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不识閒(不识閒)  拼音:bù shì xián
閒不住。如:「他是个不识閒的人,整天从早忙到晚。」
分类:不住
《漢語大詞典》:失鞚
亦作“ 失控 ”。 谓把握不住马勒。宋书·晋平剌王休祐传:“驃骑马惊,与直阁 夏文秀 马相蹹, 文秀 堕地,驃骑失鞚,马惊,触松树堕地,落硎中。”南史作“失控”。 宋 元怀 《拊掌录》:“﹝ 石曼卿 ﹞善戏,尝出游 报寧寺 ,驭者失控,马惊, 曼卿 堕马。”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作“御者失鞚”。
《漢語大詞典》:不住子
僧人。不住,谓内心虚静,没有执着。 唐 储光羲 《题慎言法师故房》诗:“精庐不住子,自有无生乡。过客知何道,裴回雁子堂。”
《國語辭典》:发痒(發癢)  拼音:fā yǎng
1.因外物的刺激而全身或局部产生想要抓搔的感觉。如:「对海鲜过敏的人,只要吃一点就全身发痒。」
2.情不自禁,身不由己地急著想有所行动。如:「歌迷一知道自己的偶像出专辑,就心里发痒,不买不快。」
《國語辭典》:门诊(門診)  拼音:mén zhěn
医生在医院或诊所中为病人看病。如:「王医师是心脏科的权威,又关心病患,很多人都抢著排他的门诊。」
《國語辭典》:掿沙  拼音:nuò shā
捏紧沙子。因用手捏紧沙子,沙子即从指缝溜走,故用以比喻离散,不能团聚。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好家私水底纳瓜,亲子父在拳中的这掿沙。」
分類:不住
《漢語大詞典》:漐漐
汗浸出不住貌。《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脇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注:“审其人微汗漐漐不輟,发热有时,头痛。”《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灕,病必不除。”
分類:不住
《漢語大詞典》:卧苫枕块(卧苫枕塊)
古代礼教,子从父母之丧起至入葬,不住寝室,卧于草席,以土块为枕,谓之“卧苫枕块”。宋史·徐积传:“母亡,水浆不入口者七日,悲慟呕血。庐墓三年,卧苫枕块。”参见“ 寝苫枕块 ”。
《國語辭典》:寝苫枕块(寢苫枕塊)  拼音:qǐn shān zhèn kuài
睡在草垫上,以土块为枕。古时居父母丧的礼节。《仪礼。既夕礼》:「居倚庐,寝苫枕块。」唐。刘禹锡〈史公神道碑〉:「迎柩于路,仰天长号,因葬于洛阳之北邙山,冀国夫人祔焉,寝苫枕块,以所仇同天为大酷。」也作「寝苫枕草」。
《國語辭典》:衣不蔽体(衣不蔽體)  拼音:yī bù bì tǐ
衣服破烂短少,遮蔽不住身体。形容极为穷困。宋。洪迈《夷坚丁志。卷六。奢侈报》:「妻子衣不蔽体,每日求丐得百钱,仅能菜粥度日。」《隋唐演义》第四四回:「老儿见说,忙去唤这些妇女来,可怜个个衣不蔽体,饿得鸠形鹄面。」也作「衣不布体」、「衣不盖体」、「衣不遮身」。
《國語辭典》:喜不自胜(喜不自勝)  拼音:xǐ bù zì shēng
高兴得不得了。三国魏。钟繇 贺捷表:「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憙,喜不自胜。」《红楼梦》第一○一回:「宝玉听了,喜不自胜。」
《国语辞典》:立不住脚(立不住脚)  拼音:lì bù zhù jiǎo
站立不住。如:「他大病一场,以致身体虚弱,到现在都还立不住脚。」《西游记》第七一回:「那春娇果然渐觉困倦,立不住脚,摇桩打盹。」后比喻缺乏稳固的基础。如:「他这个说法,纯属个人偏见,事实上是立不住脚的。」
分类:站立不住
《国语辞典》:捉摸不定  拼音:zhuō mō bù dìng
无法揣度,把握不住。《水浒传》第二回:「却说朱武、杨春两个正在寨里猜疑,捉摸不定。」《文明小史》第四○回:「见他把书在桌子上一捺,站起身来,走几步路,像是风摆荷叶一般,叫人捉摸不定。」
《国语辞典》:衣不布体(衣不布体)  拼音:yī bù bù tǐ
衣服破烂短少,遮蔽不住身体。形容极为穷困。唐。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三年,不蒙师训。」也作「衣不蔽体」。
《国语辞典》:撑不住(撑不住)  拼音:chēng bù zhù
支持不住。如:「这门很重,他撑不住,赶快找人来帮忙。」
分类:支持不住
《国语辞典》:不著要  拼音:bù zhuó yào
抓不住重点。《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自末路穷途,幸逢侠女一回,姑娘露面儿起,从没听见姑娘说过这等一句不著要的话。」
分类:不住重点