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绵上隐

相关人物
介之推
 
重耳


《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已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晋·杜预注:「西河界休县南有地名绵上。」

太上隐者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收《答人》诗1首,注文中引《古今诗话》,谓“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问其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按《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四《赠梁道人》注引《池阳集》引北宋滕宗谅《寄隐者诗序》,谓“历山有叟,无姓名,为歌篇。近有人传《山居书事》诗”。引诗与《全唐诗》所收诗同。因知其当为北宋前期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太上隐者,与滕宗谅同时(《东坡先生诗》卷四注)。
《骈字类编》:上隐(上隐)
淮南子善用兵者上隐之天下隐之地中隐之人
分类:上隐
《漢語大詞典》:五例
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
《國語辭典》:相脚头(相腳頭)  拼音:xiàng jiǎo tóu
行窃前先来窥探门路。《水浒传》第二回:「张我庄内做什么?莫不来相脚头?」
《国语辞典》:暗袋  拼音:àn dài
衣服上隐藏的口袋。
《國語辭典》:瞒上欺下(瞞上欺下)  拼音:mán shàng qī xià
瞒骗上级,欺压下级。如:「如果做官的,不能替老百姓想,只做瞒上欺下的事,不但算不得好官,简直也不能算是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