜中书舍人。与牛僧孺、李宗闵情义相得,同进退取舍。僧孺为相,乃令嗣复权知礼部侍郎。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太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初,入为户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与李珏同以本官同平章事。寻进加门下侍郎。武宗立,李德裕辅政,出为湖南观察使,再贬潮州刺史。宣宗立,征拜户部尚书。至岳州病卒,赠左仆射,谥孝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3—848 字继之,又字庆门,排行三。郡望弘农(今河南灵宝),出生于扬州(今属江苏)。德宗贞元十八年(802)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释褐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中书舍人。敬宗宝历元年(825)权知礼部侍郎,连典两年贡举,得士68人。文宗开成三年(838)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封弘农伯。与牛僧孺、李宗闵朋党相结。武宗会昌元年(841)贬潮州刺史。卒于岳州,谥孝穆。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杨嗣复与白居易、刘禹锡相唱和。白居易称其“诗韵清铿玉不如”(《继之尚书自余病来寄遗非一……今以此篇用伸酬谢》)。《全唐诗》存诗5首。
全唐文·卷六百十一
嗣复字继之。仆射于陵子。第进士博学宏词。长庆初累拜中书舍人。文宗立。迁户部侍郎。开成三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封宏农县伯。进门下侍郎。武宗朝出为湖南观察使。宣宗立。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卒。年六十六。赠尚书左仆射。谥孝穆。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5 玫,一作政,一作玟,均误。排行三十一。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德宗贞元四年(788)或五年登进士第。佐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宪宗元和元年(806)刘辟据西川叛,卢士玫能“洁其身”(白居易《除卢士玫刘从周等官制》)。二年充西川节度使观察推官。后入朝为起居郎、起居舍人、吏部郎中、京兆尹等职。穆宗长庆元年(821)出为瀛莫观察使。军乱被执,囚送幽州,获释后拜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联句诗1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唐婺州东阳人。宪宗元和八年进士。文宗大和初拜监察御史,再迁刑部员外郎。自负奇才,锐于进取。五年,献文阙下,为宰相李宗闵所抑,改著作郎,分司东都。与李训善,训为文宗宠遇,召为尚书郎,后为同平章事。甘露之变,宦官仇士良率兵诛宰相王涯、李训等,元舆亦为左军族诛。有《牡丹赋》,时称其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9—835 排行三。郡望江州(今江西九江),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宪宗元和八年(813)登进士第,授鄠县尉。穆宗长庆中为裴度幕僚,以文檄豪健见推。文宗大和中为著作郎分司东都,与李训相结。八年(834)李训用事,引为尚书郎。九年九月迁御史中丞,兼判刑部侍郎,旋以本官同平章事。与李训谋诛宦官。十一月死于“甘露之变”。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卷。《寄李翱》诗赞扬潭州刺史李翱脱韦夏卿之女于乐籍,为传诵之作。
唐诗汇评
舒元舆(?-835),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元和八年(813),登进士第,调鄠县尉。长庆中,裴度表兴元节度掌书记。大和初,召拜监察御史,再迁刑部员外郎。为宰相李宗闵所抑,五年,改著作郎,分司东都,复入为尚书郎。九年,李训用事,骤迁右司郎中、御之中丞、刑部侍郎,遂为相。其年冬,与李训谋诛宦官,事败,被杀。元舆能诗善文,名盛于时。有《舒元舆集》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七
元舆。婺州东阳人。元和八年进士。大和时累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以本官同平章事。与李训谋诛宦官事败。为内兵所擒。族诛。

作品评论

杜阳杂编
大和九年,诛王涯、郑注后,仇七良专权恣意,上颇恶之,或登临游幸,虽百戏骈罗,未尝为乐。……上于内殿前看牡丹,翘足凭栏,忽吟舒元舆《牡丹赋》云:“俯者如愁,仰者如语,含者如咽。”吟罢,方省元舆同,不觉叹息良久,泣下沾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昭嗣。初为拾遗,以谏谪松滋令。宣宗大中时为黔南观察使。工诗文。有《羯鼓录》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1?—854 字昭嗣。鲁郡(今山东兖州)人。排行二十三。初游学吴、楚,羁旅穷愁10余年。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初任拾遗,因诤谏贬为松滋县令。武宗会昌元年(841),任洛阳令,后迁郎中,出为商、蔡、婺州刺史。宣宗大中中,官黔南观察使,大更当地风俗,大中八年(854)卒。生平事迹散见《羯鼓录》、《云溪友议》卷中、《新唐书·艺文志二》、《唐诗纪事》卷五四、《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今人卞孝萱《南卓考》(《中华文史论丛》第四辑)可参看。卓能诗善文,亦通音乐。撰有《羯鼓录》,乃研究唐代音乐之重要资料,今存。尚著有《南卓文》1卷、《驳史》30卷、《唐朝纲领图》1卷等,皆佚。《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误作祐。唐清河人,一说南阳人,字承吉。初依李光颜,后寓姑苏,曾谒白居易。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为内臣所抑,一说为元稹所抑。遂至淮南。会昌中与杜牧游。性耿介不容物,数受召幕府,辄自劾去。爱丹阳曲阿地,筑室隐居以终。卒于宣宗大中年间,年约六十余。以宫词著名。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2?—852以后 一作张祐。《桂苑丛谈》言祜子为冬瓜堰官,张曰:“冬瓜合出祜子(瓠子)。”知作“祜”字为是。字承吉。排行三。郡望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籍贯南阳(今属河南),晚年居丹阳(今属江苏)。以布衣终身。虽“屡蒙方镇论荐”,却未沾朝廷寸禄。长年浪迹江湖,或为外府从事,或为大僚幕宾。所历之地极广,北至塞北,南极岭南,西至襄汉、马嵬,东极于海,均有诗篇可考。自云“颠狂遍九州”。陆龟蒙谓祜“受辟诸侯府,性狷介不容物,辄自劾去”(《甫里先生文集》卷一〇《和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诗序。《唐诗纪事》卷五二作“皮日休云”,误。下引同)。故一生蹭蹬。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五二、《唐才子传》卷六、《云溪友议》等。谭优学有《张祜行年考》。祜诗之佳者首推宫词,委婉多讽,艺术造诣之高,容或在元、白之上。次则体物图貌,描绘山水,题咏名寺之作,诚如陆龟蒙所云:“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其边塞诗数量虽少而质量却高,能嗣高、岑遗响。其投献大僚诸作,类皆五言长律,颇见工力,按之皆与史合,有少陵之遗风。祜诗无僻字僻典,无诡怪陆离之状,纯熟工整,流转自然。俱眼前事、眼前景,人人习见,而祜为之,情趣盎然,平易近人而不流于浅易庸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宋蜀刻《张承吉文集》10卷,最称完备。《全唐诗》存诗2卷,遗漏甚多。《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55首,断句8,题1则。
唐诗汇评
张祜(约791-约852),字承吉,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清河(今属河北)人。初寓居苏州。元和、长庆中,漫游大河南北及江南各地。尝以诗投谒节帅李愿、李愬、田弘正、名公韩愈、裴度等,求汲引。长庆末,赴杭州取解,受抑。大和五年,令狐楚表荐之,至京献诗三百首,无成而归。会昌五年,往谒池州刺史杜牧,游宴唱和,甚为相得。会昌末大中初,经楚州北游河阳、滑州等地。归丹阳,卒。祜工诗,元和中,即以宫体小诗得名。同辈及后辈诗人令狐楚、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均极钦重。有《张承吉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卷,遗佚甚多。
词学图录
张祜(约785-849?),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集十卷,其《题金陵渡》、《宫词二首》颇传诵。有《胡渭州》等词。
全唐诗补逸
张祜字承吉,清河人。元和中作宫体小诗,情词艳发,稍流轻薄。晚岁乃窥建安风格,短章大篇,往往间出,谏讽怨谲,颇深寄意,为时所称,皮日休、陆龟蒙尤重之。大中中卒于丹阳。补诗四卷。(按《全唐诗》卷五百十及卷五百十一编张祜诗二卷,又卷八百七十收谐谑诗二首,其中《戏颜郎中骑猎诗》一首已见正卷,盖复出,又卷八百八十三补遗卷有诗五首。本编所辑四卷,均所未及。今从北京图书馆藏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永乐大典》、韦庄《又玄集》、《太平广记》引唐康骈《剧谈录》、唐冯翊子《桂苑丛谈》等书录出之。祜,诸书或有作佑者,误。)

作品评论

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
祜元和中作宫体诗,词曲艳发,当时轻薄之流重其才,合噪得誉。及老大,稍窥建安风格,诵乐府录,知作者本意,讲讽怨谲,时与六义相左右,此为才之最也。……祜在元、白时,其誉不甚持重。杜牧之刺池州,祜且老矣,诗益高,名益重。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入室三人:张祜、羊士谔、元稹。
唐摭言
张祜,元和、长庆中深为令狐文公所知。公镇天平日,自草荐表,令以新旧格诗三百篇表进。献辞略曰:凡制五言,苞含六义,近多放诞,靡有宗师。前件人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机甚苦,搜象颇深,辈流所推,风格罕及,云云。谨令录新旧格诗三百首,自光顺门进献,望清宣付中书门下。祜至京师,方属元江夏偃仰内庭,上因召问祜之词藻上下,稹对曰:“张祜雕虫小巧,壮夫耻而不为者,或奖激之,恐变陛下风教。”上颔之,由是寂寞而归,祜以诗自悼,略曰:“贺知章口徒劳说,孟浩然身更不疑。”
诗话总龟
张祜素藉诗名,凡知己者皆当世英儒。故杜牧之云:“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祜有《华清宫》诗,为世所称。
韵语阳秋
张祜喜游山而多苦吟,凡历僧寺,往往题咏……信知僧房佛寺赖其诗以标榜者多矣。
后村诗话
张祜诗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及“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冈好墓田”之句,其放浪如此,然五言如“断桥荒藓”、“空院落花”之语,林和靖有“妙入神”之褒。
吴礼部诗话引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张祜乐府,时有美丽。
《唐诗品》
处士诗长干模写,不离本色,故览物品游,往往超绝,可谓五言之匠也。其宫体小诗,声唱流美,颇谐音调。中唐以后诗人,如处士者裁思精利,安可多得?但龟蒙序略,谓之稍窥建安风格,则泯乎未之有见。
唐音癸签
张承吉五言律诗,善题目佳境,不可刊置他处。当吋以乐府得名,未是定论。
《诗源辨体》
张祜元和中作宫体七言绝三十馀首,多道天宝宫中事,入录者较王建工丽稍逊,而宽裕胜之。其外数篇,声调亦高。
石洲诗话
张祜绝句,每如鲜葩飐滟,焰水泊浮,不特“故国三千里”一章见称于小杜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张祜喜咏天宝遗事,合者亦自婉绝可思。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承吉作宫词绝句,韵味风情不下王仲初;乐府长歌,亦各成格调。独五言近体,刻入处太通阆仙,或亦私淑贾氏者也。断为及门一人。
《唐七律隽》
承言初不遇于乐天,后见抑于微之,独见知于杜牧之,故牧之赠诗,有“睫在眼前犹不见”之句,盖讥元、白也。
三唐诗品
不详其源所出。七言构体生新,劲过张、王而同其风味,琢词洗骨在东野、长吉之间,“雁门思归”尤推高唱,五律蹇涩之中时生俊采,其雅琴之变曲,隐士之幽音乎?
《诗学渊源》
张祜……以宫词名,然别作亦有大历风格。与徐凝齐名,为元、白所重。凝诗多绝句,其律诗已是晚唐,祜胜凝多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缑氏人。武元衡子。应进士试,京兆府以解头荐送。宪宗元和元年,以状头登进士第。后试宏词,又为敕头。时称为“武三头”。文宗大和间,官至大理卿。晚年因惑于媵嬖,终至流窜。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坤舆,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宪宗时宰相武元衡之子。应进士试,京兆府以解头荐送。宪宗元和元年(806)以状头登进士第。后试宏词,又为敕头。时称为“武三头”。文宗大和间,官至大理卿。晚年因惑于媵嬖,终至流窜。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唐语林》卷六、《金石录》卷九、《宝刻丛编》卷五。《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汝南人,字德升。穆宗长庆二年进士。长史学,文宗雅重之,历监察御史、集贤殿学士、知制诰、翰林学士。武宗时出为华州刺史、义成节度使,封汝南县男。鞭不循令之宿将,一军大治。宣宗大中二年,以兵部侍郎、判度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侍郎。议河湟事不称旨,罢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寻拜检校尚书右仆射。卒年五十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3—851 字德升,排行十三,汝南(今属河南)人。穆宗长庆二年(822)登进士第。文宗大和末,累迁起居舍人,转考功员外郎。开成二年(837),加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四年拜中书舍人。武宗时任工部侍郎,出为华州刺史,迁江西观察使,转义成节度使。宣宗时,以兵部侍郎召判度支,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中三年(849),因河湟事议不合旨,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五年,卒于镇。生平见杜牧《周公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五五。墀能为古文,长于史学,颇为文宗所重。《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续拾》补诗序1首。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
墀字德升。汝南人。长庆二年登第。辟湖南团练府巡官。入为监察御史集贤殿学士。太和末累迁起居舍人。开成二年知制诰。充翰林学士。三年迁职方郎中。四年正拜中书舍人。武宗立。改工部侍郎。出为潼关防御使。改鄂岳观察使。会昌六年移江南西道观察使。大中初拜义成军节度使。封汝南县男。入为兵部侍郎判度支。以本官同平章事。累迁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监修国史。兼刑部尚书。会吐蕃以三州七关自归。帝召宰相议河湟事。墀对不合旨。罢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未行。改检校右仆射。卒年五十九。赠司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深州陆泽人,字孔昭。张荐子。宪宗元和中举进士,状元及第,后应宏辞科第一,又为京兆解头,时号为“张三头”。历左右补阙。谄事宰相李逢吉,为之鹰犬,与李续之等有“八关十六子”之称。坐事贬汀州刺史,官终左司郎中。工诗。嗜茶,有《煎茶水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人,工部侍郎张荐子。初为京兆解头,宪宗元和九年(814)进士及第为状头,十二年举博学宏词科为敕头,时号“张三头”。穆宗长庆中以凶险敢言为宰相李逢吉所重用,合谋排挤朝士之不附李逢吉者,构陷李绅,遂使贬端州司马。敬宗宝历二年(826)迁祠部员外郎,与李续之等号“八关十六子”。文宗大和元年(827)贬汀州刺史。武宗会昌二年(842)为江州刺史。事迹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诗17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6首,断句3,序1首。
唐诗汇评
张又新,生半年不详,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人。元和九年(814)状元及第,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应辟为广陵从事,历补阙,迁祠部灵外郎。大和元年,贬汀州刺史。后回朝任刑部郎中,转中州刺史。会昌年间曾任江州刺史。有《煎茶水记》一卷及诗文行世。《全唐诗》存诗十七首。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
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荐子。元和中进士。历左右补阙。李逢吉用事。又新与李续刘栖楚附之。有八关十六子之目。逢吉罢相。领山南东道节度。表为行军司马。坐田伾犯赃●命。贬汀州刺史。李训用事。复召为刑部郎中。训死复贬。终左司郎中。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又新)善为诗,恃人多轥藉。其淫荡之行,率见于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苏州嘉兴人。宪宗元和进士。辟河中节度使赵宗儒幕府,后为福州从事,历永乐县令,参湖南观察使李翱幕,擢侍御史,为同州从事。工诗文。与沈亚之、马戴为诗友,赠答甚多,以铿锵蕴藉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6以后 排行二十三。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宪宗元和九年(814)因杨汉公荐,登进士第,官协律郎。敬宗宝历中为浙西节度判官。历永乐令、福州从事。文宗大和七、八年(833、834)以侍御史为湖南观察使李翱从事。时韦夏卿之女流落潭州为舞妓,殷尧藩赋诗相赠,李翱得知,即日择士嫁之,一时传为美谈。九年为同州刺史刘禹锡参佐。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上、《唐摭言》卷八、《唐诗纪事》卷五一。与白居易、雍陶、许浑相唱和。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广大教化主及门之一。胡震亨称其诗“有葩艳,微嫌肉丰。《鹳鹊楼》一律,独茂硕而婉,不愧初唐遗则”(《唐音癸签》卷七)。《全唐诗》存诗1卷,混入元、明人之作甚多。
唐诗汇评
殷尧藩,生卒年不详,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累举进士不第。元和九年(814),登进士第。为福州从事,入为侍御史。宝历中授永乐令。大和七八年间,为湖南观察使李翱幕僚。后不知所终。尧蕃工诗,与姚合、贾岛、沈亚之、鲍溶、马戴、许浑、雍陶、无可等为诗友。白居易称赏其诗,曹和其《忆江南》三十首。有《殷尧藩诗》一卷,已佚。《全唐诗》编诗一卷,羼入元人虞集诗,馀亦有可断为南宋、明初人所作者。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及门十人:费冠卿、皇甫松、殷尧藩、施肩吾、周光范、祝天膺、徐凝、朱可名、陈标、童翰卿。
唐诗纪事
尧藩登第,许浑赠诗云:“几载闻名翰墨林,为从知己信浮沉。青山有雪谙松性,碧落无云称鹤心。带月独归萧寺远,玩花频醉庾楼深。寻思一见如琼树,空把新诗尽日吟。”
唐才子传
(尧藩)工诗文,耽丘壑之趣。尝曰:“吾一日不见山水,与俗人谈,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呼浊醪浇之,聊解秽耳。”……今有集一卷传世,皆铿锵蕴藉之作也。
唐音癸签
殷尧藩诗有葩艳,微嫌肉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