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绅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郧,一作云,误。
代宗大历间江南诗人,与李纾、皇甫冉过从唱酬。
事迹散见李绅《建元寺》诗序、《唐诗纪事》卷三一。
其《寒食寄李补阙》诗大历中传为绝唱。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唐氏。
湖州之安吉人。
母梅。
感异梦生光。
及薙落。
诵法华经。
三月即能忆持。
游京师。
肃宗燕见之熟视之曰。
畴昔之夜。
朕梦。
僧声演大乘。
而口出光明者。
兹非其人乎。
因赐今名。
属上生辰。
召齐于定国寺。
馆之千福寺。
看经道场。
遣中官赵温等。
宣谕以送。
仍赐墨敕。
许随意住持天下名山。
后徙蓝田精舍。
精舍之僧先梦。
天童降谓曰。
大光经声。
彻于有顶。
功德不可量也。
一日忽有臂从天下。
抚其心匈。
又梦。
僧引乳使光吮其湩。
自尔神形舒畅。
气貌融裕。
久之山行。
偶坠穷谷龙泉中。
心不迷乱。
但发愿持多宝塔品十万遍。
俄觉此身跃然而出。
如有物捧持之者。
龙朔初。
诏住资圣寺。
寺即赵国公长孙无忌宅也。
二年诏为文德皇后追福。
七年资圣灾。
栋宇器物俱烬。
惟诸经卷无所损。
事闻。
所赐殊渥。
百姓亦捐弃财币盈钜万。
寺以再成。
未几。
疏乞归省。
诏未即允。
光随得疾莫疗。
欲赴水死。
强起跨驴往。
驴伏不行。
乌群噪其上。
人稍知之。
交开谕乃解。
复顶戴经卷行道。
寻有诏允所请。
既归。
构塔于乌程。
日持多宝品。
以偿昔愿。
永泰元年。
浙西廉使韦元甫。
表请光为六郡持念之首。
且为别立道场。
大历间。
鲁公颜真卿刺郡。
乌程宰则李绅公垂之父也。
生未期而疾作。
名光脩治佛事而愈。
小字光。
盖以此。
贞元中。
官于朝。
间出刺拜于持经道场。
永贞元年十二月既望之夕示灭。
寿七十。
时以相国制文勒碑。
噫荣矣。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大光。
俗姓唐氏。
生于邑之安吉也。
母梅氏寄孕而梦协灵祥。
在娠乃恶荤臭焉。
既诞能言。
不为戏弄。
未龀之岁思求佛乘矣。
愿念法华三月通贯。
经声一发顽鄙革心。
及遂出家而寻登戒。
西游京邑。
朝见肃宗帝召对禁中。
拱而叹曰。
昔梦吴僧口持大乘五光随发。
音容宛若适朕愿兮。
因赐名大光。
属帝降诞节斋于定国寺。
因赐墨诏。
许天下名寺意往者住持。
令中官赵温送于千福寺住持经道场。
其诵经作吴音。
辽辽通于圣听。
帝甚异其事。
令中官而宣谕焉。
后居蓝田精舍。
先期而寺僧梦天童来降曰。
大光经声通于有顶。
光一日宴坐自见神手从天而下抚其心。
乃忆先达抱玉大师尝志斯言。
令高其法音当有神之辅翼。
又别夕梦神僧乳见于心命光口吮。
自尔功力显畅形神不劳。
又寻山探幽偶坠穷谷。
龙泉莫测沦溺其间。
心灵了然都无惑乱。
因思本经多宝塔。
为诚愿持此支品十万遍。
恍然奋身脱泉。
若有神捧焉。
后诏住资圣等。
此寺赵国公长孙无忌宅。
龙朔二年为文德皇后追福造。
长安七年遭火荡尽。
唯于灰中得数部经。
不损一字。
以事奏闻。
百姓舍施。
数日之间已盈钜万。
遂再造其寺。
光览此经倍加精进。
后以偏感有亲在吴未答慈力。
表乞归省养。
诏旨未允。
遂生有妄之疾。
策蹇强力将投于渊。
驴伏不前群乌拂顶。
心既晓觉疾亦随瘳。
乃以经顶荷行道。
忽有诏许还。
既止乌程构营宝塔。
日持华偈成报往愿焉。
永泰元年浙西廉使韦元甫表请。
光为六郡别敕道场持念之首。
大历癸丑岁颜鲁公真卿领郡。
相国李绅父为乌程宰。
未期岁。
乳病暴作而不啼。
不鉴者七辰。
召光至命乳母洗涤焚香。
乃朗讽经分别功德品。
遂超席而坐拱手开眸。
光授饮杯水令强乳哺之。
疾乃徐愈。
光笑而谓曰。
汝何愿返之遄速乎。
因以光名易小字。
贞元中重游霅上。
泊舟之次。
光早迟伫于溪侧而笑言。
戏抚之若稚孺焉。
刺于吴兴饮醉于馆。
光引宿于道场。
夜分将醒白光满室朗然若昼。
往觇光公宴坐梵音方作。
光起面门如开毫相。
经音向息光色随敛。
归京相辞。
光曰。
汝得径山之言。
吾则无以为谕。
行矣自爱。
去留有时。
他日位处庙堂。
以教法为外护乎。
永贞元年十二月黑月既夕示灭于持经道场。
兽嗥鸟坠。
山木惊振。
异香芬馥信宿不消。
刺史颜防深怆悼之。
光一纳四十岁无浣濯。
而戒香郁然。
一饭七十载。
徵验绝多。
故相李公
素于空门寡信颇规僧过。
而敦重光公。
自著碑题云墨诏持经大德神异碑铭布衣杨夔书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长洲人,字宁术,号凫乡。诸生。善填词。有《红豆树馆词》。
晚晴簃诗汇·卷一一九
陶梁,字宁求,号凫乡,长洲人。嘉庆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有《红豆树馆诗稿》。
词学图录
陶梁(1772-1857) 字凫芗,一作凫乡或凫香。长洲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授编修。官至太常寺卿、内阁士学士、礼部侍郎。以病乞归,士论多归之。诗不多作,白而不浅。尤擅倚声。编有《国朝畿辅诗传》、《词综补遗》。有《红豆树馆集》,词在集中。
红豆树馆词·王昶序
红豆出南海,载南州异物记,益部方物略诸书。有藤种,有树种,初见于王摩诘诗,其实圆而红,然不能移植他处,故江浙间绝少。近时惟吴门惠学士半农家有之,以名其斋,而他处无闻焉。陶子凫乡居娄齐之间,家亦有此树。结实累累下垂,殊可爱玩,憩其下者,每流连往复,若不能去。盖红豆一名相思子,思发乎情,止乎礼义,乃不堕纤巧浮靡之习,得为风骚之苗裔。今凫乡娴雅歌,通诗古文,性情风格似魏晋间人。而尤以词擅名于时,所作前以石帚、玉田、碧山、蜕岩诸公为师,近则以竹垞、樊榭为规范。其幽洁妍靓,如水仙之数萼、冰梅之半树,用寄其清新婉约之思,信可为南宋以来词家之别子矣。凫乡博雅嗜古,从余游。余缉续词综,得其搜采之功居多。余少时于倚声一事颇曾致力,今衰老,久辍不作,而凫乡年力初壮,进而不已,行以著作擅长艺苑,集词学之大成。读红豆词者,其以此为骥之一毛、豹之一斑可也。昭阳大渊献寎月望日,青浦八十老人王昶序。
红豆树馆词·吴锡麒序
驻枫烟而听雁,舣葭水而寻渔。短彴遥通,高楼近接,琴横春荐,杂花乱飞,酒在秋山,缺月相候,此其境与词宜。金迷纸醉之娱,管语丝哇之奏。浦遗余佩,钗挂臣冠。满地蘼芜,夕阳如画,隔堤杨柳,红窗有人,此其情与词宜。若陶子凫乡者,家住中吴,烟波绕户,船来虎阜,罗绮生风。狎浪而订鸥盟,折花而招燕梦。东风白苧,最怜寒食之天,细雨黄梅,重认横塘之路。窟真容懒,语不嫌痴。芊绵而绿意生,宛转而红腔应。论其技则肱经三折,绎其思则肠转九回。情之引人,兴不能已,固如斯也。况复湖寻高士,庙访水仙,踵花鸟之前缘,蹑烟霞之古径。南渡之江山宛在,西泠之松柏依然。于是击钵于青豆之房,调弦于黄篾之舫。浅斟未已,逸调先铿。响落凉苔,声催落叶。流水均其采采,白雪振其霏霏。唱如小海而尤豪,人比中仙而更胜。又孰不思同旅语,并写灵襟。盖其居也如此,其游也如彼。以佳丽之地,作其謻台,以灵秀之区,为之骑驿。单衫小扇,则街子无猜,短笠大瓢,则芦人亦熟。和徵招而去,歌哨遍而来。为石门文字禅,为东泽绮语债。此红豆树馆词一编所以清而能婉,丽而不佻,得大雅之遗音,传南宋之正轨也乎。仆久违衡泌,屡溷风尘。乞食叩门,马如蛙钝,息交闭户,车类鸡栖。即欲裁寄小词,量填短拍。而故山有阻,旧雨不来,远趣莫招,孤吟易辍。兹幸遂循陔之愿,申伐木之欢。课桂隐于南湖,伫渔歌于西塞。馀情有触,结习未忘。则蚕抽未尽之丝,蝉曳将残之响,得是编而振发之,不啻迷津而逢宝筏,失路而得导师,其助予为不少也。嘉庆壬戌秋八月,钱唐吴锡麒撰。
红豆树馆词·李云章序
时物变态,山川殊状,人少壮老异形,目寓焉而不能留者,唯文词可以留之。昔人零篇断简偶传于世,虽数百年后、数千里外,观者辄如置身其中,与之周旋,而不胜流连嘅慕之致,以为笔墨之可以移我情矣。况在作者非深于情,而能若是哉。仆读红豆词而叹凫乡先生之情之至也。夫士方贫贱,恒郁郁无以自乐,一旦得志,律法填其膺,声色炫其外,酬应汩其神明。与之语平夙之交游、登览之胜迹,忽若梦寐,不复省忆者,往往有焉。君起寒素,结交老苍,驰骤坛坫,为江南名诸生。及入翰林,出任郡守、监司,为畿辅贤大夫而意趣无少异。俸馀则聚书画,政暇则延纳才士。每与座上客谈向时江湖之乐,徵文献,举佚事,津津然不以为疲。至亲故离合之感,俯仰陈迹,则凄然黯然莫能自已,盖居恒未尝一日而忘旧也。于是聚其旧时所著,加以近今之作,合为一编。大而父子兄弟夫妇之伦,君臣之遇合,师友之渊源,礼典政绩之敷贲,暨乎岩居川观、嬉春访秋,一觞一咏,罔不抒写性情,而芳菲恻怛之怀、绵邈庯峭之笔,白石白云合为一家。使读者展卷神往,如成连之琴、桓子野之歌,自不禁其情之与俱深也。仆与君甲子订交于人海中,兄事弟畜,意气相得。别而复聚,则升湛悬隔。然主客追陪,申之以婚姻,又十馀年于兹,而交情日益笃。以君待仆之情,知君用情之厚。词虽小技,而激发于孝友忠信之大节,无非至性所流,岂直词翰之工而已哉。道光癸巳孟夏,大兴李云章谨序。
红豆树馆词·吴长卿序
将使敦古欢于尘壒之表,延峻赏于冲漠之区。
握月担风,徐仆射聊资谈助,模山范水,宗处士惟事卧游。
虽复寓意丹青,希踪元素,而高风已邈,仅传竹柏之真,穆行无徵,虚忆萍蓬之迹。
讵知桂辛藜苦,旧境频迁,玦判璋分,新愁易积。
鸿印泥而莫定,驹过隙而难留。
设非追感抚尘,兴怀坠雨。
状唾月推烟之景,写牵云曳雪之情,几几乎迷五散于棋枰,索一吷于剑首矣。
凫乡观察系传栗里,家住苏台。
绚火凤之九苞,标石麟之独角。
彩笔则平分李峤,艳锦则早夺江淹。
义苑共羡其奇侅,艺海足资其荡涤。
方其蜚英横塾,撷秀回泉。
陈庚子之遗经,辩己亥之误字。
秋澄玉宇,桂子飘来,路接金台,槐花踏遍。
用是息尘鞅于梵刹,洽幽贽于礼堂。
已而放棹潞河,停骖梁苑。
南陔则艺兰发咏,西堂则梦草裁诗。
洵足庆焦氏之福兄,颂鲁侯之寿母。
无何云回鸾驭,风急鸰原。
菤葹心拔而弥伤,箖箊泪清而欲槁。
洎乎芝芙圆梦,鹣𪃸齐心。
玉作田腴,金将屋贮。
曹大家史编旧稿,浅印脂痕,卫夫人笔阵新图,浓留墨沈。
著姓交推于徐淑,深情尤甚于高柔。
此又茑萝莫喻其缠绵,蘅芷自成其馨逸已。
是时述庵少寇方筑平津之馆,辟涑水之园。
万壑涛声,曾陪讲席,九峰黛影,重访渔庄。
觅旧伴于短李迂辛,赏奇文于大邢小魏。
习刘孝标五十纸之课,搜李承休三万轴之储。
靡不雪纂露钞,劬于淬掌,琼纲玉格,朗若列眉。
重以谷人司成鸥鹭寻盟,岑苔合契。
致谢混改席之敬,修袁逢分坐之仪。
往往携屐探幽,支筇选胜。
偶拈逸调,同谱新声。
题花而香拂酒卮,伫月而凉侵琴荐。
宜乎张温无辈,推重于元晏弁言也。
至若瓜步潮生,蒜山月落。
唤秣陵桃叶之渡,认芜城皂荚之桥。
虎阜秋深,未消剑气,马塍春老,欲葬花魂。
缄情则转绿回黄,选恨则等莺期蝶。
又若千丝系缆,六柱移船。
借蓝尾而飞觞,眼才一瞥,就红牙而按曲,肠已九回。
虬漏沉沉,二分明月,蚖膏滟滟,四照琪花。
亦复逞咀兰嚼蕙之妍词,抒擘石研丹之幽怨。
夫禺山耀彩,五色相宣,若木舒华,千寻直上。
观察握画日之笔,步登云之梯。
玳筵乍启于樱厨,琳简近承夫蓬观。
于是鸾坡儤直,螭陛趋班。
纂有唐一代之钜文,传名山千古之绝学。
美矣茂矣。
长卿朅来东阁,得遂管窥,偶忆西泠,已成梗泛。
乏一邱一壑之位置,慕半村半郭之嬉游。
李公垂雅有同心,句传珂里,元次山请申后约,笑指杯湖。
时道光癸巳孟夏,钱塘吴长卿谨序。
红豆树馆词·王柏心跋
凫芗观察曩著红豆树馆词,梓行已久。后复有感旧纪恩之作,都为八卷,合而刊之,授柏心使论其大略。余考词之始兴,大抵流连风月,泛咏皋壤,感物而动,其绪无端,以凭虚为奇,以超旷灵澹为宗。至子瞻、幼安辈为之,泛滥于子史,驰骋议论,其体一变。然以发摅其壮气雄心而已,未有综贯生平,标举志行,若年经月纬,粲然可睹指者也。兹则体沿协律,义兼纪事,排比敷陈,开昔人未辟之町畦。其伦则君亲、昆弟、夫妇、师友,其事则遨游、羁旅、敷文、纬典,其情则忻愉悲戚,其境则壮老穷达。析之各有宗旨,合之互相首尾,又能分刌节度,穷极窈眇,有启涂拓宇之观,无宫凌羽替之疾,于此体为创见,而仍不失其正宗。盛矣哉。前此所未尝有也。昔者司马子长、杨子云、班孟坚皆有自叙,杜子美北征、昔游等篇亦檃括出处,览者资为援据。独填词家无之,世遂以为束于体格,无能恢廓,至有目诗馀为小道者。今读红豆树馆词,包含宏大,直举胸情,然后知此境正自无穷,人特未能穷其所至耳。集中他美,诸公论之详矣,余以为自有倚声以来,兼众长而扩其境之所未至者,独于兹集见之。遂举所见,识之简末。时道光癸卯夏五,监利王柏心谨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4—837 【介绍】: 唐僧。
郓州东平人,俗姓段。
初于郓州龙兴寺出家。
游方问道,参嵩山善寂得心法。
后居淮浦都梁山,四方商客多附之。
李绅镇淮南时,召其入府谈论,特加归信,延住扬州慧照寺。
卒于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生东平段氏。出家为龙兴寺慧超法师弟子。游方见普寂禅师于嵩阳。获印心地。后居都梁山。受徒扬化。山当淮泗之会。商旅骈拥。毳袍之客杂处焉。时李相国绅镇广陵。负材学。凌轹侪类。见衲子辄唾去。或有以演名闻者。遣衙吏章幼成。召入府。坐顷之其语嘿背神诣天造。削涯岸。出畛域。固非绅世俗之学。所可企及也。乃大降叹。请居慧照寺。以使承问。四海玄侣。相寻而至者。仅千辈。开成二年终。春秋八十四。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塔葬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崇演。姓段氏。东平人也。出家于本州龙兴寺慧超法师之门。游方问道见嵩阳善寂禅师。示其心法。后居都梁山。当于淮浦。四面来商毳客影附焉。相国李公绅镇抚广陵。而性刚严少所接与偏轻释子。或允相见必问难锋起。祇应不供者多咄叱而出。绅遣衙吏章幼成传意。召演入府。詶对诣理谈论铿然。绅惘然翻不测其畛域特加归信请居慧照寺。化导同声相应仅于千众。开成二年终于净院。春秋八十四。以十月二十三日全身入塔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5—829 【介绍】: 唐吴兴人,字蔚章。
钱起子。
德宗贞元初进士。
宪宗元和中累官至中书舍人。
穆宗长庆元年为礼部侍郎,主进士试,因不受段文昌、李绅请托,为文昌所劾,贬江州刺史。
迁华州刺史。
文宗即位,召拜尚书左丞。
以吏部尚书致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5—829 字蔚章,排行七,吴兴(今浙江湖州)人。钱起子。德宗贞元初登进士第。又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宪宗元和初入为左补阙。元和三年(808)为翰林学士,八年加承旨,十一年罢学士,出为虢州刺史。穆宗长庆元年(821)以礼部侍郎知贡举,试士失职,出刺江州。迁湖州。后两任华州刺史。文宗大和二年(828),以吏部尚书致仕。次年卒。谥贞。两《唐书》有传。工诗,与白居易、刘禹锡、韩愈等酬唱频繁,诗作多已亡佚。《白氏长庆集》、《韩昌黎集》附存其诗1首,断句2。《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徐州彭城人,字子夏。代宗大历进士,德宗贞元中官虞部员外郎,后迁礼部郎中,出为汴州观察使,辞疾归旧业,隐居义兴。好道术,工画山水树石,亦工乐府诗。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久居长安(今陕西西安)。登进士第,代宗大历初任合肥令。德宗贞元中历汴州观察推官、检校虞部郎中。去官为道士,隐常州义兴山中,一云隐湖州武康山中,炼药求仙。贞元十年(794)尚在,卒于宪宗元和九年(814)前。事迹散见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元和姓纂》卷五、《新唐书·艺文志四》、《历代名画记》卷一〇、《唐诗纪事》卷三二。商工诗,长于歌行,其《胡笳十八拍》最著名。武元衡称其诗“皆思入窅冥,势含飞动,滋液琼瑰之朗润,浚发绮绣之浓华,触境成文,随文变象,是谓折繁音于孤韵,贯清济于洪流者也。”(《集序》)《全唐诗》存诗2卷又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句。
唐诗汇评
刘商,生年年不详,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登进士第。大历元年,官合肥令。后历汴州观察判官、检校虞部郎中。辞官返扬州。晚夕好神仙,隐于义兴张公洞,约贞元末、元和初卒。商性好山水,妙极丹青,初师吴郡张璪,后自成一家。工诗,尤擅乐府,早年所著《胡笳十八拍》,传诵甚广。有《刘商诗集》十卷,已佚。《全唐诗》编诗二卷。

作品评论

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
著歌行等篇,皆思入窅冥,势含飞动,滋液琼镶之朗润,浚发绮绣之浓华。触境成文,随文变象,是谓折繁音于孤韵,贯清济于洪流者也。
唐才子传
卷四:乐府歌诗,高雅殊绝。拟蔡琰《胡笳曲》,脍炙当时。
三唐诗品
七言源出李巨山,虽泛散音多,而宫商中铎,固当出短李一头。
《胡笳拍》意往托古,词来切今,幽魄之音,端然易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徐州彭城人。
刘餗孙。
德宗贞元间,与李绅等游于苏州。
后佐宣城幕,奉公守正。
宪宗元和中,自前监察御史除右补阙。
八年,充翰林学士。
卒于文宗以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或773—831或832 【介绍】: 唐扶风平陵人,字友封。窦庠弟。宪宗元和二年进士。袁滋辟为从事及掌书记。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奏为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平居与人言不出口,时号“嗫嚅翁”。工五言诗。与兄窦常、窦牟、窦群、窦庠合有《窦氏联珠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31 字友封,排行七,人称嗫嚅翁,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郡望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父叔向,有诗名。巩于宪宗元和二年(807)登进士第,为滑州节度从事。历佐山南、荆南、平卢节度幕。敬宗宝历元年(825)入为侍御史,转司勋员外郎、刑部郎中。文宗大和四年(830)为武昌节度使元稹副使,五年稹卒,巩回长安,卒。生平事迹见褚藏言《窦巩传》,新、旧《唐书·窦群传》附传。窦巩有诗名。白居易称赏其绝句,收入所编《元白往还集》中(《与微之书》)。褚藏言称其“遇境必言诗,言之必破的,佳句不泯,传于人间”(《窦巩传》)。今存《窦氏联珠集》5卷,收巩与兄常、牟、群、庠诗各1卷。《全唐诗》收入。
唐诗汇评
窦巩(769—831)字友封,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郡望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元和二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为袁滋滑州、江崚二府掌书记。元和末,入薛平青州幕,官掌书记、判官、副使,累迁大理评事、监察殿中侍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宝历元年,随薛平入朝,除侍御史,迁司勋员外郎判度支、刑部郎中。大和四年,元稹出镇武昌,奏为观察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五年,北归,卒。大中中,褚藏言编巩及其兄五人诗为《窦氏联珠集》,今存。《全唐诗》存诗三十九首。

作品评论

褚常言《窦氏联珠集序》
窦氏五昆皆能诗,友封(巩)尤长绝句,为元、白所称。
唐诗纪事
乐天与微之书云:君兴有馀力,且与仆悉索还往诗中,取其尤长者,如张十八古乐府,李二十新歌行(也),卢、杨二秘书律诗(贞与巨源),窦七(巩也)、元八绝句,博考精掇,编而次之,号《元白往还诗集》。
众君子得拟议于此者,莫不踊跃欢喜,以为盛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29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德载。本名淳,避宪宗讳改。通《五经》,博览史籍,文思赡远。宪宗元和元年进士。初为秘书郎,迁右拾遗,并兼史职。参与修《德宗实录》,时称信史。穆宗以其学有师法,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时判度支张平叔欲官自粜盐,处厚条件驳奏,其事遂寝。敬宗立,拜兵部侍郎。文宗即位,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封灵昌郡公。在相位,务在济时,以理财制用为本,撰《大和国计》。性嗜文学,聚书逾万卷,多手自刊校。奉诏修《元和实录》,其统例取舍,皆处厚创起。暴疾一夕而卒,人共惜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28 初名淳,避宪宗讳改。
字德载,排行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宪宗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又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集贤殿校书郎。
四年举贤良方正异等,累官至礼部员外郎,翰林侍讲学士。
十一年由考功员外郎贬开州刺史。
累迁至翰林承旨学士、兵部侍郎。
李绅遭诬,曾力加救护。
敬宗宝历二年(826)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爵灵昌郡公,当国二年,颇得时誉。
卒于任。
生平详见刘禹锡《韦处厚集纪》及《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盛山诗》12首。
韩愈谓“读而歌咏之,令人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
当时和者甚众,“联为大卷,家有之焉”(韩愈《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又3句。
全唐文·卷七百十五
处厚字德载。京兆万年人。本名淳。避宪宗讳改今名。元和初进士。又擢才识兼茂科。穆宗朝拜兵部侍郎。文宗立。以佐命功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灵昌郡公。太和二年卒。年五十六。赠司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31 【介绍】: 唐河南人,字微之。历举明经、书判拔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诸科,宪宗元和初拜左拾遗。论事为执政者所忌,出为河南尉,复迁监察御史。与内官争厅,贬江陵士曹参军。元和末召拜膳部员外郎。穆宗长庆中,荆南监军宦官崔潭峻进其歌词于帝,擢知制诰,进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裴度弹劾而罢相,出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中,官武昌节度使,卒。稹诗风平易,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号“元和体”。宫中呼为“元才子”。在越州与窦巩唱和,号“兰亭绝唱”。所作传奇《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所本。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9—831 字微之,别字威明,排行九,洛阳(今属河南)人。
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
八岁丧父,受异母兄排挤,随生母郑氏远赴凤翔,依倚舅族。
贞元九年(793)以明经擢第。
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
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元稹受知于宰相裴垍,任监察御史,勇于弹劾,得罪宦官权贵,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
自裴垍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宦官崔潭峻。
元和十四年,回朝任膳部员外郎。
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
长庆二年(822),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
居相位三月,为李逢吉所倾,出为同州刺史,历浙东观察使、尚书左丞、武昌军节度使,卒于镇。
其生平见白居易所撰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元稹年谱》。
元稹为著名之传奇作家和诗人。
其诗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
风格相近,合称“元白体”。
元稹诗歌创作中,乐府诗占重要地位。
素推崇杜甫之创作,继承其“即事名篇”之精神,与李绅、白居易等一同创作新乐府。
其后,又与刘猛、李馀一同创作“虽用古题,全无古义”、“颇同古义,全创新词”之古乐府。
在元稹诗中,艳体诗与悼亡诗最具特色。
前者大多是追念少时情人之作,后者则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
在诗歌形式方面,“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元稹与李绅合撰《莺莺传》及《歌》,是贞元、元和间新兴之传奇体裁(参阅今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證稿》第一章)。
评者认为:“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此元、白较胜于韩、孟。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元稹诗文合集,名《元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钞本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元稹集》较完备。
注本有今人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28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断句53。
唐诗汇评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以明经登第,十八年,举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复登制举甲科,授左拾遗,贬河南尉。四年,拜监察御史,奉使东川,又分司东台,以执法不回触怒权贵,贬江陵士曹参军。九年,移唐邓从事,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十四年,征为膳部员外郎,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长庆二年二月,拜相,六月,出为同州刺史。次年,授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入为尚书左丞,寻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镇。稹与白居易为至交,同倡新乐府,唱和极多,世称“元白”,诗称“元白体”。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又《小集》十卷,均佚。宋人辑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十八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元稹(779~831) 唐代诗人、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少时即有才名,贞元十九年(803)以明经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任江陵府士曹参军、翰林承旨学士等职,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卒于江夏(武昌)武昌军节度使任所,追赠尚书右仆射。与挚友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有《元氏长庆集》。曾数次在黄鹤楼宴游,其副手窦巩诗云:“时奉登楼宴,闲休上水船。”皇甫枚《元稹烹鲤得镜》云:“丞相元稹之镇江夏也,尝秋夕登黄鹤楼。”《太平广记》中亦载有元稹在黄鹤楼“烹鲤得镜”的轶事。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稹字微之。河南人。擢明经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举制科。对策第一。拜左拾遗。穆宗朝擢祠部郎中知制诰。入翰林为承旨学士。长庆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贬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太和四年拜武昌节度使。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

作品评论

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
(稹)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下珠玉。
顾陶《唐诗类选沿序》
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
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
述李戡语:自元和己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入室三人:张祜、羊士谔、元稹。
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
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平岳干天,
韦毂《才调集序》
暇日因阅李、杜集,元、白诗,其间天海混茫,风流挺特。
《旧唐书•元稹传》
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
苏轼《祭柳子玉文》
元轻白俗。
谢迈《书元稹遗事》
稹与白居易同时,俱以诗名天下,然多纤艳无实之语,其不足论明矣。
岁寒堂诗话
元、内、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本不应格卑。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皂陋尔。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
《臞翁诗评》
元微之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
诗林广记
高秀实云:元微之诗,艳丽而有骨。
后村诗话
元、白皆唐大诗人。余观古作者必以艰深文浅近,必以尖新革尘腐,二公独不然。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赋玞。
唐才子传
稹诗变体,往往宫中东色皆诵之,呼为才子。然缀属虽广,乐府专其警策也。
诗谱
白诗祖乐府,务欲为风俗之用。元与白同志。白意古词俗,元词古意俗。
诗镜总论
元、白潦倒成家,意必尽言,言必尽兴,然其力足以达之。微之多深着色,乐天多浅着趣;趣近自然,而色亦非貌取也。总皆降格为。凡意欲其近,体欲其轻,色欲其妍,声欲其脆:此数者,格之所由降也。元、白偷快意,则纵肆为之矣。
唐诗归
钟云:元、白浅俚处,皆不足为病,正恶其太直耳。诗贵言其所欲言,非直之谓也;直则不必为诗矣。又二人酬唱,似惟恐一语或异,是其大病。所谓同调,亦不在语语同也。
唐音癸签
唐七言歌行……太白、少陵,化而大矣,能事毕矣。降时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元相、白傅,起而振之,敷演有馀,步骤不足。
唐音癸签
元微之以杜之铺陈终始,排比故实,大或千言,小犹数百,为非李所及。白乐天亦云:杜诗贯穿古今,诊缕格律,尽善尽美,过于李。二公盖专以排律及五言大篇定李、杜优劣,不知杜句律之高,自在才具兼该,笔力变化,亦不专在排比铺陈,贯穿诊缕也。深于杜者,要自得之。
《诗源辨体》
元微之少年与白乐天角靡骋博,故称“元白”,然元实不如白。白五言古入录者,虽长篇而体自匀称,意白联络;元体多冗漫,意多散缓,而语更轻率,可采者不能十一。……故知微之本非乐天俦耳。
《诗源辨体》
东坡言“元轻白俗”,昔人谓为定论。尝读微之《连昌宫词》及七言律一二入选者,声气似胜,乌得为轻?既而读其集,惟五言排律长篇及窄韵者稍工,馀不免太轻率耳。
《诗源辨体》
元不如白,乃是功有疏密,非才有大小也,观张文潜沦乐天,及微之《酬乐天诗序》,便可知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至元白,实又一大变。两人虽并称,亦各有不同。选语之工,白不如元;波澜之阔,元不如白。白苍莽中间存古调,元精工处亦杂新声。既由风气转移,亦自材质有限。
《唐音审体》
元、白号称大家,皆以长篇擅胜,其于七肓八句,竟似无意求工。
《唐音审体》
元相用笔专以段落曲折见奇,亦前古所未有。其大篇多冗长,《才调集》所载多靡艳。
《唐音审体》
元相诗以风致宕逸自喜,世因有“元轻”之目……元白绝唱,乐府歌行第一,长韵律诗次之,七言四韵又其次也。
香祖笔记
李长吉诗云:“骨重神寒天庙器。”“骨赏神寒”四字,可喻诗品。……元、白正坐少此四字,故其品不贵。
原诗
元稹作意胜于白,不及内舂容暇豫。白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终非庸近可拟。二人同时得盛名,必有其实,俱未可轻议也。
《唐诗别裁》
白乐天同对策,同倡和,诗称“元白体”,其实远不逮白。白修直中皆雅音,元意拙语纤,又流于涩。东坡品为“元轻白俗”,非定论了。
一瓢诗话
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风人之能事也。
至于属对精警,使事严切,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其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杜浣花之后不可多得者也。
盖因元和、长庆间,与开元、天宝时,诗之运会,又当一变,故知之者少。
而其即用现前俚语,如“矮张”、“短李”之类,断不可学。
随园诗话
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独竖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
石洲诗话
张、王已不规规于格律声音之似古矣,至元、白乃又伸缩柚换,至于不可思议,一层之外,又有一层,古人必无依样临摹以为近者也。
石洲诗话
诗至元、白,针线钩贯,无乎不到:所以不及前人者,太露太尽耳。
《读雪山房唐诗钞•七律凡例》
元微之太近甜俗,一篇而外,不可强登也。
三唐诗品
其源与香山同出一科,而气格就衰,神情又减,《遣兴》诸章,情然苕秀,知非刻意之作;惟其璆然天籁,乃偶得之。《江陵三梦》,则潘岳悼亡,江淹清减,情至文生,古今一致,《曲江》百韵,与乐天讽喻同规。《连昌》一篇,足媲华清《长恨》。
《元白诗笺证稿》
微之自编诗集,以悼亡诗与艳情分归两类……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于后来之文学者尤臣。
《元白诗笺证稿》
读微之打题乐府,殊觉其旨趣丰富,文采艳发,似胜于其新题乐府。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