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13,分448页显示  上一页  382  383  384  385  386  388  389  390  39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杜牧(牧之 世称 小杜、杜紫微、池州杜员外、杜司勋、杜樊川 樊川翁 行第 十三 )
陈陶(嵩伯 三教布衣 )
刘三复
林滋(后象 世称 闽中三绝 别称 雄诗 )
僧元慧( 三白和尚 )
李讷(敦止、敦正 行第 二十三 )
冯衮(行第 三 )
杨戴(赞业 别称 杨家三喜 )
许三畏
朱全忠(庙号 太祖 世称 后梁太祖 朱温、温 朱晃 神武元圣孝皇帝、神武元圣孝帝、梁神武元圣孝帝 别称 五代后梁太祖 朱三 全忠、晃 梁王、魏王 )
王审知(别称 白马三郎 信通 闽王 忠懿 庙号 太祖 )
张浚(禹川 行第 三十四 河间郡公 )
董从实( 别称 三使相 彦弼 )
裴贽(敬臣 行第 三十五 )
卢延让(子善 别称 卢延逊 行第 十三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3—852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牧之。杜佑孙。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初为弘文馆校书郎。曾入江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幕与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历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武宗会昌中,历迁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时刘从谏守泽潞,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作《罪言》,论朝廷用兵之策。后泽潞平,略如其言。又曾注《孙子兵法》。善属文,工诗,世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后得病,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有《樊川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3—852 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因称“杜樊川”;尝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称“杜书记”;曾官司勋员外郎,称“杜司勋”;官至中书舍人,称“杜舍人”;开元中曾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称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世人为区别于杜甫,又称之为“小杜”。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团练巡官。其后沈转宣歙观察使,牧随赴宣州。七年应牛僧孺之辟,在扬州任淮南节度府推官,后转掌书记。九年回长安任监察御史,后分司东都。开成二年(837)为宣州团练判官。四年复回长安,任左补阙,后转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迁池州、睦州。宣宗大中二年(848)擢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转吏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湖州刺史。五年入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次年为中书舍人,卒。临终作《自撰墓志铭》。新、旧《唐书》有传。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叙其生平尤详。杜牧为晚唐杰出之诗人与散文家。好读书,善论兵,曾注《孙子》。自诩留心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以济时命世为己任。早期即有《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文,痛陈藩镇之祸与时政之失,颇有见地。作文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诗学杜甫,其五古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堪称晚唐独步。然长于律、绝,其绝句,如《泊秦淮》、《秋夕》、《赤壁》、《寄扬州韩绰判官》、《华清宫绝句三首》等尤为脍炙人口。杜牧诗歌之主要特色为俊爽圆纯,明胡应麟称之曰“俊爽”(《诗薮》外编卷四);清刘熙载谓“雄姿英发”(《艺概》卷二);宋敖陶孙喻为“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诗评》)。杜牧好议论,故其诗又往往“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唐音癸签》卷八引徐献忠语)与李商隐齐名,时号“小李杜”。诗文之外,书法、绘画皆有相当造诣。所著《樊川文集》20卷,为其甥裴延翰编。清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缪钺有《杜牧诗选》,台湾学人谭黎宗慕有《杜牧研究资料汇编》。《全唐诗》存诗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其中1首为残诗。
唐诗汇评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沈传师廉寨江西,辟为团练巡官;沈徙镇宣歙,牧亦从之。府罢,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掌书记,颇好游宴,纵情声色。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旋分司东都。开成中,历宣州团练判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等职。会昌二年,出守黄州,历池、睦二州刺史。大中二年,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终官中书舍人。牧知兵,善古文。工诗,尤擅七言近体,清丽俊爽,自成一家,与李商隐夺名,亦称“李杜”。其甥裴延翰集其诗文为《樊川文集》二十卷,今存。后人复摭拾集外诗文为《外集》、《别集》、《补遗》各一卷,多杂他人作品。《全唐诗》编诗八卷,其第七卷几全为许浑诗。
词学图录
杜牧(803-852) 字牧之,杜佑孙。京兆万年(今西安)人。官至中书舍人。人称杜甫为"老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有《八六子》等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杜牧(803—852) 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宰相和史学家杜佑之孙。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出任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人称“杜紫薇”。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诗风明快,长于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集》。曾作《寄牛相公赴黄鹤楼崔侍御宴》《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等。
全唐诗补逸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卒大中七年,五十一岁。(据岑仲勉先生作《李德裕会昌伐叛编证》一文所推定之结论。)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
牧字牧之。驾部员外郎从郁子。第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文宗朝官殿中侍御史。迁左补阙。转膳部比部员外郎。历黄池睦三州刺史。迁司勋员外郎。转吏部。授湖州刺史。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年五十。

作品评论

杜牧《献诗启》
某苦心为诗,唯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裴延翰《樊川文集后序》
窃观仲舅(按指杜牧)之文,高聘夐历,旁绍曲摭,洁简浑园,劲出横贾,涤濯滓窳,支立欹倚。呵磨皲瘃,如火照焉;爬梳痛痒,如水洗焉。其抉刎挫偃,敢断果行,若誓牧野,前无有敌;其正视严听,前冲后銮,如整冠裳,祗谒宗庙;其甜蛰爆聋,迅发不慄,矜大吕劲呜,洪钟横撞,撑裂噎暗.戛切《韶》、《濩》;其砭熨嫉恶,堤障初终,若濡槁于未焚,膏痈于未穿。栽培教化,翻正治乱,变醨养瘠,尧醲舜薰,斯有意趋贾、马、刘、班之藩墙者耶!……其馀述喻赞诫,兴讽愁伤,易格异状,机键杂发,虽绵远穷幽,脓腴魁 ,笔酣兴健,窕眇碎细,包诗人之轨宪,整扬、马之牙阵,耸曹、刘之骨气,掇颜、谢之物色,然未始十拔斸治丰,縆幅道义,钩深于经史,抵御于理化也。
诗人主客图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入室六人:李贺、杜牧、李馀、刘猛、李涉、胡幽贞。
新唐书本传
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郡斋读书志
牧善属文,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为诗情致豪迈,人号“小杜”。
直斋书录解题
牧才高,俊迈不羁,其诗豪而艳,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
风月堂诗话
杜牧之风味极不浅,但诗律少严;其属辞比事殊不精致,然时有自得为可喜也。
《蔡百衲诗评》
杜牧之诗风调高华,片言不俗,有类新及第少年,略无少退藏处,固难求一唱而三叹也。
《臞翁诗评》
杜牧之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
瀛奎律髓
郊、岛、元、白下世之后,张祜、赵嘏诸人皆不及牧之,盖颇能用老杜句律,自为翘楚,不卑卑于晚唐之酸楚凑砌也。
《唐诗品》
牧之鄠社遗风,名家远绍。其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下语精切,含声圆整,而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然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虽云矫其流弊,而持情亦巧。或者比之许浑,两人之作,南北异调,了了可辨,岂风气囿诸情性,不能自达干中声者乎?初席先辈,西北居多,而含宫调徵,各谐其节,未有如牧之者。
升庵诗话
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唯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骚坛秘语》
(牧之)主才,气俊思活。
诗薮
中唐绝,如刘长卿、韩翃、李益、刘禹锡,尚多可讽咏。晚唐则李义山、温庭筠、杜牧、许浑、郑谷,然途轨纷出,渐入宋、元。多歧亡羊,信哉!
唐音癸签
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划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自牧之后,诗人擅经国誉望者概少,唐人材益寥落不振矣。
《诗源辨体》
杜牧才力或优于浑,然奇僻处多出于元和。五七言古恣意奇僻,且多失体裁,不能如韩之工美,援引议论处益多以文为诗矣。其仄韵亦多上、去二声杂用。
《诗源辨体》
杜牧亦尚奇尚意而又以老硬为主,实僻涩怪恶也。宋人之法多出于此。
《诗源辨体》
杜牧七存律出意虽深,而造语实僻。
《唐音审体》
樊川笔健调响,而绝少全璧。如《甲雁》诗前半绝唱,而后幅殊劣,岂非恨事。
《唐诗别裁》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拗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配以义山,时亦称“李杜”。
瓯北诗话
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方岳《深雪偶谈》所谓“好为议论,大概出奇立异,以自见其长”也。
《四库全书总目》
牧诗冶荡甚于元、白,其风格则实出元、白之上。
《雨村诗话》
杜牧之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故学诗者不读小杜,诗必不韵。
北江诗话
中唐以后,小杜才识,亦非人所能及。文章则有经济,古近体诗则有气势,倘分其所长,亦足以了数子。宜其薄视元、白诸人也!
北江诗话
杜牧之与韩、柳、元、白同时,而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
石洲诗话
樊川真色真韵,殆欲吞吐中晚千万篇,正亦何必效杜哉!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观玉溪生“高楼风雨”云云,倾倒之者至矣。
《唐七律隽》
元、白而下,牧之较有气骨,然七律多随笔而出,于锻炼之功殊缺也,实开宋人生涩一派。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盖以气味相近故也。虽与熟滑卑调不同,而初盛典型荡然矣。
曾国藩《大潜山房诗题语》
山谷学杜公,七律专以单行之气,运于偶句之中。东坡学太白,则以长古之气,运于律句之中。樊川七律,亦有一种单行票姚之气。余尝谓小杜、苏、黄,皆豪士而有侠客之风者。
《东目馆诗见》
牧之五言浩灏,却仍是白描。虽题咏好异于人,而识解既大,风调高华,笔如辘轳,亦无懈可击。熟于军计,洞知形势,故其议论利弊,胸开眼大。发于吟咏,焉得无寄托?数诗人治才,牧之实第一。诚斋曰:“不是樊川珠玉句,日长淡杀个衰翁。”亦谓其味耐寻也。
三唐诗品
其出与元、白同源,古风愈况,时伤浮露,无复春容。律诗、绝句情韵覃渊,足以方驾龙标,囊括温、李。
《瓶粟斋诗话》
晚唐唯小杜诗纵横排宕,得大家体势。其诗大抵取材汉赋,而极于骚,遗词用字,绝不沿袭六朝人语,所谓“高摘屈宋艳,浓熏班马香”者,可以知其祇响矣。独是才多为患,其性又能刚而不能柔,遂未能一洗凌杂粗悍之病。
《诗学渊源》
其诗情致豪边,而造语精密,不落粗疏。七言歌行,风调尤胜,唯古诗声调未化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岭表剑浦人,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少游学于长安,南唐李昪升元中,隐居洪州西山。工诗,兼通释志、天文历象。有《文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3?—879? 字嵩伯,长江以北人。举进士不第。文宗大和初南游,足迹遍于江南、岭南等地,作诗投献赵棨、桂仲武、罗让、周墀、韦廑等方伯连帅。与任畹友善。约宣宗大中三年(849),隐居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与蔡京、贯休往还。令山童卖柑以为山赀,日以读书种兰吟诗饮酒为事。卒,方干、曹松、杜荀鹤均有诗哭之。其事迹多与南唐另一陈陶相混,后人多将二人误为一人,其集中亦混入南唐陈陶及他人作品,尚有待甄辨。今人陶敏有《陈陶考》。陶工乐府,《陇西行》传诵甚广。其著《文录》10卷,已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1卷。《全唐诗》存诗2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4?—968? 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或云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好游学,善解天文,长于雅颂。自负台铉之器,不事干谒。南唐烈祖时,宋齐丘秉政,陶鄙其为人,遂隐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以吟咏自适,专以服食炼气为事,宋初犹在。或云仙去。生平事迹见于《钓矶立谈》、《江南野史》卷八及马令、陆游《南唐书》本传。由于此陈陶与唐诗人陈陶时代接近,均隐居洪州西山,此陈陶传记中误载唐陈陶史料,后人多误二人为一人,此陈陶诗亦误收入唐陈陶诗集。如《续古二十九首》云“生值揖逊历,长歌东南春”,即指吴杨溥禅位于南唐徐知诰事,是诗当为此陈陶所作。
全粤诗·卷一四
陈陶,字嵩伯。岭南人。世居岭表,以儒业名家。唐宣宗大中时,挟册游学长安,声诗历象无不精究,常以台铉之器自负,恨世乱不得逞。南唐升元中,南奔将求见烈祖李昪,自度不合,乃隐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宋马令《南唐书》卷十五、宋陆游《南唐书》卷四有传。诗十卷,后人编为二卷。
唐诗汇评
陈陶(803?―879?),字嵩伯,长江以北人。初举进士,不第。大和初南游,足迹遍今闽、浙、苏、皖、赣、桂、粤诸省,作诗投献赵棨、桂仲武、罗让、周墀、韦廑等方伯连帅,与任畹友善。大中中,隐于洪州西山,与蔡京、贯休往还,令山童卖柑为山赀,日以读书种兰吟诗饮酒为事。卒,方干、曹松、杜荀鹤均有诗哭之。其事迹与南唐另一陈陶相混,宋以后多将二人混为一人。陶工诗,长于乐府,有《文录》十卷,己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卷,亦混入南唐陈陶及他人作品。

作品评论

北梦琐言
大中年,洪州处士陈陶者,有逸才,歌诗中似负神仙之术,或露王霸之说,虽文章之士,亦未足凭,而以诗见志,乃宣父之遗训也。
沧浪诗话
陈陶之诗,在晚唐人中最无可观。
唐才子传
陶工赋诗,无一点尘气,于晚唐诸人中,最得平淡,要非时流所能企及者。
《唐绝诗钞注略》
陈宏渚刻陈集书后云:陶瑰响骤发,杰思突来,如《鸡鸣曲》、《陇西行》,千古绝调也。
《诗学渊源》
陈陶……诗宗元和,格调高于诸人,而诙奇间类长吉,乐府诸作尤神似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句容人。少孤。以善文章知名,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奇其文,表为掌书记。武宗会昌时德裕居相位,擢三复刑部侍郎、弘文馆学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4 润州句容(今江苏句容)人。穆宗长庆初任金坛尉,二年(822)为浙西观察使李德裕掌书记。文宗大和三年(829)随德裕徙镇义成,四年又徙西川。七年德裕拜相,荐为主客员外郎。八年随德裕再镇浙西,九年府罢。开成元年(836)随德裕三镇浙西,二年徙淮南。五年入朝为谏议大夫,迁给事中。武宗会昌四年(844)任刑部侍郎、弘文馆学士判馆事,未几卒。生平附见新、旧《唐书·刘邺传》。工诗文,长于表状。《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入1首。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六
三复。润州句容人。大和中为员外郎。累迁御史中丞。会昌中拜刑部侍郎宏文馆学士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闽人,字后象。武宗会昌三年进士登第。与同年詹雄、郑减齐名,时称雄诗、諴文、滋赋为闽中三绝。官终金部郎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后象(一作厚象),闽县(今福建闽侯)人。武宗会昌三年(843)登进士第,历祠、金两部郎中,后王铎辟为判官。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三、《唐诗纪事》卷五五、《淳熙三山志》卷二六。滋以善赋知名举场,至有“滋赋(郑)諴文,中外相奖“之誉(黄滔《翁文尧以美疹暂滞令公大王益得异礼观今日宠待之盛辄成一章》诗注)。时人又以詹雄诗、郑诚文、林滋赋为闽中三绝。《全唐诗》存诗6首。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六
滋字后象。闽人。会昌三年进士。官金部郎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896 【介绍】: 唐僧。吴郡人,俗姓陆。文宗开成二年于嘉兴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弟子,立志持“三白法”,即白饭、白水、白盐,时称“三白和尚”。武宗会昌五年,例遭澄汰,权隐民间。宣宗大中初,还入法门。大中七年,重建法空王寺。懿宗咸通中,曾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昭宗乾宁中示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之陆氏。晋平原内史机裔孙也。父丹。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开成元年。于京师之法空王寺。师事清进落发。会昌初。造洹阳。纳戒法。即习毗尼部。寻游五台。睹光相不可纪极。二年归里。居建兴寺持三白。谓日食白盐白汤白饭也。诵五部曼拿罗。爇香臂上。五年。诏汰天下僧尼。遽隐白衣舍。大中初。诏复教。七年再造法空王寺成。仍隶业。奉报恩山佛牙舍利。且爇香臂上。以供养焉。览天台石桥之胜。咸通中。佛中指骨舍利。反凤翔重真寺。慧从往。爇左手拇指。口诵法华经。以谢。所爇之指。不踰月而复。如未尝爇者。乾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以疾卒于尊胜院。报龄七十八。僧腊五十八。弟子端肃等。备礼葬之吴中。世号三白和尚。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元慧。俗姓陆氏。晋平原内史机之裔孙也。父丹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慧。即仲子也。髫龄颖悟长而温润。畏作枯龟思为瘦雁。以开成二年辞亲。于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弟子。会昌元年往恒阳纳戒法。方习毗尼。入礼五台。仍观众瑞。二年归宁嘉禾居建兴寺。立志持三白法讽诵五部曼拿罗。于臂上爇香炷。五年例遭澄汰权隐白衣。大中初还入法门。至七年重建法空王寺。又然香于臂供养报恩山佛牙。次往天台山度石桥。利有攸往略无忧虞焉。咸通中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炼左拇指。口诵法华经其指不踰月复生如故。乾宁三年。偶云乖悆。九月二十八日归寂于尊胜院。报龄七十八。僧腊五十八。弟子端肃等奉神座葬之吴会之间。谓为三白和尚焉。其礼拜诵持不胜其计。如别录也。 系曰。炼大拇指火尽灰飞。如何于焦炭之末。骨肉随生不久如故。此与火中莲华同种而异态耳。何谓三白。通曰。事理二种。一白饭白水白盐事也。二身不遍触。口诵真经。意不妄缘。此三明白非黑业也。故亨此名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荆州人,字敦止。李建子。进士第,累迁中书舍人。为浙东观察使,遇士不以礼,为下所逐,贬朗州刺史。复为河南尹,洛水暴涨,讷惧而疾驰去,水遂毁民庐。议者薄其才。凡三为华州刺史,历兵部尚书,以太子太傅卒。遗命葬礼从简,避赠谥,诏听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敦止,一作敦正,排行二十三。其先居赵郡(今河北赵县),后为荆州石首(今湖北石首)人。登进士第,累擢左补阙。文宗开成五年(840)充翰林学士。武宗会昌二年(842)迁职方员外郎。后改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出为华州刺史。宣宗大中六年(852)任浙江东道观察使。待军士不以礼,为军士所逐,贬潮州(一作朗州)刺史。懿宗咸通末,复任华州刺史。历兵部尚书,以太子太傅卒。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上,新、旧《唐书·李逊传》附,《唐诗纪事》卷五九,《嘉泰会稽志》卷二。讷工文能诗,为文敏速。《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八
讷字敦止。第进士。累迁中书舍人。出为浙东观察使。贬朗州刺史。召为河南尹。凡三为华州刺史。历兵部尚书。终太子太保。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三,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衮登进士第,宣宗大中四年(850),为凤翔节度使郑光幕判官。次年,光徙镇河中,又为其节度副使。入朝为祠部郎中,懿宗咸通时迁给事中。后出为苏州刺史。暇日多纵情饮博。尝大胜,因以所得与座客,并赋《掷卢作》诗。事迹散见《旧唐书·冯宿传》附,《南部新书》卷戊,《太平广记》卷二五一、卷二六一。《全唐诗》存诗2首。
杨戴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赞业。杨敬之子。文宗开成二年敬之方除太常少卿,是日戴与兄戎同时登第,时称杨家三喜。宣宗大中十二年,为监察御史,曾往浙西勘覆军额。懿宗咸通中,历楚州刺史、右司郎中。十年,为刑部侍郎。官至江西观察使。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僖宗时进士。余均不详。《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2—912 【介绍】: 即五代后梁太祖。后梁王朝创建者。宋州砀山人。小名朱三。少孤。初从黄巢为同州防御使。唐僖宗中和二年降唐,为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以败黄巢军、破秦宗权、拒李克用诸功,封梁王,累官宣武、宣义、护国、忠武四镇节度使。昭宗天祐初杀昭宗,四年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更名晃,改元开平,建都汴州。寻杀哀帝。在位六年。乾化中为子友圭所杀。
全唐文·卷一百一
帝姓朱氏。讳晃。初名温。宋州砀山人。唐大中六年生。初从黄巢。寻降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重荣表奏僖宗。授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名全忠。天复元年封梁王。天祐二年加相国。改封魏王。备九锡。四年四月受唐禅。改今名。开平三年。加尊号睿文圣武广孝皇帝。在位六年。年六十一。谥曰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2—925 【介绍】: 五代时闽国创建者。光州固始人,字信通。王潮弟。唐末与潮从王绪起兵,后部下兵变,众推潮为主,审知为副。入闽,据泉州,克福州,尽有闽地。潮卒,继为威武军节度使。为人俭约,好礼下士,常乘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后梁开平三年封闽王。在位十七年。卒谥忠懿,庙号太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3 【介绍】: 唐河间人,字禹川。泛览书史,喜高论,倜傥不羁。不得志,乃学纵横术,杨复恭荐为太常博士。僖宗时进谏议大夫,王敬武在平卢不应召,往说之引军西归。昭宗乾宁中累拜尚书右仆射。朱温谋篡立,使牙将夜杀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 字禹川,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东北)。排行三十四。中书舍人张仲素之孙。初应进士试,不第,遂隐于金凤山。僖宗乾符间出仕,累转度支员外郎。广明间避乱商州。中和元年(881)至成都行在,为天下行营都统判官。累迁户部侍郎。光启三年(887)自兵部侍郎、诸道租庸使拜同平章事。昭宗大顺元年(890)率军讨李克用,大败,弃师而归。次年罢相,外贬途中往依华州韩建。乾宁二年(895)拜兵部尚书。光化三年(900)致仕,退居洛阳。累封河间郡公。天复三年十二月三十日(904年1月20日),为朱全忠遣人暗杀于家。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七七、《青琐高议前集》卷五存其诗2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各收1首。
全唐诗补逸
张浚字禹川,河间人。僖宗乾符中,枢密使杨复恭荐为太常博士,累转兵部郎中、谏议大夫,迁户部侍郎,拜平章事、判度支。寻贬连州刺史,至蓝田不行,留华州依韩建。昭宗乾宁二年复为兵部尚书,领天下租庸使。三年,罢使务,守尚书右仆射。上书乞致仕,乃还洛阳,居长水县别墅。天复三年为人所杀(《旧唐书》卷一七九,《新唐书》卷一八五均有传)。诗一首。(《全唐诗》无张浚诗)
董从实 朝代:晚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3 【介绍】: 唐人。昭宗光化中,为神策军将。三年末,宦官刘季述、王仲先废昭宗,立太子李裕。从实等因盗钱为仲先所辱,遂出兵护驾,攻杀仲先,迎昭宗复位。赐姓李,拜容管经略使,加使相。与孙承诲、孙德昭,时称三使相。天复元年,结宦官韩全诲,劫昭宗至凤翔。改名彦弼。三年,李茂贞与朱温和解,彦弼与全诲等皆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5 【介绍】: 唐孟州济源人,字敬臣。裴坦从子。懿宗咸通十三年进士。历迁右补阙、御史中丞、刑部尚书。昭宗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风检著。后以司空致仕,为朱温所害。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5 郡望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字敬臣,排行三十五。懿宗咸通十三年(872)登进士第,任主客、司勋员外郎。僖宗时,义成节度使郑昌图辟为掌书记,后擢右补阙、御史中丞。昭宗时,三知贡举。光化三年(900)由礼部尚书转刑部尚书,寻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天复三年(903)罢为左仆射。哀帝天祐二年(905)以司空致仕,寻为朱全忠所嫉,贬青州司户参军,旋被杀。后唐时追赠司徒。生平见《新唐书·裴坦传》附及《宰相世系表一上》,《资治通鉴》卷二五四、卷二六五,《太平广记》卷一八三,《唐诗纪事》卷六六。《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一
贽。宰相坦从子。第进士。擢累右补阙御史中丞刑部尚书昭宗立。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兼户部尚书。帝幸凤翔。为大明宫留守。进尚书左仆射。以司空致仕。朱全忠将篡。贬青州司户参军。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范阳人,字子善。唐末光化间登进士。雷满尝辟为从事。后从满归前蜀王建,授水部员外郎,迁给事中。因其诗句“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巧合建行事,得超拜工部侍郎,转刑部侍郎。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让,或避宋讳改为逊。字子善,排行十三,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昭宗光化三年(900)登进士第,为朗陵雷满所辟。满败,入蜀。王建称帝,授水部员外郎,累迁给事中,工、刑二部侍郎。诗师薛能,以苦吟著称,自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苦吟》)。多用寻常语入诗,但务出新意,自成一体,吴融称其诗“去人远绝,自无蹈袭”(《唐才子传》卷一〇)。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一二、《北梦琐言》卷七、《唐诗纪事》卷六五、《唐才子传》卷一〇。《全唐诗》存诗14首,《全唐诗续拾》补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